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美國政府40年來罕見轉向,一場劇烈博弈正加速到來

✪ 李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

【导读】近期,拜登政府接连拿出重金砸向产业政策,覆盖半导体、电动车等高科技领域;与此同时,在国际层面,拜登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外交,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联盟。有分析指出,这是美国经济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重要的转向。那么,如何理解拜登政府的这一系列产业举措?其又将对中美关系构成什么影响?

本文指出,美国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就希望通过重塑全球供应链阻滞中国产业发展、复兴自身产业竞争力,为此发起了对华贸易战。到了拜登政府,虽然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基本方向,但抛弃了关税这一工具,转用“供应链韧性战略”作为对华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一战略包括两大基本支柱:以“在岸生产”为目标的国内产业支持政策和以“友岸外包”为核心宗旨的国际产业外交。其实质是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有形的内政与外交之手,强行改变完全由市场驱动的全球产业布局,从而保障美国所谓的国家经济安全。

作者分析,在产业支持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利用民主党在国会的优势席位,先后通过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以推动所谓在岸生产,复兴本土制造业;在产业外交层面,拜登政府正在从全球(供应链联盟、矿产联盟)、区域(印太经济框架、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双边(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等重点节点国家)三个层次,推动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立体网络,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作者指出,美国缩短或转移供应链对中国的危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都将威胁中国的产业安全。这进一步表明,中美战略竞争的实质乃是一场围绕“世界工厂”地位的剧烈博弈。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2年10月刊,原题《友岸外包:拜登政府产业外交新思想》,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友岸外包:拜登政府产业外交新思想

2022年4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大西洋理事会发表演讲,大力倡导美国应和“值得信赖的国家”开展所谓“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以在新冠疫情和大国竞争的双重背景下确保供应链安全。通常而言,财政部长是美国内外经济政策最核心的制定者,耶伦在演讲中为友岸外包这一明显带有地缘经济色彩的新概念公开背书,预示着这一概念正在成为支配拜登政府经济外交,特别是产业外交的思想指引。而以友岸外包为核心宗旨的国际产业外交,配合以“在岸生产”(on-shoring)为目标的国内产业政策,共同构成了拜登政府产业战略的两大基本支柱。这标志着美国的经济理念(economic ideology)正在经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转型。

友岸外包:思想源起与政策内涵

“友岸外包”一词最早可追溯至“盟友外包”(ally-shoring)的表述。2020年5月20日,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邦尼·格利克(Bonnie Glic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使用了“盟友外包”的概念。格利克认为,无所限制的“离岸外包”(off-shoring)是全球化时代美国供应链体系中一个“巨大的失败”,它不仅使得美国的本土制造业大面积衰落,形成了对中国等国家的巨大产业依赖,而且造就了竞争对手的崛起,对美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供应链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失败政策的后果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被再度放大,疫情所带来的交通中断和人员阻隔,全面暴露出美国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安全隐患。格利克指出,制造业回流是一种通过推动在岸生产来重振美国本土制造业的政策;与在岸生产同样重要的是,美国还需要考虑“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盟友外包的方式,激励企业回到美国近土,或者至少在美国的盟友国开展业务,以维护美国的供应链安全不受威胁。

无独有偶。在2020~2021年间,伊莱恩·德赞斯基(Elaine Dezenski)和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两位研究人员先后在《新闻周刊》和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合作刊文,讨论美国应加强与盟友之间的经济外交合作,以保障供应链稳定、促进国内经济复苏。两位作者指出,盟友外包是指与那些和美国共享共同价值观及战略利益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旨在利用盟友的力量来增强美国的实力,从而有效地遏制中国。那么,如何选择外包与合作的伙伴?他们认为,美国可以领导构建一个经济联盟,在这一联盟中,强劲的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关系与开放、透明、言论自由和法治的民主规范相挂钩。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民主供应链联盟”的思想雏形。

正是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2021年6月,拜登政府发布供应链百日审查报告,正式运用了“盟友外包”和“友岸外包”概念。该报告在关键矿产供应链部分的政策建议中表示,为了防范单一供应来源的风险,美国要大力推动盟友外包或友岸外包,增强美国的供应链韧性,减少对单一国家特别是对手国家的供应链依赖。这种强调供应链韧性或供应链多元化的新型产业战略思想,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有明显体现。特朗普主导签订的《美墨加协定》就贯彻了“近岸外包”的思想。所谓近岸外包,是指“一国企业将供应链相关业务外包给地理、时区、语言相近的邻国或邻近地区”。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之间的制造业外包就是最典型的近岸外包,它有助于跨国产业链克服遥远的地理阻隔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美国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还专门在每年度的“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中追踪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以及一些中美洲国家之间的制造业转移情况。

