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核威懾也不管用了!俄羅斯若想解套,普京需做一個痛苦的決定

俄烏衝突是美國布設的陷阱,這話咱們說了起碼幾十遍,從開戰之初,到半年之後,當時不被接受,認為是普京在下大棋,都等著大帝橫掃烏克蘭,活捉澤連斯基,但隨著俄羅斯長期陷入戰爭泥沼,俄本土都開始被戰火洗禮,普京「掉坑」這事,終於也變成「基本共識」了。現在戰爭打了這麼久,戰鬥民族依然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國際政治格局面臨巨變,俄羅斯該怎麼辦,普京的選擇影響到全人類的命運。

首先,俄烏衝突能不能不打,有沒有可能避免?應該說,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可否認,如果普京不打烏克蘭,烏克蘭很可能會加入北約,但烏克蘭加入北約並不會對俄羅斯構成致命的威脅。在此前的文章中,咱們就分析過這個問題,烏克蘭加入北約「天塌不下來」,普京不必為此感到擔憂,因為俄羅斯的戰略核武庫還在,俄羅斯依然還是全球唯一可以將美國從地球上抹掉的國家,核均勢才是俄羅斯的立國之本。

因此就算烏克蘭加入北約,也不會剝奪俄羅斯發起致命核打擊的能力,俄羅斯依然是「絕對安全」的,誰敢入侵俄本土?所以,一開始咱們就認為,普京應該從更高的維度,來考慮俄羅斯的前途命運,而不應該在地緣戰略上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想想多提升人口數量,加大對俄中東部的開發,遠比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要重要得多,這才是關係到斯拉夫民族崛起的百年大計,童年經歷告訴普京,遇到挑釁就要立即反擊,這害了他。

其次,俄烏衝突的爆發,到底有沒有讓俄羅斯「變得更安全」?當然沒有,相反,俄羅斯面臨的困難和身處的險境,是蘇聯解體之後「前所未有」。一來,俄軍深陷烏克蘭戰場,就連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都表示,俄羅斯「損失慘重」,普京「換將」換了一個又一個,沒有一個能夠「力挽狂瀾」,啥時候能「體面結束戰爭」?二來,「流血的傷口只會引來更多的鯊魚」,瑞典、芬蘭紛紛申請加入北約,普京無法阻止。

三來,由於遭受孤立和制裁,俄羅斯正在「輸掉未來」。普京曾經表示,「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距離普京首次上台,現在的確有20多年了,普京的確兌現了這個承諾,但咱們說過國際博弈就像「下棋」,「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普京在俄烏問題上的衝動,未能「勝天半子」,相反還可能讓俄羅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普京出兵烏克蘭,不僅未能改善俄羅斯的安全環境,反而讓俄羅斯變得「更危險」。

最後,普京出兵烏克蘭,幫了美國的大忙。關於這一點,咱們在年初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就已經指出了,比如說,俄烏衝突惡化歐洲安全環境,幫助美國「零代價」收編歐盟,為了換取美國的保護,歐洲各國只能倒向山姆大叔,歐盟失去了與美國「叫板」的能力,因此,美國得以輕易建立反俄、反華統一戰線,德國總統斯泰因邁爾就哀嘆,「建設統一歐洲家園的夢想已經破滅,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噩夢」。

 

 

美國「收編」歐洲之後幹什麼?第一,逼著歐洲各國制裁俄羅斯,減少並最終終止進口俄氣、俄油;第二,在輿論、政治、外交及軍事上援助烏克蘭,以前德國只願意提供頭盔,現在防空系統都願意給;第三,高價買石油、天然氣給歐洲,歐洲各國還不能不買;第四,美國得以帶著北約殺向亞太,準備對中國「開刀」,歐洲各國「沒有異議」,德國還表示要向日本「取經」,學習「如何對付中國」。

