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美国开始和印度合作生产军火。比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由印度的塔塔-波音集团负责生产机身;再比如F-16的机翼,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把这块业务交给了印度塔塔集团。
这个塔塔集团有什么来头?凭什么承接这么多美国军工订单?
塔塔,可不仅仅是一家军工企业,它是印度最大的私营财团,是印度的“三星”。
塔塔生产的路虎
据说每个韩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三星。印度的“塔塔”也是如此。每个印度人,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印度人,从出生到死亡,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塔塔集团。
一个印度人,很有可能就住在塔塔集团开发的房地产里,即便不是塔塔开发的,那造房子用的钢筋、水泥,大概率也来自塔塔钢铁,该公司是世界排名前十的钢铁制造商。
早上起来,泡一杯茶提神醒脑,那么这茶叶也很有可能来自塔塔,“塔塔全球饮料公司”是世界第二大茶叶公司。洗茶杯用的清洁剂也离不开塔塔,塔化工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纯碱生产商。
开车上班出门,国产车可以选择“纳努”,合资车可以选“路虎、捷豹”,这些都是塔塔汽车的产品,这家企业是世界排名前五的商用车制造商。
到了公司接电话发短信,还是离不开塔塔。即便手机用的是“小米”,塔塔的董事长就是小米在印度的个人股东,印度人每买一台小米手机,等于给董事长送钱。至于通信服务,就更离不开塔塔了,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 是世界领先的软件公司。
目前,塔塔集团旗下拥有100多家企业,其中有31家上市公司,包括塔塔钢铁、塔塔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截止2018年,总市值高达1516亿美元,总年收入达到了936亿美元,占印度GDP的6%,业务范围涵盖军工、能源、工程、汽车、通信、纺织、信息技术、材料、服务、消费、化工等等领域。
但是,塔塔的根基,和三星完全不一样,三星本质上是美国财团控股的企业,而塔塔是一家货真价实的民族企业,甚至是一家以“将印度发展成为工业大国”为己任的“爱国企业”,要论在本国的名声,能甩三星十条街。
都说“富不过三代”,家族企业很容易因为某一任掌门人的失误而失败。塔塔却突破了这个定律。150多年历史都掌控在一个家族手中,五代领导人全部业绩不凡。
而这一切,还得从林则徐虎门销烟说起。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同一年,印度的一个鸦片商人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改变了家族历史,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印度历史。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的英国棉纺织品很快占领了殖民地印度的市场,原本非常繁荣的印度本土棉纺织业彻底破产,印度沦为英国纺织业的原料基地和倾销市场。但是到了19世纪上半页,英国纺织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大批纺织厂关停,而印度大片的棉花产区也就空了出来。
虎门销烟
那么,这些地应该种什么新作物呢?当然不能种粮食,太不赚钱了,哪怕印度人在忍饥挨饿。英国殖民者选了鸦片。就这样,印度成了鸦片的主产区,罂粟从这里、收割、加工、装船,从孟加拉出发,三个星期就能到达广州,利润是种棉花的几十倍。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投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与印度商人展开形式多样的合作。一批印度本地的买办与英国殖民者利益高度绑定,在鸦片贸易中捞到了第一桶金。塔塔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努塞尔万吉·塔塔,来自一个印度少数民族——帕西族,这个民族非常小,人口可能不足10万,最早源自波斯,信仰的也不是印度教,而是拜火教,也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
