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欧盟27个成员国进行投票,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法国自以为背靠欧盟这棵大树,中方无可奈何,但如今,中方反制来了!
10月8日,我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商务部还发放了相关“黑名单”,法国企业最多。
法国为什么如此坚持“制裁”我国电车,我国的“反制”将对法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欧盟27个成员国,以10国赞成、5国反对、12国弃权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加征关税的提案,决定对我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最高可达36.3%的反补贴税。
法国称得上是“领头羊”,法国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对欧洲本土车企构成了严重威胁,市场份额的逐步流失给本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保护本土电车产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法国在此次投票中呼声最大,非常支持加征关税,在法国的“带头作用”下,意大利等9个国家也紧跟着他的脚步,赞同对我国电车增税。
当然,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德国等五个国家就坚决反对,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他们的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我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如果加征关税,将对德国汽车企业在我国的业务和市场份额产生严重影响,德国政府也考虑到长远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希望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2024-10-08 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德国财长也警告欧盟,千万不能进行贸易战,称对中国电车进行反补贴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定,他认为与中国的贸易战对欧洲汽车业弊大于利,呼吁通过与中国谈判解决分歧。
而12个弃权成员国的想法就很简单了,他们知道如果放弃了中国市场,会有巨大的损失,但他们也不愿意得罪欧盟,因此只能弃权,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本来是支持的,但其首相访华之后最终选择了弃权。
面对如此不公平、不合规、不合理的法案,我国商务部称坚决反对,向欧盟表示: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将采取一切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
如今,中方反制终于来了!
早在今年1月份,我国商务部接到国内相关白兰地产业申请,我国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立案后,商务部对此开始进行调查。
10月8日,我国正式宣布,对从欧盟的进口的白兰地等原材料进行临时反倾销,要求公司保证金比率为30.6%-39.0%,中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仅仅4天,就对欧盟成功反制。
从出口上看,法国干邑的白兰地在欧洲白兰地出口的总份额中占到95%,而法国白兰地在欧盟出口占比更是高达95%,这意味着我国对白兰地的反倾销措施主要影响的就是法国白兰地产业。
法国相关产业的股票更是大跌,我国发通告后,法国的白兰地酒品牌股价应声下跌,保乐力加集团的股价当日上午跌幅近4%,轩尼诗母公司路威酩轩集团股价下跌4%,人头马君度集团跌幅达8%。
法国媒体也是非常关注这件事,有媒体报道称:中方这次反制,是对欧盟行为的赤裸裸的反击,通过对白兰地采取反制措施,北京向法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观察者网 2024-10-09 法国干邑生产商急了:政府不能抛弃我们,让我们独自面对灭顶之灾
9号早上,一些白兰地工人在法国干邑的街头反对欧盟对华加征关税,加征关税的法案通过后,法国干邑行业协会批评法国政府未能保护本土产业,指责“法国当局抛弃了我们,我们的行业因此被牺牲”。
10月8日,我国发言人还宣布,中方正在研究提高进口大排量燃油车关税等措施,这一消息无疑给欧盟各国,更是法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法国作为欧洲汽车产业的重要一员,在大排量燃油车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欧洲每年出口到我国的汽车总金额已经达到180亿美元,如果我方提高临时关税税率,欧洲对华汽车出口将遭受重大损失。
马克龙在欧盟对我国电车制裁决策中,他的考量似乎出现了偏差,他积极推动欧盟对中国电车加征高额关税,被广泛质疑是认为美国友谊更重要。
美国一直试图在维护他的霸权地位,对我国的崛起采取了一系列打压措施,法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一些决策上似乎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马克龙可能认为通过在电车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可以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从而在其他方面获得美国的支持,但是,这种做法却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及与中国的重要关系。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与法国的经济来往非常密切,在贸易方面,中法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是非常强的,但马克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而是片面地追求与美国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马克龙的决策也忽视了法国在欧盟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法国可以算是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他的决策往往会对欧盟的整体走向产生影响。
在对我国电车制裁问题上,法国的呼声最大,一些国家对法国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损害欧盟的整体利益,但也有国家始终跟随着法国的脚步。
