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印度GDP全球第五,民眾為何仍“重度饑餓”?

10月15日,欧洲两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发布了新一年度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印度在该报告列举的12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07名。

印度媒体相关报道

该报告发布当天就在印度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印度政府拒绝承认这一指数,并称其污蔑印度形象、忽视印度的努力。

印度政府为什么会如此“破大防”?

全球饥饿指数

全球饥饿指数(以下简称GHI)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收集和研究,并由德国“救济世界饥饿组织”(Welt Hunger Hilfe)和爱尔兰“关注世界”(Concern Worldwide)两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

GHI所评估的国家和地区是根据2000年以来营养不良发生率和儿童死亡率的数据确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自2000年以来任何一年里,营养不良发生率≥5.0%,或者儿童死亡率≥1.0%,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会成为GHI的评估对象。

全球饥饿指数以四个指标为依据,分别为:营养不良(即热量摄入不足)人口比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发育迟缓(低于同龄标准身高)儿童比例和5岁以下消瘦(身高别体重偏低)儿童比例。

该指数以百分制衡量饥饿程度,营养不良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所占权重均为1/3,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和消瘦率各占1/6。根据最终得分划分至不同的类别:得分≤9.9的国家和地区归类为“轻度饥饿”;得分在10~19.9为“中度饥饿”;得分在20~34.9为“重度饥饿”;得分在35~49.9为“警戒”范围 ;得分≥50为“极度警戒”。

而印度的相关指标数据,确实不好看:

16.3%的印度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近20%的5岁以下儿童处于极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的饥饿状态;

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发育迟缓,大约35%的此类儿童未达应有身高;

儿童消瘦率达19.3%,为世界最高。

因此,印度在此报告中的分数为29.1,属于“重度饥饿”范畴。

而在2000年,印度以38.8分归类于“警戒”范畴,此后相关情况有所好转,2007年得分36.3,到2014年这一分数降至28.2。

实际上,虽然印度国内饥饿指数大体上看似在慢慢下降,但真实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首先,纵向来看,部分指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印度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比例自2014年以来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18.4%降至2007年的17.5%,至2014年再跌到14.8%,但到2022年该比例又有所上升,为16.3%;

5岁以下儿童消瘦率从2000年的17.1%升至2007年的20%,在2014年有所好转,降至15.1%,但在2022年再次上扬,达到统计时世界最高的19.3%;

虽然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稳步下降,从2000年的54.2%降至2007年的47.8%,但是在莫迪执政期间改善缓慢,从2014年(38.7%)至2022年(35.5%)只落了3%左右;

唯一得到明显改善的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9.2%减少近6个点至2022年的3.3%。

其次,横向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印度这些年在GHI指标方面相比于其他国家,是明显退步了的。

2022年GHI得分低于5分且分数差异小的17个国家没有单独排名而是集体排名1-17,这其中除了欧洲国家外,还有土耳其、智利、乌拉圭、科威特,以及中国。大部分非洲国家虽然排名靠后,但仍有些非洲国家排名高于印度,例如南非(59)、毛里求斯(62)、苏丹共和国(106)。

或许,相比遥远的非洲,与南亚周边国家的对比更能给印度带来会心一击:在南亚上榜国家中,印度也是名列倒数——斯里兰卡列64、缅甸处71,尼泊尔居81、孟加拉国排84,连彼此不断较劲的巴基斯坦,都甩自己一小截,拿到第99名的位置;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唯一落后于自己的国家,只有差自己两位、排名第109的阿富汗。

印度媒体制作的南亚国家饥饿指数变化情况

“印度自有国情在此”

GDP今年成功跻身世界全五的印度,为什么饥饿指数排名会如此之低?

