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遏制中俄,美國開始全全方位與中俄展開競爭,在美國看來,保持在太空領域的優勢,有利於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削弱中俄競爭力。中俄一直強調太空不應該搞對抗,而應該和平開發太空資源,但美國偏偏推出重返月球太空計劃,試圖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並拉攏一眾盟友開發月球資源。對此,中俄得採取措施予以反制,遏制美國獨霸月球的企圖!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發布日前消息稱,俄中兩國準備合力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加強與兩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合作。其實在今年11月25日,中俄航天部門簽署了一份太空活動合作發展綱要。按照計劃,中俄聯手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擬於2025年至2035年分兩個階段建設,包括地月運輸設施、月球表面長期支持設施、月球運輸和運行設施、科學設施、地面支持和應用設施等等。
俄羅斯之所以選擇與中國合作,基於兩個原因,一方面,中國與俄羅斯關係良好,而俄羅斯自身缺乏足夠的資金,要知道,開發探索月球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俄羅斯雖然有一定的技術,但拿不出足夠多的錢來進軍月球,而中國經濟穩定,具有雄厚的財力,中國的探月技術不遜於美國,與中國合作,有利於保持俄羅斯的太空大國地位。
另一方面,旨在遏制美國稱霸太空,維護太空和平。美國憑藉其太空優勢實現了載人登月,但中國後來居上,趕超美俄,這讓美國很是不滿,美國希望保持太空優勢,甚至獨霸月球,那樣的話,美國可以繼續稱雄世界。中俄被美國視為戰略對手,兩國長期受到美國打壓,只有聯手反制,才能維護自身利益。而保持在太空的合作,有利於搶占戰略制高點。
中俄聯手建設月球空間站,反應了兩國高度信賴的戰略關係,同時反應了美國咄咄逼人,中俄不得不反制的戰略形勢。此前,俄羅斯準備把遠東地區6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建成一個超大經濟特區,面向中國開放,以此吸引中國的投資建設,俄遠東地區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森林礦產資源,是俄羅斯的戰略保障。如今,俄羅斯面向中國開放,顯示了對中國的信任,以及俄羅斯自身戰略方向的調整。事實上,俄羅斯拿不出資金和技術來開發遠東,選擇與中國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尤其是在美國歐盟聯手圍堵俄羅斯的背景下,俄羅斯只有向東看,希望中國拉自己一把。
無論是開發遠東,還是共建月球科研基地,說明中俄合作日漸成熟,高度信任,而這種關係是建立在平等相處的基礎上,而不像西方那樣以各自實力而論高低。中俄只要繼續合作,互為信任,那麼兩國將保持發展,遏制美國的橫行霸道,立於強國之林,有效維護世界穩定!
英国专家曾抛开战争因素,从气候环境、人类的大工业生产、资源的逐渐枯竭等方面为逻辑,发表了一篇关于“世界末日”的预测报告,并给出了全世界将有5个国家可能幸存下来的结论,其中竟然没有美国,那么, 有中国吗? 一、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西连印度洋,东接太平洋,南侧面向南极洲,北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总面积769万平方公里,该国远离纷争中心,独占一整个大陆,这种区位优势也使其避免了很多复杂的地缘关系。澳大利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铁矿石储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还有丰富的煤炭、铅、镍、银、钽等矿产资源,因此该国矿业十分发达,矿石出口也是该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同时,澳大利亚还是全球十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畜牧业十分发达,盛产牛肉、羊毛等产品,虽然农业在GDP中的占比不高,但其庞大的出口规模依旧是该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澳大利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弱,市场规模较小,但在医疗设备、精密仪器、核能技术等高端领域掌握着一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澳大利亚人口较少,全国仅有2712万人,因此不存在人地矛盾,自然分配不足等问题。 澳大利亚的经济体系,决定了该国对自然环境的高要求。因此,该国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够充分地将先进科技和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澳大利亚多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履行引领气候行动的承诺。 只不过,今年4月,澳大利亚当地考拉因火灾导致食物短缺、伤病、生存空间被破坏而陷入困境,该国的大规模扑杀行为,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该国对环境以及生物保护的立场。 