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九变调研室。
2022年,全球谁最有钱?排名第一无疑是马斯克,排第二的,是一个大家很陌生的名字——高塔姆·阿达尼,一位来自印度的超级富豪。
过去,大家印象里,亚洲首富不是中国人就是日本人要么是沙特人,但这次他们都成了印度人的手下败将。最近几年,印度人占据了亚洲十大富豪前两名。一个是卖石油天然气的穆克什·安巴尼。另一个就是阿达尼。
阿达尼
石油商人有钱,这个很好理解。可阿达尼为什么会这么有钱呢?要知道,他是靠一个小工厂起家的,而且他发财的速度,令世人瞠目结舌。两三年前,阿达尼“只有”58亿美元。然而从2020年开始,特别是进入2022年后,短短几个月,巴菲特、比尔·盖茨和贝佐斯都成了被阿达尼拍在沙滩上的前浪,阿达尼以1556亿美元的身价,登顶世界第二,仅次于马斯克。在这2年间,他的身家累计涨幅高达 21 倍。
即便美国人也想不通,为啥阿达尼赚钱会这么快?这速度也太恐怖了。照这样发展下去,马斯克的宝座也有点危险了。
不过,马斯克已经不用担心了。2023年新年刚过,美国的知名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发布了一份将近100页的长篇报告,指控阿达尼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厚颜无耻的股票操纵和财务诈骗计划”,他这个所谓的世界第二有钱人,创造了史上最大的骗局。
报告一出,阿达尼集团的股票狂跌,阿达尼本人的身价缩水了将近一半,别说世界第二了,连“亚洲首富”的头衔都没了。
阿达尼对这份报告当然是大喊冤枉,高喊“我不是骗子”,还捆绑爱国主义,说什么“攻击我阿达尼就是攻击印度”。
但是,阿达尼可能真的是骗子,不过他这句话还真讲对了一半。目前,西方公司已经以阿达尼公司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始重新估计印度市场的风险问题。现阶段,阿达尼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犯罪,而是政治问题了。
那么,阿达尼是如何从一个小工厂主变成亚洲首富的?谁是他的后台?他究竟是骗子,还是被美国冤枉的?美国做空机构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深究一下这位前亚洲首富背后的故事。
下面,正片开始。
《福布斯》杂志称呼阿达尼为“印度基础设施大亨”。他的业务横跨能源、港口和物流、采矿和资源、天然气、国防和航空航天等等。
阿达尼是印度煤王,在海外买了大量煤矿。他拥有印度最大的私人港口,运营着印度最大的私营热电厂和孟买国际机场,是该国最大的机场运营商,还是印度最大的城市燃气分销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阿达尼集团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国家电网+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洋山港+中国神华+中煤集团+海螺水泥等等等等的总和。
惊呆了吧?这些几乎全部是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话说回来,也就印度了,这么多加起来也才全球第二,还是虚报假账作出来的。
阿达尼的起点并不高,他1962年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是莫迪的老乡,也是莫迪的大学同学。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品厂。阿达尼作为一个普通富二代,大学毕业就可以回去继承家业了。
阿达尼集团的版图
但阿达尼有一颗躁动的心:印度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于是他辍学了,去孟买讨生活,一开始干钻石分拣工,后来当钻石销售员,第一次忽悠日本买家,就赚到了1万卢比的提成。
证明自己是真的行以后,他才回老家继承家业。
1985年,古吉拉特邦放宽进出口限制。阿达尼抓住机会,成立了阿达尼出口公司,从PVC到农业、电力、金属和纺织品等领域,什么赚钱就进口什么,财富也慢慢累积起来。
这期间,他一直没忘了投资老同学莫迪。
1995年,莫迪成了印度人民党的全国秘书长,而阿达尼则在古吉拉特邦决定将蒙德拉港私有化时,拿下了这个港。
这个港是阿达尼基建帝国的原点,如今他的旗下已经有7 家上市公司。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达尼涉足的产业都相当“传统”。而世界首富前十名的,大多是高新科技企业。阿达尼凭什么能在短短两年内战胜比尔盖茨和亚马逊的贝索斯呢?
