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海军最自豪的超级平台,航母是以美国的技术为引领标准,美国的福特航母是非常先进的,所用到的技术甚至领先世界航母几十年。
但是美国的福特航母还没有服役,目前服役中的尼米兹级航母是美国海军的核心力量,速度能达到每小时30节,也就是相当于每小时55公里的速度,能搭载不同的战斗机和武器,对作战时的海上目标,各类船只,陆地上的工事等,都能进行毁灭性打击。
这个型号的航母在美国有十艘之多,全名叫做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美国设计建造的这种航母是攻击型航母。
也是美国的海军航母中,体积最大的服役中的航母。
尼米兹级航母的动力非常强大,原来设计要用到四座功率高达5万马力的反应堆,后来出于战术考虑,确定为双反应堆的构型。
为了达到四座反应堆的总功率,这样每个反应堆的功率输出达到了13万马力,这个高标准,对建造反应堆的厂商和实验室来说,一度都是充满困难的挑战。
但是美国的海军最终得到了两座反应堆,总功率为26万马力的动力支持,有意思的是,对于美国的航母来说,尼米兹级虽然是体量增加了,但是和之前的企业号航母28万马力的功率比较,速度反而变慢了。
但是尼米兹级能够携带的武器容量比之前航母增量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些载重增加后,自然会影响速度,所以美国的航母速度为30节左右。
俄罗斯一直不甘落后美国,尤其在苏联时期,更是建造了诸多武器,甚至有些非常先进赶超了美国,但是在航母领域,俄罗斯无法和美国相比,目前俄罗斯仅剩一艘航母在服役。
而且这艘航母也是老旧不堪,总是处于维修的状态,让外界觉得甚至俄罗斯只是名义上有航母而已,因为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这艘航母都在机库里维修,而且经常是修好了船头,船尾又坏了,修了左边又要去修右边,恐怕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执行作战任务。
目前俄罗斯的航母在进行检修,准备整装好后在2023年再次进行服役。单纯从性能速度上来说俄罗斯的航母达到29节左右,也就是每小时54公里左右。
但是俄罗斯也意识到自己国家的航母出现短板,此前已经准备斥资千亿,要建造三艘左右的新型航母,但是因为发生了俄乌战争,不知道对于俄罗斯的航母计划是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是会加班加点也要把进度赶出来,暂时不得而知。
我国的首艘航母辽宁舰,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意义很非凡,正因为这艘航母,我国海军正式迈入航母时代,虽然是一艘改造得来的航母,到达我国时,也经历了坎坷的海上漂泊里程,而且很多重要的内置设备都拆除一空了,我国得到的实际只算是个空壳子的航母。
但是从这艘航母开始,我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技术,为此后设计建造国产的山东舰航母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辽宁舰是我国海军拥有的第一艘航母,具有海军发展史的里程碑意义,也被称为我国的001号航母,正因为有着划时代的纪录,所以对于海军来说,辽宁号航母是具有更重要象征意义的护国重器。
?辽宁号的前身是苏联解体前打造的航母,甚至繁琐的工程已经完成过半,但是遗憾的是没能最后完工,最终当做军事遗产归属了乌克兰,在90年代末期我国经过冗长环节的谈判,克服很多困难才购买成功,后来交付到我国大连造船厂进行全面改造,2012年国家命名后开始正式服役。
辽宁号入列后组建了航母战群,集结了二十艘左右的各型战舰,此后也经常以此阵列进行演训和实战培训等,成为我国重要的航母培训平台。
辽宁号的动力很强劲,有着四台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全速拉满的时候,最大速度为32节,相当于每小时59公里,因为综合原因,实际它的速度也在30节左右,从航行速度上来看我国的航母,不逊色于美国的航母速度。
但是在体积方面,我国的辽宁号排量为6万吨,要小于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的十万吨级体积,此外,很多网友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航母的速度听上去并不惊人,实际上在海上航行,航母本身的巨大自重,加上承载的多种物资和武器弹药人员等,还要克服海上巨大的风浪阻力,能够在滔天巨浪中航行出这个速度已经很了不起了。
今年,以色列突然出动两百多架飞机,狠狠地打了伊朗一顿,伊朗的防空系统基本瘫痪了。 没过几天,美国也直接派了6架B-2轰炸机,精确地炸了伊朗的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等核设施。 这么一搞,伊朗的防空力量大大减弱,现在想飞到伊朗首都,就跟进无人区一样容易。 明面上看,以色列和美国接连动手,伊朗这回是真有点麻烦了。 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伊朗自己的军事实力本来就不强,它真正在行的是在中东地区扶持一帮“小弟”。 图| 伊朗总统佩泽什基扬 过去几十年,伊朗通过支持伊拉克的人民动员组织、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民族阵线和巴勒斯坦哈马斯,搞了一个很大的地区势力范围。 伊朗就用这种方法,不用自己直接出兵,也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英国一家智库的报告说,伊朗在现在的地区冲突里特别活跃,而且手段很高明,别的国家比不上。 图|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 从数据上看,伊朗有61万现役军人,配了1713辆坦克、65765辆装甲车和551架飞机。 它的海军有107艘军舰和25艘潜艇,在中东也算是不错的了。 跟以色列比,伊朗在人数和装备数量上确实占优势。以色列只有17万现役军人,1300辆坦克和611架飞机。…