这恐怕和印度国内的复杂国情有直接联系。

一是因为人均粮食产量较低。

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在2022年10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15财年起,印度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20-21财年的粮食产量为3.1074亿吨,预计2021-22财年的粮食产量为3.1572亿吨。但是,即使如此,仍不到中国的一半。如果算人均粮食产量,印度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20公斤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虽然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接近2亿公顷,约等于中国的1.5倍),但印度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7亩。

此外,印度国内缺乏足够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印度农民更多是看天吃饭。经常关注印度新闻的朋友可能会有种感觉,就是在5、6月份印度国内媒体对季风的关注会异常增多,而印度国内相关机构对粮食产量的预测,与季风到来的时间、强弱、持续时间直接挂钩。但季风很多时候是无规律的,分布不均且具不确定性,因此作物歉收一事难以避免。

再就是,印度农业生产模式普遍非常落后。印度国内农业严重依赖人力,对农耕器械、化肥农药的依赖度较低。机械化程度较高、普遍使用化肥的旁遮普邦因此成了印度粮仓。

二是因为粮食出口过高。

印度历来是排名世界前列的粮食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的小麦数量达200万吨左右。近些年受疫情、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影响,国际上粮食价格持续走高,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印度的粮食出口热情。2021-22财年,印度国内小麦出口达到了惊人的720万吨。

 

而今年,作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俄乌两国受战事影响,小麦出口大减,作为市场填补,印度的小麦出口会大增,有数据预计整个2022-23财年印度的小麦出口可能会达到1300万吨。尽管印度政府在5月以“保障印度及领国的粮食安全”为由宣布全面放缓乃至禁止小麦出口,但是据官方数据显示,本财年前五个月(4月至8月)印度仍出口了435万吨小麦,同比增长116.7%。

小麦出口量的大增,导致印国内市场上小麦和小麦粉的价格大幅上涨。据消费者事务部网站刊登的数据,10月15日印度全国小麦粉的日均零售价为每公斤36.23卢比,比去年每公斤30.7卢比的价格高出18%。印度穷人负担不起蔬果这类价格偏高的食物,主要通过谷物摄取营养,却又面对粮价不断上涨的局面,处境自然变得更加糟糕。

路透社报道:印度限制小麦粉出口以降低(国内)创纪录的价格

三是因为素食习惯。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说是印度排名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食肉方面,印度教徒因视牛为神圣之物而禁食牛肉,而伊斯兰教徒不食用猪肉,所以印度人的肉食多以鸡肉为主。

在素食方面,与西方由环境和伦理问题推动的素食主义不同,印度的素食主义根植于其文化和宗教。因此,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40%的印度人奉行无肉饮食,比紧随其后的德国人高出25%,这意味着有将近5.7亿的印度人奉行无肉饮食。也有调查显示,24%的印度人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strictly vegetarian),9%是纯素食主义者(vegan),8%是鱼素主义者(pescatarian)。

而素食习惯,往往会导致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缺乏维生素B12、优质蛋白质、锌、铁、钙等营养,导致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上升。儿童面临的情况会比成年人更加严重,因为缺乏必要的营养容易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进而易感染疾病,提升了发育迟缓、消瘦乃至死亡的可能。

四是受疫情影响。

虽然印度经济现在有所好转,前不久还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但印度国内的民生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冲击下已受到重创。

印度中产阶级较少,增长缓慢,而且已经迈入中产阶级的人群普遍收入较低。经济自由化使富人更加富有,但中产阶级人群并未真正从中受益,加之新冠疫情,其规模又进一步缩水。据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印度国内中产阶级人数缩至6600万,3200万印度中产阶级返贫,这对印度国内消费市场而言无疑是个重创。与此同时,数百万印度人因失业而陷入贫困。

The Global Statistics 网站统计了2022年印度的贫困率,印度拥有2.28亿贫困人口,依旧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更糟糕的是,据其估计,2022年底印度还将有1.5~1.99亿人陷入贫困。

五是因为财政愈发紧张。

9月28日,印度政府宣布“总理穷人福利计划”(Pradhan Mantri Garib Kalyan Yojana)再延长三个月至2022年12月。该计划此前已投入3.45万亿卢比,分配了1亿吨以上的粮食,如今计划延长三个月,预计将多花费财政部4476.2亿卢比。

免费配给计划的第七次延长,将使印度更加难以坚持2022-23财年的财政赤字目标,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而且,人们还担心此举可能会造成小麦粮食储备的下降。

