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俄罗斯高调公开了自己可用于部署的核弹数量——572枚,此外这些核弹共搭载有1444枚核弹头。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表示这一数量与美国核武器数量基本保持一致(美国拥有652枚可部署核弹和1350枚弹头)。同一时期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网站显示,目前俄罗斯共拥有5000多枚核弹头,包括1500多枚已经退役但经过修复后能重新服役的核弹头,以及2800多枚处于储备状态的核弹头;此外该网站还显示,目前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力量中,共装备有5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导弹,其规模为约40个导弹团,俄罗斯海基核力量则由10多艘战略核潜艇组成,而在空基核力量方面俄罗斯空天军共装备有68架可发射远程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
在今年1月,俄罗斯就发布了2023年军事优先任务相关图解。在2023年俄军除了将继续展开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外,在武器列装方面的优先计划中有关俄罗斯海军的装备列装情况和增加三位一体核力量建设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比例。在强化核力量领域,在2023年俄罗斯将优先列装3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装置、并为俄空天军列装3架全新生产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在海基核力量方面2023年俄罗斯海军将接收“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战略核潜艇。
在2023年俄罗斯将列装22套陆基洲际导弹发射装置,包括RS-24“亚尔斯”洲际导弹、“萨尔马特”液体燃料重型洲际导弹和采用了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先锋”洲际导弹。其中RS-24“亚尔斯”是一种既可采用车载机动部署(采用明斯克车辆厂制造的MZKT-79221底盘)又可由固定发射井部署的紧凑型(相对于后两者)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其发射重量49吨,导弹全长20.9米,弹头的有效载荷为1.2吨,可携带一枚2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者4枚55万吨当量的分导式核弹头。“亚尔斯”的最大射程为1.05万公里,并采用格洛纳斯+惯性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其命中精度(CEP)为150米。
从2009年12月“亚尔斯”洲际导弹正式列装俄军战略导弹部队起,目前俄罗斯已有5个导弹师整建制列装机动式“亚尔斯”导弹,其总数达到了150枚并配备有900枚核弹头,未来这些洲际导弹将全面替换俄军现役的“白杨”和“白杨-M”洲际导弹,此外在刚结束的2022年12月中旬,俄军第二枚固定井基部署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也在卡卢加州开始执行战斗值班任务,未来“亚尔斯”将和新式的“萨尔马特”、“先锋”重型洲际导弹一起成为俄罗斯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坚。
而RS-28“萨尔马特”则是俄罗斯研发的新型、用于取代曾经世界最大的洲际导弹——R-36M“撒旦”而研制的新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该导弹长度达到了35.5米,直径为3米,其发射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209吨!与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相比,液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比冲,它的单位重量推进剂产生的推力更大,因此“萨尔马特”的最大射程可达1.8万千米,这也是俄罗斯国家导弹中心宣称其可飞越南极并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覆盖薄弱的南方发起打击的原因。
在携带载荷方面“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可携带近9吨投掷载荷,这相当于能一次携带10枚75万吨TNT当量核弹头或者2000万吨级单弹头,同时“萨尔马特”还可携带超过40个诱饵,从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此外“萨尔马特”也是俄罗斯高超音速武器的重要载体,俄方称“萨尔马特”载荷部可携带数个乘波体弹头,也可以和核弹头“混搭”。2022年4月20日,“萨尔马特”洲际导弹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井式发射装置中进行了首次全射程发射试验并取得成功,后来在去年12月21日俄方表示“萨尔马特”已经开始投入战备值班。