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近期的美国可谓相当“疯狂”,开始不断对中国进行下手,以此来达到限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尤其是最近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气球事件,也成了美国“抹黑”针对中国的借口,以此来加大对中国出手。
很显然,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发展受到影响,借此来对中国进行“挑衅”,以此来达到美国的邪恶目的。
就在美国频繁对中国袭扰之际,有2国直接向中国释放友好信号,由此来给中国送“温暖”,并且似乎在表达中国太重要了。
这不,有消息称,近期澳大利亚总理与新西兰新任总理进行会谈,两人在会谈后的发布会上,都提到了本国和中国的关系。
消息还指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总理向中国释放出友好信号,是加强与中国贸易伙伴关系的最新迹象。
对于此次两国罕见共同向中国“示好”,确实有些耐人寻味,要知道此前的澳大利亚还是一心跟从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挑衅”,但是近期澳大利亚方面多次向中国释放积极信号,想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确实,现如今中国作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是完全不能离开中国而独立发展的,如果一味与中国对着“干”,自己将陷入艰难境地。
对此澳大利亚也是看的很清楚,此前澳大利亚贸易和旅游部长与中国商务部长进行了视频会谈,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为此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还重申对华关系,竭尽所能与中国进行合作,并且在意见不同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中国保持接触。
此外,中国作为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加上新西兰一直努力处理好与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关系,虽然有时候会受到西方国家的压力,但是新西兰依然十分看重中国,并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当然,随着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不断开始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也使中国的作用凸显了出来,尤其是在南太平洋地区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这对于美国来说,肯定是“当头棒喝”,毕竟美国一直想办法对中国进行“围堵”,限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很显然美国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徒劳的,完全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中国会加快突破美国的封锁,实现自身飞速发展,让美国无地自容。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还是要留点心,对于两国的示好,还是要看到两国的诚意,再进行合作,不能让这两个国家“空手套白狼”,要让他们真实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随风)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对伊朗发出威胁,其强硬言辞如一颗投入中东政治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伊朗的军事合作不断推进,伊朗自身也在积极强化军事力量,一场围绕伊朗的军事博弈在中东大地悄然展开。 特朗普施压,美伊矛盾再升级 特朗普宣称想要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但前提是德黑兰必须愿意对话和做出让步。他声称伊朗遭到挫败、需要帮助,还强调制裁的严厉程度让伊朗难以承受,甚至抛出“如果美军没有对伊朗的铀浓缩设施进行打击,就不可能达成加沙和平协议”以及“美军向伊朗关键核设施投下了14枚炸弹,摧毁了伊朗核设施”等惊人言论,试图以此逼迫伊朗就范。这种毫无根据且极具挑衅性的说法,无疑是对伊朗的公然羞辱和威胁,进一步加剧了美伊之间的紧张关系。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此举或许是为了在国内政治中展现强硬姿态,迎合部分政治势力的需求。同时,美国长期以来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麻烦制造者”,试图通过制裁和军事威胁来遏制伊朗的发展,维护其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然而,伊朗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面对美国的施压,伊朗必然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俄伊合作深化,军事合作亮点多 在美伊矛盾升级的同时,俄罗斯与伊朗的军事合作却在不断深化。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13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再次确认,俄罗斯不承认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并表示联合国制裁解除后,与伊朗的军事技术合作没有任何限制。目前,多架俄罗斯安 - 124军用货机正飞往伊朗,俄罗斯不仅向伊朗空军交付了雅克 - 130战斗教练机,还计划在2026 - 2028年向伊朗交付48架苏 - 35战斗机。 俄罗斯将雅克…
全球首个因海平面上升而“死亡”的国家即将诞生,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正以最悲壮的方式向世界发出警示。 当自己的家园即将被海水无情吞噬,这个小国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求生之路:全体搬到澳大利亚。 肉身方舟流浪的国家 图瓦卢的搬迁计划,不是简单的移民,而是把国家延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国民”这个概念上,土地没了,但只要人还在图瓦卢就还在。 红星新闻:全球首个!这一岛国计划“全体移民”:25年后或被淹,八成居民已交申请 这份决心首先体现在一份名为《法洛皮联盟》的条约上,这是2023年图瓦卢与澳大利亚签署的协议,它不是一份普通的移民协定,而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气候变化而诞生的国家级“生命通道”。 协议规定澳大利亚每年将通过抽签,接收280名图瓦卢人,给予他们永久居民的身份,这些人可以在澳大利亚自由居住、工作,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医疗、教育福利。 消息一出整个图瓦卢都沸腾了,就在不久前,首轮申请通道开放,全国超过七成的人口——差不多八千多人——涌去报名,争抢那区区280个名额。 这个悬殊到令人心酸的比例,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离开已经不是政府的某个选项,而是全体国民的共识。 