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俄烏衝突持續進行,俄羅斯逐漸由攻轉守,烏軍的反攻也更加犀利。
近日,烏軍動用無人機在兩天內連續襲擊了俄軍三座機場,包括深處俄羅斯腹地的梁贊州軍用機場。
雖然戰果有限,但都把戰火燒到莫斯科邊上了,也讓人不由得為普京捏把汗。
據悉, 烏軍日前動用蘇制噴氣式無人機對梁贊、薩拉托夫兩地的軍用機場發動了襲擊,造成3名俄軍士兵死wang,多人受傷。
遇襲前的「恩格斯-2」機場上的圖-95轟炸機
為了報復烏方的襲擊,俄軍在當天下午使用高精度導彈對烏克蘭交通和軍用設施發動了大規模打擊。
本來俄軍以為進行大規模轟炸後就能消停了,沒想到 烏軍在48小時內,再度發動空襲
。
這次是發生在原俄烏邊界地區的庫爾斯克州, 當地機場的一處儲油設施遭到烏軍無人機攻擊,爆炸引起的火勢蔓延面積,達到將近500平方米。
庫爾斯克州機場遭襲現場圖(援引自RT)
一、腹地遭襲,俄軍防空能力堪憂
據了解,前兩次遇襲的俄軍機場深處俄羅斯本土腹地,距頓巴斯前線超過700公里,停放着大量的戰略轟炸機。
烏軍能精準打擊這些目標說明在情報上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北約捲入俄烏衝突呈擴大化趨勢。
從俄方發布的信息來看,烏軍的襲擊的確造成了一些傷亡和戰機損傷,但總體來看,烏軍成果有限,但也bao露了俄軍的防空能力實在堪憂。
居然能讓烏軍無人機長驅直入,甚至對莫斯科周邊地區的重點軍事目標進行打擊。
另一方面,儘管美國提醒烏克蘭不要攻擊俄羅斯本土,但烏軍似乎並不聽話,不僅頻頻空襲俄方腹地,還有意在北約國家邊境製造爭議,企圖將衝突擴大化。
在和談的問題上,澤連斯基也是提出了俄方不可接受的條件,由此看來,這場較量還遠遠沒到盡頭。
二、美國力挺烏克蘭「收復失地」,北約火上澆油
從烏軍不顧俄軍大規模轟炸也要發動襲擊可以看出來,澤連斯基對戰爭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只要促使俄軍發力,就能不斷從西方國家那裡獲得援助。
這也就意味着,俄軍的報復行動越是兇猛,歐洲就越不敢置身事外。
烏克蘭這一策略顯然是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用最小的代價把衝突擴大化的帽子扣在俄羅斯頭上,同時還能持續將歐洲遲滯在戰爭的泥潭當中。
為了鼓勵烏克蘭再接再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次重申了對烏克蘭的支持,表示將致力於幫烏克蘭「收復特別軍事行動以來的失地」。
注意,承諾里並不包括討回克里米亞,美國很清楚那是俄羅斯的「逆鱗」,一碰就有可能引爆另一場衝突。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除了美國力挺以外,北約秘書長斯托滕貝格也指出,想要實現長久和平就必須持續向烏提供軍事援助。
從美國以及北約的表態來看,西方國家其實正處於一種自相矛盾的「精神分裂」之中。 美國一方面呼籲和談,一方面極力慫恿烏克蘭作戰,而北約居然把軍援當做實現和平的最佳方式。
持續拱火和軍援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明明已經緩和的局勢在北約的煽風點火下將持續更長時間,平添流血和仇恨。
這就是典型把「病因」當「藥方」,錯上加錯,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擴大化。
當然,美國的目的從來就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儘可能拖延問題,既不會放棄烏克蘭,也不會全力支援烏克蘭。
從目前的局勢看,烏軍的反攻已是強弩之末,雙方攻守態勢或將再度易手,再加上歐美在烏分歧加劇,和平前景仍不明朗。
三、美再推「俄油限價令」,俄揚言將反擊
除了在軍事和政治上對俄羅斯持續施壓外,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還企圖通過對俄石油的限價令,不僅如此,美國還主動禁止本國購買俄羅斯石油補充戰略儲備。
在經過數月的討論後,西方國家終於通過了俄油限價令,長期來看,美國制裁俄油的後果最會導致油價飆升,世界經濟也將因為能源危機遭受重創。
美國使出這麼多招的目的就是一個,削弱俄羅斯,迫使其退出俄烏衝突。
