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现在打开日本富豪榜单,会发现都是咱们的熟面孔。
一个快时尚巨头优衣库老总柳井正,一个软银老总孙正义。
但是,如果说这排名第二的 滝崎武光,是不是很多人就懵逼了。
其实日本首富的位置,基本上就这三个人轮着坐。但是,江湖上却鲜有滝崎武光的传闻,就算是在日本本土,他也像一个谜一样。
滝崎武光是日本企业基恩士的创始人,而就跟这个创始人一样。基恩士也是 “ 一家裹着面纱不允许报道的公司。 “
但这个默默无闻的隐形大佬,却堪称日本最赚钱企业,是日本市值第二的公司,仅次于丰田。
基恩士的主要业务,是做自动化传感器、机器视觉系统、测量仪、数字显微镜等工厂自动化领域,像是汽车、半导体、电子电气设备、电信等等都有它的应用。
而在机器视觉市场,基恩士和美国的康耐视,几乎垄断了全球 50% 以上的市场。
当然了,这 50% 的份额里,占大头的还是基恩士。。
但这些都不算重点,他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作为制造企业, 毛利率却达到了可怕的 80% 。
啥概念呢?对于制造业这个行业来说,平均毛利率如果能到 30%,都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就比如日本三菱,它的电机业务毛利率最高也就 28.2% 。就连老大哥苹果,它的毛利率也只到了 42% 。
这么一比,你就能想象到基恩士到底是有多么地赚钱。。
苹果利润率情况 ▼
这样一家几乎完全没有新闻报道,但是却在制造业举足轻重的龙头,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因为创始人上一次接受采访,都已经是十年之前的事情。而与企业的相关报道,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差评君只能通过网上的各种信息,拼凑出这样一个日本巨头的发家历史。
要讲基恩士,就得先从他背后的大 boss 滝崎武光聊起。
滝崎武光并没有读过大学,他在念完工业高中的时候,就和当时的所有日本青年一样,在学校罢课、游行,对社会现状充满困惑。
没过多久,滝崎觉得光是学生的这些小打小闹,根本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于是,这个激进的少年干脆选择了—— 辍学。
当时没有完成学业的滝崎武光,选择投身社会,用实业的方法来改变日本。
滝崎武光就读的尼崎工业高中 ▼
但是,梦想虽然很美好,可现实还是给了这个充满抱负的少年一记响亮的耳光。
高中毕业之后,滝崎武光先是去了一家做控制设备的制造商打工,积累经验和资本。
没过多久,在他 24 岁的时候,就尝试创办了一家电气设备的制造公司。但是,无奈生意不顺,公司经营不下去了。
之后,他又尝试为一家制造商开了家分包公司,最后也惨遭失败。
连续两次创业失败之后,已经年近 30 的滝崎武光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如果是一般人,恐怕已经认清了现实,灰溜溜回去上班了。
但是,顾不上伤感的滝崎武光,马上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
1974 年,已经 29 岁的滝崎武光,成立了励德电机公司( Reed Denki ),也就是基恩士前身。公司主要生产自动线材切割机和冷冻食品自动化生产的电子控制设备。
好在这一次,自动切割机的生意有所起色。尤其是自动线材切割机,他们稳定地给电线、汽车等制造商们供货。
这次的创业,似乎刚要冒出一点成功的苗头。
结果,这个时候,滝崎武光却选择—— 把这条已经占销售额 15% 的切割机工厂,全部卖掉。
说实话,差评君很难想象经历了两次破产的人,居然还敢就这么砍掉自己的一条 “ 胳膊 ” 。
之所以走出这一步险棋,一方面是因为切割机虽然生意不错,但是利润率只有 20% 。这个利润率,对于滝崎武光来说,太少了。
而另一方面,当时的 丰田因为板材冲压事故非常困扰,昂贵模具总是因为钣金错误遭到损坏。
这个时候,滝崎站出来提了一个主意—— 用传感器来探测潜在的事故。
他们专门为丰田研发了一种传感器,防止金属板的双重进给,预防模具故障。
在滝崎武光看来,传感器才是生产线的眼睛。只有把眼睛睁开,才能确保生产线的运行。
把自动切割机的产线全部砍掉之后,基恩士开始全线投入制作传感器。
基恩士视觉系统在 LED 产线上进行品质检测 ▼
而滝崎武光也正是在丰田的车间里,开发出 了自己的第一个传感器。并从此,成为了丰田稳定的合作伙伴。
之后,就像滝崎说的那样。当时的日本泡沫经济继续膨胀,拉动了当时刚刚苏醒的汽车、电子工业、半导体等制造业。
而自动化生产线上的眼睛—— 传感器,自然也跟着日本经济一起起飞了。
就是借着这一股东风,滝崎武光扬帆起航了。把公司搬到了大阪,更名为基恩士,从此向着全球最强的传感器之王进发。
在转型后的第二年,公司就完成了敲钟上市。 而公司的客户从丰田,扩大到了 NEC 、日立、东芝、新日本制铁、武田药品工业等等大企业。
从之前的两次失败中,滝崎武光明白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没有必要打广告。
留住客户的唯一方法,就是信赖。这可能也是基恩士一直默默无闻的原因。
而第二件事,就是对于高利润的无止尽追求。
来自基恩士官网 ▼
当初决定关闭自动切割机工厂之后,基恩士还下令关停了手里其他工厂,只保留了 20% 的应急工厂线。
其余制造业务都交给了外包公司, 让企业成了彻头彻尾的光杆司令。
而这一切,为的就是不做低利润、低价值的业务。
这事放到现在来看,似乎并不稀奇,毕竟有苹果这样成功的先例。
但当时正是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在那个年代里,不光是民众们,日本的制造企业也沉浸在梦幻泡影里。
它们不计成本地投入,盲目地扩张子公司,并且相信靠着经济增速,一切的付出都可以被收回来。
只有经历过两次低谷的滝崎武光始终谨小慎微,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关停工厂之后,基恩士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把设计和研发看成自己的 企业命根。
在大阪总部的走廊和会议室的巨大化石。
基恩士认为,如果公司不继续进化,也可能成为化石
基恩士有 70% 产品,都要做业界首创,出手就是一个世界最新款。并且产品售价,往往是同类商品的 5 倍以上。
如果是别人说,可能差评君会觉得在吹牛皮,我家二姨夫喝醉的时候,也不敢这么吹的。
但是,基恩士这套说法,却有的是说服力。因为下面这些,都是基恩士的成绩。。
而为了留住这些高精人才们,基恩士也打出了一张不能拒绝的王牌,那就是—— 高薪。
在 2020 年,基恩士员工的平均收入达到了 16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一百一十万。是当时日经 500 指数中,拥有 100 名或更多员工的公司中最多的。
