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美國為了能牢牢控制歐洲,已狂捅德國6刀

牢牢控制住歐洲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冷戰時期成立的北約組織,既是為保護歐洲安全,更是為控制歐洲。因此,美國從一開始就把歐盟成立(1993年11月1日)、歐元誕生(1999年1月1日)作為美國和美元霸權的潛在競爭對手。為了打擊歐元,美國在歐元剛剛誕生三個月就發起了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為了拆散支撐歐洲經濟的「三駕馬車」(德國、英國和法國),美國不遺餘力支持英國脫歐(2020年1月31日)。美國深知,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和政治的領頭羊,能否牢牢控制住歐洲,最關鍵的就是取決於能否控制住德國。制服不了德國,美國就無法完全控制歐洲。為此,美國把削弱德國、控制德國作為控制歐洲的核心目標。特別是從2019年底開始,美國已向德國狂捅了6刀。

美國捅向德國的第1刀:阻止北溪2號線投入使用。

德國自從拋棄核能以後,能源需求量很大。原來的「北溪1號」線已經無法承載能源供應任務,於是「北溪2號」提上日程。2011年俄羅斯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歐洲5家公司共同出資,合作在「北溪1號」旁邊新建一條能源線,即「北溪2號」線。

美國阻止「北溪2號」項目上做得實在是太陰損,在建設過程中並沒有過多阻止,只是警告歐洲不能過於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但2019年11月「北溪2號」線建設基本完成即將正式運營時,美國出手了!2019年12月,美國突然宣布「國防授權法案」,制裁參與「北溪2號線」的企業在全球業務,包括禁止企業人員到美國旅行等措施。參與建設的相關企業迫於美國壓力退出,「北溪2號」陷入停滯。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企業,在「北溪2號」線上投入了巨資,建成卻不讓使用,在政治上損害了尊嚴,在經濟上耗費了巨資。美國捅向德國的這一刀,自然也嚴重傷害了整個歐洲以及俄羅斯。

默克爾卸任才不到一年,德國現在就已經岌岌可危了

美國捅向德國的第2刀:挑起俄烏衝突並使之長期化。

美國無節制的量化寬鬆、貨幣超發,給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危機。為了轉嫁危機,美國又採取了超強的貨幣緊縮政策,通過加息回收美元,收割世界為自己補血續命。為了讓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資本回流美國,更是為了讓「腦死亡」的北約滿血復活,美國精心策劃了俄烏衝突。

近日,瑞典媒體曝光了一份蘭德公司泄密文件,指出美國挑起俄烏衝突的「主要目標是分裂歐洲——尤其是德國和俄羅斯——並通過迫使政治上有用的白痴停止向歐洲大陸供應俄羅斯能源來摧毀歐洲經濟。」從文件來看,美國這次挑事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想讓資金大量流入美國,從而促進美國經濟狀況好轉,而從歐洲和北約國家獲取這些將讓美國付出更少的經濟和政治代價。

從文件中可以看到,美國對俄先下了一個套。文件指出,西方在烏克蘭的侵略性外交政策將迫使俄羅斯進行軍事干預。華盛頓的目標是宣布俄羅斯為「侵略者」並實施其準備已久的制裁方案。從文件中還可以看出,分裂歐洲打擊德國是美國的重要目的。文件指出,可以通過分裂俄羅斯和德國來分裂歐洲……通過迫使政治上有用的白痴停止向歐洲大陸供應俄羅斯能源來摧毀歐洲經濟。文件寫到,減少俄羅斯能源供應,最理想的就是暫停能源供應,將對德國造成災難性後果,而冬天可能將加劇天然氣短缺。這樣的計劃太讓人震驚了!而更可怕的事情是,現在的局勢走向與曝光文件竟然高度吻合。

美國捅向德國的第3刀:徹底摧毀北溪輸氣管線。

近期,「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在丹麥和瑞典附近水域出現多處泄漏。經過3天的偵查後,瑞典檢察院突然對外宣布對「北溪」管道初步調查結果:通過對案發現場的調查,此次案件極有可能屬於蓄意破壞。瑞典的調查結果,雖然沒有指明是誰幹的(可能是還沒有查明,更可能是不敢說),這更增加了外界對美國的猜測。正如普京所說,誰會從中受益,誰就是肇事者。普京雖然沒有直接點出美國的名號,但他明確指出肇事者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實質指向就是美國和英國。早在2021年3月拜登上台後,就威脅德國退出「北溪2號線」,否則將制裁德國。今年2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時,拜登表示,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會停止「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拜登對此還發誓:「一定會讓它(指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終結」。

