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對於中國疫情,西方很失望,輝瑞更失望

对于中国疫情,西方很郁闷,做好了各种以疫情之名围堵诘难的方案居然没派上用场。

对此《纽约时报》非常失望。

纽约时报不无懊恼写道:“我们想过中国的新冠清零会结束,但没想到竟然是这种方式,在中国,新冠好像从未发生一样”。

在西方幻想里,我们从封控走向放开必然是步印度后尘,尸横遍野,民怨沸腾。

在西方算计里,中国庞大的人口会导致疫情宛如太平洋的潮水一波接一波。

在西方的推测里,庞大的感染人数会催生一种又种变导株。

然而,他们失望了。

万没想到疫情呼啸而过,掀起一阵狂潮后又突然消失不见了踪影。

整个春节,中国大地到处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一片繁荣。

弄得全国人民都有些惊诧:那个该死的病毒去哪了?

民众诧异,其实专家也愕然。

开放后,曾光曾经指出疫情会经历一波三峰,预言春运南北东西人员大流动会带来疫情高峰。

连著名的网红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不断提醒小心春运,同时也在不断强调:第二波高峰要来了,第二波高峰要来了…

当然,现在还没法确定网红是杞人忧天,还是那个叫狼来了的孩子。

但就目前而言似乎看不到第二波高峰的影子,返岗返工这么多天了,医院发热门诊病人并没有显著上升。

北京市疾控中心在2月13日公布新冠疫情情况显示目前北京市新冠疫情态势总体还是保持平稳,感染新冠的人很少。

感染是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即出现零星的感染病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很少,没有出现大规模流行病例。

也就是说零㪚病例在近9成感染后形成的"免疫长城"前很难兴风作浪合力形成感染高峰。

当然,第二波高峰至今没有来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来。

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认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因防疫政策不一样,大多会有多波感染潮,有的时隔比较短,有的地方是间隔长。

像中国这样的,它是突然间形成了一个免疫屏障,那么所以在短时间内其他国家流行的毒株到了我们这儿,它就流行不起来。

意思是第二高峰不是不来,只是时间未到。

其实,细察世界各国会发现以日本为代表的感染比例不大,但日本感染浪潮一波接一波。

欧美感染比例虽然高,但那是在相当长时间里感染造成的,并非快速一次性感染,而这稀稀拉拉的感染给了反倒是病毒变异足够的时间。

而印度则是一次感染高峰干翻几亿人,但之后印度的疫情反倒没有如日本,美国般出现多轮次大规模的感染高峰。

而我国有些类似印度,但比印度更彻底更快速过峰,短短二十来天感染人数超十亿。

这可能揭示防新冠的秘密:快速感染七八成人以上才能形成免疫屏障,快速感染快速治愈才能避免病毒变异。

当然,中国抗疫出现这个令人意料不到结果,并非意味着我们的专家有多么高明,多么料事如神。

毕竟,专家们都曾预估放开最高只会感染三成,没人预料到病毒这么疯狂,一个海啸干到免疫屏障线之上。

可以说,今天的结果差不多是歪打正着。

当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疾控中心公布数据显示从‬开‬放‬至今‬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超8万人。‬

我们当然知道医院之外还有不少人永远留在2022年那个冬季。

我们不能说这些永远凝固的生命是应该的代价,只能说我们也曾期盼所有人穿越这个冬季,我们也曾渴一个都不能少走出这场海啸。

为此,许多人在心急如焚在夜以继日在带病上岗。

但终究,我们未能如愿。

只能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终究令世界不太完美。

但不管怎样,感染十亿以上的人数,死亡人数远远没达到西方欢呼的程度。

对比美国感染1亿人,110万美国人未能幸免,证明中国三年的努力富有成效。

这或者便是《纽约时报》酸楚失望的缘由。

而且,再次令西方失望的是:中国第二波感染高峰至今没有来。

中国第二波感染高峰没来。

然而,辉瑞公司CEO要来了。

据环球时报2月13日综合报道,多家外媒注意到,随着中国重新开放,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正在陆续返回中国。

《华尔街日报》12日报道称,大众汽车公司的高管在1月底2月初访问了中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管理层人员也在近日有访问中国的计划,苹果、辉瑞的CEO也计划在下月访华。

开放的中国回到了世界舞台,当然也欢迎世界精英在中国舞台上展示风姿。

只是,对于辉瑞CEO来访,心中总有些不痛快。

宛如许多人并不欢迎棺材店老板上门做客般心里总是充满膈应。

我承认我狭隘了,曾经听过储教授讲开放包容的故事,但储教授始终没有撑大我的胸怀,倒是让我一个开心的废物固执坚守对辉瑞的"偏见"。

我承认我智商低下,始终没能理解王小东及黄日涵教授等高智商精英推崇的辉瑞之伟大在何处。

或者是受被欧美封杀的那个著名视频影响,我对辉瑞CEO访问有不太好的预感。

很可能,辉瑞CEO急切访华便是为了特效药能再次进医保来的吧?

