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空,一枚东风快递划破天际,留下一道白色的尾迹。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特效,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近日进行的一次例行性洲际导弹试射。
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场瞬间炸锅,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有人表示理解,有人感到担忧,更有人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这枚东风快递,究竟戳中了谁的痛点?
这次试射,中国方面早有准备。在发射前,中方就提前知会了美国和法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判。毕竟,在当今国际社会,透明度和沟通是避免冲突、维护和平的关键。
然而,总有一些国家喜欢无事生非。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三个国家就像说好了似的,纷纷跳出来对中国表示“关切”。理由也很奇葩:中国没有提前通知他们。合着这世界上的事都得围着你们转?
事实上,中国这次导弹试射完全是主权范围内的事,合法合理,不容置疑。而且,中国在试射前已经尽到了通知义务,至于那些没收到通知的国家,只能说是他们自己信息渠道不畅通,或者说,压根就没把中国的话放在心上。
当然,这些国家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让他们感到不安了。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亚太地区呼风唤雨,如今看到中国崛起,自然心里不是滋味。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国发展军事力量完全是为了自卫,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不是为了侵略扩张。中国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这一点从未改变。
再看看其他几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他们也没闲着。近年来,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也都进行了洲际导弹试射,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唯独中国这次试射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方面,这说明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更不愿意看到现有的国际秩序被打破。
说到底,洲际导弹只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象征,真正重要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努力,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成功试射洲际导弹的消息,在国际社会持续发酵。除了那些“被迫营业”表示关切的国家外,美俄法三国对此事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
美国表面上表示赞赏,实则暗藏竞争心态;法国相对平静,或许是早已习惯了中国的“肌肉秀”;俄罗斯则明确表示支持,毕竟中俄两国在战略上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次试射,也让“五常格局”这个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联合国五常,指的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
这五个国家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秩序的维护者,拥有对国际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当然,这种权力分配方式也一直伴随着争议,毕竟时代在发展,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五常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中美之间,在经贸、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则持续紧张,乌克兰危机更是将这种对立推向了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此次成功试射洲际导弹,难免会被解读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一种挑战。毕竟,洲际导弹作为一种战略性武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武力水平,也象征着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开始炒作“中国或将改变五常排名”的话题。他们认为,中国近年来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对美国等传统军事强国构成了威胁。
然而,这种说法显然过于夸张。虽然中国在洲际导弹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五常排名的决定因素并非取决于军事实力,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强调,自己无意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更不会谋求世界霸权。中国发展军事力量,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当然,中国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对现有的国际格局产生影响,这是客观规律,谁也无法阻挡。关键在于,中国将如何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世界带来更多好处。
普京前段时间修改了俄罗斯的核策略,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大国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应该保持冷静和克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的战略平衡,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当中国成功试射洲际导弹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时,普京正在召开一场关于修改俄罗斯核策略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明确表示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俄罗斯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
普京的强硬表态,立刻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他们指责俄罗斯“核讹诈”,并威胁将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的制裁。
然而,在俄罗斯国内,普京的决定却获得了广泛的支持。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将核武器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他们看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步步紧逼,俄罗斯必须亮明自己的“底牌”,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尊严。
俄罗斯的“核焦虑”并非空虚来风。近年来,北约不断东扩,在俄罗斯周边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严重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的制裁,试图将俄罗斯从国际社会孤立出去。
