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甘蔗渣变废为宝?身价翻几十倍成印度摇钱树,中国为何不效仿?

甘蔗是我们经常食用的水果,吃起来十分甜美多汁,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吃剩的甘蔗渣竟然还有大用处!

在印度,甘蔗渣的用处远远大于了甘蔗本身的价值,它竟然能为印度创造四百万个就业岗位,产能过亿,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国又是否能沿用印度这一模式,合理运用甘蔗渣呢?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糖生产国,并且是甘蔗种植的主要国家之一,得益于其热带季风气候和适宜的温度与降水条件,印度的甘蔗产量极为庞大,仅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该国的甘蔗产量就超过了5亿吨,这为印度的糖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估计,该国每年生产约3250万吨糖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糖生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大量的甘蔗渣!

每生产1吨糖,就会产生2到3吨的甘蔗渣,据印度能源技术开发组织的统计,印度每年产生的甘蔗渣约为6000万吨

在垃圾处理方面,印度的方法往往比较随意,甘蔗渣经常被随意堆放,甚至被焚烧,这导致了大量的甘蔗渣被堆积在印度各地,包括其最大的垃圾集中区——恒河

即便是通过日常焚烧,印度也难以完全消除大量积累的甘蔗渣,特别是在每年的制糖高峰期,这些甘蔗渣堆积如山,其高度甚至可以与金字塔相媲美。

在炎热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这些甘蔗渣迅速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着腐烂尸体和燃烧垃圾的恶臭,气味令人难以忍受。

印度曾尝试对这些甘蔗渣进行再利用,其中一个主要的尝试是将其用作燃料,以替代煤炭,这种方法理论上能降低燃烧成本,并同时解决甘蔗渣的处理问题,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由于甘蔗渣含有一定的水分,其燃烧效率相对较低,任何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湿润的木材在点燃和燃烧过程中,都不如完全干燥的木材效果好。

由于印度的制造业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有效解决甘蔗渣水分问题,导致燃烧效率进一步降低,据印度火电厂经营者透露,大约需要燃烧超过4吨的甘蔗渣,才能产生与燃烧1吨煤炭相当的热量。

这种低效的燃烧方法,不仅对印度本就不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造成了额外压力,还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因此实不是一个理想的燃料选择。

尽管印度曾尝试将甘蔗渣用作多种用途,如肥料和纸制品,但由于成本过高和操作复杂,这些尝试最终都未能成功实施,所以大量的甘蔗渣依然被遗弃在印度各地,成为环境问题的一部分。

面对这一挑战,印度政府也感到头疼,但问题的存在,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人,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时一个年轻的企业家,刚从家族的造纸业继承了生意,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他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方案:将甘蔗渣转化为一次性的生物可降解餐具

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壮志的计划,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毫不犹豫地抵押了大部分家产,投资购买了一系列先进的加工设备,还选择在当地的糖厂附近开设了一个加工分厂,以便更方便地获取原料。

那这些高端的加工设备从何而来?

答案是中国的远东中乾科技集团股份公司,这家公司提供了所需的技术和设备,使得这个创新项目得以成功实施。

作为环保餐具行业的先驱和领导者,远东中乾科技集团股份公司早就展示了其前瞻性的视野,借助先进的科技,该公司引进了一整套高级生产设备,专门用于制造由纸浆制成的环保食品容器和餐具,实现了甘蔗渣的绿色循环利用

据资料显示,该公司早在1992年,就开始全球首创地研究:如何利用甘蔗浆来生产环保餐具,到了1995年,他们成功地生产出了这些产品,并在1996年与铁道部合作,成功地开展了针对发泡塑料餐具“白色污染”的治理行动。

到了1999年,该公司助力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纸浆制成的环保食品容器和餐具,在2000年,该公司还通过国际招标,成为悉尼奥运会指定的“环保友好商品”供应商。

