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駐華大使剛到北京,法外交部對華發出警告,中方說的話,都忘了?

近日,法国资深外交官白玉堂接受马克龙任命,抵达北京担任驻华大使一职。不曾想,白玉堂前脚刚到北京,法国外交部就对华发出警告,要求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这充满挑衅的言论,莫不是忘了中方此前对法国总统马克龙说的话?

今年2月中旬,王毅主任出访欧洲,与马克龙在爱丽舍宫展开了一场面对面交谈。当时,马克龙的话显得很有诚意,称法国十分重视与华关系,愿与中方一起维护和平稳定、反对集团对抗。在马克龙带动下,法外交部高度评价了中法关系。对此,王毅主任在法国关心的俄乌冲突上重申了中方立场:劝和促谈。可以看出,中方不会选边站队。那么,法外交部口中的“中国援俄”又是从哪里听到的风声?

(左: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右: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洪磊)

马克龙政府正为国内问题忙的不可开交,顾不上亚洲的事,美国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俄乌冲突期间,美军侦察人员、飞机和卫星24小时盯着俄罗斯边境,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能发现。伊朗给俄提供无人机、朝鲜援俄弹药,最早都是由美国媒体和政客揭露出来的。至于中国,可从来没见美国拿出真实有效的证据,一切不过是其攻击中国所耍的手段而已,这一点法国人不可能不清楚。

事实上,类似的事马克龙政府不是第一次干了。日前,马克龙通过电话向拜登亮明其立场,将中国表述为“挑战”,并放话法美两国可共同应对。

紧跟着,马克龙跟英国首相苏纳克见面,两人就涉台、涉疆等中方内政问题进行干涉,同时提到了与华竞争。不仅如此,这两人为响应“印太战略”,表示今后将会把英法航母开到该地区稳定所谓的地区局势。

(马克龙)

马克龙政府逢人就换一套说法的行为,本质是想在大国博弈中两头讨好,即安全需要找美国、经济发展找中国。所以才会出现谈到经济合作或气候、公共卫生这类全球议题法国的态度很友善,一旦触及地区安全问题,马克龙政府那西方人的傲慢便藏不住了。

过去上百年,全球秩序长期由西方人主导,借机从亚非拉地区掠夺了不少财富。直至今日,西方仍将一些中小国家当做事实上的“殖民地”,如法国对西非、北非地区的控制和经济掠夺。把这套逻辑用在俄乌冲突上就是,俄罗斯出于扩张领土需要发动了对乌克兰的“侵略”,“正义”的西方不会容忍这样的行为,因此任何跟俄罗斯走得近的国家都会被视为“挺俄者”。

法国外交部所谓警告,就是出自这套逻辑。说直白点,法国无非是想以言语威胁的方式逼迫中方跟俄方保持距离,然后好让西方集中火力对付俄罗斯。

(法国参议院)

真相并非如此,俄乌冲突说到底是欧洲各国安全不对等,互相攻击彼此,从而让美国钻了空子。若英法德这些西欧国家坚持战略自主,不再依赖美国维护国家安全,“北约东扩”自然不会存在,俄罗斯也就犯不着通过激进的军事行动震慑西方。如今战火点燃,法国不从盟友美国身上找问题,反倒把责任推给俄罗斯,还想把中方给扯进来,只会让西欧愈发依赖美国,不利于中欧、中法关系的长足发展。

当前,美国领导层已然把中方当做“首要挑战”。东欧局势动荡让欧盟意识到,必须找个靠得住的国家发展经济,否则国内就撑不下去了。法国也好,德国也罢,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中国。对于美国而言,这是无法容忍的,其好不容易才通过俄乌冲突和“北溪”管道事件破坏了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不能让中国“捡漏”。破坏中欧关系,列入美国的计划。

(左:马克龙 右:王毅)

