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首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驶上太空,在完成了绕地球飞行等任务以后,神舟五号飞船于在次日6时23分着陆于内蒙古。
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航天员,被授予了“航天英雄”的称号,但在这以后他就离开了航天事业的前线,转入了训练中心做起了文职工作。
“神舟五号”的成功是中国的完美首秀,但看似顺利的“旅程”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危险时刻。
13年后,“杨利伟在太空听见敲门声”这件事终于得以解答,再次为航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杨利伟当选中国首位宇航员,可谓是过关斩将,万里挑一。他是如何被选上的?而神舟五号的飞船上,杨利伟遭遇了什么险境?他所说的真空环境下的“敲门声”,又是什么呢?
1996年夏天,时任空军飞行员的杨利伟接到了一则通知,国家要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
我们都知道空军飞行员的体检要求很严格,不管是身高、体重、视力还是身体素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身上哪怕是一些明显的伤疤都不允许存在。
而这些万里挑一的飞行员还远远不能够完全达到航天员的标准要求,除了要对人体所有的器官、功能进行逐一检查,还要进行更为严苛的生理功能测试。
虽然这时的他已经是31岁的年纪了,但是在航天员选拔的测试中他始终能够做到独占鳌头。
1997年4月中旬,杨利伟经过了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以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航天员大队的一名成员。
因为航天员大队隶属于总装备部,在当时又属于陆军的管辖范畴,杨利伟的军籍从空军少校转变成为了陆军少校。
杨利伟在接到通知的时候,心里十分的激动,这意味着他有机会获得遨游于外太空的机会,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一份贡献,尤其是在当时我国赶超欧美的关键时期。
杨利伟
在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地球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紧随其后在同年5月5日也发射了首艘载人航天飞船,艾伦·谢泼德是美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虽然其他国家也曾有宇航员上过太空,但是他们都不具备独立自主登上太空的能力,大部分都是借助其他国家来实现的。
中国对比苏、美两国已经落后了几十年的时间,从白纸一张到与世界顶尖的水准比拟,这并非是纸上谈兵、空口白牙就能够实现的。
杨利伟等14名航天员是载人航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的身上背负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担和全国人民的期盼。
加加林
因此,为了更高的成功率,也为了他们的生命有更多的保障,基地对他们的训练和筛选极为苛刻。
想成为航天员,首先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学习新的基础理论知识。
十几门关于航天基础理论的课程、几十本“大部头”的教科书,可是他们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更多的时间要留给操作和身体素质训练。
这些知识有的还能和过去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却是格外的晦涩难懂。
天文、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原理、医学等等,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公式、符号、数据都必须要牢牢地刻在脑子里。
所有人都知道,哪怕是一点点的纰漏“上天”以后都可能会酿成大祸,在独自一人面对险境时,知识才是性命的保障。
杨利伟和同学们为了追赶进度,恨不得学习到废寝忘食,宿舍的灯光经常会亮到后半夜才熄灭。
而除了理论以外,航天员要做种类繁多的训练,不光是要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有着优异的体能素质,他们还需要为了登上太空做相关的适应性训练。
最终经过数年的系统化培养,杨利伟因为在航天员大队中名列前茅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于2003年7月被神舟五号飞船专家组选入了三人首飞梯队,并且被列为了首席人选。
此时的杨利伟已经是铸造出的一块“百炼钢”,但是这场中国航天首秀出不得一丝差错,他还要进行更多的神舟五号实操训练。
杨利伟必须要独立完成许多飞行程序指令,100多个操作动作和上千条指令他都必须要在数个月的时间里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记下所有的操作指令,杨利伟找来了舱内的设备图和电路图,就连复杂的内部结构都被他用录像和照片的方法给记了下来。
