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因为美国的缘故,向来保持着背靠背的友好关系,两国间的贸易和友好合作往来自然是少不了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也开始探索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土地的资源开发和合作共赢项目。
让人不解的是,近些年来国际和国内舆论冒出一种说法,说俄罗斯其实很提防中国人去西伯利亚。
很多网友都对这种说法提出疑问:俄罗斯的核心部分是东欧地区,西伯利亚既不是俄罗斯核心领土,此前也没有大肆开发,为什么俄罗斯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西伯利亚当地
对俄罗斯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清楚,西伯利亚为何能成为俄罗斯的领土?当中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这里不过多赘述了,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历史缘由和发展方向,使得中国对西伯利亚的渗透的开发越来越深入,一想起历史可能再度重现,俄罗斯难免会有所担忧。
那么,俄罗斯提防中国人去西伯利亚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哪些方面呢?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俄关系踏上了一个新台阶,跨入到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里,中俄间的贸易、经济来往也变得愈发频繁。
譬如从2014年以来,俄罗斯西伯利亚就和中国建立了油气合作项目,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东方石油化工综合体等项目的出现都证明了中俄希望互相帮助,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而西伯利亚这片资源肥沃的土地也成为了两国建交、发展经济的重要媒介。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总面积达到了近1300万平方千米,抛开西伯利亚的话,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就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了,而这里自然资源大至高原、森林、草原,小到矿产、土壤、木材,无一不是西伯利亚富饶的体现,在中俄贸易的持续发展下,这片土地也开始涌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动力。
西伯利亚的木材产量非常庞大,据估计全世界20%的森林占比都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便看上了这一点,涉足俄罗斯木材产业,除此之外,中国人又开始思考:西伯利亚的泥土能不能用来种地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不清楚结果如何那就尝试嘛,于是中国人又开始考虑好好利用西伯利亚的土地资源。
荒芜的西伯利亚
我们要知道,俄罗斯独立后,西伯利亚的继承权也归其所有,但俄罗斯对在西伯利亚发展农业似乎并不感兴趣,加之彼时国家政策不稳定、经济状况不乐观等原因,一直没有开发西伯利亚的土地,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好几千年的中国人向来有很好的农耕精神:他们打算承包西伯利亚的当地土地,然后靠种植农作物发家。
中国人在西伯利亚种植蔬菜、大豆,再将蔬菜贩卖给本地的俄罗斯人,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发展能力也因此逐渐在俄罗斯传开了,不过森林采伐和土地资源的消耗也是俄罗斯人担心的第一点:中国对西伯利亚的开发可能会破坏当地环境。
第二点,在中国开发西伯利亚的过程中,更多的意外惊喜也被开采出来,譬如矿产资源——在土地开采的过程中,中国人发现西伯利亚天然气、石油、煤炭、矿石产量非常惊人,除此之外还有猛犸象牙。
猛犸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猛犸象牙别名万年象牙,不仅是冰河时期的宝贝,而且密度和硬度都很大,收藏价值也很高,最重要的是其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为其附加了很高的价值:据说一根50公斤重的猛犸象牙可以卖到8~12万,可见其珍稀程度。
中国人知道这些资源很珍稀,俄罗斯人自然也明白: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赚钱便让他国持续开采和挖掘这些资源,不太划算啊!钱是永远赚不够的,赚到了钱,本土资源被开发消耗殆尽,以后俄罗斯的子子孙孙该靠什么发展呢?难不成什么都从外国进口,那不是更烧钱吗?
所以,资源消耗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俄罗斯意识到,不能让基数庞大的中国劳动力过度开采,出于要保留不可再生资源的目的,俄罗斯人便生出了提防中国人去西伯利亚的想法。
俄罗斯聪明的点在于,中国依靠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盈利,中国和俄罗斯又是“铁哥们”,如果明着出台限制政策,那还怎么和中国搞好关系?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俄罗斯才采取一系列限制手段,在保证资源储备的同时继续维系和中国的友好关系。
早在几个世纪前,西伯利亚就成为了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后来俄罗斯因故得到了西伯利亚这片宝地,但当时西伯利亚不到4000万的人口使得这里堪称荒凉,加之俄罗斯自从独立之初经济就不怎么景气,即便当地有人想要开发本土资源、拓展道理也是有心无力。
聪明的俄罗斯人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借用外力,早在19世纪,沙俄政府曾颁布过移民法案,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吸引劳动力开采土地和资源,各个国家的劳动力见到这样一块肥肉自然一股脑地涌上前来,当中不乏大量的中国劳动力。
俄罗斯人可能也没想到,勤劳肯吃苦的中国人有多么内卷,正是因为这些外来劳动力的勤奋开采,使得西伯利亚的开发越发深入,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劳工已经在西伯利亚驻扎生根,虽然中途出现过外国劳动力被排斥、打压的情况,但在煤矿工业等方面,俄罗斯可以说是离不开中国劳动力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华工涌入西伯利亚。
中国人口在西伯利亚的增长迅速,加之未来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势必会和中国等国家有交流联系,这种联系带来的文化、经济影响自然就会慢慢渗透到西伯利亚。
俄罗斯担心人口和文化渗透会逐渐让西伯利亚成为中国的专属品,毕竟历史经验摆在眼前,谁会允许自家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呢?