因为去年的天灾和人祸。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煤炭消费国,3/4 的煤炭用于发电。从2022年4月开始,印度遭遇百年罕见的极端高温,气温逼近50度。这么热的天,没空调真的会死人的,所以城市电力需求倍增,发电用的煤炭量同比增加了将近20%。
印度煤炭,是不能自给自足的,需要大量进口。而阿达尼集团在海外手握多个煤矿,是印度最大的煤炭进口商,他的进口额,占全印度总量的1/3还多。
而让阿达尼更高兴的,是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大涨价。印度国内煤炭价格从一年前的50 美元/吨飙升至400美元/吨,最高涨幅一度超过700%。
所以说,去年,煤炭生意成了阿达尼集团的“印钞机”。这也使得阿达尼集团旗下的部分上市公司股价暴涨,有些公司,累计涨幅超过了10000%。
为什么会涨得这么快?也不全是煤的功劳。美国做空公司在报告里揭开了谜团。我们等下再说。
另外,近年来,阿达尼还致力于扩大商业版图,在数据中心、水泥、氧化铝、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加速扩张,产业的铺开,自然也有助于他身价的提升。
阿达尼(左一)与莫迪
但是,阿达尼的故事,还有另一面。
翻开阿达尼的发家史,我们会发现,他的财富,总是和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分不开。特别是2014年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莫迪加速推动自由化、私有化改革,阿达尼吞并的资产越来越多,他的财富也是从2014年才开始真正突飞猛进,脱离了之前的小打小闹。
这并不奇怪,就像许多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重要财团一样,阿达尼与印度人民党早就建立了密切关系。早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曾发生大规模教派骚乱,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政治声望一落千丈。阿达尼公开站出来用卢比力挺莫迪。2014年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去新德里就任,搭乘的就是阿达尼的私人飞机。
2022年8月,阿达尼还对新德里电视有限公司发起恶意收购,该电视台正是莫迪国内政策的主要批评者之一。
莫迪自然不会亏待老同学的“仗义”,多次暗中“帮衬”。
比如,2018年,印度政府批准了6个机场的私有化。阿达尼的公司没有相关经验,原本没有竞标资格。但印度政府非常宽容的允许0经验公司参与竞标。最终,阿达尼拿下全部6个机场。事实上,莫迪执政到现在,阿达尼集团已经成了印度基础设施私有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
阿达尼这样发财,连印度人自己都看不惯。
印度政界与大资本财团的关系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的老牌工商业资本集团,例如塔塔、马恒达等。他们通常是从殖民时代就创业的百年老店。这类企业可能是经历的比较多,很少公开表露出特定政治倾向,和历任印度政府总体上保持着支持但不太亲近的关系。
第二类是“独角兽企业”,主要立足于班加罗尔等新兴产业基地,从事电信、医药、数码等高科技产业。这些企业非常反感执政党印度人民党的“专横作风”,常因“不够配合”而被疏远,在当前印度政治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
第三类是裙带企业,完全依靠与地方政治势力的裙带关系成长起来的地方性企业财团,并获得地方性的经济垄断地位,比如泰米尔纳德邦执政党达罗毗荼进步联盟的家族企业——太阳集团。
第四类是新贵财团。原本的出身与第三类类似,是古吉拉特邦的地方财团,但他们的靠山——印度人民党成了全印度的执政党,于是商人们也就鸡犬升天。其中的代表,就是阿达尼。
如今,新贵财团借着政府改革的“东风”,所涉行业多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港口、机场、钢铁、新能源到电信等,无所不包。这些产业的共同特征都是高门槛,很容易凭借政治权力建立垄断优势。