不过在不久前的2月20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部队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试了一枚“萨尔马特”最终失败,这也必将对其在2023年的列装进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在俄罗斯新一代陆基核力量中,摒弃了传统弹道飞行模式的“先锋”高超音速洲际导弹于2018年首次对外公开,并在当年完成了全部测试任务。“先锋”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一万千米,它不仅可以搭载常规乘波体弹头,也可以根据需求搭载45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这款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27马赫,可突破任何现役的反导体系。俄方表示从2019年起“先锋”导弹就试验性装备了位于奥伦堡州的Dombarovsky战略导弹部队下属的一个团,该团在2019年12月开始担负试验性战斗任务,截止去年12月17日(俄罗斯火箭兵成立纪念日),已有两个装备“先锋”导弹的团投入战备值班任务。
而在海基核力量方面,在不久前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核潜艇,941“台风”级首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正式从俄罗斯海军退役(该战略核潜艇主要用于洲际导弹测试任务),但俄罗斯在去年12月29日、也就是955A“北风之神-A”级战略核潜艇的3号艇“苏沃洛夫元帅”号入役当天决定增建4艘同级战略核潜艇,该级核潜艇的规划建造总数提升到了14艘,与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数量持平。在2023年俄罗斯海军的优先任务是保证955-A“北风之神-A”级战略核潜艇的4号艇“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顺利入役,后者同样在去年12月29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下水。
955-A“北风之神-A”级与前三艘“北风之神”级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容纳潜射洲际导弹的龟背,并在围壳前端设置了圆滑的填角以减少流体噪声,另外955-A的指挥塔的外形也由“北风之神”级前三艘的倒三角形变成了长矩形。在武器方面“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与“北风之神”级前几艘保持一致,在可携带16枚射程9300公里的“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每一枚可带3到6个分导式多弹头)外,还拥有6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随着唯一一艘“台风”级和“德尔塔”级战略核潜艇逐步退役,14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将撑起俄罗斯未来三十年内的海基核力量支柱。
在空基核力量方面,俄罗斯将在今年列装3架改进型图-160M战略轰炸机。在2015年起,俄罗斯启动了图-160M的生产计划,升级后的图-160M除了外观与四十年前的图-160相差不大外,从里到外的设计和系统都将焕然一新。图-160M换装了新的航电设备、电子战系统和新型的NK-32-02发动机,该机将能挂载现有的空射巡航导弹以及未来更新的空射型高超声速武器(包括将现阶段仅能由米格-31携带的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整合进图-160)。俄罗斯联合航空公司总经理尤里·斯柳萨里表示,改进型图-160M中现代化的系统和设备占到了80%,NK-32-02发动机的油耗较前型NK-3减少了10%,打开加力后的最大推力则超过了25吨,此外图-160M在生产中创新性使用了钛合金真空焊接技术,这极大缩短了建造周期。
在去年12月19日俄罗斯喀山飞机制造厂内一架最新的图-160M战略轰炸机成功实现了首飞,飞行员在飞行中测试了这架图-160M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系统性能、发动机和航空电子设备。不过这架图-160M并非是全新生产的,而是由现役图-160升级改装的型号,喀山飞机制造厂表示,这架图-160M是该厂2022年完成生产的第二架图-160M(去年该厂图-160的生产计划就是新生产一架图-160M,完成升级另一架),在去年1月12日,喀山飞机制造厂全新制造的第一架图-160M成功实现了首飞。在今年1月,这两架图-160M都进入了第二阶段测试中,如果测试符合要求,这两架图-160M还将和另一架在今年进入俄罗斯空天军服役。根据后续安排,升级版图-160M将在2023年起开始实现批量生产,并以每年3-4架的速度交付俄罗斯空天军,图-160M目前的规划生产数量是50架,其中第一批10架图-160计划在2027年前全部交付俄罗斯空天军。