俄罗斯在原料、劳动力方面对中国有较强的依赖性,俄罗斯担心长此以往,中国与他们而言的不可替代性会越来越强,真到了那时候就只能被牵着鼻子走,所以近些年来俄罗斯开始出台一系列限制政策,以求逐渐摆脱对中国的劳动力需求。
说到底,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国威胁论”带来的影响。
2021年,瓦尔代国际俱乐部曾发布过一篇《关于俄罗斯武装力量改革的报告》,报告中直指“中国实力上位”给俄罗斯带来的潜在威胁排名为第二名。
近些年来,中国发展的速度确实很快,以GDP发展为例,2011年一年中国GDP的年度数据为48.79万亿元,2022年的GDP全国数据则飙升到了114.92万亿元,短短十年内涨幅如此之大,足以让美国都倍感惊叹,更何况是俄罗斯呢?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历史争端的渊源、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等缘故,使得俄罗斯对中国的感情很是复杂,现在中国对西伯利亚扩张经济,更是激起了俄罗斯的危机意识,不得不说,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俄罗斯有所忌惮也是人之常情。
我个人的看法是,俄罗斯其实并不需要过于提防中国,因为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任何关系都夹杂着利益,对于有利益绑定的中俄关系而言,这番言论同样不置可否,但目前的客观形势就是中俄关系亲密,且双方必须继续保持一个友好合作的关系,才能抵御将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所带来的威胁和潜在危机。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下中俄关系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未来几十年里,中俄关系也始终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任何人不用过多考虑那些无谓的忌惮和提防,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双方共同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实现最终的双赢局面。
总而言之,还是希望中俄能够共同携手、正视眼前的发展机遇,唯有如此,未来的合作才能够积极顺利。
据美媒报道,在中美结束第四轮贸易谈判后,川普要求其团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访华之旅上来。而之所以川普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急迫,原因之一是五角大楼又向他报告了一个噩耗:F-35战机升级到Block 4最新改进型的努力被迫“全面延迟”,何时能完成则未定。美媒航空航天杂志称,F-35制造商洛马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因为“遭受东大关键矿物管制”。 五角大楼向白宫报称,生产一架最新的F-35 Block 4型战机需要约900磅(超408公斤)关键矿物,其中主要是稀土,而洛马公司的库存已无法供应大规模生产。鉴于经过此前几轮贸易谈判结束后,东大恢复的是民用稀土对美审批出口,五角大楼“强烈建议”川普亲自和东大方面谈妥恢复军用级别稀土供应的问题。 有美媒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防务新闻就发文称,洛马公司的F-35 Block 4升级计划核心之一是换装AN/APG-85氮化镓雷达,恰恰是这方面会受制于稀土材料短缺问题,导致雷达元件生产停滞。五角大楼原计划通过雷达升级促进F-35战机航电系统的全面升级,以保持对歼-20、歼-35战机的(技术优势),但现在“最关键的一环”被东大卡住了。 此外,F-35 Block 4还将升级电子战系统和无人僚机指挥控制系统,这方面倒是主要基于软件升级来达成,不受稀土供应问题的限制。但是接受美媒采访的专家均强调,机载雷达是战斗机的大脑,如果不能完成升级,其他子系统的升级则无从谈起。 分析还指出,实际上经过对九三阅兵的分析评估,五角大楼认为美军现役主力战机在“相当部分的领域”已不再领先,甚至少数领域处于落后之中。因此让美国唯一在产的五代机F-35尽快、全面达到Block 4水平,成为保持美军在全球空中优势的重中之重。当然,川普能否尽快实现访华,又能否在与东大的会谈中解决军用稀土供应问题,就不是五角大楼能够左右的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欧洲大陆正在走向全面失控! 这并非是耸人听闻,因为欧洲三大主要强国英法德最近都出现了剧烈动荡,欧洲局势愈发紧张。 先说德国,自从今年大选结束之后,德国就陷入了混乱的局面,选择党异军突起支持率遥遥领先,可老牌政党也不甘落后,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按照计划,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9月14日进行地方选举,而选择党的7名候选人呼声很高,如果不出意外,这次基本就是选择党胜券在握了。 然而,就在临近选举的前几天,这7名候选人竟然全部离世了。 警方调查给出的结论是5人病逝、1人自然死亡,还有1人是自杀。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公示了这5名候选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可问题是即便这5人真的是病逝的,那另外1个自杀的又该如何解释呢? 警方没有给出答案。 这下,不仅是选择党高层坐不住了,就连德国普通民众都议论纷纷,不少德国媒体更是指向了阴谋论。 因为随着这7名候选人的死亡,北威州的选举选择党顿时没了优势,而这对左翼政党来说显然是一大利好。 为此,德国多地爆发抗议游行,纷纷要求警方给出真相。 紧接着,英国也乱了,就在9月13日,英国伦敦爆发了规模超10万人的游行示威活动,而且还不止一个群体。 其中,人数占主要的群体是来反对移民的,他们呼吁更换政府、解散议会,必须确保英国本土民众的权利,此前,不少移民被英国政府安置在了酒店里,并且免费提供生活所需。 要知道不少英国普通民众的工资也就堪堪够吃饭的,现在纳的税还要帮忙养着这些移民,英国民众的怒火可想而知。 而另一波则是反对种族主义的,要求政府严惩种族歧视,必须给黑人和穆斯林民众应有的权利。…