莫迪曾与阿达尼在一架私人飞机上
都说这几年,印度对外资来说不是个好地方,所谓印度赚钱印度花。这是因为新贵财团要求政府采取严厉措施打压国外竞争对手,保护国内市场,加速私有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它们并不赞成将印度和世界完全分割,因为它们同样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利润。而印人党也支持这种诉求,党派需要财力支持,也需要它们服务于印度的整体发展目标,并用这些财团财富的增长,来展现印度的“发展”成果。反过来,财团也会利用垄断地位和产业政策,与执政党乃至整个产业利益深度绑定,把自己变成“不能倒”的企业,从而持续要求政府对其进行投入和庇护。
因此,印人党和新贵财团之间的关系,已经变为商业利益与政治权力间的相互依存,这是一种对印度而言全新的企业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有学者指出,在这种边界模糊的状态下,印度已经成为一个“多孔国家”,政商互相渗透,难舍难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会说,阿达尼的问题,已经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当阿达尼被美国知名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盯上,头痛的不仅仅是这位亚洲首富,还有印度政府。
1月25日,兴登堡发布了一份做空报告,其中表示,阿达尼控制的商业帝国“肆无忌惮地进行股票操纵、会计欺诈”, 阿达尼集团的财务状况已经岌岌可危。阿达尼财富的飞速增长,主要是通过集团旗下七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三年年均涨幅达到819%。但未来股价的潜在下跌空间高达 85%。
报告说,阿达尼财富涨的这么快,主要是靠杠杆、估值水平以及营收操纵,兴登堡指控阿达尼通过虚假的离岸公司操纵营收及利润,同时通过大规模的股权质押获取资金。
报告指出,阿达尼集团内多家上市实体的杠杆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 家上市实体中有 4家的自由现金流为负;集团旗下的码头,是唯一一家似乎能够持续产生大量正现金流的上市实体。
报告认为,阿达尼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的估值高到离谱,他旗下四家公司的估值,都在400倍以上,比如最高的阿达尼天然气,估值高达763倍,而同行业平均水平不到25倍。更可怕的是,相比高高在上的估值,整个阿达尼集团的年营收仅为300亿美元,还不到亚马逊的1/10。
阿达尼集团子公司股价暴跌
报告还说,阿达尼是一个靠债务撑起来的公司。截至2022财年末,阿达尼集团旗下7家上市公司总债务289亿美元,相当于预调整收益的七倍。这么高的债务,和阿达尼14年以后的快速扩张有关。为了迎合莫迪政府的“印度雄心”,阿达尼通过大肆举债,向不同的行业快速扩张,仅新能源就承诺投资700亿美元。同时还在全球发起了大大小小30多起收购。
报告还指出,阿达尼的哥哥在包括毛里求斯、塞浦路斯等多个“避税天堂”创建了N个离岸空壳公司,用来洗钱和做假账。
比如,一家空壳投资机构,在几乎没有网络业务的情况下,竟然能向阿达尼电力公司的子公司Mahan Energen借出10亿美元的贷款,而这家投资机构的钱,也是借来的。
最初的钱从哪里来呢?欧美银行成了“帮凶”。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诸多著名投资银行,都曾经帮助阿达尼集团通过股票销售、再融资和美元债券发行筹集资金。至于为什么华尔街大佬也能被骗到,是因为阿达尼手握印度这么多的基础设施项目,而印度又是个崛起势头很猛的国家,这些国家离不开的项目,都会产生可靠的现金流,是长远的回报保证。
但问题是,基建项目再怎么值钱,也不能一口气估值400倍以上啊。
报告发布当天,阿达尼集团在印度孟买证券市场股价暴跌20%,另有5家的股票也触发熔断。媒体估算,报告发布后两天内,阿达尼旗下上市公司市值蒸发超过510亿美元。阿达尼在全球富豪榜的排名从第二跌至第七位。
阿达尼集团立刻回应说,兴登堡的报告缺乏事实依据、恶意发布报告企图误导投资者,并考虑对“虚假指控”采取法律行动。
那么,到底是谁在说谎呢?大家可能有疑问,这个兴登堡是何方神圣?