等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准备发射的时候,他已经在脑子里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座舱,里面所有的设备作用、操作方法都能够倒背如流。
2003年10月15日9时,在倒计时结束以后,火箭一级发动机和助推器启动。
二级火箭将火箭提速到第一宇宙速度,飞船彻底进入预定的轨道开始环绕地球飞行。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映照在了所有中国人的眼里,所有人都在为了飞船的顺利起飞而欢欣雀跃,可他们不知道,此时的酒泉发射基地里气氛焦灼。
飞船升空没多久,地面上的专家组却发现了异常。
乘坐飞船的杨利伟在升空至三十公里高度的那一刻,与地面断开了通讯联系。
地面上的指挥员以及专家组不断向飞船发起呼叫,而此时的杨利伟正在遭遇严重的生死危机。
杨利伟跟随飞船升空至三十公里高度时,飞船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共振现象。
火箭与舱内的所有物品都出现了剧烈震动的现象,这是之前测试时从未出现过的危险情况。
这股振动的频率在10HZ以下,对杨利伟的心脏等各个器官造成了极大地压力,再加上当时他的身体还背负着6G以上的负荷,他只觉得浑身上下都疼得要命,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粉碎了。
他在之后的回忆录里写道:
“这股痛苦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认为自己快要不行了。”
几乎要了他命的共振持续了数十秒的时间,对他造成了极大地伤害,而这种伤害很可能是无法逆转的。
而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通过通讯视频发现了杨利伟表情痛苦,一动不动地坐在舱内。
此时他们仍旧无法通话,全体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屏幕上的杨利伟一动不动。
艰难的26秒钟,直到飞船的整流层脱落,阳光照射到了他的脸上,使得杨利伟出现了眨眼的反映以后,指挥部才确认了他还活着。
此时,指挥中心的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回到地球以后,杨利伟也针对这场意料之外的共振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如实地向上级做了汇报,航天中心对此十分重视,派出了相应的团队进行调查。
科研团队专家组经过调查以后发现,共振现象的起因是因为火箭的助推器出现了过载的情况。
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POGO(液体火箭跷振)的问题在发现以后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到了神舟七号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情况,如果我们从未设身处地去尝试,或许永远得不到这些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是杨利伟用生命健康的代价换回来的。
飞船成功地进入了环球轨道,至此,所有人都送了一口气。
杨利伟也开始仔细地观察起了这个他梦寐以求的太空。
他眼中的地球并不像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个圆形的球体,那样的照片都是高度更高的卫星拍摄下来的。
神舟五号飞船的高度约在300公里左右,他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段巨大无比的弧线。
从这个高度用肉眼去观察地面上的建筑物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他只能够通过一些轮廓来辨认出现在看到的大概是什么国家的什么位置。
当然他所面对的也并非都是壮美的景色,第一次进入太空的他,首次遭遇到的就是“天地反转、本末倒置”的错觉。
在这种情况下,杨利伟的身体是正直冲上的,但是却又感觉自己是在悬空倒立,长时间的颠倒错觉很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疾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的情况。
这种体感或许是因为失重的原因,在此之前,美国和苏联的航天员都曾出现类似的情况。
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起步,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从没有人传授过类似的知识。
杨利伟过去也没有听别人说过类似的情况,航天员大队也没有组织过类似的训练,面对着这突然的袭击,他只能用意志力来尝试克服。
他闭上了双眼,努力忘记现在身体的所有感觉,开始回忆在地面上所有的训练和行动,经过了几十分钟的时间他才成功地摆脱了这种错觉。
这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神舟五号内部的颜色太过一致,等到神舟五号之后的飞行器就开始将地面和天花板刷上了不同的颜色,来帮助航天员进行区分。
就在杨利伟适应了太空环境,完成了所有指令和任务,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他突然听见飞船的舱内出现了一阵阵的“咚、咚”的声音,就仿佛有人在舱外敲门。
一瞬间,他有些毛骨悚然。
当时这股声音是突然出现在舱内的,不管是黑天还是白夜,出现的次数和时间都不固定,毫无规律可言,让人摸不清头脑。
可是太空是真空环境,哪里能听到声音呢?
