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个月时间,北溪管道被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对俄罗斯来说是致命的。俄罗斯已经陷入危险境地。面对危险时刻,有北约国家开始打起了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的主意。波兰、德国相继露出苗头。
我们都知道加里宁格勒是苏联解体后,留给俄罗斯的一块飞地,也曾是俄罗斯自豪的反制手段。但现在俄罗斯多处重要地区遭到破坏,波兰和德国就开始惦记这块飞地了。
为什么说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反制大招呢?
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成为“飞地”。我们先解释一下“飞地”这个地理名词。主要是指领土与本国不相连的地区。苏联解体前,波罗的海三国就独立了,所以加里宁格勒就成为飞地。
加里宁格勒之所以成为俄罗斯反制大招,主要还是这块飞地犹如插入欧洲的一把尖刀,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北约虽然叫嚣能瞬间拿下加里宁格勒,以前只是吹嘘。从加里宁格勒地理位置看,此地与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相连。除非北约用大量导弹炸平该地,但不要忘了俄罗斯在此地重兵把守,必然进行反制。但如今俄罗斯多个方向面临危机,还能照顾到加里宁格勒吗?
01
加里宁格勒本曾是德国领土,关于加里宁格勒人历史,我们再来了解一下。
加里宁格勒之前叫“柯尼斯堡”,这是第五次十字军东征时,捷克国王带领条顿骑士团,打败了桑比亚半岛的普鲁士人,于是条顿骑士团就在普列戈利亚河口附近建立一座城。这就是柯尼斯堡的由来。
到了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柯尼斯堡得到容克贵族的喜欢,并在这里建成一个德语的文化中心。
17世纪时,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公国联姻,但两个国家隔着波兰王国,于是柯尼斯堡成为一块飞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而战胜国弄了个数十公里宽的波兰走廊,把德国给肢解了。柯尼斯堡第二次成为飞地。
对于波罗的海地区,早在彼得大帝时,就一直想要找到不同方向的出海口,而波罗的海是其中一个。彼得大帝临死前拿下波罗的海出海口,但他不满足,对后代说“要占领波罗的海沿岸。”
二战前,希特勒想夺走波兰走廊,于是二战爆发后。苏联与德国在1945年在柯尼斯斯堡血战,近三十万人在这里激战,苏联伤亡了六万多人,才占领柯尼斯堡。
后来波茨坦会议时,苏联提出分割东普鲁士,把其分为两部分,南部给波兰,北部给苏联。最后会议居然通过这一方案。1946年4月,柯尼斯堡并入苏联,苏联以前加里宁命名该地。
加里宁格勒地理位置很重要,南部与波兰相邻,东部与北部与立陶宛相邻,西部是波罗的海三三国。从这里出发到波兰华沙只有四百多公里,到柏林、瑞典、丹麦都不远,因此成为苏联挟制欧洲重要地区。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的母港在加里宁格勒,随时可以出动。
02
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再次成为飞地,为什么德国不对加里宁格勒提出领土要求呢?
其实德国想要回此地,但已经无能为力了。因为苏联统治时,已经把加里宁格勒进行彻底改造,把德国人全部移走,并迁移来了大量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加里宁格勒已经没有德国人了。
虽然加里宁格勒还有一些德国老建筑,但德国想要回来很难,即使要回来,这里的俄罗斯人也不愿意。除非德国用武力夺回。
从资料来看,加里宁格勒有92万人,其中俄罗斯人占到了80%,这对于德国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即使想策划加里宁格勒公投也不可能实现。
即使德国收回加里宁格勒,此地依然是飞地,德国想统治该地也难。
03
德国很难夺回加里宁格勒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一个军事重镇,此地早在苏联时期就是一个军事化地区。
加里宁格勒有两个不冻港,虽然有军港,也有商港,还有渔港,但以军事为主,这里有修船厂,有机场,还有导弹基地,随处可见军营。
从资料来看,俄罗斯在这里部署了图22轰炸机,苏27战斗机,以及安26运输机,还有不同类型的卡氏直升机。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随即倒向西方阵营,因此三国与俄罗斯仇恨很大。加里宁格勒突然成了一个被北约包围的重地。虽然看上去孤立无援,但也有重兵把守。俄罗斯不会失去这块宝地的。从这一点看,即使德国想打也不可能成功,更不要说波兰了。但美国参与下,俄罗斯能否抵挡住呢?
