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被黃金反噬的印度:印度人為何沒錢吃飯也要買黃金?

2013年,一个印度男人的发言刷屏网络。

在自己的社交账号里,名叫普盖的中年男子面对镜头,神色嚣张的发表了这样一番话:

“我不是最英俊的,但没有女人能抵挡住我的魅力。”

看着屏幕里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普盖,当时的大部分网友都认为,普盖此举是在博人眼球。

不过很快,普盖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狠狠打了网友们的脸。

在随后发布的第二条视频里,普盖身穿“黄金衬衫”,脖子上还戴着一根粗壮的黄金项链,整个人金光闪闪。

果然,原本还一脸戏谑的网友便瞬间转变了态度,开始对普盖大加吹捧。

特别是一些妙龄女郎,在看到身披黄金的普盖后,更是蜂拥而至,言语间毫不掩饰对普盖的倾慕与喜爱。

而让他们做出如此改变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普盖身上的大量黄金。

作为闻名世界的“金雀之国”,印度人对黄金的喜爱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如此奢华的外衣下,印度仍旧难逃贫穷之国的标签。

为什么明明是不缺黄金的“财富之国”,印度的国家经济却始终搞不上去?

而被戏称为在“金山上讨饭”的印度,又是怎样一步步被自己热爱的黄金所反噬的?

黄金衬衫、黄金口罩,印度人对黄金的喜爱有多深

印度人爱黄金,最早还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希腊人建造精美的船只携带着金币而来,携带着胡椒而去。”

在《帝国边境外的罗马》一书中,惠勒就曾这样描写过印度人与罗马人的日常交易画面。

到了后期,眼看印度对黄金的需求量不减反增,震惊不已的罗马人,还直接将“金雀之国”的称号戴到了印度的头上。

站在罗马人的视角来看,如此执着于黄金的印度,的确有头脑发昏的嫌疑。

但是,对于当时的印度人来说,黄金,其实是他们不得不选择的“硬通货”——由于政权更迭频繁,那个时期的印度,几乎没有存在过长期的固定政权。

运气差一点的印度人,甚至还会面临“一生经历四个君主”的不幸场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统一货币就成了印度无法实现的奢望。

因为每一任君王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当时的印度,几乎时不时都会陷入货币重新改版的困境中。

对于在政权争斗中来回摇摆的普通人来说,这样朝不保夕的生活,简直将生活中的不便放大到了极点。

为了能尽可能从困局中脱身而出,印度人便注意到了以保值闻名的黄金。

与其他货币不同,黄金色泽鲜亮,又几乎能在各个国家无障碍流通。无论是从审美还是刚需来看,黄金都完全符合印度人对货币的基本定义。

也正是因此,黄金凭借这个先天优势,正式让印度成为了不遑多让的“金雀之国”。

等来到政权变动相对比较平稳的现代,印度人对黄金的感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更高的境界。

与内敛含蓄的中国人不同,印度文化,似乎更加偏爱“有什么就炫耀什么”的原始本能。

在如今的印度人来看,黄金除去基本的储值作用外,更多了一层名为面子的附加功能。

无论男女老少,只有在确定身上的确佩戴好黄金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允许自己抛头露面,享受着众人的审视与羡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人对黄金的偏执,丝毫不逊色于中国人的“买房热”。

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面子,如今的印度人,学会了在各种“极端”的情况下佩戴黄金。

以文章开头的普盖为例,为了能让自己享受被女人狂热追捧的待遇,他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视频中的那件“黄金衬衫”。

在普盖更新的第二条视频中,他身上的“黄金衬衫”在细节处也很有门道——除去使用了纯度更高的黄金之外,普盖还在衬衫上镶嵌了很多细碎的钻石。

为了搭配自己的“黄金衬衫”,普盖甚至还佩戴了一条粗壮程度堪比铁链的“黄金项链”,用来填补脖子上的空白。

再加上他手上形状各异的黄金戒指,整个画面的豪奢意味瞬间就被拉到了极限。

抛开整套装备的负重不谈,仅仅是从透气性的角度来看,普盖的“黄金衬衫”都足够他度过一个十分难忘的夏季。

更让人吃惊的是,由于当时的黄金的关税变动,普盖打造这一套黄金装备的预算,比正常情况下足足高出了几十英镑。

用这样高的经济消耗来完成简单意义上的“炫富”,足以看出黄金在印度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然而,普盖的操作还远远不是个例。