与炒作“中俄结盟”不同,美国国内一直存在一种观点,中欧关系对其霸权的动摇效果远胜于中俄关系。该观点认为,俄罗斯没啥大不了的,无非是拿着核武器的“沙特”,一个资源输出国家再怎么与华走近,都无法动摇美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霸权。何况中俄都是大国,且领土接壤,注定了两国在某些领域难以全心全意合作。

欧盟不同,作为一个消费、金融和科技突出的地区,与中国这个生产、消费和科技大国走在一起,美国将无法对欧盟施加控制。更重要的是,中欧可以互取所需成为两股独立的力量,推进世界局势多极化,打击美国的霸权。因此,美国才会无所不用其极逼迫、利诱盟友与华唱反调。被外媒视为亲美人士的马克龙,其领导下的法国自然没能逃脱“魔咒”。

其实,如果马克龙真的心系国家发展和法国民众利益,理应把注意力放在处理国内问题上,而不是对他国指手画脚,毕竟现在法国的处境可不好。

(举行抗议的法国民众)

近段时间,受俄乌冲突、国际需求疲弱、美联储加息影响,法国经济发展未达到预期目标。加上马克龙政府往外掏钱援助乌克兰、实施退休制度改革,法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最多的一次,抗议人数达到了128万人。尽管当局出动警力控制局面,但还是压不住民众的怒火,各种形式的罢工在法国各地继续上演,影响到社会的运转。

以法国首都巴黎为例,5400多吨垃圾堆积在街头没能及时清理,居民出行、旅客出游、商家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观马克龙不想着安抚民众情绪,却忙着跟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谈起了对乌军援。故而,连内政问题都处理不好的马克龙政府,少对中国发表言论。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不提100%關稅了?特朗普態度緩和,說要幫助中國,或有兩個原因

不久前,特朗普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发飙,威胁要对中国征税100%。仅仅过了一天多,10月12日,他又在社交媒体发文,对中国忽然缓和了语气。西方媒体称这是特朗普提出的一个和解的姿态。 特朗普发的内容拢共三层意思:一会儿说 “美国不是想伤害中国,而是在帮助中国”;一会儿又安慰 “不要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最后还补了句,中国的做法是怕经济出问题,他自己也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这话听着就别扭,稍微琢磨一下全是漏洞。过去这几个月,明明是他先抡起关税大棒,2025 年 4 月还把中国商品关税飙到 145%,后来虽有回落,但加税的刀子一直没放下,这叫哪门子 “帮助”?更别说这几年美国变着法儿限制芯片和高科技出口,把中国的供应链卡得紧紧的,这反倒成了中国经济的麻烦源头,他现在却说不希望如此,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也就 “不要担心中国” 那句能看出点真心 —— 根本不是替中国操心,分明是说给美国人和投资者听的,怕他们被中国的稀土管制吓慌了神。毕竟稀土这东西太关键了,美国的科技、军工都离不了,之前中国一限制出口,美国企业就愁得团团转,现在管制措施更明确了,市场能不慌吗? 特朗普这态度…

3 minutes ago

一天後,特朗普收到了北京的答覆,中方給出的8個字,讓他死心了

中美之间的博弈,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唇枪舌剑。特朗普扔出“百分百关税”这把火还没烧热,北京的回应就像一盆冷水泼了下来。 八个字,不带火气,却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既是态度,也是底线。 特朗普当真以为,又靠一纸关税威胁,就能让中国屈服?他这回,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牌,也低估了中方的定力? 中方八字回应美方 八字回应,划出底线 特朗普在10月10日突然放话,要从11月1日开始,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并限制关键软件出口,他试图靠“极限施压”把中国逼到谈判桌边低头认输。 然而不到24小时,中国商务部就做出了回应,“不愿打,但也不怕打”——这不是一句情绪化的呐喊,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表达。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中方对当前格局的清晰判断和应对节奏。 特朗普试图靠“极限施压”把中国逼到谈判桌边认输 中方明确表达了一个立场,中国不主动挑事,更不愿意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要硬碰硬,那也不会退缩。这种态度,在历次中美摩擦中早已多次体现,并非临时起意。 商务部在随后的回应中,围绕八个方面逐一展开说明,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依据法律进行的制度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 美方动辄挥舞“国家安全”大棒,却从不对自己的做法做出解释,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特朗普讲话 资料图 面对特朗普的最新威胁,中方指出,美方清单管控物项多达3000余项,而中方不足千项。谁在滥用规则,谁在有理有据,一目了然。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美方刚刚在马德里与中方进行经贸磋商,转头却连出重拳,新增管制措施。中方对此并未情绪化对抗,而是强调希望美方珍惜磋商成果,不要自毁谈判机制。…