去年,辉瑞可以傲娇地坚持高价那是因为中国疫情正在紧要关头,"有求于人"。

今时不同往日,中国疫情快速走向平缓加上第二次感染高峰迟迟没来,辉瑞已经失去傲娇的资本。

这不仅令《纽约时报》失望,更令辉瑞失望。

这阵辉瑞已失去了高光时刻。

真相组织的视频宛如一把手术刀将辉瑞精致的面皮剥去留下一副狰狞面孔。

美国CDC承认辉瑞疫苗存在着长期的巨大的副作用宛如一个巨人一脚踩在那没脸没皮的狰狞脸孔上。

然而,以辉瑞巨大的财势力加上通天的手腕,接连的丑闻顶多令辉瑞CEO宛如霜打的茄子萎缩一下。

最要命的是:冯德莱恩,摊上事了!

辉瑞始终没弄明白《纽约时报》发什么神经,偏要自己人"狗咬狗"。

表面原因居然是欧盟没公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辉瑞CEO阿尔伯特·博拉之间的短信。

这简直了,公布短信岂不芭比Q了?这中间有多少不足与外人道的私密言语,CEO心知肚明。

关键是此前,根据双方在2021年签订的合同,欧盟要在2023年底前购买9亿剂疫苗,然后可选择再额外购买9亿剂。

但随着疫情缓解和需求降低,欧盟只采购了第一批9亿剂疫苗的一半,第二批额外的9亿剂更是不需要。

这意味着近14亿剂疫苗订单消失了。

风光的22年还没令辉瑞CEO仔细品味享受,极可能迎来23年的滑铁卢。

这或者便是辉瑞CEO急不可奈来访的重要原因。

在失去欧州这巨大的订单后,23年辉瑞业绩必然呈巨大的"空洞",辉瑞必须寻找一个巨大的市场去填补。

放眼全球,只有东方市场才是那只能补缺的肥硕的羊。

而想尽办法将特效药重新打入医保可能是实现弥补欧洲市场损失的重要途径。

尽管,疫情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与《纽约时报》确定起诉欧盟及注定失去十多亿支疫苗订单的确定性相比,辉瑞相对有机率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而对于中国市场,辉瑞CEO充满了信心。

辉瑞CEO曾自己透露:

2022年12月国内相关政策调整后至今年3月,辉瑞大幅增加Paxlovid对中国的供应量,达到数百万个疗程。

数百万盒Paxlovid投入巿场,而且在当时,一药难求,黄牛居然还能炒到几万元一盒。

这令人咋目结舌的去库存能力,令辉瑞做梦都笑醒。

仔细想想欧洲市场,简直就是垃级!

德国进口了百万盒,结果不讲科学没有开放包容的德国人居然只用掉不到5万盒,导致辉瑞不得不宣布延长6个月保质期。

如今,欧洲人更加过份,居然没了宝贵的契约精神准备放弃订购的疫苗。

这下辉瑞CEO心急如焚,不得不想起那个他高傲地坚持原价的宠大市场。

毕竟,他始终相信且希望第二波感染高峰总是要来的。

所以,第二次感染高峰没有来,辉瑞CEO急匆匆要来了。

是的,辉瑞始终坚信第二波高峰总是会来的。

今年1月9日,据彭博社报道,辉瑞CEO艾伯乐(Albert Bourla)在摩根大通医疗保健会议上发声,他表示:虽然与中国医保局谈崩了,但是辉瑞公司并不打算放弃中国市场,当前辉瑞公司正在与中国的一个合作伙伴合作,预计今年上半年就能在中国本地生产新冠口服药Paxlovid。

对于特效药在中国市场,辉瑞显然有着长远计划。

毕竟,相较于欧美,中国市场不仅容量大而且异常友好。

在中国没有"恶意偷拍视频"的无聊者,也没有固执已见尽量不开特效药的医生。

相反中国有振臂一呼的陶奶奶,有讲开放包容的储教授,有钉子般的摇旗手王小东,有从不反智的黄日涵!