兴登堡是一家新兴的做空公司,战绩斐然。媒体统计显示,自2020年以来,凡是被兴登堡盯上的公司,在做空报告发布第二天,股价平均下跌15%左右;六个月后,股价平均下跌26%。
类似的国际做空公司非常多,他们发这种报告,当然不是来当活雷锋提醒大家别去投资骗子的,他们就是为了赚钱。这种公司,非常喜欢在自己建立卖空仓位之后,把研究报告公之于众,买最大的流量关注,制造超乎寻常的负面效果。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将做空带来的利润最大化。
比如兴登堡研究公司,这次就特地选择在阿达尼准备进行20亿美元融资的关头发布做空报告,就是想用这份做空报告,让阿达尼融不成资,搞一场危机,放大做空的市场效果,这样,他就能赚取最大利润。目前来看,他们的目的达到了。阿达尼已经被迫放弃融资,企业的股价和债券价格双双继续大跌。
阿达尼已经跌出富豪榜前十
当然,这种做空也存在不小的风险。如果对手有着同样强大的资本支持,空头很有可能会被多方注入的大量资金打爆仓位。
所以说,一家美国的空头公司对战印度的巨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阿达尼手里的企业,全是印度经济命脉。用“今日印度”的话来说,阿达尼作为现任印度政府领导下,该国经济雄心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不能度过危机,那就会把印度的一连串产业一起拖垮。很简单,如果阿达尼破产了,印度就少了三分之一进口的煤,孟买国际机场就要停摆,多个城市的燃气供应要中断等等等等,整个印度都要乱了。
所以印度必须保住他,也不得不保住他。国字号企业只能捏着鼻子下场。
据了解,印度最大人寿保险公司、国有企业LIC已经下场,将斥资约30亿印度卢比,参与阿达尼集团的新股发行。印度国家银行也已经提供资金支持。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的几页纸,就可以让亚洲首富、印度首富、莫迪的红顶商人如此狼狈,足以证明他多少有点问题了。
当然,阿达尼的问题早就不在于股价跌多少,而是政治上引发了风波。印度人民党的老对手——国大党,已经借此发起了攻击,他们在下议院提交了议程:讨论印度国有人寿保险公司,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对阿达尼这种失去市场价值公司进行投资的问题,这危及到无数印度人辛苦挣来的储蓄。
如果国大党给力一点,深挖腐败问题,弹劾也不是不可能。考虑到2024年就是印度大选,如果阿达尼的幕后老板莫迪输了,阿达尼自然也会被新政府清算。
一些西方评论家已经开始担心,这场利润之争,可能会引发地缘政治影响,因为美国正在拉拢印度,打造所谓“四方安全对话”来制衡中国。万一支持美国印太战略的莫迪下台了,那可就糟糕了。
当然,印度是个诞生奇迹的地方,谁知道印人党能不能挺过去呢?就看莫迪老仙如何施法啦!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北京商报:被做空的亚洲首富冤不冤?
北京商报:亚洲第一人!印度首富成全球第三大富豪
观察者网:美知名做空机构枪口对准“印度雄心”,“亚洲首富”跌下宝座
亚洲首富阿达尼财富暴涨,印度已成“多孔国家”?-杨怡爽
美财长喊话中国,美方可以取消对中国的新关税,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那么,美国真的有资格谈条件吗?贝森特所谓的“前提条件”,又暴露出美国什么心理? 过去一周,中美贸易战的剧情再次翻转。就在特朗普高调宣布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引发全球市场暴跌后,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便出面“灭火”,称“对华加税不一定要发生”,并强调中美关系“正在大幅缓和”。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对决,突然变成了“语气温和”的对话前奏。 要理解美方态度为何急转直下,就要看清一件事,中国这次反制动的,不只是贸易的奶酪,而是美国产业的命脉。就在特朗普宣布加征新关税前,中国直接推出了新的稀土新规,扩大了出口管制范围,并新增五种稀土元素进入审批清单。要知道,稀土是导弹、雷达、五代机都离不开的关键材料。换句话说,中国动的是美国军工、科技乃至整个战略供应链的根。 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贝森特公开称中美关系“大幅缓和”,并表示可以取消新关税。但话锋一转,他又加了一句: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也就是说,美国愿意松口,但前提是中国要让步。