12 minutes ago

美媒:若中國不償還百年前的債務,美國也將不承認欠華8600億美元

美媒:若中国不偿还百年前的债务,美国也将不承认欠华8600亿美元。 美国,说起债,翻出来的东西挺多,湖广铁路,义和团赔款,抽屉老底的那些烂纸,纸角都破了,还是有人捧出来说中国欠着呢,美债八千亿,嘴上说得挺硬,不还就不还,俩边杠起来,谁也不服气。 听着热闹,这事其实几十年前就有人拿出来说了,美国政治那边套路,老一套,选民也没几个人懂,债券啥样,历史怎么回事,反正能当个靶子,能砸中国就行。 清朝那摊子,八国联军进北京,签了条约,赔白银四亿多,美国那份两千多万,算起来是三千多万美元,利息四个点,赔了三十九年,白银哪儿来,加税,借债,铁路拿去抵押,修湖广铁路,六百万英镑借了,铁路经营权都拿去换钱,金边红字债券,皇榜似的,看着还挺光鲜,实际就是“卖身契”,交通命脉全押上。 四川保路运动整起来,辛亥革命火就点着了,民国接手一堆烂账,利息还过点,1913到1920,断断续续,外汇票寄出去,英国美国这些债主收着,后面就断了,财政不稳,内战打着,饭都不够吃,还债甭提,抗战爆发,旧账干脆一撕。 新中国成立,态度明白,列强逼出来的债,合同不认,国际法讲,这叫“恶债原则”,前政权替民众不着想签的债,新政权能不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这么搞,古巴伊朗俄罗斯,没人死盯着,要新政府掏老政府的烂账。 美国不干,有一阵还真闹过,1980年代,美国清债券持有人告到法院,要求中国还钱,阿拉巴马那边法官一看债券挺漂亮,判了中国赔4100万美元,案子一出,国务院司法部都不同意,外交豁免权,内战换政权,不能当上市公司一样,一代还一代,后面上诉、最高法院,案子翻了,中国没赔钱。 政客还不死心,隔几年就来一波,2020年,田纳西州议员格林举着湖广债券,说中国欠1.6万亿,医生转政客,历史懂多少不好说,一块起哄的还有亚利桑那那些议员,选举季最爱炒话题,2023年,《国会山报》又发,建议美国政府买下这些债券,抵中国美债,基金会也掺和,说中国还钱不积极,不让进入美国资本市场,话说得挺直白,你不听我的,我就不让你赚钱,逻辑甩出来,你不认我们的百年债,我们也不认你现在的美债,真要这么干,全世界得乱套。 中国美债持有量,2025年6月,7564亿美元,十三年砍了一半,这两年减得快,原因简单,不安全,美国国债总额三十六万亿,债务GDP比超120%,财政部天天发新债补窟窿,中国外汇储备三万多亿,改投黄金欧元,结构一换,资金就稳了,人民币支付系统推进,别的国家也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美债原来最稳,现在变成了“政治风险”,政客老把戏又上,你还我清朝的钱,我认你的美债,你不还,我赖账,真这么干,美国自己最麻烦。 真有一天美国国会说不认中国美债,第一反应不是中国,日本英国才急,日本美债一万一千多亿,英国八千多亿,谁都怕下一个被赖账,华尔街更快,全球资金抛美债,美元跳水,利率飙,企业融资直接受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提醒过,技术性违约都能冲击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倒霉最大。 中国怎么做,态度也明了,继续减持,不撕破脸,资产结构慢慢转,人民币国际化,急不来。 长远打算,真要说清朝债务,1987年中英谈判有过先例,象征性给了点钱,合同合法性不认,钱给了,问题解决,意思就是我给钱不是你说得对,是现实考虑,到美国这边,财政问题先解决再说。 政客翻旧账,嘴上讨债,实际说事,借题发挥,拿清朝债吓中国,背后想要“我敢硬气”形象,真要掀桌子,掉牙谁多,心里有数,历史债务能翻,现代金融没那么容易,世界已经不是1900年了,大炮讨债那套没人信,档案馆翻得烂了,认账的没几个。

