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被黃金反噬的印度:印度人為何沒錢吃飯也要買黃金?

2013年,一个印度男人的发言刷屏网络。

在自己的社交账号里,名叫普盖的中年男子面对镜头,神色嚣张的发表了这样一番话:

“我不是最英俊的,但没有女人能抵挡住我的魅力。”

看着屏幕里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普盖,当时的大部分网友都认为,普盖此举是在博人眼球。

不过很快,普盖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狠狠打了网友们的脸。

在随后发布的第二条视频里,普盖身穿“黄金衬衫”,脖子上还戴着一根粗壮的黄金项链,整个人金光闪闪。

果然,原本还一脸戏谑的网友便瞬间转变了态度,开始对普盖大加吹捧。

特别是一些妙龄女郎,在看到身披黄金的普盖后,更是蜂拥而至,言语间毫不掩饰对普盖的倾慕与喜爱。

而让他们做出如此改变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普盖身上的大量黄金。

作为闻名世界的“金雀之国”,印度人对黄金的喜爱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如此奢华的外衣下,印度仍旧难逃贫穷之国的标签。

为什么明明是不缺黄金的“财富之国”,印度的国家经济却始终搞不上去?

而被戏称为在“金山上讨饭”的印度,又是怎样一步步被自己热爱的黄金所反噬的?

黄金衬衫、黄金口罩,印度人对黄金的喜爱有多深

印度人爱黄金,最早还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希腊人建造精美的船只携带着金币而来,携带着胡椒而去。”

在《帝国边境外的罗马》一书中,惠勒就曾这样描写过印度人与罗马人的日常交易画面。

到了后期,眼看印度对黄金的需求量不减反增,震惊不已的罗马人,还直接将“金雀之国”的称号戴到了印度的头上。

站在罗马人的视角来看,如此执着于黄金的印度,的确有头脑发昏的嫌疑。

但是,对于当时的印度人来说,黄金,其实是他们不得不选择的“硬通货”——由于政权更迭频繁,那个时期的印度,几乎没有存在过长期的固定政权。

运气差一点的印度人,甚至还会面临“一生经历四个君主”的不幸场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统一货币就成了印度无法实现的奢望。

因为每一任君王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当时的印度,几乎时不时都会陷入货币重新改版的困境中。

对于在政权争斗中来回摇摆的普通人来说,这样朝不保夕的生活,简直将生活中的不便放大到了极点。

为了能尽可能从困局中脱身而出,印度人便注意到了以保值闻名的黄金。

与其他货币不同,黄金色泽鲜亮,又几乎能在各个国家无障碍流通。无论是从审美还是刚需来看,黄金都完全符合印度人对货币的基本定义。

也正是因此,黄金凭借这个先天优势,正式让印度成为了不遑多让的“金雀之国”。

等来到政权变动相对比较平稳的现代,印度人对黄金的感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更高的境界。

与内敛含蓄的中国人不同,印度文化,似乎更加偏爱“有什么就炫耀什么”的原始本能。

在如今的印度人来看,黄金除去基本的储值作用外,更多了一层名为面子的附加功能。

无论男女老少,只有在确定身上的确佩戴好黄金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允许自己抛头露面,享受着众人的审视与羡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人对黄金的偏执,丝毫不逊色于中国人的“买房热”。

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面子,如今的印度人,学会了在各种“极端”的情况下佩戴黄金。

以文章开头的普盖为例,为了能让自己享受被女人狂热追捧的待遇,他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视频中的那件“黄金衬衫”。

在普盖更新的第二条视频中,他身上的“黄金衬衫”在细节处也很有门道——除去使用了纯度更高的黄金之外,普盖还在衬衫上镶嵌了很多细碎的钻石。

为了搭配自己的“黄金衬衫”,普盖甚至还佩戴了一条粗壮程度堪比铁链的“黄金项链”,用来填补脖子上的空白。

再加上他手上形状各异的黄金戒指,整个画面的豪奢意味瞬间就被拉到了极限。

抛开整套装备的负重不谈,仅仅是从透气性的角度来看,普盖的“黄金衬衫”都足够他度过一个十分难忘的夏季。

更让人吃惊的是,由于当时的黄金的关税变动,普盖打造这一套黄金装备的预算,比正常情况下足足高出了几十英镑。

用这样高的经济消耗来完成简单意义上的“炫富”,足以看出黄金在印度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然而,普盖的操作还远远不是个例。