更有黄金72小时的真理宛如神的谕言影响着千千万万掌握处方的医生。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在中国即使最偏远的山村大爷大妈都在探讨着有一种神奇的药叫特效药。

辉瑞CEO很怀念这一切,他甚至有丝丝后悔当初要是降一点点进入医保就好了。

虽然被踢出医保后,他曾经准备在中国生产继续高价卖药。

然而,现在⋯

第二次高峰迟迟未来,令他想到如果当时进了医保,数以千万盒的单子砸下来,现在正是疯狂赶货的时候。

然而,现在⋯闲出鸟味道来,说好的在中国生产还能继续吗?

每每念及至此,辉瑞CEO悔不当初。

回‬想‬过‬去‬。‬

疫‬情‬最‬大‬得‬益者‬不‬是半个月挣了24亿的布‬洛‬芳‬老‬板‬刘益谦,‬也‬是卖了百亿连花清瘟的吴以岭,‬更‬不‬是靠搞核酸赚了数‬以‬10‬亿的张核子。‬

而‬是伟大的美国辉瑞‬公司。‬

2022年辉瑞狂收1003亿美元,净利润为313.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

其中新冠疫苗Comirnaty的营收为378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3%,2022年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营收为189亿美元。

这意味着,去年光新冠板块的营收就超过了辉瑞在2020年的全年‬4‬百‬多‬亿‬。‬

新冠于辉瑞而言真是棵壮实的摇钱树。

但23年伊始,辉瑞CEO心情便不美丽了,接二连三的丑闻,和冯徳莱恩不足与外人道的信息也就够了。

偏偏,中国预料中的第二次高峰居然没有来。

只好,他来。

但,不知道中国入关还要不要核酸?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54比45未通過,特朗普也有今天,美國欠30億,想厚臉皮留住聯合國

54比45,共和党也拿不到关键60票,联邦政府继续关停,不知这次关停会持续多久。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联邦政府不是第一次关停了。美国还欠了联合国30亿,又想继续留在联合国? 自当地时间10月1日起,联邦政府因为预算资金分配无法达成一致已经关停,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二周。而现在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为了推动联邦政府运作而提出的法案全都未能通过。 此前特朗普对政府关停表现得非常淡漠,他第一任期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原因也比较类似。在特朗普手中,联邦政府关停是他对民主党施压的筹码。别看他现在是美国总统,掌管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对美国联邦政府关门负责,但特朗普会把一切的锅甩给国会和民主党。 在特朗普构建的一套叙事下,他的支持者们只会认为,联邦政府关停全都怪民主党不识抬举,都是民主党故意阻挠的结果。不过这不代表特朗普就安全了,随着政府关停,美国大使馆也停止工作、护照申请和更新都要受阻、机场出现延误,连国税局都已经无薪休假。 时间一长,美国社会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受影响。即便特朗普构造了一个民主党破坏一切的叙事,最后那些选民因为生活受影响,也会对特朗普不满。特别是金融市场和股市出现波动后,特朗普的金主们可不会手下留情。 所以共和党也在努力推动政府重新运作,他们一边阻止民主党法案,一边推行自己的法案,到头来就两边都过不了。共和党想把政府拨款法案延续到11月中下旬,还提出了短期拨款法案,但均被民主党否决,核心矛盾出在医保和税收补贴。如果两党不能联合解决,最后特朗普将不得不承担后果。 美国对自己家的财政资金如何分配都有如此大的分歧,对联合国就更加厚脸皮了。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常规预算会费约15亿美元,这部分是美国历年积欠的常规运营费用。另外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和今年都冻结过多个对联合国的专项拨款,与以上的金额加起来,将近30亿美元。 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这样拖欠巨额资金,导致联合国面临资金短缺,未来将裁减四分之一的维和人员,同时可能裁撤文职人员。联合国有官员说,美国打算先支付6.8亿,但此事尚未得到证实。 现在美国两党连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法达成一致,这6.8亿什么时候到位,就不知道了。不过就算美国对联合国有诸多不满,右派共和党也不想对外援助,特朗普还批评过联合国效率低,没什么用也希望美国继续保留联合国总部。 他表示,希望联合国总部继续留在纽约,并强调联合国“具有巨大潜力,如果管理得当的话”,这样联合国能更好地服务全球。这与他强调“美国优先”不冲突,特朗普只是批评联合国没效率,但不想让联合国搬迁。 在全世界,也就联合国的影响力能覆盖全球了。美国还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自然更愿意保留联合国总部。美国可以依靠在联合国的地位,与盟友国家联手,左右联合国的决策,让它更符合美国利益。 所以,即便欠联合国高额会费,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解决,他也要尽力保留联合国总部,绝口不提搬迁。不过美国把控联合国一事,其他国家也早就不满,各国纷纷在建立区域性,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的国际组织。特朗普这么干只会让其他国家继续另寻他法,这样美国的算盘也就敲不响了。

8 hours ago

對華關稅飆至130%,特朗普不許中國反制,美國要打,中方奉陪到底!

