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欧洲两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发布了新一年度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印度在该报告列举的12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07名。
印度媒体相关报道
该报告发布当天就在印度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印度政府拒绝承认这一指数,并称其污蔑印度形象、忽视印度的努力。
印度政府为什么会如此“破大防”?
全球饥饿指数
全球饥饿指数(以下简称GHI)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收集和研究,并由德国“救济世界饥饿组织”(Welt Hunger Hilfe)和爱尔兰“关注世界”(Concern Worldwide)两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
GHI所评估的国家和地区是根据2000年以来营养不良发生率和儿童死亡率的数据确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自2000年以来任何一年里,营养不良发生率≥5.0%,或者儿童死亡率≥1.0%,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会成为GHI的评估对象。
全球饥饿指数以四个指标为依据,分别为:营养不良(即热量摄入不足)人口比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发育迟缓(低于同龄标准身高)儿童比例和5岁以下消瘦(身高别体重偏低)儿童比例。
该指数以百分制衡量饥饿程度,营养不良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所占权重均为1/3,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和消瘦率各占1/6。根据最终得分划分至不同的类别:得分≤9.9的国家和地区归类为“轻度饥饿”;得分在10~19.9为“中度饥饿”;得分在20~34.9为“重度饥饿”;得分在35~49.9为“警戒”范围 ;得分≥50为“极度警戒”。
而印度的相关指标数据,确实不好看:
16.3%的印度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近20%的5岁以下儿童处于极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的饥饿状态;
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发育迟缓,大约35%的此类儿童未达应有身高;
儿童消瘦率达19.3%,为世界最高。
因此,印度在此报告中的分数为29.1,属于“重度饥饿”范畴。
而在2000年,印度以38.8分归类于“警戒”范畴,此后相关情况有所好转,2007年得分36.3,到2014年这一分数降至28.2。
实际上,虽然印度国内饥饿指数大体上看似在慢慢下降,但真实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首先,纵向来看,部分指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印度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比例自2014年以来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18.4%降至2007年的17.5%,至2014年再跌到14.8%,但到2022年该比例又有所上升,为16.3%;
5岁以下儿童消瘦率从2000年的17.1%升至2007年的20%,在2014年有所好转,降至15.1%,但在2022年再次上扬,达到统计时世界最高的19.3%;
虽然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稳步下降,从2000年的54.2%降至2007年的47.8%,但是在莫迪执政期间改善缓慢,从2014年(38.7%)至2022年(35.5%)只落了3%左右;
唯一得到明显改善的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9.2%减少近6个点至2022年的3.3%。
其次,横向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印度这些年在GHI指标方面相比于其他国家,是明显退步了的。
2022年GHI得分低于5分且分数差异小的17个国家没有单独排名而是集体排名1-17,这其中除了欧洲国家外,还有土耳其、智利、乌拉圭、科威特,以及中国。大部分非洲国家虽然排名靠后,但仍有些非洲国家排名高于印度,例如南非(59)、毛里求斯(62)、苏丹共和国(106)。
或许,相比遥远的非洲,与南亚周边国家的对比更能给印度带来会心一击:在南亚上榜国家中,印度也是名列倒数——斯里兰卡列64、缅甸处71,尼泊尔居81、孟加拉国排84,连彼此不断较劲的巴基斯坦,都甩自己一小截,拿到第99名的位置;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唯一落后于自己的国家,只有差自己两位、排名第109的阿富汗。
印度媒体制作的南亚国家饥饿指数变化情况
“印度自有国情在此”
GDP今年成功跻身世界全五的印度,为什么饥饿指数排名会如此之低?
这恐怕和印度国内的复杂国情有直接联系。
一是因为人均粮食产量较低。
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在2022年10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15财年起,印度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20-21财年的粮食产量为3.1074亿吨,预计2021-22财年的粮食产量为3.1572亿吨。但是,即使如此,仍不到中国的一半。如果算人均粮食产量,印度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20公斤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虽然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接近2亿公顷,约等于中国的1.5倍),但印度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7亩。
此外,印度国内缺乏足够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印度农民更多是看天吃饭。经常关注印度新闻的朋友可能会有种感觉,就是在5、6月份印度国内媒体对季风的关注会异常增多,而印度国内相关机构对粮食产量的预测,与季风到来的时间、强弱、持续时间直接挂钩。但季风很多时候是无规律的,分布不均且具不确定性,因此作物歉收一事难以避免。
再就是,印度农业生产模式普遍非常落后。印度国内农业严重依赖人力,对农耕器械、化肥农药的依赖度较低。机械化程度较高、普遍使用化肥的旁遮普邦因此成了印度粮仓。
二是因为粮食出口过高。
印度历来是排名世界前列的粮食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的小麦数量达200万吨左右。近些年受疫情、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影响,国际上粮食价格持续走高,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印度的粮食出口热情。2021-22财年,印度国内小麦出口达到了惊人的720万吨。
