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亞時報1月11日報道,來自俄羅斯軍方內部人士的消息證實, 排水量近3萬噸的俄海軍「別爾哥羅德」號戰略核潛艇日前已在北冰洋某海域進行了「波塞冬」核魚雷的射擊測試
,以驗證該武器與發射平台在不同深度下的表現。
據悉,近段時間以來,別爾哥羅德號一直被部署在北德文斯克港,持續在北冰洋海域進行測試活動。
有趣的是, 有美國官員不久前曾公開表示,美軍對該艇的監視結果顯示它曾在出港一個多月後沒有進行任何測試、只能「無功而返」,因此推斷該艇出現了嚴重的技術困難
,這可能導致它無法正常與「波塞冬」核魚雷適配。
而俄方如今曝光該艇完成了相關測試的消息,無疑是狠狠地抽了美方一記耳光,也體現出普京為什麼「底氣十足」。
(波塞冬核魚雷)
和「薩爾馬特」戰略導彈、「鋯石」高超音速導彈一樣,「波塞冬」核魚雷也是由普京「親自認證」的當代俄軍六大新型戰略武器之一,對俄軍的戰略威懾力來說極為重要——一些評價甚至認為,它可能是俄軍現役武器裝備中最強大的「遊戲規則改變者」,超過了傳統的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
為啥?首先當然是因為它的「不可攔截性」。我們都知道,從冷戰至今,美國建立了完善的彈道導彈預警體系,從前沿雷達、監控衛星到本土防禦攔截彈一應俱全,大大削弱了彈道導彈的威懾力。
(工廠內的波塞冬核魚雷)
但波塞冬不同。它是一枚能夠在海平面下幾十到幾百米深度、以70節以上的高航速航行的「核魚雷」,而小型同位素反應堆讓它擁有了近乎無限的航程。最重要的是, 海岸線漫長的美國根本沒有一套具有實戰意義的「水下預警系統」
,
只能依靠水上無人機+反潛艦艇在特定海域建立攔截線,並且這還得建立在美軍能夠發現其航行路線與實時動態的情況下—— 換句話說,在實戰中,目前美國幾乎不可能攔截這種武器。
(測試用的波塞冬核魚雷)
此前美海軍學會曾刊發文章,認為這種武器將對美國的東西海岸線構成嚴重的威脅。 一旦這種武器抵達海岸附近,它搭載的千萬噸級大型核彈頭足以對任何港口造成毀滅性的、幾乎不可能恢復的破壞,包括美國的聖迭戈和諾福克軍港。
當然,它也有它運用上的局限性。目前,俄軍僅有一艘經過「特別定製」的別爾哥羅德號潛艇能夠發射這種核魚雷。這使得情報收集能力很強的美軍能夠將重心放在追蹤其攜帶平台上,從而提前鎖定、讓美軍能夠在其開火前就將其摧毀。
當然,俄海軍未來預期還將建造更多的此類艦艇,至少要實現「部署30枚波塞冬」的目標,這至少還需要5艘「別爾哥羅德」同級的核潛艇。放着俄海軍的施工效率不談, 如果這一目標真的實現,那麼美軍現有的「針對攜帶平台」的戰術就將失效,美國將不得不花費巨額經費去建立一套水下預警平台。
(別爾哥羅德在北冰洋)
不過,俄羅斯真的會使用這種戰略核武器嗎?目前來看,這不太可能。
核武器能夠阻止美蘇爆發大戰,同樣也能阻止美俄爆發大戰。俄羅斯部署、測試這種「戰場規則改變者」,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為了真的要策劃一場改變俄烏衝突的核打擊。相反,莫斯科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牽制美國。
正如前文所說,美國擁有完備的彈道導彈防禦體系,卻沒有水下武器預警體系。如果俄羅斯持續強化這種「水下戰略威脅」,美國很可能就不得不將大量國防經費調用去建立水下預警系統,無法繼續斥巨資對烏克蘭施加軍事援助,從而有效緩解前線俄軍面臨的壓力。
(建造中的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
當然,從另一層面上,莫斯科也是在「提醒」美國:如果美國得寸進尺、繼續推動衝突升級,那麼俄軍動用這種武器打擊美國本土的事情,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
此前,美国法院已经作出了裁决,认定特朗普无权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征收关税。 而特朗普政府自然“不服”该判决,已将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相关听证会定于11月5日召开。 连英国广播公司(BBC)都直说是 “里程碑式的判决”,毕竟这事不光关系到特朗普本人,更牵扯到美国总统一句话能不能随便拿紧急权力征税,往大了说,还影响全球贸易的规矩,所以不管是美国国内的企业、民众,还是其他国家,都等着看结果。 之前特朗普那股子高调劲儿大家都熟悉,10 月中旬的时候,他还明明白白说 “我想我会去最高法院旁听”,那意思就是要亲自坐镇,给这场听证会再加点 “戏”—— 毕竟他一贯爱搞大场面,也擅长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对事儿的重视,给外界一种 “我胸有成竹” 的感觉。当时不少人都琢磨,开庭那天肯定热闹,媒体镜头得围着他转,他说不定还会在法院门口说几句硬气话,再把这案子和 “美国利益” 绑在一起,赚一波支持率。 可谁能想到,离开庭就剩最后 2…