不仅如此,为了激励员工搞研发和工作队的热情。公司除了每月的奖金外, 还将营业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奖金返还给员工。
真正地做到了多劳多得,为自己的公司产品,留住了人才。
有了扎实的高利润产品之后,公司的下一件事就是把这些高利润产品推销出去。
但是, “ 古怪的 ” 基恩士却把 专业的经销商从自己的制造流程名单里,完全剔除了。 他们所有的产品,都是直接供给各个工厂。
大部分制造企业,用的都是 经销商模式,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经销商,可以有效拓展客户,增加他们的购买渠道。
这样一来,制造商们可以专心制造,把销售的活丢给专业的人去做。
但是,基恩士却觉得, 只有他们自己的设计师才最了解自己产品的真正优势。
所以,基恩士的员工中,有 70% 的人员组成都是销售。
在基恩士的官网,差评君甚至找到了一个销售独有的板块 ▼
这些销售们都是理工科出身,并且对自己负责的几百种产品的技术了如指掌。
除了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工厂里,他们还需要直接和各个工厂的工程师们对接,担任工厂们的顾问。
如果一次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下一次,销售们一定会带着工程师和解决方案来到工厂。甚至,有时候还会对各个工厂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之所以能走这样的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产品的高利润,而另一方面,就是基恩士的速度和能力。
所有的工厂订单都能在一天之内,给到报价和方案,换做是其他制造商,起码需要一周。
更离谱的是,这些基恩士的订单,都能做到当日出货,并且最快在一天之内送到各家工厂手上。
目前,基恩士的这套直销直供模式,已经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分公司开设到了全球 46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230 个办事处。
有了得力的销售团队和扎实的产品铺垫,再加上自己的 “ 闪电物流 ” ,基恩士这个从日本泡沫时代中诞生的企业,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特殊的路。
当初,关闭生产线、砍掉工厂,甚至是抛弃经销商,每一个决定看起来都过于疯狂。
但现在,已经获得结果的我们,知道滝崎武光当初断腕的决定,赌赢了。
自动化流水线的眼睛,也帮助这个当初的小镇青年,坐到了日本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位置。
而滝崎武光这几年已经辞去基恩士董事一职。原本就非常低调的他,更是从幕前彻底隐去了。
或许,之后江湖上关于他的传说,只会越来越少。
但是,人会消失在时间进程里。可那些正活跃在生产线上的一个个传感器,却能永远按照着既定程序运行着。
撰文:四大编辑:面线 封面 :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基恩士官网
张玉来 | 《基恩士: “ 最赚钱 ” 的日本企业 》
机器之能 | 《 解析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基恩士的成功秘诀 》、《 论会赚钱,苹果都卷不过它 》
开源证券 | 《 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基恩士的成长之路 》
雪球用户 @ 坚信价值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
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那点底色,被彻底翻到了台面上。她一边在国内大谈“修宪”“加强防务”,一边在对外问题上频频放出危险信号: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用词极端,在涉俄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历史问题更是拒绝认账。对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很难原谅;对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在往自己门口搬火药。 日本政府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早就被中方公开点名严厉谴责,也让俄罗斯彻底警觉起来。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错误涉华、涉台言论后,俄方多次“火力全开”对日本发出严厉批评。中俄都很清楚,日本如果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所以两国的警觉是一致的,只是发力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俄罗斯动手比谁都早。高市早苗刚上任不久,俄军就出动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海,这种级别的出动,不是普通“秀存在感”,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俄罗斯在盯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等到高市开始公开发表错误涉华、涉台言论,俄罗斯外交部更是毫不客气,直接点名她是在复制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设立的那一套机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日本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从历史里真正汲取教训。 最近日本又对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帮美军填上因援乌造成的缺口,在莫斯科看来,这已经不是“站队”,而是变相援助俄罗斯的对手,俄方对日本“翻脸”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俄日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僵。安倍晋三在任时,为了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取一点空间,日本对俄罗斯的态度一度非常小心,甚至可以说近乎“谦卑”。