2020年,印度疫情刚刚爆发时,一位名叫库德拉的富豪,就曾为了能让自己走在炫富的前沿,专门找人定制过黄金口罩。

要知道,在疫情还没开始前,库德拉就已经是“黄金满身”的顶级配置,光是左右手上黄金戒指的重量,加起来也有1公斤。

对于财大气粗的库德拉来说,就算要跟大家一起佩戴口罩,他也要尽可能让自己的口罩与众不同。

据他介绍,黄金口罩的创意来源于古代的银质口罩,考虑到“疫情原因”,自己才有了这样的想法。

而为了满足他的这一新奇创意,工匠们整整花了八天时间,才将口罩制作完成。

最终,这个拥有呼吸孔的黄金口罩重量约为56.7克,价格高达3870美元。

虽然到最后,这个造价颇高的黄金口罩也没能让库德拉逃过疫情的攻击,但显而易见,他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炫富梦想。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炫富,这似乎成为了印度富豪贯彻到底的财富口号。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印度,这样逆天的财富口号,远远不是富人们的专利。

相比于腰缠万贯的富豪,印度穷人的炫富方式有所收敛,但对于黄金的偏爱,可一点都不逊色于前者。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印度的街边也会出现很多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向过往的路人讨要施舍。

不同的是,即使再怎么狼狈不堪,这些乞讨者也随身携带着金光闪闪的黄金。

所以在印度的街头,你很有可能会看到在鼻子上挂着碎黄金的乞讨者,一脸期待的向你伸出手。

论经济实力,他们确实需要陌生人的援助;可要论对黄金的偏爱,这些乞讨者宁愿冒着被误会的风险,也不愿将碎金藏好。

也许你会问,既然还有黄金,为什么乞讨者不卖掉自己的黄金去购买食物?

答案很简单:

对于印度的穷人来说,鼻子上的碎金,就是他们在印度生活的唯一通行证。

在印度,黄金所代表的意义,远远不止财富这一个层面…

印度人为什么那么爱黄金?

2011年,在一次例行的资产盘点中,印度人在帕德玛纳巴斯瓦米神庙中发现了惊天秘辛。

在瓦米神庙的一个地下密室中,人们发现了数量颇为可观的金币和黄金。

经过粗略统计,仅仅是这一个地下密室,黄金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5000亿卢比,约合美元112亿。

而在此之前,这个地下密室已有近百年没有被打开过。

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连城的黄金,都是由这个建成于16世纪的神庙积攒下来的。

望着其他几个还没被开启过的密室,印度人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中。

众所周知,印度是宗教色彩颇为浓厚的国家之一。

虽然国内宗教繁多,但号称国教的印度教,仍旧拥有10亿多的信众,占到了印度总人口的80%。

在印度教的文化中,黄金代表着财富与吉祥,在人们心中有着超越食物的重要地位。

号称“吉祥天女”的财富女神拉科西米,就是一位身着红衣,能从手心生产黄金的神明。

中国人的礼佛观大同小异,印度人对这些神明也有着无法割舍的特殊情结。

为了祈求神明庇佑,大部分的印度人会来到神庙祭拜,将他们认为的贵重物品留在神庙内,当做“香火钱”。

而黄金,就是印度人默契选择的贵重物品。

印度人认为,自己留在神庙中的黄金越多越贵重,自己的心愿越能被神明听到。

所以为了能让神明尽快显灵,即使家境再贫困,印度人也会节衣缩食,将好不容易省下的钱置换成黄金,再送到神明面前。

根据文献记载,在印度的历史上,土邦的王子会在成年后,向瓦米神庙捐献与自己体重同等重量的黄金,以此来祈祷神明庇佑。

而之所以选择瓦米神庙,就是因为瓦米神庙中供奉着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其主要的工作就是满足人们的愿望。

