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朝鮮的洲際導彈威力有多強?美國為何不敢動朝鮮,朝鮮敢核反擊?

“朝鲜虽小,但别国拥有的东西都应该有,包括原子弹。”

1953年朝鲜战争刚结束时,金日成便对朝鲜高层这样说道,从此朝鲜走上强硬拥核道路,经历了三代领导人,最终成功实现目标。

朝鲜在核导计划上下狠功夫的根本驱动力在于自身安全感不足,花了很多年才有了今日的核成就。

考虑到美国从来不敢像打萨达姆、卡扎菲那样去打朝鲜,不禁令人好奇,朝鲜的洲际导弹威力已经强悍到令美国不敢轻举妄动的地步了吗,美国不敢动朝鲜是因为惧怕朝鲜的核导报复反击吗?

朝鲜导弹受惠于苏联遗产

无核化是策略,拥核是战略,这一成果是朝鲜三代领导人共同取得的。

二战结束时,美国在广岛和长崎种下的两颗蘑菇云就让全世界见证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在朝鲜战争时,麦克阿瑟多次恐吓要用核武器对付朝鲜,朝鲜愤怒却又无计可施,愈发坚定了进行核研究的决心。

2017年是引起各方震动的一年,这一年朝鲜进行了自研发核导以来,威力最大的第六次核试验。

同年,朝鲜还成功进行了15次导弹试验,其中“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1.3万千米,打击范围可覆盖美国全境。

朝鲜正式官宣成为拥核国。

朝鲜成为继五常、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后第九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尽管有人不认可,但朝鲜拥核已成既定事实。

朝鲜一个月内成功试射了两次射程可直达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美国哪里还坐得住?

有美媒报道称,朝鲜形成攻击北美的能力的时间,要比美方早先的估计提前了两年。

在震撼于朝鲜对美国的战略威慑已逐步脱离“纸上谈兵”的范畴之际,还有一个争论不休的谜团始终盘旋于美国心头。

朝鲜明明长期遭受经济制裁,几乎全世界都不向它出口军备和军事技术,在这种被军事孤立的情形下,它是怎么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导弹计划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

朝鲜洲际导弹的核心技术从何而来?

西方军事专家研究许久,认为有一种可能性比较大,那就是朝鲜悄悄引进了某种成熟产品或技术,然后加以本土化改良,于是终于跻身“核弹俱乐部”。

这一猜测是有依据的,冷战期间,朝鲜就一直依靠着苏联提供军事装备,后来老大哥没了,但不意味着大哥的遗产也没了,苏联留下的军事技术也许还在持续流通,让朝鲜得以受惠。

2017年,朝鲜首次测试火星-12中程弹道导弹之前,曾罕见地发布了一段导弹技术视频,视频中出现的一台火箭发动机,印证了这一猜测。

西方的导弹专家们瞅着视频里那台发动机,惊讶至极,因为它和几十年前苏联制造的一种设备尤其相似,再一问同行,大家也都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受。

所以朝鲜可能是采用了苏联时期的设计方案,然后在摸索中不断完善。

在过去,朝鲜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水平备受国际嘲笑,每次试射导弹,西方军事专家都要当成乐子看。

因为往往导弹还没射出去,就砰的在发射架上爆炸了,多得出奇的失败次数更让西方乐不可支。

但现在他们渐渐笑不出来了,朝鲜接二连三地取得技术突破,向世界表明,朝鲜的技术人员显然已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朝鲜的导弹、核武计划基本上是他们自力更生的结果。

受惠于苏联遗产,但同时也受时代因素限制,朝鲜导弹的性能在西方眼里依旧落后,比美国的同类技术落后起码几十年,但其潜力和决心不可低估。

更令美国忧惧的是朝鲜领导人研发导弹核武的意志,金正恩执政后,朝鲜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速度迅速提高,这已是有目共睹的,其意志之坚决,不得不令美国呼吸一窒。

“他们真心想拥有能够威胁到美国的能力。”美国导弹专家埃勒曼说道。

朝鲜洲际导弹威力有多强

朝鲜在备受国际制裁的情形下,导弹计划还能不断取得突破,其实力不容小觑,朝鲜的确有很多劣势,但朝鲜政府在远程导弹项目发了狠一般的砸资源,把全国上下的智囊库集中起来,一门心思研发导弹,这个潜力和意志力是绝不能被低估的。

