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幹不過中國,就再覆制出一個中國?美國已瞧準這兩個國家,都有誰

自新中国成立,中美之间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新中国的成立,给以美国为霸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美国为了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采取了各种“下作”的方式,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权。

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三大方面,政治上,美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而经济上,则实行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至于军事上,更是实施武装侵略和军事包围等政策。

为了实现其目的,美国在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实现对中国的侵略。

不仅如此,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还派遣其第七舰队至台湾海峡,以此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而这,已经是公然干涉中国的内政。

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美国还曾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地位,而最终中国能重返联合国,是无数次在中美较量中,我国胜出的结果。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就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美之间的较量就没有停过,而美国也始终没有停止各种挑衅。

但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之前一直肆无忌惮的美国,逐渐开始慌了手脚。

其之所以恐慌,并不完全是惧怕中国日渐上升的国力,也并非惧怕中国越来越先进的武器,毕竟从纸面上来说,美国现在还属于是超级大国。

美国真正害怕和担心的,是中美之间贸易战的较量。

中美贸易战,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是硝烟弥漫,甚至从新中国成立之际,美国就对中国实施了全面封锁。

1950年,美国的商务部就宣布,所有运往美洲以外国家的所谓“战略物资”,必须取得由美国商务部颁发的“特种许可证”方可放行。

这个举措,看似是针对美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但实际上,美国的真正目的是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不仅如此,同样是在1950年,美国再次宣布,对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实行对中国的全面“禁运”。

在这个时期,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投资与贸易。

到了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中美之间发生了首次贸易摩擦,当时美国以中方有汇率补贴为借口,下令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数量进行限制。

这还仅仅是开始,进入2000年之后,美国政府更是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征收了高达35%的反倾销关税。

美国这种恶意针对中国大打贸易战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

从2017年以来,美国将“美国再次强大”作为头等目标,并声称是中国的强大导致了美国的衰落,所以,更是肆无忌惮的发动了以“单赢”为终极目标的对华贸易战。

这场史无前例的贸易战,美国手段之“下作”,内心之“贪婪”,闻所未闻。

其中,尤其是针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各种关税在飞速上涨,仅在2018年,美国就对从中国进口的包括汽车、硬盘等约34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了25%的关税。

此外,同样是2018年,美国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约价值160亿钢铁商品、电器机械、铁路产品以及各种仪器和设备,均征收了高额的关税。

到了2019年,美国下手更狠,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关税提高15个百分点。

诸如此类的措施,美国这几年一直在对中国使用,目的就是为了在贸易战上打赢中国,从而阻滞甚至击垮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不管怎么采取措施,折腾了一圈的美国忽然发现,其用尽浑身解数,始终没有办法击垮中国的经济。

明的、暗的、上台面的、不能上台面的,总之美国尝试了能尝试的几乎所有办法,最终悲哀的发现,不但没有击垮中国的经济,反而眼睁睁的看着中国越来越好。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不仅慌了神,甚至颇有些绝望了。

不仅是绝望,同时,美国同时也发现,中国在不断崛起,体量以及综合实力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击垮中国,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并且,哪怕是在其他方面采取一些不入流的手段,已经阻挡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更阻挡不了中国实现伟大复兴。

怎么办?美国很着急,其专家们抓耳挠腮。

而在绝望之余,美国就研究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什么呢?那就是既然干不掉中国,干脆复制一个中国出来。

这听起来似乎十分不可思议,但美国还真有两个适合的“目标”。

那么,美国的两个目标都是哪个国家呢?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美国的眼中,具备什么条件方能“入选”。

首先,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条件,是与中国的人口规模接近。

因为人口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基数,才能承接住美国的下游产业链,而要是人口太少,自然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之所以这个条件是必备条件,是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能快速发展,庞大的人口红利是关键因素。

换而言之,就是美国一直觉得,是“人多”才让中国发展了起来,也是“人多”让中国承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快速发展。

其次,考虑到中美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竞争也会继续存在,因此,最好能找一个在中国周边不远的国家。

