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戰損17架!蘇-34實戰表現不佳,中國殲轟-7A「飛豹」還有前途嗎?

10月17日,俄羅斯空天軍一架蘇-34在訓練途中意外發生故障,殘骸墜入居民區造成14人遇難,頓時吸引了外界大量目光。按照俄羅斯官方報導,這次蘇-34墜機事件系機械故障引發,兩名飛行員成功彈射。如果在正常時期,這只是普通的訓練意外事件,但由於在此之前俄軍蘇-34就已經多次在烏克蘭戰場上出事(按照「Oryx」網站統計,已有17架蘇-34確認損失),數量僅次於風險更高的蘇-25攻擊機。因此,這次蘇-34墜機不免就帶來了更多討論,特別是有關其作戰定位的問題。

▲蘇-34墜毀爆炸的一幕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工業基於可變後掠翼技術,發展了著名的F-111戰鬥轟炸機,這是在軍事領域第一次將「戰鬥機」和「轟炸機」充分結合在一起。時刻關注美軍發展動向的蘇聯空軍,很快知道了F-111的存在,並參考其設計理念,推出了同樣知名的蘇-24戰鬥轟炸機。在蘇聯向西突擊的戰略學說中,蘇-24是銜接重型轟炸機(比如圖-22M「逆火」)和近距支援戰機(比如蘇-25)的中堅力量,其主要負責打擊對手的橋樑、倉庫、小型交通樞紐等戰術目標。由於蘇-24在演習中表現出色,攻擊效率非常高,因此在80年代末期,蘇聯空軍基於蘇-27戰鬥機,發展出了蘇-24的接任者——蘇-34。

▲F-111戰鬥轟炸機是起源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蘇-34和蘇-24的作戰定位都是相似的,這款延續低空突襲、精準打擊戰術的重型戰機,曾經讓西方戰戰兢兢,但隨著蘇聯解體一切都變了。從F-111開始的戰鬥轟炸機路線,本質上其實是「帶有一點自衛能力的戰術轟炸機」,其在7、80年代受到追捧,是因為當時航空技術不成熟,多用途戰鬥機尚未出現,而戰爭威脅又迫在眉睫。戰鬥轟炸機的設計理念,就是降低對護航戰鬥力的需求,以增加獨立作戰能力。

▲蘇制蘇-24「擊劍手」戰鬥轟炸機

在世界大戰威脅切實存在時,像F-111、蘇-24、蘇-34這類戰鬥轟炸機,實際上與A-10、蘇-25的目標任務沒有本質性區別,都是幹著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高危工作。這也正是頂尖戰場的殘酷之處,即明知是血肉磨盤,也必須咬著牙向上填,否則不足以遏制對手的強大地面攻勢。當世界大戰的爆發威脅消失,戰鬥轟炸機尷尬的定位就表現出來,論靈活對地支援不如A-10、蘇-25,論載彈量航程又不如重型轟炸機。再加上多用途戰鬥機的蔓延,美制F-111和F-117均先後退役,如今美軍中已經沒有戰鬥轟炸機這個型號。

▲扁扁的機頭使得蘇-34獲得了「鴨嘴獸」綽號

相比之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軍事學說,對於戰鬥轟炸機的作用非常重視,再加上其精確制飛彈藥發展不順利,仍然需要蘇-34這種低空轟炸,以提高命中精度的裝備,因此其反而在2014年開始密集交付。截止到2020年5月,俄羅斯空天軍已經裝備了超過130架蘇-34,並且在當月又追加了76架訂單。由於這時全球其他戰鬥轟炸機均已停產,因此蘇-34又獲得了「最後的戰鬥轟炸機」稱號。俄烏戰事爆發後,蘇-34很快投入戰鬥,並在3月出現被擊落的記錄。就目前來說,輿論普遍認為蘇-34損失慘重的原因,是其低空突襲使用非制導炸彈。但反過來說,正是因為俄羅斯深知其精確制飛彈藥發展不佳,才會大力採購蘇-34以加強戰術攻擊能力。

▲在烏克蘭戰場上墜毀的蘇-34殘骸

事實上,在外界印象中,戰鬥機攜帶制飛彈藥在遠距離高空投彈,只存在於手握制空權的「吊打」階段。俄軍出於現實考慮,在自己制導元器件發展不得力,且向西面對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繼續發展蘇-34已經是非常合理的選擇。至於說蘇-34在烏克蘭戰場上損失連連,這其實是設計時就存在的事情,戰鬥轟炸機本來幹得就是刀口舔血的活計,這一點並不會因為其源自蘇-27戰鬥機就發生改變,只不過海灣戰爭中美軍的空中優勢遮掩了這一點。而當烏軍得到海量野戰防空飛彈支持,低空作戰環境極度惡劣時,蘇-34天生的不足就再也無法隱藏起來。

