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无数国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这座自古以来便是属于中国的城市,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但其实,香港顺利回归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波折。
香港一直都是英国方面牟利的天堂,他们自然是舍不得放弃这块肥肉,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尚一些,他们嘴上喊着:“英国有什么利益?英国在香港毫无利益。”
甚至就连撒切尔夫人都声称:“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我们完全是在为香港人谋福利。”这幅论调,简直就像是香港人的救世主。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英国当真有如此好心?就在大家想要扯下英国虚伪的面纱时,外交部原部副部长周南先生的一句话,起了大作用:“香港回归前,英国每年拿走上千亿。”
1840年,由英国发动的一场鸦片战争,彻底摧毁了大清闭关锁国的现状。
以谋求积累巨额资本的大英帝国,不仅用鸦片榨取着国人的精神与财富,甚至还逼迫着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就是在这一条约中,英国将香港岛收入囊中。
轻易尝到甜头的英国,又迅速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强行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至此,整个香港岛都成为了英国的囊中之物。
看着英国侵略中国之后,得到的巨额“利润”,其他西方列强都起了到中国分一杯羹的心思。由此,往后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阵瓜分狂潮。
那些侵略者高高在上,将中国人当作奴隶一般使唤。尤其是身为罪魁祸首的英国,或许是看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居然再次狮子大开口,要求将包括深圳以南地区在内的附近200多个岛屿,全部租给英国,还定下了99年的期限。
彼时的清政府在英国的实力下低了头,乖乖地将所有岛屿全部奉上。
在这场屈辱的交战中,英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而作为“牺牲品”的香港,成为了英国攫取益的最好去处。
他们不仅在一战爆发时,将香港作为在远东地区的唯一一处海军基地,甚至还贪婪地将长江流域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全然不顾世界的规则以及我国的主权。
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一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逐渐在世界舞台上走起了下坡路,英国不得不收敛了一些锋芒,在1927年时,同意修改不平等条约,将镇江等地的租界交还给中国。
但对于香港这块区域来说,哪怕直到二战爆发,甚至是抗战结束,英国也都坚决不松口。
对于英国来说,只要香港在,那远东的利益就在,就连本国的经济也能甚嚣尘上,独享现代化的种种收益。为此,英国也让香港变得“充满运气”,不仅让其成为了最自由的经济体,还大搞“福利制度”,奉行“古典的、保守的”财政政策。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大批借助实业发家的华人资本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逐步发展,挑战着英国在香港的垄断地位。
彼时,经济逐渐发展的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小觑的经济体。对于香港回归的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一直都在以强硬的姿态推进。
英国对这些这些心知肚明,当租用香港的日期愈发临近时,我国推出了一国两制的设想,这让英国方面不得不开始为自己找一条后路,毕竟香港早晚都是要回归中国的。
话虽如此,但一直都在香港地界为所欲为、榨取利益的英国,哪里有那么容易就放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明里暗里地表示不愿意将香港交还,甚至还想着搞国际共管,搞全民公决,搞第二个新加坡。
英国的态度,我国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从1982年9月的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次谈判,到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12月撒切尔夫人正式签字,耗时整整两年。两年间,我国与英国之间屡屡进行谈判,但很多次都谈不拢。
我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时,英国方面仍旧在唱高调,声称:“英国有什么利益?英国在香港毫无利益。”对此,撒切尔夫人也在斩钉截铁地说:“英国从来都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我们完全是在为香港人谋福利。”
这番论调让人听了实在是难以信服。
一方面,其殖民地侵略者的本质,早就已经被世人看得清楚;另一方面,面对已经保全英国大部分利益的一国两制方针,英国却还是秉持着不屑的态度。要说什么都不图,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然怎么就在租借期到,仍旧还是要在暗地里搞着小把戏呢。
其实香港租借期即将期满的时候,英国方面也是紧张得很,他们实在是不想放弃香港,于是开始想办法进行筹划。
刚开始,他们还打着将香港永久租借的名义,但是时间久了便发现这完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国追他们追得实在是太紧了,那番强硬的态度,明眼人看了就知道,主权问题不可能妥协。
于是,英国马上就耍起了其他把戏。
当时很多英国官员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使香港独立。
为了实施这种以实现香港独立为目的,将发展民主框架为手段的计划,撒切尔夫人不仅进行了经济以及政治上的手,还动用了法律和军事方面的力量。
但在我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下,撒切尔夫人的这种软刀子,根本发挥不出过大的威力。毕竟当时英国也很清楚,面对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旦在香港问题上折了腰,那接下来的中国市场,很有可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在多方考虑之下,撒切尔夫人这才不得不签下协议,毕竟这条路才是将英国利益发挥到极致的一条路。即便即将撤离,也要最后博取一把利益,这就是国家之间真正的博弈。
可即便是博弈,英国方面还是坚持着从未在香港方面牟利的说法,但很显然,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了。对此,英国在几年后不得不讲出了真话:“英国在香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直接投资在900亿至1000亿英镑之间。”
这究竟有多少钱呢?