有了王室在前面带头捐赠,再加上寺庙不遗余力的宣传,久而久之,印度人就将黄金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了。

甚至,为了表明自己对神明的诚意,印度人还一度陷入了“黄金攀比”的怪圈。

宁可砸锅卖铁,也要在神庙的捐赠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曾有媒体报道,印度一名印度男子将6.5公斤的黄金做成了宝剑的形状,并将其送到了神庙,希望能得到神明庇佑。

虽然不清楚神明究竟有没有感受到民众的诚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凭借着源源不断的黄金捐赠,印度的神庙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即便印度民众对神庙的态度如此狂热,宗教依旧只是印度“黄金热”比较温和的一个缩影。

由宗教信仰衍生出的婚恋民俗,也是印度“黄金热”不可缺少的关键推动因素。

印度神话中,有一种名为迦楼罗的巨鸟,其形象为金色的半人半鸟。

作为忠心的象征,迦楼罗逐渐成为了印度婚恋市场的主角。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下,印度的婚恋民俗逐渐也向着黄金靠拢。

印度女性在出嫁前,都会佩戴大量的黄金首饰,以此来作为身份的象征。

再加上印度特有的种姓文化,黄金的重要性便又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印度教中,民众被分为从高到低五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种族越高,离神明就越近。

与中国的姓氏制度类似,印度孩童的阶级将由父亲所在的等级决定,并且无法更改。

这也就是说,对于生在低种姓家族的男性来说,他们的命运已成定局,只能在别人的歧视下度过可怜的一生。

但是,对于低种姓家族中的女人来说,眼前的困境却还拥有一丝转圜的余地。

按照婆罗门教经典《摩奴法典》中的规定,同种姓之间的婚姻才被视为合法。

可如果高种姓家族中的男性无法在同种姓中找到合适的伴侣,便能从低种姓家族中选择一位合适的女性成婚。

婚后,依靠夫家的权势,低种姓家族的女性便能实现阶级跨越,顺利成为高种姓家族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规定下,为了能让自己出嫁后的日子好过一点,大部分的印度女性都会在婚前拼命打扮自己,以此来吸引高种姓家族的注意。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女性借由这一规定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关键转折,但更加严肃的问题也摆在了她们的面前。

受殖民因素的影响,印度高种姓家族中已形成高嫁妆的社会风气。

在出嫁时,女方需要准备足够的黄金,黄金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夫家对自己的态度优劣。

有资料统计,自1960-2008年,印度农村女性的嫁妆男性彩礼7倍。

甚至,由于嫁妆太过单薄,印度每年约有7000多名女性在出嫁后失去生命。

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不至于在婚后失去生命,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会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黄金,等到女儿结婚时将黄金全部挂在女儿身上。

即使是再贫穷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也会为其打上一个金鼻环,以此来争取夫家的重视与呵护。

也正是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黄金的重要性便再一次体现了出来。

站在印度民众的角度,这样的社会氛围虽然有些窒息,但因为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可以接受。

但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如果民众一直疯狂囤积黄金,甚至到了只进不出的程度的话,黄金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为了呼吁民众将囤积的黄金放回市场周转,印度政府可谓是绞尽脑汁,将其中的利害关系来回强调。

只不过碍于传统观念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印度政府的种种措施不仅没有见效,反而还反方向加速了民众囤积黄金的速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印度,坐在金山上讨饭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硬通货,黄金拥有天然的抗通胀能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一千克金条的人,远比拥有一千克本国货币的人更加富有。

但在将黄金奉为座上宾的印度,黄金的流通能力却在民众的不经意间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黄金进口大国,印度国内很神奇的出现了“民比官富”的奇特现象。