美國一定要掐斷北溪管道的背後,是因為連接德國和俄羅斯的能源管道有可能讓德俄同盟成型。布熱津斯基很早就把俄歐結盟作為維持美國霸權要特別提防的危險之一,而德俄同盟則是俄歐結盟的關鍵。

地緣戰略的核心是經貿和資源關係,俄羅斯的能源和歐洲的科技和工業製造能力,可以相互成就,歐洲的經濟實力與俄羅斯的資源實力則是天作之合。而綜合實力不輸美國的一體化大歐洲,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的一極。如果不能實現這種聯合,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歐洲,都只能成為未來世界格局中的二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冬季即將來臨,為保障能源供應,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很可能向俄羅斯妥協,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援和對俄羅斯的制裁,無法實現美國讓俄烏衝突長期化的戰略目的,這是美國所不能允許的。隨著北溪一號和二號被炸,徹底斷掉了德國和俄羅斯的後路,俄羅斯融入歐洲的希望徹底歸零,德法通過聯合俄羅斯實現歐洲成為世界一極的希望也徹底落空。

(北溪2號線)

美國捅向德國的第4刀:挑唆歐洲國家向德國索賠。

歐盟的發展方向主要看德法和美國之間的博弈。雖然德國是二戰戰敗國,但通過默克爾的努力,已經成為了歐洲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因而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非常大,這顯然不符合美國和歐盟內部親美國家的利益。為了分裂歐洲,打擊德國的領導力和自信心,在美國挑唆下,一些國家開始重翻歷史舊帳向德國索賠。現在走向前台的是波蘭和希臘兩國。據報導,波蘭正式向德國索賠1.3萬億美元,如此巨額的賠償只是波蘭向德國索賠二戰的損失。波蘭還特別強調:兩次世界大戰的帳都要算進去。近日,希臘外長登迪亞斯也表示,雅典要求德國就其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給予賠償。他強調:「對於希臘政府和社會而言,該問題依舊懸而未決。它的解決首先事關原則,我認為,這對於所有相關國家乃至整個歐盟都將是有利的。」

事實是,二戰結束後,德國一直在努力消除兩次世界大戰給德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當前形勢下,美國挑唆這兩個國家要求德國進行戰爭賠付,顯然是一種落井下石的行為。如果越來越多的國家跟風要求德國賠償,就可以讓德國陷入破產狀態。

美國捅向德國的第5刀:逼迫美國企業和資本撤離德國。

美國在歐洲極度困難的特殊時期拋出《通脹削減法案》這塊誘餌,讓那些在歐洲建廠的美國企業,回流到美國本土建廠生產。歐盟對此大為光火,日前揚言要對美國這一法案展開調查,以證明其是否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但不管怎樣,美國落井下石的做法,已經讓舉步維艱的以德國為首的歐洲企業雪上加霜。

美國捅向德國的第6刀:利用高能源價格摧毀德國工業。

美國深知,德國工業之所以強大,除了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底蘊外,最關鍵的就是依賴俄羅斯較為廉價的天然氣,使得德國工業製造業的產品成本較低,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然而,一旦再也無法獲得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德國工業製造業的產品價格就會飛漲,從而失去在整個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可悲的是,現在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只能依靠美國的高價天然氣。美國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是美國國內價格的7倍,是俄羅斯輸送給歐洲天然氣價格的4倍以上。美國每向歐洲輸送一船天然氣的淨利潤竟然高達難以置信的1~1.5億美元。歐洲能源價格居高不下,造成很多企業特別是基於歐洲本土的中小企業大量地破產和倒閉,歐洲勞動力的失業率也會大幅度攀升。如果北溪管道在幾年內既無法修復,也無法重新鋪設,那麼歐洲經濟的冬天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美國真的是太狠了,從阻止已經建成的北溪2號投入使用開始,一年半多的時間裡連捅德國6刀,就把德國經濟干崩潰了!真可謂刀刀相連,刀刀見血,刀刀致命。

最新數據顯示,德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完全停滯,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零增長。此外,今年5月以來,德國出現30多年來首次貿易逆差。進入到8月,德國的經濟數據繼續下行,ZEW經濟景氣指數跌至負55.3,創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最低水平。可以說,美國給德國埋的這顆「經濟地雷」非常完美,而德國迄今為止一直在美國的算計當中,美國挑起俄烏衝突這一招棋,徹底地打亂了德國經濟的布局,使得德國在政治外交上被美國深度掌控;當德國被美國深度掌控的時候,就意味著德國要遭殃了。