2020年,印度疫情刚刚爆发时,一位名叫库德拉的富豪,就曾为了能让自己走在炫富的前沿,专门找人定制过黄金口罩。

要知道,在疫情还没开始前,库德拉就已经是“黄金满身”的顶级配置,光是左右手上黄金戒指的重量,加起来也有1公斤。

对于财大气粗的库德拉来说,就算要跟大家一起佩戴口罩,他也要尽可能让自己的口罩与众不同。

据他介绍,黄金口罩的创意来源于古代的银质口罩,考虑到“疫情原因”,自己才有了这样的想法。

而为了满足他的这一新奇创意,工匠们整整花了八天时间,才将口罩制作完成。

最终,这个拥有呼吸孔的黄金口罩重量约为56.7克,价格高达3870美元。

虽然到最后,这个造价颇高的黄金口罩也没能让库德拉逃过疫情的攻击,但显而易见,他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炫富梦想。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炫富,这似乎成为了印度富豪贯彻到底的财富口号。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印度,这样逆天的财富口号,远远不是富人们的专利。

相比于腰缠万贯的富豪,印度穷人的炫富方式有所收敛,但对于黄金的偏爱,可一点都不逊色于前者。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印度的街边也会出现很多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向过往的路人讨要施舍。

不同的是,即使再怎么狼狈不堪,这些乞讨者也随身携带着金光闪闪的黄金。

所以在印度的街头,你很有可能会看到在鼻子上挂着碎黄金的乞讨者,一脸期待的向你伸出手。

论经济实力,他们确实需要陌生人的援助;可要论对黄金的偏爱,这些乞讨者宁愿冒着被误会的风险,也不愿将碎金藏好。

也许你会问,既然还有黄金,为什么乞讨者不卖掉自己的黄金去购买食物?

答案很简单:

对于印度的穷人来说,鼻子上的碎金,就是他们在印度生活的唯一通行证。

在印度,黄金所代表的意义,远远不止财富这一个层面…

印度人为什么那么爱黄金?

2011年,在一次例行的资产盘点中,印度人在帕德玛纳巴斯瓦米神庙中发现了惊天秘辛。

在瓦米神庙的一个地下密室中,人们发现了数量颇为可观的金币和黄金。

经过粗略统计,仅仅是这一个地下密室,黄金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5000亿卢比,约合美元112亿。

而在此之前,这个地下密室已有近百年没有被打开过。

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连城的黄金,都是由这个建成于16世纪的神庙积攒下来的。

望着其他几个还没被开启过的密室,印度人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中。

众所周知,印度是宗教色彩颇为浓厚的国家之一。

虽然国内宗教繁多,但号称国教的印度教,仍旧拥有10亿多的信众,占到了印度总人口的80%。

在印度教的文化中,黄金代表着财富与吉祥,在人们心中有着超越食物的重要地位。

号称“吉祥天女”的财富女神拉科西米,就是一位身着红衣,能从手心生产黄金的神明。

中国人的礼佛观大同小异,印度人对这些神明也有着无法割舍的特殊情结。

为了祈求神明庇佑,大部分的印度人会来到神庙祭拜,将他们认为的贵重物品留在神庙内,当做“香火钱”。

而黄金,就是印度人默契选择的贵重物品。

印度人认为,自己留在神庙中的黄金越多越贵重,自己的心愿越能被神明听到。

所以为了能让神明尽快显灵,即使家境再贫困,印度人也会节衣缩食,将好不容易省下的钱置换成黄金,再送到神明面前。

根据文献记载,在印度的历史上,土邦的王子会在成年后,向瓦米神庙捐献与自己体重同等重量的黄金,以此来祈祷神明庇佑。

而之所以选择瓦米神庙,就是因为瓦米神庙中供奉着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其主要的工作就是满足人们的愿望。

有了王室在前面带头捐赠,再加上寺庙不遗余力的宣传,久而久之,印度人就将黄金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了。

