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里海西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它是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其居民主要是卡尔梅克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国家的祖先曾经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回归中国之旅。
他们是如何从中国西迁到欧洲的?为什么又要冒险东归?在回归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什么?而那些留在欧洲的卡尔梅克人,又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的?
卡尔梅克人的祖先是蒙古瓦剌部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族,在17世纪初,土尔扈特人还是厄鲁特蒙古的一支大将。
当时厄鲁特蒙古内部实行“四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土尔扈特部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力量,然而好地方毕竟有限,各部落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冲突。
令土尔扈特人感到不安的是,沙皇俄国对南方的扩张野心日益明显,1616年,沙俄企图让蒙古各部落加入他们的国籍,但遭到了蒙古人的坚决拒绝。
沙俄见强硬手段行不通,就改变策略,扶植了一个名叫阿勒坦汗的人与蒙古人作战,最终蒙古人在这场争斗中落败,土尔扈特部落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继续留在原地已经不安全,决定向西迁移。
1618年,土尔扈特部落的领导者们派出了几个聪明机智的人去寻找新的居住地,这些探路者东张西望,最终在伏尔加河下游发现了一片无主的好地方,而这片土地原本属于诺盖汗国,但由于内部纷争和自然灾害,诺盖人已经迁走。
经过十年的准备,1628年,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带领25万族人告别了位于塔城的故土,开始了一场为期两年的大迁徙,他们的目的地就是之前发现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这次迁徙可谓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冒险,途中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但土尔扈特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了新家园。
到达新家后,土尔扈特人立即建立了一个议事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部落能够安定下来,开始新的生活。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他们在这里放牧、打猎,生活美满,仿佛又回到了故乡。
然而好景不长,沙俄又开始对土尔扈特人施加压力,企图让他们臣服,甚至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但土尔扈特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信奉藏传佛教,拒绝改变。
与此同时,清朝对土尔扈特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18世纪初,清朝派遣使者前往看望土尔扈特部落。
土尔扈特的首领阿奇玉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臣服于清朝,土尔扈特的普通百姓更是把清朝视为亲人,在送别清朝使者时,人们泪流满面,依依不舍,阿奇玉还表示,将来要带领族人回到故土。
到了1771年,沙俄的压迫变得越来越严重,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渥巴锡带领十几万人决定返回故土。
这次东归之旅其实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沙俄派兵追击,一路上艰难险阻不断,出发时有17万人,到达新疆时只剩下4万人,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清朝对回归的土尔扈特人给予了热烈欢迎,从1771年到1772年,清朝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万民东归”的碑文,并拨付了大量资金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清朝还给部落的贵族们封官,帮助他们恢复佛教信仰,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把土尔扈特人当作自己人来对待。
但并非所有的土尔扈特人都能够顺利回到故土,1771年那次东归时,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居住在伏尔加河西岸,由于河水没有结冰,无法与大部队一起返回。
这些留下来的人后来被称为卡尔梅克人,意为“留下来的人”,沙俄取消了他们的汗国称号,并派军官劝说部落首领放弃回国的想法,有些首领甚至被毒死,最终这些卡尔梅克人未能回到祖国。
从1771年到1775年,留在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人被沙俄严格管控,连游牧的自由都被剥夺,最后他们只能在里海西岸安家,这就是现在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前身。
虽然有些人偷偷溜回了中国,但大部分人还是被沙俄控制,就这样,卡尔梅克人在外高加索地区安顿下来,成为了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东临里海,南与达吉斯坦共和国相邻,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这个地方总人口约27万,主要是卡尔梅克人,还有部分俄罗斯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
虽然地处欧洲,但卡尔梅克共和国保留了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特色,这里是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居民信仰佛教,文化和宗教都带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尽管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经济方面,卡尔梅克共和国并不贫穷,这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盐矿资源,虽然气候干燥,但卡尔梅克人凭借祖传的游牧技能,将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得相当不错,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出口粮食。