難怪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大衛·彼得雷烏斯會興奮的表示,普京出兵烏克蘭「讓美國獲利」,並「讓北約再次偉大」。事實可不就是這樣嗎?普京實現了川普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比如說「摧毀歐盟」,「整合盟友」,建立反俄、反華統一戰線,這些「難題」都被普京給解決了,普京在晚年居然幫了美國這麼一個大忙,拜登還要將普京貶成「國際社會的賤民」,這很不應該啊,應該給普京發一枚「一噸重的勳章」。

所以,咱們一開始就不看好俄烏衝突的結局,這讓很多人「看不懂」,還以為咱們「挺烏」、「反俄」,咱們也不止一次說過,「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叫了半天,也沒辦法喊醒「裝睡的人」,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此,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出兵烏克蘭是普京執政以來犯下的最大失誤,這是很不應該的,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客觀理由,比如被情報部門誤導,但普京是最高領導人,他的責任是無法推卸的。

既然是一個失誤,要怎麼修正呢?咱們提到過「賭徒心理」,有過博彩經歷的人可能感觸更深,賭徒總想贏回失去的籌碼,而不肯「認輸離場」,輸得「傾家蕩產」的人,最終都是栽在這個心理上。「俄羅斯掉入了陷阱」,這是修正失誤的前提,如果這個前提不承認,不形成一個「共識」,那麼就會「文過飾非」,就會繼續「錯下去」,最終付出慘重的代價,說得不好聽的,俄羅斯要開一次「遵義會議」了,否則就完了。

「認輸離場」是非常痛苦,就好像炒股「割肉」,看著100萬變成50萬,50萬變成10萬,走不走?沒有經歷過的不知道那種痛苦,要不怎麼說「經歷是一種財富,苦難是一所大學」。普京認輸會耗盡他的政治生命,但他可能挽救俄羅斯,主動承擔責任的領導人,是值得尊敬的,到了必要的時候,普京要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中國古代有「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吸取教訓,臥薪嘗膽,讓國家「重新偉大」。

有人說,俄羅斯還沒到這個地步,可真要等到繃不住的時候,再來「縫傷口」嗎?之所以說俄羅斯現在要儘快「結束戰爭」,哪怕「付出代價」,主要是因為常規手段已經無法讓普京「體面結束戰爭」,「戰爭動員」可能也是沒有用的,30萬預備役投入到上千公里的戰線上,難以扭轉局勢,而「二次動員」的政治壓力極大,普京恐怕無法這麼做。

最後只剩下核武器,為了「解套」,普京已經不止一次威脅使用核武器,但每次都是「虎頭蛇尾」,每次都是以重申「不打核戰爭」結束,為什麼?的確有「時候未到」的因素,但更多的,主要還是因為「代價太大」,一旦普京使用核武,哪怕是「戰術性核武」:1、俄羅斯將遭遇「永久性孤立和封鎖」;2、中印都無法「保持中立」,俄羅斯真的會變成「孤家寡人」;3、美國和北約或直接參與俄烏衝突,用常規軍事手段打擊俄軍。

一旦第3點發生了,普京只有兩個選擇,其一,繼續打下去,用常規武力+戰術核武器,但輸掉戰爭是必然的,而且不僅輸掉戰爭,而且俄羅斯還會輸掉一切;其二,普京不得不使用戰略核武器,那就是「世界末日」,這又有三種情況:1、全世界同歸於盡;2、莫斯科發生政局變動;3、美國等西方國家發起「斬首行動」,以最快速度結束「第三次世界大戰」。難道普京真要走到這一步嗎?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咱們的預測和設想,俄烏衝突距離核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有一段路程,但趨勢是這麼發展的,實在是「無法樂觀」,因為美國「不會高抬貴手」,大國爭霸從來都是殘酷無情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因為俄羅斯「輸不起」,普京一定會「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對於「爭霸失敗」的悲慘結局有充分的認識,他曾經說過,「如果俄羅斯不存在了,還需要世界做什麼?」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印度人提問:為什麽中國如此害怕印度,更怕印度軍隊。遭外國嘲笑