外交部原部副部长周南先生,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仅从投资这一项,香港回归前,英国每年都可以拿走上千亿人民币。”
就香港问题谈判时,撒切尔夫人等人还在信誓旦旦地宣称,从未拿走香港一个便士。直至1995年,梅杰首相才讲出了真话,这真相,就连外交部原部副部长周南先生都惊诧不已,就更别提我们这些普通人了。
那些在香港土地上创造的财富,就以这样的形式流向了英国的腰包,为其再次创造财富提供了资金。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英国统治者,在其背后真的有那么干净吗?或者说真的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筹谋吗?
在周南先生口中所说的,那每年在贸易上的上千亿进账,自然是没办法让其满足的。香港既然已经被英国强租,那就自然摆脱不了被英国“统治”的命运。
自从1841年开始,英国女王便任命了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的港督,由其代替执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颇有几分专制主义色彩。有了此种集多种大权于一身的大臣,想必香港本土民众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至少在政治上尤为突出。
据数据显示,当时至少有占香港人数的98%华人,都没有享有平等公民权和参政权的权力。
站在英国方面来说,他们要的就是在香港方面独一份的绝对统治,因此那些在香港的最高行政长官,也都是由英国方面一手委派,基本上就没有港人什么事。
这种一度将华人排斥在外的政治管理决策,让英国一直都在把持大权。尽管后来,英国方面在1918年出台了第一部《国民参政法》,1928年又出台了第二部《国民参政法》,以求保证所有拥有住所条件的人,都能实现男女平等的选举,但这也只是面子工程,花架子而已。
除了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就连在教育方面也仍旧如此。
就英国方面来说,他们推行小学义务的时间,大概是在19世纪80年代。但在香港,他们直接将这个时间拖到了1971年,而且直到1978年才算是推广了9年义务教育,比内陆地区推行此等教育晚了几十年。
因为教育方面的断层,在香港自然是不会出现大批量的科技人才。到1981年,香港地区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华人比例,居然只有2.7%,而这和英国国内的15%的比例,简直就是没法比。要知道无论在什么年代,只有科技和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就连在住房和医疗方面,香港华人在之前也都是被排在了最末等,早年间的港英政府医官的职责,就是为了保障那些殖民政府官员,以及警察和士兵的身体健康,而对于华人基本上就是不闻不问。
甚至就连那些本应该合格的卫生设施,也从未真正得到修缮。在这种情况下的香港,很快便爆发了一场鼠疫,致使2000多人丧生。
而这些丧生地里面,有多少华人,有多少殖民者,可想而知。
1906年明信片上的香港警察部队,印度裔警察可以拿枪,华人警察不许拿枪。
此外,英国殖民者霸占了那些富庶地带的位置,香港华人只能落脚在那些偏僻贫瘠的地方。
提起当地的建筑样式,也是别有一番说法,一般的华人想要住的华丽有面子,也是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一是因为身份,另一个就是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经济实力。
在早年间的残酷制度下生活的香港华人,简直就是度日如年,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救助,就连找到的工作也都是充满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为了活着,只能忍气吞声,等着“幸福”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变迁,香港的经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了不一样的因素。百姓的生活相较于之前的困苦得到了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变得十分迅速,想要赚大钱住好房子,享受好的医疗,也早就已经不是梦。
在政治上,英国也直接亮出了自由的口号,鼓动着大家参与到政治自由上来。可是,英国的转变真的仅仅是为了香港华人好吗?他们就真的没有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吗?