▲國產殲轟-7A的主力地位已經不復存在

國產殲轟-7系列其實也是廣義上的戰鬥轟炸機,其誕生時間比蘇-34略晚,但服役時間又比蘇-34略早,總體性能比起蘇-34明顯不如,未來卻比蘇-34更加光明。殲轟-7系列最關鍵的型號殲轟-7A在2009年前後投產,一直生產到2017年春季停產。設計單位曾推出了被稱為殲轟-7B的改進型號,但並沒有得到空軍認可,原因在於重型殲-16取代了原本殲轟-7A的位置。俄空天軍因為其機載武器的不足,選擇更具攻擊性的蘇-34提高打擊效果,而中國空軍則是鑑於國產精確制導炸彈的發展,才選擇更加靈活的殲-16。殲轟-7A表面上與蘇-34是同一類型的裝備,但其執行的任務其實只比蘇-25略高,殲-16才是中國空軍打擊體系中,地位與蘇-34相似的裝備。

▲殲-16才是國內空軍戰術攻擊的核心

因此,當外界感慨蘇-34性能遠沒有戰前估計那麼出眾,在實戰中損失巨大時,要意識到根源其實出在,俄羅斯航空工業無法提供優秀機載彈藥身上,蘇-34自身的性能問題只是表象。事實上,假如讓多用途蘇-30SM攻擊地面目標,其實戰表現一定會更加糟糕。相比之下,殲轟-7A並不需要像蘇-34那樣挑起大梁,先進機載武器也使得其作戰方式的選擇餘地更大。兩者作為戰鬥轟炸機的最後餘暉,卻由於各自武器限制,肩負著截然不同的作戰使命,這大概就是命運的作弄吧。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不撞南墻不回頭?魯比奧對華掀桌,中方亮劍,兩岸統一或將提前來臨

如果说之前中美博弈之间,美国最大的筹码是什么,那台岛肯定是其中之一。而此次会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台岛并没有成为此次会谈的核心。更为重要的就在美国智库发文表示,要美国谨慎对待赖清德的时候,美国务卿卢比奥却站出来喊话,并且暗示不会放弃打台湾牌。 而就在关键时刻,中国更是直接发文两岸关系发展和和统一的文章,中国这是要开始亮剑了吗?最后的窗口期到了吗? 中方开始亮剑 以前的中国在很多人和国家的印象中都是只说不做,甚至很多人觉得中国更多的是表态,不会动手,而此次或许不一样了。 其实从近期以来,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密切的感受,那就是以前都是美国打台湾牌,而当下为何美国不打了。而相反,中国大陆这边反而各种各样的表态和文章以及动作都出来了。 首先我们看到,从近期的两次中美会谈来看,不管是关税问题,还是稀土问题都成为核心重点,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台湾成为重点之一。 除了这一点之外,此次美国的核心智库之一的国防防务更是刊登了一篇文章,直接亮明态度,认为赖清德是一个鲁莽的人,要美国小心。 可以说,这和美国的态度极为相反,因为美国以前是急需赖清德这样的人物,因为他们希望爆发台海冲突,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但是当下美国却显得更加克制,反而要小心赖清德独走。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美国发现台湾牌不好打了。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发现台湾反而成为了自己手里的烫手山芋。如果扔掉,那就意味着,美国的第一岛链守不住了,但是不扔掉,那美国就得不断地在亚太投入更多力量。 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除了亚太之外的其他地区,美国都开始压不住了。当下为何热朗普一直表示,自己平息了8场冲突,拯救了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人口。除了特朗普想要诺贝尔和平奖以外,美国反而发现战争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因为在美国看来,以前自己可以买武器,并且可以让各国资本流入美国。但是发现,动乱起来了,美国却正在成为局外人,卖武器,美国缺少稀土,而且揍得更多的还是美国盟友,还得美国砸钱救助。 这种情况下,美国还能支持多久,毕竟尼米兹都还没有对抗就掉飞机了,要是在南海真的对抗起来,美国的飞机和战斗力还能撑得住吗? 而除了这一点之外,美国发现自己距离衰退确实只有一步之遥,而战争或许就是那个最大的推手。并且稀土已经卡住了美国军工的手脚,这个时候再支持,那不是葬送美国的未来吗?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智库刚发文,这边卢比奥就站出来含糊其辞地表示,要维持现状等等,其实不过是不想被戳穿罢了。 而到了我们这边我们看到,先是王外长在和各国沟通中更是表示,东盟各国要支持中国的统一,这和之前支持一个中国意思可是有很大的不同。…