实际上,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美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因制造业过度外包所带来的供应链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及随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加剧了美国国内对于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弊端的反思,奥巴马政府开始倡导“制造业回流”,并于2012年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这是美国首次专为供应链安全制定的国家战略,它提出了供应链有效率和韧性两个战略目标,不过该报告仍将供应链效率置于供应链韧性之前,即更强调供应链的经济属性而非国家安全属性。而只要继续强调效率优先,就意味着“制造业回流”的战略难以实现。

大国战略竞争推动着美国从安全角度理解供应链问题。自特朗普政府始,美国希望通过重塑全球供应链阻滞中国产业发展、复兴自身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轮廓逐渐清晰。为此,特朗普政府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对华发动激烈的关税战,企图通过抬高中低端产品准入壁垒,推动中国制造的价格上涨,来降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的吸引力,进而引导产业迁出中国。但从结果来看,关税战基本宣告失败,既没有明显减少中美双边贸易额,也没有降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遑论打击中国的产业基础。在关税战爆发的2018年,中国对美出口额不降反增;双边进出口额在2019年有所下降,但在2021年疫情背景下又强势回升,几乎恢复到2018年的水平。

但疫情确实进一步凸显出美国因为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供应链安全风险,为美国政府推进相关产业战略提供了有利的动员机会。在此背景下,在岸、近岸和友岸开始取代离岸,成为美国战略界重思对外经济关系时的关键主题词。无论是在岸生产,还是近岸生产、友岸生产,实质都是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有形的内政与外交之手,强行改变完全由市场驱动的全球产业布局,从而保障美国所谓的国家经济安全。而依靠政府力量来塑造企业的生产布局,是美国政府一贯不屑为之的,它一直将自由市场经济奉为圭臬,并极力在全球进行推广。但拜登政府执政一年多来先后出台的各种国内产业政策法案,执行的各种国际产业外交行为,都是在以供应链安全为旗号,贯彻一种以在岸、近岸和友岸为目标的产业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服务于美国削弱和打击竞争对手的需要,也是为了通过复兴本土的制造业来缓解美国国内矛盾。

友岸外包和在岸生产:拜登政府产业战略的两根支柱

拜登是在美国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上台的,上任之后推进各种政策议程也相当雷厉风行,包括产业战略。拜登上任伊始便指定相关部门系统评估美国在关键产品与行业的供应链风险,于2021年6月发布了供应链百日审查报告,分析美国在半导体、医药、稀土、大容量电池这四类关键产品上存在的供应链风险;2022年2月,又如期发布了对另外六个关键行业的供应链评估报告,呼吁继续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供应链安全成为美国经济政策议程上的头号议题。

拜登政府虽然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基本方向,但抛弃了关税这一工具,转用“供应链韧性战略”作为对华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也是拜登政府产业战略的基本内核。这一战略又可分为对内的产业支持政策和对外的产业联盟外交两方面。在产业支持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利用民主党在国会的优势席位,先后通过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以下简称“基建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以及《通胀削减法案》。这三个法案是拜登政府在立法上的重大胜利,目的都是推动所谓在岸生产,复兴本土制造业。

2021年11月15日,拜登签署了总金额为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将对道路、桥梁、港口、铁路等公共交通以及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投资,用于对它们的更新和升级。2022年8月11日,拜登又签署了涉及资金约280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旨在提高美国的芯片制造与科技研发水平。该法案不仅包括针对芯片制造的527亿美元补贴,同时禁止接受补贴的企业在中国大陆新建或扩建先进制程晶圆厂,这将对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它们均在中国大陆设有先进制程的晶圆厂。8月16日,拜登还签署了涉及资金约737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其中约3690亿美元的支出将用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该法案虽名为降低通胀,但其实挂羊头卖狗肉,旨在推动美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是美国联邦政府有史以来对清洁能源最大的投资计划。法案要求2024年前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其电池所用原材料的开采或加工,需保证有40%位于美国本地或与美国签有自由贸易协议(FTA)的国家。