这显然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谈判策略。 贝森特的表态,其实暴露出了华盛顿内部的焦虑。中国稀土管制一出,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企业几乎同时“中枪”。从导弹到新能源设备,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正好掌握着全球近八成的供应链。这次强化出口管控,不仅扩大了限制范围,还增加了五种新稀土元素的出口审查,对美方来说,这一招可谓打在七寸上。 正因如此,美国内部反应强烈。白宫面临来自军工集团、制造业巨头、甚至金融市场的多重压力。就在贝森特放话前几天,特朗普刚宣布加征100%关税,结果美股应声暴跌,标准普尔500指数创下半年最大跌幅。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让白宫不得不重新评估这场关税豪赌的后果。贝森特口中的“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其实就是一场被迫的政治止损。 然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反制措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回应,而非贸易战的工具。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出口管制“对符合规定的申请,将一如既往地予以许可”,并已通过双边机制向美方通报新规。这种“有底线、有弹性”的策略,既保持了战略定力,又为谈判留出了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表明中国已通过市场多元化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 眼下,尽管美国暂时态度软化,但中美博弈远未结束。美国正加速推动《稀土安全法案》,计划在2026年前建立本土稀土提炼产能,并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联盟。对此,中国需从三方面强化应对,一是加快稀土产业技术升级,巩固提炼与加工环节的全球优势。二是推动供应链区域化布局,深化与东盟、欧盟的产业合作。三是完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将战略资源保护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总的来说,中美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退潮背景下大国对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用关税与出口管制维持技术霸权,中国则通过稀土与市场反制捍卫发展权。当贝森特抛出“取消关税需中国让步稀土”的条件时,他或许低估了中国决策的理性——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但也不会关闭对话大门。正如中方所言:“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美国能否学会在相互尊重中寻找共存之道。
本以为稀土就是王牌,结果没想到,比稀土更加有利王牌更是在积极准备中。在过去,美国一直认为,中国有稀土这张王牌,但是美国也有半导体及光刻机这张王牌,所以美国不怕中国。 结果没想到,当中国打出稀土这张王牌之后,俄罗斯专家更是表示,中国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人造钻石。 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一则公告,对特定规格的人造金刚石微粉、单晶、线锯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同时特意划清边界:不涉及装饰用培育钻石。 很多人把这解读为“中国打出比稀土更狠的王牌”,但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卡脖子”,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卡位,背后藏着比“谁掐住谁”更复杂的产业逻辑。 要理解这次管制的分量,得先分清它和稀土的本质区别。