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在大部分人心中都是一个存在感十分低的欧洲国家。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只是一个靠近北极圈的苦寒岛国,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如果不是冰岛足球队在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国家。
而英国作为久负盛名的欧洲强国,无论是从经济体量还是军事实力,都是远超冰岛这个弹丸小国。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历史上,这两个实力悬殊的国家之间却爆发了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并且这场战争的居然是以弱势方冰岛的获胜而收尾。
(一)
人们常常调侃道:“世界上最薄的三本书分别是美国的历史,英国的菜谱和德国的笑话。”
英国人民做饭单一且难吃是享誉世界的,就和英国的皇家海军一样出名。而炸鳕鱼和炸薯条作为英国的国菜,在英国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在2012年的一份“你认为什么东西最能代表英国?”的调查投票中,用鳕鱼制作的炸鱼薯条打败了披头士乐队、下午茶、莎士比亚、白金汉宫和英国女王,成为英国人心目中最能代表英国的事物。可以说,鳕鱼之于英国就像洋葱之于印度,是属于大英帝国战略级的物资。
自从英国奠定海洋霸主地位之后,英国的渔民们就开始活跃于各个海域上,并开始疯狂捕捞鳕鱼,由于英国国内对于鳕鱼几乎无限量的需求,可以说是你捕捞了多少就能卖出多少,巨大的经济效益就此诞生。
但英国渔船全世界到处捕捞,且当时对于海洋领海区域的划分没有定论,时间一久,和其他国家的矛盾就产生了,其中矛盾最盛的便是冰岛了。
根据1901年签署的《盎格鲁-丹麦领海协定》中规定,冰岛只有三英里的领海,期限为50年。一开始作为丹麦附属国的冰岛并没有在意,因为在当时,渔业的经济占比不高,冰岛人主要是靠种地来维持经济收入,所以冰岛人显得相当无所谓。
但二战到来后,鳕鱼的价格开始上涨,而当时,欧洲的鳕鱼产区主要集中在冰岛海域,这使得冰岛成为了少有的还能提供鳕鱼的国家。这一优势使得冰岛依靠鳕鱼狠狠的赚了一笔。
等到二战结束,北大西洋的鳕鱼已经休养生息的六年之久,这片海域中的鳕鱼数量可以用庞大来形容。于是冰岛趁机开始大肆捕捞,但是欧洲各国经历战争洗礼后可谓是穷的叮当响,于是纷纷加入了捕捞的队伍中,其中最盛的便是对鳕鱼情有独钟的英国。
不久后,各国领海里的那点渔业资源就被打捞完了,于是开始了远洋捕鱼,英法德的渔船越捞越远,渐渐的就到了冰岛的家门口。这么一来冰岛可不干了,对于贫穷了几百年的冰岛人民来说,好不容易找到了致富的法子,要是被其他国家抢走了,自己不就完蛋了么?
于是1949年10月,冰岛政府宣布将废除《盎格鲁-丹麦领海协定》,并准备将领海扩大到四海里。
虽然只是一海里,但是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英国渔民了,这下英国渔民不乐意了,一个弹丸小国敢和我大英帝国叫板,看我制不制裁你就完了。于是在冰岛正式单方面宣布将领海扩大到四海里后,英国渔业决定对冰岛进行经济制裁,全面禁止进口冰岛的水产品,想以此让冰岛人服软。
但是事与愿违,就在苏联听说英国对冰岛进行“鳕鱼制裁”后,立马宣布大规模进口冰岛海鱼,而一听说苏联出手了,美国自然不甘落后,于是也加入了进口冰岛海鱼的行列,这一番操作下来,冰岛人的水产品不仅没有滞销,反而卖的更多了。
英国一看目的没有达到,只得在之后默默取消了制裁。
1956年,英国承认了冰岛四海里的渔业限制。英国政府认为,这次英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冰岛得了便宜,最起码得消停个几十年吧。
但让英国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二)
在英国承认冰岛四海里渔业限制后短短两年,也就是1958年,冰岛再次宣布,从9月1日起,冰岛的专属渔业区将扩大到12海里,任何国家的渔船都必须在9月1日前离开限定海域。
这下英国真不乐意了,两年前的一海里可以说是无关痛痒,但是这次直接增加了8海里,一下子包含了英国渔民的三个传统渔场。
于是英国政府迅速和冰岛政府举行会谈。但是冰岛人祖先可是维京人,是出了名的战斗民族,对于狡猾的英国人的谈判可谓是不屑一顾,表示自己说啥就是啥,说12海里就是12海里,一分一毫都不退让。
这嚣张的态度让英国愤怒了,自己好歹也是昔日的世界霸主,你一个弹丸小国,竟然敢跟我叫嚣?