10月14日,一位名叫彼得·普赖的专家,站在众议员面前,他说,如果中国在美国上空引爆一颗特制核弹,全美将立刻陷入全面瘫痪,电网、通信、金融、医疗系统全都会瞬间失效,美国社会可能会一夜倒退一百年。 这不是电影剧本,而是他在听证会上提出的真实警告。他甚至还要求中国立刻终止所有相关研究。美国人真的怕了吗?还是说这又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表演?中国的电磁脉冲技术,到底强到什么程度,能把美国吓成这样? 1962年,美国太平洋上空,代号“星鱼Prime”的核试爆引发了一场意外。距离爆炸点1300多公里的夏威夷,整条街的路灯突然熄灭,电话线失灵,卫星一度失联。美国军方第一次意识到,这种看不见的力量——电磁脉冲(EMP),能轻松摧毁一个现代社会。 从那天起,美国人就开始悄悄研发这种武器,不声不响地把它藏进实验室里,几十年磨一剑。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首次在实战中使用EMP装备。 他们把微波装置装进“战斧”巡航导弹里,一发下去,伊拉克的防空雷达直接变成废铁。2003年,巴格达又一次遭遇EMP攻击,电视信号瞬间中断,整个城市陷入黑暗。 这种不见血的方式,被美国当成了最值钱的战略手段之一。到了2012年,波音公司测试了一款EMP导弹,命名为CHAMP。这款导弹短短一小时内,就让七栋大楼的电子设备全部失效。到了2024年,美国更夸张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发出便携式EMP设备,小到能当成工具箱拎着走。 他们甚至已经给特种部队配发了这类装备。中国的脚步虽然起步稍晚,但每一步都走得格外扎实。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在罗布泊开展核试验时,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电磁脉冲现象。当时我们并未急于将其武器化,更多是研究其对环境和设备的影响。 70年代起,青岛的电波研究所持续监测核爆对大气的影响,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了大量理论数据。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新世纪初。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理念逐渐普及,中国开始加大在电子对抗设备上的投入。2011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出第一款实用的电磁脉冲装置,能够定向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 这项技术不仅军用,还能向民用拓展。2024年,中国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国防科技大学联合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将脉冲功率提升到千兆瓦级别。这意味着,我们现在掌握的电磁打击能力,已经足以对敌方关键设备实施高强度瘫痪打击。 同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公开展示了多款地面高功率微波武器,引发外媒高度关注。需要说明的是,EMP武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核爆型,攻击范围可达数千公里;另一种是常规型,覆盖范围约为十几公里。中国目前主要集中在常规型的研究,目的明确——防御为主,确保国家安全。 比如,用电磁脉冲炮打掉飞来的导弹,让它们导航系统失效、从天而降;或瘫痪对方雷达,使其“耳盲眼瞎”。可美国却因为这些防御型技术反应过激,连国会议员都坐不住了。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美国是全世界最依赖电子设备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军事基地、电网、金融系统、医疗网络,全靠一张脆弱的电子网络支撑。只要这张网络出问题,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2021年德州就有过一次大规模停电,短短三天,246人死亡,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美国自己的研究机构曾做过模拟评估。如果一枚EMP弹在堪萨斯州上空爆炸,70%的电网变压器将在几秒内全部失效。到时候全美范围内将出现大规模通信、供电、交通瘫痪,甚至会引发社会骚乱。 这些推演数据,就是他们恐惧的来源。面对这种恐惧,美国做的不是完善自身防御系统,而是对外“甩锅”。他们把中国描绘成“末日武器”的制造者,却不提自己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实战中使用了EMP。