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近几年来,对世界人民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各国经济萧条,在民生问题上状况频出。
一些有实力的大国,还能良好地控制住疫情的趋势。但是对于一些没什么能力的小国家来说,是很难在疫情下生存的。
在此期间,就曾有一个“国家”,因为新冠病毒的侵扰而导致灭国。它的名字叫赫特河省大公国,因为它是私人国家,又不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在世界各国面前,也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可是赫特河省大公国,却成了分裂澳大利亚的存在,它不仅打破了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的“传说”,还一度对其进行过宣战。
赫特河省大公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澳大利亚又是如何面对它的?
莱纳德之所以能够如此平稳地成立国家,和它们的邻居澳大利亚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这个独特的存在一直是不被认可的。
赫特河省大公国
首先,赫特河省大公国没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没有对外扩张的能力和野心。它们的人口数量都很低,实在是有些弱小得可怜。
在澳大利亚政府的眼里,赫特河省大公国的国王,就是一个有些头脑的农场主,生意人。他所谓的君主说辞,也不过是在痴人说梦。
如果动用军事力量的话,消灭这个国家也不过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赫特河省大公国的存在,对澳大利亚来说也是有一些好处的。
国王为了提高知名度,会在外界大肆宣扬自己的独立故事,吸引世界人民的好奇心。如果有游客去赫特河省大公国玩耍,就势必会与澳大利亚产生经济关系。
这变相带动了周边的旅游业发展,也是澳大利亚不想彻底解决问题的原因之一。
政府什么都不做,只是将赫特河省大公国的国王当成一个“精神病”,在能获取好处的时候,留着这个没有威胁的存在也无伤大雅。
但是国王并不这么想,甚至在1977年12月2日的时候,莱纳德还正式对澳大利亚进行宣战。
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澳大利亚公开向赫特河省大公国征税。这种做法,也是变相承认这个国家不是独立性质的。
如果莱纳德交税,那么他所谓的独立国家,也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赫特河省大公国便用宣战来表示抗议。
可是这个国家,根本不具备军事实力,甚至连一个像样的部队都没有。莱纳德作为国王,也压根不会指挥战争。
面对这样的宣战,澳大利亚也根本没准备动武。它们的税务机构早就准备出动了,事件一发生,各种征税手段便全都拿了出来。
于是,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第一大国和第二大国的“战争”就开始了。还没有超过48小时,莱纳德梦醒了以后,便宣布撤回所谓的战争声明。
但是莱纳德并没有就此认输,他还给澳大利亚政府写了一封信说:
“我是按照《日内瓦公约》行事的,上面明确说明,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宣战,而没有得到回应战争的消息,就代表双方的国际地位平等。而且赫特河省大公国是没有输的,这就说明你们认可了我的主权。”
澳大利亚并没有把赫特河省大公国当成大问题,对于莱纳德的独立说明,也是完全不屑一顾。随着时间的流逝,政府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了,莱纳德缴税的问题迫在眉睫。
虽然闹得有些不可开交,但是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澳大利亚和赫特河省大公国打起了官司,要求他们快速缴纳所有的税务欠款。
2017年间,双方在西澳大利亚洲的一家法院,正式开启了“争夺战”。莱纳德失败得很彻底,法院判处他要缴纳300万澳元,这是它们四十多年以来的累计税务欠款。
此次事件的败诉,对赫特河省大公国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莱纳德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法官曾对莱纳德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在澳大利亚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国王,但是这些国王不能够违背澳大利亚的法律,更没有资格拒绝纳税。”
赫特河省大公国建立初期也是比较有趣的,它的首任君主叫做莱纳德。它的领地面积只有7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城市的规模。
莱纳德(左)
最开始的时候,莱纳德因为农产品分配的原因,和澳大利亚政府产生了争议。在一怒之下,赫特河省大公国便宣告独立了。
虽然国家的面积小,但是具备的设施还是比较全面的。而且他们的建国过程,也是很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莱纳德在名义上尊奉英国,建国时还收到过女王的亲笔贺信。他自认为是和澳大利亚平起平坐的国家,尽管世界各国从来没有承认过。
可是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赫特河省大公国的印刷厂中,生产着自己国家的护照。他们有自己的邮票与国旗,还有一些公众设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生产的护照还是有法律效力的。不过在澳大利亚的眼里,莱纳德只是一个农场主,压根也没有被他们重视。