我国电车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中国崛起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国在电车领域持续发力,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规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电车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创新,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锂电池生产商,他们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车厂,还向特斯拉、本田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供货,全球市占率超过三成。
比亚迪汽车不仅畅销全球,还能供应给丰田等全球汽车巨头提供高级的汽车电池,除电池外,比亚迪还整合了电机和逆变器等电动车驱动装置,在技术上有了更多自主掌握的优势。
在过去,面对不公平待遇,中国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我国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态度逐渐变得强硬,这种态度转变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是重要因素,如今的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在贸易争端中,我国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进行反制。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在面对不公平贸易制裁时,我国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通过国际规则和机制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后的这么多年来,我国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也好,欧盟也好,只要是针对我国,我国有能力、有信心来反制他们,坚定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展现出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日本议员质问高市早苗:战火扩散到全日本,怎么办?她的表情明显慌张了。 在日本国会最近的一次答辩会上,在野党议员冈田克也对高市早苗提出了尖锐的质问。他指出,高市早苗此前的一些言论可能将日本卷入更广泛的冲突。 冈田克也提到,从乌克兰和加沙的局势来看,冲突的扩散是难以预测的,甚至有可能蔓延到日本全境,这对日本国民来说将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冈田克也要求高市早苗对此做出评价。然而,高市早苗的回应显得避重就轻,她表示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尽管她试图保持镇定,但她的表情明显慌张,显然她没有预料到战火会燃烧到日本本土。 高市早苗的慌张表情并非偶然。日本一直位于美国的羽翼庇护之下,高市早苗这种人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战火会降临到日本本岛。她们可能会认为,美国会阻止中国对日本领土发射导弹。她们想不到,中国不会听美国的招呼,而且美国会放弃保护日本。美国唯一的理由是担心自己也被卷进去。 冈田克也的质问是尖锐的,高市早苗的表情是慌张的,这反应了日本有些人早已脱离了对常识的理解,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今天是11月14号,距离高市早苗发表涉台不当言论已经过去一周,这位日本首相不仅毫无悔改之意,反倒抛出更离谱的操作,计划为自卫队恢复"大佐"等旧日军军衔。这番明目张胆的"历史倒车",既暴露了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也彻底点燃了我方网友的怒火。 根据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12号报道,高市早苗正推动将自卫队"一佐"改回旧称"大佐",官方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便于理解"。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为旧日本军队招魂。 原本二战后日本为淡化军事色彩,特意将"大佐""大尉"等带有侵略印记的军衔改为数字编号,如今要改回去,无非是想一步步复活军国主义幽魂。要知道,"大佐"在旧日军时期常对应师长级职位,是侵略战争中的重要推手,这个称谓背后是亿万受害民众的血泪记忆。 面对这种挑衅,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狠。一方面,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就高市早苗错误言行进行严正交涉,这是日本新首相上任后首次遭遇如此严厉的外交抗议,直接亮明中方的红线底线。 另一方面,"中国军号"和外交部直接用日语在全球社交平台发声:"若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中方必将迎头痛击",用对方的语言传递强硬立场,这份决心不言而喻。 而高市早苗的倒行逆施不仅激怒了邻国,也让日本国内和平民众深感不安。日本主流媒体纷纷发声批判,《东京新闻》直言这种言论无异于公开叫嚣开战。 公明党也指出其发言偏离日本一贯立场,必须修正。琉球地区的《冲绳时报》更是怒斥高市早苗,轻言战争是对民众的不负责,毕竟谁都清楚,军国主义曾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如今重走老路,无疑是在引火烧身。 其实高市早苗就是想通过这些言论讨好扶她上位的右翼势力,但是这种敏感问题绝不是她能够用作筹码的,如果她执意一条道走到黑,用咱们网友常说的那句话,必然是"新账旧账一起算"!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使用武力,可能触发日本安保法的所谓“存亡危机事态”,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直接武力介入台海。 这句话的分量很大,因为这是日本现任首相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打破长期“战略模糊”政策,公开把台湾问题和日本安全利益绑定在一起。 更关键的是,在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后,她依旧拒绝撤回,事态迅速升级。 中国外交部连续发声,不止是惯常的外交辞令,而是明确警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绝不容外部势力干涉,日本若胆敢武力介入,将被视为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把话说到这种程度,背后就是中国在今天的综合实力和战略自信,14亿中国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军事对比很直接,中国军队总兵力约200万,而日本自卫队不到20万。 海军方面,中国有超过400艘现役军舰,其中3艘航空母舰,潜艇数量达到85艘,含核潜艇,日本只有约100艘舰艇和20艘常规潜艇。 空军部分,中国已经列装了数量可观的歼-20隐身战斗机,配合完整的早期预警体系和火箭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可以在开战初期对对手实施饱和攻击。