努塞尔万吉继承了帕西族的经商传统,先是开了家以棉花投机为主的商行,后来掺和到鸦片贸易中,搭上了英国殖民部队,通过鸦片和军需品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虎门销烟这一年,努塞尔万吉的儿子贾姆谢特吉降生了,名字太长,我们就叫他小贾吧。
小贾不仅是塔塔集团的奠基人,他还有个美誉——“印度工业之父”。他青年时期,曾代表其父经营家族在香港和上海的业务,但他眼光非常长远,意识到卖鸦片、做投机是不能长久的,只有工业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
正巧的是,这个时期,英国放开了对印度工业的限制。19世纪中期,印度商人几乎与英国人同时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近代工厂,这是“别的东方国家不具有的现象”。英国殖民者能默许印度民族工业有限度地发展,是因印度本土工业适当的发展,能配合英国资本创造利润,为殖民政权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因印度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需对其进行拉拢和安抚。
对印度商人来说,进入工业最好的切入点,当然是棉纺业。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棉麻贸易,对这块业务已经非常熟悉。
小贾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跑到兰开夏、曼彻斯特等英国棉纺工业城市学习考察,重金聘请英国纺织技术家。1877年他引进英国技术,在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创办了“维多利亚女皇纺织厂”。
小贾这个人非常深谋远虑,他非常重视技术,规定纺织机器必须选用技术一流的设备和最新发明,“女皇纺织厂”是印度第一个采用环锭进行生产的纺织厂。
小贾另一个超越时代的地方,是他对工人的态度。他招聘工人的时候,优先帕西族同胞,可能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对待工人可以说是非常宽厚。女皇纺织厂架设起了通风管道和排气扇,实施徒工培训计划、享受厂内分红奖励,为每个工人都上了保险和养老金,妇女还享有产假及特设的育婴房。要知道,同时期的英国工人,因为工作环境太过恶劣,几乎成了“消耗品”,人均寿命只有22-30岁。为什么会诞生马克思主义?不就是工人活不下去了吗?而被认为划时代的保障工人福利的《英国工厂法》,还要再等 25年才会颁布。所以很显然,印度这个英国殖民地的工厂反倒是走在了宗主国的前面。
但这些福利待遇都没白费,都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与工作热情,女皇纺织厂的年利润率涨幅高达20% 。
除了重视内部建设,小贾对外部局势的洞察很敏锐。19世纪80年代,印度“司瓦德西运动”高涨,这个运动在印度全国掀起的保护国货、抵制英货的浪潮。小贾立刻把公司名称从“女皇”改成“司瓦德西”,以此表明心迹:我不是殖民者的走狗,我是民族品牌。
然而,印度当时是殖民地,在殖民地搞民族工业,首先就要面对英国人的打压。
英国殖民政府的办法很简单——税。先是免除英国出口印度货物的税,又规定在印度销售本土企业生产的布匹,必须多缴纳5%的国内货物税。这一进一出,导致印度本土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一些企业甚至付不起员工工资。小贾面对这个危机,不惜出售旗下多个纺织厂的股票,抵押个人家产贷了一笔钱,维持住企业运营。接着他更新设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再找了几个穆斯林朋友,通过穆斯林代理商与代理行,把产品卖到中东和地中海,总算避开了国内多出来的税。
当时,印度很多纺织厂都在这场危机中倒闭,而塔塔却借机完成了技术升级,打进国际市场。
进入20世纪后,塔塔家族已经成为全印度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这时候的小贾已经变成老贾,但他心中一直有个野望:纺织业固然赚钱,但是,只有重工业,才能真正让一个国家立起来。此前,印度发展民族重工业的时机还不成熟。 一是英国将印度视为重要的钢铁倾销市场,不愿在这种重要产业上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分利。 二是钢铁工业对技术设备的要求远高于纺织业,孟买等地的大工业资本家曾尝试发展钢铁业,最终都因技术条件限制与殖民政府阻挠而作罢。
