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999年5月8日,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彻心扉、痛定思痛的大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力轰炸我国驻南大使馆,造成三名中国记者壮烈牺牲,此次事件不仅是对中国各方面的严重侵犯,更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
那么这一历史事件究竟如何展开?中国为何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反击?这其中蕴含了哪些深刻的战略思考?国际社会又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答案或许并不简单,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广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以其独特的震撼力,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忆之中,1999年5月8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2008年5月8日,人民网发布一篇报道,将那年那日的惨烈再次呈现。
据悉,1999年,一场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这场战争是南斯拉夫联盟国内部争斗的激化产物,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
在这场战争中,北约的军事行动逐渐扩大到与此事无关的居民,他们的住所及医院、学校等都遭到了破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1999年5月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空袭,系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轰炸,晚9时,贝尔格莱德市区城市电路全部失控,被迫失去了光明,城市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恐慌之中。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子夜时分,当人们以为轰炸即将结束时,三枚导弹却如同死神的利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而来,直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瞬间让使馆内陷入了混乱与绝望。
导弹瞬间穿透了整栋大楼,它无一例外地承受着炮火的摧残,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让使馆内犹如战场,主楼附近的房顶也被掀开,使馆内3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面临着生死考验。
据报道,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及其夫人朱颖,在这场灾难中不幸遇难,他们的牺牲,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面对如此恶劣的行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抢救工作,同时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强烈愤慨。
中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北约暴行的谴责和对遇难同胞的哀悼,数百名在贝尔格莱德的华人举行抗议游行,数千南斯拉夫人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共同声援中国。
中国外交部随即向全世界宣判,痛斥、谴责北约的无耻行径,要求北约给个说法,并保留试图以非理智手段逼迫北约回应的权利。
随后,1999年7月30日,国务院公报中国与美国签订对此次事件中伤亡的中国公民的赔偿问题的协议,12月16日,与美国针对大使馆的赔偿问题达成协议。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不仅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8日海外网发布报道。
距今已过去20多年的美国轰炸我国驻南大使馆事件,却没有随着时间被世人遗忘,逝去的人也仍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要求国际社会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并敦促北约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那么中国为何不对美国发起战争,为壮烈牺牲的中国记者报仇雪恨呢?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了野蛮轰炸,导致三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北约的暴行,并要求其给中国一个合理的解释,中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北约暴行的谴责和对遇难同胞的哀悼。
而这一事件无疑加剧了中美之间的不和关系,中国一度有了与美国正面交锋的想法,美国的行径彻底惹怒了中国,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必须终止。
但我国认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应秉持和平原则,不应该无故侵犯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战争都是不可取的,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然而,即便这样,北约轰炸事件,还是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据悉,事发后,一位航空公司的老板对这件事深有感悟,他回忆起当年我国的现实状况,连连叹息,轰炸我国大使馆的是美国极其先进的轰炸机,而将壮烈牺牲的三名记者送回国内的飞机竟然也是美国制造的。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中国不向美国反轰炸,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始终以和平化解矛盾的理念立足于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的确没有强大的军事去应对美国的先进军事设备攻击。
而今,中国发展日益强盛,倘若再次回到1999年,我们又会如何应对?回望当年,我国大使馆被美恶意轰炸事件,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无法言说的痛,但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不能再被任何国家瞧不起。
现在,运-20、歼-20、国产航母以及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国之重器,无一不闪耀着中国科技进步与国防跃升的光芒,它们共同见证了国家的强盛与辉煌。
据悉,中国数字馆记录歼-20的辉煌成就,作为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其独特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让人瞠目结舌,它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捍卫国家领空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据中新网报道,北斗三号系统在海上导航和搜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与运-20强强联合,通过北斗系统提供的导航和定位服务,确保舰艇、飞机等海上装备的安全航行;同时,在发生海上事故时,可以利用北斗系统的搜救功能迅速定位并救助遇险人员。
而北斗三号系统自身在军事和各个领域都有其身影,它实现了从芯片到终端的完全自主可控,降低对外部导航系统的依赖风险,提高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
这些种种对于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示在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强大实力,增强对潜在对手的战略威慑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这些国之重器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科技进步与国防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它们共同见证了国家的强盛与繁荣,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民网——1999年5月8日 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海外网——中国驻南使馆被炸20年了,我们依然没有忘!