只有这样,才能给中国“添堵”。

单是第一个条件,就已经筛掉了全球大部分国家,毕竟人口规模是个做不得假的硬性标准,所以,大部分国家都被排除在外。

而结合第一个条件,再配合第二个条件,那可选择的目标就更少了,能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也就是人口规模基数大,且距离中国近的,那就只有印度、越南。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国家,是因为条件实在是与中国太像了。

比如印度,印度的人口规模,与中国几乎一模一样,截止到2023年,印度人口总数达到了14.29亿人,单从这个数字上去看,的的确确是具备相当大的潜力。

再有就是越南,越南的人口总数,自然是比不了印度,才不过一亿的体量,但其之所以被美国看中,是因为其具备一个印度都不具备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劳动力结构的年轻化。

众所周知,越南在上个世纪曾在长时间内处在战争状态,而长期的战争,导致了越南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有数据统计,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时,越南总人口才不到5000万,这其中,青壮年男性的比例,仅占30%左右。

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越南迎来了婴儿出生潮,出生率极高,而人口也由此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快速增长。

截止到2022年,越南总人口达到9600万之多,其中,有接近6000万的人口,均为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形成了越南独有的劳动力结构年轻化,同时也形成了整个劳动力市场价格极为低廉。

而这一点,正是美国最看重的地方。

至于位置,不管是印度还是越南,都在距离中国不远的地方,甚至是比邻而居,如此一来,一旦被美国扶持起来,那给中国“添堵”也十分方便。

在确定了这两个目标后,美国分别对印度和越南加大了投资和支持力度,当然,国与国之间的不同,策略上自然有差异,但不管怎么说,都是美国想通过扶持这两个,再复制出一个中国奇迹而已。

但问题是,印度也好越南也罢,真的能在美国的扶持下,成为下一个中国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拿印度来说,其仗着在包括人口等多个方面很像中国,因此就开始飘飘然,认为中国不会是其对手,所以频频挑衅,似乎想要证明自己才是最强的。

但真正的情况是,印度也只是看上去与中国很像,哪怕是其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增长,但在很多分方面,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压力。

甚至可以说,印度距离达到中国目前的成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不说,单是其种姓制度,就限制了社会的发展,更别说其他存在的问题了

当然,印度想要崛起,想要超越中国,也不是不可能,但有几件事其必须先办到后,才有这个机会。

首先,是有一群敢于流血、敢于牺牲的变革者,打碎现有制度,并尝试所有能尝试的办法,抱着不找到适合印度的道路誓不罢休的精神,且不畏牺牲流血,哪怕牺牲流血再大也在所不惜。

其次,得有强有力的手段,把种姓制度连根拔起,彻底消除。

还有,需要一支在身体上训练有素,在精神上忠于国家的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打一场摧枯拉朽的内战,将国内的各种割据势力全部扫除干净。

打赢内战只是开始,这支军队还需要顶着武器代差打赢一场对外战争,通过胜利告诉全世界自己的强大。

最后,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各种政令能从首都直达村镇,各种政策也能得到落实,把文字、语言、标准全部统一。

这些只是最基础的条件,还有更多的需要做的事情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就是,想要真正崛起,想要超越中国,那就把中国曾经走过的路走一遍。

但印度能做到这些吗?很明显,做不到,而做不到这些,就不要谈什么崛起,更不要谈超越中国了。

至于越南,其劳动力结构确实十分年轻,文化上也和中国近似,但需要明白的是,其终究不是中国。

越南的经济,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像服务业这种行业,就占到了越南经济总量的接近一半。

也就是说,越南的经济极度缺乏独立性,因此其注定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的供给,所以才会不得不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

而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就会对越南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就印度以及越南的情况去看,美国对他们扶持,以及幻想让这两个国家(尤其是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怕是痴人说梦的幻想了。

其实归根结底,美国还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我们走过的路和成功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在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因此,奉劝美国还是别枉费心机了。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最後2天,全世界都在等待這場判決,特朗普突然打起“退堂鼓”?

