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組裝1600架摔了1100架,“啥都敢改”的斯坦航空,為何成了獨苗?

1999年11月,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村民刚出门,就听见了一阵恐怖的怪啸声,他们还以为是西面的邻居打过来了,所以纷纷逃命,可谁知,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村民们这才在火焰中看清,天上掉下来的是自家的米格21战机,而与飞行员一同死亡的,还有3名腿脚不利索的村民。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印度在一年内,摔下的第16架米格21了,要知道,该战机可是有着“空中AK47”美誉的拳头产品,一向以皮实耐用著称,这样的坠毁效率显然很蹊跷,也正因如此,印度政府立刻展开了对所有坠毁事故的调查。

结果显示,包括16架米格21,印度在几十年间坠落的近千架战机,有80%都被一个叫斯坦航空的公司“摸”过,事实上,这也正是该企业被赋予“寡妇制造者”绰号的原因。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被斯坦航空“摸”过的战机,为何总难逃坠毁的命运?而该公司既然屡屡犯错,又为何没被取而代之呢?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在酝酿之中,所以老牌欧洲列强们,几乎都丧失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掌控力,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众亚非拉国家也诞生了一些,“留洋归来”并通过实业拯救国家的商人。

1932年,一名叫沃尔昌德的资本家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眼看印度遭受殖民,独立自主的念头便油然而生。起初,他接手了家族的银行生意,不过,在沃尔昌德看来,金融对印度的崛起没有帮助,也正因如此,他开始投资制造业,并在短短7年时间里,他先后开设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座船坞、汽车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沃尔昌德完全算得上印度的工业之父。

不过,彼时的印度毕竟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沃尔昌德无论如何努力,还是无法逃脱宗主国对他的掣肘。根据资料显示,在他利用“实业救国”之后,资产足足缩水了70%,面对这样的情况,沃尔昌德也是十分苦恼的。

不过俗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193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拯救印度的希望。

在一次商业活动中,沃尔昌德认识了一名叫威廉保利的美国商人,他在交谈中得知,轮船汽车这样的物件,因为早在19世纪中期就被研发了,所以无论沃尔昌德怎么研发,产品都比不上老牌的欧洲列强,与其这样,不如投资新兴的飞机制造业,通过弯道超车的方式拯救印度。

此次会谈可以说让沃尔昌德茅塞顿开,就这样,在1939年年末,他压上了全部身家,并吸收了威廉保利的一部分资金,在班加罗尔开办了一家叫HAL的飞机制造厂,也就是如今的斯坦航空公司。

不得不说,相比于我国上世纪的那些实业家们,沃尔昌德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一方面,印度毕竟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打的多么热烈,印度本土都没有遭到过重创;另一方面,因为威廉保利的“帮扶”,美国多家企业向斯坦公司投去了大量订单,不仅如此,美国还为沃尔昌德派去了大量的专家和顾问。

打比方来说,1941年,成立还不满1年的斯坦公司就接了个大活,在得到授权下,他们开始为美国组装生产哈洛PC-5教练机,而在仅仅一年后,斯坦公司又将维修缅甸战场上美英战机的业务揽了下来。不难看出,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让斯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潜力,更是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大量的技术积累。

彼时,印度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脱离英国的苗头,正寻求破解之法,也正因如此,时任统治者迈索尔国王开始集资,并将向斯坦航空这样的公司统统收购了下来,将其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国有企业。

而在1947年,印度正式建国,并改变政体后,面对斯坦公司这样一个实力超强的企业,尼赫鲁自然不会令其重归私有,就这样,随着印度政府的又一次扶持,斯坦航空正式坐稳了印度第一企业的位置。

不过,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尼赫鲁的肯定,为斯坦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以及日新月异的技术,但这也意味着,斯坦研发的主动权,并不在创始人沃尔昌德手上,只能跟着尼赫鲁大搞穷兵黩武那一套。

1952年,尼赫鲁费尽心机,终于让美国松口,将他们的吸血鬼战机交给斯坦公司组装。简单介绍一下,吸血鬼不同于普通的战斗机,一方面,它是第一款能在航母上着陆的喷气式战机;另一方面,吸血鬼起落架可以收起的设计,也让它成为了当时西方国家中,首款能飞到每小时500英里的战机。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尼赫鲁苦苦哀求美国,也算是为斯坦公司鞠躬尽瘁了,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斯坦公司汇聚了一众,留学归来的西方科学家,以及将崛起视为己任的工人,所以只用了3年时间,斯坦公司不仅成功组装了吸血鬼战机,还通过逆向工程,在1961年研发出了印度首架喷气式战机——风神。

毫不夸张地说,印度在拥有风神战机后,从默默无闻的状态,直接生出了不可一世的霸主心态,一边在国际上以第三世界的老大自居;另一方面也对北部地区虎视眈眈。然而,印度政府怎么都不会想到,仅在1年后,装备占据极大优势的他们,就被邻居揍了个鼻青脸肿,而对于军工巨头斯坦公司来说,他们也因为此次失败,从而走向了下坡路。

其实根据斯坦公司一路走来的历程来看,他们完全是有自主研发武器设备的能力的,不过,研发新设备必然需要时间,而这就与印度政府迅速强大的野心冲突了,也正因如此,从1963年开始,斯坦公司进一步的丧失了研发主动权,反而成为了印度引进各类外国先进战机的代工厂。

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米格21战机,当时,印度十分看重该战机动力强劲,空战灵活的特点,便借着苏联的帮扶,直接将米格21的生产线盘了下来,然而,因为被统治了太久,印度人身上大多都有一种“奴性”,没人帮扶还好,一有人帮扶,他们就会像绵羊一样,彻底失去了思考能力。