二、 新西兰 新西兰同样远离世界中心,独自屹立在太平洋之上,距离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上万公里,向东距离澳大利亚最近也要1600公里,这种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地缘和经济环境。 农业和畜牧业是新西兰的经济核心基础,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乳制品出口量全球第一,农林牧渔业出口额则占该国货物总出口的81.9%,贡献该国10.5%的GDP。 旅游业则是新西兰的重要外汇来源,米尔福德峡湾、皇后镇等自然景观优势,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了保护一望无际的牧场、绵延起伏的森林、以及浩瀚无垠的海洋,新西兰对管控环境恶化、打击治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严苛,甚至还专门立了《清洁空气法》,用来管理调节大气污染源。 三、 冰岛…
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在即,不久前在媒体面前抱怨自己被中方“粗暴对待”的美国财长贝森特,这次又找到了反制中方的新路子。 据路透社23号消息,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推出一项新的对华出口限制措施,针对从笔记本电脑到喷气发动机等一系列以美国产软件为核心的产品,以回应北京近期扩大稀土出口管制的举措。如果这一方案落实,将兑现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关于禁止向中国出口关键软件的威胁,并限制所有含有或使用美国软件生产的商品的全球出货。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白宫受访时证实,“我可以确认,一切都在讨论范围之内”,并称如果最终对软件、发动机等产品实施出口管制,美国很可能将与七国集团盟友协调行动。 从博弈的角度看,特朗普打出的这张“软件牌”极具针对性。在工业领域,硬件和软件向来是一对“双生子”,而西方在关键软件上的积累长达数十年,如果说稀土是工业的骨骼,那工业软件就是现代工业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没有EDA软件,芯片设计就是纸上谈兵。没有MATLAB,无数的科研、工程项目将停滞。没有高端的CAD/CAM/CAE软件,从飞机发动机到汽车设计的模拟和制造都无从谈起。 特朗普这一手,是想直接拔掉中国科技产业的CPU,他赌的是,在硬件上你或许能追,但在软件和工业生态的根基上,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选用关键软件作为谈判突破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想用这招来对冲中国的稀土管制,只能说特朗普政府有点过于乐观了。 首先软件出口管制的复杂性远超传统商品管制。美国安全中心前贸易官员基尔克里斯(Emily Kilcrease)指出,软件是美国对华施压的天然杠杆,但此类管控执行难度极高,且可能反噬美国自身产业。她说:“希望他们提出的威胁,是真正有能力、也有意愿兑现的。” 该贸易官员谈到了两点,其一是,软件出口管控执行难,其次是反噬美国自身产品,可以说一针见血。 软件产品与可以在海关检查的物理产品不同,工业软件往往通过云服务提供,设计工具可能在多个国家的服务器间流转,一款产品中嵌入的软件代码可能来自数十家不同供应商。这意味着对软件出口进行管制本身就很难执行,要追踪和监管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所有产品几乎不可能实现。过于宽泛的管制规则可能导致执行力度不足,反而损害美国政策的可信度。 其次这种管制方式面临的执行挑战是如何界定"使用美国软件制造"。欧盟、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的制造业企业大量使用美国工业软件。以喷气发动机为例,其设计需要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气动仿真,这些软件工具大多由美国公司开发。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同样依赖美国的开发平台和编译工具。如果美国要限制向中国出口"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喷气发动机,那么理论上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生产的航空发动机都可能被纳入管制范围,因为它们在设计阶段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美国软件工具。 如果美国实施严格的软件出口管制,这些国家的企业要么被迫切断与中国的商业联系,要么寻找替代方案。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损害这些企业的商业利益,引发美盟友间的分裂与对抗,欧盟已经在准备针对中国稀土限制的贸易反制选项,如果美国的软件管制政策进一步扰乱欧洲企业的供应链,可能会促使欧盟采取更加独立的立场。 美国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自砍一刀…