53 minutes ago

韓國APEC峰會之後,特朗普還想在亞洲多待兩天,只為見到一個人

从10月25号出门,特朗普的这趟亚洲之行,安排了一周时间,够长的了,不过特朗普还想多待两天,只为见到一个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这么一看,这事在特朗普眼里,也比较有份量。 本周一,特朗普在搭乘“空军一号”前往日本的途中,向随行记者透露,如果能和金正恩见一面,他愿意延长这趟亚洲之行,在韩国等金正恩。按照特朗普的话说,他和金正恩的关系挺不错,两人都欣赏彼此。 在见金正恩这件事上,特朗普还真有执念,两个月前,韩国总统李在明访美,特朗普在白宫当着前者的面,表示十分想见金正恩,而且最好能在今年内,了了这桩心愿,整得李在明挺尴尬。 按照特朗普原先的计划,他将在今年5月或者6月,和金正恩会晤,当时朝鲜放出消息,声称已经和美国接触了,金正恩愿意和特朗普讨论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议题,不知道后来出了什么岔子,计划扑街了。 迄今为止,特朗普和金正恩举行过三次会晤,第一次会晤于2018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这也是朝鲜战争结束65年来,美朝元首首次会晤,特朗普也算是创造了一把历史。2019年一年内,特朗普又两次和金正恩见面,一次在越南,一次在朝韩交界的板门店。 在特朗普和金正恩互动的那段时间,朝鲜半岛局势确实要比现在缓和,美朝关系也有了一些松动。当时特朗普邀功,声称要不是他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朝鲜半岛早就爆发核战了,一旦让希拉里当选,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回来再提和金正恩会晤这档子事,特朗普肯定不是简单地玩情怀游戏,也不可能是单纯地赚吆喝,他急着和金正恩见一面,是有原因的。 首先,特朗普可能想拆散俄朝军事同盟,剪掉普京的一条臂膀,逼着普京在俄乌冲突的谈判中让步。去年6月,普京访问朝鲜,和金正恩签署了一份协议,在这份协议中,有一条款格外引人瞩目,就是当任何一方遭到侵略时,另一方将“立即提供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份协议瞬间把原本就不简单的俄朝关系又提升了一档,达到了军事同盟的级别。对普京而言,在俄乌冲突战局僵持、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制裁围堵的恶劣环境下,能获得朝鲜这样一个军事盟友,意义着实不简单。 在战术层面上,朝鲜能够给俄罗斯提供实打实的军事援助,例如俄军在库尔斯克与乌军的战斗中,朝鲜就派出了1万多士兵,和俄军一起战斗。另外朝鲜还能给俄军提供一些紧缺的战争物资,像弹药等。 而在战略层面,朝鲜能在远东太平洋这边,牵制住美国、日本和韩国,同时帮助俄罗斯监视美日韩在这一区域内的军事动态,免得俄罗斯从东西两面被人夹攻。因为朝鲜的存在,美国轻易不敢在远东太平洋方向对俄罗斯轻举妄动。 有朝鲜的军事援助和战略牵制,俄罗斯的战略环境改善了不少,金正恩算是帮普京分摊了一些压力,这让普京有更多的底气和美乌硬碰硬,特朗普对此看得很清楚。 对特朗普而言,如果能给朝鲜扔一些橄榄枝,把金正恩争取过来,拆散俄朝军事同盟,那绝对是一手好棋,削弱俄罗斯的势力,对美国就意味着胜利。 特朗普想和金正恩重建关系,安抚朝鲜半岛局势,然后集中精力针对中国。就朝鲜半岛眼下的局势,特朗普不可能坐视不管,他要是不管的话,韩国和日本会跟在身后一直嚷嚷。 特朗普十分清楚,朝鲜半岛局势要是摆不平,美国就得分出大量的军事资源投入其中,令美军分心。从美日韩组织反导演习,到美国海军的核潜艇造访韩国,这一两年,美军在朝鲜半岛周边,军事动作不断。…

