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为三年,规模相较上次保持不变,仍为3500亿人民币。这对于遭到美元收割的欧元区而言,无异于一剂强心剂。
所谓“双边本币互换”,指的是协议双方同意以预定汇率交换一定数量的货币,以防止波动。要知道,欧元最近的汇率,波动可不小。不断上涨的天然气价格以及持续恶化的俄欧关系,还有加息不停的美联储,让欧元的汇率一跌再跌,甚至跌破了与美元平价的水准,这就给了美企收割欧洲财富的机会。
怎么个收割法?举个浅显的例子:即便欧元汇率能回升至美元保持平价水准,理论上1000美元就能兑换1000欧元,而放在以前,1000美元只能换900欧元。这就是说,如今的美元在欧洲更值钱,对于进口欧洲商品的美国企业而言,在进行相关交易时,自然更划算。欧洲企业的状况,则完全相反。
疲软的欧元以及相应的通货膨胀,让欧洲中央银行压力大增。德国和意大利等大经济体在这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帮助,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很多经济学家都作出了悲观的预测,认为欧元区的经济衰退将比美国更快、更痛苦。但在有了这份与中国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后,欧盟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目前,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已经逼近了10%的重要关口。不过,在中欧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后,欧洲央行成员、法国央行行长弗朗索瓦·维勒鲁瓦·德加豪随即放话称,欧洲央行正致力于在“两到三年”内将通胀率降至2%,不排除是受到了相关消息的鼓舞。毕竟,想要实现8%的降幅,光靠欧洲央行单打独斗,显然行不通。
不过,中欧本次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不能让欧元被美元收割的风险尚未完全消失,只是让欧元被美元少收割一些。欧盟如果不想被割,更快缓解内部通胀,还是得参考中俄之间的货币结算结构。
目前,人民币跟卢布的结算,是50:50。也就是说,在中俄双边贸易当中,以及其他的一些资本项目,在结算的时候,只需要准备相当于结算金额一半的人民币,另一半则是卢布。如此一来,就产生了杠杆。
中欧这次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框架大体相似,但是金额有上限,规模大概是450亿欧元。但由于杠杆的存在,这450亿,可以撬动中欧之间900亿的贸易额,或者说是结算金额。这部分贸易额不会受到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自然就不会被美元收割。
如此一来,就能看出,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这次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于欧盟而言,有多重要了。
当然了,如果欧盟那边下定决心,效仿中俄货币结算,也像卢布兑人民币那样,结构上也达到50:50,而且不设具体的规模上限。那么基本上就完全不用担心美元的威胁了。美元汇率之后无论如何变动,美联储加息再怎么狠,也只会对美欧之间的贸易格局造成冲击,在实物贸易以及资本流动项目等方面让欧盟吃亏,但不至于说对欧元发起全面收割。
其实说到这里,中欧央行本轮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让欧盟那边明白,美联储大幅加息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深受其害,欧盟这种老牌经贸合作组织也不能幸免。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外债危机这三个典型现象,欧盟成员国内可不少见。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美国尽管与欧盟有所谓的“意识形态同盟关系”,但美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地牺牲欧盟。这时候,中国就成了欧盟的“退路”。维护中欧经贸关系稳定,其实也是在确保欧洲自己的金融安全网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
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那点底色,被彻底翻到了台面上。她一边在国内大谈“修宪”“加强防务”,一边在对外问题上频频放出危险信号: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用词极端,在涉俄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历史问题更是拒绝认账。对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很难原谅;对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在往自己门口搬火药。 日本政府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早就被中方公开点名严厉谴责,也让俄罗斯彻底警觉起来。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错误涉华、涉台言论后,俄方多次“火力全开”对日本发出严厉批评。中俄都很清楚,日本如果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所以两国的警觉是一致的,只是发力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俄罗斯动手比谁都早。高市早苗刚上任不久,俄军就出动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海,这种级别的出动,不是普通“秀存在感”,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俄罗斯在盯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等到高市开始公开发表错误涉华、涉台言论,俄罗斯外交部更是毫不客气,直接点名她是在复制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设立的那一套机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日本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从历史里真正汲取教训。 最近日本又对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帮美军填上因援乌造成的缺口,在莫斯科看来,这已经不是“站队”,而是变相援助俄罗斯的对手,俄方对日本“翻脸”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俄日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僵。安倍晋三在任时,为了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取一点空间,日本对俄罗斯的态度一度非常小心,甚至可以说近乎“谦卑”。安倍多次主动和普京会面,日方不断释放善意,希望通过拉近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换来哪怕一点点突破。