甚至,为了表明自己对神明的诚意,印度人还一度陷入了“黄金攀比”的怪圈。

宁可砸锅卖铁,也要在神庙的捐赠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曾有媒体报道,印度一名印度男子将6.5公斤的黄金做成了宝剑的形状,并将其送到了神庙,希望能得到神明庇佑。

虽然不清楚神明究竟有没有感受到民众的诚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凭借着源源不断的黄金捐赠,印度的神庙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即便印度民众对神庙的态度如此狂热,宗教依旧只是印度“黄金热”比较温和的一个缩影。

由宗教信仰衍生出的婚恋民俗,也是印度“黄金热”不可缺少的关键推动因素。

印度神话中,有一种名为迦楼罗的巨鸟,其形象为金色的半人半鸟。

作为忠心的象征,迦楼罗逐渐成为了印度婚恋市场的主角。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下,印度的婚恋民俗逐渐也向着黄金靠拢。

印度女性在出嫁前,都会佩戴大量的黄金首饰,以此来作为身份的象征。

再加上印度特有的种姓文化,黄金的重要性便又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印度教中,民众被分为从高到低五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种族越高,离神明就越近。

与中国的姓氏制度类似,印度孩童的阶级将由父亲所在的等级决定,并且无法更改。

这也就是说,对于生在低种姓家族的男性来说,他们的命运已成定局,只能在别人的歧视下度过可怜的一生。

但是,对于低种姓家族中的女人来说,眼前的困境却还拥有一丝转圜的余地。

按照婆罗门教经典《摩奴法典》中的规定,同种姓之间的婚姻才被视为合法。

可如果高种姓家族中的男性无法在同种姓中找到合适的伴侣,便能从低种姓家族中选择一位合适的女性成婚。

婚后,依靠夫家的权势,低种姓家族的女性便能实现阶级跨越,顺利成为高种姓家族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规定下,为了能让自己出嫁后的日子好过一点,大部分的印度女性都会在婚前拼命打扮自己,以此来吸引高种姓家族的注意。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女性借由这一规定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关键转折,但更加严肃的问题也摆在了她们的面前。

受殖民因素的影响,印度高种姓家族中已形成高嫁妆的社会风气。

在出嫁时,女方需要准备足够的黄金,黄金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夫家对自己的态度优劣。

有资料统计,自1960-2008年,印度农村女性的嫁妆男性彩礼7倍。

甚至,由于嫁妆太过单薄,印度每年约有7000多名女性在出嫁后失去生命。

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不至于在婚后失去生命,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会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黄金,等到女儿结婚时将黄金全部挂在女儿身上。

即使是再贫穷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也会为其打上一个金鼻环,以此来争取夫家的重视与呵护。

也正是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黄金的重要性便再一次体现了出来。

站在印度民众的角度,这样的社会氛围虽然有些窒息,但因为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可以接受。

但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如果民众一直疯狂囤积黄金,甚至到了只进不出的程度的话,黄金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为了呼吁民众将囤积的黄金放回市场周转,印度政府可谓是绞尽脑汁,将其中的利害关系来回强调。

只不过碍于传统观念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印度政府的种种措施不仅没有见效,反而还反方向加速了民众囤积黄金的速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印度,坐在金山上讨饭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硬通货,黄金拥有天然的抗通胀能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一千克金条的人,远比拥有一千克本国货币的人更加富有。

但在将黄金奉为座上宾的印度,黄金的流通能力却在民众的不经意间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黄金进口大国,印度国内很神奇的出现了“民比官富”的奇特现象。

受到宗教民俗等观念的影响,印度民众往往倾向于自发购买黄金,并将其作为传家宝,老老实实的压在自家的床板下。

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流通,印度的黄金大多为民众持有。

而政府实际所拥有的黄金储备量,甚至还不到民间储备量的四十分之一。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印度政府在黄金进口上显然已经做到了极致。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想要维持基本的贸易平衡,就必须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

特别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只有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整个国家的经济才会呈现出向上的进步曲线。

作为执政的政府,印度领导人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政府其实都在有意识的引导民众,将手中的黄金放回市场,以此带起更大的交易水花。

但不幸的是,在这样一个近乎理想化的过程里,印度政府遗漏了关键的信息。

受限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大部分印度民众在选购黄金时,都会优先选购成色不足的黄金,而不是纯黄金。