据外媒资料显示,普京上任后,俄罗斯加强了加里宁格勒的军事力量,部署了先进的导弹,无论射程,还是威力,让西方忌惮。2019年,俄罗斯把最先进的S-400导弹部署在加里宁格格勒,而且进入战备值班状态,能震慑北约和欧洲。
由此可见,加里宁格勒实际上依然是俄罗斯一个军事重地,此地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过一段艰难地区,当时叶利钦甚至都想把加里宁格勒卖给德国,想换来德国的援助,但得到俄罗斯人的反对。而且欧盟也担心俄罗斯人大量涌入欧盟,给欧洲国家带来压力。这就是当时叶利钦的“土地换马克”计划。
现在随着北约东扩,美国不断打压,俄罗斯越来越重视加里宁格勒。北约经常在波罗的海地区搞演习威胁俄罗斯,但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也进行针锋相对演习,让北约很紧张。毕竟离北约太近了,稍有不慎就会擦枪走火。
加里宁格勒被认为是军事重镇,前几年也对外有限开放,比如允许德国人前来寻根,此地也出博彩业。但俄乌冲突后,加里宁格勒再次回到军事重地位置。从历史来看,俄国衰弱时,西欧国家就会出手。现在又到了俄罗斯危险时刻,波兰、德国敢对加里宁格勒下手吗?
中日争端持续近两周,沉默了两周的美国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这几天,美方密集对日本展现“支持”,中方是时候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了。 日本首相高市在国会议会的发言过去了半个月,事情再次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日本外务省官员来华交涉不成,高市所幸破罐破摔,厚颜无耻地表示有关“危急存亡事态”和台湾问题的立场没有变,却还想和中方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并拒绝收回争议言论。 原本貌似要袖手旁观的美国,也正式下场了。此前美总统特朗普在做客节目采访,被问到中日本次争端时,他对日本的评价还挺差,随后日方又证实美方已经将部署在日本的中导撤离,外界本来以为美国意在为日本的挑衅姿态降调,但美方突然杀了个“回马枪”。 当地时间11月20日,美国驻日大使格拉斯在会见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时表示,他代表总统特朗普,他本人和美国大使馆“支持高市早苗”。为显示和日本“同仇敌忾”,他还妄称中方的部分反应“荒谬”,并表示无论中日发生任何事端,“美国都将坚定地站在日本一边”。 21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皮戈特又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我们对美日同盟和日本防卫的承诺坚定不移,包括’日本管辖的尖阁诸岛’美日同盟仍然是印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他还表示”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东海或南海现状的企图,包括使用武力或胁迫手段“。 如果说格拉斯的言论是在激化中日矛盾,皮戈特的发言更是扩大了中日争端的范围。不许大陆收台已经不足以他将钓鱼岛称作“日本管辖的尖阁诸岛”,等同于向全世界宣告,美方否认“钓鱼岛是中国的”,并支持日本的主权主张,认为它是日本的。 本来日本只要就台湾问题解释清楚,做出交代,这次事态就可以翻篇,但美方把钓鱼岛牵扯了进来,还把话说得那么满,扬言无论如何都会站在日本那边,这简直是在告诉日本,放心大胆地和中方对着干。 这下可是正中了日本下怀,起初,美国对钓鱼岛争端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日方一直将钓鱼岛问题和印太战略捆绑在一起,才使美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一概念。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方为了在经贸问题上向日本施压,同时也为了安抚日本,首次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声称美国对钓鱼岛负有”防卫义务”,会根据双方共识采取应对。 特朗普和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联合声明,表示《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反对任何破坏日本“管辖”这些岛屿的单方面行动。后来的拜登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日本的支持,到特朗普的这一个任期,介入钓鱼岛争端对美国来说已经像喝水那么简单了。 美国这么做,显然是为了怂恿高市早苗继续和中方抗衡,高市接收到美国的信号,自然不会轻易如中方所愿,将伸到台海的手收回,所以接下来这件事还有的拉扯和博弈,并且随着美方的介入,事态还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美国近些年来在有些问题上无视历史、罔顾法理,其言行是出于视中国为战略对手而采取的遏制策略。但无论怎么发展,钓鱼岛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点不会变。美方任何”以台制华”、介入地区争端的图谋都是徒劳的。
