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剑
眼看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来到11月份,有俄媒爆料称普京已经“秋后算账”,俄中央军区司令亚历山大·拉平上将或已被就地免职。
(拉平上将)
据环球网报道,俄媒声称消息人士证实拉平被解职,不会继续在俄中央军区指挥部负责指挥事务了。不过俄国防部消息人士则声称,拉平只是放假了前往接受医疗而已,他还会再回来。
由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期间的人事任命相对比较低调,因此并不能确定拉平到底是不是被解职,俄官方也尚未发布相关消息。
(黑海舰队最近遇袭)
不过从近一段时间以来俄军在乌克兰的战斗状态来看,拉平将军确实备受诟病。
虽然前期俄中央部队集群曾在顿巴斯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拉平也因为战功出色而获得“俄罗斯英雄”的称号,但是后面俄军表现越来越拉胯,不仅没有继续“开疆拓土”,还出人意料地丢掉了在哈尔科夫控制的大片地区和多座关键城市。
对于这些情况,俄罗斯的一些强硬派人士看在眼里,也发出了批评,一些批评声音也直接指向了拉平。
(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对拉平非常不满)
比如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就曾大骂拉平地表现失败,他认为正是因为拉平的失败,导致了俄军的撤退。卡德罗夫甚至认为拉平只配当个小兵,他声称,如果允许的话,他会要求把拉平降为列兵。
卡德罗夫的车臣部队也在乌克兰作战,按理说卡德罗夫应该“理解”拉平,但卡德罗夫专门点名并发表如此激烈的言辞,由此足见俄军的作战行动问题有多严重。
当然也有人替拉平解释,毕竟前线局势变化莫测,拉平作为一个指挥官,他也无法做到充分了解、掌握一切,俄军本身存在管理混乱、各自为战的情况,这些可不是拉平一个人能改变的。
(普京已经委任苏洛维金大将出任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官)
而在近期,普京已经委任苏洛维金大将出任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官,此举意味着俄军行动开始由同一指挥官操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拉平真的离开指挥部的话,也未必就是被解职,有可能也是工作任务调动而已。
西方军事专家正在观察苏洛维金的表现,在不少人看来,苏洛维金开始指挥工作之后,俄军的行动效率就显得更高了,而且战术上也更具一致性和连贯性。
苏洛维金是在接到普京电话之后“挂帅”的,在他的指挥下,俄军连续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发起了猛烈空袭,虽然苏洛维金上任还不足一个月,但是他的指挥立竿见影,乌克兰基础设施大量损毁,这使得基辅也面临严峻的局面。
(基辅遭遇持续空袭)
而对于苏洛维金,卡德罗夫也毫不吝啬赞美之情,他认为苏洛维金是“真正的战士”,由苏洛维金负责指挥特别军事行动,卡德罗夫表示“放心”。
因此,拉平是否被解职,还需要看莫斯科的答案,但是苏洛维金上任,确实改变了俄军此前的颓废局面。
说起中国的火箭技术,最近几年真是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2023年,中国制造出了全球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燃料火箭,单体推力直接飙到500吨,可以让火箭从准备到发射只要半小时,相比之下,美国的航天飞机助推器都得甘拜下风。 美国高层直呼感受到了“斯普特尼克时刻”那样的压力。中国火箭技术到底强在哪?为啥能让美国觉得落后了? 从钱学森开始,中国火箭技术的根基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大神级”人物。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1934年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来跑去美国留学,跟着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混,还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有了回国的念头,但美国政府不允许,把他软禁起来。知道1955年,中国政府才把他接回了家。 回国后,钱学森二话不说就投身航天事业,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制。 1960年,这枚导弹试射成功,算是中国火箭技术迈出了第一步。到了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钱学森功不可没。 此外,钱学森还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等于给中国火箭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地基。 后来,他当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到晚年都还在关心航天的事。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他的贡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中国火箭技术有多厉害 中国火箭的代表就是长征系列。 从1970年长征一号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总共有17种型号。长征五号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近地轨道能扛25吨,地月转移轨道能带8吨。 2016年首飞成功后,它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在2020年,把嫦娥五号送去月球挖土回来。…