面对西方的“围堵”,俄罗斯不得不祭出“核大棒”,以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普京修改核策略,正是为了向西方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不会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更不会放弃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决心。
当然,俄罗斯也明白,核战争没有赢家。普京多次强调,俄罗斯不会主动使用核武器,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胁时,才会考虑使用这种“最后的手段”。
然而,在当前国际形势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任何误判或意外事件,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后果。俄罗斯的“核威慑”,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世人:和平与安全,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中国成功试射洲际导弹,以及俄罗斯修改核策略,都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时代。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成为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仍在继续。
未来,中美两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寻求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上来。
对于世界而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和为贵”。在充满变数的21世纪,和平与合作,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
参考资料:极目新闻:2024-9-26:中国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五角大楼回应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4-9-26:法国称提前收到中国通报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情况
海外网:2024-9-26:坚决反对新西兰翻炒“中国情报威胁”滋扰恐吓在新侨胞
财联社:2024-9-26:日、澳、新三国舰艇过航台湾海峡 消息人士:解放军全程跟监警戒 情况尽在掌握
新华社:2024-9-24:西方媒体称俄罗斯洲际导弹试射失败
上观新闻:2023-11-27:法国试射最新型洲际导弹
不把中国警告当回事? 日本高官又喊话了。 10月30日,日本自卫队前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他公开宣称,日美安保同盟下的共同防御义务应扩展至日本领土之外,涵盖关岛,甚至呼吁建立核武器共享机制,让美国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 而这位曾担任日本防卫省武官最高领导的前军事强人直言不讳:“应该建立一个框架,让日本能够参与有关使用核武器的决策。” 甚至公然要求重新审视日本坚持数十年的“无核三原则”。 他狡辩称,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核威胁已经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可信度崩塌。 河野克俊的军旅生涯堪称辉煌,统合幕僚长的职位让他对日本军事体系了如指掌。他敏锐地捕捉到特朗普言论背后的潜台词:美国需要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承担更多军事义务。 他的提议超出了常规的同盟协作范畴,不仅主张将防卫范围延伸至西太平洋,更触及了日本战后最敏感的核武议题。 不过日本政府似乎正在将这种极端言论转化为实际行动。2025年9月防卫省专家小组会议公然讨论引入核动力潜艇计划。 而日本囤积的47吨分离钚,理论上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中俄英法四国核弹头总和。 河野克俊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 他甚至在访谈中试图将特朗普批评美日安保条约“不公平”作为筹码,主张日本应将安保条约的防御范围扩展至关岛。 河野克俊直言不讳地指出:“日美同盟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互助关系的同盟。”他试图借助这种“不平等”的叙事,为日本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制造合理性。 很显然,日本对核武器的执着早已超越理论探讨阶段。2025年8月,日本防卫省透露,美日已在延伸威慑磋商中举行突发事态桌面推演,并讨论设定东亚发生危机时使用核武器。 在模拟演习中,日方代表反复要求美军动用核武用于“威胁中国”。…
近几日,围绕高市早苗关于“台海若发生变化时日本可能出兵”的言论,中国对日本的反应愈发强烈、雷厉风行。美方原本观望、以为事态会平息,但发现中国这一次“闹大”的意愿十分明确。于是,台海与中日关系的博弈,正在步入一种新态势。 一、中国为何“不给你轻易过去” 之前,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有言论偏硬,外界普遍判断:中国或许会表态、释放一些信号,但可能不会大规模升级。其逻辑在于:中日关系体量大,合作面多,中国或许会将其视作局部争议、一笑了之。但事实发展显示,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 1. 经贸制裁迅速出手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近日相继宣布:暂停或终止从日本进口部分水产品。根据报道,中国已决定暂停日本海鲜进口;此前谈判中的日本牛肉进口事宜也被搁置。此外,中国还对日本提出贸易合作基础已被“严重破坏”警告,要求日方撤回相关言论,否则将承受“所有后果”。 2. 外交表达与警告同步升级 在联合国相关场合,中国代表对日本提出:日本没有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提醒日本谨慎处理台海、钓鱼岛等议题。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向全国发出旅行提示,建议中国公民赴日旅行需慎重,相关航线、旅行社纷纷推出免费退改签政策。 3. 军事海警动作加剧 在东海争议海域,尤其是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附近,中国海警舰船及无人机等行动频繁。11月16日,中国海警舰队驶入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方海上自卫队亦紧急应对。 这些连环动作,传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这次,中国不打算只是“口头抗议”,而是做好了用经济、外交、海上、空中多维度出招的准备。 二、日本被“震”到:想不到对方挺硬 日方原本或许预期,此次涉台言论引起中国不满后,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不会“大动干戈”。但现实是:…
“日方若不立即收回错误言论,中方将采取更严厉反制措施!” 昨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句话,字字千钧,这就是最后通牒。但很多人可能低估了“更严厉”这三个字的分量。 目前的停止水产进口、削减航班、旅游预警,虽然让日本感到疼痛,但还不足以致命。真正的雷霆手段,往往藏在深处。 如果日本政府以为扛过这波舆论就没事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正在酝酿的,可能是一场针对日本经济支柱的精准绞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 中国手中的王炸还没出 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中国目前已实施了暂停水产进口、发布旅游和留学预警等一系列反制措施。 外交部发言人警告,若日方不纠正错误,将面临更严厉后果。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措施仅属于“常规操作”,尚未触及日本经济的核心命门。 如果局势升级,中方极有可能祭出稀土出口管制、对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加征关税等手段,这将标志着中日摩擦从外交争端升级为全面的贸易战。 目前的动作,只是“常规套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措施更多是在表明立场:你惹我不高兴了,我不买你的鱼,不让你赚游客的钱。