不把中国警告当回事? 日本高官又喊话了。 10月30日,日本自卫队前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他公开宣称,日美安保同盟下的共同防御义务应扩展至日本领土之外,涵盖关岛,甚至呼吁建立核武器共享机制,让美国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 而这位曾担任日本防卫省武官最高领导的前军事强人直言不讳:“应该建立一个框架,让日本能够参与有关使用核武器的决策。” 甚至公然要求重新审视日本坚持数十年的“无核三原则”。 他狡辩称,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核威胁已经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可信度崩塌。 河野克俊的军旅生涯堪称辉煌,统合幕僚长的职位让他对日本军事体系了如指掌。他敏锐地捕捉到特朗普言论背后的潜台词:美国需要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承担更多军事义务。 他的提议超出了常规的同盟协作范畴,不仅主张将防卫范围延伸至西太平洋,更触及了日本战后最敏感的核武议题。 不过日本政府似乎正在将这种极端言论转化为实际行动。2025年9月防卫省专家小组会议公然讨论引入核动力潜艇计划。 而日本囤积的47吨分离钚,理论上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中俄英法四国核弹头总和。 河野克俊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 他甚至在访谈中试图将特朗普批评美日安保条约“不公平”作为筹码,主张日本应将安保条约的防御范围扩展至关岛。 河野克俊直言不讳地指出:“日美同盟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互助关系的同盟。”他试图借助这种“不平等”的叙事,为日本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制造合理性。 很显然,日本对核武器的执着早已超越理论探讨阶段。2025年8月,日本防卫省透露,美日已在延伸威慑磋商中举行突发事态桌面推演,并讨论设定东亚发生危机时使用核武器。 在模拟演习中,日方代表反复要求美军动用核武用于“威胁中国”。…
近几日,围绕高市早苗关于“台海若发生变化时日本可能出兵”的言论,中国对日本的反应愈发强烈、雷厉风行。美方原本观望、以为事态会平息,但发现中国这一次“闹大”的意愿十分明确。于是,台海与中日关系的博弈,正在步入一种新态势。 一、中国为何“不给你轻易过去” 之前,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有言论偏硬,外界普遍判断:中国或许会表态、释放一些信号,但可能不会大规模升级。其逻辑在于:中日关系体量大,合作面多,中国或许会将其视作局部争议、一笑了之。但事实发展显示,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 1. 经贸制裁迅速出手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近日相继宣布:暂停或终止从日本进口部分水产品。根据报道,中国已决定暂停日本海鲜进口;此前谈判中的日本牛肉进口事宜也被搁置。此外,中国还对日本提出贸易合作基础已被“严重破坏”警告,要求日方撤回相关言论,否则将承受“所有后果”。 2. 外交表达与警告同步升级 在联合国相关场合,中国代表对日本提出:日本没有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提醒日本谨慎处理台海、钓鱼岛等议题。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向全国发出旅行提示,建议中国公民赴日旅行需慎重,相关航线、旅行社纷纷推出免费退改签政策。 3. 军事海警动作加剧 在东海争议海域,尤其是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附近,中国海警舰船及无人机等行动频繁。11月16日,中国海警舰队驶入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方海上自卫队亦紧急应对。 这些连环动作,传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这次,中国不打算只是“口头抗议”,而是做好了用经济、外交、海上、空中多维度出招的准备。 二、日本被“震”到:想不到对方挺硬 日方原本或许预期,此次涉台言论引起中国不满后,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不会“大动干戈”。但现实是:…
“日方若不立即收回错误言论,中方将采取更严厉反制措施!” 昨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句话,字字千钧,这就是最后通牒。但很多人可能低估了“更严厉”这三个字的分量。 目前的停止水产进口、削减航班、旅游预警,虽然让日本感到疼痛,但还不足以致命。真正的雷霆手段,往往藏在深处。 如果日本政府以为扛过这波舆论就没事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正在酝酿的,可能是一场针对日本经济支柱的精准绞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 中国手中的王炸还没出 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中国目前已实施了暂停水产进口、发布旅游和留学预警等一系列反制措施。 外交部发言人警告,若日方不纠正错误,将面临更严厉后果。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措施仅属于“常规操作”,尚未触及日本经济的核心命门。 如果局势升级,中方极有可能祭出稀土出口管制、对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加征关税等手段,这将标志着中日摩擦从外交争端升级为全面的贸易战。 目前的动作,只是“常规套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措施更多是在表明立场:你惹我不高兴了,我不买你的鱼,不让你赚游客的钱。这对日本经济有影响吗?有,比如日本GDP可能会掉个0.36%。但对于一个几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来说,这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真正的风向标,是看接下来的动作。 