再就是粮食分配不均。

印度政府在1960年代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施行了补贴偏远地区和底层民众粮食的公共配给系统(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PDS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粮食价格上涨,还稳定城市的粮食供给。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在1970年代和80年代,PDS也随之扩展到部落街区和贫困高发地区。至今,PDS已成为印度国家食品经济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图:印度媒体

但是,这些措施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印度国内粮食分配依旧严重不均。

表现之一是地区分配不均。

不同的邦,分发到粮食的人口数不同。据报道,中央邦、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和北阿坎德邦能分发到粮食的人口数不足该邦人口总数的3%。

并且,印度各邦分配的粮食没有统一标准,有些邦会提供牛奶而有些邦却不会。以蛋白质为例,印度推出“午餐计划”(the Mid-Day Meal Scheme)以确保在上学日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不少于300千卡和8-12克蛋白质的营养。为保障孩子们的蛋白质摄入,较为富裕的泰米尔纳德邦会提供鸡蛋,而其他大部分邦并没有这一待遇。

表现之二是社会阶层分配不均。

印度底层人口太多,但是公共分配体系具有缺陷。配给卡是分配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有拥有配给卡的人才会拿到粮食。然而,数百万的印度穷人并没有获得配给卡!

一方面,即使有很多人符合配给卡的领取条件,但因为官僚系统运作的低效而无法领到卡。对于没有配给卡的人,各邦的态度大相径庭,一些邦会强硬地根据配给卡来分发,另一些邦则会稍微放宽实行标准,为无卡人群提供一次粮食。

另一方面,PDS系统中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官员和卖家会串通运送质量较低或低于合同数量的粮食。政府官员或分销商还可能在市场上非法出售粮食以谋取私利。粮食配给店官员也常常多收顾客的钱,还会分配少于规定数量的食物。种种腐败行为不仅导致配给店提供的粮食质量很差,而且售价高于规定价格,很多时候供应还不足。

总结

关于印度面临“重度饥饿”困境的结论,印度政府拒绝接受,认为GHI的样本数量过少、统计不够科学,否定了印度这些年在减贫方面的努力。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在减少国内营养不良方面,历届印度政府确实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受限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其努力自带打折效果,一旦国内社会遭遇大波动,常会被打回原形。

印度毕竟是一个有着强国梦的国家,现在出去接受欧美媒体采访也开始不断强调自己GDP世界第五的身份,但若民众连温饱都难以为继,这话、这梦听来多少有点底气不足啊。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美方曾用114頁報告分析得出:若對華開戰,戰爭將在一個月內結束

在2024年的7月底,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曾发布了一篇长达114页的报告,分析如果中美两国开战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这篇报告最后总结了一个让美国人颇为意外的答案,那就是如果中美开战,战争将在一个月内结束,不过结果却是美国输掉这场战争。 【钢铁雄狮】 美国明面上的军事力量要强于中国 从明面上看,美国的整体军事力量要强于中国。 在海军方面,美国有大约350万吨的军舰总吨位,中国则是大约240万吨。 从航母到驱逐舰,美国的主力军舰比中国高了不少。 美国有11艘航母,中国仅有3艘;驱逐舰美国有大约70艘,中国大约50艘。 美国舰队 水下军事力量方面,美国潜艇数量倒是没中国多,但美国的潜艇全是核动力潜艇,中国的潜艇大约70%都是常规动力潜艇。 在水下战略核力量和攻击型核潜艇方面,中国在技术和数量上都落后于美国。 最关键的是,美国有数量巨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要想海军真正成为一支远洋海军,不单单要海军的规模巨大,还要有这些海外军事基地。 因为军舰开出本土几千公里,没人能保证不会出问题。军舰的海外维护、补给等事务,都得靠这些海外军事基地解决。 维护中的军舰…

2 weeks ago

俄羅斯派出蘇-57到珠海參展,並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印度!