2025年9月18日,一封信把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这封信来自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他在信中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航班动手,说得直白点,就是——不给稀土,就不让你们的飞机落地美国。 这不是一个普通议员的“牢骚”,而是一个在国会有实际影响力的政客,发出的正式建议。他甚至还提出了三条具体操作方式,从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权,到审查飞机出口政策,再到联手盟友封锁中国航空投资,手段一个比一个狠。 穆勒纳尔为什么突然“发难”?美国又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非要拿稀土这张牌来威胁中国?难道美国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中国又是否会因此让步? 我们先从稀土说起。稀土不是稀有,而是难提纯、难加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加工环节的控制能力更是高达92%。换句话说,全球每10吨稀土产品中,有9吨是中国加工出来的。 美国自己不是没有稀土资源,但他们早就把开采环境成本外包出去了,只负责买成品。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被“卡脖子”了,才慌了神。 2023年年中,中国宣布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和审查制度,尤其是针对关键金属的出口申请,需要经过更严格的审批。这相当于在美国脖子上绕了一圈绳子,随时可以收紧。 于是美国开始“发飙”了。他们一边高喊要搞“非中国供应链”,一边又盯上了中国航班这根“软肋”。穆勒纳尔的那封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他希望白宫通过限制中国飞机落地,来逼迫中国继续稳定地提供稀土。 说到底,美国不是不想买,而是想以最低成本买,最好还能掌握定价权。但问题是,这世界哪有那么多“又要马儿跑,又不给草吃”的好事? 穆勒纳尔的信中提到了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看似强硬,实则幼稚。比如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权,这一招不仅违反国际规则,还会让美国自己空运、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遭受重创。中美之间的航线,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施舍”,而是市场双向的需求。 早在2023年,美国交通部还批准了中美之间的航班增班计划。到了2024年,两国航线已逐步恢复至每周近百个航班。这些航班上坐的,有做生意的,有探亲的,有留学的,还有旅游的。 如果美国单方面切断这条空中走廊,最先受到冲击的不是中国,而是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这些城市的机场、酒店、商圈。航班一少,旅客不来,机场起降费没了,酒店空房率高了,旅游经济萎缩了。美国人打的是自己的脸。 更讽刺的是,就连美国自己的航空公司也会叫苦不迭。中美航线一直是利润较高的国际线路。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等公司,靠着这条线路养活了不少员工。如今穆勒纳尔这一招,等于是砸了自家人的饭碗。 再说航空制造业。美国有波音,中国有中航工业,两国在航空零部件、维修服务上也有不少合作。一旦中美航线冻结,这些合作很可能被中断。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完全可以反制——限制对美出口关键零部件,推迟订单交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近就因为F-35战机升级进度严重滞后,被美国空军拒收了上百架战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软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降,零部件供应链混乱。 可笑的是,美国自己也承认,Block…
在刚刚结束对中东六国的军事打击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把矛头转向了中国。日前,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面时,内塔尼亚胡居然公开指责中国与卡塔尔,称二者“花费巨资制造反以色列的宣传”,甚至声称这是对以色列发动的“信息战”。这种话语,既是诬蔑,也是推卸责任。要知道,国际社会都看得清清楚楚:是谁在中东不断挑起冲突,又是谁在伤害无辜平民。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指控,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坚决的驳斥。 然而,就在内塔尼亚胡忙着给中国泼脏水之际,一则重磅消息从中东传来,直接击中了他的软肋。沙特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条约。消息一经公布,中东局势立即变得复杂而微妙。 沙巴防御协议的分量 这份沙巴协议的内容并不含糊:一旦沙特或巴基斯坦遭遇外部侵略,另一方将被视为同样受到攻击。换句话说,这是一份明确的共同防御承诺。与美国和沙特之间模棱两可的安全关系不同,这份协议更直接、更紧密,几乎可以看作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同盟”。 巴基斯坦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拥核国家,它在中东本就有着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沙特一直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可靠的“核保护伞”。但是沙特很清楚,如果直接去寻求中、美、俄等大国的庇护,反而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巨大震动。相比之下,找巴基斯坦则既合理又低调。 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这份协议同样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一个经济压力巨大的国家,巴基斯坦近年来不断寻求资金和国际合作机会。而军事合作本就是巴基斯坦的“传统出口”,通过与沙特签署这样的协议,不仅能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也能提升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地位。 