被中方反制后,荷兰急忙把电话打到北京,但依然没有认错道歉的意思,只是一味解决问题。而在这个时候,中方已经掀起第二张牌,具体内容是什么?德媒公开嘲讽荷兰,他们为何这么做? 日前,荷兰突然“强制接管”中企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对此,中方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实施了芯片断供。同时,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表示,中方可能放弃使用他们的光刻机,并在稀土供应上实施反制。在这种局面下,荷兰经济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把电话打到北京,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进行通话,就解决安世半导体进行意见交换。不过,从卡雷曼斯后续的声明看,荷兰只想谈判,拒绝就自己的做法认错,也不打算道歉。对此,德国《明镜》周刊发表文章,直接嘲讽荷兰“偷鸡不成蚀把米”,直言他们犯下了极其愚蠢的错误。 事实上,对荷兰政府的做法,很多人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完全没有利益可言。然而,荷兰现任首相斯霍夫早就辞职了,他现在只是看守政府的首相,到了10月底就卸任了。因此,斯霍夫制造再大的事端,也可以把责任推卸给下一任政府。至于荷兰与中国关系急剧下滑,还失去了经贸信誉和政府公信力,这跟斯霍夫已经没有关系。相反地,斯霍夫通过这件事示好美国,后续很可能在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有更好的发展。 这种情况,在欧盟内部比比皆是。比如德国前外长贝尔伯克,她在任期内的一系列言行,都被认为在给“美国的利益服务”,完全不顾德国乃至欧盟的利益。但在卸任德国外长后,贝尔伯克又拿到了联合国大会主席的提名,这让德国内部一片哗然。慕尼黑安全会议前主席霍伊斯根公开质问德国政府,为什么要用贝尔伯克替换资深外交官?他还直言,这个做法非常“无耻”。但德国国内的强烈反对声,也没有阻止贝尔伯克当选联大主席。外界普遍认为,贝尔伯克就是把联大主席作为“跳板”,后续她会竞选更有实权的国际组织要职。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用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前途,已经是西方国家中的“常规操作”。毕竟,主导事件的人,最大损失也不过是辞职下台,但他们已经从“中间人”这里得到了足够的好处。而且,这些西方政客如果“赌赢了”,可以给自己增加政绩,“赌输了”,风险和损失是国家和民众来扛。这种完全没有成本的“买卖”,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西方政客,只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向不同。 但这些自私自利的政客,引发的后果非常严重。对安世半导体的问题,中方不仅直接断供芯片,而且还在荷兰不认错不道歉的情况下,掀起了第二张底牌。安世半导体中国区公司已经宣布,他们不会执行来自荷兰总部的命令。作为安世半导体母公司的闻泰科技,已经完全接管安世中国区公司,驱逐了所有荷兰人员。这个情况,让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汽车企业心头一凉,因为安世半导体虽然竞争力不算强,但它的芯片种类很齐全,而且产能大,使得很多汽车企业都在使用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全球汽车产业占据重要地位。现在,中方断供芯片,并让安世中国公司“另起炉灶”,意味着荷兰只抢了一个空壳公司,还连累了整个西方汽车业。 而且,安世半导体事件可能还会持续发酵,因为性质过于恶劣。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被美苏瓦解,这让西方国家改变了手段,通过商品和资本对第三世界进行“掠夺”。 即便是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也没有如此赤裸裸明抢他国资产的做法。荷兰的做法,就是回到了百年前,西方对中国的“强盗行为”。而且,中国与荷兰既没有地缘矛盾,也没有经贸竞争关系,但资产就是被“抢了”。看到这个情况,不会有中企还能放心在欧洲做生意。因此,安世半导体事件的最终影响,就是中西方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少,“新冷战”局面已经实质性形成,这对欧洲没有任何好处,但却是美国最想看到的情况。因为“新冷战”形成,欧洲只能被绑上美国的“战车”,再无战略自主性可言。 而对中国来说,安世半导体没有什么核心科技,其产品在中国国内也有很多替代者。但最大的问题是要抹除他国“强抢中国资产”的可能性。实际上,中方加码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都说明中国要用法律和监管工具,给国际社会立规矩,让经贸体系真正公平公正。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必须要让蠢蠢欲动的某些国家,不敢再对中国有非分之想。
特朗普提供400亿美元援助,妄图逼迫阿根廷远离中国,结果没想到米莱的回应很干脆:不会与中国切断关系。那么,美国的动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在现实经济结构中,阿根廷究竟有没有可能真正远离中国? 当地时间10月2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在向阿根廷提供400亿美元援助,并试图施压后者“限制中国在阿根廷的影响力”。分析来看,特朗普的盘算其实并不复杂。阿根廷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比索贬值、通胀高企、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这样的国家急需外部资金“输血”,而特朗普政府正是利用这一点,用资金换取地缘政治空间。 