一提起非洲,我们想起的就是简陋的毛坯房、饥饿的儿童,可怕的疫病和激烈的武装冲突,那里和缅北一样,是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
随着非洲诸国和中国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在非洲开展了很多援建项目,并派出了很多有真材实料的优秀人才前往非洲帮忙指导项目。
可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前往非洲的中国人中,竟然有好多人都不断申请延期,不愿回国。
按理来说,这些偏远地区都需要中国援建了,怎么还有人“一去不回”呢?非洲又有哪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神奇之处”?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华人都踏上了前往非洲的道路,可事实上,前往非洲参与援建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刚下飞机,非洲大陆炎热干燥的气候铺面而来,长期的高温环境,加上缺少现代化制冷设备,“炎热难耐”就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道坎”。
炎热的气候,带来的不只是疲倦,还有无数的热带疾病,在这里,很多当地人根本活不到艾滋病发作,长期疾病根本没人重视,稀少的医疗物资几乎全部用在了那些可能“暴毙”的疾病上。
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让很多原本可以通过现代医疗及时救治的疾病,会因为长期拖延而不断恶化,这对于广大中国打工人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既然能够撑过“炎热气候”的考验,又不担心随时可能降临的疾病,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恶劣的基础建设环境了。
我国对于非洲的援建项目以基础设施为主,那么在完工之前,指望援建地区能够保障快捷的交通运输,或者稳定的电力供应,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至于网速慢、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那是来非洲做生意的人,在那些现代化建设程度相对完善区域的困扰,差一点的援建项目,甚至可能还要用卫星通话。
生活条件差、缺少必要的娱乐项目,有人可能觉得,国内的工地不也这样吗?然而,非洲大陆上工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显然更加复杂。
在这个充分展现文化多样性的地区,非洲至今保留着为数众多的本土语言和文化,这不但对日常沟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还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文化差异导致误解和冲突。
更可怕的是,当打工人在非洲磨练出来一身本事之后,他还会突然发现,自己在非洲积累的工作经验,在国内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回国之后很难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在非洲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那就常驻非洲,他们那么落后,到退休之前怎么也不会缺少工作机会吧?
那么,中国人在非洲的“最终考验”就此到来,你要习惯非洲的落后和种种问题,并全面地融入非洲社会。
可非洲国家落后的教育、医疗系统,让很多华人将自己的孩子、亲人留在国内,只能孤独地在非洲生活,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孤独、焦虑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更糟糕的是,这些援建区域的政局并非绝对稳定,社会治安情况依旧堪忧,当地的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临近边境的区域,甚至还可能面临绑架或恐怖袭击的风险。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既然非洲条件这么差,他们为什么还愿意留在当地?难道是他们脑子有问题吗?
事实上,能受得住“劳改犯”一样的援建生活,又能在当地的业务当中混得如鱼得水的,很快就能在非洲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富豪的生活。
在国内,一万多人民币月薪的工作往往只出现一二线城市,还需要拼命干活,可当地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又让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真正能落到手里的相当有限。
可在援建项目里,一万人民币的月收入只是一个“较低水平”,而这些钱完全可以让他们在当地建起漂亮的小别墅,雇得起保姆、司机,让自己从繁杂的日常杂务中脱身出来,更好地享受生活。
最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饱和,很多行业转路去非洲就是“降维打击”,以土木行业为例,这个在中国已算夕阳产业的行业,在非洲大陆上,仍有着光辉的未来。
非洲在饮食方面虽然与国内存在不小的差异,但当地特产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价格都普遍较低,但即便是相对昂贵的进口食材,也是当地华人完全可以承受的价格。
此外,当地的基础建设虽然相对较差,可是休闲娱乐项目并不少,虽然电影院等现代化娱乐实施条件相对较差,但依然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欢乐。
此外,充裕的假期和廉价的短途旅行费用,还能让很多人自由地探索非洲大陆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当地的交通情况确实相对较差,但对于一万多人民币月收入的华人来说,通过购买一辆二手车或者长期租车并不算一件过分奢侈的事情,还可以有效保障自己日常出行的便利性。
服装、电子产品等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虽然可能会比国内稍高,但考虑到整体生活成本的降低,这部分开支的增加并不会造成太大负担,反而会因为其他日常开支的降低,能够更从容地购买一些心仪的商品。
而很多曾经在国内属于富豪才能享受的奢侈服务,在非洲大陆上,对很多华人来说,早已变得触手可及,各种高档娱乐,早已成为这些“普通打工人”的家常便饭。
这种“中国赚钱非洲花”的生活,对于那些能够接受非洲物质条件较差的华人来说,可以带来显而易见的生活品质提升,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腰包鼓了”的幸福感,让普通的中国工人在非洲体验到了富足优渥的生活。