60 minutes ago

歐盟撂狠話:稀土再談不攏,就對中國動用非常手段,中方亮明態度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阿絮 2025年10月,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的消息一出,美国耍起了小聪明,欧盟急得直放狠话。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直接叫嚣,说谈不拢就用所有手段对付,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方态度坚决! 欧盟的焦虑与现实困境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一则稀土管制公告,让欧盟彻底坐不住了,这份被称为升级版的管制清单,不仅新增了钬、铒、铥、铕、镱五种稀土元素,还首次将稀土生产设备纳入管控范围。 更明确采矿技术管制即刻生效,其余措施从11月8日起执行。 这不是中方第一次收紧稀土出口,早在2023年12月就禁了提取分离技术,2025年4月又加管钐、钆、铽等中重稀土,每一步都精准击中欧盟的软肋。 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全球稀土需求2025年预计超25万吨,中国产量占七成,而欧盟90%的进口稀土都来自中国。 更关键的是,稀土不仅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的关键——2025年欧盟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300万辆,电池生产离不开稀土,更是军工领域的命脉,导弹、雷达等核心装备都缺不了它。 中国垄断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提纯技术,澳大利亚、加拿大虽有矿,却得把原矿运到中国加工,这就意味着欧盟即便买再多原矿,没有技术也只能堆在仓库里。 管制消息一出,稀土价格应声上涨,国际能源署此前预警的2025年稀土供应风险彻底成真。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急了,10月25日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放话:“如果磋商失败,将动用所有可用工具,包括反胁迫工具。” 可狠话背后是难掩的焦虑,欧盟 2024…

1 hour ago

立陶宛外長:希望日本立陶宛強強攜手,共同抵御邪惡的東方核大國

立陶宛外长:希望日本立陶宛强强携手,共同抵御某个侵略成性的邪恶东方核大国。 好久没在舆论场上看到立陶宛人整活了,结果这一来就整了个大的。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23日,立陶宛外长布德里斯(Kestutis Budrys)在东京接受媒体采访时,向新官上任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隔空喊话,希望日本能够发挥“建设和平作用”,与立陶宛“强强联手”,携手共同抵御某个拥有核武器的、侵略成性的、不遵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同时还“十分邪恶”的东方大国。 没错,这个东方大国就是中国……的北方邻国,俄罗斯。 在采访中,布德里斯创造性地将日本称为“立陶宛的天然合作伙伴”,理由日立两国都是“俄罗斯的邻国”。 这话当时就看得我挺迷糊的,也不知道这立陶宛外长的地理是不是音乐老师教的。 要是按照他这逻辑,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夏尔巴人,也应该和生活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结盟了,毕竟他们所处的大陆板块也是相邻的嘛。 但现实是,立陶宛只是和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两国边境线仅200余公里。 而日本和俄罗斯的争议岛屿(南千岛群岛)则远在北海道之外。要说俄罗斯本土的话那更是隔着一整个日本海。 除非你把加里宁格勒跟南千岛群岛的主权归属划给日本和立陶宛,否则我实在很难想象,日立这俩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国家,是怎么能成为“邻国”的。 虽然“邻国”纯属扯淡,但立陶宛对俄罗斯的焦虑确有来由。 今年以来,俄军战机已先后多次“误入”立陶宛领空。最近的一次还是在当地时间10月23日,按照立方说法,俄军一架苏-30战机和一架伊尔-78加油机一度侵入其领空约700米,并停留了大约18秒。不过俄罗斯人对此矢口否认。 除了俄罗斯之外,来自白俄罗斯方向的神秘无人机也不时“造访”立陶宛。 立陶宛人形容这种感受“就像睡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乍听之下好像还挺可怜的。…