美国产业战略的落实离不开盟友和伙伴的配合。为此,拜登政府在国际上大力推进产业外交,试图以“供应链韧性”为旗号构建国际产业联盟,以形成内外联动的效果。国际产业联盟与民主国家联盟相互协同,构成拜登政府外交战略的双轮驱动。具体而言,拜登政府的产业外交发生在全球、区域和双边三个层次,友岸外包则是其核心内容。

在全球层面,拜登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供应链联盟倡议。2021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罗马峰会期间,拜登专门召集了由16个国家组成的全球供应链韧性峰会;2022年7月,又召集了在线举办的供应链部长级论坛,在2021年的基础上新增了巴西和法国,各方提出了全球供应链合作的四大原则——透明度、多样化、安全和可持续性,希望据此在供应链韧性方面展开合作。

两次会议的与会国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美国有传统盟友和伙伴关系的发达国家,如英、德、法、加、澳、日、韩和新加坡等,这是美国构建供应链联盟的内层国家;二是部分主要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印尼和墨西哥等,这是美国推动承接中国产业转移以及替代中国制造的主要国家;三是单方面拥有垄断性资源的特殊国家,主要是刚果(金)和荷兰,前者拥有世界上近7成的钴矿,钴矿是高能量电池制造中最稀缺的矿产之一,后者是阿斯麦尔(ASML)公司所在地,该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制造技术。这两次会议是美国构建供应链大联盟的初步尝试,体现出美国统筹全球供应链网络的雄心。而有着“世界工厂”地位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枢纽地位的中国却未被邀请参会,这使得美国所谓供应链韧性的针对目标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矿产领域推动同样的联盟战略。2022年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矿业部长级峰会(IMMS)期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 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英国和欧盟宣布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旨在增强关键矿产(如动力电池所需的矿产)供应链的韧性。

在区域层面,拜登政府的产业外交三管齐下:在印太地区提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夯实其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在大西洋地区创建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全面加强双方在产业与技术上的协调与合作;在美洲地区发起“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APEP)倡议,试图重塑美洲供应链体系。

拜登政府全面继承了特朗普的印太战略,而且不断寻求为这一战略充实经济内容。2021~2022年,美、日、印、澳举行了多次“四方安全对话”(Quad)首脑峰会,供应链合作是重要议题。不仅如此,美国还以印太四国为基础,不断扩充供应链联盟阵线。2022年5月23日,美国、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 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在东京宣布启动已经预热多时的印太经济框架,此后斐济又于26日加入。IPEF由四个关键“支柱”构成,包括互联经济、弹性经济、清洁经济和公平经济。其中,弹性经济就是指涉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这一综合性的经济合作框架补足了印太战略中经济合作机制的缺位,彰显了美国希望重塑区域内经济影响力的抱负。

另外,美国还在该地区极力推动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构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4),覆盖从芯片设计、生产、封测到运用所有半导体产业链环节,旨在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之外。截至目前,日本对加入芯片四方联盟态度最为积极,因为其在半导体制造方面面临与美国同样的窘境。而韩国由于对中国半导体市场依存度较高,对加入该联盟存在较大顾虑。但由于美韩安全联盟关系,韩国很可能最终屈从于美方压力。

在大西洋方向,2021年6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美欧峰会上正式宣布设立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某种程度上而言,TTC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复活”此前不了了之的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TTIP),不仅如此,它还在贸易之外增添了技术合作的内容。目前,这一新机制已经分别在美国老工业基地匹兹堡和法国巴黎召开了两次部长级会议,美方牵头人为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雷蒙多、贸易代表戴琪,欧盟牵头人为分管数字和经贸的两位执行副主席。双方通过该机制就供应链、投资审查等产业问题以及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技术问题深化合作。

而在拉美方向,2022年6月,洛杉矶举行第九届美洲峰会,美国总统拜登提出构建“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APEP)。该计划涵盖启动投资、重振制度、清洁能源就业、弹性供应链和可持续贸易五个领域,一定程度上可看作“印太经济框架”的拉美版。其中的一大重点是与拉美国家进行“友岸外包”,进而加强美洲供应链合作,建立更有弹性的供应链。

在双边层面,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是拜登政府推进产业外交的重要节点国家。日本与韩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与电池等重点产业具有先发优势,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有力竞争对手。2021年5月,韩国时任总统文在寅访美,此行直接促成韩国企业宣布计划在美增加超过300亿美元的半导体和电动汽车投资。2022年5月,拜登回访韩国,除了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会晤,还访问了三星电子与现代汽车两家韩国企业,并再度讨论二者的对美投资,现代汽车再次确认了至少110亿美元的赴美投资计划,此后不久,三星宣布了高达2000亿美元的赴美投资计划。2022年7月,美日经济政策协商委员会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会议,标志着美日经济版的“2+2”机制正式建立。该次会议结束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透露,美日双方已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半导体研发机构,以保障重要部件的安全供应。至此,美国与日韩以半导体、新能源为核心的供应链合作已初具雏形。