但他们不想就这么融入澳大利亚,像一滴水汇入大海般消失,图瓦卢政府的构想是,在澳洲租借一块土地,建立一个集中的社区,一个“国中国”。 他们想把自己的文化、风俗,甚至生活方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那片新的土地上,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天真,但并非毫无可能。 图瓦卢和澳大利亚同属英联邦成员,官方语言里都有英语,文化上有一定的亲近感,他们希望在失去了地理的边界后,通过重建一个紧密的社群边界,来维持住自己的国家认同。 但是这条“方舟”的航线,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悖论,它虽然能保全生命,但国家身份的消解,几乎是注定的。 当图瓦卢人拿到澳大利亚的永居身份,他们的孩子在澳洲的学校里念书,享受着澳洲的社会福利,法律上他们将一步步成为这个新国家的一份子。 那个他们心心念念的“图瓦卢人”身份,或许会慢慢褪色,最终只存在于文化记忆中,这艘物理的“方舟”,目的地本身就潜藏着被同化的巨大风险。…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那位曾以一人之力撬动地球、亲手推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百岁老人——亨利·基辛格,心中似乎一直藏着一个无法释怀的秘密。 面对一位来自东方的老朋友、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他两次吐露了同一个令人震惊的“政治遗言”。 这个“遗言”,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21世纪这场最宏大博弈的终极谜底:在这场与中国的世纪对决中,美国,为什么注定会输?当一位帝国的总设计师,亲口承认大厦的根基已经腐烂时,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时代落幕的悠长钟声。 总设计师的“遗言”:一个没有战略的超级大国 故事,要从一场智者的对话说起。 作为当今世界最清醒、最敏锐的观察家之一,新加坡学者马凯硕一直对美国近年来歇斯底里的对华政策感到困惑。 于是,在一个恰当的场合,他向基辛格——这位他眼中“美国最伟大的战略思想家”,提出了那个最单刀直入、也最致命的问题: “美国是否有一个应对中国的全面长期战略?” 基辛格的回答,简单、坦率,却又重如千钧。他直视着马凯硕,缓缓说道:“你是对的。美国没有。” 马凯硕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这只是外交辞令。于是,几年后,当他再次见到基辛格时,又把同样的问题抛了过去。而百岁老人的回答,依旧是那句令人不寒而栗的判词:美国,没有战略。 这番“坦白”,分量何其之重!它不是来自某个CNN评论员的信口开河,也不是某个国会议员的政治作秀,而是来自那个曾经定义了美国对华、乃至对苏战略的“大脑”本人。 一个连战略都没有的超级大国,就像一艘失去了罗盘的巨轮,尽管马力依然强劲,却只能在历史的狂涛中原地打转,或者,一头撞向它本不该撞向的冰山。 基辛格的“遗言”,为我们揭开了第一个谜底:美国之败,非败于实力不济,而败于灵魂的迷失。 年轻帝国的傲慢:你打的是一个政党,我是一个文明 那么,一个曾经诞生了乔治·凯南、基辛格等战略大师的国家,为何会在今天,沦落到“没有战略”的地步?…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正当中美贸易再次升级,中国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第一时间向中国提出电话沟通请求,中方直接拒接。 关键时刻,又发生了3件事,与美俄伊等国密切相关。 第一件事,美国传来噩耗,突发坠机,全部遇难。 当地时间10月13日清晨,一架小型飞机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距波士顿南约80公里的达特茅斯市195号州际公路上坠毁,机上2人全部遇难。 现场画面显示,公路上浓烟翻涌,飞机残骸正熊熊燃烧。 据警方通报,该架飞机疑似在尝试降落于新贝德福德区域机场的过程中,并未事先递交飞行计划。当时,天气状况极为恶劣,不仅下着大雨,还伴随着强烈的侧风。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处于“停摆”状态,美国联邦航空管理机构及国家运输安全监管部门均未对相关咨询作出任何反馈。 13日当天,美国境内接连发生两起航空事故:在加利福尼亚州,一架直升机不幸坠落在公路上,机上2人伤势危急,同时地面有3人受伤,所有伤者均已被紧急送医救治;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市周边,一架双发涡桨小型飞机在机场附近的停车场坠毁,机上2人不幸遇难,事故还导致多辆卡车燃起大火。 目前,这两起坠机事故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美方已展开相关调查。 在美国,自1918年至2022年6月,由于空难死亡人数达到2万余人,除了飞机本身的安全保障因素外,作为全世界拥有飞机最多的国家,发生在美国的飞机事故也是最多。 不论军用,还是民用飞机均频繁出现坠机事故,其诱因涵盖飞机老化陈旧、维修保养失当、飞行员操作失误以及极端天气状况等。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近期发生的3起坠机事故中,有2起是在机场周边坠毁,这一情况或许与美国政府“停摆”存在关联。 因为,美国政府时隔近七年再“停摆”,部分公共服务被暂停或延迟,经济数据发布也将受影响。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政府“关门”将导致大约75万名联邦雇员被迫休假。导致美国各地空管中心出现严重的人手短缺问题,甚至不少机场一度出现“长时间无人监管”等情况,导致各地大量航班受到影响。 在美国坠机事故接连不断的大背景下,倘若政府“关门”危机持续发酵,社会秩序极有可能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解决政府“停摆”难题已然成为特朗普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美伊局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第二件事,伊朗再度亮出“底牌”。 据央视新闻12日报道,当地时间10月11日,伊朗海军负责人坦格西里表示,伊朗最高领导层有权根据外部对伊朗石油出口施压的力度,来决定霍尔木兹海峡是保持开放还是实施封锁。…
2025年10月,中美贸易战硝烟再起。 特朗普政府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试图以“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然而,刀光剑影之下,一场无声的“反叛”正在上演——法国、瑞典、加拿大三国同期宣布派高层官员访华,与中方举行战略对话。 就在中美斗得不可开交的当下,中国外交部接连宣布了三则消息: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将于10月15日至16日来华举行中法战略对话; 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将于10月16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将于同期访华。 这三则看似平常的外交通告,在中美贸易战重启的背景下,构成了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最直接回应。 众所周知,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不仅挥向中国,更是无差别地打击全球贸易体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以合作共赢的姿态面向全球。 