国务院公报——中美就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赔偿问题达成协议
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技馆“我们的‘20’时代”——云看展之云霄“威龙”
中国新闻网——北斗三号卫星首次使用国产运20飞机进行整星运输
日本第一位女首相高市早苗,被日本民众称为“比男人还要男人”的首相。为了讨好男性选民,她反对夫妻婚后保留各自姓氏,认为只有男性才能成为天皇,总之这是一个狠角色。这样的右翼政客上台,让特朗普政府以及赖清德当局都非常高兴。然而,特朗普怎么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她上台的第3天,日本就要送中俄一份大礼。 来自《今日俄罗斯》的最新消息,10月23日,日本驻俄大使馆在回应俄罗斯媒体时,就提到:日本政府准备将美国的“堤丰”系统运走,目前正在跟美国敲定细节,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后,将对外进行通报。 “堤丰”系统在今年9月份由美军运到日本,当时日方称仅仅是为了美日联演,但事后却被美军留在了日本境内。该系统对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个威胁,中俄曾多次表达不满,希望石破茂政府运走,但对方始终没有松口。如今,高市早苗刚刚上台,居然真打算这么做,这无疑是在向中俄释放出一丝善意。接下来,就看高市政府能否说到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日本主流媒体都在关注高市早苗与中国的关系。10月23日,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就在中国外交部的例行会议上,当众提问:“高市早苗已经上任,不知中国是否向她发了贺电?”看样子,日本主流媒体一直在关注此事。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答:“中方已经根据外交惯例作出适当安排!”也就是说,咱们中国还是会给高市早苗一个面子的,该有的外交祝贺都会按惯例来做,不至于让她太丢人。 特朗普怎么都没想到:高市早苗上台第3天,就要给中俄送一份大礼 不过眼下,除了“堤丰”系统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10月21日,高市早苗刚刚上台,民进党当局就发出了祝贺,赖清德希望日本能继续发展跟台湾的友好关系!这既是一份祝贺,也是赖清德对高市早苗的试探,赖清德想看看高市早苗敢不敢公开回复。 到10月24日,三天已经过去,高市早苗目前还没有公开回复台当局,这无疑让赖清德相当心慌。要知道,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跟安倍晋三是一个观念,所以她上台,台当局是非常高兴的。所以,近期我们要盯紧高市早苗在这方面的动作。毕竟,不公开回应赖清德,不代表日本私下没有动作,搞不好高市早苗会派官员窜台。 特朗普怎么都没想到:高市早苗上台第3天,就要给中俄送一份大礼 综上,特朗普和赖清德,都把高市早苗的上台当成利好消息。特朗普政府那边,不但希望高市早苗政府能完成美国在印太方向交给日本的任务,还希望日方能影响韩国李在明政府,让李在明政府也成为美国在印太的棋子。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希望高市早苗能清醒一点,不要为了美国,赌上日本的国运,不然她就是日本的罪人。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让我们持续关注。
中美还没坐上谈判桌,美国就放出了狠话。 美方声称“无法忍受不对等”,本意是想为美方争取筹码,但很快就被现实反噬。 刚一开口就撞上中方枪口,不仅谈不成,还让美方自己的股市先跌了一轮。 谈判前夕,美方频频出招 10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网采访时公开表示,他将与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一同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 与中方官员举行会谈,重点是讨论中国对稀土产品的新一轮出口管制。 贝森特和格里尔 格里尔已经提前出发,贝森特随后起程。会谈预计将在10月26日至27日举行。 这是中美经贸沟通中一次关键节点,结果可能直接影响中美元首是否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面对面会晤。 但就在贝森特宣布会谈安排的同一天,路透社披露了一项美方正在酝酿的新措施,美国政府正研究限制所有“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 消息一出,市场反应迅速。纳斯达克指数当日下跌1%,多家科技股应声走低。 白宫方面未明确否认这一限制计划。贝森特面对记者追问时表示:“一切都在讨论范围之内。” 这句回应,被广泛解读为美方有意在谈判前释放信号,试图以“软件牌”作为施压工具。 从技术层面看,这一政策参考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模式。 只要产品中使用了美国软件或技术,即使是第三国制造,也可能被禁止流向中国。…