而且在1970年4月21日,赫特河省大公国正式成立时,他们的全国人口只有三十几个,几乎都是莱纳德的家族成员。
莱纳德给他们封了官,让这些人都成了皇室贵族。在赫特河省大公国成立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地区,也曾一瞬间冒出了很多效仿者。
它们也是为了反对政府的制度,用建国的方式宣告着自己的主权。这段时间建立的“国家”就更多了,每一个的理由都很奇葩。
有一个叫保罗的人,他住在莫斯曼自治市。保罗想修一条对自己出行方便的路,但是政府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在这种背景下,保罗也宣布独立建国了。
在一处无人居住的小岛上,戴尔曾为了反抗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来到一处叫做卡拖岛的地方。
赫特河省大公国边境牌
她在这里插上了自己的旗子,成立了一个“同性恋王国”。一直到澳大利亚不再反对同性恋后,该国皇帝才正式宣布国家解散。
这些小国家都没什么影响力,但是聚集到了一起,还是有一些“盗版联合国”的意味。在这些国家里面,赫特河省大公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虽然没有国家和政府认可这个国家的独立,但是很多人民群众,对赫特河省大公国倒是喜闻乐见。它是国际上著名的旅游打卡景点,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去观光游玩。
在经济制度上,赫特河省大公国和澳大利亚的货币对比是1比1。它们可以直接拿澳大利亚货币来换,在国内进行正常的国际消费。
赫特河省大公国没有什么发达的产业,旅游业几乎是它们唯一的经济来源。而国内的其他产业发展,也基本上都是在围绕着旅游业。
想要在赫特河省大公国获得独特的签证,需要支付的费用,大概二十多元的人民币。有了签证,就可以随意游览它们的国家了。
在最繁华的城市纳恩中,有着比较完全的设备。这里是国王居住的地方,也是赫特河省大公国的“政治中心”。里面有着邮局,政府机构,商店,以及酒店和餐饮等等相关产业。
败诉之后,莱纳德便开始了漫长的还债之旅。它们的国家本来很小,人口资源都少得可怜。累计四十年的欠款,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为了赚钱,赫特河省大公国只能把重心都放到发展旅游业上。它们搞出来很多花样,比方说只要交一些钱,就可以成为它们的公民,当地政府是承认双重国籍的。
莱纳德雕像
但是这个所谓的国籍,和娱乐用的“玩具卡片”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价格不贵,很多游客出于纪念意义,还是会选择加入赫特河省大公国的,拥有了一个“双重国籍”的身份。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赫特河省大公国从建国初期的30多人,已经有1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公民了。
因为旅游业发展得还不错,莱纳德也偿还了一部分的税务欠款。收到了钱以后,澳大利亚更不会针对赫特河省大公国,做什么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了。
只要能按时地缴纳税金,赫特河省大公国的独立之梦,便能在政府的庇护下做下去。只要交一些钱,就能当独立的小国王,莱纳德对这个结果也还算满意。
可是好景不长,2019年间,赫特河省大公国的第一任国王莱纳德,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子民”。在他临终之前,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凯斯利。
伴随着王位,留下来的还有高达200多万金额的税款。凯斯利一上位,就成为鼎鼎有名的“负二代”。
但是凯斯利并没有气馁,怎么说他也是一个名义上的国王。他气势汹汹,准备将父亲留下来的赫特河省大公国发扬光大。
而摆在当下的重要问题,还是在发扬光大之前还清澳大利亚的钱。还没到一年的时间,凯斯利甚至还没有坐稳王位,又一个历史性的时代来临了。
众所周知,2020年疫情肆虐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实行管控的政策。世界人民都出不了门,赫特河省大公国的旅游事业一落千丈。
旅游收入是这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游客消费,他们便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对这个欠了两百多万的凯斯利来说,无疑是噩梦般的遭遇。
赫特河省大公国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在疫情防控上,也一点系统性的政策都没有。
疫情暴发初期,全国的医疗资源都非常紧缺,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医疗储备。对于赫特河省大公国这个小地方来说,更是一点资源也拿不出来。
这个国家没有什么生产业,虽然人数少,但是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是很严重。最直观的并不是有人被传染什么疾病,而是旅游业处在了静止状态,才是赫特河省大公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也是在疫情暴发的第一年,赫特河省大公国便被新冠给打倒了。面对种种原因,凯斯利甚至都有些自顾不暇,更不用说去治理自己的地盘了。
无奈之下,赫特河省大公国的贵族和国王,正式宣告破产,这也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灭亡。
凯斯利失去了父亲留给他的领土,它们将会被拍卖出去,这些钱,自然都会归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手里了,以此来抵消赫特河省大公国的欠款。