这种“对抗叙事”与“合作叙事”的碰撞,构成了中美当下情况的强烈对比。 在特朗普政府高喊“美国优先”的声浪中,法国、瑞典、加拿大这三个美国传统盟友,却在用实际行动计算着自身的利益得失。 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此次访华,大概率就是为了推进中法在航空航天、核能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同时开拓绿色经济新赛道。 事实上,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一直追求战略自主,不愿完全依附于美国的对华政策。 中法战略对话的举行,正是戴高乐主义在新时代的延续。 而瑞典,这个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在此次外交互动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10月13日的公开发言中罕见地“破防”,这场围绕稀土展开的较量正在暴露出美国在战略博弈中的真实焦虑。面对中国实施新的稀土出口管制,美方一时间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只能搬出“中国留学生”作为施压工具。贝森特威胁称,如果中国不撤销管制,美国可能驱逐数十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并在多个领域采取进一步反制行动。这番表态不仅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也凸显了美国在关键资源供应链上的被动地位。 事实上,美国官员将矛头对准中国留学生并非首次。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就宣布将撤销部分中国学生签证,尤其是与中国官方机构或敏感科研领域相关的学生。然而,这种做法的代价,美国自己最清楚。2024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约为27.7万人,虽然比2019年高峰期减少,但依然是美国高校重要的经济支柱。中国留学生的学费与消费构成了许多高校预算的关键部分,一旦驱逐,受冲击的首先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月前,特朗普还在公开场合为大规模向中国学生发放签证辩护,认为拒绝他们“是对一个国家的侮辱”。短短数周后,美方内部就上演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显示出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明显的立场撕裂。特朗普政府内部一方面强调合作,另一方面频频威胁制裁,既想保持经济利益,又想在政治上施压,最终的结果是前后矛盾、摇摆不定。 贝森特的威胁之所以显得底气不足,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缺乏真正的替代方案。长期以来,美国虽然尝试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例如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但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在中重稀土领域的产量占全球85%以上,而这些稀土是美国军工产业的关键原料,从战机发动机到导弹制导系统都无法离开。一旦供应受限,美国军事与高科技产业都会受到直接冲击。这并不是驱逐留学生就能解决的现实困境。 中国近期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已经对美国形成了明显压力。除了稀土出口管制,还包括暂停采购美国农产品、对美籍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等,这些动作具有针对性,也在逐步重塑博弈节奏。贝森特试图通过拉拢欧盟、印度等“盟友”形成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无论是欧盟还是印度,与美国在气候、贸易、供应链等领域都存在分歧,不太可能单纯为美国的稀土短缺买单。美国在国际合作上的号召力正在减弱,昔日的“联盟牌”不再是必胜手段。 贝森特在采访中虽然口头强硬,但也流露出妥协信号。他承认100%关税不一定会实施,并对局势缓和表示“乐观”。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正好映射出美方从高压威胁到寻求谈判的心态转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反制上的态度始终明确。外交部重申,如果美方坚持对抗,中方将坚决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双方态度的差异,折射出谁在掌握主动。 这场稀土之战实际上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战略新逻辑。以往,美国凭借金融和科技优势,通过制裁与市场壁垒向他国施压。但随着中国在关键产业链环节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当对手同样拥有反制工具时,传统的威胁与制裁就难以奏效。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全面封锁,而是精准针对美国的薄弱环节,既展示了资源掌控力,也凸显了对供应链博弈的深度理解。 对美国来说,驱逐中国留学生的威胁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它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稀土供应困境,反而可能削弱美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损害自身经济利益。对中国而言,稀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筹码,是在大国竞争中维护利益的有效工具。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交锋,不仅是资源争夺,更是国际规则与战略格局的重塑。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场争端反映的是产业链主导权的竞争。未来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在拥有关键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国家手中。美国依赖制裁与威胁的旧套路,已经难以压制像中国这样拥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对手。贝森特的“破防”正是这一现实的缩影。随着中美博弈深入,双方在高科技与战略资源领域的较量将持续升级,而简单的政治恐吓将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 最终,这场稀土争夺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先掀桌子的一方往往代价更大。美国如果继续依赖旧有的威胁手段而不调整战略,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被动。中国的精准反制正在改变规则,美国的情绪化反应,则暴露了其在战略资源面前的无力。稀土只是一个起点,中美之间更深层次的供应链和技术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