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棋局,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与紧张。 近日,一连串看似孤立却环环相扣的事件,将这盘棋的紧张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从美俄高层的一次外交“变卦”,到俄军在战场上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再到欧盟在自身困境中将矛头意外转向中国,一个危险的连锁反应正在形成。 俄罗斯雷霆亮剑 这两天,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原本计划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会晤,商讨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 然而,就在外界期待双方能为僵局带来一丝转机时,特朗普突然单方面宣布取消会面,理由是“不想浪费时间和俄罗斯开没有意义的会议”。 这记响亮的“甩脸色”,无疑给本就紧绷的美俄关系再添一层寒霜。 面对这种外交上的冷遇,克里姆林宫的回应直接而有力,迅速将世界的目光从会议桌拉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深不可测的导弹发射井。 俄罗斯用实际行动表明,既然言语沟通的渠道被关闭,那么就用军事实力来说话。俄军随即展开了一系列“大动作”,其力度与广度,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不寒而栗。 首先是在常规战场上,俄军的战术策略发生了明显转变。 当前,俄军在正面战场上占据着绝对主动,在至少七个重要城市区域掌握着攻势,根本无意给乌克兰任何喘息之机。 更具威慑力的是,俄军开始将打击矛头精准地指向冲突的“幕后黑手”——由西方国家输送至乌克兰的雇佣兵和军事援助。 俄罗斯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西方的援助源源不断,这场冲突就难以终结。 于是,一场针对高价值目标的“清扫行动”拉开序幕。 在哈尔科夫地区,俄军侦察部队提供了精准情报,两枚“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呼啸而至,精确命中了西方雇佣兵的一处营地。…
特朗普作为美国前总统,在2024年大选获胜后重返白宫,他的对华政策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从2025年初开始,特朗普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时,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平衡策略。 一方面,他延续了上届任期的贸易施压,但另一方面,在军事领域,他的表态更趋向于谨慎,避免直接对抗。 这次关于“潜在战争”的表述,出现在2025年3月的一次公开场合,体现了美国当前战略的现实考量。这种表态并非单纯的和平信号,而是美国在全球格局中权衡利弊的结果。 回溯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从2017年到2021年,他推动的贸易战让中美经济摩擦升级,但军事上从未公开宣称准备与中国开战。相反,他多次强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进入2025年,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美国资源被大量牵制,特朗普将重点放在欧洲事务上,这让亚太地区的对华政策更注重威慑而非冲突。 美国防部长在2月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美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这为特朗普的最新表态奠定了基调。这种转变源于美国内部经济压力和高债务负担,如果贸然与中国军事对抗,将进一步恶化其财政状况。 3月21日,在新一代F-47战机简报会上,特朗普回应了网络传闻。他直言美国不希望与中国发生任何潜在战争,但同时指出,如果事态发展到那种程度,美国已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双重表述,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美国鹰派与务实派的博弈。 这不是简单的退让,而是美国承认中国综合实力的表现。中国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的稳步推进,让美国在军工产能上感受到差距。以造船业为例,美国年产能仅为中国的十分之一,这直接影响其海军扩张速度。