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亚大陆的唯一大国,印度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大国梦,而实现“芯片梦”,是印度成为现代化大国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发展芯片产业不能只靠嘴喊口号、或者制作PPT,而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而印度作为后发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真的能自主研发出芯片吗?
虽然困难重重,但印度野心不减,甚至还喊出了“赶中超美”的口号。
那么,印度的“芯片”野心究竟有多大?又会遇到哪些潜在的困难?
本期,就带领大家了解印度“奋起直追却困难重重”的“芯片梦”!
豪掷百亿补贴芯片产业
印度很早就开始为芯片产业的发展谋篇布局,不断为本土的芯片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自2005年以来,印度就决定大力发展芯片制造业。
2012年,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项促进电子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规划建设200个电子制造业聚落;还设立了电子发展基金,拨款1.11亿元支持电子制造业发展。
既然印度早在十多年前就采取了支持芯片产业发展的行动,那为何印度芯片的发展始终进展缓慢呢?这就要联系芯片产业背后的全球产业和地缘政治格局。
当前,芯片产业主要被英特尔、高通和ASML等欧美跨国公司掌控,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少数非欧美地区的顶级玩家在芯片产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初具规模。
乍一看,全球芯片产业分工链条和利益分配链条已经十分成熟,印度作为“新手玩家”,要在芯片产业这个“游戏”中占据一席之地非常困难。
但印度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国际大环境的背景下,印度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融入全球芯片产业链条,并成为“头号玩家”并非没有可能。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多方预测,在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为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速对华“经济脱钩”,意图打压中国获取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给中国经济施加压力,企图让制造业离开中国。
而打击中国制造,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的芯片产业。
西方加紧打压中国,为印度提供了发展的窗口期。
为何这么说?
首先,中国的芯片生产体量巨大,西方打压制裁中国的芯片产业,必然会调整芯片产业的全球布局,形成中国和美国两套芯片产业链态势。
印度从中嗅到了发展的“可乘之机”。在印度看来,与其硬着头皮自己研究,不如趁机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芯片产业体系,同时吸收从中国撤离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做强自身芯片产业,用“替代中国”的身份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争取更大的战略让利。
其次,不仅国际形势有利于印度芯片产业发展,印度自身的经济结构也决定着芯片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预计将在2023年4月,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再加上印度的人口非常年轻,这将为印度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最后,本土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芯片需求激增。
目前,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还是家用电器和汽车生产大国,为满足消费需求,印印度本土的芯片需求每年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全球的2倍,面对芯片供应链短缺、芯片制造水平低的短板,印度只得完全依赖于进口。
为了减少对昂贵进口芯片的依赖,印度野心勃勃地开始自主研发。
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下,莫迪政府豪掷百亿,奋起直追。
2021年12月,莫迪政府承诺划拨100亿美元用于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芯片即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2022年3月,又推出“印度半导体计划”(ISM),旨在建立印度本土半导体产业生态,使印度崛起成为全球电子制造和设计中心。
印度百亿补贴主要补贴芯片产业的生产端和设计端,如:为晶圆厂建设和购买半导体设计设施提供资金。
从实施效果来看,百亿补贴的力度较大,多家企业谋求在印度建厂,向印度政府申请补贴。
显然,印度意图通过出台各项补贴刺激政策,吸引全球芯片企业在印度设置生产基地;同时利用本土廉价的劳动力和不断扩大的市场等优势,快速实现芯片在印度本土规模化生产。
为实现“雄心芯片梦”,印度莫迪政府可谓是铆足了劲。
但遗憾的是,钱花进去了,心思投进去了,却成效寥寥。
这是为啥呢?印度发展芯片产业究竟有哪些内外部不利因素?
其实,印度发展芯片产业有“三大软肋”!
第一大软肋: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芯片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投资者通过会谨慎布局生产场地,生产场地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是投资建厂的重要考虑因素。
以晶圆代工厂为例,从工厂建设完成、到正式投入生产、再到产生足够的利润填平投放资金,这一过程需要大概10年的时间。若在投产过程中,因水电供应短缺等因素延误了生产进度,那么回报周期则会更长!这是任何一位投资者都不想看到的。
总之,投资建厂需要尽可能选址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避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生产风险。
显然,印度跟这个需求压根不配套,因为印度的基础实施实在太落后了。
印度因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给印度芯片产业的发展蒙上阴影。
第二大软肋:人才外流。
印度在IT人才培养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尴尬的是,印度也是全球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
据统计,印度每年有一半以上毕业生会离开印度,其中大部分选择留在工资高、社会福利好的美国。为此,培养了大批IT人才的印度理工学院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院”。
甚至还有印度学者如此直言道:“印度曾沦为英国的“棉花殖民地”,现在则沦为美国的“人才殖民地”,由输送棉花变为输送人才。”
显然,印度的人才外流形势十分严峻,能培养出人才却自己留不住,也是尴了大尬。
第三大软肋:劳动力素质低。
印度虽然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吃着“人口红利”,但这并不代表用人成本廉价。
印度大部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难以为芯片产业的生产制造提供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
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芯片产业链的争夺者又何止印度一家?