经过上面的简要介绍,我们不难发现,非洲工作的高薪资和低生活成本确实吸引人,但当地基础条件不足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这都需要我们慎重考虑。
而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如果一个人的长远规划是回国发展,那么在非洲积累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都可能与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会严重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选择前往非洲,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只有一个人真正对非洲文化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去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才能在非洲享受到较好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万能公式,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全面评估各方面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外来者在非洲大陆的经济活动曾多次引发当地人的不满和反抗,选择前往非洲工作的话,一定要尊重当地文化,避免引发双方矛盾。
总体来说,如果一个中国人人愿意积极融入非洲社会,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就能在非洲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匪浅,但各种客观存在的条件不足,也同样慎重考虑,战争也从未从非洲大地上消失。
中美高层刚结束会谈,王毅外长与美方的对话刚刚为两国关系定下基调,特朗普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在台湾问题上“变脸”,五角大楼直接施压日澳,要求它们在中美台海冲突中明确角色。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更让日本和澳大利亚陷入两难——是追随美国卷入战争,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立? 美国五角大楼“逼宫”日澳,台湾问题成“试金石”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愈发激进。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在过去几个月里频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防官员会谈,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美因台湾爆发冲突,日澳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美国在试探盟友的底线——是否愿意在中美对抗中充当“马前卒”,甚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日澳的反应却让美国失望了。据《金融时报》披露,日澳国防官员对美国的提问感到“沮丧和震惊”,因为美国自己都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却要求盟友提前“选边站”。更关键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 日澳为何拒绝“站队”?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是关键 面对美国的施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为美国的霸权买单。 首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支持对台湾采取“任何单边行动”,并强调“不希望现状发生任何改变”。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美国的施压,表明澳方不愿卷入台海冲突。此外,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凸显中澳经贸合作的紧密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农产品等关键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湾问题与中国交恶,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日本的态度同样谨慎。日本外相岩屋毅此前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时重申,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没有改变。更关键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日本依赖美国而被迫服从”的逻辑不可接受。此外,日本被曝因“黑金事件”政治丑闻受美国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美国操控的不信任。 日本外相岩屋毅(资料图) 美国的真实意图:逼盟友“消耗”,自己坐收渔利? 美国为何突然在台湾问题上施压日澳?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让日澳充当“炮灰”,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局势。 1.科尔比的“战争经济学”:据《金融时报》报道,科尔比主张“花小钱办大事”,认为美国没必要在台海投入过多资源,甚至提出“若台湾保不住,可提前炸毁其高新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一无所获”。这种极端言论表明,美国已将台湾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而非真正需要捍卫的核心利益。 2.特朗普的“交易思维”: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关税战、国防开支等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逼迫日澳“出血”——日本被要求提高国防开支至GDP的3.5%,澳大利亚则面临“奥库斯”协议审查和额外关税威胁。若日澳拒绝,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甚至取消安全承诺。 3.评估战争可能性:美国突然要求盟友明确台海立场,实则是在测试“中美开战时,哪些国家会真正站队美国”。但日澳的拒绝表明,美国无法确保盟友会为其火中取栗,这让其“战争冒险”计划面临失败风险。…