39 minutes ago

54比45未通過,特朗普也有今天,美國欠30億,想厚臉皮留住聯合國

54比45,共和党也拿不到关键60票,联邦政府继续关停,不知这次关停会持续多久。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联邦政府不是第一次关停了。美国还欠了联合国30亿,又想继续留在联合国? 自当地时间10月1日起,联邦政府因为预算资金分配无法达成一致已经关停,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二周。而现在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为了推动联邦政府运作而提出的法案全都未能通过。 此前特朗普对政府关停表现得非常淡漠,他第一任期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原因也比较类似。在特朗普手中,联邦政府关停是他对民主党施压的筹码。别看他现在是美国总统,掌管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对美国联邦政府关门负责,但特朗普会把一切的锅甩给国会和民主党。 在特朗普构建的一套叙事下,他的支持者们只会认为,联邦政府关停全都怪民主党不识抬举,都是民主党故意阻挠的结果。不过这不代表特朗普就安全了,随着政府关停,美国大使馆也停止工作、护照申请和更新都要受阻、机场出现延误,连国税局都已经无薪休假。 时间一长,美国社会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受影响。即便特朗普构造了一个民主党破坏一切的叙事,最后那些选民因为生活受影响,也会对特朗普不满。特别是金融市场和股市出现波动后,特朗普的金主们可不会手下留情。 所以共和党也在努力推动政府重新运作,他们一边阻止民主党法案,一边推行自己的法案,到头来就两边都过不了。共和党想把政府拨款法案延续到11月中下旬,还提出了短期拨款法案,但均被民主党否决,核心矛盾出在医保和税收补贴。如果两党不能联合解决,最后特朗普将不得不承担后果。 美国对自己家的财政资金如何分配都有如此大的分歧,对联合国就更加厚脸皮了。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常规预算会费约15亿美元,这部分是美国历年积欠的常规运营费用。另外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和今年都冻结过多个对联合国的专项拨款,与以上的金额加起来,将近30亿美元。 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这样拖欠巨额资金,导致联合国面临资金短缺,未来将裁减四分之一的维和人员,同时可能裁撤文职人员。联合国有官员说,美国打算先支付6.8亿,但此事尚未得到证实。 现在美国两党连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法达成一致,这6.8亿什么时候到位,就不知道了。不过就算美国对联合国有诸多不满,右派共和党也不想对外援助,特朗普还批评过联合国效率低,没什么用也希望美国继续保留联合国总部。 他表示,希望联合国总部继续留在纽约,并强调联合国“具有巨大潜力,如果管理得当的话”,这样联合国能更好地服务全球。这与他强调“美国优先”不冲突,特朗普只是批评联合国没效率,但不想让联合国搬迁。 在全世界,也就联合国的影响力能覆盖全球了。美国还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自然更愿意保留联合国总部。美国可以依靠在联合国的地位,与盟友国家联手,左右联合国的决策,让它更符合美国利益。 所以,即便欠联合国高额会费,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解决,他也要尽力保留联合国总部,绝口不提搬迁。不过美国把控联合国一事,其他国家也早就不满,各国纷纷在建立区域性,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的国际组织。特朗普这么干只会让其他国家继续另寻他法,这样美国的算盘也就敲不响了。

13 hours ago

對華關稅飆至130%,特朗普不許中國反制,美國要打,中方奉陪到底!

