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震惊了全世界,连美国也重新审视中国。
然而,作为美国的小弟以色列却不这么看.
在他们心中,中国不足为惧,甚至为此还排了个武力排行榜,中国在这份榜单里是倒数第一。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何以色列要这样排名?
是自信?还是偏见?这样的评价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和逻辑?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在以色列的“六大军事强国”排名中,中国居然位列最后,那么为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军力全球前三”的中国,到了以色列人眼里就排了末尾呢?
其实,中以军事合作很早就开始了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军队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向外部借鉴很多先进的军事技术。
以色列呢,正好是西方武器技术的一个重要窗口。
两国在这方面互有所需,于是便逐渐建立起了一些深度合作。
举个例子,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了“怪蛇-3”导弹的生产技术,这可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一款空对空导弹。
这项技术后来成为了中国国产“霹雳-8”空对空导弹的基础装备此外,中国还从以色列获得了一些用于升级歼-7战机的雷达技术,这些合作奠定了中国空军现代化的基础。
不仅如此,1990年代末,中国几乎成为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的第一个海外用户。
当时以色列和中国签订了协议,要把费尔康的预警雷达系统装到中国的伊尔-76运输机上。
虽然中以之间有过这些合作,但对于以色列来说,这些年他们的技术进步显然比中国要快一些。
以色列觉得,在军事技术上,中国还处于“追赶”状态,而他们已经是西方技术的前沿了。
这也是以色列把中国排在末尾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底,以色列对中国的看法也带着一些傲慢成分。
他们习惯了在中东地区的绝对军事优势,常年面对着周围的阿拉伯国家,靠自己一手先进的武器和美国的支持站稳脚跟。
这种长期被威胁、又能不断战胜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特别强烈的自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认为中国虽然军事力量在不断提升,但技术的核心部分很多还是从外部引进。
很多关键装备也是在美国、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在以色列人眼中,这种发展模式让中国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徒”的角色。
而以色列则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站在世界军事技术的前沿,因此不愿意把中国放在和自己同一个位置上。
这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以色列对大国关系的认知。
他们自信且高傲,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西方体系内数一数二,并且始终处于领先。
以色列看低中国的实力,也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没有把中国视为直接威胁。
毕竟,对于以色列来说,真正的对手一直是中东那些他们眼中的“敌对国家”,而中国看上去离得太远,且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总结下来,以色列觉得中国虽然发展快,但在技术和经验上还缺点火候。
同时,他们自身的自信和实战经验也让他们认为自己更具优势。
所以,在他们眼中,中国虽然强大但是只能排末尾的原因。
其实以色列把美国排第二主要是因为他和美国关系太好,都分不清谁是大哥了。
在军事上,以色列和美国的关系上,简直让人羡慕得牙痒痒。
以色列有一个奇妙的能力,那就是从美国那儿得到很多特殊的优待。
比如说战斗机这类高端装备,以色列的F-16I战斗机,这架战机大部分的核心系统其实是美国制造的。
可是以色列却能把自己研发的航电系统塞进去,让这架战机变得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而且,美国还允许他们改动这些核心系统——这一点让其他国家听了都只能羡慕的流口水。
为什么这事儿这么特别呢?因为战斗机的系统,尤其是航电设备,涉及到很多核心代码和机密技术。
一般来说,美国对这些内容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但偏偏对以色列,美国就像打开了后院门,让他们随便来玩。
光是这一点,就能看出以色列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了。
再举个更猛的例子,以色列采购的F-35I隐身战机。
当初他们还没买的时候,就和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换一些机载的设备成以色列自家造的。
这个要求让洛马有点懵,因为F-35是美国当前最先进的战机,怎么能轻易改呢?
结果呢,美国最后还是点头了。更夸张的是,以色列居然比美国空军还早收到了F-35的订单。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个被美国和以色列几乎“掩埋”起来的事件,那就是1967年的“自由号事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的情报船“自由号”当时正好在公海上监视以色列与埃及的战况。
结果倒霉的是,这艘船无意中拍下了以色列军队在战场上干的坏事——以色列部队处决了大约60名埃及战俘。
为了防止这些情报被传回美国,以色列果断派出了战机对该船发起攻击。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攻击导致了34名美军官兵死亡,还有164人受伤,自由号几乎被摧毁。
这样一件事放在别的国家上,估计美军早就发动报复了。
可是美国居然没有怎么追究,而是迅速帮助以色列掩盖了这件事,把它当成了一场误会。
所以从这里你就能看出,以色列有多么不把美国当成老大。
对于以色列来说,他们敢动手袭击美国的军舰,还能毫发无损地保持好盟友关系,这就是把美国排第二的原因。
以色列这么傲慢看不起中国,连老大美国也看不起,在他们心中,谁是第一呢?原来是他们自己。
我们来看看几组数据。在军费开支上,以色列每年投入大约200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上去和美国的国防开支(超过8000亿美元)差得远。
但别忘了,以色列人口少,面积小,平均下来,以色列的人均军费支出是全世界最高之一。
达到了约2000美元/人,而美国则大概是2500美元/人。这意味着在每个公民头上的军事投入上,以色列丝毫不逊色于美国。
而且以色列拥有非常强悍的武装力量,最出名的就是他们的空军。
以色列空军的实力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不仅仅是因为装备先进,更因为他们经历了很多实战。
以色列军队从1948年建国以来就不断地参与冲突,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战斗经验的积累。
这些经验是用军人生命换来的,但也让他们的军队变得非常有战斗力。
另外,以色列的科技实力也让他们在武器研发上占据优势。
像铁穹防御系统,能在空中拦截从加沙地带发射的火箭弹,成功率高达90%以上,这让以色列在周边紧张的安全环境下有了更多底气。
美国的军事盟友中,能做到这些的国家并不多。
所以,以色列自认为比美国更强大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
毕竟他们有非常成熟的武器研发能力。
虽然听起来有些“狂妄自大”,但对于以色列来说,他们的确有着超出常规的小国胆量。
以色列自视为世界军事强国之首,甚至将中国排在最后,这种自信背后既有他们自身的军事实力,也有对全球局势的深刻误判。
不可否认的是,以色列在军事技术和国际关系中确实占据了特殊位置,但他们对其他大国的轻视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样的傲慢是否会为他们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
你们觉得以色列的自信是否合理?对于这份排名,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