据埃菲社11月2日报道,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八国部长2日在视频会议上决定,自12月起增加每日13.7万桶石油供应,同时宣布2026年1月至3月将不再逐月增产。 按照官宣口径,12月起每日多供应的13.7万桶原油,刚好承接了10月以来的渐进式增产节奏,既没超出市场预期引发恐慌,又精准回应了全球对供应缺口的担忧。 但真正的信息量藏在后半句。2026 年第一季度“不再逐月增产”。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每年1-3月本就是石油消费的传统淡季,取暖需求退潮、工业开工率走低,暂停增产看似是顺应季节规律的理性操作。可结合国际能源署(IEA)与欧佩克的预测分歧来看,这更像一记精准的“刹车”,前者警告2026年可能出现400万桶/日的过剩,后者却坚持需求将增长13.7万桶/日,而欧佩克+用“暂停增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22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Lukoil)实施制裁,宣称要“切断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资金”。 可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刺眼。2024年俄罗斯油气出口收入达1820亿美元,仅比战前下降10%,远未达到西方预期的“腰斩”效果;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财政甚至连续出现盈余,能源税收同比暴涨25%。 四年19轮制裁,为何越制裁越“有钱”?答案藏在全球能源贸易的重构里。美国曾试图用“价格上限”锁死俄罗斯原油出口,却没想到印度、中国等亚洲买家用“折扣采购”撕开了缺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更是给这场制裁闹剧补了一刀。13.7万桶/日的增量虽不多,但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能源供应的主导权,仍在产油国联盟手中,这让世界各国不用担心供应问题和价格问题。当俄罗斯能通过欧佩克+框架参与全球供应调节,美国的单边制裁便成了 “自说自话”。 大转折来了! 欧佩克+的“一增一停”,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的一次“权力宣言”。过去,美国习惯用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操控能源市场,想压低油价时,就施压沙特增产,想遏制对手时,就切断其能源出口。可现在,这套玩法越来越不管用了。 首先是“去西方化”的贸易网络已经成型。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从“向西”转向 “向东”,中国、印度成为最大买家;委内瑞拉顶住制裁,通过与俄罗斯合作维持原油生产;欧佩克+内部,沙特与俄罗斯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减产保价、增产稳市”的默契。当能源贸易不再依赖美元结算、不再看美国脸色,制裁自然成了“空拳”。 其次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困境。截至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达38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超123%,政府还曾停摆22天。对内无力解决经济难题,对外就只能靠“强硬表演”转移矛盾,对俄制裁、对委施压,看似热闹,实则拿不出实质性手段。欧洲的处境更尴尬,想禁运俄气,却仍有12%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而美国趁机以高出战前40%-60%的价格兜售LNG,让欧洲成了“冤大头”。 最关键的是,产油国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过去,欧佩克常因内部利益分歧被美国分化,可现在,沙特需要俄罗斯制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俄罗斯需要沙特的市场地位规避制裁,其他产油国则需要联盟稳定油价。这种利益绑定,让欧佩克+从“价格操纵者”变成了“格局塑造者”。…
日前,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4国海军,一共凑出4艘军舰在南海开展第12次所谓“多国海上合作活动”。 表面上,这场军演打着“自由航行”与“区域安全”的旗号,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华挑衅。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演习从开场就充斥着尴尬与力不从心。 美军原计划参演的“尼米兹”号航母,刚因连续坠机事故被迫提前撤离,白白损失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和一架海鹰直升机,价值超过1亿美元。 而顶替而上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服役已30年,性能早已被解放军新一代052D型驱逐舰甩在身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更是“凑数”意味明显:澳军仅派遣一艘中型护卫舰,新西兰则出动一艘补给舰。 而菲律宾则迫不及待地亮出其“王牌”——从韩国采购的“何塞·黎刹”号轻型护卫舰。 这艘仅2000余吨的舰艇,战力甚至不及中国海警的大型巡逻船,却被菲媒吹捧为“海军现代化里程碑”。 四国联军拼凑的四艘舰艇,在浩瀚的南海宛若一支“古董舰队”,只能说,这场号称“对华威慑”的军演,从开场就注定了虎头蛇尾的结局。 与四国联军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游刃有余的应对。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至少派出5艘新型舰艇,以“湛江”号052DL型驱逐舰为核心,在3-5海里的距离上对四国舰队进行全程“伴航”。 这个距离在现代海战中相当于“贴脸”监视,意味着中国海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种“包夹”态势并非偶然,背后是南海战略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中国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之一,其盾舰数量甚至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与韩国海军的总和。 随着福建舰即将入列,南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将再获跃升。…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