美国再次掀起对华关税风暴。近日,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综合税率飙升至130%,这也意味着对华关税税率将重回三位数。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中国实施所谓“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并放话称“3亿美国人都要做好准备”,摆出一副全民备战的姿态。消息一出,全球市场一片震动,美股率先崩盘,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集体暴跌。 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其实早有铺垫,特朗普在连番对外政策受挫、国内政府停摆、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用关税战重新塑造“强硬总统”的形象。这场加税行动表面上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报复,但背后的逻辑更像是一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操作。 就在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前一天,中国商务部连发六份公告,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原辅料以及五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措施是依法行使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意在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稀土是战略性资源,其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国家,有权根据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进行适度管理。 但这让特朗普极度不满,手里缺乏筹码的他,只能老调重弹,再度祭出“关税大棒”。他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囤积稀土”“胁持世界”,甚至放话称“若中国再采取反制行动,美国将提前增税。”换句话说,他就是不让中方反制,但这种典型的特朗普式逻辑早已被外界看穿:用威胁换筹码、用高调掩盖被动。只不过,这次他把赌注压得更大,也更冒险。 要知道,贸易战不是游戏。2018年那场关税战至今仍是前车之鉴。当时,美国农业出口受损严重,制造业投资骤减,物价上涨波及中下层群体。如今,特朗普要重演同样的剧本,美国经济能否承受,是个巨大的问号。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洛夫利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失去了实质效用,只会导致“双输”局面。关税的负担最终还是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问题”。它关乎两国如何定义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也关乎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加快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对美方关键技术的依赖。而美国在“去风险化”的口号下,也在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种“脱钩”并不现实。美国的芯片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中国的制造也仍需部分美方设备,全球化早已将两国的经济命运紧密捆绑。特朗普的极端政策或许能制造一时的政治噱头,但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市场用脚投票,美股暴跌、企业抗议、盟友观望,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这场“百倍关税战”损人不利己。连美国国内媒体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无能狂怒”。 而中国的应对方式,显得冷静而有条理。无论是出口管制、港务费反制,还是对外发声,中方始终坚持法律框架与多边规则,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商务部的回应几乎句句有理有据,强调出口管制是依法实施,并非“封锁”;同时也明确表示,中方愿与各国保持对话,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这种稳健的姿态,与特朗普的情绪化喊话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是美国的主导攻势,那么2025年的这场较量,已经演变成中国的战略反击。中方不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设定议题、掌握节奏。稀土牌、无人机牌、港务牌,每一张都带着针对性和战略意图。特朗普或许以为自己还能用关税压人,但这一次,中国显然已经学会怎么玩这套“游戏”:不盲目回应、不陷入节奏,而是用系统性反制让对方陷入困局。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回到理性轨道。特朗普政府如果继续以极限施压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只会加速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如今,连美国盟友都对“100%关税”心生警惕,担心全球供应链再次被撕裂。欧洲媒体评论说:“华盛顿似乎忘记了,贸易战没有赢家。” 总的来看,这场“加税风暴”不过是中美博弈长期化的一幕。特朗普想靠制造冲突来获得政治资本,但中方的冷静回应让他难以如愿。随着中国在关键领域不断突破,美国的施压空间越来越小。关税可以一时提升声势,却无法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绝不退缩。面对不公平的打压,中方的态度已经说得足够清楚:该反制就反制,该斗争就斗争。所谓“美国要打,中国奉陪到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战略自信与综合实力基础上的现实判断。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与美国较劲,而是保持自身节奏,继续在风浪中走稳步子,做自己的事。风暴再大,也吹不走一个坚定前行的中国。

13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