受到宗教民俗等观念的影响,印度民众往往倾向于自发购买黄金,并将其作为传家宝,老老实实的压在自家的床板下。

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流通,印度的黄金大多为民众持有。

而政府实际所拥有的黄金储备量,甚至还不到民间储备量的四十分之一。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印度政府在黄金进口上显然已经做到了极致。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想要维持基本的贸易平衡,就必须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

特别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只有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整个国家的经济才会呈现出向上的进步曲线。

作为执政的政府,印度领导人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政府其实都在有意识的引导民众,将手中的黄金放回市场,以此带起更大的交易水花。

但不幸的是,在这样一个近乎理想化的过程里,印度政府遗漏了关键的信息。

受限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大部分印度民众在选购黄金时,都会优先选购成色不足的黄金,而不是纯黄金。

从选购的目的来看,黄金的成色纯劣与否确实对普通的印度家庭影响不大,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成色不足的黄金带来的就是致命性的危害。

换句话来讲,印度政府如果想要靠旅游贸易来出口黄金,那黄金的纯度将会成为最大的阻碍。

在中国人看来,纯度在24K左右的黄金是值得购买的,也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但由于在印度市场上流通的黄金大多为18K,甚至纯度更低,所以大部分国人在前往印度旅游时,都不会选购黄金制品。

再加上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审美差异,即使是爱好黄金的中国大妈,也不会对那些造型浮夸的黄金制品产生什么兴趣。

仅仅只是审美材质的角度,印度政府显然就已经在黄金的出口问题上狠狠摔了个跟头。

然而,更加致命的是,相比起将手中的黄金售出,印度民众明显更愿意将黄金牢牢的握在手中。

2015年,印度政府曾公开推出过一个名为“黄金货币化”的财政计划,试图号召民众将手中的黄金存到银行。

甚至,为了能让计划顺利进行,印度政府还对神庙下了手,想将民众捐赠给神庙的黄金先存进银行,以做表率。

但让政府始料未及的是,在听到自己供奉给神明的黄金要被送往银行后,不少印度民众都强烈抗议,声称政府侵犯了他们信仰的神明。

无奈之下,政府只得取消了“黄金货币化”的计划。但对于愤怒的印度民众来说,政府对神庙下手的操作,已然伤害了他们对政府的信任。

在这样的重重矛盾下,印度的经济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由于供求关系得不到平衡,在民众的“囤金潮”下,印度的外汇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急时刻。

仅仅在2022年,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就直线下跌。截至到12月16日,印度外汇储备总额已经下降了5.71亿美元。

这显然是印度政府不愿意面对的噩梦。

虽然在意识到问题以后,印度政府一直在试图采取措施平衡国内的经济难题,但黄金的低迷流通率,仍旧给了印度经济制造了极难挽回的困境。

有保值黄金,但流通资金奇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印度便神奇的陷入了“坐在金山上讨饭吃”的尴尬现状中。

为了让疯狂的“囤金潮”降温,尽可能回暖国内经济,印度政府只得提高黄金关税,以这样的方式限制民众购入黄金。

但对于印度民众而言,如此强硬的经济措施虽然成功的制止了他们的囤金热,但随之而来的婚礼延迟、宗教遇冷等问题,依旧让他们与政府站在了对立面。

印度的“黄金困境”,显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结语

从疯狂囤金,到如今被黄金反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民众的遭遇,与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不无联系。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想要帮助民众真正走出被黄金反噬的噩梦,印度政府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特朗普聲稱:習近平知道對台灣動武的“嚴重後果”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15 hours ago

五角大樓對華態度大變,特朗普猛然意識到:最大的敵人在美國內部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15 hours ago

叫囂讓莫斯科從地圖消失,比利時防長硬剛普京,下一秒光速打臉!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19 hours ago

特朗普的最大對手出現,不是中國,更不是俄羅斯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19 hours ago

伊朗秘密從中國進口導彈燃料?被以色列盯上,衛星監控一清二楚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19 hours ago

日本機場突然亂作一團,一架F-35從天而降,這次出醜的不是美軍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

1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