这不仅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更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话说回来,朝鲜这事儿闹得挺大,2025年3月底突然就公布了他们自家造的预警机首飞成功,金正恩还亲自去机场看了。全世界都愣了,尤其是美国空军那边,情报部门估计得加班加点翻资料。之前大家伙儿都觉得朝鲜空军就是一堆老古董,米格-21、苏-25啥的凑合着用,信息化水平低得可怜。导弹是牛,炮兵也猛,但空中预警这种高科技玩意儿,压根儿没往他们头上想。结果呢?这架基于伊尔-76改装的家伙一亮相,直接把半岛空域的格局搅和了。不是吹,这不光是技术突破,还戳中了美韩的痛点,让他们得重新盘算怎么玩。 先说说背景吧。朝鲜空军这些年一直被低估,原因简单,他们的飞机大多是上世纪的货色,从苏联时代继承下来的,数量也就几百架,维护都成问题。韩国有F-35、F-15K,美国更不用说,B-1、B-52随便飞。可预警机不一样,这东西是空中指挥官,能360度扫描几百公里外的东西,引导战斗机、导弹啥的。朝鲜以前靠地面雷达凑合,但那玩意儿容易被干扰,空中预警就稳多了。情报显示,他们从2023年就开始动这个心思,那时候卫星拍到平壤顺安机场一架伊尔-76在改装,机背上支起个架子,看起来就不对劲。谁知道一年半就飞起来了,这速度比俄罗斯的A-100快多了,人家折腾了十年。 项目启动是2023年10月,选的平台是伊尔-76MD,这飞机本来是苏联的运输主力,朝鲜有几架闲置的,正好拿来改。为什么这么快?一方面是现成机体,不用从零设计气动布局啥的;另一方面,朝鲜军工这些年攒了不少家底,导弹、卫星都自己搞,电子技术底子厚。2024年7月,卫星又拍到雷达罩框架成型了,直径目测11米左右,比中国空警-2000的10米还大一圈。空警-2000也是伊尔-76平台,朝鲜这设计明显参考了,固定三角形罩子,里面塞三面相控阵雷达,实现全向覆盖。不是旋转的机械式,而是固态电子扫描,理论探测距离400公里,能抓低空目标、导弹轨迹啥的。舱里布置七个操作站,每站多块平板显示器,数据融合看起来挺现代,集成度不输俄罗斯的A-50U。 但也别神话,这东西有短板。机首没装雷达,换了个领航员舱,这设计老土,60年代就淘汰了,现在靠手动导航凑合。辅助天线、卫星通信缺席,数据链也弱,朝鲜战斗机没现代化接口,预警数据传不过去。只有一架,24小时值班都难。气动外形也糙,运输机底子改的,高速性能一般。话说,这不就是典型的朝鲜式军工吗?核心技术冲刺,其他地方将就,够用就行。金正恩上台后就推国防自主化,导弹试射、潜艇发射都亲力亲为,这次预警机也是他亲自把关。2025年3月25日,他去平壤国际机场视察,登机看了雷达控制舱,又在地面控制室目送起飞。朝中社发了照片,机身白漆,雷达罩银灰,飞起来稳稳的。 技术上,朝鲜这雷达用的是三面阵列,每面独立扫描,避开死角。固态相控阵是关键,电子波束快速切换,不用转盘,抗干扰强。探测范围覆盖飞机、舰船、导弹,数据实时下发地面或无人机。结合他们最近的AI自杀无人机和导弹部队,这就搭起侦察-打击链条。低空突防威胁大了,韩国无人机飞过来,预警机能早早锁定。导弹测试也方便,以前靠地面测,现在空中平台数据更准,精度蹭蹭涨。金正恩挑这时候秀,意图明显:一是威慑南边,韩国空军F-35再牛,也得掂量电磁对抗;二是让美国慎重,半岛问题上别太嚣张;三是内部鼓劲,展示自主能力,稳军心。 美国空军那边反应快,3月28日就发报告,Janes防务周刊说这标志朝鲜空军现代化起步。38 North网站分析,卫星图像从2023年12月第一张,到2025年2月底雷达罩上身,进度飞快。美媒《战区》直呼“爆表战力”,能提前警告韩国袭击,跟踪来袭飞机导弹,还能和地导共享数据,提升防空网。AP新闻3月4日就报道,卫星显示飞机快完工了,专家说这会大幅提升朝鲜空中监视。国家利益杂志3月31日提,结合AI无人机,这不光是预警,还是打击平台。RFA说,能侦测美韩飞机、船舰、导弹,半岛空域从此复杂。 为什么美国傻眼?他们情报低估了朝鲜电子工业。朝鲜导弹制导准,卫星导航稳,这背后是芯片、雷达天线积累。可能参考了中国空警系列,框架类似,但雷达大一圈,阵列设计独特。俄罗斯A-50是旋转式,朝鲜学了固定式,省事儿。引进技术?没证据,但军工合作圈子小,猜想正常。美军担心,韩国侦察飞行得绕道,电磁环境乱了,飞行员士气低。报告显示,2025年4月起,韩美联合巡逻减少,风险评估上调。 这事儿对半岛影响大。朝鲜空军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指挥。以前米格-29、苏-25靠运气,现在预警引导,生存率高。导弹部队受益,试射数据实时反馈,迭代快。无人机链条补齐,低空盲区没了。韩国空军得升级F-15K数据链,美军可能增派E-3或全球鹰,但成本高。长远看,朝鲜可能再造一两架,建小队。金正恩战略是三位一体:无人机侦察、预警指挥、导弹打击,应对不对称战争。 说实话,这不意外。朝鲜军工低调,导弹从劳动到火星,步步升级。预警机是逻辑下一步,电子战是现代空军门槛。他们缺钱缺资源,但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高。国际制裁咬牙顶,技术自力更生。美韩联合军演得加码,电子对抗演练多。俄罗斯可能卖苏-35或苏-57,配预警机,朝鲜空军就脱胎换骨。