这对日本经济有影响吗?有,比如日本GDP可能会掉个0.36%。但对于一个几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来说,这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真正的风向标,是看接下来的动作。 如果高市早苗继续一意孤行,中国完全有理由把反制升级为“惩罚性贸易战”。 我们手里有什么牌? 第一张牌:稀土。 这是日本高端制造业的死穴。日本的汽车电机、精密机床、半导体材料,无一不需要稀土。而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的定价权和供应权。一旦中国宣布对日实施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日本的工业机器就会像没油的汽车一样趴窝。这不是恐吓,这是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中日之间最近又起了波澜,这次一切的导火索都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表了涉台言论,踩到了最敏感的红线。 中国随即做出了反制,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外交层面也强烈抗议。眼看局势越烧越旺,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一场国际论坛上突然开口,呼吁中日“降温”,还特别提到日本是想稳定关系的。 这番话一出,舆论很快炸开了锅。问题是,日本真的在降温吗?这场风波背后,其实远比表面复杂。 黄循财“劝降温”,却绕开了问题的核心 当地时间11月19日,黄循财在一场活动上提到中日最近的紧张关系时表示希望中日两国能够找到化解纠纷的方法,但与此同时他还表示日本显然是想降温的,他希望“中国也持有相同的态度。” 黄循财的表态,听上去是希望别再进一步升级了。 他的意思明显是偏向日本的,还劝中国也应当“降温”。但他这番说法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完全没有提高市早苗的言论本身,也没有对日本政府的态度做出评价,只是笼统地说双方要缓和。 这就让人很难不产生疑问,他到底是站在中间说话,还是在有意回避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要说降温,明明是中方先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的表态,这样做就是希望日方能认识到错误,及时撤回言论,中方的做法就是在第一时间阻止事态升级。 而高市早苗的发言,是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是挑衅性极强的动作。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约束,事发后也没有任何实质反应,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如果说这样的行为都可以轻描淡写地“向前看”,那是不是意味着今后谁都可以说点过分的话,然后靠一句“大家冷静”就能收场? 黄循财的说法,其实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中日之间确实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但这次的争议并不是老问题,而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新挑衅。 把这种现时挑衅和历史争议放在一起谈,等于用过去的“历史和解”来为现在的错误行为找台阶下,这种处理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让矛盾更难真正解决。 日本没有认错,中方为什么要先让? 如果说黄循财真的是出于善意,希望两国冷静处理分歧,那他至少也应该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
大好河山,邀您共看 Hello,大家好呀!老墨今天想和大家细聊一下,美国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对日出售8200万美元军火的事情。 自从高市早苗抛出涉台言论,便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外交风波,而就在局势僵持之际,美国突然要卖给日本8200万美元的军火,还附带一系列力挺高市的政治动作。 但高市却在压力下悄然改变口风,开始缓和对华态度。 那么这场风波背后,到底是日本的主动挑衅,还是美国在暗中操盘?高市的“紧急踩刹车”,又是否意味着日本真的意识到了危险? 涉台言论惹祸上身 高市早苗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她不止一次,把台海局势和日本国家安全直接挂钩。 她在国会中明确表示,一旦中国大陆封锁台湾,就会让日本陷入危险,所以日本可能要派遣自卫队介入。 这个表态在日本国内外引发巨大震动,也让中方强烈不满,在她发言后,中日外交关系立刻进入低温状态。 中国外交部用措辞严厉的声明回应,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提醒日方“自重”,不仅如此,中国军方也罕见地用中日英三语发布警告,直言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战事,其本土将沦为战场。 与此同时,高市的言论也引发了日本内部的不满,东京街头出现大规模抗议民众,高喊要求高市道歉、辞职。 日本多位前首相也纷纷表达反对意见,认为高市的发言太过激进,把日本推向危险境地。 那么高市早苗真就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吗?虽然目前来看还不好说,但根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市本人私下里已经意识到发言过头,愿意“留出对话空间”。 可就在这一节点,美国突然出手,给日本“打气”,也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美国到底想通过这场军售传递什么信号?…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可以说是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以来最热衷于领土扩张的总统了,此人已经在多个场合公开提出了自己对美国的北方邻国加拿大、丹麦手中的世界第一大岛屿格陵兰岛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的领土要求。并且,从目前的种种迹象上看,特朗普似乎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打算要夺取或者说“合并”这些地区! 根据我权威媒体援引外媒的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多个公开场合宣称,美国将很快扩张领土。特朗普不仅重申了他对收购格陵兰岛的兴趣,还再次提到将加拿大纳入美国版图的可能性,以及美国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的相关计划。近期,就在特朗普在拉斯维加斯进行公开讲话之际,他就直截了当地表示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土面积可以随着发展而大大增加。” 很显然,特朗普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区。特朗普之所以对这三个地方垂涎欲滴,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和格陵兰岛都属于是人口较少,同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加拿大仅有4000多万人口,而格陵兰岛虽然坐拥2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三个乌克兰),却仅有大约6万人。因此,“合并”这样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而言,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巴拿马运河区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则可以制衡北极,眺望欧洲。 特朗普此前已经公开表示,“不排除”在进行领土扩张之际使用武力。而近期,针对丹麦在格陵兰岛的扩军计划(包括新增两艘巡逻船,两架狗拉雪橇等),特朗普也是公然予以了嘲讽。由此可见,一旦丹麦对特朗普的扩张计划予以强烈抵制,特朗普确实有要求美军直接出兵的可能。而美国作为如今的世界第一强国,若是真的公然进行武力扩张的话,那么世界局势必将会产生极大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