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生物學霸
1927 年 12 月,正是北歐隆冬最深重的時候,斯德哥爾摩城正靜靜地沉睡在冬日的積雪下,城市裡遊蕩著的,只有波羅的海凜冽的寒風和偶爾閃過的北極光。
就在當月 10 日,這座安靜的城市忽然變得喧囂起來,全世界都投來了熾熱的目光,因為沉寂 2 年的諾貝爾獎又要頒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諾貝爾獎一度低迷,在連續 2 年都沒有選出合適的獲獎者以後,諾獎委員會決定在 1927 年授予丹麥醫學家約翰尼斯·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1926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在癌症研究方面的貢獻。因為按照規定,諾貝爾獎的獲獎資格可以保留一年。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這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次對癌症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褒獎,也是對這位瘦弱老人最好的安慰。因為那個時候,60 歲的菲比格正飽受結腸癌和心臟疾病的折磨,在獲獎的 2 個月後,他就因心臟驟停與世長辭了。
然而,這個本該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卻成了諾貝爾獎史上鬧過的最大烏龍之一,因為這一年的獎項完全頒給了錯誤的結論。
「誘癌螺旋蟲」
20 世紀初,有關腫瘤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人們對癌症的認知十分有限,學術界的一大熱門研究方向,就是找出癌症的病因。彼時,3種關於癌症成因的理論佔據了主流:
•刺激理論:認為腫瘤是由外界的各種物理、化學或者機械刺激導致的
•胚胎理論:認為腫瘤是胚胎細胞造成的
•寄生蟲致癌理論:認為腫瘤是由微生物導致的
而菲比格,是寄生蟲致癌理論最堅定不移的支持者,一切還要從他的早期求學生涯說起。
菲比格於 1867 年出生在丹麥小城錫爾克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是著名作家。在良好的家庭氛圍薰陶下,他 16歲就考入了哥本哈根大學,學習醫學、生物學和動物學,並在 23 歲那年順利畢業。
畢業後的菲比格去了德國柏林,師從微生物學奠基人、190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和190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白喉桿菌。
羅伯特·科赫(左)和埃米爾·馮·貝林(右),圖片來源:wikipedia
1895 年,年僅28 歲的菲比格在服兵役期間完成了博士論文,獲得哥本哈根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並留校繼續自己的研究。他最初的研究方向依舊是白喉,不過隨著癌症研究的興起,他也轉向了這個領域。作為兩位諾獎得主的高材生,菲比格尋找「致癌微生物」的信念尤為強烈。
為了找到能夠致癌的寄生蟲,他進行了不懈的研究。1907 年,菲比格在 3 只實驗鼠的胃裡發現了很多密密麻麻的乳頭狀瘤,並在顯微鏡下發現腫瘤切片上有很多類似螺旋體的寄生蟲和蟲卵。
顯微鏡下的寄生蟲卵,圖片來源:文獻截圖
為了驗證實驗鼠的腫瘤到底是不是由這種寄生蟲引起的,菲比格想到了一個令人頭皮發麻的點子——給實驗鼠餵食這些螺旋蟲的中間宿主,蟑螂!!!
結果令他很滿意,在許多進行實驗的大鼠體內,都發現了腫瘤,這似乎可以說明就是這種寄生蟲引發的大鼠實驗性胃癌。
菲比格最初的命名是Spiroptera carcinom,現在已經依照物種分類改名為 neoplasticum 筒線蟲|圖片來源:文獻截圖
菲比格後來在 1913 年的第三屆國際癌症研究會議上公佈了自己的發現,他將這些寄生蟲命名為誘癌螺旋蟲(Gongylonema neoplasticum)。這項研究引起了當時的學界轟動,被認為打開了腫瘤研究的新紀元而備受追捧。
當年的同行是這麼評價的,「他將某些接觸的東西築入真理的大廈。」
獨享諾獎的爭議
誘癌螺旋蟲的發現,奠定了菲比格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從 1920年開始,他先後獲得了18 次諾獎提名,甚至有 1 次是在他去世以後。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1927 年 12 月 10 日,陪跑多年的菲比格最終如願以償,拖著羸弱的身體走進金碧輝煌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接過了專屬於他的諾貝爾獎章。他的獲獎並不令人意外,但一人獨享諾獎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
這就不得不提一位日本科學家,山極勝三郎。
山極勝三郎,圖片來源:wikipedia
1915 年,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山極勝三郎發現:由於經常接觸煤焦油,煙囪清掃工人罹患皮膚癌的概率非常高。在這個思路的啟發下,他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發現的轟動程度絲毫不亞於菲比格的研究,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被多次提名諾獎。
1925 年、1926 年、1928 年,乃至逝世後的 1936 年,山極勝三郎先後被提名 7次,但都未能獲得諾獎委員會的青睞。明明研究領域相同,工作重要性相似,獨立出成果的時間又相近,卻不能平分殊榮,山極勝三郎的折戟沉沙引來許多學者為他鳴不平,諾獎委員會甚至也被扣上了種族歧視的大帽子。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當然,此番爭議並不影響菲比格的學說盛行,在他去世後的幾十年裡,這一學說被無數學者奉為圭臬,影響著全世界的癌症研究。
可是,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一個意想不到的反轉出現了——菲比格的研究被證明是錯誤的。
神話破滅
自從菲比格的研究成果公佈以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想去重複他的實驗,但沒有一個人成功過。儘管早在 1918 年就有人質疑過,但被菲比格在學界如日中天的聲譽所掩蓋了。