近几年印度人的“神奇”在网上鼎鼎有名,关键印度人还为此洋洋自得。 在美版知乎上,印度网友便提过一个“自信满满”的问题: 为何中国会害怕印度? 结果这个提问一出现,就惨遭国外其他网友的嘲笑。 为何印度人会这般“自信满满”呢? 一、“自信满满”却被嘲笑 印度网友“为什么中国会如此害怕印度”的提问刚发出没多久,有一个印度网友在下面宣称,中国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印度研发武器的能力高。 除了这一个“自信满满”的提问和自圆其说的回答外,还有印度网友发出了提出,想知道中国为什么害怕印度海军,特别是害怕印度航母。 这不是印度人第一次拿自己的国家和中国作对比,甚至吹嘘印度比中国厉害,每次被打脸,引来旁观者的嘲笑都不见改过,依旧我行我素。不止是印度普通民众,连印度官员同样如此。 2024年10月时,辛格就发表声明称,印度空军的训练实力已经领先于中国,只不过技术不太好罢了。 辛格再说这话时,俨然忘记了印度的武器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也忘记了之前陆续发生的飞机坠毁事件。 印度空军把飞机的坠毁理由称之为是技术原因,可网友们却不这么认为。 飞行员训练不到位也会导致飞机发生事故,不能光从技术方面找原因。 不过这一系列的“神奇”操作,十分符合人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 当“自信满满”的提问出现后,再加上自圆其说的回答,让国外其他网友直接坐不住,决定让自信的印度人清醒一下。…

1 week ago

不聽中國的勸,在南部戰區司令致電後,法國航母堅持演練封鎖南海

最近,那个没有人能够在自己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法国,派出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编队,在接到中国南部战区司令的电话之后,依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东亚,并在1月23日开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海军,在南海周边举行三场重要的海上演习。 显然,对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在电话里告知他们的注意事项,法国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听进去。 中国的电话是打给法国太平洋海区司令的,双方谈了什么并没有公布,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涉及亚太的安全和中国在南海的切身利益,让法国人悠着点。 因为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目的地是亚太,还要在南海周边举行各种海上演习,我们对戴高乐号在南海的动向表示关切,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管是哪个国家,一旦有外来军事势力到自己的家门口晃悠,肯定都不会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 要知道,这次来西太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实力还是不小的。编队除了戴高乐号航母外,还有一艘福尔班号驱逐舰,两艘护卫舰普罗旺斯号和阿尔萨斯号,还有一艘补给船雅克舍瓦利埃号,在水下,还有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阵容是相当的强大。 对于这样一支不容忽视的外来军事力量,我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和法国相关的人员通电话了解情况,告知我们的担忧和关切,劝法国人不要侵害我们的切身利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法国人如何对待我们的关切,听不听我们的劝,那就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从法国人达到西太之后的各种动作,显然,他们并没有打算听劝。 按照法国人公布的计划,他们将和另外几个国家的海军,分别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举行三场海上演习,法国人宣称其目的是加强和这些伙伴国之间的协作,确保演习区域的海上安全。 话说,法国人远在欧洲,这里的安全,恐怕轮不到你们操心吧? 再看看和法国人一起参演的都是哪些国家。 在马六甲海峡的演习,除了法国航母战斗群,自然也少不了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海军。 在巽他海峡的演习,和法国人一起演习的,是印度尼西亚海军。…