此外,在俄罗斯公开可部署核武器数量时,俄罗斯也宣布将暂停履行New START条约。同时俄罗斯一位与军方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表示,俄罗斯位于新地岛的核武器试验场已经做好了复工准备,这意味着俄罗斯很可能会在这里重新进行核试验。据了解从1955年9月21日新地岛A区实验基地进行首次核试验到1990年10月24日苏联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以来,新地岛共进行了130次核试验,其中88次为大气层核试验,39次为地下核试验,3次为水下核试验。而新地岛最为著名的一次核试验莫过于1961年10月30日进行的“沙皇氢弹”试验,其TNT当量达到了5000万吨,是人类史上最大当量的核试验。
以色列一个弹丸小国,凭什么能在中东横行霸道?今天打黎巴嫩,明天轰加沙,后天没事打个叙利亚。 反正是它到哪儿,哪儿就不安生,并且还动不动就扯着美国袖子往前冲,颇有一番不要命的势头。 敢这样在中东张狂,以色列到底凭什么?其实,绕来绕去绕不过三个字:底、气、足。 何为底气?那就是手里有压箱底的王牌,跟谁打照面都不怵,到底是什么样的王牌能让以色列如此有恃无恐?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 这张牌是最显眼的,也是最热的。 这么长时间以来,美国对自己这位“亲儿子”的援助,可谓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无论是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民生上,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无论以色列闹出了多大的事,美国都能帮他把烂摊子收拾的干干净净。 当然了,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全球各处建基地,拉小弟,它所谓的“小老弟”、“干儿子”也到处都是,可为什么只有以色列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呢? 这就要讲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色列“独受恩宠”,打个小比喻,美国就像皇帝,那些攀附于他的各个小国家,就像后宫里的莺莺燕燕,虽然都能受点恩露,但加起来都比不上以色列一人。 天天没事就赏以色列个金银珠宝,还隔三差五就翻它牌子,这份恩宠,不用说放眼中东了,就是放眼世界,谁能比得上? 一说到这,问题又来了——美国真就愿意一直这样恩宠以色列吗? 我看不一定。 美国国内现在比起前几年,可以说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了,尤其是川普上台后,各种闹心事儿就没消停过,财政赤字、非法移民、两党互掐等问题,已经够美国政府喝一壶的了,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对以色列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我看可能不大现实。 所以别看现在以色列独受恩宠,跳的可欢,以后还真说不准。 第二张牌,就是以色列那堪称闪电般的军事动员速度。 这就要讲到以色列的军事体制,他有点像韩国的服兵役制度,全国上下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必须服兵役,想跑都跑不掉。…
塞尔维亚这次阅兵,直接让欧美坐不住了! 9月20日,一场名为“团结的力量”的大阅兵即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而就在前几天彩排中,中国制造的红旗-22防空导弹公开亮相,西方媒体瞬间炸锅:塞尔维亚一跃成为巴尔干地区防空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一场秀,毕竟,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巴尔干一直都是地缘的火药桶。 如果说欧亚大陆是个棋盘,那巴尔干就是那个关键点位之一。它是连接欧亚陆运的核心通道,也是海权国家几百年来最忌惮的陆权支点。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引爆点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但实际还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二战之后,统一的南斯拉夫成为巴尔干地区最强的国家,一度被称为巴尔干之虎,西方非常忌惮。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也不遗余力地拆解这个联邦,即使这个国家后来就剩南联盟,最后还是被拆成了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国际社会不承认)。 如今的塞尔维亚也不过成了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但是,美欧还是不放过它。 …