1 hour ago

等不到賀電,高市露出真面目,不許中方做兩件事,王毅斬釘截鐵

高市早苗上任已经已经超过一周时间,最期待的那封来自北京的贺电始终没来。于是日本媒体先坐不住了,开始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找答案”。结果我外交部发言人回答得更直接:“我们已根据外交惯例作出适当安排。”意思很清楚:事情我们已经处理完了,不需要再多说。 这背后的逻辑一点都不复杂,高市早苗是谁?是靠着“反华”标签上台的日本政客。她长期在历史问题上发表争议言论,多次否认日本二战侵略历史,甚至淡化南京大屠杀。更别说她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从政以来就频繁窜访台湾、会见台当局官员,还公开喊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口号。这样一个政客,中方凭什么要发贺电? 于是,在等不到贺电之后,高市开始露出真面目。她不再遮掩自己的立场,直接在日本—东盟峰会上拿中国说事。她不许中方做两件事,即要求中方不得在南海“动武”,不得改变台海“现状”。 先说“南海动武”这事,高市口中所谓的“动武”,其实指的是中国在自己领海内维护主权、进行海警执法的行动。而她这显然是在帮菲律宾说话,过去两年,菲律宾多次在南海挑衅,不断派船冲撞中国海警船,甚至试图靠美日撑腰闯仁爱礁。高市在会上替菲律宾“撑腰”,背后的算盘也不难猜。日本希望借菲律宾牵制中国的南海布局,同时顺势拉拢东盟,恢复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要知道,这些年日本在东南亚的存在感,一再被中国的经贸合作挤压下去。无论是“一带一路”项目,还是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的主导地位,日本都在边缘化。高市想借“南海安全”话题找回存在感,但问题是她根本没有资格替别人评判什么“合法”“非法”。 再看她说的第二件事,“不许改变台海现状”,这句话听起来更刺耳。因为所谓的“台海现状”,根本就是她口中的“单方面定义”。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从来没有改变,高市所谓的“维持现状”,其实是支持“台独”的另一种说法。她在公开场合反复提到“台海和平”,但背后又推动日本加快防务扩军,把台海问题纳入日本安保战略,这不是“和平”,这是在拱火。 而这种态度也让中方没法给她任何好脸色,王毅外长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清晰。就在高市表演完之后,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了电话。王毅开门见山地说,希望日本新内阁“迈好第一步,扣好第一粒纽扣”。这话听上去温和,但实际上非常严肃。意思是:不要一上来就走错路,中日关系能不能稳定发展,就看日本新政府愿不愿意守底线。 此外王毅还特意重申了三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政治信义,这三点是中日关系的根基,日本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反复横跳,那中日关系就不可能回暖。茂木的回应倒也还算“官方”,他说高市首相“高度重视日中关系”,无意与中方脱钩断链。话是这么说,但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其实从高市上任后的表现来看,她确实在刻意保持某种“克制”。比如秋季靖国祭祀期间,她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也没有和台当局公开互动,这在日本政坛算是罕见的冷静。不过问题是,她的内阁结构和政策基调,依然被右翼势力牢牢控制。自民党内部“岸田派”“麻生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依旧,她作为首相,更多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共识的象征,为了稳住政权,她很可能会继续打“中国牌”。 而王毅这次的“斩钉截铁”,正是对这种苗头的警告。中方明确表示,愿意和日方保持沟通,但要建立在原则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高市只是嘴上说“重视中日关系”,实际行动上却继续挑衅,那中方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说到底,这场“贺电风波”其实是一场外交试探。高市上台想测试中方的底线,而中方用沉默给出了答案。接下来的日本,若还要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挑衅,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己。王毅那句“迈好第一步,扣好第一粒纽扣”,不是劝告,而是警示。 一句话,中方不是不想改善关系,而是不愿再被利用。日本若真想和中国相向而行,就得先放下那副“居高临下”的架子。高市若看不清这一点,继续抱着冷战思维和美国战略不放,日本恐怕又要在错误的路上走很久。

1 hour ago

特朗普口中,給美軍捐款1.3億美元的人找到了,確實挺有分量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同时享受更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 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仍在持续,但白宫与国会之间的政治博弈却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尤其围绕130万现役美军士兵的薪资发放问题,特朗普与民主党之间的较量更是愈演愈烈,手段频出,局势扑朔迷离。 讲规则的搬出法律条文,搞对抗的则四处寻求助力,而特朗普这一次,直接请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助阵! 一、军费之争 不可否认,尽管特朗普重返总统职位尚不足一年,但他再次颠覆了外界对美国政治运作的认知。 此次政府陷入停摆,不仅暴露了美国行政系统的脆弱性,更让人们震惊地发现:原来许多美军士兵的生活竟如此拮据,而他们的纪律性却依旧坚如磐石。 之所以说生活艰难,是因为自10月1日起,由于预算案未能通过,导致超过百万军人未能按时领取10月份上半月的薪酬。 这一延迟直接造成大量军属家庭被迫前往食品救济站领取援助物资,以维持基本生计。 究其原因,美军基层薪资水平本就不高——新兵月薪普遍低于2200美元,即便是服役多年的下士,收入也仅略超3000美元。 再加上美军内部复杂的信贷体系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在工资断档的情况下,许多家庭立刻陷入财务危机,只能依赖社会救助渡过难关。 令人唏嘘的是,面对这场影响深远的薪资中断事件,整整130万名受影响的美军官兵竟未发生任何集体抗议或骚乱,展现出极高的组织纪律性与职业素养。 值得庆幸的是,特朗普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削减民主党主导的非紧急项目,并将节省的资金重新调配,终于在10月15日成功为全军补发共计80亿美元的欠薪。 此举完成后,他立即在公开场合猛烈抨击民主党,指责正是对方的顽固立场导致国家陷入困境,令军人家庭蒙受苦难。 不得不说,这波操作堪称精准的政治表演——既兑现了对军队的支持承诺,又成功将舆论矛头引向对手。…

1 hou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