1 week ago

中國發出警告:90天內不支付358億賠償金,18艘軍艦就別想要了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一直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典范。然而,近期爆发的一起合作纠纷事件却让这一关系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声称因“财力不足”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马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铁路和造船行业尤为重要。 在铁路项目方面,中马两国签订了“东海海峡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造船业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了18艘大中型舰船,这些舰船主要用于维护和保护两国间的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军事关系的紧密,也为中国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就在中马合作项目蓬勃发展之时,马来西亚却以“财力不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中国官方震惊与愤慨,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马来西亚公信力的质疑。在国际合作中,违约行为不仅侵害了相关方的权益,更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面对马来西亚的背约之举,中国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回应。有关部门高层领导严正声明,若马来西亚执意违约,必须在90天内支付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否则,中国将暂停为马来西亚建造的18艘军舰项目,并将其作为抵押处置。这一强硬立场显示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协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担心其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诚信和道德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此次纠纷中展现了冷静理智和法律至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绝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马来西亚的警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反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波动剧烈。新任政权虽然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困局。短视与投机心理成为其决策的重大羁绊,导致原本的互惠互利前景化为泡影。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马来西亚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明智选择,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为解决当前的困境,马来西亚可以考虑与中国展开重新谈判,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内经济改革,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和公信力。此外,马来西亚还需加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中马合作纠纷事件不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诚信与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在面对合作纠纷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原则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未来,中马两国如何化解此次纠纷,将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双方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1 week ago

翻臉真快!收了中國的好處,每次都倒向美國!俄羅斯表態:絕不會輕饒!

国际在线消息,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日前刊载文章,转述了菲律宾地缘政治学者马里奥·费迪南德·帕西翁在不久前一次学术论坛上的讲话。该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与策略,对其中体现出的精妙平衡和远见卓识予以称赞,还提出中国的外交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以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表明,菲律宾在这届进博会上收获了16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这充分彰显出两国稳固贸易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三位海外专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已被证明相当有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以及改革的成效。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加拉格尔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决策者驾驭风险的能力。 然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31%。此数据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恶化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世界银行在其最新报告中作出预测:“菲律宾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降至4.2%,这一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4.8%。”东盟秘书长于雅加达发表讲话时表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新加坡李光耀政策研究院(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者李光耀)的高级研究员王在浦指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危机或许会致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道,菲律宾军方宣称,菲方正在考虑从美国购买“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此,发言人毛宁指出,中方已经多次表明坚决反对的严正立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方面尽快纠正错误行径,依据其此前的公开承诺,尽早撤走“堤丰”中导系统。就在同一天,菲律宾陆军总长加利多在记者会上宣称,军方已经认识到“堤丰”导弹系统在实现群岛防御概念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可行性。而关于采购多少套中导系统的问题,加利多表示这要取决于经济能力。 菲防长特奥多罗针对中方作出回应并发出叫嚣。他称中方的批评属于挑衅行为,强调菲律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非处于任何国家的家门口,菲律宾有权力准许美军部署中导, 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国的否决。此外,他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停止炫耀武力”,并且照搬美国的论调,攻击“中方不断扩充核武库以及弹道导弹能力”,还拿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可谓是多管闲事。对于这种情况,我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批评菲防长的发言既越界又荒谬,谴责其公然宣称在涉海分歧方面对话和协商是最无意义的做法,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又在为谁发声,实在是令人费解。 菲律宾军方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一贯持亲美立场。然而,像特奥多罗这样激进地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并不常见。从中菲两国的军力对比而言,仅仅几套噱头大于实际作用的中导系统,是根本无法缩小中菲两军实力差距的,这些系统甚至对我国构不成威胁。我国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高度关注,并非源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看透了美菲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扰乱整个区域的阴谋。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着手部署中短程导弹一事予以特别关注。普京表示:“我方曾多次表明,《中导条约》的破裂会给全球安全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要强调,在美国于任何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之前,我们不会部署这类武器。俄罗斯实际上在单方面承担这些义务,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若美国开始部署此类系统,那么我方将解除所有的自愿性限制。”他着重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应对中程导弹这类威胁。同时,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于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此类导弹的发射并对其进行拦截。” 日前,“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当日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同日,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南部战区派遣海空力量旨在防范其他国家的舰机进入我国黄岩岛领海和领空。 回首过去一年,中菲之间虽产生了若干摩擦,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然而南海局势总体处于可控状态,这其中中国在南海控局能力的提升是一重要因素。