印度,看到这样的成功案例,自然想要借鉴经验,2016年,印度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前往远东中乾科技集团股份公司进行培训,随后,在2017年,公司的董事长苏炳龙带领工程师团队前往印度,为当地客户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这次合作可谓是双方都有所得,对于远东中乾科技集团股份公司来说,这不仅延长了其产业链,还增强了其在产品市场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也展示了该公司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远东中乾科技集团因此荣获了多项荣誉,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厦门专精特新企业十强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SD-A型节能全自动纸浆模塑餐具生产设备全自动智能生产线”技术成果,还赢得了2022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技术金奖。

在这一系列操作的推动下,印度学习小组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他们以极低的成本,从全国各地回收甘蔗渣,然后通过特殊的碱性溶液进行二次处理,以去除其中的多余糖分。

经过脱水和粉碎处理后,这些甘蔗渣就变成了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优质原料

通过使用专用模具进行两次成型,这些低成本收购的甘蔗渣的价值立即翻了数十倍甚至更多,由此生产出的一次性餐具,不仅在三个月内就能完全降解,而且市场收益也相当可观。

据统计,每售出七个这样的餐盘就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个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加工厂每月能实现约84万元的利润,而整个印度的甘蔗渣加工行业每年能创造约2500万美元的总利润。

这一生产模式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市场反响,不仅是因为其经济效益,还因为它在环境保护和当地就业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与塑料餐具相比,这种快速降解的餐具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全球垃圾生成量巨大的国家来说,任何一项环保措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影响远超其他国家。

对于印度政府而言,推动将甘蔗渣转化为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项目具有多重益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经济,还有助于改善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环保形象,所以在政策方面,政府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和激励,包括各种补贴和扶持措施。

与此同时,由于塑料限制政策的实施,印度的塑料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为甘蔗渣制成的餐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一趋势也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这一领域,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2年,这一以甘蔗渣为原料的可降解餐具生产浪潮,已经使得约450万名原本无业的印度人找到了工作,成为了他们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

总体而言,使用甘蔗渣作为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生产原料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方法,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说,这一模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了多方共赢。

有人可能会好奇,既然这个甘蔗渣制餐具的业务模式如此成功,为什么中国要将其传授给印度,而不是自己内部发展呢?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同样面临着环境压力。

实际上,在中国,甘蔗渣的应用价值远不止于印度所展示的,中国不仅仅是用甘蔗来生产糖,还用它来酿造朗姆酒,而甘蔗渣也不仅可以用来制作一次性餐具,还有更多的用途,比如提取糠醛或制造石墨烯

在印度,通过将甘蔗渣转化为一次性餐具,其利润最多能翻几十倍,然而,在中国,通过将甘蔗渣转化为糠醛,其潜在的利润增长可能高达数百甚至数千倍。

因此,中国并不需要依赖印度的商业模式,因为在国内,甘蔗渣有更多、更高效的利用途径!

糠醛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它在中国的航天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已经成功发射的神州八号和神州九号火箭上使用的隔热材料,就是由糠醛作为主要原料制造的。

这种物质的价值远超过用甘蔗渣制成的餐具:一个这样的餐具可能只能售价1.2元,而糠醛每吨的市场价格却高达1.2万元

除了糠醛,甘蔗渣还可以用于制造被誉为“黑金”的石墨烯,优质的石墨烯每克售价甚至可以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元,远超过用甘蔗渣制成的餐具。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用甘蔗渣制作餐具还是提取糠醛,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的废物和废气。

然而,与印度直接排放这些废物和废气不同,中国的处理流程更为精细和环保,在一条长达200米的废气净化管道中,这些剩余物质被再次转化为燃料,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利用。

这一点也体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内,更为完善和高效的加工链条!