只不过,这种小心经营的平衡,很快就被现实撕碎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日本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迅速跟着美国和西方阵营走,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还配合发表了一系列让俄方难以接受的表态。对莫斯科来说,这等于宣告:日本彻底倒向了美国,之前那些场面上的“友好”,没有任何继续维持的必要,俄罗斯这次对日本的“重拳出击”就更谈不上是一时冲动,而是顺着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手里的那张“老账”,就变成了日本最难受的软肋。二战结束至今,俄日之间始终没有正式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层面看,两国在名义上仍处于未完全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律意义上长期处在敌对关系之中。 现在俄罗斯公开拿这一点说话,干脆表示“和平条约”暂时不谈,“北方四岛”更不可能交还,这就把日本长期以来的所谓“谈判空间”压到了最低点。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现实利益受挫,更是一个明明知道却无力改变的尴尬局面。 站在中俄的角度看,日本的问题远不只是嘴上态度难听,而是路线选择已经偏到了危险方向。一边在国内推高军费、加速再军事化,一边不断引进美制先进武器,还频繁参与各种国际军事行动;在亚太地区,日本又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在乌克兰问题上则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 种种表现叠加在一起,让中俄都得出同一个判断:日本不但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反而有把军国主义那一套慢慢“翻新”的冲动。 更让中俄警惕的,是日本政坛那股越来越浓的历史修正主义风气。从安倍晋三,到现在的高市早苗,一批政客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甚至试图粉饰,把当年的侵略战争往“普通战争”“自卫行为”上去洗。这在中俄两国眼里,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前兆。 于是,一边是俄罗斯不断通过军机行动、外交发声来警告日本不要再往前冲,一边是中国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必须在涉华涉台问题上收回危险言论。中俄在这一点上的立场,可以说高度一致。 但现实也很清楚,光靠几句谴责,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没有任何收手的迹象,军费持续攀升,防务政策在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与美国一起在亚太地区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并多次参与针对中俄的联合军演。 对中国来说,这些动向正面冲击着周边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日本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在压缩自家战略空间。于是,中俄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问题上的利益高度重合:俄罗斯更多用外交和军事行动施压,中国则依靠外交谴责与自身的战略威慑,共同把日本的冒进行为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日本重新变成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前言 11月21日,本是迪拜航展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也应该是各国航空力量“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谁成想就是在这么一个关键节点,印度用一场惨烈的坠机给全球航空圈贡献了年度最大的笑料。 一架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飞行表演动作时突然失控。 如断线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稍后,随着剧烈的爆炸声,燃起了冲天火光,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就被火海给吞噬了。 就这么一个场景,还不是“光辉”战机第一次丢人的时刻,就在四天前的静态展示中,它就被拍到过机身漏油的这种情况。 与人们想象不同的就是印度地勤人员选择手忙脚乱的用购物袋接油,这种荒诞场面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沦为了笑谈。 现如今的坠毁,只不过是把这样一场持续40年的军工闹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事故发生以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印度。 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个一向爱吹嘘“国产实力”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收场。 按照常理,事故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战机本身质量不过关,要么是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 但是印度偏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抛出了第三个“神逻辑”,把锅甩给了美国。 他们的印度军队少将,在迪拜航展现场亲眼目睹“光辉”的坠机,然后在11月22日公开表态,声称坠毁根源在美国提供的F—404发动机。 他言之凿凿的说,这款发动机相当老旧,还存在压缩机失速的问题,甚至还主动翻出了24年另一架“光辉”坠机的旧账。…
中日争端持续近两周,沉默了两周的美国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这几天,美方密集对日本展现“支持”,中方是时候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了。 日本首相高市在国会议会的发言过去了半个月,事情再次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日本外务省官员来华交涉不成,高市所幸破罐破摔,厚颜无耻地表示有关“危急存亡事态”和台湾问题的立场没有变,却还想和中方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并拒绝收回争议言论。 原本貌似要袖手旁观的美国,也正式下场了。此前美总统特朗普在做客节目采访,被问到中日本次争端时,他对日本的评价还挺差,随后日方又证实美方已经将部署在日本的中导撤离,外界本来以为美国意在为日本的挑衅姿态降调,但美方突然杀了个“回马枪”。 当地时间11月20日,美国驻日大使格拉斯在会见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时表示,他代表总统特朗普,他本人和美国大使馆“支持高市早苗”。