以色列的三重困境 沙巴防御条约的签署,对内塔尼亚胡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因为就在此之前,以色列已经面临三大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一重压力:中东国家的团结。 以军对卡塔尔的入侵,彻底打破了中东国家之间原本微妙的平衡。过去,阿拉伯国家之间虽然在利益上有分歧,但大多数时候各自为政。可当卡塔尔遭到攻击时,他们突然意识到,下一个被盯上的可能就是自己。这种危机感让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空前团结。许多产油大国不再轻易相信以色列,甚至对美国也心生疑虑。大家都明白,没有美国的点头,以色列根本不可能胆敢冒然出手。 第二重压力:国际社会的孤立。 侵略卡塔尔之后,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声誉急转直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公开讨论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更有甚者,欧盟内部已有人呼吁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一旦这些制裁成真,以色列的经济将立刻感受到沉重的打击。要知道,以色列的科技与军工固然发达,但它的经济体系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若被孤立,将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 第三重压力:国内的不满。 当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内部矛盾也随之加剧。内塔尼亚胡政府本就饱受争议,他本人更是长期被指责滥用权力。如今,面对经济下滑、国际孤立,大规模的反政府游行此起彼伏。街头的愤怒声浪,不仅冲击着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地位,也让他的执政合法性遭受质疑。 巴基斯坦的入局与中国的角色…
以色列一个弹丸小国,凭什么能在中东横行霸道?今天打黎巴嫩,明天轰加沙,后天没事打个叙利亚。 反正是它到哪儿,哪儿就不安生,并且还动不动就扯着美国袖子往前冲,颇有一番不要命的势头。 敢这样在中东张狂,以色列到底凭什么?其实,绕来绕去绕不过三个字:底、气、足。 何为底气?那就是手里有压箱底的王牌,跟谁打照面都不怵,到底是什么样的王牌能让以色列如此有恃无恐?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 这张牌是最显眼的,也是最热的。 这么长时间以来,美国对自己这位“亲儿子”的援助,可谓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无论是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民生上,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无论以色列闹出了多大的事,美国都能帮他把烂摊子收拾的干干净净。 当然了,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全球各处建基地,拉小弟,它所谓的“小老弟”、“干儿子”也到处都是,可为什么只有以色列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呢? 这就要讲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色列“独受恩宠”,打个小比喻,美国就像皇帝,那些攀附于他的各个小国家,就像后宫里的莺莺燕燕,虽然都能受点恩露,但加起来都比不上以色列一人。 天天没事就赏以色列个金银珠宝,还隔三差五就翻它牌子,这份恩宠,不用说放眼中东了,就是放眼世界,谁能比得上? 一说到这,问题又来了——美国真就愿意一直这样恩宠以色列吗? 我看不一定。 美国国内现在比起前几年,可以说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了,尤其是川普上台后,各种闹心事儿就没消停过,财政赤字、非法移民、两党互掐等问题,已经够美国政府喝一壶的了,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对以色列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我看可能不大现实。 所以别看现在以色列独受恩宠,跳的可欢,以后还真说不准。 第二张牌,就是以色列那堪称闪电般的军事动员速度。 这就要讲到以色列的军事体制,他有点像韩国的服兵役制度,全国上下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必须服兵役,想跑都跑不掉。…
塞尔维亚这次阅兵,直接让欧美坐不住了! 9月20日,一场名为“团结的力量”的大阅兵即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而就在前几天彩排中,中国制造的红旗-22防空导弹公开亮相,西方媒体瞬间炸锅:塞尔维亚一跃成为巴尔干地区防空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一场秀,毕竟,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巴尔干一直都是地缘的火药桶。 如果说欧亚大陆是个棋盘,那巴尔干就是那个关键点位之一。它是连接欧亚陆运的核心通道,也是海权国家几百年来最忌惮的陆权支点。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引爆点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但实际还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二战之后,统一的南斯拉夫成为巴尔干地区最强的国家,一度被称为巴尔干之虎,西方非常忌惮。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也不遗余力地拆解这个联邦,即使这个国家后来就剩南联盟,最后还是被拆成了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国际社会不承认)。 如今的塞尔维亚也不过成了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但是,美欧还是不放过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