稀土是天然矿产,中国的优势主要在加工环节——就算美国有芒廷帕斯稀土矿,也得把矿石运到中国加工;但人造钻石是“造出来的”,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的产能优势不是靠“老天爷赏饭”,而是靠河南等地多年积累的产业链闭环:从原材料合成到加工设备制造,再到下游应用,整个环节已经打通。 可别觉得“产能高就等于优势牢”,国内人造钻石产业链其实是“倒三角”结构:上游毛坯产能占了全球大头,但中游高附加值的切磨加工环节还比较弱,大部分高利润环节仍被海外企业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有量”,但“有质”的部分还没完全跟上,产业优势还没真正转化成话语权优势。 再看技术层面,中国确实走在了前面。中科院团队合成的六方金刚石,硬度已经媲美天然钻石,完全能满足工业需求;北大联合团队研发的柔性金刚石薄膜,还为半导体器件开辟了新路径,但这些实验室里的突破,要落地到实际生产线,还有不小的距离。 比如国内龙头企业黄河旋风,在半导体用金刚石领域还停留在研发阶段;而美国的Akash公司,虽然得从中国买原料,却已经把钻石冷却技术用到了GPU实验中——目前还存在“中国供材料、美国做应用”的分工模式,这种格局还没被彻底打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已经开始布局替代产能,西班牙刚获批的金刚石晶圆厂,计划2025年内就能量产,这说明全球供应链正在主动适应中国的管制,并非无计可施。 美国真正焦虑的,其实是“材料主权”的丧失。芯片制造离不开金刚石刀具——硅片切割、精密磨削都得靠它;下一代半导体要应对高温、抗干扰,金刚石更是最佳材料之一,可美国在这两类关键材料上,都高度依赖进口,但美国的应对也不只是万斯口中的“希望中国冷静”,它一边通过CHIPS法案砸钱资助相关技术研发,一边拉着盟友一起建厂,想搞“去中国化”的局部供应链。 可这条路并不好走:人造钻石生产需要的DCPCVD核心设备、关键工艺,知识产权大多握在中国企业手里,美国要从头搭建产业链,不仅得花5到10年时间,成本还会比中国现有产能高40%以上,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而中国这次管制的智慧,恰恰在于避开了过去稀土“量大价低”的坑。政策特意把“装饰用培育钻石”排除在外,只盯着直接用于高端制造的特定规格产品,既精准防范了技术扩散风险,又没影响民用市场的正常交易。 就像河北普莱斯曼公司能替代国外巨头,成为“人造太阳”项目的供应商,靠的不是“垄断产能”,而是性价比和技术适配性——这其实也说明,真正的战略优势,从来不是靠“断供”,而是靠技术迭代、产业链补短板、市场响应速度的综合能力。 说到底,这场博弈远不是“谁卡住谁脖子”那么简单。中国接下来要补的是中游加工的短板,把实验室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美国要面对的是“想建厂却缺技术、缺时间”的困境;欧洲的入局又会让供应链格局更复杂。 万斯让中国“理性”,本质上是想让中国放弃战略主动,但从商务部公告的精准定位,到河南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中国显然已经想清楚了:真正的“王牌”不是某一种材料,而是技术、产业、政策拧成的一股合力。未来的竞争,比的就是谁能把这种合力用得更透,谁能在补短板的同时,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
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境內對恐怖組織進行了打擊,打擊過程中動用了從中國採購的「梟龍」戰機和「翼龍-2」無人機兩種武器裝備。這是有人機與無人機相互組合,在越境攻擊過程中對巴塔地面目標構成了較強打擊效果。特別是在作戰行動中,準確命中基地、彈藥庫及預定目標,這種有人無人組合是巴基斯坦軍方使用中國裝備的又一個典範。 「5.7」空戰中,我們的殲-10CE、霹靂-15和ZDK-03對印度空軍頂級「陣風」戰機構成絕對優勢,取得重大戰果。現在在境外對地面目標作戰,同樣也取得重大戰果,說明巴方在使用中國血統的武器裝備方面很有心得。通過預警機、遠程飛彈和殲擊機,可以在空中獲得優勢;而通過綜合能力較強的「梟龍」戰機和「翼龍-2」,則能把對地面精確打擊能力發揮到很高水平。 的確,這兩種武器裝備在中國不顯眼,在航展上更排不上號,但巴方通過合理使用,採取隱蔽突防、高速進入、定點攻擊、準確打擊等多種戰術手段,實現了對地面目標的高效突擊。特別是對遙遠縱深內目標使用精確制導武器裝備進行打擊,獲得重大戰果。這次行動說明,無人機與有人機的高效協同,在對遙遠縱深要害目標打擊過程中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看,我們和巴方的軍事合作正在取得重大進展。