从选购的目的来看,黄金的成色纯劣与否确实对普通的印度家庭影响不大,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成色不足的黄金带来的就是致命性的危害。

换句话来讲,印度政府如果想要靠旅游贸易来出口黄金,那黄金的纯度将会成为最大的阻碍。

在中国人看来,纯度在24K左右的黄金是值得购买的,也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但由于在印度市场上流通的黄金大多为18K,甚至纯度更低,所以大部分国人在前往印度旅游时,都不会选购黄金制品。

再加上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审美差异,即使是爱好黄金的中国大妈,也不会对那些造型浮夸的黄金制品产生什么兴趣。

仅仅只是审美材质的角度,印度政府显然就已经在黄金的出口问题上狠狠摔了个跟头。

然而,更加致命的是,相比起将手中的黄金售出,印度民众明显更愿意将黄金牢牢的握在手中。

2015年,印度政府曾公开推出过一个名为“黄金货币化”的财政计划,试图号召民众将手中的黄金存到银行。

甚至,为了能让计划顺利进行,印度政府还对神庙下了手,想将民众捐赠给神庙的黄金先存进银行,以做表率。

但让政府始料未及的是,在听到自己供奉给神明的黄金要被送往银行后,不少印度民众都强烈抗议,声称政府侵犯了他们信仰的神明。

无奈之下,政府只得取消了“黄金货币化”的计划。但对于愤怒的印度民众来说,政府对神庙下手的操作,已然伤害了他们对政府的信任。

在这样的重重矛盾下,印度的经济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由于供求关系得不到平衡,在民众的“囤金潮”下,印度的外汇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急时刻。

仅仅在2022年,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就直线下跌。截至到12月16日,印度外汇储备总额已经下降了5.71亿美元。

这显然是印度政府不愿意面对的噩梦。

虽然在意识到问题以后,印度政府一直在试图采取措施平衡国内的经济难题,但黄金的低迷流通率,仍旧给了印度经济制造了极难挽回的困境。

有保值黄金,但流通资金奇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印度便神奇的陷入了“坐在金山上讨饭吃”的尴尬现状中。

为了让疯狂的“囤金潮”降温,尽可能回暖国内经济,印度政府只得提高黄金关税,以这样的方式限制民众购入黄金。

但对于印度民众而言,如此强硬的经济措施虽然成功的制止了他们的囤金热,但随之而来的婚礼延迟、宗教遇冷等问题,依旧让他们与政府站在了对立面。

印度的“黄金困境”,显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结语

从疯狂囤金,到如今被黄金反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民众的遭遇,与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不无联系。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想要帮助民众真正走出被黄金反噬的噩梦,印度政府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美財長通知中國,美方可以取消對華新關稅,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

美财长喊话中国,美方可以取消对中国的新关税,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那么,美国真的有资格谈条件吗?贝森特所谓的“前提条件”,又暴露出美国什么心理? 过去一周,中美贸易战的剧情再次翻转。就在特朗普高调宣布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引发全球市场暴跌后,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便出面“灭火”,称“对华加税不一定要发生”,并强调中美关系“正在大幅缓和”。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对决,突然变成了“语气温和”的对话前奏。 要理解美方态度为何急转直下,就要看清一件事,中国这次反制动的,不只是贸易的奶酪,而是美国产业的命脉。就在特朗普宣布加征新关税前,中国直接推出了新的稀土新规,扩大了出口管制范围,并新增五种稀土元素进入审批清单。要知道,稀土是导弹、雷达、五代机都离不开的关键材料。换句话说,中国动的是美国军工、科技乃至整个战略供应链的根。 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贝森特公开称中美关系“大幅缓和”,并表示可以取消新关税。但话锋一转,他又加了一句: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也就是说,美国愿意松口,但前提是中国要让步。这显然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谈判策略。 贝森特的表态,其实暴露出了华盛顿内部的焦虑。中国稀土管制一出,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企业几乎同时“中枪”。从导弹到新能源设备,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正好掌握着全球近八成的供应链。这次强化出口管控,不仅扩大了限制范围,还增加了五种新稀土元素的出口审查,对美方来说,这一招可谓打在七寸上。 正因如此,美国内部反应强烈。白宫面临来自军工集团、制造业巨头、甚至金融市场的多重压力。就在贝森特放话前几天,特朗普刚宣布加征100%关税,结果美股应声暴跌,标准普尔500指数创下半年最大跌幅。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让白宫不得不重新评估这场关税豪赌的后果。贝森特口中的“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其实就是一场被迫的政治止损。 然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反制措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回应,而非贸易战的工具。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出口管制“对符合规定的申请,将一如既往地予以许可”,并已通过双边机制向美方通报新规。这种“有底线、有弹性”的策略,既保持了战略定力,又为谈判留出了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表明中国已通过市场多元化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 眼下,尽管美国暂时态度软化,但中美博弈远未结束。美国正加速推动《稀土安全法案》,计划在2026年前建立本土稀土提炼产能,并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联盟。对此,中国需从三方面强化应对,一是加快稀土产业技术升级,巩固提炼与加工环节的全球优势。二是推动供应链区域化布局,深化与东盟、欧盟的产业合作。三是完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将战略资源保护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总的来说,中美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退潮背景下大国对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用关税与出口管制维持技术霸权,中国则通过稀土与市场反制捍卫发展权。当贝森特抛出“取消关税需中国让步稀土”的条件时,他或许低估了中国决策的理性——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但也不会关闭对话大门。正如中方所言:“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美国能否学会在相互尊重中寻找共存之道。