既然会谈不行,那就用军事实力来解决。1958年8月30日是冰岛政府要求其他国家船只离开该海域的最后期限,当时除了英国的拖网渔船,各国渔船都离开了冰岛12海里界限。为了保护自己的渔船,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了37艘舰艇、约7000名士兵为渔船护航,并且配备了多艘补给船,准备长时间和冰岛人耗下去。
而当时的冰岛根本就没有海军,也没有军队,只有几艘旧渔船改造而成的土炮舰和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警察和普通百姓组成的军队。
但是面对实力悬殊的英国,冰岛人压根不怂,因为他们笃定了英军是不敢开火的,而作为警察性质的冰岛海上自卫队,压根算不上武装力量,所以可以随便开枪恐吓英国渔船,只要不打人就行。
英国也是下令英国海军绝对不能开火,只能以驱逐为主,因为考虑到两国同为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如果冲突升级必然引起美国等其他北约国家的干涉。
随着冰岛人孜孜不倦的骚扰,英国渔船的捕捞活动根本没办法正常展开,反而因为海军到处给渔船护航,光油费都烧了几十万。
这使得英国不得不坐下来与冰岛开始谈判,但谈判很快破裂,冰岛和英国再次陷入矛盾之中,这时冰岛使出杀手锏,开始向美国施压,扬言要退出北约,并且撤销美国在冰岛的军事基地。
不想把事情闹大的美国第一时间跳了出来,对两国进行调节。
1961年,英国正式承认冰岛12海里领海线。但是英国的退让并没有让冰岛消停,反而更加嚣张。
(三)
1971年5月,冰岛总理宣布终止与英德于1961年签订的渔业协定,并且将本国的专属渔业区扩大到50海里。英国对于冰岛这种出尔反尔且毫无底线的行为愤怒无比,于是迅速展开行动,第二次鳕鱼战争爆发。
冰岛则对此次行为做出了解释,说自己是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维护第三世界和平而做出的斗争。
放在平时这话在我们看来完全是无耻,但恰恰对象是大英帝国。而英国可是出了名的殖民帝国,当年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二战之后不知道多少第三世界国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此话一出,几乎整个非洲都表示支持冰岛。
迫于国际形势的压迫,英国不得不再次谈判,可冰岛人毫不退让,并且单方面终止谈判,可以说是毫不讲理。
英国政府对此十分恼火,于是派遣7艘主力战舰对冰岛进行恫吓。冰岛对此毫不让步,并扬言要与英国断交。北约意识到冲突的严重性,于是对英国施压,英国无奈只能再次让步。
但你以为50海里就是极限了吗?不,还远远没到极限。
在英国承认50海里专属渔区的两年以后,冰岛政府以保护日渐枯竭的鳕鱼资源为理由,宣布将专属渔区扩大到了200海里。
冰岛的行为让英国彻底破防,次次的忍让却换来了冰岛的得寸进尺,自己不但丢了渔区,还沦为了全世界的笑柄,堂堂世界帝国被个弹丸小国接连戏耍,要是在这样下去,英吉利海峡都要被冰岛划去了。
这次英国连谈判都没进行,直接跟冰岛开战。在爆发冲突的五个月中,英国舰艇和冰岛海上巡逻舰发生了几十次碰撞,但是冰岛的船都是小船,而英国这边可是实实在在的军舰,所以在这场碰撞大战中冰岛落入了下风。
吃瘪的冰岛人坐不住了,开始向苏联求购军舰,而苏联也乐意卖给冰岛。
除了求购军舰,冰岛人迅速与英国全面断交,并再次将矛头指向北约,就像之前的行为一样,要求退出北约,并且关闭美军在冰岛的军事基地。
这招虽然用过,但是屡试不爽,让北约各国不得不再次考虑冰岛的需求。
1976年2月,欧共体公开宣布欧洲各国的海洋专属区均限定在200海里,这属于是变相承认了冰岛的要求。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英国也不得不最终承认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
这场战争最终以冰岛的全面胜利结束,而冰岛宣称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也在之后得到了绝大部分国家的认可。
冰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自己争取了利益,不仅改变了自己国家的命运,而且还改变了世界海洋的规则,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近几年印度人的“神奇”在网上鼎鼎有名,关键印度人还为此洋洋自得。 在美版知乎上,印度网友便提过一个“自信满满”的问题: 为何中国会害怕印度? 结果这个提问一出现,就惨遭国外其他网友的嘲笑。 为何印度人会这般“自信满满”呢? 一、“自信满满”却被嘲笑 印度网友“为什么中国会如此害怕印度”的提问刚发出没多久,有一个印度网友在下面宣称,中国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印度研发武器的能力高。 除了这一个“自信满满”的提问和自圆其说的回答外,还有印度网友发出了提出,想知道中国为什么害怕印度海军,特别是害怕印度航母。 这不是印度人第一次拿自己的国家和中国作对比,甚至吹嘘印度比中国厉害,每次被打脸,引来旁观者的嘲笑都不见改过,依旧我行我素。不止是印度普通民众,连印度官员同样如此。 2024年10月时,辛格就发表声明称,印度空军的训练实力已经领先于中国,只不过技术不太好罢了。 辛格再说这话时,俨然忘记了印度的武器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也忘记了之前陆续发生的飞机坠毁事件。 印度空军把飞机的坠毁理由称之为是技术原因,可网友们却不这么认为。 飞行员训练不到位也会导致飞机发生事故,不能光从技术方面找原因。 不过这一系列的“神奇”操作,十分符合人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 当“自信满满”的提问出现后,再加上自圆其说的回答,让国外其他网友直接坐不住,决定让自信的印度人清醒一下。…
最近,那个没有人能够在自己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法国,派出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编队,在接到中国南部战区司令的电话之后,依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东亚,并在1月23日开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海军,在南海周边举行三场重要的海上演习。 显然,对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在电话里告知他们的注意事项,法国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听进去。 中国的电话是打给法国太平洋海区司令的,双方谈了什么并没有公布,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涉及亚太的安全和中国在南海的切身利益,让法国人悠着点。 因为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目的地是亚太,还要在南海周边举行各种海上演习,我们对戴高乐号在南海的动向表示关切,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管是哪个国家,一旦有外来军事势力到自己的家门口晃悠,肯定都不会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 要知道,这次来西太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实力还是不小的。