说起中国的火箭技术,最近几年真是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2023年,中国制造出了全球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燃料火箭,单体推力直接飙到500吨,可以让火箭从准备到发射只要半小时,相比之下,美国的航天飞机助推器都得甘拜下风。 美国高层直呼感受到了“斯普特尼克时刻”那样的压力。中国火箭技术到底强在哪?为啥能让美国觉得落后了? 从钱学森开始,中国火箭技术的根基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大神级”人物。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1934年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来跑去美国留学,跟着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混,还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有了回国的念头,但美国政府不允许,把他软禁起来。知道1955年,中国政府才把他接回了家。 回国后,钱学森二话不说就投身航天事业,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制。 1960年,这枚导弹试射成功,算是中国火箭技术迈出了第一步。到了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钱学森功不可没。 此外,钱学森还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等于给中国火箭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地基。 后来,他当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到晚年都还在关心航天的事。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他的贡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中国火箭技术有多厉害 中国火箭的代表就是长征系列。 从1970年长征一号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总共有17种型号。长征五号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近地轨道能扛25吨,地月转移轨道能带8吨。 2016年首飞成功后,它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在2020年,把嫦娥五号送去月球挖土回来。…
被索要“保护费” 特朗普对北约所有成员国,必须在2035年前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 这个数字比现行的2%标准整整高出一倍半。 对许多欧洲国家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特朗普态度强硬,早在6月20日他就公开表态。 "北约国家军费必须达到5%,但美国除外。 我们长时间支持北约,在许多情况下几乎承担百分之百开支,所以我认为美国不应该达到5%。" 这番话的逻辑让人哭笑不得,我出钱多所以我可以不达标。 你们出钱少所以你们必须多出,但在北约框架内,美国的话语权就是这么直接。 面对特朗普的施压,北约秘书长吕特拿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他提议将5%的目标拆分,3.5%用于传统军事力量建设。 1.5%用于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防护等非传统领域。 同时达标时间从原定的2032年延后到2035年。 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早在6月19日就致函吕特,明确表示拒绝5%目标。 认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会适得其反"。…
美国的卫星总是能拍到吓人的玩意,最近在中印边境,他们又有惊人发现,中国竟然在悄无声息中,又拿出一款全新无人机。 近日,美国“战区”网站披露了几份卫星图像,在美国军方那引起震动。图像显示,在中印边境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机场上,竟赫然出现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更要命的是,卫星图像证实,这批攻击-11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但这还没完,有专家指出,攻击-11选择在如此严苛的高原环境下部署,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海拔3800米的地区空气稀薄,气象条件复杂,对任何航空器的飞行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无人机在这种环境下,会面临动力衰减、操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技术挑战。正因如此,这次部署被视为,解放军对攻击-11作战能力的终极检验。如果它能在这里顺利运行,就意味着它已具备全地域作战能力。 同时,高原部署不仅是对装备性能的测试,更是对后勤保障、人员训练、指挥控制体系的全面考验。目前来看,中国在这些领域,都交出了满分答卷。 从技术层面看,攻击-11代表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顶尖水平。其独特的飞翼式布局和全隐身设计,使得这款无人机,在雷达屏幕上能够实现几乎“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