他曾试图找寻过声音的来源,但是最后只能确定并不是飞船内部设备发出的声音,具体的位置也没有找到。
此刻,地球上无数人在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为了大局考虑,在飞船一切都正常情况下,杨利伟并没有对地面汇报“敲门声”这一情况。
不过每次响起声音的时候,他都会仔细地趴在舱内观察响声的所在之处,可惜都未发现原因。
与此同时,在经过了14圈的绕地飞行以后,神舟五号于10月16日5时36分开始分离轨道舱和返回舱。
杨利伟先行搭乘返回舱回到地球,而在未来的半年左右时间里,轨道舱内将继续留在太空,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
10月16日5时56分返回舱开始降落,6时04分飞船开始进入大气层。而这次降落,也彻底展现出了他面对压力强大的心理素质。
飞船降落的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黑障”,在22名离世的航天员中,有11人是在这个过程中牺牲的,被称为最危险的阶段也不为过。
黑障
失去动力的返回舱在急速地向地表坠落,而舱体外壳会与大气发生极其猛烈的摩擦,导致舱体表面形成几千度高温区。
而且在黑障的阶段,返回舱内会与地面指挥部失去通信数分钟,航天员会处于独立无援的境地。
杨利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舱内的温度正在缓慢地升高,但是他并没有担心太多。
但也就在他观察飞船情况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舷窗的玻璃上出现了裂纹。
窗外是数千度的高温,空气都被染成了火红的颜色,玻璃上却出现了一片一片细密得像是钢化玻璃破碎的裂纹。
高温、剧烈的震动、玻璃上的裂纹,这样的处境让杨利伟心乱如麻。
这时候的飞船距离着陆还有十几分钟,如果玻璃碎裂的话,他或许要面临最坏的结果。
就在2003年初,美国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就因为隔热瓦受损导致飞船在半空中解体,机毁人亡。
那次事故的航天飞船只不过是出现了一条裂缝,就造成了解体的事故,这次整扇舷窗碎裂的后果一定不会比那次要小。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
这样的情况同样不在事先预演的范围,而且他被安全带牢牢地绑在了座椅上,他既没有能力去挽救窗户,也没有办法向地面求援。
就在火烧眉毛的时候,飞船另一侧的舷窗上也出现了相似的裂纹。
但杨利伟在看到第二扇窗户也有裂纹时,反而不担心了。
因为他相信祖国的飞船制造不可能会在两扇舷窗上都出现问题,目前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正常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事后杨利伟向专家组反映情况的时候,才知道返回舱的外壳和舷窗上有一层耐高温的涂层,他所看见的裂纹并不是舷窗的裂纹,而是涂层被烧裂开的纹路。
当时的舷窗并没有任何问题。
在经历了这一阵惊魂风波以后,返回舱被降落伞拖拽的慢慢减速,最后成功在内蒙古着陆场平安着陆。
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杨利伟也尽快向专家组汇报了自己在太空舱遭遇到的各种情况。
他遇到的大多问题都得到了专家的解答,但是最让杨利伟困惑的“敲门声”却无人能够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员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有能够重演飞船中的敲击声,虽然专家也给出了不一的猜测,但是也没有办法证实。
有人怀疑这是因为太空中常见的尘埃颗粒导致的,或许是因为它们撞击飞船而产生的声音。
杨利伟确实在舱内观察到了太空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物体,但是据他观察这些不明物体在与飞船碰撞以后,飞船并没有出现任何波动。
而且据研究发现,在国外的航天工程中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有许多宇航员都曾表示过在飞船中听见过敲门的声音。
杨利伟的描述也很模糊,不是叮叮当当的声音,有点像是用一把木锤敲击铁桶,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有些沉闷。
专家们持续的进行了测试,他们挑选了许多声音给杨利伟听,但是都没有相近的,整个实验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一年多,最后也没有一个答案。
虽然这个声音并没有对飞船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所有人的心里都惦记着这个未解的谜团。
到了2005年神舟六号结束航天之旅以后,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也同样听到了这股诡异的敲门声。
直到2013年,大型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实验系统“月宫一号”的出现为我们揭示了“敲门声”背后蕴含的秘密。
在105天的封闭实验以后,月宫一号内部的专家也听到了这股敲门声,经过他们专业的判断,他们认为这应该是航天器因为压力变化产生形变而发出的声音。
毕竟在太空中会遭遇极度高温和极度严寒的情况,航天器会出现形变也是在所难免。
这或许就是“敲门声”最合理的解释了,而杨利伟在之后也顺利的担任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以及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的职务。
杨利伟目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职务,少将军衔。
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百折不挠、顽强不屈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壮志凌云。
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作为先锋克服了一切未知的困难,真正意义上做好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建设,当得起这美誉加身。
在此,向所有航天员和科研人员致敬,是他们让中国的走向太空,踏入星辰大海的浪漫征程。
如果一个国家“照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那这个国家会崛起吗? 这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中国南边的越南,就是“抄作业”失败的经典例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抄中国”作业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不可复制? 中越渊源 中越两国的关系有多深? 这恐怕最远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象郡,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就跟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的故事,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一口气灭了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一设就是一千多年,整个越南中北部都成了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郡县。 