被索要“保护费” 特朗普对北约所有成员国,必须在2035年前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 这个数字比现行的2%标准整整高出一倍半。 对许多欧洲国家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特朗普态度强硬,早在6月20日他就公开表态。 "北约国家军费必须达到5%,但美国除外。 我们长时间支持北约,在许多情况下几乎承担百分之百开支,所以我认为美国不应该达到5%。" 这番话的逻辑让人哭笑不得,我出钱多所以我可以不达标。 你们出钱少所以你们必须多出,但在北约框架内,美国的话语权就是这么直接。 面对特朗普的施压,北约秘书长吕特拿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他提议将5%的目标拆分,3.5%用于传统军事力量建设。 1.5%用于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防护等非传统领域。 同时达标时间从原定的2032年延后到2035年。 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早在6月19日就致函吕特,明确表示拒绝5%目标。 认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会适得其反"。…
美国的卫星总是能拍到吓人的玩意,最近在中印边境,他们又有惊人发现,中国竟然在悄无声息中,又拿出一款全新无人机。 近日,美国“战区”网站披露了几份卫星图像,在美国军方那引起震动。图像显示,在中印边境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机场上,竟赫然出现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更要命的是,卫星图像证实,这批攻击-11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但这还没完,有专家指出,攻击-11选择在如此严苛的高原环境下部署,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海拔3800米的地区空气稀薄,气象条件复杂,对任何航空器的飞行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无人机在这种环境下,会面临动力衰减、操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技术挑战。正因如此,这次部署被视为,解放军对攻击-11作战能力的终极检验。如果它能在这里顺利运行,就意味着它已具备全地域作战能力。 同时,高原部署不仅是对装备性能的测试,更是对后勤保障、人员训练、指挥控制体系的全面考验。目前来看,中国在这些领域,都交出了满分答卷。 从技术层面看,攻击-11代表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顶尖水平。其独特的飞翼式布局和全隐身设计,使得这款无人机,在雷达屏幕上能够实现几乎“消失”。 …
中美因关税战关系紧张之际,台当局也没闲着,上蹿下跳费尽心思的搞事。 先是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发表了一番危言耸听的讲话,接着又抛出一份所谓的"防务报告书",把"以武谋独"的野心明晃晃地摆在了台面上。 【赖清德借着公开讲话大放厥词】 这份报告书可不简单,里面藏着台湾接下来的三个大动作。 首先,台湾计划把防卫计划往前延伸到"平时的作战准备"和所谓的“灰色地带”。目的是让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攻击,同时在战时阻止敌人的计划达成。更直白的说就是,台湾试图通过一系列随机应变、快速反应的策略,削弱解放军可能的军事行动。 其次,将军队和民用资源结合起来,提高整体的防御能力,借此增加大陆在军事行动中的成本,避免速战速决。 此外,台湾还想借助地缘位置与美日等国家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所谓的“友盟”体系,以提升防御韧性。 【岛内意图拓展防卫计划的范围】 然而,这份看似雄心勃勃的报告书,在岛内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尴尬。有细心的台湾媒体记者发现,这份报告书简直就是外表光鲜,内里空空。发布会搞得声势浩大,又是记者会又是专家解读,结果翻开报告书一看,关键内容全都没有。 更讽刺的是,报告里连"防弹背心性能参数"这种细枝末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却对现役部队规模的关键数据讳莫如深。 记者追问时,现场官员的表现更是让人啼笑皆非。面对"为何不公布缺员情况"的直球提问,他们居然打起了太极,说什么"留营率已高于部门标准"。 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不仅暴露了台湾军事实力的真实窘境,更折射出其在防务问题上的心虚和焦虑。说到底,这份报告书的本质,不过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罢了。 【解放军用实际行动画下警戒线】 台当局纸上谈兵之际,解放军早已用实际行动在台海画下了一道道实实在在的警戒线。台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解放军战机每个月穿越所谓"海峡中线"的次数已经达到120次,平均每天4次!这个数字背后传递的信息再明确不过——台海根本没有所谓的"中线",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 最关键的是,这些战机越来越贴近台湾本岛。有时候,它们就紧贴着24海里线绕台飞行,这个距离意味着解放军的作战半径已经可以轻松覆盖台湾全岛。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常态化巡航,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台海的力量对比。…