除了上述的应用,中国在利用甘蔗渣进行造纸方面也达到了100%的利用率,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甘蔗渣综合利用生产体系,年制浆能力和造纸能力均达到了30万吨

更进一步,中国已经将甘蔗渣的应用扩展到了高科技制造领域,一些科研人员正在探索使用甘蔗渣来开发高密度复合材料

由于甘蔗渣的化学构成与木材相近,但具有更轻的质量和更优质的纤维,因此制成的复合材料板具有更高的强度,这些板材不仅具有低吸水性和优良的耐海水腐蚀性能,还具有良好的防火特性。

加上甘蔗渣制品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通过更换不同的模具或模板,可以生产出多种用途的板材和型材,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车辆、船舶包装箱等多个行业。

虽然中国的甘蔗产量没有印度高,但在甘蔗渣的综合利用方面,中国的表现绝不逊色,因此,尽管中国可以从印度的甘蔗渣产业中吸取经验,但并没有强烈的借鉴需求,这也说明了中国在甘蔗渣利用方面的多元化和高效性。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果然不出所料,美國重啟對華301調查,貝森特:不賣稀土就加稅

美国重启对华贸易301调查,美财长也威胁不卖稀土就加税,看来美国是打算随时准备翻脸了。 今天来看看两个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美国这次很显然是憋着坏,做好了要继续跟中国摊牌的打算。 第一个新闻,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尽管中美会晤后两国贸易战进入休战期,但是美国将继续对中国开展调查,以了解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是否全部履行。 美贸易代表还说,尽管中美进行了五轮贸易会谈,进行了高层会晤,但是“没有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 第二个新闻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如果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那么美国会对中国提高关税。希望中美成为“值得依靠的伙伴”。 两个都看得出来,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已经不加掩饰,他们丑话说在前头,就是为了翻脸做准备。 第一个新闻里面,美国贸易代表说的这个所谓的调查,也就是臭名昭著的“301调查”,这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的第301条,这项条款授权美国总统,对被认定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征收进口关税。 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就是根据这个调查发动的。 现在美国为什么突然又重启了调查呢?在我理解来看,美国现在是实在没牌可以打了,关税牌没有让中国屈服,拉拢盟友一起对中国加税,结果盟友们嘴上说的好好的,但是谁都不敢配合美国对中国加税,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敢硬刚美国,就一定不会对他们手软。 美国重启301调查,就是要找一个理由和借口,未来对中国重新加征100%的关税,继续威胁中国让步。 第二点关于稀土出口问题,中国还是那句话,稀土是我们的战略资源,我们对此予以管控符合国家利益。 美国不是老说什么,他们的“国家安全风险”吗?为了维护他们的“国家安全”,美国不仅在国内出台各种法律法规,甚至把这些法律法规应用到国际上,导致美国法大于国际法的奇观屡屡出现。 典型的就是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进口伊朗石油,认为此举资助了伊朗革命卫队,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现在美国要求中国放开稀土出口,美财长贝森特还说什么,“中国垄断了稀土市场,有证据证明,中国有时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美国人说这些话之前应该好好照照镜子,先别说中国,美国自己称得上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吗?…