为显示和日本“同仇敌忾”,他还妄称中方的部分反应“荒谬”,并表示无论中日发生任何事端,“美国都将坚定地站在日本一边”。 21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皮戈特又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我们对美日同盟和日本防卫的承诺坚定不移,包括’日本管辖的尖阁诸岛’美日同盟仍然是印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他还表示”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东海或南海现状的企图,包括使用武力或胁迫手段“。 如果说格拉斯的言论是在激化中日矛盾,皮戈特的发言更是扩大了中日争端的范围。不许大陆收台已经不足以他将钓鱼岛称作“日本管辖的尖阁诸岛”,等同于向全世界宣告,美方否认“钓鱼岛是中国的”,并支持日本的主权主张,认为它是日本的。 本来日本只要就台湾问题解释清楚,做出交代,这次事态就可以翻篇,但美方把钓鱼岛牵扯了进来,还把话说得那么满,扬言无论如何都会站在日本那边,这简直是在告诉日本,放心大胆地和中方对着干。 这下可是正中了日本下怀,起初,美国对钓鱼岛争端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日方一直将钓鱼岛问题和印太战略捆绑在一起,才使美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一概念。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方为了在经贸问题上向日本施压,同时也为了安抚日本,首次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声称美国对钓鱼岛负有”防卫义务”,会根据双方共识采取应对。 特朗普和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联合声明,表示《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反对任何破坏日本“管辖”这些岛屿的单方面行动。后来的拜登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日本的支持,到特朗普的这一个任期,介入钓鱼岛争端对美国来说已经像喝水那么简单了。 美国这么做,显然是为了怂恿高市早苗继续和中方抗衡,高市接收到美国的信号,自然不会轻易如中方所愿,将伸到台海的手收回,所以接下来这件事还有的拉扯和博弈,并且随着美方的介入,事态还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美国近些年来在有些问题上无视历史、罔顾法理,其言行是出于视中国为战略对手而采取的遏制策略。但无论怎么发展,钓鱼岛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点不会变。美方任何”以台制华”、介入地区争端的图谋都是徒劳的。
不把中国警告当回事? 日本高官又喊话了。 10月30日,日本自卫队前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他公开宣称,日美安保同盟下的共同防御义务应扩展至日本领土之外,涵盖关岛,甚至呼吁建立核武器共享机制,让美国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 而这位曾担任日本防卫省武官最高领导的前军事强人直言不讳:“应该建立一个框架,让日本能够参与有关使用核武器的决策。” 甚至公然要求重新审视日本坚持数十年的“无核三原则”。 他狡辩称,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核威胁已经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可信度崩塌。 河野克俊的军旅生涯堪称辉煌,统合幕僚长的职位让他对日本军事体系了如指掌。他敏锐地捕捉到特朗普言论背后的潜台词:美国需要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承担更多军事义务。 他的提议超出了常规的同盟协作范畴,不仅主张将防卫范围延伸至西太平洋,更触及了日本战后最敏感的核武议题。 不过日本政府似乎正在将这种极端言论转化为实际行动。2025年9月防卫省专家小组会议公然讨论引入核动力潜艇计划。 而日本囤积的47吨分离钚,理论上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中俄英法四国核弹头总和。 河野克俊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 他甚至在访谈中试图将特朗普批评美日安保条约“不公平”作为筹码,主张日本应将安保条约的防御范围扩展至关岛。 河野克俊直言不讳地指出:“日美同盟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互助关系的同盟。”他试图借助这种“不平等”的叙事,为日本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制造合理性。 很显然,日本对核武器的执着早已超越理论探讨阶段。2025年8月,日本防卫省透露,美日已在延伸威慑磋商中举行突发事态桌面推演,并讨论设定东亚发生危机时使用核武器。 在模拟演习中,日方代表反复要求美军动用核武用于“威胁中国”。…
近几日,围绕高市早苗关于“台海若发生变化时日本可能出兵”的言论,中国对日本的反应愈发强烈、雷厉风行。美方原本观望、以为事态会平息,但发现中国这一次“闹大”的意愿十分明确。于是,台海与中日关系的博弈,正在步入一种新态势。 一、中国为何“不给你轻易过去” 之前,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有言论偏硬,外界普遍判断:中国或许会表态、释放一些信号,但可能不会大规模升级。其逻辑在于:中日关系体量大,合作面多,中国或许会将其视作局部争议、一笑了之。但事实发展显示,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 1. 经贸制裁迅速出手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近日相继宣布:暂停或终止从日本进口部分水产品。根据报道,中国已决定暂停日本海鲜进口;此前谈判中的日本牛肉进口事宜也被搁置。此外,中国还对日本提出贸易合作基础已被“严重破坏”警告,要求日方撤回相关言论,否则将承受“所有后果”。 2. 外交表达与警告同步升级 在联合国相关场合,中国代表对日本提出:日本没有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提醒日本谨慎处理台海、钓鱼岛等议题。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向全国发出旅行提示,建议中国公民赴日旅行需慎重,相关航线、旅行社纷纷推出免费退改签政策。 3. 军事海警动作加剧 在东海争议海域,尤其是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附近,中国海警舰船及无人机等行动频繁。11月16日,中国海警舰队驶入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方海上自卫队亦紧急应对。 这些连环动作,传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这次,中国不打算只是“口头抗议”,而是做好了用经济、外交、海上、空中多维度出招的准备。 二、日本被“震”到:想不到对方挺硬 日方原本或许预期,此次涉台言论引起中国不满后,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不会“大动干戈”。但现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