作为芯片行业的顶级玩家,美国、欧洲、日韩肯定不会轻易将手上掌握的芯片生产核心环节落入印度手中,此外,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本土芯片产业。
显然,“芯片产能竞赛”已经席卷全球,印度没能跟上脚步。
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下文简称芯片法案)。
芯片法案计划提供2800亿美元补贴美国的科技产业,其中527亿美元的资金将专门用于培育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提高美国本土半导体研发水平,扩大半导体在美国本土的生产规模。
法案内的限制性条款规定,禁止获得美国补助资金的企业在一些特定的国家增加先进制程芯片的产能,若违反这一条款,企业就需要全额偿还补贴。
这意味着,美国意图用巨额资金补贴吸引芯片巨头离开其他国家,在美国本土设厂。
这其实是一种“二选一”的市场垄断行为,美国企图垄断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和研发。
此条例剑指中国,但是“特定国家”的标准十分模糊,“特定国家”是否包括印度?即使现在不包括印度,那未来的某一天,印度是否会被美国列入“特定国家”行列?
这些问题的答案全由美国说了算。
肆意打压遏制他国发展是美国的惯用伎俩。此次,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打压他国的意志法律化、程序化、正规化,可见美国急切地想要维护芯片生产的自主性。
从这点来说,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芯片产业链里,印度估计只能吃美国剩下的“残羹剩饭”,想要得到实质性的让利和扶持难于登天,更别提打破美国垄断了。
此外,面对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他国芯片产业的态势,全球芯片产业链条上的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本土芯片企业。
2021年,韩国抛出4500亿美元计划,依托本土的三星和SK海力士等先进科技公司,计划在韩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2022年8月4日,韩国也通过立法的形式扶持本国芯片产业,颁布《国家尖端战略产业法》,为半导体的研发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类似的手段还被运用于欧盟。
2022年2月,欧盟《欧盟芯片法案》正式颁布,法案计划投入430亿欧元支持欧洲芯片生产,为芯片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欧盟的目标是扩大欧盟在芯片市场上的占有率,计划到2030年,欧盟在全球半导体生产的市场占有率从10%提升到20%
此外,欧盟还积极与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巨头,就“在欧洲建厂”事宜协商。
2022年3月,英特尔就宣布投资330亿欧元促进欧洲资助研发制造芯片。英特尔的投资计划较为全面,包括:在制造业强大的德国建设芯片生产基地,在法国设立研究中心,在意大利建设组装工厂等。
欧盟内部成员国相互配合,发挥比较优势,综合促进欧盟芯片产业发展。
作为半导体新兴市场的中国也不逞多让,半导体行业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战略布局方向。
中国拥有强大的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依靠国内大市场、即大批的科研人才和技术工人,我国的芯片生产规模正不断壮大。从这点来看,印度芯片取代中国也只是嘴上说一说。
纵观全球,各国群雄逐鹿。
美国和欧洲倚靠先发优势,掌握芯片设计研发的顶端科技;韩国、日本在芯片生产领域积累了丰厚的技术优势;中国将芯片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各个环节加速发展。
反观印度,既没有先发优势,也缺乏完善的产业基础;既有难以弥补的软肋,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印度实现“雄心芯片梦”可谓是困难重重!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只有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高薪岗位,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就业需求,才能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福祉。
作为未来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要实现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必须吃下足够多的高质量产业,而吃下芯片产业只是莫迪政府的其中一个目标。
虽路途困难重重,但印度野心不减,雄心能否落地尚未可知。
此外,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寻求更好的发展,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福祉的初心不会动摇,中国的芯片梦也要实现,也终将实现!