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那点底色,被彻底翻到了台面上。她一边在国内大谈“修宪”“加强防务”,一边在对外问题上频频放出危险信号: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用词极端,在涉俄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历史问题更是拒绝认账。对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很难原谅;对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在往自己门口搬火药。 日本政府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早就被中方公开点名严厉谴责,也让俄罗斯彻底警觉起来。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错误涉华、涉台言论后,俄方多次“火力全开”对日本发出严厉批评。中俄都很清楚,日本如果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所以两国的警觉是一致的,只是发力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俄罗斯动手比谁都早。高市早苗刚上任不久,俄军就出动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海,这种级别的出动,不是普通“秀存在感”,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俄罗斯在盯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等到高市开始公开发表错误涉华、涉台言论,俄罗斯外交部更是毫不客气,直接点名她是在复制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设立的那一套机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日本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从历史里真正汲取教训。 最近日本又对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帮美军填上因援乌造成的缺口,在莫斯科看来,这已经不是“站队”,而是变相援助俄罗斯的对手,俄方对日本“翻脸”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俄日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僵。安倍晋三在任时,为了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取一点空间,日本对俄罗斯的态度一度非常小心,甚至可以说近乎“谦卑”。安倍多次主动和普京会面,日方不断释放善意,希望通过拉近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换来哪怕一点点突破。只不过,这种小心经营的平衡,很快就被现实撕碎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日本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迅速跟着美国和西方阵营走,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还配合发表了一系列让俄方难以接受的表态。对莫斯科来说,这等于宣告:日本彻底倒向了美国,之前那些场面上的“友好”,没有任何继续维持的必要,俄罗斯这次对日本的“重拳出击”就更谈不上是一时冲动,而是顺着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手里的那张“老账”,就变成了日本最难受的软肋。二战结束至今,俄日之间始终没有正式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层面看,两国在名义上仍处于未完全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律意义上长期处在敌对关系之中。 现在俄罗斯公开拿这一点说话,干脆表示“和平条约”暂时不谈,“北方四岛”更不可能交还,这就把日本长期以来的所谓“谈判空间”压到了最低点。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现实利益受挫,更是一个明明知道却无力改变的尴尬局面。 站在中俄的角度看,日本的问题远不只是嘴上态度难听,而是路线选择已经偏到了危险方向。一边在国内推高军费、加速再军事化,一边不断引进美制先进武器,还频繁参与各种国际军事行动;在亚太地区,日本又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在乌克兰问题上则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 种种表现叠加在一起,让中俄都得出同一个判断:日本不但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反而有把军国主义那一套慢慢“翻新”的冲动。 更让中俄警惕的,是日本政坛那股越来越浓的历史修正主义风气。从安倍晋三,到现在的高市早苗,一批政客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甚至试图粉饰,把当年的侵略战争往“普通战争”“自卫行为”上去洗。这在中俄两国眼里,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前兆。 于是,一边是俄罗斯不断通过军机行动、外交发声来警告日本不要再往前冲,一边是中国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必须在涉华涉台问题上收回危险言论。中俄在这一点上的立场,可以说高度一致。 但现实也很清楚,光靠几句谴责,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没有任何收手的迹象,军费持续攀升,防务政策在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与美国一起在亚太地区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并多次参与针对中俄的联合军演。 对中国来说,这些动向正面冲击着周边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日本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在压缩自家战略空间。于是,中俄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问题上的利益高度重合:俄罗斯更多用外交和军事行动施压,中国则依靠外交谴责与自身的战略威慑,共同把日本的冒进行为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日本重新变成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前言 11月21日,本是迪拜航展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也应该是各国航空力量“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谁成想就是在这么一个关键节点,印度用一场惨烈的坠机给全球航空圈贡献了年度最大的笑料。 一架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飞行表演动作时突然失控。 如断线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稍后,随着剧烈的爆炸声,燃起了冲天火光,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就被火海给吞噬了。 就这么一个场景,还不是“光辉”战机第一次丢人的时刻,就在四天前的静态展示中,它就被拍到过机身漏油的这种情况。 与人们想象不同的就是印度地勤人员选择手忙脚乱的用购物袋接油,这种荒诞场面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沦为了笑谈。 现如今的坠毁,只不过是把这样一场持续40年的军工闹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事故发生以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印度。 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个一向爱吹嘘“国产实力”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收场。 按照常理,事故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战机本身质量不过关,要么是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 但是印度偏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抛出了第三个“神逻辑”,把锅甩给了美国。 他们的印度军队少将,在迪拜航展现场亲眼目睹“光辉”的坠机,然后在11月22日公开表态,声称坠毁根源在美国提供的F—404发动机。 他言之凿凿的说,这款发动机相当老旧,还存在压缩机失速的问题,甚至还主动翻出了24年另一架“光辉”坠机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