近年来,卡尔梅克共和国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2004年,卡尔梅克共和国与中国的拉萨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进行得很顺利,关系越来越亲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到卡尔梅克共和国旅游。
所以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从17世纪初的西迁,到18世纪末的东归,再到最后在伏尔加河畔安家落户,卡尔梅克人的历史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他们在迁徙过程中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之旅,展现了这个民族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的渴望,虽然在回归的过程中损失惨重,但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清朝对回归的土尔扈特人给予的热情欢迎和周到安排,也体现了中国对游子的关怀。
而那些未能回归的卡尔梅克人,虽然经历了沙俄的压迫和控制,但他们依然在异国他乡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
而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还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发展。
卡尔梅克共和国与中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在的友好关系,也为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独特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方面,还包括文化交流和旅游等多个领域。
这是一部充满艰辛但又不乏传奇色彩的史诗。从蒙古高原到伏尔加河畔,再到部分人回归中国,卡尔梅克人的足迹跨越了欧亚大陆,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民族迁徙的历史,更是一个关于坚持、适应和发展的故事。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卡尔梅克共和国作为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一座重要桥梁。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卡尔梅克共和国有望在未来的欧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个民族的命运可能因为一次决定而改变,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保持希望和勇气,就总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据美媒报道,在中美结束第四轮贸易谈判后,川普要求其团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访华之旅上来。而之所以川普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急迫,原因之一是五角大楼又向他报告了一个噩耗:F-35战机升级到Block 4最新改进型的努力被迫“全面延迟”,何时能完成则未定。美媒航空航天杂志称,F-35制造商洛马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因为“遭受东大关键矿物管制”。 五角大楼向白宫报称,生产一架最新的F-35 Block 4型战机需要约900磅(超408公斤)关键矿物,其中主要是稀土,而洛马公司的库存已无法供应大规模生产。鉴于经过此前几轮贸易谈判结束后,东大恢复的是民用稀土对美审批出口,五角大楼“强烈建议”川普亲自和东大方面谈妥恢复军用级别稀土供应的问题。 有美媒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防务新闻就发文称,洛马公司的F-35 Block 4升级计划核心之一是换装AN/APG-85氮化镓雷达,恰恰是这方面会受制于稀土材料短缺问题,导致雷达元件生产停滞。五角大楼原计划通过雷达升级促进F-35战机航电系统的全面升级,以保持对歼-20、歼-35战机的(技术优势),但现在“最关键的一环”被东大卡住了。 此外,F-35 Block 4还将升级电子战系统和无人僚机指挥控制系统,这方面倒是主要基于软件升级来达成,不受稀土供应问题的限制。但是接受美媒采访的专家均强调,机载雷达是战斗机的大脑,如果不能完成升级,其他子系统的升级则无从谈起。 分析还指出,实际上经过对九三阅兵的分析评估,五角大楼认为美军现役主力战机在“相当部分的领域”已不再领先,甚至少数领域处于落后之中。因此让美国唯一在产的五代机F-35尽快、全面达到Block 4水平,成为保持美军在全球空中优势的重中之重。当然,川普能否尽快实现访华,又能否在与东大的会谈中解决军用稀土供应问题,就不是五角大楼能够左右的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欧洲大陆正在走向全面失控! 这并非是耸人听闻,因为欧洲三大主要强国英法德最近都出现了剧烈动荡,欧洲局势愈发紧张。 先说德国,自从今年大选结束之后,德国就陷入了混乱的局面,选择党异军突起支持率遥遥领先,可老牌政党也不甘落后,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按照计划,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9月14日进行地方选举,而选择党的7名候选人呼声很高,如果不出意外,这次基本就是选择党胜券在握了。 然而,就在临近选举的前几天,这7名候选人竟然全部离世了。 警方调查给出的结论是5人病逝、1人自然死亡,还有1人是自杀。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公示了这5名候选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可问题是即便这5人真的是病逝的,那另外1个自杀的又该如何解释呢? 警方没有给出答案。 这下,不仅是选择党高层坐不住了,就连德国普通民众都议论纷纷,不少德国媒体更是指向了阴谋论。 因为随着这7名候选人的死亡,北威州的选举选择党顿时没了优势,而这对左翼政党来说显然是一大利好。 为此,德国多地爆发抗议游行,纷纷要求警方给出真相。 紧接着,英国也乱了,就在9月13日,英国伦敦爆发了规模超10万人的游行示威活动,而且还不止一个群体。 其中,人数占主要的群体是来反对移民的,他们呼吁更换政府、解散议会,必须确保英国本土民众的权利,此前,不少移民被英国政府安置在了酒店里,并且免费提供生活所需。 要知道不少英国普通民众的工资也就堪堪够吃饭的,现在纳的税还要帮忙养着这些移民,英国民众的怒火可想而知。 而另一波则是反对种族主义的,要求政府严惩种族歧视,必须给黑人和穆斯林民众应有的权利。…