在2024年的7月底,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曾发布了一篇长达114页的报告,分析如果中美两国开战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这篇报告最后总结了一个让美国人颇为意外的答案,那就是如果中美开战,战争将在一个月内结束,不过结果却是美国输掉这场战争。 【钢铁雄狮】 美国明面上的军事力量要强于中国 从明面上看,美国的整体军事力量要强于中国。 在海军方面,美国有大约350万吨的军舰总吨位,中国则是大约240万吨。 从航母到驱逐舰,美国的主力军舰比中国高了不少。 美国有11艘航母,中国仅有3艘;驱逐舰美国有大约70艘,中国大约50艘。 美国舰队 水下军事力量方面,美国潜艇数量倒是没中国多,但美国的潜艇全是核动力潜艇,中国的潜艇大约70%都是常规动力潜艇。 在水下战略核力量和攻击型核潜艇方面,中国在技术和数量上都落后于美国。 最关键的是,美国有数量巨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要想海军真正成为一支远洋海军,不单单要海军的规模巨大,还要有这些海外军事基地。 因为军舰开出本土几千公里,没人能保证不会出问题。军舰的海外维护、补给等事务,都得靠这些海外军事基地解决。 维护中的军舰…
在珠海航展的舞台上,一架神秘的战机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它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机——苏-57。这架战机的亮相,看似是为了展示俄罗斯航空业的实力,实则背后隐藏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军贸故事。且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一番。 上世纪末,俄罗斯空军立志追赶美国,重启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大计。1998年,他们推出了T-50项目,意图打造一款能与F-22匹敌的重型隐身战斗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资金短缺的问题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俄罗斯空军喘不过气来。这时,他们想起了远在东方的印度,一个热衷于引进先进武器的国家。 印度空军一见T-50项目,眼睛都亮了,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想到,投入巨额资金后,却发现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事故频发。 到了2018年,印度空军终于忍无可忍,宣布退出合作。这无疑给俄罗斯空军泼了一盆冷水,但也让他们意识到,是时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于是,俄罗斯独立完成了苏-57的研发,并在国内小批量装备。这时,世界格局已变,印度的天空面临着中国歼-20和巴基斯坦歼-31的双重压力。印度空军急需一款隐身战机来挽回颜面,而苏-57似乎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在珠海航展上,俄罗斯将苏-57推向了前台,目的不言而喻。他们知道,印度的困境正是俄罗斯的机会。毕竟,苏-57的研发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印度的“慷慨解囊”。如今,印度空军面临的选择不多,苏-57成了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选项。 .这场看似巧合的航展亮相,实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俄罗斯和印度,一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是病急乱投医。正如俗语所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苏-57能否成为印度空军的“新欢”?答案尚未揭晓。 故事的结局,或许会让人啼笑皆非。印度空军在经历了T-50的挫折后,是否会再次掉入苏-57的“温柔陷阱”?而俄罗斯,能否凭借苏-57,在这场国际军贸游戏中反败为胜?一切皆有可能。 这场珠海航展上的“偶遇”,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军贸领域的波诡云谲。在这个大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苏-57,不过是这场游戏中的一枚棋子,它的命运,将取决于棋手的智慧和决心。至于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军队展示了其令人瞩目的军事能力和行动效率。 随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俄军对乌克兰的军事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摧毁行动,彰显出其武力的强大。 俄罗斯军方高效执行了一系列战略打击,将乌克兰的防线压得步步败退。 在冲突的初期,俄军就对乌克兰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密集轰炸,特别是一些重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系统。 令乌克兰感到恐惧的是,数以千计的多管火箭炮被俄军的精准打击消灭。 在空中战斗中,乌克兰的战斗机同样受到了无情的打击,数百架战机凌空被击落,这让乌克兰的空中力量大受影响。 在地面上,俄军的推进同样令人震惊。 他们在各个作战方向对乌克兰军队实施了毁灭性打击,集中火力将乌俄军通过其高效的指挥体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迅速在多个战线上打开突破口,将一些重要的村镇收入囊中。 俄罗斯军力的成功,离不开各军事单位的配合。 移动部队和空中力量相辅相成,目标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作战区域。 诸如“巴赫穆特”和“马里乌波尔”等战役,成为了俄军展示强大战术能力的绝佳舞台。 多兵种之间的密切协作让俄军在这些关键位置夺得主动,无不显示出其作战能力之强。 乌克兰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除军事装备为数众多地被摧毁外,其战略村镇也陆续被俄军攻陷,这对乌克兰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每一个被占领的村镇都意味着一片国土的丢失。…
从和平相伴到必要自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另一种解读 当代网络时代,各路观点交织而生,充斥着矛盾与争论。有人批评中国"好战",有人称赞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战争历程确实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议论。让我们试着以客观公正的目光,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也许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但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大国,其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则有所不同。正如有网友所说,这些战争都是中国被迫卷入的,而非主动发动。 以抗美援朝为例。当时朝鲜半岛陷入南北对峙,美国试图借机控制整个朝鲜。面对这一挑衅,中国作为朝鲜的盟友,不得不挺身而出,保卫朝鲜的独立。