不过,在20世纪前,英国统治者还能通过商业手段、 超经济强制手段甚至刑罚手段控制印度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殖民的不断深入,殖民政府对交通建设与工业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19世9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为加快物资流通,在印度广修铁路,铁路扩张大大刺激了殖民地对钢铁、交通运输工具、机器与煤的需求。这个商机被欧洲大陆的企业抓住了,比利时钢铁大规模涌入印度。面对国际市场竞争,英国原本严厉打压本土企业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因为,就算印度人赚钱了,那不也是“我锅里的肉”嘛。
其实,印度发展钢铁产业是很有区位优势的。印度铁矿资源丰富,且多为优质铁矿,储量排到全球第三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 劳动力充足、 运输成本低。
老贾敏锐的察觉到英国政策的细微变化,开始拼命攻略英属印度总督乔治·纳撒尼尔·寇松,多次游说之后,总督最终同意了塔塔家族开办钢铁工厂的请求。
老贾拿到许可,立刻聘请专家、选定厂址,可惜他在1904年逝世,未能见到工厂落成。老贾的儿子多拉吉·塔塔接班,继续建造钢铁厂,但造了没多久,就发现钱不够了。此时正值印度提倡国货、 抵制英货运动的高潮,多拉吉抓住印度人爱国情绪高涨的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钢铁厂集资活动,他共发行了163万英镑股票和作为流动资本用的400万英镑债券,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1907年,塔塔钢铁厂竣工,这是印度工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印度重工业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
但是,钢铁厂的设备还被英国卡了很久,这也是依赖进口技术设备的无奈。
1911年,塔塔钢铁厂终于开始出铁,1912年炼出第一批钢锭,到1914年,塔塔钢铁厂年生产生铁16万吨,钢7.8万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塔塔钢铁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列强因忙于战争,极大地减少了工业产品的出口量,一战的4年间,印度进口钢量从100万吨缩至16.5万吨。
塔塔钢铁借机扩大生产,成功抢占了印度国内市场。当时英国需要大量的铁轨和钢材运送到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东非等战场,塔塔钢铁接了英国政府的订单,共销售了 1500 英里长的铁轨和近30 万吨钢材,虽然价格被殖民政府压得非常低,但还是赚了2320.9万卢比。一战的四年,塔塔家族获利丰厚,凭着这些利润,他们进军电力、水泥、油脂、航空等新兴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建设了印度第一个水电站、第一家豪华饭店、第一家航空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家化工厂等等。特别是塔塔电力公司,几乎“包揽”了孟买甚至整个印度的工业和照明用电。
多拉吉
至此,一个多领域、跨行业的工业财团出现了。
但好景不长,在殖民统治下,任何发展都受人掌控。一战结束后,英国主子过河拆桥,放任欧美钢铁公司向印度肆意倾销,逼的塔塔钢厂“奄奄一息”。多拉吉为了挽救工厂,抵押了个人全部财产和妻子的首饰,获得了一千万卢比的银行贷款,才勉强维持企业经营。当时的印度精英早已把塔塔当成民族企业的标杆,甘地、尼赫鲁和印度国大党都竭尽全力向英国殖民当局交涉,甚至不惜采取强硬态度,最后英国当局被迫同意增设印度对进口钢铁关税保护政策,还给了塔塔钢厂三年铁轨订货单。
在这场长达13年的生死之战中,塔塔钢厂没有一名工人被裁员,没有给股东分一份红。多拉吉还将职工劳动时间削减为 8小时,为他们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即便是在公司最艰难的时期也依然坚持这样的制度。
到了20年代中后期,日本钢铁加入到了印度市场竞争中,这下英国的钢铁公司也顶不住了,只好和塔塔钢铁合作“抱团”一致对外,双方达成协议,塔塔集团将钢铁运送到英国压成马口铁(即镀锡铁),再出口印度,可以享受低关税待遇。后来,塔塔集团也独自建立了马口铁厂,完全自产自销。到1933年,塔塔钢板产量近43万吨,占国内市场供应量的 72%。到30年代末,钢产量上升到70万吨,彻底垄断了印度钢铁市场。
这个时候,多拉吉兄弟相继去世,两人都没生儿子。塔塔集团最后交给了老塔塔的一个侄孙——詹汉格·拉坦吉·达巴海·塔塔,简称J R D。