6 hours ago

美國終於怕了!比稀土更致命的王牌,終於出手了!萬斯:中國要冷靜!

本以为稀土就是王牌,结果没想到,比稀土更加有利王牌更是在积极准备中。在过去,美国一直认为,中国有稀土这张王牌,但是美国也有半导体及光刻机这张王牌,所以美国不怕中国。 结果没想到,当中国打出稀土这张王牌之后,俄罗斯专家更是表示,中国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人造钻石。 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一则公告,对特定规格的人造金刚石微粉、单晶、线锯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同时特意划清边界:不涉及装饰用培育钻石。 很多人把这解读为“中国打出比稀土更狠的王牌”,但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卡脖子”,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卡位,背后藏着比“谁掐住谁”更复杂的产业逻辑。 要理解这次管制的分量,得先分清它和稀土的本质区别。稀土是天然矿产,中国的优势主要在加工环节——就算美国有芒廷帕斯稀土矿,也得把矿石运到中国加工;但人造钻石是“造出来的”,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的产能优势不是靠“老天爷赏饭”,而是靠河南等地多年积累的产业链闭环:从原材料合成到加工设备制造,再到下游应用,整个环节已经打通。 可别觉得“产能高就等于优势牢”,国内人造钻石产业链其实是“倒三角”结构:上游毛坯产能占了全球大头,但中游高附加值的切磨加工环节还比较弱,大部分高利润环节仍被海外企业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有量”,但“有质”的部分还没完全跟上,产业优势还没真正转化成话语权优势。 再看技术层面,中国确实走在了前面。中科院团队合成的六方金刚石,硬度已经媲美天然钻石,完全能满足工业需求;北大联合团队研发的柔性金刚石薄膜,还为半导体器件开辟了新路径,但这些实验室里的突破,要落地到实际生产线,还有不小的距离。 比如国内龙头企业黄河旋风,在半导体用金刚石领域还停留在研发阶段;而美国的Akash公司,虽然得从中国买原料,却已经把钻石冷却技术用到了GPU实验中——目前还存在“中国供材料、美国做应用”的分工模式,这种格局还没被彻底打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已经开始布局替代产能,西班牙刚获批的金刚石晶圆厂,计划2025年内就能量产,这说明全球供应链正在主动适应中国的管制,并非无计可施。 美国真正焦虑的,其实是“材料主权”的丧失。芯片制造离不开金刚石刀具——硅片切割、精密磨削都得靠它;下一代半导体要应对高温、抗干扰,金刚石更是最佳材料之一,可美国在这两类关键材料上,都高度依赖进口,但美国的应对也不只是万斯口中的“希望中国冷静”,它一边通过CHIPS法案砸钱资助相关技术研发,一边拉着盟友一起建厂,想搞“去中国化”的局部供应链。 可这条路并不好走:人造钻石生产需要的DCPCVD核心设备、关键工艺,知识产权大多握在中国企业手里,美国要从头搭建产业链,不仅得花5到10年时间,成本还会比中国现有产能高40%以上,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而中国这次管制的智慧,恰恰在于避开了过去稀土“量大价低”的坑。政策特意把“装饰用培育钻石”排除在外,只盯着直接用于高端制造的特定规格产品,既精准防范了技术扩散风险,又没影响民用市场的正常交易。 就像河北普莱斯曼公司能替代国外巨头,成为“人造太阳”项目的供应商,靠的不是“垄断产能”,而是性价比和技术适配性——这其实也说明,真正的战略优势,从来不是靠“断供”,而是靠技术迭代、产业链补短板、市场响应速度的综合能力。 说到底,这场博弈远不是“谁卡住谁脖子”那么简单。中国接下来要补的是中游加工的短板,把实验室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美国要面对的是“想建厂却缺技术、缺时间”的困境;欧洲的入局又会让供应链格局更复杂。 万斯让中国“理性”,本质上是想让中国放弃战略主动,但从商务部公告的精准定位,到河南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中国显然已经想清楚了:真正的“王牌”不是某一种材料,而是技术、产业、政策拧成的一股合力。未来的竞争,比的就是谁能把这种合力用得更透,谁能在补短板的同时,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