当全世界的目光还聚焦于俄乌冲突的时候,中国周边又起波澜,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边境爆发激烈冲突,造成双方数百人伤亡。 那么,这场冲突是偶然的边境摩擦,还是背后有大国操控?和中国又有什么关系?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火 10月12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的枪炮声打破了南亚的平静,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10月8日巴基斯坦开普省库拉姆县发生的恐怖袭击。 16名巴基斯坦军人在袭击中丧生,巴方指控袭击是由巴境内的塔利班策划,且得到了阿富汗塔利班的支持。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空军对阿富汗境内的塔利班营地发起精确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则迅速组织反击,双方在边境地区展开激烈交火。 截至目前,巴方已有23名士兵阵亡、29人受伤,阿富汗塔利班方面则称超过200名战斗人员死亡。对此,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声称,巴基斯坦此次的行动背后有大国指使。 事实上,巴阿双方本来就有边境争议,再加上巴基斯坦塔利班与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一直存在矛盾。 阿塔和巴塔可以说是师出同门,但目标不同,阿富汗的塔利班主要致力于在阿富汗国内掌权执政,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则想要颠覆巴基斯坦现行的政府体系。 而阿塔对巴塔是庇护态度,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巴基斯坦军人遭遇巴塔的伏击,而巴塔搞完事就跑回阿富汗。 不仅如此,巴方认为,阿富汗塔利班还为巴塔提供了训练基地、武器供应,这不仅威胁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更直接挑战了巴方对边境地区的主权控制。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冲突,从来不是简单的双边问题。作为南亚和中亚的交汇点,巴阿边境地区存在多个政治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冲突的升级不可避免地牵动了周边大国的神经。 背后是谁在操控? 在这场冲突中,印度不可避免的被怀疑为幕后黑手。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天然的对手,尤其是今年5月印巴空战之后,印度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复仇,于是通过支持巴基斯坦的敌对势力来消耗巴基斯坦的精力。 更重要的是,在巴基斯坦空袭阿富汗的同一时间,阿富汗外长对印度进行了紧急访问,这也就不难看出双方一定有关联,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印阿之间相互成帮手。…
中国不买大豆这件事,已经成了特朗普的心病,他威胁中国必须要恢复,否则要中断对华贸易。 当地时间10月14日,特朗普在社媒平台上再次对中国发出贸易讹诈,宣称中方“故意不买”美国大豆,是一种“经济敌对行为”,他考虑终止对华部分贸易关系,包括进口食用油方面。 特朗普还表示,他在本月底会与中方见面,当面讨论中国买美国大豆这件事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美国大豆的大买家,2025年美国大豆出口面临显著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几乎停滞。 美国大豆协会上周警告,中国对美国大豆征收的20%报复关税,已经促使中国买家转向其他来源如巴西和阿根廷,美国农民被拒于中国市场之外。“在新的收成季节,美国对中国的大豆销售会是零。” 具体到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尤为严峻。2025年1月至8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为593万吨,远低于历史水平。 到9月18日,针对2025/2026营销年,对华未结销售和累计出口均为0万吨,而去年同期分别为651.32万吨和29.91万吨。 中国作为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历史上占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2024年占比超过50%,进口2700万吨、价值128亿美元。 但2025年,中国购买美国大豆较去年同期下降51%,尤其是9月没有从美国秋季收获中购买任何货物。 这样的背景,就是特朗普为什么着急忙慌,逼中国重新购买美国大豆的原因。 但是中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我们买不买美国大豆,凭什么要基于美国的出口需求,而不是我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中国减少或停止进口美国大豆,本身就是作为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 这一策略源于2025年中美贸易战的升级:4月,美国将对华进口关税从34%提高至84%,中国随即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征收34%的报复性关税。 中国从春季起停止购买美国大豆,直接回应特朗普政府的举措,这是必须且必要的对等反制行为,目的就是保护我们国家利益并施压美国。 从经济杠杆角度,中国选择大豆作为反制目标是战略性的。美国大豆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减少进口能直接冲击美国中西部农民,造成政治压力,可能迫使美国在谈判中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