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叫中國?如果不知道祖國名字的來源,你不覺得尷尬嗎?

中國為何叫中國?如果不知道祖國名字的來源,你不覺得尷尬嗎?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孝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正式的政治宣言中将“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来表述。那么,是谁第一次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呢?“中国”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目前史料,早在西周时期,“中国”这个称呼就出现了。陕西宝鸡出土的一座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记载。《尚书》中也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意思是周朝是受了天命来统治四方人民的,这时候的“中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有时指代中原地区,有时指代都城周围地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夷之辩”和“尊王攘夷”的兴起,“中国”这个词也有了指代民族或文明的意思,但此时的民族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界限。所谓“华夷之辩”,就是诸侯国之间围绕着“谁是蛮夷,谁是中华”的问题展开的争论乃至战争,所谓“尊王攘夷”,就是指尊崇周王室,讨伐蛮夷。随着这种口号的推广,“中国”这个概念也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嬴政建立秦朝之后,“中国”这个词有时又用于封建王朝的自称,尤其是在与朝贡国的交往中较为常用。汉武帝时中原王朝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周围许多小国都来朝贡,汉王朝在他们眼里就是“中国”,但此时的封建王朝更多的还是以政权名字作为自称,比如秦朝就自称秦,汉朝,包括刘备的“蜀国”都自称汉等等。

“华夷之辩”再次明晰,是在“五胡乱华”期间。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下降,导致此前被安置在中原的少数民族趁势起兵,大举进攻晋朝,并建立了一系列自己的政权。主要起事的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民族,因此有“五胡乱华”之称。

此时中原大片地区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连西晋都城洛阳都被占领。大批中原士大夫为了避难,纷纷举家南下,带着大批当地百姓前往较为稳定的江南安家,史称“永嘉南渡”。故土沦丧的悲痛使得“华夷之辩”重新明晰起来,“中国”这个概念也有所扩张。

 

而“中国”这个词第一次作为对政治实体的表述现在正式的政治宣言中,则要到南宋时期了。金朝崛起于东北,并连灭辽朝、北宋两国,入主中原,宋高宗赵构则带着宋朝的残余势力撤退至江南,与金朝对峙。在家园沦丧,金兵肆无忌惮地蹂躏地方的时候,一大批义军站了出来,奋起反抗金兵的占领,而南宋也有岳飞等将领矢志北伐,希望能收复故土,驱逐蛮夷,这可以称之为民族战争的雏形。

可惜,由于赵构等人一心偏安,最终宋金两国达成“绍兴和议”,岳飞被杀,中原大片地区也自此被金朝统治。但南宋政权内部的许多人并没有放弃收复故土的努力,中原地区也有部分义军仍在坚持,渴望着“王师”的到来。

到了1205年,金朝内部腐化,北方又面临着蒙古的威胁。南宋权臣韩侂胄感到机会来了,便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北伐,一方面为了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势。1206年,韩侂胄自感准备充足,于是分东、中、西三路对金朝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史称“韩侂胄北伐”,因为发生于南宋开禧年间,又称为“开禧北伐”。

就在这次北伐中,韩侂胄发布檄文声讨金朝,并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道好轮回,中国报仇的时候到了。匹夫都知道要报仇,何况泱泱中华?

 

中国在这里显然不是指中原了,因为南宋已经失去了中原。这里也并没有说“大宋有必伸之理”,实际上就是把“中国”摆在了和南宋同等的地位上,作为一个象征民族的政治实体来体现了,这也是“中国”这个词第一次如此在官方布告里运用。

可惜,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还是要靠实力来说话。韩侂胄的北伐檄文虽然写得好,但他本人缺乏军事统筹能力,志大才疏,在许多部队没有准备完成的情况下就向金朝发动了进攻,结果几路宋军之间配合不力,被金军击败,金军甚至发起了反攻。韩侂胄最后被杀,开禧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开禧北伐虽然失败了,“中国”的概念却逐渐深入人心。蒙古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有时也会在接待外国使臣时将本国称为“中国”。蒙古的统一也意味着汉人第一次被异民族完全统治,所有的汉人政权都不复存在。因此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也以“中国”自称,并以此鼓励同伴共同反抗蒙古。红巾军起义后,“中国”的概念更加扩大开来。

到了朱元璋时期,更是明确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对元朝发动北伐,最终收复了中原地区,建立了汉人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明朝是在推翻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建立的,因此明朝诸皇帝更加重视申明自己的“中华”正统性,许多王公重臣对外经常以“中国”自称。随着明朝后期“西学东渐”之风逐渐兴起,又有了从民众角度解释“中国”的说法。

 

清朝虽然是满人入主中原所建,但清朝许多皇帝也很重视强调自己的“中国”正统性,在康熙时期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开头就是“中国大皇帝”的字样,可见当时“中国”一词已经在官方文书中很常见了,并且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作为对整个政权乃至文明的代称。

到了清末,清朝接连丧权辱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救亡图存之风兴起。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用“大清”来指代中国的用法反而在逐渐减少,而以“中国人”自称的人则不断增加。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创作了《少年中国说》以激励国人,此时“中国”的用法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指国家本身。

 

到了辛亥革命前夜,“中国”这个词被革命党人广泛用于鼓动宣传之中,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推翻清朝的统治。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说法。辛亥革命中,革命军也纷纷打出了“恢复中华”的旗帜,当然也有部分革命军打的旗帜还是“反清复明”等。

到了1912年1月,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简称中国。“中国”这个词便从此作为了国家的唯一代称,以王朝代替国家称呼的用法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又有了“新中国”的称呼,此时“中国”和“中国人”的称呼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中国”这个词的发展史其实也映衬着中国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享受过荣耀,也遭受过打击。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终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这个词也在此过程中从地理代称逐渐转化为了国家称呼,见证着中国的复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