美国国务院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炒作"台湾地位未定",朱立伦竟然也附和,叫嚣说"台湾拥有主权"。 时隔18年,又有超级航母驶过台湾海峡。然而这一次,航母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而不是美国海军。 这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崛起。 然而对我台湾地区贼心不死的美帝,又开始了在台湾问题上的操弄,这一次是美国政府亲自下场。 广告欠债不还,法院如何处理?年轻人必须了解的法律知识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9月10日提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日本将所窃据的台湾、澎湖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台湾光复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九三阅兵的背景下,福建舰过航台湾海峡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的这一表态,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企图。 美国这边为了安抚"台独"势力,也是为了给自己找存在感,"美国在台协会"回应说,他们不认可中国对历史文件的解读,他们认为上述这些文件,"没有决定台湾的最终政治地位"。 随后美国国务院方面,也以电子邮件回复台湾媒体的方式,重申了美国特朗普当局对这个问题的立场。 也就是在美国人眼里,他们不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国民党朱立伦说"中华民国"拥有台湾主权…
黄岩岛,这座在南海上静静伫立的珊瑚环礁,再次成为国际视线的焦点,2025年9月16日,一场由菲律宾主动挑起的海上摩擦,将原本紧张的南海局势再度推向风口浪尖。 不同于以往的克制与警告,中国这一次出手更快、手段更硬,央视公开的现场画面中,菲方船员仓皇逃窜、场面狼狈,引发了各方热议,这不仅是一场执法行动,更是一场关于主权、规则与底线的较量。 黄岩岛不是孤岛 黄岩岛位于南海中北部,地理位置说重要也不过分,既扼守航道,又靠近多个争议海域,堪称“南海的锁钥”。 长期以来,中国对黄岩岛实施常态化管控,这不仅是对自身主权的维护,更是在维护南海的整体秩序。 但9月16日,菲律宾方面却突然改变了以往“试探性”的做法,升级了挑衅的强度,一口气派出十多艘公务船,有意关闭AIS信号,试图在多个方向强行闯入黄岩岛邻近海域。 不仅如此,它们还采取极具危险性的航行方式,频繁横切中方执法船只航线,试图制造擦碰和冲突,这种行为,已远远超出所谓“例行巡航”的范畴,更像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侵权行动。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挑战,中国方面的反应并不迟疑,多艘海警主力舰艇,包括4409和8301号迅速进入战位,渔政船和渔民船也同步调动,形成了海上协同封锁圈。 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由岸基实时监控系统全程掌握,信息流转高效精准,可以说,这不是简单的“出警”,而是一场经过完整预案推演的执法行动。 现场毫不留情 执法的升级来得迅猛,面对菲律宾船只的强闯行为,中方首先通过无线电喊话进行警告,但对方并未收敛,反而加速靠近。 于是,水炮开始精准锁定目标,连续29分钟不间断压制,逐步将菲方船只逼离核心海域。 从央视公布的视频来看,现场并不“温和”,菲方数艘船只被击中操控系统,一些舱室出现进水、电路短路,船员则在甲板上抱头蹲守,毫无还手之力,这一幕,迅速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震动。 菲律宾方面随后指责中方“过度执法”,但从画面和细节来看,中方执法过程有明确分级,水炮使用也精准避开了人员聚集区,显然是经过训练和判断的“克制打击”。 更重要的是,这场现场执法,不仅展示了中国海警在装备和战术上的成熟,也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海上协同能力。…
歼-20数量越来越多,目前最尴尬的就是美国前国防部(如今改名战争部)部长盖茨了。作为一名资深特工、情报分析专家,还曾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他曾经在2009年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不会有五代机,2025年前拥有五代机的可能性也很小。结果在2011年歼-20首飞后,盖茨又不得不修改预测,表示到2020年,中国可能会部署50架歼-20,但是到2025年的时候,美国的五代机数量依然要远远高于中国五代机数量。 盖茨当年称,中国到2025年可能会拥有300架五代机,虽然F-22的生产线关闭了,但是随着F-35的量产,到2025年,美国将拥有1500架第五代战斗机,300:1500,这不就是优势在我、不知道怎么输嘛! 可现实却给了美国、给了这位资深情报分析专家一记狠狠的耳光,虽然美国这么多年来一直喊着“中国威胁论”,可依旧低估了中国,并高估了美国自己。在即将举行的长春空军航空开放日现场,一架用于静态展示的歼-20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架歼-20出现了什么新的改进,而是CB10300的编号,代表第10批次、第300架,也就是说歼-20如今至少服役了300架,远远超过了盖茨当年预测的数据。 更让盖茨感到脸红的是,当年他支持关闭F-22生产线,导致美国的重型五代机完全不够用,摔一架少一架,看着中国越来越多的重型五代机,美国军方只能羡慕嫉妒恨了。据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报道,虽然美国空军名义上拥有186架F-22,但实际能够投入作战的F-22只有143架,剩余的F-22要么沦为“零件捐献者”,要么因为年久失修失去了继续服役的价值。在中国第300架歼-20出现后,中国的重型五代机数量已经是美国的2倍以上,而且中国的重型五代机更新、升级潜力更大、生产线还一直开着。 那么美军总共还有多少架第五代战斗机呢?前几个月,美国空军刚刚接收了第500架F-35A。