美国再次掀起对华关税风暴。近日,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综合税率飙升至130%,这也意味着对华关税税率将重回三位数。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中国实施所谓“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并放话称“3亿美国人都要做好准备”,摆出一副全民备战的姿态。消息一出,全球市场一片震动,美股率先崩盘,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集体暴跌。 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其实早有铺垫,特朗普在连番对外政策受挫、国内政府停摆、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用关税战重新塑造“强硬总统”的形象。这场加税行动表面上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报复,但背后的逻辑更像是一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操作。 就在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前一天,中国商务部连发六份公告,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原辅料以及五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措施是依法行使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意在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稀土是战略性资源,其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国家,有权根据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进行适度管理。 但这让特朗普极度不满,手里缺乏筹码的他,只能老调重弹,再度祭出“关税大棒”。他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囤积稀土”“胁持世界”,甚至放话称“若中国再采取反制行动,美国将提前增税。”换句话说,他就是不让中方反制,但这种典型的特朗普式逻辑早已被外界看穿:用威胁换筹码、用高调掩盖被动。只不过,这次他把赌注压得更大,也更冒险。 要知道,贸易战不是游戏。2018年那场关税战至今仍是前车之鉴。当时,美国农业出口受损严重,制造业投资骤减,物价上涨波及中下层群体。如今,特朗普要重演同样的剧本,美国经济能否承受,是个巨大的问号。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洛夫利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失去了实质效用,只会导致“双输”局面。关税的负担最终还是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问题”。它关乎两国如何定义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也关乎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加快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对美方关键技术的依赖。而美国在“去风险化”的口号下,也在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种“脱钩”并不现实。美国的芯片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中国的制造也仍需部分美方设备,全球化早已将两国的经济命运紧密捆绑。特朗普的极端政策或许能制造一时的政治噱头,但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市场用脚投票,美股暴跌、企业抗议、盟友观望,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这场“百倍关税战”损人不利己。连美国国内媒体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无能狂怒”。 而中国的应对方式,显得冷静而有条理。无论是出口管制、港务费反制,还是对外发声,中方始终坚持法律框架与多边规则,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商务部的回应几乎句句有理有据,强调出口管制是依法实施,并非“封锁”;同时也明确表示,中方愿与各国保持对话,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这种稳健的姿态,与特朗普的情绪化喊话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是美国的主导攻势,那么2025年的这场较量,已经演变成中国的战略反击。中方不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设定议题、掌握节奏。稀土牌、无人机牌、港务牌,每一张都带着针对性和战略意图。特朗普或许以为自己还能用关税压人,但这一次,中国显然已经学会怎么玩这套“游戏”:不盲目回应、不陷入节奏,而是用系统性反制让对方陷入困局。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回到理性轨道。特朗普政府如果继续以极限施压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只会加速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如今,连美国盟友都对“100%关税”心生警惕,担心全球供应链再次被撕裂。欧洲媒体评论说:“华盛顿似乎忘记了,贸易战没有赢家。” 总的来看,这场“加税风暴”不过是中美博弈长期化的一幕。特朗普想靠制造冲突来获得政治资本,但中方的冷静回应让他难以如愿。随着中国在关键领域不断突破,美国的施压空间越来越小。关税可以一时提升声势,却无法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绝不退缩。面对不公平的打压,中方的态度已经说得足够清楚:该反制就反制,该斗争就斗争。所谓“美国要打,中国奉陪到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战略自信与综合实力基础上的现实判断。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与美国较劲,而是保持自身节奏,继续在风浪中走稳步子,做自己的事。风暴再大,也吹不走一个坚定前行的中国。

8 hours ago

如果不動用核武器,能打敗日本的國家有哪些?一國上榜令人意外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19 hours ago

西方衛星在中印邊境,拍到多架隱形無人機,美媒:美軍已落後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19 hours ago

首個被踢出北約的國家出現?特朗普發了最後通牒,將盟友推向中國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19 hours ago

美國教授警告印度:華盛頓憎恨中國,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1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