6 hours ago

「梟龍」「翼龍」再立新功!巴基斯坦越境打擊,中國武器實戰淬火

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境內對恐怖組織進行了打擊,打擊過程中動用了從中國採購的「梟龍」戰機和「翼龍-2」無人機兩種武器裝備。這是有人機與無人機相互組合,在越境攻擊過程中對巴塔地面目標構成了較強打擊效果。特別是在作戰行動中,準確命中基地、彈藥庫及預定目標,這種有人無人組合是巴基斯坦軍方使用中國裝備的又一個典範。 「5.7」空戰中,我們的殲-10CE、霹靂-15和ZDK-03對印度空軍頂級「陣風」戰機構成絕對優勢,取得重大戰果。現在在境外對地面目標作戰,同樣也取得重大戰果,說明巴方在使用中國血統的武器裝備方面很有心得。通過預警機、遠程飛彈和殲擊機,可以在空中獲得優勢;而通過綜合能力較強的「梟龍」戰機和「翼龍-2」,則能把對地面精確打擊能力發揮到很高水平。 的確,這兩種武器裝備在中國不顯眼,在航展上更排不上號,但巴方通過合理使用,採取隱蔽突防、高速進入、定點攻擊、準確打擊等多種戰術手段,實現了對地面目標的高效突擊。特別是對遙遠縱深內目標使用精確制導武器裝備進行打擊,獲得重大戰果。這次行動說明,無人機與有人機的高效協同,在對遙遠縱深要害目標打擊過程中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看,我們和巴方的軍事合作正在取得重大進展。通過這種武器裝備和實戰使用,能夠獲得很多實戰經驗。特別是「梟龍」戰機雙座型,各種掛彈方案很豐富,個頭不大但能力很強;我們的「翼龍」無人機可以通過加載各類空地炸彈、飛彈,實現很強的綜合效益,具備察打一體能力。 「翼龍-2」在出口武器中算是明星裝備,而九三閱兵展示的「翼龍-3」,從目測分析,一邊4個掛架、機腹1個,說明能有9個掛架,各種武器裝備攜載能力和打擊效果明顯提升,作戰範圍也在大幅度擴展。 這次「梟龍」「翼龍」再立新功,說明中國血統的武器裝備不僅在空戰中能夠獲得優勢,在對地面目標、遙遠目標進行打擊過程中,同樣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巴方對於中國武器裝備兩個「拳頭」的使用都得了高分。

15 hours ago

印尼這回是真的怒了!花了2000多億,最後拿到手的,全是難以下咽的“廢鐵”