最后一位国王凯斯利,曾经公开发表感言说:“我父亲建立的这个国家,我却不得不关闭他。因为疫情的原因,我的国家无法对外开放,这只能使我们走向覆灭的道路,我对此感到非常难过。”
虽然赫特河省大公国灭亡了,但是凯斯利认为,它们国家的故事将会世代相传。在那里生活的岁月,是让他非常难忘的。
凯斯利说:“作为一个王子,我对我父亲的成就感到自豪。在50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回忆。”
2020年8月间,曾经于澳大利亚“称霸”这片土地的赫特河省大公国,正式宣布灭国。
赫特河省大公国,因此成了第一个被疫情“消灭”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据传言说凯斯利卖掉了土地,也依然没有还清欠款。
澳大利亚政府,还是在一直在找凯斯利催要着税款。莱纳德给儿子留下来的“王位”,也确实是有些太沉重了!
54比45,共和党也拿不到关键60票,联邦政府继续关停,不知这次关停会持续多久。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联邦政府不是第一次关停了。美国还欠了联合国30亿,又想继续留在联合国? 自当地时间10月1日起,联邦政府因为预算资金分配无法达成一致已经关停,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二周。而现在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为了推动联邦政府运作而提出的法案全都未能通过。 此前特朗普对政府关停表现得非常淡漠,他第一任期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原因也比较类似。在特朗普手中,联邦政府关停是他对民主党施压的筹码。别看他现在是美国总统,掌管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对美国联邦政府关门负责,但特朗普会把一切的锅甩给国会和民主党。 在特朗普构建的一套叙事下,他的支持者们只会认为,联邦政府关停全都怪民主党不识抬举,都是民主党故意阻挠的结果。不过这不代表特朗普就安全了,随着政府关停,美国大使馆也停止工作、护照申请和更新都要受阻、机场出现延误,连国税局都已经无薪休假。 时间一长,美国社会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受影响。即便特朗普构造了一个民主党破坏一切的叙事,最后那些选民因为生活受影响,也会对特朗普不满。特别是金融市场和股市出现波动后,特朗普的金主们可不会手下留情。 所以共和党也在努力推动政府重新运作,他们一边阻止民主党法案,一边推行自己的法案,到头来就两边都过不了。共和党想把政府拨款法案延续到11月中下旬,还提出了短期拨款法案,但均被民主党否决,核心矛盾出在医保和税收补贴。如果两党不能联合解决,最后特朗普将不得不承担后果。 美国对自己家的财政资金如何分配都有如此大的分歧,对联合国就更加厚脸皮了。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常规预算会费约15亿美元,这部分是美国历年积欠的常规运营费用。另外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和今年都冻结过多个对联合国的专项拨款,与以上的金额加起来,将近30亿美元。 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这样拖欠巨额资金,导致联合国面临资金短缺,未来将裁减四分之一的维和人员,同时可能裁撤文职人员。联合国有官员说,美国打算先支付6.8亿,但此事尚未得到证实。 现在美国两党连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法达成一致,这6.8亿什么时候到位,就不知道了。不过就算美国对联合国有诸多不满,右派共和党也不想对外援助,特朗普还批评过联合国效率低,没什么用也希望美国继续保留联合国总部。 他表示,希望联合国总部继续留在纽约,并强调联合国“具有巨大潜力,如果管理得当的话”,这样联合国能更好地服务全球。这与他强调“美国优先”不冲突,特朗普只是批评联合国没效率,但不想让联合国搬迁。 在全世界,也就联合国的影响力能覆盖全球了。美国还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自然更愿意保留联合国总部。美国可以依靠在联合国的地位,与盟友国家联手,左右联合国的决策,让它更符合美国利益。 所以,即便欠联合国高额会费,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解决,他也要尽力保留联合国总部,绝口不提搬迁。不过美国把控联合国一事,其他国家也早就不满,各国纷纷在建立区域性,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的国际组织。特朗普这么干只会让其他国家继续另寻他法,这样美国的算盘也就敲不响了。
美国再次掀起对华关税风暴。近日,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综合税率飙升至130%,这也意味着对华关税税率将重回三位数。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中国实施所谓“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并放话称“3亿美国人都要做好准备”,摆出一副全民备战的姿态。消息一出,全球市场一片震动,美股率先崩盘,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集体暴跌。 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其实早有铺垫,特朗普在连番对外政策受挫、国内政府停摆、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用关税战重新塑造“强硬总统”的形象。