编队除了戴高乐号航母外,还有一艘福尔班号驱逐舰,两艘护卫舰普罗旺斯号和阿尔萨斯号,还有一艘补给船雅克舍瓦利埃号,在水下,还有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阵容是相当的强大。 对于这样一支不容忽视的外来军事力量,我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和法国相关的人员通电话了解情况,告知我们的担忧和关切,劝法国人不要侵害我们的切身利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法国人如何对待我们的关切,听不听我们的劝,那就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从法国人达到西太之后的各种动作,显然,他们并没有打算听劝。 按照法国人公布的计划,他们将和另外几个国家的海军,分别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举行三场海上演习,法国人宣称其目的是加强和这些伙伴国之间的协作,确保演习区域的海上安全。 话说,法国人远在欧洲,这里的安全,恐怕轮不到你们操心吧? 再看看和法国人一起参演的都是哪些国家。 在马六甲海峡的演习,除了法国航母战斗群,自然也少不了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海军。 在巽他海峡的演习,和法国人一起演习的,是印度尼西亚海军。…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一直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典范。然而,近期爆发的一起合作纠纷事件却让这一关系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声称因“财力不足”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马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铁路和造船行业尤为重要。 在铁路项目方面,中马两国签订了“东海海峡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造船业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了18艘大中型舰船,这些舰船主要用于维护和保护两国间的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军事关系的紧密,也为中国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就在中马合作项目蓬勃发展之时,马来西亚却以“财力不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中国官方震惊与愤慨,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马来西亚公信力的质疑。在国际合作中,违约行为不仅侵害了相关方的权益,更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面对马来西亚的背约之举,中国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回应。有关部门高层领导严正声明,若马来西亚执意违约,必须在90天内支付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否则,中国将暂停为马来西亚建造的18艘军舰项目,并将其作为抵押处置。这一强硬立场显示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协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担心其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诚信和道德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此次纠纷中展现了冷静理智和法律至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绝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马来西亚的警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反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波动剧烈。新任政权虽然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困局。短视与投机心理成为其决策的重大羁绊,导致原本的互惠互利前景化为泡影。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马来西亚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明智选择,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为解决当前的困境,马来西亚可以考虑与中国展开重新谈判,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内经济改革,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和公信力。此外,马来西亚还需加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中马合作纠纷事件不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诚信与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在面对合作纠纷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原则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未来,中马两国如何化解此次纠纷,将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双方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国际在线消息,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日前刊载文章,转述了菲律宾地缘政治学者马里奥·费迪南德·帕西翁在不久前一次学术论坛上的讲话。