而今年,作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俄乌两国受战事影响,小麦出口大减,作为市场填补,印度的小麦出口会大增,有数据预计整个2022-23财年印度的小麦出口可能会达到1300万吨。尽管印度政府在5月以“保障印度及领国的粮食安全”为由宣布全面放缓乃至禁止小麦出口,但是据官方数据显示,本财年前五个月(4月至8月)印度仍出口了435万吨小麦,同比增长116.7%。
小麦出口量的大增,导致印国内市场上小麦和小麦粉的价格大幅上涨。据消费者事务部网站刊登的数据,10月15日印度全国小麦粉的日均零售价为每公斤36.23卢比,比去年每公斤30.7卢比的价格高出18%。印度穷人负担不起蔬果这类价格偏高的食物,主要通过谷物摄取营养,却又面对粮价不断上涨的局面,处境自然变得更加糟糕。
路透社报道:印度限制小麦粉出口以降低(国内)创纪录的价格
三是因为素食习惯。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说是印度排名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食肉方面,印度教徒因视牛为神圣之物而禁食牛肉,而伊斯兰教徒不食用猪肉,所以印度人的肉食多以鸡肉为主。
在素食方面,与西方由环境和伦理问题推动的素食主义不同,印度的素食主义根植于其文化和宗教。因此,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40%的印度人奉行无肉饮食,比紧随其后的德国人高出25%,这意味着有将近5.7亿的印度人奉行无肉饮食。也有调查显示,24%的印度人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strictly vegetarian),9%是纯素食主义者(vegan),8%是鱼素主义者(pescatarian)。
而素食习惯,往往会导致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缺乏维生素B12、优质蛋白质、锌、铁、钙等营养,导致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上升。儿童面临的情况会比成年人更加严重,因为缺乏必要的营养容易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进而易感染疾病,提升了发育迟缓、消瘦乃至死亡的可能。
四是受疫情影响。
虽然印度经济现在有所好转,前不久还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但印度国内的民生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冲击下已受到重创。
印度中产阶级较少,增长缓慢,而且已经迈入中产阶级的人群普遍收入较低。经济自由化使富人更加富有,但中产阶级人群并未真正从中受益,加之新冠疫情,其规模又进一步缩水。据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印度国内中产阶级人数缩至6600万,3200万印度中产阶级返贫,这对印度国内消费市场而言无疑是个重创。与此同时,数百万印度人因失业而陷入贫困。
The Global Statistics 网站统计了2022年印度的贫困率,印度拥有2.28亿贫困人口,依旧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更糟糕的是,据其估计,2022年底印度还将有1.5~1.99亿人陷入贫困。
五是因为财政愈发紧张。
9月28日,印度政府宣布“总理穷人福利计划”(Pradhan Mantri Garib Kalyan Yojana)再延长三个月至2022年12月。该计划此前已投入3.45万亿卢比,分配了1亿吨以上的粮食,如今计划延长三个月,预计将多花费财政部4476.2亿卢比。
免费配给计划的第七次延长,将使印度更加难以坚持2022-23财年的财政赤字目标,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而且,人们还担心此举可能会造成小麦粮食储备的下降。
再就是粮食分配不均。
印度政府在1960年代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施行了补贴偏远地区和底层民众粮食的公共配给系统(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PDS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粮食价格上涨,还稳定城市的粮食供给。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在1970年代和80年代,PDS也随之扩展到部落街区和贫困高发地区。至今,PDS已成为印度国家食品经济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图:印度媒体
但是,这些措施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印度国内粮食分配依旧严重不均。
表现之一是地区分配不均。
不同的邦,分发到粮食的人口数不同。据报道,中央邦、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和北阿坎德邦能分发到粮食的人口数不足该邦人口总数的3%。
并且,印度各邦分配的粮食没有统一标准,有些邦会提供牛奶而有些邦却不会。以蛋白质为例,印度推出“午餐计划”(the Mid-Day Meal Scheme)以确保在上学日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不少于300千卡和8-12克蛋白质的营养。为保障孩子们的蛋白质摄入,较为富裕的泰米尔纳德邦会提供鸡蛋,而其他大部分邦并没有这一待遇。
表现之二是社会阶层分配不均。
印度底层人口太多,但是公共分配体系具有缺陷。配给卡是分配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有拥有配给卡的人才会拿到粮食。然而,数百万的印度穷人并没有获得配给卡!
一方面,即使有很多人符合配给卡的领取条件,但因为官僚系统运作的低效而无法领到卡。对于没有配给卡的人,各邦的态度大相径庭,一些邦会强硬地根据配给卡来分发,另一些邦则会稍微放宽实行标准,为无卡人群提供一次粮食。
另一方面,PDS系统中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官员和卖家会串通运送质量较低或低于合同数量的粮食。政府官员或分销商还可能在市场上非法出售粮食以谋取私利。粮食配给店官员也常常多收顾客的钱,还会分配少于规定数量的食物。种种腐败行为不仅导致配给店提供的粮食质量很差,而且售价高于规定价格,很多时候供应还不足。
总结
关于印度面临“重度饥饿”困境的结论,印度政府拒绝接受,认为GHI的样本数量过少、统计不够科学,否定了印度这些年在减贫方面的努力。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在减少国内营养不良方面,历届印度政府确实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受限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其努力自带打折效果,一旦国内社会遭遇大波动,常会被打回原形。
印度毕竟是一个有着强国梦的国家,现在出去接受欧美媒体采访也开始不断强调自己GDP世界第五的身份,但若民众连温饱都难以为继,这话、这梦听来多少有点底气不足啊。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