据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多次与阿根廷财长卡普托会面,讨论的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而是如何限制中国企业在阿根廷的重要领域扩张。报道称,美方特别关注阿根廷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锂和铀,这些都是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命脉”。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提供援助,让美国企业在阿根廷获得开发权,从而削弱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 然而,这种要求并不符合阿根廷的利益。中国不仅是阿根廷农产品出口的最大买家,还是其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从铁路、电力、核能到锂矿和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几乎参与了阿根廷所有关键行业。阿根廷的核电项目采用中国技术,通信网络由华为建设,农产品出口离不开中国市场。可以说,中国已经深深融入阿根廷的经济血脉。让阿根廷在短期内“去中国化”,无异于让这个国家自断生路。 更重要的是,阿根廷的资源并不完全由中央政府掌控。根据宪法,阿根廷的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归各省所有。也就是说,即使米莱政府想配合特朗普的遏华战略,也必须得到地方省长的同意。而在拉美政治传统中,地方政府通常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对他们来说,加强对华合作、开启中资项目,就意味着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收入。让他们放弃这些利益,去迎合美国的地缘战略,几乎没有可能。事实上,许多阿根廷省长仍在积极与中国企业保持接触,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欢迎中国继续投资。 而米莱本人似乎也在寻找平衡,他虽然在竞选期间打过“反华牌”,但上任后,对华政策趋于理性务实。在面对记者追问“是否会与中国切断关系”时,他明确否认“这不是真的”。米莱甚至强调,阿根廷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IMF和世行会议期间,仍与中方官员保持沟通。这一表态,既是对国内经济现实的回应,也是对美方过度干预的暗中警告。 至于特朗普政府向阿根廷提供的援助计划,表面上是“援助”,实际上风险重重。美国政府宣布的400亿美元援助分为两个部分:200亿来自财政部的货币互换,另外200亿由美国几大银行筹集贷款。但是根据《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些银行要求“抵押或担保”,因为他们担心阿根廷政府还不起钱。 换句话说,这笔所谓的“援助”,并不是无条件的输血,而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投资博弈。如果阿根廷不能按照美国的条件行事,那么这些贷款很可能会被卡住。更讽刺的是,即便特朗普在国内因为政府停摆、农民困境而备受批评,他仍执意拿出巨额资金支持阿根廷,只因为这有助于“遏制中国的影响力”。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并非第一次。过去几年,美国多次都在拉美挑起类似议题,指责中国“渗透”“扩张”,试图让该地区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合作不是零和博弈。中国驻阿根廷使馆的回应也非常直接:拉美不是任何国家的后院,中拉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外部干涉。这种表态,既是对美国冷战思维的反驳,也是在提醒地区国家,真正的伙伴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与平等基础上,而不是用金钱换取政治上的屈服。
10月21日,印度迎来了排灯节,中印边境士兵也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了交换糖果,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时的剑拔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肯定,印度媒体的积极报道,都为这一事件赋予了超越象征意义的实质内涵。 而在这背后,一个关键的外部因素正在悄然推动着中印关系的转圜。 边境线上的糖果交换,从来不是简单的礼节性往来。 在2020年边境冲突后,这一传统的中断与恢复,恰如中印关系的晴雨表。 今年的排灯节互动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其发生的广度与深度均超越了以往。 与去年仅在两个“摩擦点”的有限交流不同,今年实控线沿线多个边境点的同步互动,显示双方在建立更高层次的互信机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基层互动得到了双方外交层面的及时背书。 就在糖果交换事件前后,中印双方在多个层面展现出了默契的配合。 比如中印之间开始恢复航班,印度不再死命盯着中国,这种微妙变化,往往预示着政策层面的实质性调整。 当中印关系出现转机时,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双边层面。 近期美国对印度政策的重大调整,成为推动中印关系回暖的关键催化剂。 今年8月,美国政府对印度商品加征的50%关税,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对新德里对美关系的幻想。 这一惩罚性关税不仅打击了印度的出口产业,更向印度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美国的战略棋局中,印度终究只是一枚棋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中印士兵交换糖果的同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对印贸易评估报告,坚持要求印度在农产品采购、数字贸易等领域作出更大让步。…