2017年7月4日,朝鲜成功发射了“火星-14”洲际弹道导弹,在韩美军方看来,试射确实成功不假,但导弹只飞了933千米。

但日本有了新发现,火星-14足足飞了40多分钟,飞行时间居然比两个月前的火星-12还长。

飞行时间长,也意味着导弹的射程更远。

火星-14洲际导弹是朝鲜完成核武装的最后一道关口,朝鲜也随即自称已经成为可打击全世界任意地点的核强国。

四个月后试射的火星-15洲际导弹威力更是强悍,打击范围足以覆盖美国全境,已经触及了美国设定的“红线”。

美国是否会武力制朝核,一时又成为国际焦点。

朝鲜半岛也战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几年后,朝鲜的导弹技术无疑又上升了新高度。

朝鲜很少在同一天发射好几枚导弹,但在2021年3月25日,朝鲜发射了1枚“火星-17”洲际导弹、2枚近程弹道导弹。

朝鲜发射导弹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将洲际导弹加入短程导弹组合一起发射,这还是头一遭。

距离朝鲜2017年发射火星-15后,已经过去四年多,如今再次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实弹飞行试验,自然备受多方瞩目。

据韩媒报道,火星-17射程范围可覆盖美国全境,最大射程达到15000公里。

美国“北纬38度”专家也表示,朝鲜的火星-17洲际导弹能将4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50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是“银河”3火箭的两倍。

历来朝鲜每次发射导弹,美日韩都要闻风而动,三国的情报机构也均能较为准确地掌握朝鲜的导弹发射情报,对朝鲜导弹发射的时间地点、弹道、弹头飞行轨迹都了如指掌。

韩国军事专家根据此次弹道分析,这两枚导弹可能是朝鲜版“伊斯坎德尔”导弹(KN-23),射程约450千米,高度约60千米。

然而第二天,朝中社官方报道了这两枚导弹的试射情况,称这两枚新型导弹精确打击了设在距陆地600千米外的半岛东部海域的靶标。

实际飞行情况跟韩方的猜测有150千米的出入,这说明韩军雷达半道上就跟丢了目标,根本没发现KN-23在下降阶段滑翔了一段距离后,又进行了二次爬高,继续猛飞150千米。

据朝鲜官方数据显示,作为新型战术制导导弹的KN-23还能搭载战术核武器,具备携带小型化核弹头的能力,射程可覆盖韩国全境,与同类型导弹系统相比,性能是最强的。

这也是美韩新总统上任后,朝鲜首次发射弹道导弹,朝鲜这次发射导弹的行为,在韩美日眼中“战略挑衅”的意味也更浓,三国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美国和日本纷纷发声谴责,韩国将此定性为“重大挑衅”。

而且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已探测出朝鲜有进行第七次核试验的意图,且似乎正在筹备中,进行核引爆装置试验。

朝鲜自研发导弹以来,就不断秀肌肉,做出在美日韩三国眼中极尽“挑衅”、“威慑”的行为,尽管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朝鲜依旧发射导弹,向世界证明疫情也没能阻止朝鲜对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进程,如此决心,实在不能不令美日韩各国忌惮。

从火星14、15发射起,美国战略界就认为,朝核问题已经濒临战争爆发的节点,主张以武力手段解决朝核危机的呼声愈发高涨,特朗普政府和美国军方不断放狠话,鹰派势力也不断鼓吹要以武力解决朝核问题。

一次又一次的“射程可覆盖美国全境”,那么美国到底会不会直接对朝鲜动手呢?

其实洲际导弹和核武器倒还真不是美国不动朝鲜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美国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呢?

美国为什么不敢动朝鲜?

美国不动朝鲜的原因,其一就是缺少有效的军事手段。

对美国来说,对一个国家发动军事打击的手段无非这几种:针对国家元首的“斩首行动”、对该国核导基地全面清扫打击、以改权换代为目标的全面战争。

美国可以对萨达姆、卡扎菲发动斩首行动,却没法这样对付金正恩,无论是针对金正恩本人还是对朝鲜核导基地下手,都不是很划算的买卖。

不是说不可能成功,美国作为绝对的军事强国,对上朝鲜还是非常有胜算的,它一定会胜利,但不能保证自己也能毫发无损。

美国想要对朝鲜发动一场对己利益最大化的军事行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先发制人,一次性将朝鲜全面击垮,将朝鲜的核导力量彻底清除,让朝鲜失去唯一引以为傲的反制资本,毫无还手之力,躺着挨打。

