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損17架!蘇-34實戰表現不佳,中國殲轟-7A「飛豹」還有前途嗎?

戰損17架!蘇-34實戰表現不佳,中國殲轟-7A「飛豹」還有前途嗎?

10月17日,俄羅斯空天軍一架蘇-34在訓練途中意外發生故障,殘骸墜入居民區造成14人遇難,頓時吸引了外界大量目光。按照俄羅斯官方報導,這次蘇-34墜機事件系機械故障引發,兩名飛行員成功彈射。如果在正常時期,這只是普通的訓練意外事件,但由於在此之前俄軍蘇-34就已經多次在烏克蘭戰場上出事(按照「Oryx」網站統計,已有17架蘇-34確認損失),數量僅次於風險更高的蘇-25攻擊機。因此,這次蘇-34墜機不免就帶來了更多討論,特別是有關其作戰定位的問題。

▲蘇-34墜毀爆炸的一幕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工業基於可變後掠翼技術,發展了著名的F-111戰鬥轟炸機,這是在軍事領域第一次將「戰鬥機」和「轟炸機」充分結合在一起。時刻關注美軍發展動向的蘇聯空軍,很快知道了F-111的存在,並參考其設計理念,推出了同樣知名的蘇-24戰鬥轟炸機。在蘇聯向西突擊的戰略學說中,蘇-24是銜接重型轟炸機(比如圖-22M「逆火」)和近距支援戰機(比如蘇-25)的中堅力量,其主要負責打擊對手的橋樑、倉庫、小型交通樞紐等戰術目標。由於蘇-24在演習中表現出色,攻擊效率非常高,因此在80年代末期,蘇聯空軍基於蘇-27戰鬥機,發展出了蘇-24的接任者——蘇-34。

▲F-111戰鬥轟炸機是起源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蘇-34和蘇-24的作戰定位都是相似的,這款延續低空突襲、精準打擊戰術的重型戰機,曾經讓西方戰戰兢兢,但隨著蘇聯解體一切都變了。從F-111開始的戰鬥轟炸機路線,本質上其實是「帶有一點自衛能力的戰術轟炸機」,其在7、80年代受到追捧,是因為當時航空技術不成熟,多用途戰鬥機尚未出現,而戰爭威脅又迫在眉睫。戰鬥轟炸機的設計理念,就是降低對護航戰鬥力的需求,以增加獨立作戰能力。

▲蘇制蘇-24「擊劍手」戰鬥轟炸機

在世界大戰威脅切實存在時,像F-111、蘇-24、蘇-34這類戰鬥轟炸機,實際上與A-10、蘇-25的目標任務沒有本質性區別,都是幹著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高危工作。這也正是頂尖戰場的殘酷之處,即明知是血肉磨盤,也必須咬著牙向上填,否則不足以遏制對手的強大地面攻勢。當世界大戰的爆發威脅消失,戰鬥轟炸機尷尬的定位就表現出來,論靈活對地支援不如A-10、蘇-25,論載彈量航程又不如重型轟炸機。再加上多用途戰鬥機的蔓延,美制F-111和F-117均先後退役,如今美軍中已經沒有戰鬥轟炸機這個型號。

▲扁扁的機頭使得蘇-34獲得了「鴨嘴獸」綽號

相比之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軍事學說,對於戰鬥轟炸機的作用非常重視,再加上其精確制飛彈藥發展不順利,仍然需要蘇-34這種低空轟炸,以提高命中精度的裝備,因此其反而在2014年開始密集交付。截止到2020年5月,俄羅斯空天軍已經裝備了超過130架蘇-34,並且在當月又追加了76架訂單。由於這時全球其他戰鬥轟炸機均已停產,因此蘇-34又獲得了「最後的戰鬥轟炸機」稱號。俄烏戰事爆發後,蘇-34很快投入戰鬥,並在3月出現被擊落的記錄。就目前來說,輿論普遍認為蘇-34損失慘重的原因,是其低空突襲使用非制導炸彈。但反過來說,正是因為俄羅斯深知其精確制飛彈藥發展不佳,才會大力採購蘇-34以加強戰術攻擊能力。

▲在烏克蘭戰場上墜毀的蘇-34殘骸

事實上,在外界印象中,戰鬥機攜帶制飛彈藥在遠距離高空投彈,只存在於手握制空權的「吊打」階段。俄軍出於現實考慮,在自己制導元器件發展不得力,且向西面對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繼續發展蘇-34已經是非常合理的選擇。至於說蘇-34在烏克蘭戰場上損失連連,這其實是設計時就存在的事情,戰鬥轟炸機本來幹得就是刀口舔血的活計,這一點並不會因為其源自蘇-27戰鬥機就發生改變,只不過海灣戰爭中美軍的空中優勢遮掩了這一點。而當烏軍得到海量野戰防空飛彈支持,低空作戰環境極度惡劣時,蘇-34天生的不足就再也無法隱藏起來。

▲國產殲轟-7A的主力地位已經不復存在

國產殲轟-7系列其實也是廣義上的戰鬥轟炸機,其誕生時間比蘇-34略晚,但服役時間又比蘇-34略早,總體性能比起蘇-34明顯不如,未來卻比蘇-34更加光明。殲轟-7系列最關鍵的型號殲轟-7A在2009年前後投產,一直生產到2017年春季停產。設計單位曾推出了被稱為殲轟-7B的改進型號,但並沒有得到空軍認可,原因在於重型殲-16取代了原本殲轟-7A的位置。俄空天軍因為其機載武器的不足,選擇更具攻擊性的蘇-34提高打擊效果,而中國空軍則是鑑於國產精確制導炸彈的發展,才選擇更加靈活的殲-16。殲轟-7A表面上與蘇-34是同一類型的裝備,但其執行的任務其實只比蘇-25略高,殲-16才是中國空軍打擊體系中,地位與蘇-34相似的裝備。

▲殲-16才是國內空軍戰術攻擊的核心

因此,當外界感慨蘇-34性能遠沒有戰前估計那麼出眾,在實戰中損失巨大時,要意識到根源其實出在,俄羅斯航空工業無法提供優秀機載彈藥身上,蘇-34自身的性能問題只是表象。事實上,假如讓多用途蘇-30SM攻擊地面目標,其實戰表現一定會更加糟糕。相比之下,殲轟-7A並不需要像蘇-34那樣挑起大梁,先進機載武器也使得其作戰方式的選擇餘地更大。兩者作為戰鬥轟炸機的最後餘暉,卻由於各自武器限制,肩負著截然不同的作戰使命,這大概就是命運的作弄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