安倍多次主动和普京会面,日方不断释放善意,希望通过拉近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换来哪怕一点点突破。只不过,这种小心经营的平衡,很快就被现实撕碎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日本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迅速跟着美国和西方阵营走,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还配合发表了一系列让俄方难以接受的表态。对莫斯科来说,这等于宣告:日本彻底倒向了美国,之前那些场面上的“友好”,没有任何继续维持的必要,俄罗斯这次对日本的“重拳出击”就更谈不上是一时冲动,而是顺着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手里的那张“老账”,就变成了日本最难受的软肋。二战结束至今,俄日之间始终没有正式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层面看,两国在名义上仍处于未完全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律意义上长期处在敌对关系之中。 现在俄罗斯公开拿这一点说话,干脆表示“和平条约”暂时不谈,“北方四岛”更不可能交还,这就把日本长期以来的所谓“谈判空间”压到了最低点。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现实利益受挫,更是一个明明知道却无力改变的尴尬局面。 站在中俄的角度看,日本的问题远不只是嘴上态度难听,而是路线选择已经偏到了危险方向。一边在国内推高军费、加速再军事化,一边不断引进美制先进武器,还频繁参与各种国际军事行动;在亚太地区,日本又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在乌克兰问题上则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 种种表现叠加在一起,让中俄都得出同一个判断:日本不但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反而有把军国主义那一套慢慢“翻新”的冲动。 更让中俄警惕的,是日本政坛那股越来越浓的历史修正主义风气。从安倍晋三,到现在的高市早苗,一批政客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甚至试图粉饰,把当年的侵略战争往“普通战争”“自卫行为”上去洗。这在中俄两国眼里,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前兆。 于是,一边是俄罗斯不断通过军机行动、外交发声来警告日本不要再往前冲,一边是中国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必须在涉华涉台问题上收回危险言论。中俄在这一点上的立场,可以说高度一致。 但现实也很清楚,光靠几句谴责,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没有任何收手的迹象,军费持续攀升,防务政策在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与美国一起在亚太地区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并多次参与针对中俄的联合军演。 对中国来说,这些动向正面冲击着周边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日本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在压缩自家战略空间。于是,中俄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问题上的利益高度重合:俄罗斯更多用外交和军事行动施压,中国则依靠外交谴责与自身的战略威慑,共同把日本的冒进行为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日本重新变成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前言 11月21日,本是迪拜航展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也应该是各国航空力量“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谁成想就是在这么一个关键节点,印度用一场惨烈的坠机给全球航空圈贡献了年度最大的笑料。 一架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飞行表演动作时突然失控。 如断线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稍后,随着剧烈的爆炸声,燃起了冲天火光,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就被火海给吞噬了。 就这么一个场景,还不是“光辉”战机第一次丢人的时刻,就在四天前的静态展示中,它就被拍到过机身漏油的这种情况。 与人们想象不同的就是印度地勤人员选择手忙脚乱的用购物袋接油,这种荒诞场面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沦为了笑谈。 现如今的坠毁,只不过是把这样一场持续40年的军工闹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事故发生以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印度。 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个一向爱吹嘘“国产实力”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收场。 按照常理,事故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战机本身质量不过关,要么是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 但是印度偏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抛出了第三个“神逻辑”,把锅甩给了美国。 他们的印度军队少将,在迪拜航展现场亲眼目睹“光辉”的坠机,然后在11月22日公开表态,声称坠毁根源在美国提供的F—404发动机。 他言之凿凿的说,这款发动机相当老旧,还存在压缩机失速的问题,甚至还主动翻出了24年另一架“光辉”坠机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