如果高市早苗继续一意孤行,中国完全有理由把反制升级为“惩罚性贸易战”。 我们手里有什么牌? 第一张牌:稀土。 这是日本高端制造业的死穴。日本的汽车电机、精密机床、半导体材料,无一不需要稀土。而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的定价权和供应权。一旦中国宣布对日实施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日本的工业机器就会像没油的汽车一样趴窝。这不是恐吓,这是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中日之间最近又起了波澜,这次一切的导火索都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表了涉台言论,踩到了最敏感的红线。 中国随即做出了反制,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外交层面也强烈抗议。眼看局势越烧越旺,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一场国际论坛上突然开口,呼吁中日“降温”,还特别提到日本是想稳定关系的。 这番话一出,舆论很快炸开了锅。问题是,日本真的在降温吗?这场风波背后,其实远比表面复杂。 黄循财“劝降温”,却绕开了问题的核心 当地时间11月19日,黄循财在一场活动上提到中日最近的紧张关系时表示希望中日两国能够找到化解纠纷的方法,但与此同时他还表示日本显然是想降温的,他希望“中国也持有相同的态度。” 黄循财的表态,听上去是希望别再进一步升级了。 他的意思明显是偏向日本的,还劝中国也应当“降温”。但他这番说法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完全没有提高市早苗的言论本身,也没有对日本政府的态度做出评价,只是笼统地说双方要缓和。 这就让人很难不产生疑问,他到底是站在中间说话,还是在有意回避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要说降温,明明是中方先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的表态,这样做就是希望日方能认识到错误,及时撤回言论,中方的做法就是在第一时间阻止事态升级。 而高市早苗的发言,是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是挑衅性极强的动作。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约束,事发后也没有任何实质反应,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如果说这样的行为都可以轻描淡写地“向前看”,那是不是意味着今后谁都可以说点过分的话,然后靠一句“大家冷静”就能收场? 黄循财的说法,其实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中日之间确实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但这次的争议并不是老问题,而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新挑衅。 把这种现时挑衅和历史争议放在一起谈,等于用过去的“历史和解”来为现在的错误行为找台阶下,这种处理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让矛盾更难真正解决。 日本没有认错,中方为什么要先让? 如果说黄循财真的是出于善意,希望两国冷静处理分歧,那他至少也应该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
大好河山,邀您共看 Hello,大家好呀!老墨今天想和大家细聊一下,美国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对日出售8200万美元军火的事情。 自从高市早苗抛出涉台言论,便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外交风波,而就在局势僵持之际,美国突然要卖给日本8200万美元的军火,还附带一系列力挺高市的政治动作。 但高市却在压力下悄然改变口风,开始缓和对华态度。 那么这场风波背后,到底是日本的主动挑衅,还是美国在暗中操盘?高市的“紧急踩刹车”,又是否意味着日本真的意识到了危险? 涉台言论惹祸上身 高市早苗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她不止一次,把台海局势和日本国家安全直接挂钩。 她在国会中明确表示,一旦中国大陆封锁台湾,就会让日本陷入危险,所以日本可能要派遣自卫队介入。 这个表态在日本国内外引发巨大震动,也让中方强烈不满,在她发言后,中日外交关系立刻进入低温状态。 中国外交部用措辞严厉的声明回应,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提醒日方“自重”,不仅如此,中国军方也罕见地用中日英三语发布警告,直言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战事,其本土将沦为战场。 与此同时,高市的言论也引发了日本内部的不满,东京街头出现大规模抗议民众,高喊要求高市道歉、辞职。 日本多位前首相也纷纷表达反对意见,认为高市的发言太过激进,把日本推向危险境地。 那么高市早苗真就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吗?虽然目前来看还不好说,但根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市本人私下里已经意识到发言过头,愿意“留出对话空间”。 可就在这一节点,美国突然出手,给日本“打气”,也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美国到底想通过这场军售传递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