总之,拜登政府正在从全球、区域、双边三个层次大力推动产业外交,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立体网络,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如果说拜登政府的国内举措是通过加强在岸生产,打造美国供应链的绝对安全,那么外交举措就是通过促进友岸外包,培育中国的替代者,打造其供应链的相对安全。美国缩短或转移供应链对中国的危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都将威胁中国的产业安全。这进一步表明,中美战略竞争的实质乃是一场围绕“世界工厂”地位的剧烈博弈。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普京智囊做出預言:下一個爆發戰爭的地方不是台海,也不是南海

2025年1月,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军事基地内,美军第11空降师士兵正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进行"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2025"北极部署演练。 与此同时,在距离这里数千公里的俄罗斯北极地区,"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悄悄潜入冰层之下,准备进行新一轮的战备巡航。 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军事行动,却在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信号:北极,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就在这种背景下,被称为"普京哲学家"的俄罗斯思想家亚历山大·杜金发出了令人深思的判断。 这位在1997年就准确预测了乌克兰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者认为,未来的大国冲突热点不会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台海或南海,而是那片看似沉寂的北冰洋。 虽然杜金因其极端民族主义立场在国际上颇具争议,但他对地缘政治走向的判断却往往具有前瞻性。 冰雪下的"金山银山":全球都想分一杯羹 要理解北极为何会成为潜在冲突的焦点,首先得看清楚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到底藏着什么宝贝。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蕴藏着全球约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 具体来说,北极石油储量约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俄罗斯现有天然气储量的1.2倍。 除了油气资源,北极地区的稀土矿藏价值保守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大国心动。 更重要的变化是,气候变暖正在让这些资源变得可以开采。 据欧洲航天局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减少了1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法国的面积。 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科学家预测2030年可能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无冰的北极夏季。 冰层融化会带来不少气候问题,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就是航道开通。…

1 day ago

誰敢動中國我就滅誰!這兩國曾向全球發出警告,如今卻瞄準中國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越南和菲律宾,这两个与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密切联系的国家,曾经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坚定的友好态度,甚至公开宣称要捍卫中国。然而,渐渐地两国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今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呈现出对峙态势。 千年交织与殖民痕迹 越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岭南地区纳入版图,北越一带成为象郡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正式进入中国统治的“北属时期”。 此后,越南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国治理,汉字、儒家思想和行政制度深深融入当地社会。然而,这种文化亲近并未抹去越南的民族意识。公元40年,征氏姐妹起义反抗汉朝统治,虽最终失败,却成为越南抗争精神的象征。 544年,吕弼建立前吕氏王朝,短暂实现自治。直到唐朝末年中央权威崩溃,938年吴权在白藤江战役中击败南汉舰队,此后,968 年越南丁部领建立 “大瞿越国”,越南成为独立封建国家。 这一千年的交融让越南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痕迹,比如汉字的使用和节庆习俗,又孕育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后来的中越关系中反复显现:既因同源而亲近,又因历史记忆而戒备。 与越南不同,菲律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较为间接。在西班牙殖民之前,菲律宾由分散的巴朗盖(部落单位)组成,与中国主要通过海上贸易往来。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黄金和珍珠,华人社区也在马尼拉等地逐渐形成。 1521年,麦哲伦抵达宿务,开启了西班牙333年的殖民统治。马尼拉成为贸易枢纽,中国货物通过大帆船运往墨西哥,但西班牙对华人持戒心,1603年甚至在马尼拉发动针对华人的暴力行动,导致数千人遇害。 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被美国接管。美国推行现代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英语取代西班牙语,亲美精英阶层逐渐形成。冷战期间,菲律宾成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与中国的直接联系进一步疏远。这种西方导向的历史,使菲律宾在面对中国时更多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而非历史情感。 从盟友到对峙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和菲律宾都曾与中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但这份友好并未持久。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大国博弈,让两国逐渐从盟友走向对峙。 新中国成立之初,越南是中国的坚定盟友。1949年,中国百废待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抗法战争中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1954年奠边府战役前,中国派出陈赓将军率领顾问团深入越南,协助作战,物资车队源源不断运往边境。 战役胜利后,法国撤离,越南公开宣称:“谁敢动中国,我就打谁。”此后,在抗美战争中,中国再次倾力相助,提供武器、物资和32万工程部队,保障“胡志明小道”的运输线畅通无阻。…

1 day ago

山東艦剛從西太返航,英國航母就闖入南海,真把中國當伊朗了?