但美国没这个自信能一次性全面封杀朝鲜的战争机器。

朝鲜地形复杂,境内山脉纵横、丛林密布,朝鲜也充分利用了本土的地形优势,将核心军事设施,尤其是核导设施藏在大山深处的洞穴中,这些洞穴可能被几百几千米的岩层覆盖着,再加上其他保护措施,连只苍蝇也别想飞进去。

你能摸到几十个都够呛,更何况朝鲜核心军事目标数以千计,要掌握提前这些军事目标的所有信息,并同时攻击摧毁,即便是对美国而言都很难。

朝鲜虽小而落后,但实在是一名强悍对手,这个国家奉行“先军政治”,全民国防体制,全民皆兵,消息封锁极为严密,是美国这样的情报侦测高手也难以企及的地步,拿不到准确情报,就没有底气能发动军事行动。

而且朝鲜具有十分强悍的军事反击能力——你有种就把我一击毙命,你要是没能一次性把我全面击垮,我就能立刻发动军事反击。

一旦朝鲜鱼死网破,疯狂反击,到时的政治与战略后果是美国政府难以承受的。

按照美国原来的脾气,八成早就撸袖子了,主要现在美国已经意识到一点,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当初美国打萨达姆就打了二十多年,打完萨达姆,又去打他的哥们卡扎菲,打遍中东,最后打完一看,发现不行,不能一直这么打下去了,于是开始撤军。

打仗本身其实并不复杂,美国有核武器,但后续造成的战争损失是不可计量的,比如韩国就离朝鲜那么近,这边一打朝鲜,朝鲜反手对韩国扔个导弹,韩国死伤无数。

1997年,曾任驻韩美军司令的加里勒克就作出估算,认为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争,韩国至少要死100万人。

美国打朝鲜,朝鲜反手就揍韩国,驻韩美军和公民那么多,只要打起来,首日就能死上百万人,釜山一带那么多核电站,朝鲜导弹不愁没用武之地。

炸了核电站,核泄漏造成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生态灾难才是恐怖至极。

所以关于朝鲜到底敢不敢进行核反击,可以很肯定地说,它是真的敢,这也是美国忌惮的一个原因。

美国必须考虑战争的后续影响到底有多大,战争成本过高不说,朝鲜跟中东比起来说是穷乡僻壤也不为过,打卡扎菲、萨达姆都有经济利益可图,打朝鲜能得到什么?

万一收不住手,战争没控制住,一下子升级了,从速战速决变成了缠缠绵绵,又打了十来年,是真的会把美国逼疯,再强悍的军事大国也经不住这么耗。

对朝鲜动武实在得不偿失,不符合“美国第一”的原则。

况且美国也没有容不下朝鲜的理由,相反,就地缘政治利益而言,美国正需要朝鲜的存在,它对朝鲜半岛的分裂局势喜闻乐见,恨不得再添把火营造紧张氛围,促使日韩在安全方面更依赖自己。

鼓吹朝鲜的军事战斗力,有助于引起国家“军事内卷”,别的国家一听美国说旁边的朝鲜这么厉害,也拼命武装自己,于是军费在GDP中的占比就上去了,美国作为最大的军事出口国,自然乐见其成。

就本土安全来说,美国也不是不能不接受朝鲜拥核,它需要的是一个坐拥核武器,但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核威胁的朝鲜。

你可以有刀,但你别把刀尖成天对着我。

于是双方就开始围绕着“弃不弃核”的话题展开拉锯战,没完没了的谈判、喊话,特朗普也天天在社交平台上给朝鲜划红线,但这个红线的宣传价值显然高于实际意义,朝鲜到底有没有越线,看美国怎么想了。

就洲际导弹来说,确实不足以构成威慑美国的理由,美国反导能力极强,即便朝鲜真对美国射导弹,美国也能轻易将其击落,因此洲际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美国全境,不构成美国对朝鲜动武的理由。

核武器杀伤力太大,作为国家之间相互制约的工具可以,一旦真正投入使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倒是实力强悍的一方忌惮颇多。

出于综合战略考虑,美国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较低,目前不会,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性也都不大。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特朗普聲稱:習近平知道對台灣動武的“嚴重後果”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11 hours ago

五角大樓對華態度大變,特朗普猛然意識到:最大的敵人在美國內部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11 hours ago

叫囂讓莫斯科從地圖消失,比利時防長硬剛普京,下一秒光速打臉!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15 hours ago

特朗普的最大對手出現,不是中國,更不是俄羅斯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15 hours ago

伊朗秘密從中國進口導彈燃料?被以色列盯上,衛星監控一清二楚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15 hours ago

日本機場突然亂作一團,一架F-35從天而降,這次出醜的不是美軍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

1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