也正因如此,在引进米格21的生产线后,斯坦公司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组装,没办法,印度政府只能再次求助苏联专家,就这样,虽然米格21在印度源源不断的被生产了出来,但斯坦公司却丧失了最基本的“原创能力”。

而让斯坦公司彻底断了研发武器念想的,则是著名的LCA光辉战机计划。事实上,早在1969年,印度就提出了研发超音速战机的计划,不过,当时正是米格21战机如日中天之时,所以光辉战机也被一拖再拖,直到1983年,印度意识到,一定要有自主研发武器的时候,斯坦公司才重新接过主动设计并研发的权利。

然而,彼时的斯坦公司已经沦落成了空有劳动力的加工厂,在面对新式战机时,他们花了足足4年,却连最基本的设计图都没有画出来,与此同时,在几十年间,印度政府为了壮大斯坦公司的实力,已经通过收购等一系列经济手段,将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独苗”,也正因如此,有任务在身的斯坦公司只能继续求助外国,最终让光辉战机,变成了研发30余年,服役即退伍的“废铁”。

到此为止,斯坦公司也算是被伤了元气,而印度政府也彻底丧失了信心,所以他们开始大量购买外国军备,而作为印度唯一的航空巨头,斯坦公司也终于沦落到依靠组装飞机才能盈利,半死不活的下场。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被斯坦公司“摸”过的战机,统统难逃坠毁的命运呢?

其实这么说也算是有失偏颇,原因很简单,因为印度只有斯坦公司懂航空技术,所以任何外国战机零件进入印度,都要经过他们组装。然而,虽然斯坦公司从1930年建立,到今天已经经历了80余年,算得上是“老字号”了,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他们真正自主研发武器的经验,可能连10年都没有,再加上印度工人好吃懒做,素质堪忧的原因,才会导致该公司创下了,40年间组装1600多架战机,有1100多架都坠毁的成绩。

不得不说,斯坦作为印度唯一的飞机制造公司,无论财力还是手段,都已经成为了“印度第一公司”,不过,俗话说“店大欺客”,在拥有了实质性的垄断后,斯坦航空不思进取、混日子的方式,也造就了印度在航空领域,始终难以有所建树。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如果不動用核武器,能打敗日本的國家有哪些?一國上榜令人意外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10 hours ago

西方衛星在中印邊境,拍到多架隱形無人機,美媒:美軍已落後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10 hours ago

首個被踢出北約的國家出現?特朗普發了最後通牒,將盟友推向中國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10 hours ago

美國教授警告印度:華盛頓憎恨中國,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10 hours ago

特朗普急了,發長文狠批中國,威脅要對華祭出2招,但強調一件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中美之间再度泛起新的波澜。 此次率先按捺不住的,是特朗普。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火力猛攻,洋洋洒洒发布数百字长文,直指中国“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痛批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构成威胁”。 他在文中言辞激烈,一套套狠话接连抛出,甚至还亮出了“百倍关税”以及“软件封锁”这两张他惯用的“王牌”。 然而,剧情很快出现转折。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着重强调“不会取消与中方会晤的可能性”。 这出“先兵后礼、打打谈谈”的戏码,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初次见识。 但此次他如此急切,究竟是被何种因素触动了敏感神经呢? 触及经济要害,他暴跳如雷特朗普此次大发雷霆,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稀土政策心怀不满,实则是中国的举措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他在文中使用了诸多刺耳的词汇,指责中国“操控全球科技链”“充满敌意”,甚至将其上升到“道德耻辱”的高度。 不过,对于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来说,都清楚这种夸张的表述,往往是他情绪失控的外在表现。 中国此次的应对策略确实精准有力。 稀土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但它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以及军工系统中的地位,堪称“无可替代”。 反观美国,几十年来在稀土战略储备方面严重缺失,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 此次中国不仅没有丝毫手软,还顺势推出“全链条监管”“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特别港务费”等一系列组合举措,将整个供应链紧紧掌控。…

10 hours ago

美國擔心的情況出現了?特朗普收到消息:解放軍接下來有大動作

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战略变局。一场代号"蓝剑-2025"的演习,恰似一记惊雷,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天空中炸响。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这场演习将在10月中下旬举行,由中国和沙特联合举行。结合近期的中东局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将与沙特举行联合演习】 沙特,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国家,几乎一直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在军事实力的天平上,利雅得把信任押在了华盛顿身上。但现在的美国却不那么靠得上了,面对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特朗普选择袖手旁观。这让海湾诸国不得不开始反思:今天是卡塔尔的遭遇,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开始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凭借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蓝剑-2025”似乎就是这段关系的生动注脚。 中国和沙特的联训,不只是为了提升彼此的海军战术技能,而是一种政治宣言:沙特正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希望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一道,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和自主的安全体系。 【中国舰队将“出征”阿拉伯半岛】 为什么会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其在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从那一刻开始,任何想要对沙特动手的力量,都不得不掂量一下巴基斯坦手中的核武器。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持续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沙军演这个平台,沙特可以直接向中国传达其战略需求。一旦双方达成共识,沙特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巴基斯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地区冲突,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沙特出钱、中国出技术、巴基斯坦出人力"的合作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重磅军事协议】 当中沙"蓝剑"军演的舰艇编队在波斯湾破浪前行时,这场演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它标志着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地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十余年的护航行动,是对中国远海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余批护航编队,为近7000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航。这种持续存在的海上力量展示,向地区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维护地区稳定的意愿,更具备相应的能力。 对美国而言,沙特寻求军事自主化的趋势尤为危险。这不仅关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消长,更直接冲击着美国的财政命脉。沙特等海湾国家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国债的重要买家,一旦这些国家调整外汇储备配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更关键的是,石油美元体系的根基正在松动——沙特已经开始接受以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贸易,这对美元霸权无疑是一记重击。…

10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