在当今这个时代,尤其香港在1997年成功回归之后,英国方面的狼子野心也未必完全消逝。在崇尚国家主权为岿然不动的今天,在和平的表象之下,仍旧还有各种暗流涌动。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甘心做一个躺平的普通人,而是要尽力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擦亮双眼,勇于与一切有损国家利益的手段作斗争。没有国,何来家。 壮大中华实力,不要再因落后挨打。
特朗普从今年1月20日就职那天起,就用紧急权力法来征收各种进口税,尤其是针对中国的那部分,简直是火力全开。想想看,他先是借着芬太尼流入美国的借口,对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货物加了25%的税,说是为了堵住非法药物渠道。 结果呢?这不光是针对毒品,还扩展到互惠关税上,对50多个国家征收额外税率,基本上就是看谁对美国产品收高税,他就还以颜色,加到一样高甚至更高。中国那边被加到145%,其他国家也跟着遭殃。这政策一出,全球贸易链子就乱了套,美国进口商得自己掏腰包付这些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物价涨了,供应链也得调整。 其实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他想用关税逼盟友和对手让步,换来投资和订单。比方说,日本和韩国就得增加对美国的军购和建厂,欧盟也得买更多美国天然气和大豆。数据显示,到现在为止,这些关税已经收了上千亿美元,主要来自中国货物。 但问题是,这钱不是白来的,美国企业成本高了,小公司破产的多了,消费者每年多掏几百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说,全球经济增长因为这些摩擦放缓了0.5%到0.8%。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吹嘘,说这是在保护美国工人,钢铁业就业从14万涨到16万。可现实是,很多制造商把生产线移到越南或墨西哥去了,避免关税打击。 关键转折在今年5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那边给了特朗普一记重击。5月28日,法院以7比2的票数裁定,这些用IEEPA法征收的关税不合法。为什么?因为IEEPA是给总统处理短期紧急情况的权力,不是用来长期搞贸易战的。原告是美国商会和一些进口企业,他们提供证据说,特朗普没证明中国贸易是“异常和特别威胁”,只是借国家紧急状态滥用权力。法院直接永久禁止这些关税执行,包括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和互惠税。政府不服气,立刻上诉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上诉过程也没让特朗普松口气。8月29日,联邦巡回法院7比4维持了原判,还是说总统超出了法律界限。但他们给了点缓冲,暂停执行到10月14日,让政府有时间再上诉到最高法院。现在已经是10月23日了,关税还在收着,企业可以申请豁免或保留记录准备退款。 特朗普团队已经在忙着批豁免清单,到现在批准了数百项,涵盖化学品、机械部件和医疗设备。财政部那边,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警告说,如果最高法院也判输,政府可能得退还7500亿到1万亿美元的关税钱,主要就是对中国货征收的那些。这笔钱是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收的,退还起来得更新系统,处理申请,得花好几年。 最高法院9月9日同意接手这案子,口头辩论定在11月5日。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主持,他们还延长了辩论时间,说明事儿复杂。政府律师会辩称,关税是为了国家安全,引用商务部报告说中国有产业补贴和技术转移问题。可反对方有数据撑腰,说关税推高了通胀,消费者每年多付400亿。 特朗普自己说,他可能会亲自去最高法院旁听,这在总统历史上挺罕见。他在采访中抱怨,说如果输了,美国就得“还钱”,意思是中国可以用关税,美国却不行。可实际情况是,这案子焦点在总统权力边界上,不是中美贸易对等。 这事儿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用自己出面,美国法院就可能帮着拆特朗普的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3000多亿货物,本来就被25%到145%的税卡着,现在如果退还,进口商能松口气,转而降低价格或增加采购。 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收到多起投诉,说美国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特朗普的关税本来想逼中国降税,从125%降到10%什么的,但数据查证只限于部分品类,没那么夸张。中国那边可能在等最高法院结果再说,反正贸易战升级,美国自己内部先乱了。 想想特朗普的处境,他上台后就把关税当宝贝,说这是“最美丽的词”,想用它重塑美国经济。可现在,法院一步步打脸,让他面临巨大压力。