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人类就进入了新的恐怖时代——核武器时代。
自1945年8月6日人类第一枚核弹在广岛爆炸后,掌握核武器就成为各国追逐的终极目标。
在这场核军备竞赛中,中美俄三国的核武库数量的巨大差距,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近期一份国际和平研究机构公布的世界核力量报告,其中关于中美俄三国核武库存量的数据让人震惊。
俄罗斯拥有高达5580枚核弹头,美国紧随其后的5044枚,而中国的核弹头数量与这两个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断崖”差距。
虽然中国核弹头总量少但质量上丝毫不落后。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战略核武器,在精度、威力、隐身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足以发挥有力威慑。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称部分中国核弹头已进入所谓”高度战备状态”。可笑的是,西方仅凭一无所据的猜测,便开始渲染中国”威胁全球和平稳定”的论调。
核武器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二战尾声。
1945年8月6日,在曼哈顿计划的支持下,美国首枚核弹”小男孩”被投向日本广岛,标志着人类踏入了核时代。
这一重大科技突破不仅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也为美国在核武器领域一马当先奠定了基础。
仅仅7年后,美国便成功研制出首枚热核弹,核武库再次大幅扩充。
冷战对手苏联没有就此却步。
虽然起步较晚,但苏联于1949年赶在美国预测之前,抢先一步爆炸了首枚原子弹,拉开了”以核反核”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苏美两国在核军备竞赛上相互反超,双方的核武库都暴涨到惊人规模。
相比之下,新中国的核武器发展之路可谓颇费周折。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着手自主研发,但囿于当时落后的科技水平和匮乏的资金,遭遇了重重阻碍。
直至1964年10月16日,在戈壁滩上,中国第一枚原子弹”596″号方才成功爆炸,谢幕了漫长的探索历程。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当时在核领域的全面落后。
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阻力时,我国科学家不得不动用”算盘珠”暂代计算机,甚至要亲自在现场用铅笔计算爆炸威力。
一砖一瓦,旧中国缓慢而艰辛地跨入了核时代的大门。由此可见,核武器技术的突破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中国之所以远远落后于美俄,正是由于当年在人力、财力、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滞后和匮乏。
尽管如此,新中国仍然凭借自身的顽强努力,最终在核武器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对比三国的核武器储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和俄罗斯占据着主导优势。
根据报告显示,这两个核武器大国的库存量高达1万枚以上,几乎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核武器。
而其他拥核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由于综合国力有限,核武器储备规模就相对有限得多。
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的全球大国,为何在核武器领域如此落后?
从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来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发展和储备核武器。
然而,事实上中国的核弹头数量仅仅停留在500枚左右,与美俄形成了巨大的”断崖”差距。
中国之所以在核武器方面远远落后于美俄,主要还是源于我国长期奉行的和平利用核能政策。
作为后来者,中国在核武器研发的起步阶段曾遭遇重重阻力,包括科技水平落后、资金紧缺等因素。
因此,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发展步伐,但与美俄相比,核武库的规模仍然有限。
另一方面,美俄这些老牌核武器大国由于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数十年,技术积累和生产能力自然遥遥领先。
再加上两国作为超级大国地位,投入于核武器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是巨大的,从而造就了今天举世无双的核武库存量。
不过,中国目前的核武器储备虽然数量有限,但质量上并不落后。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战略核武器,在精度、威力、隐身等方面都有非常可观的水平,足以发挥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威慑作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重点并不在于扩充核武器数量,而是提高现有库存的质量和战备水平。
和平一直是中国核武器政策的核心理念。
我国历来主张不对任何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将其视为确保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基于这一立场,中国在核武器的研发和储备上未做过多投入,相比之下,更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
除了政策因素,中国在核武器发展上的滞后也与自身国力无法迎头赶上有关。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以来在资金、科技等方面受制于发达国家。
核武器研发耗费巨大,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优秀人才,这对于当年的中国来说是一大考验。
即便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两弹一星”工程,由于经费和技术的限制,进度也曾一度受阻。
此外,与美俄这些老牌超级大国相比,中国在综合国力上仍有一定差距。
二战后,美俄抓住了核武器发展的最佳时机,长期大规模投入,从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绝对优势。
作为后来者,中国虽然加紧追赶步伐,但要完全赶上前者在这一领域数十年的技术和基础积累,的确还有一定距离。
不过,差距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也与日俱增。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核武库开始稳步扩充,新型核武器的研制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因此,只要坚持不懈,中国完全有望在可预见的将来,缩小乃至最终弥合与核武器强国之间的差距。
虽然在核武器储备数量上,中国与美俄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我国的核武库正在稳步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2015年,中国拉开了新一轮”第四次核武器现代化”工程的序幕,旨在全面加强核力量的现代化改造。
在这一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的核武器运载火箭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升级。
像”东风-41″这样的新型洲际导弹,在射程、精度、机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极大增强了中国的核打击能力。
除了提高现有核武器的质量水平,中国未来的核武库储备量也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相关报道,为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威慑,中国将适度扩大核武器储备规模,以与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相适应。
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来看,实现这一目标完全在预期之内。
不过,中国核武器力量的增长,也引发了包括美俄在内的一些国家的戒心和担忧。
他们担心,中国未来可能进一步大规模扩张核武器,从而削弱它们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
美俄等国正在密切关注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动向,持续保持高度的警惕。
实际上,中国从未打算在核武器领域与任何国家对抗。
我国一贯奉行防御性核战略,核力量的建设完全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中国在适度扩大核武库的同时,也将继续倡导国际裁军,推动全球核武器的有序减少,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当前,全球核武器总储备量已经超过1.2万枚,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核武器扩散的风险随时存在。
这种旷日持久的核军备竞赛,无疑给全人类未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安全威胁。
我们亟需各大核武器国家,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拥核大国,坐到一起,达成有效的裁军协议。
从根本上扭转军备竞赛的危险态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一直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而且致力于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我们没有在核武器储备上与美俄对抗的想法,相反,更希望将核力量的规模控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最低限度内。
一旦超过这个底线,我们就会主动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和民生领域,而不是无休止地扩充核武库。
与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谓的军备竞赛中,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计上。
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中国多次呼吁,要摒弃旧有的冷战思维,摈弃把力量寄托于核武器的幻觉。
共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裁军进程,让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造福全人类。
虽然在核武器储备数量上,中国与美俄形成了巨大的”断崖”差距,但和平合作终将战胜武力对抗。
相信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核武库实力也必将稳步提升,但力量的运用将只服务于世界和平的终极目标。
与其无休止地对撼,不如让裁军谈判的火种重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大家期盼的前景。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