此前,美国法院已经作出了裁决,认定特朗普无权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征收关税。 而特朗普政府自然“不服”该判决,已将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相关听证会定于11月5日召开。 连英国广播公司(BBC)都直说是 “里程碑式的判决”,毕竟这事不光关系到特朗普本人,更牵扯到美国总统一句话能不能随便拿紧急权力征税,往大了说,还影响全球贸易的规矩,所以不管是美国国内的企业、民众,还是其他国家,都等着看结果。 之前特朗普那股子高调劲儿大家都熟悉,10 月中旬的时候,他还明明白白说 “我想我会去最高法院旁听”,那意思就是要亲自坐镇,给这场听证会再加点 “戏”—— 毕竟他一贯爱搞大场面,也擅长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对事儿的重视,给外界一种 “我胸有成竹” 的感觉。当时不少人都琢磨,开庭那天肯定热闹,媒体镜头得围着他转,他说不定还会在法院门口说几句硬气话,再把这案子和 “美国利益” 绑在一起,赚一波支持率。 可谁能想到,离开庭就剩最后 2…

1 minute ago

澳大利亞再撞槍口上!澳軍機入侵西沙,遭中國戰機投擲熱焰彈後逃竄

前言 南海这摊水,不是谁说了算就算了。澳大利亚一架军机闯进西沙空域,被中方战机果断驱离,这事儿里头的意思可不少。 挑衅?还是刻意测底线 据媒体披露,事情发生在10月19日。一架来自澳大利亚的P-8A反潜巡逻机,从菲律宾方向飞来,径直靠近中国实际控制的西沙群岛空域。该机挂的是军用编号,配备的是侦察设备,任务目的十分明确。按照国际通用准则,外国军机若要进入他国领空或敏感区域,得事前通报、获许可。可这一次,澳方显然没有走这个流程。 雷达上那颗目标越来越靠近,中方南部战区迅速反应。出动空中力量,派出战机升空跟踪。此时,澳机并未做出规避动作,反而持续推进,最终已经属于实实在在“越界”进入西沙岛礁控制区的范畴。 这不是偶然。2022年5月,同型号澳机就曾逼近西沙,被中方战机用释放热焰弹的方式驱离。2025年2月,又一架同系列机重演旧剧。三年三次,说明这绝不是误会,而是刻意操作,试图在敏感区域做“靠近侦察”。因此,这次中方应对,既是必然也是注定。 亮剑:不是吓唬,是红线必须守 当口头警告不起作用,侦察机继续推进,就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中方战机出手释放热焰弹,这不是动武打击,而是强烈警告:你踏红线了,必须立刻退出来。热焰弹爆炸会产生强烈红外信号、高温气流,可以干扰对方导弹制导、影响机组人员视线、让飞行状态瞬间变得不稳定。虽然热焰弹本身不会把飞机打下来,但它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 澳防部随后发表声明,称中方行为“不安全、不专业”。澳方强调机组面临“严重风险”。可问题是,他们忽略了自己先闯入的事实。不经允许就冲进别人家院子,之后被喊出来还反过来抱怨主人“太激烈”?这逻辑硬是令人翻白眼。 从中方角度看,这一回合不是示弱,而是亮剑。前期无线电喊话、近距监控、有效警告,这些都在规则框架内。使用热焰弹,是因为别的方式没效果。换言之:不是想儿戏,而是想让入侵者明确知道——越线就要付代价。对方逃得快,从数千公里一路飞回大陆,也暴露了他们的心理不是平静的。这不是科技恐惧,而是对被反制的经验记忆。 公开:不是偶发,而是常态化化斗争 相比以往连声悼念、低调处理的做法,这一次中方通报迅速、细节公开并带有强烈信号。中方国防部称,澳军机“非法侵入”我国空域,并向澳方提出严正交涉。这说明两点:一,中方在主权争议中不再只做被动防守;二,在话语权争夺中,中方希望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澳方坚持其“在国际空域执行常规任务”,将中方行动批为“不安全、不专业”。两方话语在交锋,不只是空中一架飞机的问题,而是规则、主权、话语权的角力。在这种背景下,澳机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侦察,而是“主动卷入战略棋盘”。中方的应对也不仅仅是技战术,而是战略态度的体现:南海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后院。试探、侵犯都必须承担后果。 警醒:谁以为后院没人管?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并非孤军行动。它正卷入由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多国舰机频繁出现在南海及其周边。澳方之所以频繁出动,是希望在联盟中展现价值,同时也在试探中国在该地区的反应。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真正估计到,中国在这一片海域的意志与能力?…