直到 1935 年,一篇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Bacteriology的論文揭開了真相的一角。英國利茲大學的病理學教授理查德·帕西(Richard Douglas Passey)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所謂的「誘癌螺旋蟲」其實不會在大鼠體內引起癌症,菲比格很可能是把一種非癌變的組織誤以為是癌症了。
2 年後,另一篇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上的論文證實了這一質疑,當初菲比格觀測到的乳頭狀瘤確實不是惡性腫瘤。
圖片來源: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Bacteriology
圖片來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1952年,盛行了 30多年的菲比格學說正式迎來土崩瓦解。
兩位美國科學家在重複實驗時進一步發現,菲比格當初不光看錯了腫瘤,原因也分析錯了。在當年的實驗中,供給實驗鼠的飲食僅僅是白麵包和水,缺乏維生素 A才是導致乳頭狀瘤的真正原因,寄生蟲感染只是加重了實驗鼠的營養缺乏……
圖片來源: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事實證明,1926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大烏龍,頒佈給了一個錯得離譜的實驗結果。
或許,山極勝三郎才是當年真正應該獲得諾獎的人,可惜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山極老先生早在 1930 年就辭世了,而諾獎委員會也至今沒有收回頒獎。
菲比格的學術遺產
菲比格或許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醉心一輩子的研究成果,居然挖了這麼大一個坑,但考慮到時代的限制,咱們事後諸葛亮式地苛責他以及當年的諾獎評委也是極為不妥的。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菲比格還是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科學遺產:
在早年研究白喉的時候,菲比格為了驗證血清療法治療白喉的臨床療效,設計了史上第一個嘗試隨機分配的臨床對照試驗,成為臨床試驗史上的里程碑。
他的癌症研究成果雖然是錯誤的,但寄生蟲致癌學說並沒有錯。在菲比格的啟發下,人們後來發現了諸如血吸蟲、肝吸蟲、華支睪吸蟲等致癌寄生蟲,均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一級致癌物清單中。
圖片來源:WHO
作為科學家,菲比格勇於求真,積極探索,為後世學者開闢前進的道路,一次錯誤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但他的經歷也警示著我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犯錯總是不可避免,如何避免二次犯錯才是更值得我們反思的。
畢竟,權威如諾貝爾獎,在錯頒給菲比格之後,又出現了諸如「前腦葉白質切除術」、「DDT」等繞不開的汙點……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es_Fibiger#cite_note-29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Yamagiwa_Katsusabur%C5%8D#cite_note-4
3.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26/fibiger/biographical/
4.《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健康界,2020-10-12
5.《這一次,諾貝爾獎完全錯了》,蝌蚪五線譜,2017-11-17
6.《那些和癌症相關的諾貝爾獎》,醫學界,2015-03-19
7.《人類臨床試驗史的「第一次」|科普知識》,臨床研究促進公益基金,2022-08-26
題圖來源:網路
在2024年的7月底,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曾发布了一篇长达114页的报告,分析如果中美两国开战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这篇报告最后总结了一个让美国人颇为意外的答案,那就是如果中美开战,战争将在一个月内结束,不过结果却是美国输掉这场战争。 【钢铁雄狮】 美国明面上的军事力量要强于中国 从明面上看,美国的整体军事力量要强于中国。 在海军方面,美国有大约350万吨的军舰总吨位,中国则是大约240万吨。 从航母到驱逐舰,美国的主力军舰比中国高了不少。 美国有11艘航母,中国仅有3艘;驱逐舰美国有大约70艘,中国大约50艘。 美国舰队 水下军事力量方面,美国潜艇数量倒是没中国多,但美国的潜艇全是核动力潜艇,中国的潜艇大约70%都是常规动力潜艇。 在水下战略核力量和攻击型核潜艇方面,中国在技术和数量上都落后于美国。 最关键的是,美国有数量巨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要想海军真正成为一支远洋海军,不单单要海军的规模巨大,还要有这些海外军事基地。 因为军舰开出本土几千公里,没人能保证不会出问题。军舰的海外维护、补给等事务,都得靠这些海外军事基地解决。 维护中的军舰…
在珠海航展的舞台上,一架神秘的战机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它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机——苏-57。这架战机的亮相,看似是为了展示俄罗斯航空业的实力,实则背后隐藏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军贸故事。且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一番。 上世纪末,俄罗斯空军立志追赶美国,重启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大计。1998年,他们推出了T-50项目,意图打造一款能与F-22匹敌的重型隐身战斗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资金短缺的问题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俄罗斯空军喘不过气来。这时,他们想起了远在东方的印度,一个热衷于引进先进武器的国家。 印度空军一见T-50项目,眼睛都亮了,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想到,投入巨额资金后,却发现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事故频发。 到了2018年,印度空军终于忍无可忍,宣布退出合作。