有越南人称中国统治越南的这段历史是“殖民”? 可当时的中原王朝可不这么想,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后院,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连汉字都一并传了过去! 这一千年,越南史书上叫作“北属时期”,北属时期的越南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抄中国的作业”,学会了种稻子、读汉书,甚至是考科举! 可以说,没有这一千年的“北属时期”,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文明。 越南后来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哪一样不是从中国学来的? 就连越南的历代皇帝,都要用汉字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年号!…
中国和日本未来十年时间里,爆发战争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这个概率的具体数字,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市早苗的上台,中日爆发战端的概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高市早苗的上台,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市早苗的上台,究竟预示着日本怎样的地缘野心? 右翼崛起 高市早苗的当选绝非偶然,她是日本右翼势力精心栽培的政治果实。 还记得安倍晋三吗?那个死不悔改的战争罪犯后代,一辈子想要为军国主义翻案!高市早苗就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是安倍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 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修改和平宪法,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正式军队”。 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家,分明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国主义复辟者! 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甚至多次暗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这样的言论出自一国首相之口,难道不是对整个亚洲和平的赤裸裸挑衅吗? 更可怕的是,高市早苗的上台还意味着日本整个政治生态正在右倾化。 自从安倍晋三开启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日本的政治天平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中间立场。 一个接一个的右翼政客粉墨登场,他们打着“正常国家”的旗号,干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勾当! 你以为这只是政客的个人野心吗? 错了!这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从教科书篡改历史,到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从修改和平宪法,到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正在一步步撕毁战后的国际承诺!…
在几天后的11月6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们将飞往华盛顿,参加一个名为C5+1的峰会,简单说就是美国和中亚五国坐在一起谈事情。 但这次会议可不是普通的友好交流,而是带着火药味的。美方直接甩出“最后通牒”,要求这些中亚国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列,否则就等着关税大棒砸下来。 美方的三大目标 美国这次可不是来中亚做客聊天的,而是带着明确的计划来的。根据披露的信息,美方在峰会上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简单概括就是:让中亚国家帮忙制裁俄罗斯、吸引他们投资美国产业,以及确保美国公司能优先开发中亚的矿产资源。 这些目标听起来挺直白,但背后藏着不少算计。 要知道,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比如贸易往来频繁,边境上经常有货物流动。美方希望通过施压,让这些国家在检查进出口货物时多留个心眼,阻止可能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物资。 说白了,美国就是想让中亚当“帮手”,在乌克兰问题上给俄罗斯添堵。举个例子,哈萨克斯坦最近就在俄哈边境加强了对卡车的检查,这明显是配合美方行动的表现。 不过,这种要求对中亚国家来说挺为难的,他们既不想得罪美国,又怕惹恼邻居俄罗斯,毕竟两边都有利益牵扯。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已经表态,说要分别投资80亿和40亿美元购买波音飞机和机车设备。听起来数额挺大,但仔细一想,这些国家自己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这些设备是不是真的急需,还是个问号。美方这么做,是想拉动本国经济,也是想通过投资绑定中亚,扩大影响力。 但问题在于,这种“承诺”可能更像是一纸空文,如果实际需求跟不上,投资就可能变成负担。 第三个目标是确保美国企业能优先开发中亚的关键矿产,比如钨、锑、锂、稀土和铀等。这些资源在现代科技和国防中至关重要,美国显然不想让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抢了先机。 美方希望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为未来的战略储备铺路。这招挺聪明,既解决了资源需求,又能在中亚站稳脚跟。 美方这三大目标环环相扣,核心就是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在中亚地区插一脚。不过,这些计划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面对中亚国家的现实考量。 美方的软硬兼施手段 为了说服中亚国家配合,美方可不是光靠嘴皮子,而是准备了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所谓“胡萝卜”,就是各种诱人的承诺,试图用利益拉拢这些国家;而“大棒”呢,则是威胁性的制裁措施,不听话就让你吃点苦头。…