如果最高法院判他输,不仅得退钱,还会限制未来总统的贸易权力。企业像福特和通用已经在盘算,如果退款到位,运营成本能降多少。美联储会议上也讨论过,这些关税推高通胀预期,利率调整得延后。全球反应呢?加拿大和墨西哥松了口气,欧盟在谈判中更有底气。日本承诺的5500亿军购和投资,可能得重新评估。 特朗普想用紧急法绕过国会,快速行动,但法律不是摆设。历史上有先例,总统贸易权有限制,比如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只能短期用。IEEPA从1977年就有,但从没用来征收这么大规模关税,这次是首例。专家说,如果最高法院支持下级法院,美国得面对财政窟窿,纳税人买单。特朗普团队在准备备用计划,比如用其他法律加税,但力度小多了,最多15%限150天。 中国不用动手,美国自己人就戳中要害。党派斗争也好,有识之士挽回影响力也罢,这案子结果会影响全球格局。特朗普的关税战,本想让美国大赚,结果可能自食苦果。企业得赶紧保留记录,申请保护,以防退款机会。预计2026年上半年出裁决,期间市场波动肯定大。特朗普在10月21日新闻会上还重申关税重要性,但现实是,最高法院一锤定音,谁知道呢?这事儿还没完,全球眼睛都盯着11月5日那场辩论。
200万吨的大豆是积压在了巴西的港口,每日滞港费就高达120万美元,而中国的买家是已经迅速的转向到了阿根廷的替代来源去了。 在巴西的圣保罗港,200万吨的大豆因为滞销而堆积在那里,每日产生的120万美元的一个滞港的费用。 这一场贸易的僵局主要还是源自于巴西出口商的大幅度提价的一个策略,而中国的采购商是已取消订单,转向多元化的供应源的快速反应,也是展现出了中国在全球的大贸易中的一个主动地位。 根据巴西国家谷物出口协会的数据,2025年的10月份,巴西大豆对华的报价是650美元每吨,要较美国的大豆溢价了66元每吨,也是创下了四年的新高了。 价格的飙升也是因为供应紧张而引发的。根据巴西农业部的数据,巴西北部的主产区是遭遇了持续的降雨,120万公顷的大豆种植区积水,预计新的产量将会来 同时巴西的那些救济的大豆的库存已经见底了,新季的大豆是需要等待到明年的1月底才装船的,这也是形成了一个供应的空窗期。 高价也导致了中国压榨企业加工每吨巴西大豆就会亏损200多块钱人民币,根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10月17号的确认,国内的买家已经是集体的取消了12月,乃至是次年1月的船期的巴西大豆的订单总量是达到了800万吨。 面对巴西的涨价,根据中粮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买家48个小时内就跟阿根廷是达成了130万吨的一个采购协议。 这样的一个快速的决策也是主要得益于阿根廷9月22号公布的出口免税的一个政策,有效期是到10月31号,这也使得阿根廷的大豆的到岸的价格低了70美元每吨。 同时中国还扩大了多元化的采购,根据乌拉圭农业部的数据,乌拉圭对华的大豆出口是同比增长了30%。 俄罗斯的远东的新季大豆是在1月中旬就开始启航运输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大豆库存积压了4200万吨,价格是处于10年来的新低。 中国能掌握主动权,主要还是因为有三大优势: 一就是多元化的一个进口渠道,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进口的大豆是有8619万吨,其中巴西是占了73.9%,美国是占了19.5%,阿根廷是占了3.4%,那么多个国家的供应格局是有效的,分散了风险。 二就是我们的战略储备非常的充足,根据中储粮的年报显示,中储粮是拥有4500万吨的大头储备,是可以满足全国三个多月的一个需求的,这一个储备体系也是为了应对短期市场波动提供的一个缓冲。 三就是在技术替代方案上面,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是通过了推广新一代的低蛋白饲料的配方,豆粕是在饲料中的占比可以从15.3%下降到12%以下。有的企业也是通过了精准的配方,把豆粕的用量控制在了8%以内的。…
中国稀土新规收紧出口,特朗普关税讹诈再升级。美澳联手欲破稀土困局,却难撼中国精炼技术壁垒。大豆进口归零、芬太尼责任归属成焦点,中美博弈陷僵局。月底会晤在即,特朗普的“交易筹码”能否逼中方让步?这场对决将如何改写贸易战走向? 中国刚宣布将与美国进行新一轮经贸谈判,特朗普就提出了三个要求,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禁止芬太尼、解除稀土出口管制。他还表示,如果中国照做,那么他将降低对华关税。 但美国拿来交易的筹码,向来都是张空头支票。特朗普威胁加征的100%关税,本质上是他最擅长的“虚空造牌”。这些关税尚未实施,根本不足以成为谈判筹码。 4月中美贸易战暂缓时,中国曾放松稀土管制,8月份出口量一度冲到6146吨的七个月高点,但是美国却立马翻脸,密集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 因此中方在9月份,稀土政策骤然收紧,管制力度直接回到贸易战最激烈时的水平。更关键的是,中国这次收紧的是全局管控,并非单独针对美国。这意味着美国想通过第三方转口的漏洞也被堵死了。 要知道,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手里,这不是靠矿山储量就能替代的。 