这无疑给俄罗斯空军泼了一盆冷水,但也让他们意识到,是时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于是,俄罗斯独立完成了苏-57的研发,并在国内小批量装备。这时,世界格局已变,印度的天空面临着中国歼-20和巴基斯坦歼-31的双重压力。印度空军急需一款隐身战机来挽回颜面,而苏-57似乎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在珠海航展上,俄罗斯将苏-57推向了前台,目的不言而喻。他们知道,印度的困境正是俄罗斯的机会。毕竟,苏-57的研发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印度的“慷慨解囊”。如今,印度空军面临的选择不多,苏-57成了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选项。 .这场看似巧合的航展亮相,实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俄罗斯和印度,一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是病急乱投医。正如俗语所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苏-57能否成为印度空军的“新欢”?答案尚未揭晓。 故事的结局,或许会让人啼笑皆非。印度空军在经历了T-50的挫折后,是否会再次掉入苏-57的“温柔陷阱”?而俄罗斯,能否凭借苏-57,在这场国际军贸游戏中反败为胜?一切皆有可能。 这场珠海航展上的“偶遇”,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军贸领域的波诡云谲。在这个大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苏-57,不过是这场游戏中的一枚棋子,它的命运,将取决于棋手的智慧和决心。至于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军队展示了其令人瞩目的军事能力和行动效率。 随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俄军对乌克兰的军事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摧毁行动,彰显出其武力的强大。 俄罗斯军方高效执行了一系列战略打击,将乌克兰的防线压得步步败退。 在冲突的初期,俄军就对乌克兰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密集轰炸,特别是一些重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系统。 令乌克兰感到恐惧的是,数以千计的多管火箭炮被俄军的精准打击消灭。 在空中战斗中,乌克兰的战斗机同样受到了无情的打击,数百架战机凌空被击落,这让乌克兰的空中力量大受影响。 在地面上,俄军的推进同样令人震惊。 他们在各个作战方向对乌克兰军队实施了毁灭性打击,集中火力将乌俄军通过其高效的指挥体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迅速在多个战线上打开突破口,将一些重要的村镇收入囊中。 俄罗斯军力的成功,离不开各军事单位的配合。 移动部队和空中力量相辅相成,目标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作战区域。 诸如“巴赫穆特”和“马里乌波尔”等战役,成为了俄军展示强大战术能力的绝佳舞台。 多兵种之间的密切协作让俄军在这些关键位置夺得主动,无不显示出其作战能力之强。 乌克兰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除军事装备为数众多地被摧毁外,其战略村镇也陆续被俄军攻陷,这对乌克兰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每一个被占领的村镇都意味着一片国土的丢失。…
从和平相伴到必要自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另一种解读 当代网络时代,各路观点交织而生,充斥着矛盾与争论。有人批评中国"好战",有人称赞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战争历程确实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议论。让我们试着以客观公正的目光,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也许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但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大国,其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则有所不同。正如有网友所说,这些战争都是中国被迫卷入的,而非主动发动。 以抗美援朝为例。当时朝鲜半岛陷入南北对峙,美国试图借机控制整个朝鲜。面对这一挑衅,中国作为朝鲜的盟友,不得不挺身而出,保卫朝鲜的独立。据统计,中国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7.5万人,为兄弟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不能说是"好战",而是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和平的必要行动。 再来看抗法援越的故事。当时法国企图重回越南,掠夺殖民地资源。越南求助中国,中国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协助越南抗击侵略者,最终帮助越南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怎能算作"侵略"? 当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并非一直融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越南曾多次越境骚扰中国边境,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反击行动。这虽然有些"咬人的兔子"的味道,但也说明了中国在面对威胁时的无奈和决心。 总的来说,中国的战争历程反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它并非一味好战,而是遇到严峻的安全挑战时,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当然,这么多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待其他国家和人民都保持友好热情,这也是其独特的立场和魅力所在。 