特朗普的“准备好了”更多是基于现有库存和盟友网络,但实际动员能力需时日。 F-47战机作为美国空军的核心更新项目,与之前的F-35相比,在隐身技术和AI集成上进行了优化,旨在提升空中作战效能。但从中国视角看,这种进步仍落后于中国第六代战机的测试进度。 中国歼系列战机强调高速机动和传感器融合,已进入实战验证阶段,而美国项目依赖国际供应链,暴露了产业链依赖问题。 特朗普选择在战机发布会上表态,或许是为了借军力展示安抚国内舆论,但这也凸显了美国在工业规模上的短板。中国在高端制造的投资,让类似差距难以短期拉平。 网络传闻的起因是3月19日的一篇报道,称特斯拉负责人马斯克访问五角大楼,涉及对中国作战计划。这引发美国国内争议,马斯克在中国有大量投资,被质疑利益冲突。特朗普迅速辟谣,称这是虚假信息,但马斯克随后仍与国防官员会晤。 这件事暴露了美国军政与私营企业的纠缠。马斯克的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他的参与可能影响中美科技交流,但特朗普强调会晤不涉及中国议题,这显示出美国在敏感领域的界限设定。 特朗普的表态在军工背景下更有深意。美国当前军备更新方向是“延战”而非“避战”,即通过时间换空间,弥补与中国的产能差异。 过去十年,中国海军舰队扩张迅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海军,而美国太平洋舰队虽有航母优势,但维护成本高企。…
搬去美国不只台积电 还有整个生态系?台积电:大陆不给稀土都得完 萧美琴的一句话,让整个岛内炸开了锅:台积电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会去美国投资。这个建议原来不是美国提的条件,而是“赖清德当局主动提出的建议”。 日前,特朗普又在喊话,声称中国大陆不会轻易对台采武力行动,因为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实力。此话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暗示岛内放心,现在台海问题风险点很低,二是可以对美大量投资,美国有能力威慑世界上任何对手,没有人敢来挑战美国。 有人问,如果大陆封锁怎么办,岛内天然气只够撑11天,岛内搞经济的龚明鑫表示,如果大家努力节约用电,可以撑到14天,如果把工业用电全部停掉,能够撑到38天。这就意味着,美国压根就不会出兵,为了尽力让美国来保护自己,所以赖清德当局才想方设法讨好美国,甚至不惜将台湾地区工业支柱掏空。美国与赖清德当局合伙欺瞒岛内同胞,就是想希望安安稳稳地转移走岛内资产。 那么将台积电搬到美国,赖清德当局就万事大吉了吗?参考消息称,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表示将加速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建设和技术升级。意思很明确,要抓紧时间让台积电变成“美积电”,但有媒体称台积电的原材料稀土库存仅仅能够维持30天,如果中国大陆断供稀土,台积电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产能将出现瘫痪。 为了让台积电放心,特朗普又放出一个大消息,白宫与澳大利亚签署了一项85亿美元的稀土矿产协议,不但要对澳大利亚进行稀土矿开采,还投资合作建设稀土冶炼工厂。特朗普高调地向外部宣称,“一年之后,美国的稀土可以多到用不完”,而美国经济委员会主任更是直言,美澳这次稀土合作,将打破中国的稀土限制,至少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台积电是不是可以放心了,只要把美国工厂建好,美国就能保证台积电的稀土供应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链也有了,稀土也有了,美国完成制造业回流也就指日可待了。美国的这个算盘打的很响,同时也给赖清德当局画出来一个大饼,赖清德当局明知这是迷幻药,还是愿意主动吃,这说明赖清德当局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英媒BBC直言,澳大利亚虽然稀土矿的确很多,但稀土加工和产能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就算是美国找到30多个盟友一起研发,要赶上中国的差距,至少也要5年时间,想要在短时间内“打破限制”,没有个三五年的建设周期,几乎等于痴人说梦,而特朗普这一套说辞也是自欺欺人,或者就是说个外界听听,给一些依附于美国的盟友打一剂强心针罢了。 这一次中国出台“0.1%”的新规,无疑是打在台积电的要害上,台积电生产5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就需要0.5%,中国大陆的镧元素正好限制上了,如果中国大陆不批准,台积电只能望芯兴叹。此前,中国大陆考虑到台湾省2300万同胞的利益,才给岛内提供了足够的稀土供应,现在赖清德当局在“依美谋独”的路上一路狂奔,卷走岛内关系民生的核心资产,无疑是枉费了大陆的一片好心。 对此,台办发言人表示,“主管部门就此前已经就稀土出口管制事项明确表态。”这一句信号好已经非常明显,对于关系民生的稀土出口,我们正常保证供应,但如果台积电成为美国工厂,就有可能在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上大作文章,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到时无论是台积电还是“美积电”,都可能一样随时停摆,成为民进党献祭的祭品。