在珠海航展的舞台上,一架神秘的战机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它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机——苏-57。这架战机的亮相,看似是为了展示俄罗斯航空业的实力,实则背后隐藏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军贸故事。且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一番。 上世纪末,俄罗斯空军立志追赶美国,重启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大计。1998年,他们推出了T-50项目,意图打造一款能与F-22匹敌的重型隐身战斗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资金短缺的问题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俄罗斯空军喘不过气来。这时,他们想起了远在东方的印度,一个热衷于引进先进武器的国家。 印度空军一见T-50项目,眼睛都亮了,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想到,投入巨额资金后,却发现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事故频发。 到了2018年,印度空军终于忍无可忍,宣布退出合作。这无疑给俄罗斯空军泼了一盆冷水,但也让他们意识到,是时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于是,俄罗斯独立完成了苏-57的研发,并在国内小批量装备。这时,世界格局已变,印度的天空面临着中国歼-20和巴基斯坦歼-31的双重压力。印度空军急需一款隐身战机来挽回颜面,而苏-57似乎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在珠海航展上,俄罗斯将苏-57推向了前台,目的不言而喻。他们知道,印度的困境正是俄罗斯的机会。毕竟,苏-57的研发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印度的“慷慨解囊”。如今,印度空军面临的选择不多,苏-57成了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选项。 .这场看似巧合的航展亮相,实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俄罗斯和印度,一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是病急乱投医。正如俗语所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苏-57能否成为印度空军的“新欢”?答案尚未揭晓。 故事的结局,或许会让人啼笑皆非。印度空军在经历了T-50的挫折后,是否会再次掉入苏-57的“温柔陷阱”?而俄罗斯,能否凭借苏-57,在这场国际军贸游戏中反败为胜?一切皆有可能。 这场珠海航展上的“偶遇”,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军贸领域的波诡云谲。在这个大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苏-57,不过是这场游戏中的一枚棋子,它的命运,将取决于棋手的智慧和决心。至于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2 weeks ago

1486門多管火箭炮直接被摧毀 648架戰鬥機淩空被擊落:損失慘重!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军队展示了其令人瞩目的军事能力和行动效率。 随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俄军对乌克兰的军事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摧毁行动,彰显出其武力的强大。 俄罗斯军方高效执行了一系列战略打击,将乌克兰的防线压得步步败退。 在冲突的初期,俄军就对乌克兰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密集轰炸,特别是一些重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系统。 令乌克兰感到恐惧的是,数以千计的多管火箭炮被俄军的精准打击消灭。 在空中战斗中,乌克兰的战斗机同样受到了无情的打击,数百架战机凌空被击落,这让乌克兰的空中力量大受影响。 在地面上,俄军的推进同样令人震惊。 他们在各个作战方向对乌克兰军队实施了毁灭性打击,集中火力将乌俄军通过其高效的指挥体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迅速在多个战线上打开突破口,将一些重要的村镇收入囊中。 俄罗斯军力的成功,离不开各军事单位的配合。 移动部队和空中力量相辅相成,目标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作战区域。 诸如“巴赫穆特”和“马里乌波尔”等战役,成为了俄军展示强大战术能力的绝佳舞台。 多兵种之间的密切协作让俄军在这些关键位置夺得主动,无不显示出其作战能力之强。 乌克兰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除军事装备为数众多地被摧毁外,其战略村镇也陆续被俄军攻陷,这对乌克兰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每一个被占领的村镇都意味着一片国土的丢失。…

2 weeks ago

美國網友:中國怎麽好意思說愛好和平?他們成立後打了8次戰爭了

从和平相伴到必要自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另一种解读 当代网络时代,各路观点交织而生,充斥着矛盾与争论。有人批评中国"好战",有人称赞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战争历程确实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议论。让我们试着以客观公正的目光,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也许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但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大国,其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则有所不同。正如有网友所说,这些战争都是中国被迫卷入的,而非主动发动。 以抗美援朝为例。当时朝鲜半岛陷入南北对峙,美国试图借机控制整个朝鲜。面对这一挑衅,中国作为朝鲜的盟友,不得不挺身而出,保卫朝鲜的独立。据统计,中国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7.5万人,为兄弟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不能说是"好战",而是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和平的必要行动。 再来看抗法援越的故事。当时法国企图重回越南,掠夺殖民地资源。越南求助中国,中国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协助越南抗击侵略者,最终帮助越南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怎能算作"侵略"? 当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并非一直融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越南曾多次越境骚扰中国边境,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反击行动。这虽然有些"咬人的兔子"的味道,但也说明了中国在面对威胁时的无奈和决心。 总的来说,中国的战争历程反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它并非一味好战,而是遇到严峻的安全挑战时,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当然,这么多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待其他国家和人民都保持友好热情,这也是其独特的立场和魅力所在。 历史总是充满争议,解读也往往因人而异。但让我们以更宽容、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战争历程。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中国,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支持。 从戍边卫土到正义捍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各种观点和论调不断涌现。对于中国的战争历程,也出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有人说中国好战,有人说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战争历史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若以客观、公正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中国战争历程背后所蕴含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其中包括抗美援朝、抗法援越、对越自卫反击等重大事件。这些战争的共同特点在于,中国并非主动发动,而是被迫卷入。面对周边小国的独立受到挑战,面对超级大国的侵略行为,中国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地区和平。这种自卫性质的战争,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 weeks ago