据日本时报、共同社等多家外媒6月23日报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中国海军“双航母”前出西太的远洋训练部署任务随着山东舰打击群的返航而暂时告一段落。 (日本海上自卫队拍到的山东舰) 据日本海上自卫队和空中自卫队观测结果显示,本月20日至22日左右,山东舰打击群在菲律宾吕宋岛东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等日常训练,而伴随行动的还有两艘055大驱“延安”舰(舷号106)和“遵义”舰(舷号107)。随后,日方确认山东舰打击群于22日晚些时候通过巴林塘海峡,返回中国南海海域。除此之外,同样在前段时间部署到西太的另一支由055大驱“拉萨”舰领衔的远洋编队,也在22日当天通过了宫古海峡返回东海海域。 (日方公开的中国航母行动路线) 中国双航母刚刚“回家”,英国人的航母就要来了。 CNA新闻网最新报道指出,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CSG 25)于当地时间23日抵达新加坡,预计不日将在完成补给后重新启程前往南海和东海进行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威尔士亲王号停泊的港口不是新加坡的军用港口,而是更大、更招摇的“滨海湾游轮中心”港口。并且就在抵达后,英国人还大张旗鼓地安排了“游行队伍”举行欢迎仪式。有外媒评论称,相比其他军舰,威尔士亲王号的行动显得过于高调,这可能是旨在向中国发出所谓的“威慑信号”。 (威尔士亲王号驶入新加坡滨海湾游轮港口) 据悉,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大臣彼得·凯尔和国防参谋部副总参谋长莎朗·内史密斯将军将随威尔士亲王号一道访问新加坡。当然,在其官方声明中,英国人宣称此次访问旨在“重申英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安全与繁荣的共同愿景”,但实际上,英国海军这次行动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威尔士亲王号打击群的行动是英国海军“高桅杆行动”的一部分,而此次行动的核心就是印太地区。英国方面公开的消息显示,威尔士亲王号打击群未来将在印太地区与美国、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将致力于“维护国际规则”——当然,是符合英国利益、由美国主导的所谓“国际规则”罢了。 (威尔士亲王号上的F-35) 近段时间以来,英国、日本等美国盟友国家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挑衅力度。就在几天前,日本海上自卫队“高波”号驱逐舰不顾中方警告,穿越台湾海峡,引起中方强烈不满。 但美英日本等国当然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毕竟中国不是伊朗,中国拥有足够的海上和空中军事实力。无论是各种岸基、空基反舰导弹,还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都是有足够力量将外敌拒止于所谓“岛链”之外的。 (中国的弹道导弹是美英等国不能碰瓷的) 除此之外,中国海军当前也已通过“双航母”前出西太的部署,证明了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在海上和英美的航母打击群“正面对垒”。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中国的山东舰和辽宁舰在此次前出西太部署训练,光是日本自卫队可观测的战斗机起降次数就达到了大约1000次,证明了中国海军的攻击范围和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甚至能够“深入太平洋”作战。而更令美日等国担心的是,等到福建号航母服役,装备了新一代电磁弹射器的福建号战机起降次数还能更进一步,甚至超过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