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这是中方在各个场合一再重申的立场,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日本在历史上殖民台湾长达半个世纪,曾多次以所谓“存亡危机”为借口发动侵略,这是中国人民不可能忘记的历史经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样的时间点,日本作出这种表态,无异于在中国人最在意的历史记忆上再度挑衅,不可容忍。 如今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高市早苗不仅是在国内政治圈里讲话,她的言论和动作很可能与美日军事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有关。 一旦日本明确把台湾问题纳入自身防务范畴,这意味着在潜在冲突中,美日会有更紧密的联合行动,美国的军事力量会更容易在日本本土利用基地对中国进行包卫和压制。 这种战略意图对中国来说十分清晰,也会促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地区局势被外部势力胁持。 我方的回应这次是多层级的,从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到副部长孙卫东,再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都传递了一个一致的信息:这种挑衅是不能容忍的,不纠正就要承担后果。…
在暗示武力干涉台海引爆中日舆论后,高市早苗还有什么危险计划?在核武器的问题上,高市早苗又有怎样的野心? 日前,因为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上接受质询时,贸然就涉台问题发表错误言论,暗示日本将武力干涉台海,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和抗议,高市早苗也因此遭到广泛质疑。 不仅中方对高市早苗的错误发言进行了严厉的批驳,包括日本国内也对高市早苗的激进立场表示不满,包括前首相野田佳彦都对高市的表态“感到极为震惊”,并指出日本历任首相在类似问题上通常都会有所克制,高市早苗表现出单方面冒进的信号,“存在重大风险”。 而另一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则讽刺高市早苗称:“人们常说,越小的狗越会叫。叫得越响,越容易给人一种强大的印象,而对此产生的期待就越多,但它终归不是大狗。不过,现在的日本社会似乎更倾向那些叫得响亮的人。于是,高市女士自然就在这样的风气中被推选为首相。” 但是随着日本国会的质询持续推进,大家会发现,高市早苗的危险计划还不止武力干涉台海这一项。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接受质询,在被问及明年将要修改的三份安保相关文件内容,是否还会坚持无核三原则时,高市早苗选择了避而不谈,只含糊表示:“三份文件的修改工作即将开始,还没有到由我来说明具体内容的阶段。” 随后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2日的记者会上,也被问及相关问题,他同样避而不谈:“关于具体内容将在今后展开讨论。现阶段不便做出预判。” 日本议员这里提到的无核三原则,是日本公开对国际社会承诺“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从1967年开始,这便是日本政府的基本国策。 而之所以会向高市早苗提出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高市早苗的拥核野心早就已经暴露无遗。 在去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高市早苗就曾公开表示,关于无核三原则中“不运进”的部分有必要展开讨论。 我们注意到,高市早苗在2024年公开出版的书中,已经清楚说明了她的立场,她将“不运进”核武器的原则描述为“不现实的”,理由是美国可能需要将核武器带入日本,以威慑“竞争对手”。而日本和邻国韩国一样,都必须受到华盛顿所谓“核保护伞”的保护。 根据路透社在8月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日本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核武器仍然是日本社会的禁忌话题,但是日本政客和公众越来越倾向于放松这一承诺。 包括自民党内的一些议员则造谣“中国扩大核武库”为借口,声称日本也应该允许美国通过潜艇或其他平台将核武器带入日本,以加强威慑。 俄罗斯方面也已经注意到了高市早苗政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激进态度,在11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还公开警告,美国正在与韩国和日本就可能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进行谈判,这是一场“非常危险的游戏”。 中国外交部也曾就美日“延伸威慑”问题表态称,美日强化核威慑合作,将刺激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核扩散与核冲突风险。…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就在这两天,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开会,结果7个西方国家的财长就鬼鬼祟祟凑了个小饭局——哦不对,是G7小会。 结果你猜怎么着?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当着记者的面就说:"中国货都是垃圾产品!"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 要知道,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正赚得盆满钵满。结果自家财长倒好,不分青红皂白,倒打一耙! 这操作,连最会写剧本的好莱坞编剧都得直呼内行! 一、自己卖车数钱时笑嘻嘻,转头就骂中国"产能过剩"? 克林拜尔在G7小会上煞有介事地说:"我们G7国家现在到处都是中国'垃圾产品',必须想办法遏制!" 听听这词儿用的——"垃圾产品"。 好家伙,中国制造横扫全球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跳脚?现在竞争不过了,就开始泼脏水?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产能过剩"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上百年了,各国本来就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德国造汽车厉害,中国光伏、新能源车做得好,这不是很正常吗? 按克林拜尔的逻辑,德国车企全球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卖的,那是不是也该说德国"汽车产能过剩"?…
G7集团一口咬定中国扩核,提出了一项恶毒要求,比让中方销毁核弹还狠。 之前 G7 外长在加拿大开会,绕来绕去都在说中国核武库的事,口口声声说 “要提高透明度才能维护战略稳定”,可转头看看他们自己做的事,全是自相矛盾的双标操作。 就拿核武库规模来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25 年刚出的数据显示,全球现存的 12241 枚核弹头里,美国和俄罗斯两家就占了快 90%,单是美国的军用库存弹头就有 3700 枚。 反观中国,核力量一直控制在最低威慑水平,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却成了他们重点 “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