但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明確表示,西方國家的制裁只會讓全球能源市場陷入動盪,並不會阻礙俄方繼續展開特別軍事行動。
如果俄羅斯只是對等反制,無非就是歐洲花更多錢從美國進口,可一旦俄羅斯加碼回擊,全球供應都會大大減少,歐洲將面臨更大的能源危機和經濟衰退。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
所以美國的制裁看似是沖俄羅斯去的,其實更是一個挑撥俄歐關係的一石二鳥之計。
不管歐洲願不願意,美國已經向俄羅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而且是借用的北約和七國集團的名義,惹怒俄羅斯,歐洲國家也是幫凶。
軍事上持續高壓、政治上消極和談、經濟上圍追堵截,這就是目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現狀。
而隨着衝突進一步加劇、制裁再次加碼升級,俄羅斯也被漸漸逼入了牆角。
對此,俄外長拉夫羅夫不得不向國際社會發出警告稱, 如果西方國家持續在政策上步步緊逼、不向俄方提供安全保障的話,或將導致北約與俄羅斯的直接對抗,而核大國之間的衝突將帶來災難性後果。
四、馬克龍替俄發聲,呼籲保障俄羅斯安全
如果俄羅斯只能用核戰爭來警告西方國家,那說明真的已經到了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地步了。
就在美國對俄發動「混合攻勢」之際,盟友國家又開始唱反調了,甚至還給俄羅斯送上了「大禮」,助俄羅斯破局。
首先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談到俄烏和談時回應了俄外長拉夫羅夫的訴求, 即如果戰爭結束,西方國家需要為俄羅斯提供安全保障,也就是北約停止東擴。
按照馬克龍的設想,北約不再向俄羅斯邊境擴張,且不向與俄羅斯接壤的北約成員國部署核武器,以此保障俄羅斯的國家安全。
其實這不是馬克龍第一次為俄羅斯發聲,此前俄羅斯和北約互相搞核演習的時候, 馬克龍就公開表示法國堅決不會因烏克蘭問題而首先使用核武器。
馬克龍的態度顯然是北約中的異類,首先就遭到了波羅的海三國的強烈反對。
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是北約國家,而且和俄羅斯是「世仇」,與俄羅斯接壤卻又不能部署核武器,俄羅斯的安全是保障了,誰來保障他們的安全?
而馬克龍之所以支持俄方的安全訴求,和他與普京的那次會談是密切相關的。馬克龍聲稱普京對歐盟與美國充滿了「怨恨」,但法國從來都不認同「摧毀俄羅斯」的觀點。
可以想象得到,作為和普京直接對話過的領導人,馬克龍對普京的決心以及對歐洲未來安全局勢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正如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所言,俄羅斯是搬不走的鄰居,俄歐必須學會共存。馬克龍正式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才會替俄發聲,避免美國進一步挑動俄歐分裂。
馬克龍曾赴莫斯科與普京舉行會晤
五、朔爾茨想「了解普京」,德無意間給俄送了份「大禮」
在馬克龍聲援俄羅斯的同時,德國總理朔爾茨也試圖改善俄歐之間的關係。
為此,朔爾茨據稱還專門開始閱讀和普京相關的書籍,以了解普京的性格和思維模式,還特地向前總理默克爾「取經」。
朔爾茨此舉也不難理解,對於曾經身處冷戰最前線的德國來說,朔爾茨深知俄歐對立的惡果。
在此次俄烏衝突中,德國的表現可以說既得罪了俄羅斯,又得罪了美國,還被烏克蘭羞辱,連國內民眾的對俄態度也十分割裂。
所以朔爾茨必須另尋出路,改變現狀,目前歐洲反戰情緒蔓延,歐美矛盾加劇,與俄羅斯建立聯繫正是破局的最佳選擇。
德國總理朔爾茨
除了主動對普京釋放積極信號以外,德國也在處理援烏一事上,不經意間向普京送上了「大禮」。
例如此前德國打算把軍費提高至GDP的2%,現在發現錢不夠用了,在對烏援助問題上德國議會也是內訌連連,短期內恐怕無法兌現給烏克蘭提供關鍵武器的承諾。
其實這並非個例,對烏援助已經成為歐洲國家無法承受且難以擺脫的負擔,而一旦這些國家開始明確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那麼距離俄烏衝突的結束的那一天或許也就不遠了。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