历史总是充满争议,解读也往往因人而异。但让我们以更宽容、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战争历程。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中国,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支持。 从戍边卫土到正义捍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各种观点和论调不断涌现。对于中国的战争历程,也出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有人说中国好战,有人说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战争历史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若以客观、公正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中国战争历程背后所蕴含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其中包括抗美援朝、抗法援越、对越自卫反击等重大事件。这些战争的共同特点在于,中国并非主动发动,而是被迫卷入。面对周边小国的独立受到挑战,面对超级大国的侵略行为,中国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地区和平。这种自卫性质的战争,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前言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海军力量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三国的海军实力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据最新统计,美国海军拥有243艘作战舰艇,日本海上自卫队则有114艘。 那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海军舰艇数量又是多少呢?这些数字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战略考量和国际格局? 海上力量的演变 说起海上力量的演变,不得不从美国海军说起,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战略眼光,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强大的海军。 从航空母舰到核潜艇,美国海军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巨人,始终站在海军技术的最前沿。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进,当人们还沉浸在美国海军的强大中时,东方悄然崛起的力量开始引起世界的注意。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堪称传奇,从上世纪50年代的“蚊子船”起步,到如今的航空母舰编队,中国海军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种跨越式发展,不禁让人想起了“蛙跳效应”,就像青蛙一跃而起,跳过了许多障碍,中国海军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跨越。 如今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海军拥有约355艘作战舰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包括3艘航空母舰、50多艘驱逐舰和50多艘护卫舰等。 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对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但数量真的能代表一切吗?中国海军为何能如此快速发展?美国海军还能保持其传统优势吗? 三国海军实力对比 在探讨海军实力时,单纯比较数量显然是不够的,就像比较拳击手,不能只看体重,还要看技术和经验,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海军的较量,正是这样一场“质”与“量”的博弈。 让我们先看看中国这个后起之秀,2024年中国海军的主力水面舰艇实力令人刮目相看,055型驱逐舰被誉为“亚洲第一舰”,排水量超过1.2万吨,堪比小型巡洋舰。…
美国情报机构曾多次试图解读这些看似普通却又神秘的群体,却总是一无所获。 以至于他们总是渲染夸大的说出“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的威胁”等一系列愚蠢的言论。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那些神秘而伟大的中国力量,究竟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迅速集结、精准行动的。 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令老美破防的“中国最神秘三大组织”。 “意外的情报收集员” 中国的海域面积广阔,涵盖了470万平方公里,渔民们在这片广袤的水域中捕鱼、生活。 长期的海上漂泊,让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捕捞鱼虾,更是与海洋的动态密切相关。 无论是海面上出现的陌生船只,还是水下的设备,他们都能迅速反应,及时上报。 例如,在1978年,一位渔民在南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黑色的圆柱体,经过上报后,被确认是美国制造的MK-46反潜鱼雷。 这对当时深陷海上防御艰难泥潭的中国海军可谓是天降神兵,立刻对其进行拆解、分析、研究。 这一研究不要紧,直接让中国鱼雷科技飞跃发展了近20年,并且还研发出了比MK-46更优秀的鱼雷。 从此“中国渔民”名声大噪,让不少国家的海军“小心应对”,生怕自己的阴谋还没实现,就被我国渔民捕获,得不偿失。 此外,渔民们在海上巡航时,常常会发现一些可疑的外国船只。 这些船只可能是进行间谍活动的侦察船,或是试图侵犯中国海域的军事舰艇。 这时渔民们就会凭借多年的经验、对海域的熟悉以及对族谱单开一页的向往,迅速判断出这些船只的意图,并及时向海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