前言 南海这摊水,不是谁说了算就算了。澳大利亚一架军机闯进西沙空域,被中方战机果断驱离,这事儿里头的意思可不少。 挑衅?还是刻意测底线 据媒体披露,事情发生在10月19日。一架来自澳大利亚的P-8A反潜巡逻机,从菲律宾方向飞来,径直靠近中国实际控制的西沙群岛空域。该机挂的是军用编号,配备的是侦察设备,任务目的十分明确。按照国际通用准则,外国军机若要进入他国领空或敏感区域,得事前通报、获许可。可这一次,澳方显然没有走这个流程。 雷达上那颗目标越来越靠近,中方南部战区迅速反应。出动空中力量,派出战机升空跟踪。此时,澳机并未做出规避动作,反而持续推进,最终已经属于实实在在“越界”进入西沙岛礁控制区的范畴。 这不是偶然。2022年5月,同型号澳机就曾逼近西沙,被中方战机用释放热焰弹的方式驱离。2025年2月,又一架同系列机重演旧剧。三年三次,说明这绝不是误会,而是刻意操作,试图在敏感区域做“靠近侦察”。因此,这次中方应对,既是必然也是注定。 亮剑:不是吓唬,是红线必须守 当口头警告不起作用,侦察机继续推进,就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中方战机出手释放热焰弹,这不是动武打击,而是强烈警告:你踏红线了,必须立刻退出来。热焰弹爆炸会产生强烈红外信号、高温气流,可以干扰对方导弹制导、影响机组人员视线、让飞行状态瞬间变得不稳定。虽然热焰弹本身不会把飞机打下来,但它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 澳防部随后发表声明,称中方行为“不安全、不专业”。澳方强调机组面临“严重风险”。可问题是,他们忽略了自己先闯入的事实。不经允许就冲进别人家院子,之后被喊出来还反过来抱怨主人“太激烈”?这逻辑硬是令人翻白眼。 从中方角度看,这一回合不是示弱,而是亮剑。前期无线电喊话、近距监控、有效警告,这些都在规则框架内。使用热焰弹,是因为别的方式没效果。换言之:不是想儿戏,而是想让入侵者明确知道——越线就要付代价。对方逃得快,从数千公里一路飞回大陆,也暴露了他们的心理不是平静的。这不是科技恐惧,而是对被反制的经验记忆。 公开:不是偶发,而是常态化化斗争 相比以往连声悼念、低调处理的做法,这一次中方通报迅速、细节公开并带有强烈信号。中方国防部称,澳军机“非法侵入”我国空域,并向澳方提出严正交涉。这说明两点:一,中方在主权争议中不再只做被动防守;二,在话语权争夺中,中方希望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澳方坚持其“在国际空域执行常规任务”,将中方行动批为“不安全、不专业”。两方话语在交锋,不只是空中一架飞机的问题,而是规则、主权、话语权的角力。在这种背景下,澳机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侦察,而是“主动卷入战略棋盘”。中方的应对也不仅仅是技战术,而是战略态度的体现:南海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后院。试探、侵犯都必须承担后果。 警醒:谁以为后院没人管?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并非孤军行动。它正卷入由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多国舰机频繁出现在南海及其周边。澳方之所以频繁出动,是希望在联盟中展现价值,同时也在试探中国在该地区的反应。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真正估计到,中国在这一片海域的意志与能力?…
中美高层刚结束会谈,王毅外长与美方的对话刚刚为两国关系定下基调,特朗普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在台湾问题上“变脸”,五角大楼直接施压日澳,要求它们在中美台海冲突中明确角色。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更让日本和澳大利亚陷入两难——是追随美国卷入战争,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立? 美国五角大楼“逼宫”日澳,台湾问题成“试金石”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愈发激进。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在过去几个月里频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防官员会谈,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美因台湾爆发冲突,日澳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美国在试探盟友的底线——是否愿意在中美对抗中充当“马前卒”,甚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日澳的反应却让美国失望了。据《金融时报》披露,日澳国防官员对美国的提问感到“沮丧和震惊”,因为美国自己都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却要求盟友提前“选边站”。更关键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 日澳为何拒绝“站队”?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是关键 面对美国的施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为美国的霸权买单。 