而美国海军目前大概有4个中队装备了F-35C,总数算100架。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则装备了183架F-35B,以及数量不详的F-35C,再加上143架F-22,美国军队目前的五代机总数大概能接近900架,远不及盖茨当年预测的1500架。 虽然900架五代机的数量,依然毫无悬念的冠绝全球,看似把当年的差距还进一步拉大了(2011年,美国只比中国多了100来架五代机),可美国人心里非常清楚,随着歼-35的服役、歼-20持续量产,未来几年中国的五代机数量将会以一个非常恐怖的速度增长,而美国未来几年只能一边退役F-22、一边装备被受诟病的F-35,美国的五代机数量优势要保不住了,质量差距则会越拉越大。 别看美军手头上拥有近900架五代机,可绝大部分都是F-35这种“伪战斗机”,之所以把F-35称为“伪战斗机”,主要是因为这款飞机当年就不是完全按照战斗机标准设计的。开始设计F-35的年代,正好是美国军事实力领先优势最大的时候,俄罗斯当时只能吃苏联老本,在苏-27的基础上炒冷饭,中国还在完善歼-10战斗机,连涡扇发动机都不能量产。当时美国仅凭手里的数千架第四代战斗机,就能够横扫地球上任何国家了,F-22对各国主力战机更是形成了降维打击。所以时任国防部长盖茨才敢无视美国空军的反对,不断削减F-22的采购数量,到后来索性直接解散了F-22的生产线,省得美国空军继续惦记。 据说当年为了给五角大楼上压力,美国空军故意在与印度空军的演习中放水,让F-15惨败给印度空军的苏-30K与米格-21。但美国空军的小伎俩被识破了,F-22生产线还是关闭了,憋了一肚子火的美国空军,后来又跟印度空军组织了一场演习,结果变成了F-15暴打印度空军的苏-30。 自认为天下无敌的五角大楼,于是在选择第二款五代机的时候,将空战性能放在了次要位置,并要兼顾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的设计要求,甚至还要替换掉美国空军的A-10攻击机,这就导致F-35与传统的多用途战斗机不同,因为多用途战斗机不管是苏-30也好、歼-16也好,都是优先保证空战性能,然后再去加强其它方面的性能。而F-35则不一样,为了追求所谓的通用化与全面的身手,F-35的空战性能被较大程度的牺牲了,就比如在与盟友的演习中,F-35不止一次输给台风、阵风这些相对落后的飞机,都是在近距离格斗中输掉的,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都能设计出F-16这种机动性优异的战斗机,21世纪却设计出F-35这种“空中飞猪”,是美国技术退步了?其实是为了追求更全面的性能不得已的选择。 F-35的设计初衷是在美军取得制空权后,仗着大弹仓优势,能够在保证隐身性能的情况下携带各种攻击弹药,然后把敌人的阵地炸得底朝天,本质上是一款攻击机,虽然作战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敌方战机的轻微抵抗,但在大顺风情况下,F-35靠群殴也能把零星的敌机给打垮,空战性能差一点根本毫无影响。况且F-35的空战性能也没差到离谱的程度,仗着隐身能力和先进的航电设备,超视距打一打四代机问题并不大。 可是当对手装备大量五代机的时候,F-35的问题就会被放大。面对以空战为主业的歼-20,F-35没有隐身与航电系统的优势,就只能拼硬指标了,作为一款最大速度1.6马赫、不以狗斗见长、连AIM-9X格斗弹都只能挂在机翼上的飞机,面对歼-20就凶多吉少了,歼-20的巡航速度都接近F-35最大飞行速度了,想追上F-35轻而易举,想甩开F-35也非常简单。 美国用F-35打伊朗、打朝鲜、打委内瑞拉都好用,甚至用来对付五代机数量严重不足的俄罗斯都会非常好用,唯独面对中国的时候,F-35从猎手变成猎物了。如今中国四代机都标配有源相控阵雷达、红外光电搜索装置,在配合地面的反隐身雷达与高空的预警机,F-35一旦被定位近身,甚至不需要歼-20出面,歼-10C和歼-16机群都能把F-35撕碎。如果美国能重来,肯定不会把F-35设计成如今这个样子,要怪就怪以盖茨为代表的情报部门大佬低估了中国,误导了美国的新型武器研发规划,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F-35战斗机、未来战斗系统,都是美国各军种在感觉天下无敌而进行转型后,失败的武器项目,不是说这些武器的性能不够先进,而是完全不适应美国当下的战略处境。 面对中国那几百架歼-20,美军真正能够依仗的,就是143架F-22了,盖茨要是能未卜先知,当年打死他都不敢关闭F-22的生产线,甚至最好让美国空军放弃选择F-22,直接选择潜力更大、技术风险更大的YF-23。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空军来说,F-22其实是一个比较保守的选择,它能够对四代机形成降维打击,却无法保证面对同代机的时候有优势。而YF-23则是一款上限更高的飞机,超音速性能、航程、隐身性能以及升级潜力都大于F-22,如果美国能把YF-23发展下去,这款飞机将成为歼-20最大的对手。而F-22的航程较短、航电系统功能相对单一,并不太适合亚太的战略环境。 摆在美国军队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在F-35项目上投入巨大的资源,既然没有质量优势,那就是确保五代机的绝对数量优势,要么就是把宝压到六代机上面,F-35削减订单,更多的资源留着买六代机。如果是10年前,美国肯定有绝对的信心赶在中国前搞出六代机,可现如今中国的多款六代机都在天上飞了,波音公司的F-47连个模型都还没造出来,中国大概率会在2030年前装备六代机,到那时F-22也开始退役了,美国指望F-35打天下? 