美国为了解决稀土难题,没少在其他国家身上敲诈,近日,美国宣布,与澳大利亚达成了85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协议。 特朗普甚至得意地宣称:“一年后美国的稀土多到不知道如何处理。”白宫经济顾问哈希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中国,称此举将“终结世界对华稀土依赖”。 美国自以为拿下澳大利亚矿产,就能逼中国在谈判中妥协,只能说,搞错了重点。 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仅占全球3%,而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有矿”,而是“谁能炼”。稀土从矿石变成可用于高科技产品的材料,需要经历极其复杂的精炼流程。中国通过数十年积累,已经构建起包括专利网络、专用设备和人才体系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萃取分离镧系元素的离心机技术,目前只有中国能大规模量产。美国唯一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虽然拥有矿山,但其深加工环节仍然依赖中国技术授权,而澳大利亚过去九成稀土矿砂都需要运到中国加工。 即便美澳现在投入巨资自建产业链,一座能稳定产出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的工厂从建设到投产至少需要三年,且成本高出中国30%以上。这还没算中国已经迭代到第四代的萃取分离技术专利墙。 更现实的问题是,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新规,向美澳合资企业提供设备或技术支持可能面临制裁。这意味着美澳既买不到中国设备,也难招募中国技术人员,这几乎宣告了美澳稀土联盟在短期内难有作为。 至于购买美国大豆,就更不可能了。…
前言 “别买中国工厂的芯片!”10月初,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一则警告,将一场半导体博弈推至高潮。 几乎同时,欧盟将四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美荷欧的协同遏华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短短几天后,荷兰经济大臣深夜来电,这通电话里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反击为何如此有效? 编辑:7 荷兰的狠话,中国的亮剑 威胁来了。 荷兰安世半导体公然向全球客户发出警告,试图切断中国芯片的全球供应链,这声威胁,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它背后的底气来自荷兰政府以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为依据,强行接管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罢免了中方高管,托管了其99%的股权。 这一下操作在国际科技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谁都明白,这背后站着的是美国,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早在今年6月就要求荷兰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方高管。 这种配合堪称“默契”,但吃相实在太难看,简直就是把自己拉入了美国的阵营,背离了所谓的“独立”与“合作”。 但中国没有惯着它。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类型的电子元器件,这一招精准打击了企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中,中国区占比高达48%,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影响了其全球供应链。 更让欧洲车企焦虑的是,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举足轻重,它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强,产品覆盖全球30%以上的汽车品牌。…