6 minutes ago

中美剛談完,特朗普就在台灣問題上變臉了

中美高层刚结束会谈,王毅外长与美方的对话刚刚为两国关系定下基调,特朗普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在台湾问题上“变脸”,五角大楼直接施压日澳,要求它们在中美台海冲突中明确角色。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更让日本和澳大利亚陷入两难——是追随美国卷入战争,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立? 美国五角大楼“逼宫”日澳,台湾问题成“试金石”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愈发激进。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在过去几个月里频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防官员会谈,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美因台湾爆发冲突,日澳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美国在试探盟友的底线——是否愿意在中美对抗中充当“马前卒”,甚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日澳的反应却让美国失望了。据《金融时报》披露,日澳国防官员对美国的提问感到“沮丧和震惊”,因为美国自己都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却要求盟友提前“选边站”。更关键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 日澳为何拒绝“站队”?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是关键 面对美国的施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为美国的霸权买单。 首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支持对台湾采取“任何单边行动”,并强调“不希望现状发生任何改变”。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美国的施压,表明澳方不愿卷入台海冲突。此外,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凸显中澳经贸合作的紧密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农产品等关键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湾问题与中国交恶,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日本的态度同样谨慎。日本外相岩屋毅此前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时重申,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没有改变。更关键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日本依赖美国而被迫服从”的逻辑不可接受。此外,日本被曝因“黑金事件”政治丑闻受美国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美国操控的不信任。 日本外相岩屋毅(资料图) 美国的真实意图:逼盟友“消耗”,自己坐收渔利? 美国为何突然在台湾问题上施压日澳?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让日澳充当“炮灰”,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局势。 1.科尔比的“战争经济学”:据《金融时报》报道,科尔比主张“花小钱办大事”,认为美国没必要在台海投入过多资源,甚至提出“若台湾保不住,可提前炸毁其高新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一无所获”。这种极端言论表明,美国已将台湾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而非真正需要捍卫的核心利益。 2.特朗普的“交易思维”: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关税战、国防开支等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逼迫日澳“出血”——日本被要求提高国防开支至GDP的3.5%,澳大利亚则面临“奥库斯”协议审查和额外关税威胁。若日澳拒绝,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甚至取消安全承诺。 3.评估战争可能性:美国突然要求盟友明确台海立场,实则是在测试“中美开战时,哪些国家会真正站队美国”。但日澳的拒绝表明,美国无法确保盟友会为其火中取栗,这让其“战争冒险”计划面临失败风险。…