更让美国感到绝望的是,歼-20服役数量很可能早就超过300架了,只是第300架歼-20公开现身了而已,在歼-10生产线转移到贵飞后,歼-20的产能会不断爬坡,一直持续到六代机服役,未来美国将面临五代机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劣势。现在重新看盖茨在2011年的预测,恰恰是美国整个社会的缩影,从未真正重视过中国的发展潜力,哪怕如今被现实打脸了,美国依然还在纠结“中国五代机抄袭美国五代机”的问题,只能说傲慢是失败的根源,谦逊才是立身之本,当年中国面对悬殊的差距,没有绝望躺平、更没有眼高手低,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不管是冷嘲热讽还是无知贬低,都没有丝毫动摇中国军工人的发展计划,这才有了如今全球第二大五代机群,并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第一。
9月17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齐聚一堂。这是一个少见的场合,中方与美欧、俄罗斯以及亚太地区多国代表同台对话。 会场内,既有关于全球安全治理的宏大议题,也有关于地区冲突的话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退役中将何雷接受采访时,就台湾问题说出了引人注目的12个字—“将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胜利”。这一表态被外媒立即捕捉,并解读为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发出的最新信号。 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就必须从两个层面去看。一是军事层面。近年来,大陆持续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从东风-5C到东风-61的公开亮相,再到航母编队和无人作战装备的成体系出现,这些硬实力的积累,本身就是对“台独”势力的震慑。何雷提到,不需要依赖所谓的“攻台专用武器”,常规装备足以达成目的。这不仅是在表明大陆对台军事优势的自信,更是强调一旦出手,将追求快速、低成本、体系化的胜利,不会陷入长期消耗。 二是政治层面。何雷特别强调,大陆“不希望有攻台的武器装备”,也就是说,和平统一仍是最优先的选项。但与此同时,他又指出如果不得不诉诸非和平手段,就要做到“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这种说法,既是对岛内“台独”势力的告诫,也是对美西方可能干预的一种警告。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香山论坛召开的前一周,中美防长才刚刚通过视频通话,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少见地表示“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这在美国政界的口径中极为罕见,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政策的微妙转向。换句话说,美方一方面在亚太布置中程导弹、拉拢盟友强化军演,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释放缓和信号,避免过早与中国形成硬碰硬。这种对比,反而让何雷的12字表态更具份量,它不仅是在说给台湾听,也是在说给美国听。 同时,环顾当下的国际局势,俄乌战场陷入僵局,中东依旧动荡,欧洲安全承压,南海问题也在升温。菲律宾公务船才刚刚闯入黄岩岛海域,中方海警当场拦截。这些热点问题加在一起,使外界对台湾海峡的风险格外敏感。在这样的时间点,中国大陆通过一位退役中将之口释放战略信号,这是一种精准拿捏,分寸把控得当,却足以震慑各方躁动势力。 与此同时,外媒的报道则显得格外敏感。《路透社》直接指出,这12个字“可能代表中国大陆在统一问题上的底线更加清晰”。《日经亚洲》则认为,这是对外界“战略消耗战幻想”的一记泼冷水。换言之,中国大陆已经在谋划一种高效、果断、避免陷入泥潭的解决方案。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层含义。何雷反复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这句话其实指向了中国大陆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最终解决台湾问题,靠的不仅是军力优势,更是政治决心、战略定力以及国内的社会凝聚力。这种综合因素,才是“最小代价”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胜利并不单单意味着在军事层面,还意味着如何在国际层面化解阻力,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两岸对抗和撕裂。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这12个字已经给出最明确的的答案。中国大陆仍然坚持和平的最大诚意,但也展示了不放弃武力的最强底气。信号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明确强调将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这让外界意识到,一旦形势逼迫,中国大陆不仅有准备,而且有办法。它也提醒美国,越是频繁在亚太挑衅,中国大陆的决心就越会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