5 minutes ago

英國媒體點破真相:中國正在用美國的武器,打贏貿易博弈

在全球化浪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经贸互动早已超越传统贸易争端范畴,逐步演变为发展模式与制度韧性的深层次对弈。 过去,西方主流舆论普遍认为中国难以在高强度的外部压力下维持经济稳定,然而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权威媒体近期立场转变,清晰折射出这一预判正在土崩瓦解。 从精准反制策略的灵活运用,到供应链体系展现出的强大抗压能力,再到国家治理体系所支撑的长期发展动能,中国正以实践重塑全球经贸博弈的基本逻辑。 小李将带您穿透信息噪音,深入解析西方认知转向背后的深层动因,揭示中国应对挑战的战略底气,并探讨这场大国角力如何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秩序的重构路径,为公众提供一份冷静而系统的观察视角。 西方终于看清博弈现实 当特朗普公开为中美马来西亚会谈打出满分评价之际,《经济学人》却通过一系列深度分析文章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判断。 这家创立于1843年的国际知名政经期刊,近期接连发布题为《为何中国正在赢得贸易谈判》和《中国如何用美国的方式击败美国》的文章,明确指出美方在经贸对抗中正逐渐丧失主导地位。 作为全球政治、商业与学术界广泛信赖的信息来源,《经济学人》拥有覆盖各国高层决策者、跨国企业领袖及顶尖学者的读者群体。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为其撰写专栏文章剖析美国内部经济结构性难题,比尔・盖茨坚持每日阅读其内容,查理・芒格更是将其列为每日清晨必读刊物之一。 尽管该杂志长期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早年亦与其他西方精英一样,预设中国无法承受贸易战带来的冲击,但如今其态度发生根本性逆转,反映出对客观事实的重新审视与理性回归。 这种认知变迁的意义远超舆论风向的变化。此前西方之所以低估中国,关键在于以线性思维解读中国的发展轨迹,误以为关税施压足以导致产业链外迁、迫使政策退让。 但在实际交锋过程中,中国不仅有效稳住了经济基本面,更通过动态调整策略实现了战略主动,这种超出预期的表现促使《经济学人》不得不摒弃原有偏见,依据真实数据重建分析模型。 从市场行为来看,近年来大量欧美企业并未响应美国政府推动的“去风险”或“脱钩”倡议,反而持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布局。 企业的选择始终基于市场规律与盈利逻辑,中国庞大的内需潜力、高度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其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经济学人》的态度调整,实质是代表西方决策圈承认了一个共同认知:经贸竞争的结果并非由单一国家宣称决定,而是由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与发展现实共同塑造。…

17 minutes ago

特朗普下手好快:越南、印度、菲律賓都傳來消息,對中國頗為不利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日前接受采访时,明确对3亿多美国民众做出保证:“两年之内,一定能解决稀土问题,让中国无法在这个领域威胁到美国。”不管贝森特是否在吹牛,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两年之内,五角大楼不敢跟中国大陆直接冲突,因此,他们需要在亚洲做好布局,先按住中国大陆。为此,他们需要在中国周边布下所谓的“天罗地网”。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时间里,印度、菲律宾、越南都传出大消息,都对中国颇为不利。 先说印度方面。日前,美国防长赫格塞斯正式宣布,已经跟印度签下了10年防务合作协议框架。也就是说,最终莫迪政府仍然在这方面对美方妥协了,在军事合作问题上,他还是更相信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仍然被莫迪凉在了一边。 接着,是菲律宾方面。数小时前,赫格塞斯和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共同宣布:菲律宾特遣部队正式成立。根据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说法,这支特遣部队共有60人,由一名海军将军领导,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中国。 然后,就是越南。11月2日,赫格塞斯对越南进行了访问,越南高层对其非常热情。事后,赫格塞斯表示:“美军将向越南交付三艘巡逻艇,以及12架教练机中的3架”。而且,赫格塞斯还明确表示:“我们美国支持一个独立而又强大的越南!”让一个“强大的”越南待在中国周边,美国这个套路跟几十年前如出一辙。 当然,对五角大楼来说,仅仅是印度、菲律宾、越南三国还不够,他们还需要日本和韩国的力量。 近几天,日本和韩国也确实都在张罗一桩大事。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前几天特朗普访问韩国时,曾明确表示:“美国批准韩国建造核潜艇”。对此事,李在明政府相当高兴,毕竟未来他们就能用该核潜艇来盯防中国了。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韩国这边正高兴着,日本那边也有动静了。这两天,日本官媒称:“在韩国得到美国的允许后,高市早苗政府也在寻求美国的核潜艇”。好家伙,要是再加上一直在张罗此事的澳大利亚,也就是说,未来中国最差的情况是:周边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会有核潜艇。而且,都是为了盯防咱们。 综上,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虽然中美贸易战已经降温,但美国对中国的动作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而且,特朗普已经彻底改变了跟中国一对一的策略,他已经回到了拜登的老路上:寻找更多盟友,来帮美国按住中国。这个策略是早在奥巴马以及拜登时期,美国就已经定好的,特朗普上台后曾一度对此颇为不屑。近段时间,由于贸易战,特朗普才猛然发现:中国确实不好对付,确实该联合更多盟友。 既然特朗普对华策略已经变了,那我们中国的应对之法自然也要有变化。