通過這種武器裝備和實戰使用,能夠獲得很多實戰經驗。特別是「梟龍」戰機雙座型,各種掛彈方案很豐富,個頭不大但能力很強;我們的「翼龍」無人機可以通過加載各類空地炸彈、飛彈,實現很強的綜合效益,具備察打一體能力。 「翼龍-2」在出口武器中算是明星裝備,而九三閱兵展示的「翼龍-3」,從目測分析,一邊4個掛架、機腹1個,說明能有9個掛架,各種武器裝備攜載能力和打擊效果明顯提升,作戰範圍也在大幅度擴展。 這次「梟龍」「翼龍」再立新功,說明中國血統的武器裝備不僅在空戰中能夠獲得優勢,在對地面目標、遙遠目標進行打擊過程中,同樣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巴方對於中國武器裝備兩個「拳頭」的使用都得了高分。
印尼这回是真的怒了,说是买战斗机,结果花了2000多亿,最后拿到手的,全是难以下咽的“废铁”。而韩国这边也不再客气,直接撕破脸皮,韩媒更是把锅甩向中国,理由让人一头雾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KF-21是韩国主导研发的新一代战斗机,原计划通过与印尼的合作,将技术和生产经验一并分享。 韩国宣传时将其描绘为具备高度自主研发能力的先进战机,但现实中情况远不如宣传的美好。 技术依赖进口是KF-21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从发动机、雷达到航电系统,韩国本身并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依赖美国、欧洲甚至日本的供应。 这意味着飞机性能始终受制于外部供应链,想实现完全自主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印尼的立场同样明确而强硬。印尼希望通过KF-21项目获取的不仅是战斗机本身,更重要的是成熟的技术和实用的作战能力。 韩国提供的“半成品”与印尼预期差距巨大。印尼花了2000多亿的投资,最终却拿到一堆性能不及成熟机型、研发不完善的半成品战机。这种落差让印尼的不满逐渐积累。 合作关系的破裂还有资金与信任因素。 印尼原本承诺会按计划投入12.4亿美元,占项目总成本的一部分,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多次延迟投资甚至最终选择转向法国、美国和土耳其的战机。 这一系列动作让韩国方面感到震惊,同时也说明印尼对项目的兴趣已经转向更为成熟、能够快速上舰作战的战机选项。信任一旦破裂,合作几乎无法继续。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媒体开始寻找替罪羊。将责任归咎于中国,试图转移视线,实际上只是韩媒自我安慰的表现。 中国在KF-21项目中并没有直接参与技术提供或投资支持,因此韩媒的指责既无事实根据,也显得有些荒诞。 真正的问题在于韩国自身:技术不成熟、对外依赖严重,同时低估了印尼的战略自主性。 印尼并不是简单的资金提供者,而是有明确战略意图的国家。韩国如果不能正视自身技术短板和合作中出现的信任问题,将难以再在国际防务合作中获得信用。…
说起最近这事儿,简直让人看不懂特朗普脑子里在转什么弯。2025年10月10日,平壤那边的劳动党80周年庆典刚落幕,中俄高层现身捧场,导弹坦克齐上阵,这画面一传到华盛顿,特朗普那边立马炸了锅。 偏偏国会又卡着预算不放,政府停摆都第八天了,他不走常规路子,直接甩出狠招:威胁把西班牙踹出北约,还要求所有盟国军费砸到GDP的5%,这数字搁谁头上都够呛。 更别提五角大楼那边的专家,苦口婆心劝他别急着推高超音速武器上阵,说技术还不稳,风险一大堆,可特朗普压根儿不带搭理的。哎,这老哥一贯作风,赌性上来谁劝都没用,就这么把美国的外交牌全押上了,盟友们一个个脸都绿了。 平壤庆典敲响的警钟,三国合作的加速度 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这事儿,本来就是场大秀,10月10日在金日成广场搞得热火朝天,最新款洲际导弹直接拉出来亮相,坦克方阵和士兵队伍排得老长,夜间灯光下那气势,够震慑人的。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和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都到场了,三家签了联合声明,承诺军事和经济上继续深挖合作。这不光是走过场,俄罗斯那边正缺弹药,朝鲜的武器出口帮了大忙,中国则借机稳住东北亚的棋子,避免美国一家独大。 说白了,这三角关系就是各取所需:俄罗斯用朝鲜的炮弹顶乌克兰前线,中国拉着俩伙伴分担压力,朝鲜呢,换来技术和资金,日子好过点。 从今年上半年看,这合作不是一天炼成的。