2025年9月18日,一封信把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这封信来自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他在信中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航班动手,说得直白点,就是——不给稀土,就不让你们的飞机落地美国。 这不是一个普通议员的“牢骚”,而是一个在国会有实际影响力的政客,发出的正式建议。他甚至还提出了三条具体操作方式,从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权,到审查飞机出口政策,再到联手盟友封锁中国航空投资,手段一个比一个狠。 穆勒纳尔为什么突然“发难”?美国又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非要拿稀土这张牌来威胁中国?难道美国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中国又是否会因此让步? 我们先从稀土说起。稀土不是稀有,而是难提纯、难加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加工环节的控制能力更是高达92%。换句话说,全球每10吨稀土产品中,有9吨是中国加工出来的。 美国自己不是没有稀土资源,但他们早就把开采环境成本外包出去了,只负责买成品。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被“卡脖子”了,才慌了神。 2023年年中,中国宣布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和审查制度,尤其是针对关键金属的出口申请,需要经过更严格的审批。这相当于在美国脖子上绕了一圈绳子,随时可以收紧。 于是美国开始“发飙”了。他们一边高喊要搞“非中国供应链”,一边又盯上了中国航班这根“软肋”。穆勒纳尔的那封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他希望白宫通过限制中国飞机落地,来逼迫中国继续稳定地提供稀土。 说到底,美国不是不想买,而是想以最低成本买,最好还能掌握定价权。但问题是,这世界哪有那么多“又要马儿跑,又不给草吃”的好事? 穆勒纳尔的信中提到了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看似强硬,实则幼稚。比如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权,这一招不仅违反国际规则,还会让美国自己空运、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遭受重创。中美之间的航线,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施舍”,而是市场双向的需求。 早在2023年,美国交通部还批准了中美之间的航班增班计划。到了2024年,两国航线已逐步恢复至每周近百个航班。这些航班上坐的,有做生意的,有探亲的,有留学的,还有旅游的。 如果美国单方面切断这条空中走廊,最先受到冲击的不是中国,而是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这些城市的机场、酒店、商圈。航班一少,旅客不来,机场起降费没了,酒店空房率高了,旅游经济萎缩了。美国人打的是自己的脸。 更讽刺的是,就连美国自己的航空公司也会叫苦不迭。中美航线一直是利润较高的国际线路。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等公司,靠着这条线路养活了不少员工。如今穆勒纳尔这一招,等于是砸了自家人的饭碗。 再说航空制造业。美国有波音,中国有中航工业,两国在航空零部件、维修服务上也有不少合作。一旦中美航线冻结,这些合作很可能被中断。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完全可以反制——限制对美出口关键零部件,推迟订单交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近就因为F-35战机升级进度严重滞后,被美国空军拒收了上百架战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软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降,零部件供应链混乱。 可笑的是,美国自己也承认,Block…
在刚刚结束对中东六国的军事打击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把矛头转向了中国。日前,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面时,内塔尼亚胡居然公开指责中国与卡塔尔,称二者“花费巨资制造反以色列的宣传”,甚至声称这是对以色列发动的“信息战”。这种话语,既是诬蔑,也是推卸责任。要知道,国际社会都看得清清楚楚:是谁在中东不断挑起冲突,又是谁在伤害无辜平民。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指控,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坚决的驳斥。 然而,就在内塔尼亚胡忙着给中国泼脏水之际,一则重磅消息从中东传来,直接击中了他的软肋。沙特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条约。消息一经公布,中东局势立即变得复杂而微妙。 沙巴防御协议的分量 这份沙巴协议的内容并不含糊:一旦沙特或巴基斯坦遭遇外部侵略,另一方将被视为同样受到攻击。换句话说,这是一份明确的共同防御承诺。与美国和沙特之间模棱两可的安全关系不同,这份协议更直接、更紧密,几乎可以看作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同盟”。 巴基斯坦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拥核国家,它在中东本就有着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沙特一直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可靠的“核保护伞”。但是沙特很清楚,如果直接去寻求中、美、俄等大国的庇护,反而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巨大震动。相比之下,找巴基斯坦则既合理又低调。 