印尼这回是真的怒了,说是买战斗机,结果花了2000多亿,最后拿到手的,全是难以下咽的“废铁”。而韩国这边也不再客气,直接撕破脸皮,韩媒更是把锅甩向中国,理由让人一头雾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KF-21是韩国主导研发的新一代战斗机,原计划通过与印尼的合作,将技术和生产经验一并分享。 韩国宣传时将其描绘为具备高度自主研发能力的先进战机,但现实中情况远不如宣传的美好。 技术依赖进口是KF-21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从发动机、雷达到航电系统,韩国本身并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依赖美国、欧洲甚至日本的供应。 这意味着飞机性能始终受制于外部供应链,想实现完全自主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印尼的立场同样明确而强硬。印尼希望通过KF-21项目获取的不仅是战斗机本身,更重要的是成熟的技术和实用的作战能力。 韩国提供的“半成品”与印尼预期差距巨大。印尼花了2000多亿的投资,最终却拿到一堆性能不及成熟机型、研发不完善的半成品战机。这种落差让印尼的不满逐渐积累。 合作关系的破裂还有资金与信任因素。 印尼原本承诺会按计划投入12.4亿美元,占项目总成本的一部分,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多次延迟投资甚至最终选择转向法国、美国和土耳其的战机。 这一系列动作让韩国方面感到震惊,同时也说明印尼对项目的兴趣已经转向更为成熟、能够快速上舰作战的战机选项。信任一旦破裂,合作几乎无法继续。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媒体开始寻找替罪羊。将责任归咎于中国,试图转移视线,实际上只是韩媒自我安慰的表现。 中国在KF-21项目中并没有直接参与技术提供或投资支持,因此韩媒的指责既无事实根据,也显得有些荒诞。 真正的问题在于韩国自身:技术不成熟、对外依赖严重,同时低估了印尼的战略自主性。 印尼并不是简单的资金提供者,而是有明确战略意图的国家。韩国如果不能正视自身技术短板和合作中出现的信任问题,将难以再在国际防务合作中获得信用。…

15 hours ago

出人意料:受中俄朝刺激,特朗普決定搏一把,美專家根本勸不住他

说起最近这事儿,简直让人看不懂特朗普脑子里在转什么弯。2025年10月10日,平壤那边的劳动党80周年庆典刚落幕,中俄高层现身捧场,导弹坦克齐上阵,这画面一传到华盛顿,特朗普那边立马炸了锅。 偏偏国会又卡着预算不放,政府停摆都第八天了,他不走常规路子,直接甩出狠招:威胁把西班牙踹出北约,还要求所有盟国军费砸到GDP的5%,这数字搁谁头上都够呛。 更别提五角大楼那边的专家,苦口婆心劝他别急着推高超音速武器上阵,说技术还不稳,风险一大堆,可特朗普压根儿不带搭理的。哎,这老哥一贯作风,赌性上来谁劝都没用,就这么把美国的外交牌全押上了,盟友们一个个脸都绿了。 平壤庆典敲响的警钟,三国合作的加速度 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这事儿,本来就是场大秀,10月10日在金日成广场搞得热火朝天,最新款洲际导弹直接拉出来亮相,坦克方阵和士兵队伍排得老长,夜间灯光下那气势,够震慑人的。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和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都到场了,三家签了联合声明,承诺军事和经济上继续深挖合作。这不光是走过场,俄罗斯那边正缺弹药,朝鲜的武器出口帮了大忙,中国则借机稳住东北亚的棋子,避免美国一家独大。 说白了,这三角关系就是各取所需:俄罗斯用朝鲜的炮弹顶乌克兰前线,中国拉着俩伙伴分担压力,朝鲜呢,换来技术和资金,日子好过点。 从今年上半年看,这合作不是一天炼成的。6月份,普京访平壤,签了全面战略伙伴条约,承诺互保安全,朝鲜回敬大批导弹和火炮。 中国这边低调点,但高层互访不断,经济项目上也加码,比如能源管道和贸易通道的跟进。 情报显示,三国军事演习频率上去了,联合项目从去年底就启动,涉及导弹技术和情报共享。 这对美国来说,等于后院起火,特朗普第二任刚上手,就得面对这个现实:中俄朝不是散沙,而是抱团取暖,挑战美国的全球布局。 特朗普的拉拢计划早黄了,本来想撬墙角,拉普京和金正恩单干,可现在三家越走越近,华盛顿的智库都急眼了。报告里直指,这种合作让美军在亚太的威慑力打折,朝鲜的核武库膨胀,俄罗斯的库存补血,中国的影响力水涨船高。 特朗普憋着一股火,得找地方撒。 国会预算的死循环,特朗普的底线被戳破 10月8日,美国国会又一次把临时预算案给毙了,联邦政府资金链子直接断了,这已经是停摆的第八天。…