6月份,普京访平壤,签了全面战略伙伴条约,承诺互保安全,朝鲜回敬大批导弹和火炮。 中国这边低调点,但高层互访不断,经济项目上也加码,比如能源管道和贸易通道的跟进。 情报显示,三国军事演习频率上去了,联合项目从去年底就启动,涉及导弹技术和情报共享。 这对美国来说,等于后院起火,特朗普第二任刚上手,就得面对这个现实:中俄朝不是散沙,而是抱团取暖,挑战美国的全球布局。 特朗普的拉拢计划早黄了,本来想撬墙角,拉普京和金正恩单干,可现在三家越走越近,华盛顿的智库都急眼了。报告里直指,这种合作让美军在亚太的威慑力打折,朝鲜的核武库膨胀,俄罗斯的库存补血,中国的影响力水涨船高。 特朗普憋着一股火,得找地方撒。 国会预算的死循环,特朗普的底线被戳破 10月8日,美国国会又一次把临时预算案给毙了,联邦政府资金链子直接断了,这已经是停摆的第八天。…
话说台海这事儿,本来就是自家的事儿,外人掺和进来总让人觉得别扭。最近俄罗斯那边,从乌克兰战场上抽时间,给中国递了句实打实的提醒:要是美国真敢武力插手台海,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就直接瞄准西太平洋的美军基地开干。 俄罗斯自己用高超导弹打过仗,知道这玩意儿的杀伤力,也清楚美军在亚太的那些基地像一张网,网眼密得让人喘不过气。 中国这边呢,高超导弹技术早不是纸上谈兵,东风-17之类的家伙事儿,已经是实打实的威慑工具。美军那边也急眼了,各种报告里直嚷嚷中国导弹能把他们的前线基地砸个稀巴烂。这提醒来得及时,也让大家看清了,台海问题上,谁也别想轻轻松松占便宜。 俄罗斯这提醒不是空穴来风,得从他们自家那摊子事儿说起。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后,高超音速导弹成了他们杀手锏。像“匕首”导弹,从米格-31战机上甩出去,速度能飙到10马赫,飞行中还能变轨,美军那些老防空系统根本追不上。 俄罗斯军方在哈尔科夫和敖德萨港用过这东西,炸得对方指挥部和油库直冒烟。2023年下半年,他们通过外交渠道跟中国聊了聊,说白了就是分享经验: 美军在西太的基地群,是个铁桶阵,但高超导弹专治这种硬骨头。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日本冲绳的嘉手纳基地、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补给点,这些都是美军的前哨站。 中国要是动手,先用高超弹把这些节点砸瘫,美军航母编队就得缩手缩脚。俄罗斯人自己吃过亏,知道美军补给线一断,整个行动就卡壳了。 俄乌硝烟里藏着的台海战术课 俄乌战场上,高超导弹的实战表现,让俄罗斯对台海形势有了更清醒的判断。俄罗斯专家在莫斯科的智库会议上,直言不讳: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部署,像一条锁链,台湾地区就是链条上的扣子。中国的高超武器要是发挥好,能一击断链。 拿东风-17来说,这导弹射程上千公里,滑翔体在大气层里机动,雷达想锁定都费劲。2024年,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在国会作证时,就承认中国火箭军的高超导弹,对美军亚太基地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俄罗斯的提醒,正好戳中这点:别等美军全员到位,先发制人,摧毁关岛和冲绳的跑道和仓库,美军飞机和导弹就飞不出来了。 俄罗斯自己在乌克兰试过类似战术,2024年1月用“锆石”导弹炸敖德萨港,油库烧了几天,乌军补给直接瘫痪。这套路搁台海用,效果估计更狠,因为西太海域广,美军后勤线拉得长,一断就全线崩盘。 俄罗斯人这么提醒中国,也不是单方面卖好。两国军事合作本来就紧,2023年普京访华时,就聊过高超技术共享的事儿。俄罗斯的“匕首”和“锆石”,给中国提供了宝贵数据:高超导弹不光快,还得抗干扰。战场上,美军用卫星和预警机想反制,但俄罗斯导弹的机动轨迹,让他们屡屡扑空。 中国这边,东风系列早服役了,2025年上半年,解放军在南海演习时,就模拟过对美舰的打击。俄罗斯的纸条上写得清楚:台海若起,美军第一波干预靠的就是这些基地。 中国用高超弹先下手,就能把美军的“第一岛链”砸出窟窿。日本那边也慌了,2024年《共同社》报道,美军计划在琉球群岛和菲律宾吕宋岛摆中远程导弹,防的就是中国的高超反击。俄罗斯这课上得值,告诉中国,别光盯着台湾地区,得把美军后院也算计进去。 高超导弹不是万能钥匙,得配上情报和饱和攻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经验是,先用巡航导弹软化目标,再上高超弹收尾。搁台海,中国火箭军有上千枚常规导弹做铺垫,高超弹就是压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