16 minutes ago

大轉折來了!美國制裁成國際笑話,八國聯手,給全世界送了份大禮

据埃菲社11月2日报道,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八国部长2日在视频会议上决定,自12月起增加每日13.7万桶石油供应,同时宣布2026年1月至3月将不再逐月增产。 按照官宣口径,12月起每日多供应的13.7万桶原油,刚好承接了10月以来的渐进式增产节奏,既没超出市场预期引发恐慌,又精准回应了全球对供应缺口的担忧。 但真正的信息量藏在后半句。2026 年第一季度“不再逐月增产”。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每年1-3月本就是石油消费的传统淡季,取暖需求退潮、工业开工率走低,暂停增产看似是顺应季节规律的理性操作。可结合国际能源署(IEA)与欧佩克的预测分歧来看,这更像一记精准的“刹车”,前者警告2026年可能出现400万桶/日的过剩,后者却坚持需求将增长13.7万桶/日,而欧佩克+用“暂停增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22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Lukoil)实施制裁,宣称要“切断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资金”。 可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刺眼。2024年俄罗斯油气出口收入达1820亿美元,仅比战前下降10%,远未达到西方预期的“腰斩”效果;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财政甚至连续出现盈余,能源税收同比暴涨25%。 四年19轮制裁,为何越制裁越“有钱”?答案藏在全球能源贸易的重构里。美国曾试图用“价格上限”锁死俄罗斯原油出口,却没想到印度、中国等亚洲买家用“折扣采购”撕开了缺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更是给这场制裁闹剧补了一刀。13.7万桶/日的增量虽不多,但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能源供应的主导权,仍在产油国联盟手中,这让世界各国不用担心供应问题和价格问题。当俄罗斯能通过欧佩克+框架参与全球供应调节,美国的单边制裁便成了 “自说自话”。 大转折来了! 欧佩克+的“一增一停”,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的一次“权力宣言”。过去,美国习惯用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操控能源市场,想压低油价时,就施压沙特增产,想遏制对手时,就切断其能源出口。可现在,这套玩法越来越不管用了。 首先是“去西方化”的贸易网络已经成型。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从“向西”转向 “向东”,中国、印度成为最大买家;委内瑞拉顶住制裁,通过与俄罗斯合作维持原油生产;欧佩克+内部,沙特与俄罗斯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减产保价、增产稳市”的默契。当能源贸易不再依赖美元结算、不再看美国脸色,制裁自然成了“空拳”。 其次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困境。截至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达38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超123%,政府还曾停摆22天。对内无力解决经济难题,对外就只能靠“强硬表演”转移矛盾,对俄制裁、对委施压,看似热闹,实则拿不出实质性手段。欧洲的处境更尴尬,想禁运俄气,却仍有12%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而美国趁机以高出战前40%-60%的价格兜售LNG,让欧洲成了“冤大头”。 最关键的是,产油国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过去,欧佩克常因内部利益分歧被美国分化,可现在,沙特需要俄罗斯制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俄罗斯需要沙特的市场地位规避制裁,其他产油国则需要联盟稳定油价。这种利益绑定,让欧佩克+从“价格操纵者”变成了“格局塑造者”。…

26 minutes ago

果然早有準備:4國派兵堵在南海,沒想到,中國軍艦更多!

日前,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4国海军,一共凑出4艘军舰在南海开展第12次所谓“多国海上合作活动”。 表面上,这场军演打着“自由航行”与“区域安全”的旗号,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华挑衅。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演习从开场就充斥着尴尬与力不从心。 美军原计划参演的“尼米兹”号航母,刚因连续坠机事故被迫提前撤离,白白损失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和一架海鹰直升机,价值超过1亿美元。 而顶替而上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服役已30年,性能早已被解放军新一代052D型驱逐舰甩在身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更是“凑数”意味明显:澳军仅派遣一艘中型护卫舰,新西兰则出动一艘补给舰。 而菲律宾则迫不及待地亮出其“王牌”——从韩国采购的“何塞·黎刹”号轻型护卫舰。 这艘仅2000余吨的舰艇,战力甚至不及中国海警的大型巡逻船,却被菲媒吹捧为“海军现代化里程碑”。 四国联军拼凑的四艘舰艇,在浩瀚的南海宛若一支“古董舰队”,只能说,这场号称“对华威慑”的军演,从开场就注定了虎头蛇尾的结局。 与四国联军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游刃有余的应对。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至少派出5艘新型舰艇,以“湛江”号052DL型驱逐舰为核心,在3-5海里的距离上对四国舰队进行全程“伴航”。 这个距离在现代海战中相当于“贴脸”监视,意味着中国海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种“包夹”态势并非偶然,背后是南海战略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中国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之一,其盾舰数量甚至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与韩国海军的总和。 随着福建舰即将入列,南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将再获跃升。…

32 minutes ago

特朗普聲稱:習近平知道對台灣動武的“嚴重後果”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18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