首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支持对台湾采取“任何单边行动”,并强调“不希望现状发生任何改变”。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美国的施压,表明澳方不愿卷入台海冲突。此外,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凸显中澳经贸合作的紧密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农产品等关键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湾问题与中国交恶,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日本的态度同样谨慎。日本外相岩屋毅此前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时重申,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没有改变。更关键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日本依赖美国而被迫服从”的逻辑不可接受。此外,日本被曝因“黑金事件”政治丑闻受美国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美国操控的不信任。 日本外相岩屋毅(资料图) 美国的真实意图:逼盟友“消耗”,自己坐收渔利? 美国为何突然在台湾问题上施压日澳?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让日澳充当“炮灰”,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局势。 1.科尔比的“战争经济学”:据《金融时报》报道,科尔比主张“花小钱办大事”,认为美国没必要在台海投入过多资源,甚至提出“若台湾保不住,可提前炸毁其高新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一无所获”。这种极端言论表明,美国已将台湾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而非真正需要捍卫的核心利益。 2.特朗普的“交易思维”: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关税战、国防开支等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逼迫日澳“出血”——日本被要求提高国防开支至GDP的3.5%,澳大利亚则面临“奥库斯”协议审查和额外关税威胁。若日澳拒绝,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甚至取消安全承诺。 3.评估战争可能性:美国突然要求盟友明确台海立场,实则是在测试“中美开战时,哪些国家会真正站队美国”。但日澳的拒绝表明,美国无法确保盟友会为其火中取栗,这让其“战争冒险”计划面临失败风险。…
据埃菲社11月2日报道,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八国部长2日在视频会议上决定,自12月起增加每日13.7万桶石油供应,同时宣布2026年1月至3月将不再逐月增产。 按照官宣口径,12月起每日多供应的13.7万桶原油,刚好承接了10月以来的渐进式增产节奏,既没超出市场预期引发恐慌,又精准回应了全球对供应缺口的担忧。 但真正的信息量藏在后半句。2026 年第一季度“不再逐月增产”。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每年1-3月本就是石油消费的传统淡季,取暖需求退潮、工业开工率走低,暂停增产看似是顺应季节规律的理性操作。可结合国际能源署(IEA)与欧佩克的预测分歧来看,这更像一记精准的“刹车”,前者警告2026年可能出现400万桶/日的过剩,后者却坚持需求将增长13.7万桶/日,而欧佩克+用“暂停增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22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Lukoil)实施制裁,宣称要“切断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资金”。 可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刺眼。2024年俄罗斯油气出口收入达1820亿美元,仅比战前下降10%,远未达到西方预期的“腰斩”效果;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财政甚至连续出现盈余,能源税收同比暴涨25%。 四年19轮制裁,为何越制裁越“有钱”?答案藏在全球能源贸易的重构里。美国曾试图用“价格上限”锁死俄罗斯原油出口,却没想到印度、中国等亚洲买家用“折扣采购”撕开了缺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更是给这场制裁闹剧补了一刀。