58 minutes ago

印度該收斂了!印學者警告: 中國只是缺一個合適的機遇來收拾印度

印度又开始飘了?边境挑事、国际上拉帮结派对咱中国阴阳怪气,结果连印度自己的学者都急了,直接警告: “别再挑衅中国了!人家只是缺个机会收拾你!”这话一出,印度政坛瞬间炸锅,看来有人是真该长点记性了!   自家学者看不下去了   印度近几年在国际上特别活跃,简直一副“谁都不怕、我最牛”的架势。先是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事端,甚至多次派军队试探咱中国的底线; 后又在国际会议上各种“阴阳怪气”,试图拉拢其他国家一起针对咱中国。可以说,印度这些年的“小动作”一件比一件离谱,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它和咱中国有矛盾似的。 而这次,连印度的学者都看不下去了。据印度媒体报道,不少印度知名学者最近纷纷公开警告本国政府: “不要再对中国进行无谓的挑衅,中国目前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遇,一旦机会成熟,印度将为这种不成熟的对抗承担惨痛的损失。” 其中一位学者更是直言,印度的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根本不足以与中国抗衡,继续挑衅只会自讨苦吃。 这话听着虽然刺耳,但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印度近年来在中印边境地区的表现可以说是“得寸进尺”,多次试图改变现状,甚至公然侵犯咱中国的主权。 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至今依然是印度政坛的“痛点”。而在国际舞台上,印度更是拼了命地“刷存在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拉拢美国、日本等国家,组成所谓的“反华联盟”。 然而,印度的这些努力真的有效吗?事实证明,印度不仅没能从这些挑衅中捞到什么好处,反而在多个领域被咱中国远远甩在了后头。 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印度和咱中国的差距都在不断拉大。而现在,连印度自己人都开始担心:继续挑衅下去,印度会不会把自己玩脱?  …

1 hour ago

一邊抄中國作業,又一邊想取代中國,該國放豪言:2045成發達國家

如果一个国家“照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那这个国家会崛起吗? 这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中国南边的越南,就是“抄作业”失败的经典例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抄中国”作业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不可复制? 中越渊源 中越两国的关系有多深? 这恐怕最远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象郡,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就跟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的故事,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一口气灭了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一设就是一千多年,整个越南中北部都成了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郡县。 有越南人称中国统治越南的这段历史是“殖民”? 可当时的中原王朝可不这么想,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后院,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连汉字都一并传了过去! 这一千年,越南史书上叫作“北属时期”,北属时期的越南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抄中国的作业”,学会了种稻子、读汉书,甚至是考科举! 可以说,没有这一千年的“北属时期”,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文明。 越南后来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哪一样不是从中国学来的? 就连越南的历代皇帝,都要用汉字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年号!…

20 hours ago

中國要提防!高市早苗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徹底暴露了日本的野心

中国和日本未来十年时间里,爆发战争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这个概率的具体数字,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市早苗的上台,中日爆发战端的概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高市早苗的上台,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市早苗的上台,究竟预示着日本怎样的地缘野心? 右翼崛起 高市早苗的当选绝非偶然,她是日本右翼势力精心栽培的政治果实。 还记得安倍晋三吗?那个死不悔改的战争罪犯后代,一辈子想要为军国主义翻案!高市早苗就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是安倍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 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修改和平宪法,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正式军队”。 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家,分明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国主义复辟者! 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甚至多次暗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这样的言论出自一国首相之口,难道不是对整个亚洲和平的赤裸裸挑衅吗? 更可怕的是,高市早苗的上台还意味着日本整个政治生态正在右倾化。 自从安倍晋三开启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日本的政治天平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中间立场。 一个接一个的右翼政客粉墨登场,他们打着“正常国家”的旗号,干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勾当! 你以为这只是政客的个人野心吗? 错了!这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从教科书篡改历史,到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从修改和平宪法,到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正在一步步撕毁战后的国际承诺!…

20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