被解放军“贴脸开大”的澳大利亚军机,一刻也不敢在中国周边滞留,马不停蹄地连夜逃回了“老家”。 最近一段时间,澳大利亚表现得十分活跃,又是主动向特朗普“献上”稀土矿,又是派侦察机抵近中国南海领空,把自己想要为美国“分忧”的意图写在脸上。澳方拿自家的矿物“讨好”特朗普,我们管不着,但澳军机侵闯我国领空,就属实是“越线”行为,不出所料地等来了解放军的驱离反制。随后这架被赶走的澳军机,没有如常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久留,反而一路逃回了澳大利亚本土。 【释放干扰弹是驱离行动中最有力的警告】 前来挑衅的澳军机,连夜逃回老家 根据公开的飞行信号显示,这架P-8A反潜巡逻机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菲律宾直接飞回了澳大利亚的空军基地,有观点认为,澳方如此急迫,要么是侦察机出了故障,要么是飞行员的“心理”出了问题。 作为侵闯我国领空的“惯犯”,澳方此前就曾声称,在被解放军战斗机驱离后,澳军机的机组成员需要接受“长期心理治疗”。 当然,这些都是澳方的一面之词,目的无非是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的样子,全然不提自己的恶劣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凡有半点常识,澳方就应该清楚,澳军机未经中方批准闯入中国领空,本身就是对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公然挑衅。 【澳方为何千里迢迢跑来南海】 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领空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外国军机未经许可进入这一区域,中方都有责任驱离。 澳方声称中方的驱离是“不安全互动”,却对自己非法侵入他国领空的行为避而不谈,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暴露了其“受害者”人设的虚伪性。 事实上,解放军的反制措施完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若澳方飞机仅在公海飞行,中方绝不会采取行动,换句话说,既然中方采取了行动,就意味着澳方的行为已经“越线”了。 从澳军机连夜撤离的狼狈姿态,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其“心虚”,不排除是澳方高层对局势升级,也有一定的担忧。 这也再次证明了,解放军的果断行动让澳军机组切身感受到:挑衅中国领空绝非什么所谓“自由航行”,而是高风险赌博。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在事后“倒打一耙”指责中方】…
印度一边硬刚美国,两次“打脸”特朗普,让美印会晤彻底泡汤;一边又在普京访印前,大幅削减俄油进口,堪称“临阵背叛”,可印度转头却跟中国在边境干了件大事。莫迪这波“左右横跳”在打什么算盘? 莫迪与特朗普会面 先看印度对特朗普的“连环打脸”。自8月末,特朗普为惩罚印度购买俄油,把印度输美商品关税飙到50%,美印关系就没顺过。 特朗普上周突然放话:“我跟莫迪通了电话,他答应我不再买俄油了!”可印度外交部当天就泼了冷水,说根本没这通电话,更没这承诺。 这还不算完,最近特朗普又在排灯节活动上造势,说“和莫迪聊了印巴问题”,结果莫迪转头发文只提“共同反恐”,绝口不提巴基斯坦。 随后《印度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爆料,两人通话里压根没聊印巴。两周内两次否认特朗普的“通话内容”,莫迪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眼看双方气氛越来越僵,莫迪干脆避而不见。近日,他以“庆祝排灯节”为由,宣布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此前外界都猜特朗普会借机和莫迪碰面,缓和美印关系,结果莫迪这一缺席,让“特莫会”彻底黄了,明摆着不想给特朗普谈条件的机会,可见美印关系已经陷入尴尬的冰点。 普京与莫迪会面 这边跟美国闹得不可开交,那边印度对俄罗斯突如其来的“背叛”更让人意外。此前俄印关系一直紧密,俄总统普京已确定12月初,访印出席俄印峰会,印度更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今年前9个月,印度日均进口170万桶俄油,占总进口量的34%,俄油一度成了印度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可美国一出手制裁,印度就改了主意。据路透社的最新爆料,为遵守美国对俄罗斯卢克石油、俄罗斯石油的新制裁,印度最大炼油企业信实工业,已计划“大幅削减甚至停止进口俄油”,连跟俄油签订的长期协议都要终止。 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俄罗斯对印度的石油供应,可能“降至接近零”,信实集团已经开始从中东、巴西采购原油替代俄油。 去年10月,印中军队在实控线互相敬礼,庆祝排灯节 一边“打脸”美国,一边“疏远”俄罗斯,印度转头却跟中国做了一个意外动作。在印度排灯节期间,中印士兵在边境实控线多个点位交换糖果,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善意。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第一时间发文肯定,称这一姿态展现了双方的善意。印度军方也强调,这是“维护边境安宁的常规举措”。 要知道,自2020年边境冲突后,中印士兵节日互赠糖果的传统曾中断数年,这次“破冰”绝非偶然。今年以来,中印关系已在多个层面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