这场加税行动表面上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报复,但背后的逻辑更像是一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操作。 就在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前一天,中国商务部连发六份公告,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原辅料以及五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措施是依法行使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意在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稀土是战略性资源,其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国家,有权根据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进行适度管理。 但这让特朗普极度不满,手里缺乏筹码的他,只能老调重弹,再度祭出“关税大棒”。他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囤积稀土”“胁持世界”,甚至放话称“若中国再采取反制行动,美国将提前增税。”换句话说,他就是不让中方反制,但这种典型的特朗普式逻辑早已被外界看穿:用威胁换筹码、用高调掩盖被动。只不过,这次他把赌注压得更大,也更冒险。 要知道,贸易战不是游戏。2018年那场关税战至今仍是前车之鉴。当时,美国农业出口受损严重,制造业投资骤减,物价上涨波及中下层群体。如今,特朗普要重演同样的剧本,美国经济能否承受,是个巨大的问号。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洛夫利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失去了实质效用,只会导致“双输”局面。关税的负担最终还是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问题”。它关乎两国如何定义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也关乎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加快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对美方关键技术的依赖。而美国在“去风险化”的口号下,也在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种“脱钩”并不现实。美国的芯片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中国的制造也仍需部分美方设备,全球化早已将两国的经济命运紧密捆绑。特朗普的极端政策或许能制造一时的政治噱头,但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市场用脚投票,美股暴跌、企业抗议、盟友观望,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这场“百倍关税战”损人不利己。连美国国内媒体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无能狂怒”。 而中国的应对方式,显得冷静而有条理。无论是出口管制、港务费反制,还是对外发声,中方始终坚持法律框架与多边规则,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商务部的回应几乎句句有理有据,强调出口管制是依法实施,并非“封锁”;同时也明确表示,中方愿与各国保持对话,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这种稳健的姿态,与特朗普的情绪化喊话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是美国的主导攻势,那么2025年的这场较量,已经演变成中国的战略反击。中方不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设定议题、掌握节奏。稀土牌、无人机牌、港务牌,每一张都带着针对性和战略意图。特朗普或许以为自己还能用关税压人,但这一次,中国显然已经学会怎么玩这套“游戏”:不盲目回应、不陷入节奏,而是用系统性反制让对方陷入困局。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回到理性轨道。特朗普政府如果继续以极限施压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只会加速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如今,连美国盟友都对“100%关税”心生警惕,担心全球供应链再次被撕裂。欧洲媒体评论说:“华盛顿似乎忘记了,贸易战没有赢家。” 总的来看,这场“加税风暴”不过是中美博弈长期化的一幕。特朗普想靠制造冲突来获得政治资本,但中方的冷静回应让他难以如愿。随着中国在关键领域不断突破,美国的施压空间越来越小。关税可以一时提升声势,却无法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绝不退缩。面对不公平的打压,中方的态度已经说得足够清楚:该反制就反制,该斗争就斗争。所谓“美国要打,中国奉陪到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战略自信与综合实力基础上的现实判断。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与美国较劲,而是保持自身节奏,继续在风浪中走稳步子,做自己的事。风暴再大,也吹不走一个坚定前行的中国。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