15 hours ago

俄羅斯給中國提了個醒:若美武力介入台海,可用高超彈摧毀美基地

话说台海这事儿,本来就是自家的事儿,外人掺和进来总让人觉得别扭。最近俄罗斯那边,从乌克兰战场上抽时间,给中国递了句实打实的提醒:要是美国真敢武力插手台海,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就直接瞄准西太平洋的美军基地开干。 俄罗斯自己用高超导弹打过仗,知道这玩意儿的杀伤力,也清楚美军在亚太的那些基地像一张网,网眼密得让人喘不过气。 中国这边呢,高超导弹技术早不是纸上谈兵,东风-17之类的家伙事儿,已经是实打实的威慑工具。美军那边也急眼了,各种报告里直嚷嚷中国导弹能把他们的前线基地砸个稀巴烂。这提醒来得及时,也让大家看清了,台海问题上,谁也别想轻轻松松占便宜。 俄罗斯这提醒不是空穴来风,得从他们自家那摊子事儿说起。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后,高超音速导弹成了他们杀手锏。像“匕首”导弹,从米格-31战机上甩出去,速度能飙到10马赫,飞行中还能变轨,美军那些老防空系统根本追不上。 俄罗斯军方在哈尔科夫和敖德萨港用过这东西,炸得对方指挥部和油库直冒烟。2023年下半年,他们通过外交渠道跟中国聊了聊,说白了就是分享经验: 美军在西太的基地群,是个铁桶阵,但高超导弹专治这种硬骨头。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日本冲绳的嘉手纳基地、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补给点,这些都是美军的前哨站。 中国要是动手,先用高超弹把这些节点砸瘫,美军航母编队就得缩手缩脚。俄罗斯人自己吃过亏,知道美军补给线一断,整个行动就卡壳了。 俄乌硝烟里藏着的台海战术课 俄乌战场上,高超导弹的实战表现,让俄罗斯对台海形势有了更清醒的判断。俄罗斯专家在莫斯科的智库会议上,直言不讳: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部署,像一条锁链,台湾地区就是链条上的扣子。中国的高超武器要是发挥好,能一击断链。 拿东风-17来说,这导弹射程上千公里,滑翔体在大气层里机动,雷达想锁定都费劲。2024年,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在国会作证时,就承认中国火箭军的高超导弹,对美军亚太基地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俄罗斯的提醒,正好戳中这点:别等美军全员到位,先发制人,摧毁关岛和冲绳的跑道和仓库,美军飞机和导弹就飞不出来了。 俄罗斯自己在乌克兰试过类似战术,2024年1月用“锆石”导弹炸敖德萨港,油库烧了几天,乌军补给直接瘫痪。这套路搁台海用,效果估计更狠,因为西太海域广,美军后勤线拉得长,一断就全线崩盘。 俄罗斯人这么提醒中国,也不是单方面卖好。两国军事合作本来就紧,2023年普京访华时,就聊过高超技术共享的事儿。俄罗斯的“匕首”和“锆石”,给中国提供了宝贵数据:高超导弹不光快,还得抗干扰。战场上,美军用卫星和预警机想反制,但俄罗斯导弹的机动轨迹,让他们屡屡扑空。 中国这边,东风系列早服役了,2025年上半年,解放军在南海演习时,就模拟过对美舰的打击。俄罗斯的纸条上写得清楚:台海若起,美军第一波干预靠的就是这些基地。 中国用高超弹先下手,就能把美军的“第一岛链”砸出窟窿。日本那边也慌了,2024年《共同社》报道,美军计划在琉球群岛和菲律宾吕宋岛摆中远程导弹,防的就是中国的高超反击。俄罗斯这课上得值,告诉中国,别光盯着台湾地区,得把美军后院也算计进去。 高超导弹不是万能钥匙,得配上情报和饱和攻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经验是,先用巡航导弹软化目标,再上高超弹收尾。搁台海,中国火箭军有上千枚常规导弹做铺垫,高超弹就是压轴戏。…

1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