都说天高地远,事不关己?可如今,大国较量早飞到了天上去! 导弹没响、火箭没炸,两国却在万米高空上动起了“真格”。 美国盯着中国卫星偷偷拍,拍完还发图炫耀;中国冷不丁反手就是一拍,还连拍四小时。 你以为这只是技术秀?错!这是赤裸裸的试探,是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 到底谁先挑事?谁更能打?这场“太空互拍”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儿咱就一锤锤地说明白! 美国玩偷拍?“天眼”盯上中国卫星,秀肌肉还装无辜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3日那天下午说起。 美国的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干卫星遥感的企业,突然在网上炸了锅。 炸啥?发照片!还不是地球的,是咱中国在轨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这颗卫星,2014年12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任务呢?国土普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民用的,光明正大。可美国这家伙偏偏不信邪,扭头就用自己的卫星,对准了天上咱的卫星——来了一出“太空偷拍”。 拍的是谁?他们的“世景军团2号”(WorldView Legion 2)拍的。 拍多近?29.2公里!…
前言 “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不得不说,新加坡最近真“忙”,前有新加坡的总统尚达曼对中国放话,声称中国若是想要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放弃自给自足。 10月28日,新加坡前任总理在英国参加活动时,再次对中国放话,声称印度终将会超越中国,那么,新加坡前总理这一席话,到底几个意思? 自言自语 最近,新加坡的两位顶级人物,前后脚地向亚洲两大巨头隔空喊话,一番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 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给印度送上了一顶高帽,预言它凭借年轻活力,早晚能赶上甚至超越“正在变老”的中国,不仅如此,紧接着,现任总统尚达曼则向中国发出了诚恳的“劝告”,希望中国能放下“自给自足”的想法,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这些话,听起来是高屋建瓴的国际战略分析,但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处境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预测,分明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新加坡在巨人林立的世界棋盘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生存焦虑。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上被忘记,就约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它必须不停地说话,而且得找对地方,用对方式,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这是一种“言说即存在”的生存法则。 其实他们选择的舞台,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李显龙那番“印度终将超越中国”的论断,不是在某个随意场合讲的,他选择的平台是英国顶级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而尚达曼劝说中国的那番话,则是在全球金融中枢,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在那发声,确保了最大的传播效力。 这些讲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领导人听的“悄悄话”,不如说是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战略肌肉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输出观点、提供分析框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式的角色,一个既懂东方又懂西方、能洞察大国博弈的中间人和思想家,这种能力,就是新加坡的“智识资本”。 这种“以言立身”的传统,可以说是从国父李光耀那里一脉相承的,把脑子里的智慧,巧妙地转化成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门炉火纯青的国家级艺术,通过扮演“智者”和“顾问”,新加坡才能在全球事务的牌桌上,给自己争得一个宝贵的席位。 新加坡的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全球化这块基石上的。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就是它搏动的经济命脉。所以,任何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它最敏感的神经。…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就直接对华“掀桌子”,以各种理由对华加税,但中国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精准反制“打痛美国”。 特朗普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英国专家看得明白:中国手里有四张“王牌”,其中一张最为致命,其他三张也让美国束手无策,那么,中国的“王牌”究竟有哪些? 中国经济、制造是是王牌之一 打贸易战,归根结底还是拼谁扛得住,美国想靠加税逼中国让步,可问题是,中国的家底真没那么容易被撼动。 官方数据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涨了5.1%。 这说明啥?说明14亿人口撑起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让中国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外部冲击,换句话说,美国不买了,中国自己也能过得去。 再看中国的制造能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从螺丝钉到火箭壳,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全的。 美国断一环,中国自己就能补上不求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不光是多,素质也高,工程师多,高技能人才多,产业升级的路上,一个都不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靠印钞票撑经济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顶着,这种结构抗风险能力强,不是靠一两个关税就能击垮的。 所以特朗普这一轮关税大棒打下来,中国非但没怎么“受伤”,反倒是美国自己先扛不住,消费者叫苦连天,企业成本飙升,一堆公司开始搬厂、裁员。 美国民众反对关税 更让美国头痛的是,中国不但能自力更生还能“痛击美国”。 自特朗普宣布对华加税后,中国就宣布对所有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直接干到84%,中方不是乱打而是精准反制,农业、能源、稀土,这些都是特朗普选票的“命根子”。 比如大豆,中国2025年9月进口量清零,这一下子美国中西部农民“炸了锅”,选举年本来就焦头烂额的特朗普团队直接多了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