最近,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被曝出,痛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后,这位美国商务部长已经退出了本周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美谈判。当时,就在中方收紧稀土管制后,特朗普在一次会议上对卢特尼克大发雷霆,称他擅自做主张,主动挑衅中国,打乱了原本期望缓和与中方关系的计划,当时特朗普希望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会晤。看得出来,这次谈判卢特尼克也直接掀桌子,不去马来西亚了。 这次风波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9月底推动出台了所谓的“50%规则”。要知道,特朗普原本期望是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见面,为此希望提前缓和关系营造氛围,好让中方松口购买美国大豆,但他这一计划彻底打乱了美方战略布局。该规则大幅扩大了对中国相关企业的制裁范围,此举很显然,就是单方面升级了对华贸易摩擦,直接打破了中美之间此前通过谈判达成的贸易平衡。 随后这一行动引发了中方的对等反制。中方在10月9日宣布了新一轮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不仅管制稀土原料,更将相关的技术、设备乃至设计图纸纳入管制范围。这精准击中了美国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软肋。中方的反制措施,让白宫感到了巨大的现实压力。据报道,特朗普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开痛斥卢特尼克“愚蠢”,指责其擅自行动“搞砸了”对华贸易关系。 而这次根据美国公布的代表团名单来看,即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美会谈中,卢特尼克被排除在美国谈判代表团之外,仅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出席。 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遭特朗普痛骂后,美商务部长掀桌子,不再出席这种重要的贸易谈判场合,怕他继续搞砸。其二说明卢特尼克在内部权力斗争中暂时失势,也表明特朗普政府急于为局势降温。看得出来,10月23日 美财长贝森特确认卢特尼克不参加吉隆坡会谈,言外之意,美方也是寻求缓和关系,卢特尼克被边缘化了。 这也释放了几个信号,其一是美方战略上的矛盾与混乱,特朗普政府在对华策略上一直存在“极限施压”与“务实谈判”两种路线的摇摆,卢特尼克的行动,代表了强硬派的冒进,而结果证明,这种缺乏全盘考虑的单点突破,反而让美国自身陷入了被动,这次卢特尼克不出席会谈,也是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有分析认为,卢特尼克与财长贝森特等人长期存在权力竞争,当政策引发严重负面后果时,寻找“替罪羊”就成为了一种政治常态,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华贸易顾问纳瓦罗被边缘化的过程如出一辙,所以作为特朗普的心腹,贝森特很可能吹了耳边风,将贸易摩擦的升级归咎于卢特尼克。 其三,最主要的,是美方低估了对中国反制的决心,美方低估了中方在核心利益上采取对等反制的决心和能力,中方不仅拥有稀土这一战略王牌,反制措施,也显示出精准性和系统性,使美国的“脱钩”策略难以承受,比如在美国征收港务费后,中方立即对等行动,美国船只停靠中国港口,已经缴纳了第一笔将近500万的费用。 但无论如何,尽管美方派出了被认为相对务实的财长贝森特主导吉隆坡会谈,但他在启程前,仍强调美国正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等施压手段。这也进一步表明,美方试图延续“边施压边谈判”的策略。不过美方是误判了形势,中方已明确表示,这种一边挥舞大棒一边要求谈判的方式“不是正确的打交道方式”,谈判前景因此充满不确定性。 但还是那句话,基于“美国优先”的单边霸凌政策,不仅难以迫使中国让步,反而会反噬美国自身,导致其内部决策失灵和战略被动。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更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之上,而另一方面,卢特尼克的缺席,可能只是特朗普甩锅的表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