13.7万桶/日的增量虽不多,但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能源供应的主导权,仍在产油国联盟手中,这让世界各国不用担心供应问题和价格问题。当俄罗斯能通过欧佩克+框架参与全球供应调节,美国的单边制裁便成了 “自说自话”。 大转折来了! 欧佩克+的“一增一停”,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的一次“权力宣言”。过去,美国习惯用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操控能源市场,想压低油价时,就施压沙特增产,想遏制对手时,就切断其能源出口。可现在,这套玩法越来越不管用了。 首先是“去西方化”的贸易网络已经成型。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从“向西”转向 “向东”,中国、印度成为最大买家;委内瑞拉顶住制裁,通过与俄罗斯合作维持原油生产;欧佩克+内部,沙特与俄罗斯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减产保价、增产稳市”的默契。当能源贸易不再依赖美元结算、不再看美国脸色,制裁自然成了“空拳”。 其次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困境。截至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达38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超123%,政府还曾停摆22天。对内无力解决经济难题,对外就只能靠“强硬表演”转移矛盾,对俄制裁、对委施压,看似热闹,实则拿不出实质性手段。欧洲的处境更尴尬,想禁运俄气,却仍有12%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而美国趁机以高出战前40%-60%的价格兜售LNG,让欧洲成了“冤大头”。 最关键的是,产油国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过去,欧佩克常因内部利益分歧被美国分化,可现在,沙特需要俄罗斯制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俄罗斯需要沙特的市场地位规避制裁,其他产油国则需要联盟稳定油价。这种利益绑定,让欧佩克+从“价格操纵者”变成了“格局塑造者”。…
日前,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4国海军,一共凑出4艘军舰在南海开展第12次所谓“多国海上合作活动”。 表面上,这场军演打着“自由航行”与“区域安全”的旗号,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华挑衅。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演习从开场就充斥着尴尬与力不从心。 美军原计划参演的“尼米兹”号航母,刚因连续坠机事故被迫提前撤离,白白损失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和一架海鹰直升机,价值超过1亿美元。 而顶替而上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服役已30年,性能早已被解放军新一代052D型驱逐舰甩在身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更是“凑数”意味明显:澳军仅派遣一艘中型护卫舰,新西兰则出动一艘补给舰。 而菲律宾则迫不及待地亮出其“王牌”——从韩国采购的“何塞·黎刹”号轻型护卫舰。 这艘仅2000余吨的舰艇,战力甚至不及中国海警的大型巡逻船,却被菲媒吹捧为“海军现代化里程碑”。 四国联军拼凑的四艘舰艇,在浩瀚的南海宛若一支“古董舰队”,只能说,这场号称“对华威慑”的军演,从开场就注定了虎头蛇尾的结局。 与四国联军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游刃有余的应对。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至少派出5艘新型舰艇,以“湛江”号052DL型驱逐舰为核心,在3-5海里的距离上对四国舰队进行全程“伴航”。 这个距离在现代海战中相当于“贴脸”监视,意味着中国海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种“包夹”态势并非偶然,背后是南海战略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中国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之一,其盾舰数量甚至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与韩国海军的总和。 随着福建舰即将入列,南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将再获跃升。…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