据统计,中国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7.5万人,为兄弟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不能说是"好战",而是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和平的必要行动。 再来看抗法援越的故事。当时法国企图重回越南,掠夺殖民地资源。越南求助中国,中国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协助越南抗击侵略者,最终帮助越南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怎能算作"侵略"? 当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并非一直融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越南曾多次越境骚扰中国边境,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反击行动。这虽然有些"咬人的兔子"的味道,但也说明了中国在面对威胁时的无奈和决心。 总的来说,中国的战争历程反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它并非一味好战,而是遇到严峻的安全挑战时,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当然,这么多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待其他国家和人民都保持友好热情,这也是其独特的立场和魅力所在。 历史总是充满争议,解读也往往因人而异。但让我们以更宽容、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战争历程。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中国,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支持。 从戍边卫土到正义捍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各种观点和论调不断涌现。对于中国的战争历程,也出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有人说中国好战,有人说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战争历史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若以客观、公正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中国战争历程背后所蕴含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其中包括抗美援朝、抗法援越、对越自卫反击等重大事件。这些战争的共同特点在于,中国并非主动发动,而是被迫卷入。面对周边小国的独立受到挑战,面对超级大国的侵略行为,中国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地区和平。这种自卫性质的战争,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前言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海军力量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三国的海军实力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据最新统计,美国海军拥有243艘作战舰艇,日本海上自卫队则有114艘。 那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海军舰艇数量又是多少呢?这些数字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战略考量和国际格局? 海上力量的演变 说起海上力量的演变,不得不从美国海军说起,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战略眼光,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强大的海军。 从航空母舰到核潜艇,美国海军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巨人,始终站在海军技术的最前沿。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进,当人们还沉浸在美国海军的强大中时,东方悄然崛起的力量开始引起世界的注意。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堪称传奇,从上世纪50年代的“蚊子船”起步,到如今的航空母舰编队,中国海军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种跨越式发展,不禁让人想起了“蛙跳效应”,就像青蛙一跃而起,跳过了许多障碍,中国海军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跨越。 如今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海军拥有约355艘作战舰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包括3艘航空母舰、50多艘驱逐舰和50多艘护卫舰等。 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对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但数量真的能代表一切吗?中国海军为何能如此快速发展?美国海军还能保持其传统优势吗? 三国海军实力对比 在探讨海军实力时,单纯比较数量显然是不够的,就像比较拳击手,不能只看体重,还要看技术和经验,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海军的较量,正是这样一场“质”与“量”的博弈。 让我们先看看中国这个后起之秀,2024年中国海军的主力水面舰艇实力令人刮目相看,055型驱逐舰被誉为“亚洲第一舰”,排水量超过1.2万吨,堪比小型巡洋舰。…
美国情报机构曾多次试图解读这些看似普通却又神秘的群体,却总是一无所获。 以至于他们总是渲染夸大的说出“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的威胁”等一系列愚蠢的言论。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那些神秘而伟大的中国力量,究竟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迅速集结、精准行动的。 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令老美破防的“中国最神秘三大组织”。 “意外的情报收集员” 中国的海域面积广阔,涵盖了470万平方公里,渔民们在这片广袤的水域中捕鱼、生活。 长期的海上漂泊,让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捕捞鱼虾,更是与海洋的动态密切相关。 无论是海面上出现的陌生船只,还是水下的设备,他们都能迅速反应,及时上报。 例如,在1978年,一位渔民在南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黑色的圆柱体,经过上报后,被确认是美国制造的MK-46反潜鱼雷。 这对当时深陷海上防御艰难泥潭的中国海军可谓是天降神兵,立刻对其进行拆解、分析、研究。 这一研究不要紧,直接让中国鱼雷科技飞跃发展了近20年,并且还研发出了比MK-46更优秀的鱼雷。 从此“中国渔民”名声大噪,让不少国家的海军“小心应对”,生怕自己的阴谋还没实现,就被我国渔民捕获,得不偿失。 此外,渔民们在海上巡航时,常常会发现一些可疑的外国船只。 这些船只可能是进行间谍活动的侦察船,或是试图侵犯中国海域的军事舰艇。 这时渔民们就会凭借多年的经验、对海域的熟悉以及对族谱单开一页的向往,迅速判断出这些船只的意图,并及时向海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