中美日軍艦數量斷崖:美國為243艘,日本是114艘,中國令人意外

前言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海军力量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三国的海军实力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据最新统计,美国海军拥有243艘作战舰艇,日本海上自卫队则有114艘。 那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海军舰艇数量又是多少呢?这些数字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战略考量和国际格局? 海上力量的演变 说起海上力量的演变,不得不从美国海军说起,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战略眼光,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强大的海军。 从航空母舰到核潜艇,美国海军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巨人,始终站在海军技术的最前沿。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进,当人们还沉浸在美国海军的强大中时,东方悄然崛起的力量开始引起世界的注意。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堪称传奇,从上世纪50年代的“蚊子船”起步,到如今的航空母舰编队,中国海军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种跨越式发展,不禁让人想起了“蛙跳效应”,就像青蛙一跃而起,跳过了许多障碍,中国海军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跨越。 如今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海军拥有约355艘作战舰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包括3艘航空母舰、50多艘驱逐舰和50多艘护卫舰等。 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对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但数量真的能代表一切吗?中国海军为何能如此快速发展?美国海军还能保持其传统优势吗? 三国海军实力对比 在探讨海军实力时,单纯比较数量显然是不够的,就像比较拳击手,不能只看体重,还要看技术和经验,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海军的较量,正是这样一场“质”与“量”的博弈。 让我们先看看中国这个后起之秀,2024年中国海军的主力水面舰艇实力令人刮目相看,055型驱逐舰被誉为“亚洲第一舰”,排水量超过1.2万吨,堪比小型巡洋舰。…

2 weeks ago

中國最神秘的三大組織,沒有軍餉、不用站崗,卻讓老美聞之色變!

美国情报机构曾多次试图解读这些看似普通却又神秘的群体,却总是一无所获。 以至于他们总是渲染夸大的说出“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的威胁”等一系列愚蠢的言论。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那些神秘而伟大的中国力量,究竟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迅速集结、精准行动的。 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令老美破防的“中国最神秘三大组织”。 “意外的情报收集员” 中国的海域面积广阔,涵盖了470万平方公里,渔民们在这片广袤的水域中捕鱼、生活。 长期的海上漂泊,让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捕捞鱼虾,更是与海洋的动态密切相关。 无论是海面上出现的陌生船只,还是水下的设备,他们都能迅速反应,及时上报。 例如,在1978年,一位渔民在南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黑色的圆柱体,经过上报后,被确认是美国制造的MK-46反潜鱼雷。 这对当时深陷海上防御艰难泥潭的中国海军可谓是天降神兵,立刻对其进行拆解、分析、研究。 这一研究不要紧,直接让中国鱼雷科技飞跃发展了近20年,并且还研发出了比MK-46更优秀的鱼雷。 从此“中国渔民”名声大噪,让不少国家的海军“小心应对”,生怕自己的阴谋还没实现,就被我国渔民捕获,得不偿失。 此外,渔民们在海上巡航时,常常会发现一些可疑的外国船只。 这些船只可能是进行间谍活动的侦察船,或是试图侵犯中国海域的军事舰艇。 这时渔民们就会凭借多年的经验、对海域的熟悉以及对族谱单开一页的向往,迅速判断出这些船只的意图,并及时向海军报告。…

2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