JRD年轻时作为一个富三代,非常时髦,他热爱飞行,是印度最早的一批飞行员,拿着家里的钱开创了孟买与卡拉奇之间的航空邮件业务、并将其逐步扩大为“塔塔航空”,第一年公司就获利 1000 万卢比。1946年塔塔航空成功上市,也是塔塔集团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正是这个业绩让他在家族内受到重视,最终拿到掌门宝座。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没有错。
JRD执掌塔塔后不久,印度就独立了。JRD和他的祖辈一样,非常善于把控政策。尼赫鲁上台执政后,大力执行社会主义化产业政策,他亲自出面和JRD谈谈,希望把塔塔航空国有化,JRD毫不犹豫的同意,廉价卖给印度政府,变成了今天的印度航空公司,而他自己只保留20%的航空业股权。于是,在尼赫鲁看来,这个小伙子靠谱值得来往,从此塔塔集团和印度政府结下了“非比寻常的私交”
有了政府的支持,塔塔开始了疯狂扩张。他们进军化工、机动车、茶叶、进出口贸易、咨询服务等领域,甚至参与到印度原子弹的研发中,塔塔基础物理研究所、特朗贝原子能研究所都是塔塔家族开办的。
J R D还在国内相继建立了塔塔基础研究院、塔塔纪念医院、塔塔社会科学院、印度国家高等科学研究院和国家艺术表演中心等。在某种程度上,他在推动国家发展建设上,远超前两位家族执掌人。
塔塔汽车
在JRD之前,塔塔集团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人才。塔塔家族是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后裔。塔塔集团前100年的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内部化趋向,排他性十足。这一特点在人员构成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技术顾问一般以英德外籍技术人员为主。而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层,初期基本为家族内部成员,而且是和老贾、多拉吉等核心人物关系较密切的亲戚,人事任命并未摆脱血缘的束缚。 甚至在工人层面,塔塔集团也优先雇佣孟买当地的帕西人,帕西人在职务升迁上占绝对优势。
直到JRD 之后,塔塔集团在人才任用上才不再那么家族化,勉强在印度内部做到了“种族平等”。
1991 年,侄子拉坦·塔塔从叔叔JRD手中接下大任后,先对集团业务来了一个大调整,退出了纺织和水泥等竞争激烈、市场秩序又缺乏规范的业务。他最大的突破式转变,就是进军汽车行业。
此前,塔塔集团已经涉足了汽车业,JRD早在1945年成立了Telco公司,该公司是印度最大综合性汽车公司和印度最大商用车生产商。但是,印度的老汽车,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些产品远没有达到拉坦的“现代化”要求。
拉坦决定制造乘用车,而且不和任何外企合作。当时丰田和大众都来找过他,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单干,因为他认为如此重要的产业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由自己选择。
外界对塔塔这一举动颇有微词,认为会拖 Telco公司的后腿。起初确实如大家所说,第一辆本土轿车由于质量问题惨遭失败,Telco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但拉坦没有放弃,三年后,两款轿车克服了早期的质量问题。到 2008年,塔塔汽车已占据印度小型和中型车市场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拉坦
不过,塔塔集团发展到现在,也面临不小的麻烦,毕竟是个150年的庞然大物,任何跨国公司该有的毛病塔塔全有,任何印度特色的毛病塔塔也一个不少。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得如同一团乱麻,家族内斗严重,各自为政诸侯林立,导致总部对分公司的控制越来越弱。最近这几年,拉坦一直追求去家族化运营,为此还通过联姻聘请了一位外人担任董事长推动改革,自己“垂帘听政”,没想到这位新董事长2022年出车祸去世了,连莫迪都出来表示哀悼。至于这种车祸是不是阴谋,大家也只能自我推断了。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塔塔坚持了150年,扛过了英国殖民者一轮轮的打压,现在,唯有内部的矛盾才是他们真正的隐患。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