1 week ago

特朗普:若加拿大成美國第51個州 將對加公民大幅減稅

财联社1月25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将大幅减免加拿大的税收。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北卡罗来纳州视察飓风“海伦妮”带来的影响,并接受记者采访 特朗普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向记者称:“我将很高兴看到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如果可以实现,加拿大公民将享受大幅税收减免,因为他们目前课税很重。大家将不必担心军事问题等其他问题。大家将获得更好的、好得多的医疗服务。” 此前报道 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终于决定强硬一回 “加拿大是美国大约35个州最大的出口伙伴,任何导致进出口贸易困难的举措,最终都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就业。” 据中新网援引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执意在北美挑起贸易战,加拿大已经准备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而这终将伤害到美国人民。 据报道,加拿大政府内部的一份反制计划草案显示,报复措施将涉及从美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包括钢铁产品、陶瓷制品以及佛罗里达生产的橙汁等。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似乎终于要强硬一回了。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也不是第一次开打贸易战了。2018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加拿大曾对美国制造的家用电器、波旁威士忌和船舶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多次重申加拿大可以成为美国的“第51州”(资料图)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首次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关税警告时曾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采取更多措施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越过美加边境,就会一直征收25%的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多次认真地重申加拿大可以作为美国的“第51州”。 这就涉及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的关税警告是否会真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拟定的关税反制清单是否只是一种博弈姿态?如果美加贸易战不可避免,谁更能扛,又如何收场? 对加拿大以及其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美国盟友来说,这场博弈也可能为看清特朗普2.0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加拿大手里有反制牌 毫无疑问,美加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博弈对手。2023年加拿大经济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8%,经济规模还比不上美国正遭受山火侵蚀而束手无策的加利福尼亚州。…

1 week ago

外媒:找不到證據告中國 歐盟想到新招數

去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按照WTO的规定,若12个月内不重启诉讼,此案将自动失效。 如今一年之限将至,早前有消息称,由于证据不足,欧盟正考虑是否放弃继续申诉,以免最终败诉。不过,彭博社1月24日披露,受到来自立陶宛和美国压力,欧盟似乎打算在期限前先重启案件,再重新“冻结”诉讼程序,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欧盟料将在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诉讼中采取拖字诀。”彭博社2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案暂停一年之后,欧盟很可能在本周申请恢复审理,但作为“程序性举措”,欧盟可能最早在下周重新暂停诉讼程序,收集证据。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最终决定仍可能有变。对于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拒绝置评。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声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WTO提起诉讼。 但这项指控当时并无任何公开资料佐证,也没有官方部门或商会代表背书。2021年12月3日,“澎湃明查”引述一名“相关消息人士”说,“系统里现在还是有(立陶宛)的”。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后来也很快表示,中国海关报关系统中存在“立陶宛”选项。 2021年12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询表示,个别媒体炒作中方将立陶宛从报关系统中清除、暂停立自华进口贸易许可、施压跨国企业不得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部件等消息均不属实。如果个别产品输华遇到技术问题,企业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中方主管部门反映。 2024年1月26日,WTO向成员国发出一份照会,称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照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照会文件 WTO网站 彭博社说,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是欧盟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继续上诉所需的证据已不复存在,继续申诉很可能会败诉,使欧盟显得软弱。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此外,有知情人士说,欧盟官员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甚至对是否应该恢复该案也存在分歧。一些声音认为,输掉案件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本月22日报道,布鲁塞尔也未能说服第三国的企业出面作证,证明它们被鼓励在向中国出口时不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 这也让欧盟面临着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据悉,欧盟在“冻结”上诉程序时并未事先通知立陶宛方面,这让立陶宛感到不满。美国拜登政府也曾敦促欧盟恢复诉讼程序,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团队更是早就批评过欧盟对华软弱。有知情人士担心,欧盟若放任此案失效,恐“激怒”特朗普政府。…

1 week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