正如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福爾斯特日前所說的那樣,德國的整個製造業遭到了毀滅式的打擊,不排除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病夫」的可能。據海外網報導,能源危機給德國的商品製造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些公司因支付不起高昂的電價,不得不減產或者停產。業界擔憂,能源價格的長期走高,將會導致德國「去工業化」。就目前形勢來看,俄烏戰爭不大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結束,西方對俄制裁還要持續更長時間。這就意味著,德國最終被「去工業化」也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如果不動用核武器,能打敗日本的國家有哪些?一國上榜令人意外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7 hours ago

西方衛星在中印邊境,拍到多架隱形無人機,美媒:美軍已落後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7 hours ago

首個被踢出北約的國家出現?特朗普發了最後通牒,將盟友推向中國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7 hours ago

美國教授警告印度:華盛頓憎恨中國,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8 hours ago

特朗普急了,發長文狠批中國,威脅要對華祭出2招,但強調一件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中美之间再度泛起新的波澜。 此次率先按捺不住的,是特朗普。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火力猛攻,洋洋洒洒发布数百字长文,直指中国“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痛批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构成威胁”。 他在文中言辞激烈,一套套狠话接连抛出,甚至还亮出了“百倍关税”以及“软件封锁”这两张他惯用的“王牌”。 然而,剧情很快出现转折。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着重强调“不会取消与中方会晤的可能性”。 这出“先兵后礼、打打谈谈”的戏码,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初次见识。 但此次他如此急切,究竟是被何种因素触动了敏感神经呢? 触及经济要害,他暴跳如雷特朗普此次大发雷霆,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稀土政策心怀不满,实则是中国的举措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他在文中使用了诸多刺耳的词汇,指责中国“操控全球科技链”“充满敌意”,甚至将其上升到“道德耻辱”的高度。 不过,对于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来说,都清楚这种夸张的表述,往往是他情绪失控的外在表现。 中国此次的应对策略确实精准有力。 稀土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但它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以及军工系统中的地位,堪称“无可替代”。 反观美国,几十年来在稀土战略储备方面严重缺失,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 此次中国不仅没有丝毫手软,还顺势推出“全链条监管”“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特别港务费”等一系列组合举措,将整个供应链紧紧掌控。…

8 hours ago

美國擔心的情況出現了?特朗普收到消息:解放軍接下來有大動作

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战略变局。一场代号"蓝剑-2025"的演习,恰似一记惊雷,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天空中炸响。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这场演习将在10月中下旬举行,由中国和沙特联合举行。结合近期的中东局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将与沙特举行联合演习】 沙特,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国家,几乎一直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在军事实力的天平上,利雅得把信任押在了华盛顿身上。但现在的美国却不那么靠得上了,面对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特朗普选择袖手旁观。这让海湾诸国不得不开始反思:今天是卡塔尔的遭遇,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开始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凭借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蓝剑-2025”似乎就是这段关系的生动注脚。 中国和沙特的联训,不只是为了提升彼此的海军战术技能,而是一种政治宣言:沙特正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希望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一道,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和自主的安全体系。 【中国舰队将“出征”阿拉伯半岛】 为什么会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其在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从那一刻开始,任何想要对沙特动手的力量,都不得不掂量一下巴基斯坦手中的核武器。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持续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沙军演这个平台,沙特可以直接向中国传达其战略需求。一旦双方达成共识,沙特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巴基斯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地区冲突,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沙特出钱、中国出技术、巴基斯坦出人力"的合作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重磅军事协议】 当中沙"蓝剑"军演的舰艇编队在波斯湾破浪前行时,这场演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它标志着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地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十余年的护航行动,是对中国远海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余批护航编队,为近7000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航。这种持续存在的海上力量展示,向地区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维护地区稳定的意愿,更具备相应的能力。 对美国而言,沙特寻求军事自主化的趋势尤为危险。这不仅关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消长,更直接冲击着美国的财政命脉。沙特等海湾国家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国债的重要买家,一旦这些国家调整外汇储备配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更关键的是,石油美元体系的根基正在松动——沙特已经开始接受以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贸易,这对美元霸权无疑是一记重击。…

8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