该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与策略,对其中体现出的精妙平衡和远见卓识予以称赞,还提出中国的外交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以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表明,菲律宾在这届进博会上收获了16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这充分彰显出两国稳固贸易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三位海外专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已被证明相当有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以及改革的成效。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加拉格尔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决策者驾驭风险的能力。 然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31%。此数据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恶化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世界银行在其最新报告中作出预测:“菲律宾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降至4.2%,这一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4.8%。”东盟秘书长于雅加达发表讲话时表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新加坡李光耀政策研究院(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者李光耀)的高级研究员王在浦指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危机或许会致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道,菲律宾军方宣称,菲方正在考虑从美国购买“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此,发言人毛宁指出,中方已经多次表明坚决反对的严正立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方面尽快纠正错误行径,依据其此前的公开承诺,尽早撤走“堤丰”中导系统。就在同一天,菲律宾陆军总长加利多在记者会上宣称,军方已经认识到“堤丰”导弹系统在实现群岛防御概念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可行性。而关于采购多少套中导系统的问题,加利多表示这要取决于经济能力。 菲防长特奥多罗针对中方作出回应并发出叫嚣。他称中方的批评属于挑衅行为,强调菲律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非处于任何国家的家门口,菲律宾有权力准许美军部署中导, 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国的否决。此外,他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停止炫耀武力”,并且照搬美国的论调,攻击“中方不断扩充核武库以及弹道导弹能力”,还拿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可谓是多管闲事。对于这种情况,我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批评菲防长的发言既越界又荒谬,谴责其公然宣称在涉海分歧方面对话和协商是最无意义的做法,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又在为谁发声,实在是令人费解。 菲律宾军方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一贯持亲美立场。然而,像特奥多罗这样激进地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并不常见。从中菲两国的军力对比而言,仅仅几套噱头大于实际作用的中导系统,是根本无法缩小中菲两军实力差距的,这些系统甚至对我国构不成威胁。我国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高度关注,并非源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看透了美菲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扰乱整个区域的阴谋。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着手部署中短程导弹一事予以特别关注。普京表示:“我方曾多次表明,《中导条约》的破裂会给全球安全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要强调,在美国于任何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之前,我们不会部署这类武器。俄罗斯实际上在单方面承担这些义务,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若美国开始部署此类系统,那么我方将解除所有的自愿性限制。”他着重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应对中程导弹这类威胁。同时,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于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此类导弹的发射并对其进行拦截。” 日前,“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当日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同日,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南部战区派遣海空力量旨在防范其他国家的舰机进入我国黄岩岛领海和领空。 回首过去一年,中菲之间虽产生了若干摩擦,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然而南海局势总体处于可控状态,这其中中国在南海控局能力的提升是一重要因素。