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这份协议同样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一个经济压力巨大的国家,巴基斯坦近年来不断寻求资金和国际合作机会。而军事合作本就是巴基斯坦的“传统出口”,通过与沙特签署这样的协议,不仅能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也能提升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地位。 以色列的三重困境 沙巴防御条约的签署,对内塔尼亚胡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因为就在此之前,以色列已经面临三大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一重压力:中东国家的团结。 以军对卡塔尔的入侵,彻底打破了中东国家之间原本微妙的平衡。过去,阿拉伯国家之间虽然在利益上有分歧,但大多数时候各自为政。可当卡塔尔遭到攻击时,他们突然意识到,下一个被盯上的可能就是自己。这种危机感让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空前团结。许多产油大国不再轻易相信以色列,甚至对美国也心生疑虑。大家都明白,没有美国的点头,以色列根本不可能胆敢冒然出手。 第二重压力:国际社会的孤立。 侵略卡塔尔之后,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声誉急转直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公开讨论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更有甚者,欧盟内部已有人呼吁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一旦这些制裁成真,以色列的经济将立刻感受到沉重的打击。要知道,以色列的科技与军工固然发达,但它的经济体系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若被孤立,将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 第三重压力:国内的不满。 当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内部矛盾也随之加剧。内塔尼亚胡政府本就饱受争议,他本人更是长期被指责滥用权力。如今,面对经济下滑、国际孤立,大规模的反政府游行此起彼伏。街头的愤怒声浪,不仅冲击着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地位,也让他的执政合法性遭受质疑。 巴基斯坦的入局与中国的角色…
以色列一个弹丸小国,凭什么能在中东横行霸道?今天打黎巴嫩,明天轰加沙,后天没事打个叙利亚。 反正是它到哪儿,哪儿就不安生,并且还动不动就扯着美国袖子往前冲,颇有一番不要命的势头。 敢这样在中东张狂,以色列到底凭什么?其实,绕来绕去绕不过三个字:底、气、足。 何为底气?那就是手里有压箱底的王牌,跟谁打照面都不怵,到底是什么样的王牌能让以色列如此有恃无恐?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 这张牌是最显眼的,也是最热的。 这么长时间以来,美国对自己这位“亲儿子”的援助,可谓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无论是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民生上,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无论以色列闹出了多大的事,美国都能帮他把烂摊子收拾的干干净净。 当然了,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全球各处建基地,拉小弟,它所谓的“小老弟”、“干儿子”也到处都是,可为什么只有以色列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呢? 这就要讲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色列“独受恩宠”,打个小比喻,美国就像皇帝,那些攀附于他的各个小国家,就像后宫里的莺莺燕燕,虽然都能受点恩露,但加起来都比不上以色列一人。 天天没事就赏以色列个金银珠宝,还隔三差五就翻它牌子,这份恩宠,不用说放眼中东了,就是放眼世界,谁能比得上? 一说到这,问题又来了——美国真就愿意一直这样恩宠以色列吗? 我看不一定。 美国国内现在比起前几年,可以说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了,尤其是川普上台后,各种闹心事儿就没消停过,财政赤字、非法移民、两党互掐等问题,已经够美国政府喝一壶的了,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对以色列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我看可能不大现实。 所以别看现在以色列独受恩宠,跳的可欢,以后还真说不准。 第二张牌,就是以色列那堪称闪电般的军事动员速度。 这就要讲到以色列的军事体制,他有点像韩国的服兵役制度,全国上下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必须服兵役,想跑都跑不掉。…
塞尔维亚这次阅兵,直接让欧美坐不住了! 9月20日,一场名为“团结的力量”的大阅兵即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而就在前几天彩排中,中国制造的红旗-22防空导弹公开亮相,西方媒体瞬间炸锅:塞尔维亚一跃成为巴尔干地区防空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一场秀,毕竟,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巴尔干一直都是地缘的火药桶。 如果说欧亚大陆是个棋盘,那巴尔干就是那个关键点位之一。它是连接欧亚陆运的核心通道,也是海权国家几百年来最忌惮的陆权支点。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引爆点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但实际还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二战之后,统一的南斯拉夫成为巴尔干地区最强的国家,一度被称为巴尔干之虎,西方非常忌惮。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也不遗余力地拆解这个联邦,即使这个国家后来就剩南联盟,最后还是被拆成了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国际社会不承认)。 如今的塞尔维亚也不过成了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但是,美欧还是不放过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