在成功斩获稀土领域的重大订单后,特朗普政府随即针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意图?特朗普试图在稀土这一关键议题上寻求突破,他的这一策略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呢? 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会晤,并签署了一项关键矿产协议。当天,特朗普对记者表示,“再过一年,我们将拥有如此多的关键矿产和稀土,你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不仅如此,在刚刚斩获稀土大单之后,特朗普政府又将矛头指向中国,意图发起新一轮攻势。据彭博社22日消息,为与中国企业展开竞争,美国特朗普政府正采取“非传统”手段介入谈判,力促一家美国企业获得哈萨克斯坦境内那座全球最大且尚未开发的钨矿开采权。须知,钨乃是制造弹药、炮弹以及其他各类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金属。 据彭博社消息,白宫参与相关谈判,此举被视为美国为拓宽关键矿产供应渠道、逐步降低对中国依赖所采取的策略之一。当前,中美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角力,已然成为全球两大经济体贸易摩擦中的关键议题。近期,美国接连对中国采取两项动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国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局中,美国此举意在向全球宣告,在稀土这一关键问题上,白宫即将打破现有格局。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在稀土产业,尤其是重稀土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这固然得益于自身丰富的关键矿产储量,但更关键的是掌握了核心提炼技术。美陆军副参谋长直言不讳:“连稀土都无法自产,何谈战略地位?”他指出,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链。尽管美国有稀土矿,但产业链仍被中国主导。从战机磁性材料、传感系统到各类精密装备,美军现代化武器均依赖稀土。若关键资源受制于人,尤其是中国,美国战略自主将无从谈起。最新消息,F-35战机因稀土短缺再度延迟交付,每架需约400公斤稀土材料。 若如特朗普所言,拿到稀土矿大单就能解决美国军工业的稀土需求,那么美国也不必在中国出台稀土新规后反应激烈、无端指责了。 其次,如今美国能否从无到有打造稀土产业链存疑。 特朗普积极推动和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这些矿产出口大国合作,无非是觉得这些国家有现成的矿业生产线,美国可以直接拿来就用。但问题是,这些国家有矿业生产线不假,可它们都不是关键矿产的成品生产线。要知道,澳大利亚开采的稀土矿,有超过90%需要送往中国进行精炼处理,然后再从中国进口成品。说得直白一点,如今美国的海外关键矿产投资,其实就是个悖论。美国满世界寻求中国以外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够在稀土领域建设一条“去中国化”的新产业链。但问题在于,如果美国具备这种能力的话,也就不至于到处寻找合作伙伴。 美国多数关键矿产项目短期内难以投产,这将在其国家安全上留下重大隐患,毕竟这些矿产对商用和军用产品生产意义重大。未来十年,锂、铜及武器制造所需的镝、铽等稀土矿物需求将持续走高。 美澳在国防领域的合作前景究竟如何?从拜登政府主导下推进的美英澳“AUKUS”合作框架中,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曾有意向澳大利亚出售“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此举意在巩固与澳大利亚的盟友关系,并加强美国在第二岛链地区的军事部署。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共和党议员的反对,导致“AUKUS”框架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而今,随着美澳稀土合作协议的正式落地,民主党方面或许正寻求借此契机展开反击。 特朗普清楚刚才所谈的问题。若他真有信心在一年内重建稀土产业链,就不会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多次妥协,以至于被嘲讽为“TACO”。但对他这种靠煽动民粹情绪掌权的人而言,“赢”才是头等大事。如今,他在对华贸易战中屡遭挫败,“赢”的机遇愈发渺茫,便只能靠谎言来拖延时间。因此,美澳稀土合作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美国能否独自构建稀土产业链,这些并非特朗普真正关心的。他只需在白宫主页上营造出“赢”的假象。现实中,他仍会向中国低头,请求恢复稀土出口和对美大豆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