财联社1月25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将大幅减免加拿大的税收。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北卡罗来纳州视察飓风“海伦妮”带来的影响,并接受记者采访 特朗普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向记者称:“我将很高兴看到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如果可以实现,加拿大公民将享受大幅税收减免,因为他们目前课税很重。大家将不必担心军事问题等其他问题。大家将获得更好的、好得多的医疗服务。” 此前报道 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终于决定强硬一回 “加拿大是美国大约35个州最大的出口伙伴,任何导致进出口贸易困难的举措,最终都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就业。” 据中新网援引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执意在北美挑起贸易战,加拿大已经准备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而这终将伤害到美国人民。 据报道,加拿大政府内部的一份反制计划草案显示,报复措施将涉及从美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包括钢铁产品、陶瓷制品以及佛罗里达生产的橙汁等。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似乎终于要强硬一回了。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也不是第一次开打贸易战了。2018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加拿大曾对美国制造的家用电器、波旁威士忌和船舶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多次重申加拿大可以成为美国的“第51州”(资料图)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首次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关税警告时曾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采取更多措施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越过美加边境,就会一直征收25%的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多次认真地重申加拿大可以作为美国的“第51州”。 这就涉及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的关税警告是否会真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拟定的关税反制清单是否只是一种博弈姿态?如果美加贸易战不可避免,谁更能扛,又如何收场? 对加拿大以及其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美国盟友来说,这场博弈也可能为看清特朗普2.0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加拿大手里有反制牌 毫无疑问,美加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博弈对手。2023年加拿大经济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8%,经济规模还比不上美国正遭受山火侵蚀而束手无策的加利福尼亚州。…
去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按照WTO的规定,若12个月内不重启诉讼,此案将自动失效。 如今一年之限将至,早前有消息称,由于证据不足,欧盟正考虑是否放弃继续申诉,以免最终败诉。不过,彭博社1月24日披露,受到来自立陶宛和美国压力,欧盟似乎打算在期限前先重启案件,再重新“冻结”诉讼程序,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欧盟料将在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诉讼中采取拖字诀。”彭博社2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案暂停一年之后,欧盟很可能在本周申请恢复审理,但作为“程序性举措”,欧盟可能最早在下周重新暂停诉讼程序,收集证据。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最终决定仍可能有变。对于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拒绝置评。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声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WTO提起诉讼。 但这项指控当时并无任何公开资料佐证,也没有官方部门或商会代表背书。2021年12月3日,“澎湃明查”引述一名“相关消息人士”说,“系统里现在还是有(立陶宛)的”。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后来也很快表示,中国海关报关系统中存在“立陶宛”选项。 2021年12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询表示,个别媒体炒作中方将立陶宛从报关系统中清除、暂停立自华进口贸易许可、施压跨国企业不得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部件等消息均不属实。如果个别产品输华遇到技术问题,企业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中方主管部门反映。 2024年1月26日,WTO向成员国发出一份照会,称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照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照会文件 WTO网站 彭博社说,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是欧盟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继续上诉所需的证据已不复存在,继续申诉很可能会败诉,使欧盟显得软弱。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此外,有知情人士说,欧盟官员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甚至对是否应该恢复该案也存在分歧。一些声音认为,输掉案件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本月22日报道,布鲁塞尔也未能说服第三国的企业出面作证,证明它们被鼓励在向中国出口时不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 这也让欧盟面临着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据悉,欧盟在“冻结”上诉程序时并未事先通知立陶宛方面,这让立陶宛感到不满。美国拜登政府也曾敦促欧盟恢复诉讼程序,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团队更是早就批评过欧盟对华软弱。有知情人士担心,欧盟若放任此案失效,恐“激怒”特朗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