3 weeks ago

又一個核大國加入伊以沖突,公開站隊救伊朗!或將成為中東新霸主

伊朗的防空系统接连被摧毁,导弹库存告急,国内亲美势力蠢蠢欲动。 又一个核大国明确站队,公开支持伊朗! 如今,伊以生死局,谁会成为中东新霸主?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选择公开站队救伊朗的原因也很复杂。 作为和伊朗东边接壤的国家,巴基斯坦选择支持伊朗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 毕竟伊以冲突发展到现在,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就有点像咱们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了,如果伊朗沦陷,那么巴基斯坦就难以独善其身,身边就多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且,多年来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关系良好,像2019年的时候,伊朗革命卫队就曾跨境捣毁了“正义军”3个训练营,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巴基斯坦的防务压力。 2025年,两个国家的合作再度升级,巴基斯坦提供“哈立德-2”无人机和中国制“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 伊朗则分享了“法尔斯”卫星实时监控数据,成功构建起了10分钟内定位跨境活动的“天眼”系统。 这种联防模式让巴基斯坦边境恐怖袭击事件大幅度减少,就连巴基斯坦的边防军司令部都坦言:“若没有伊朗的合作,巴基斯坦边境每天恐怖袭击至少要多10起”。 所以,放着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兄弟”不要,反而放一个“大威胁”在旁边,巴基斯坦动动脑子都应该知道选择谁。 并且,最主要的是,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早在多年之前就存在着一些矛盾,自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就始终拒绝承认以色列。 甚至就连巴基斯坦的护照都明确标注了“不可前往以色列”的条文,可见对于这件事,巴基斯坦的坚决态度。 而巴基斯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以色列的存在是建立在对巴勒斯坦领土的侵占之上的。…

3 weeks ago

伊朗的教訓告訴我們:中美若要開戰,我軍需要第一時間咬死這一點

兵者,诡道也。 短短12天,一场中东局部战争,在惊涛骇浪中急转直下,竟然以三方“皆大欢喜”的停火草草收场。 就在美军空袭伊朗三大核设施并将其严重破坏之际,伊朗对美国的报复也来了。 6月23日晚,伊朗向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了19枚导弹。 乌代德空军基地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驻扎着超过 1 万名美军及联军人员。 拥有超长跑道和作战指挥中心,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和驻阿富汗美军的后勤枢纽,也是监控波斯湾局势的关键节点,在美军中东军事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这19枚导弹中,18枚被卡塔尔与美军联合部署的爱国者系统拦截,最后那一枚也只是击中了基地外围的空地,毫无杀伤效果。 这是怎么回事?导弹这么差劲吗?一个也打不中? 其实并不是导弹技术不行,特朗普事后亲口透露,伊朗“提前通知”了美方,美军有充足时间做好防御准备。 伊朗的“铁血报复”,从头到尾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伊朗革命卫队还对外宣称,这是对美方14枚炸弹的“等量回应”,其实用意不难猜:这是一场面子工程,既要对国内交代,又要避免全面升级。 这套操作,伊朗不是第一次玩,去年10月,他们对以色列发射200多枚导弹,也提前打了“招呼”,结果只炸死一名误伤的巴勒斯坦工人。 表面在战,实则在演。…

3 weeks ago

台媒警告大陸:一旦台海爆發戰事,台軍將首先擊沈解放軍的航母

随着台海局势又紧绷起来,台湾媒体曾放出狠话,说如果真打起来,台军会优先把解放军的航母给干掉。 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国际社会也盯着这事看。 台海问题本来就敏感,现在更是让人捏把汗。 台海局势为啥这么紧张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点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可1949年之后,国民党败退台湾省,蒋介石在那儿搞了个政权,两岸就这么分开了。 冷战那会儿,美国把台湾当棋子,用来牵制中国,还派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晃悠,摆明了护着台湾。 时间到了今天,两岸关系时好时坏。我国说要和平统一,但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问题。 赖清德上台后,坚持走“台独”路线,跟美国走得更近。美国呢,也乐得卖武器给台湾,时不时派军舰在台海附近转悠,搞得气氛越来越火药味十足。 最近几年,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军演越来越多,演练科目也越来越实战化。台湾这边不甘示弱,加强军备,还老喊着要“自卫反击”。 台湾敢这么喊话,真有击沉解放军航母的本事吗? 反舰导弹是台军的一大杀器,台湾省自研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特别是雄风三型,射程能到400公里,速度快得吓人,能超音速飞行,号称“航母杀手”。 这玩意儿要是打中了,航母不死也得残。另外,台湾省还有美国卖的“鱼叉”反舰导弹,射程200多公里,精度高,对付海上目标也挺靠谱。 潜艇是另一个威胁,台湾省现在有四艘潜艇,两艘是荷兰造的“旗鱼”级,1980年代服役的,虽然老了点,但还能用;另外两艘是美国给的“海龙”级,反潜能力不错。 潜艇这东西隐蔽性强,航母最怕的就是水下偷袭。如果台湾潜艇能靠近解放军航母,发射鱼雷或者导弹,确实有可能造成大麻烦。 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也能凑热闹,台湾省有从美国买的F-16战机,还有法国的幻影2000,这些飞机都能挂反舰导弹,对航母进行远程打击。台湾还有P-3C反潜机,能侦察海上目标,给导弹指路。…

3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