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關於中美對抗的新聞此即彼伏,一會兒美國宣布制裁中方官員,一會兒中國宣布實施對等制裁,一會兒美國宣布對台軍售,一會兒中國又對美國軍工企業進行封殺,美國利用一切外交機會,在國際輿論上製造「中國威脅論」,又打着共同價值觀旗號,企圖將中國強行排除在所謂西方標準的「民主」國家行列,希望將中國樹立成為西方世界的對立面。
中美博弈浩浩蕩蕩,領域之多、手段之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都是因為中國的實力日益接近美國,加之美國自身受到金融危機、國內政治、新冠疫情等的嚴重衝擊,實力明顯下降,東西方力量發生根本性變化所導致的。
實際上,美國現在國內的問題遠比我們看到的要複雜、嚴峻,美國政府已經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將目光轉向海外之後,美國發現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唯一一個有能力幫助美國度過難關的也就剩下中國了。
可是,由於前一陣中美關係因為美方系列敵視中國的政策,導致情況很差,中國現在已經不怎麼搭理美國了,那麼怎麼才能讓中國讓渡自己的國家利益來為美國犯下的戰略錯誤埋單呢?美國政客想出了軟硬兼施的手法。
一方面,繼續加大對中國的打壓力度,特別是開始頻繁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意圖一邊向中國施壓,逼迫中國回到談判桌前,一邊讓中國分散精力,延緩崛起的速度,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戰略空間和時間來恢復元氣。
另一方面,頻繁派出高層官員,通過各種渠道試圖在不改變趾高氣昂的美國一貫的作風的情況下,同中國進行接觸,並利用國際輿論,製造一種美國想要緩和中美關係,中國不予理睬的假象,企圖將中美關係惡化的責任推脫到中國身上。
而中國對此心知肚明。中美關係一直是中國所有外交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也是最受重視的,因為我們明白,無論中美之間的關係如何得壞,對抗如何激烈,在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下,想要生存和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是繞不開美國這道坎的。
實際上,中國為了推動中美關係和解,做出了很多努力,特別是面對美國的無端挑釁和指責,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時,中國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戰略定力,極盡所能地避免反擊過度,造成中美關係惡化升級。
但是,一個主權國家,有些事可以談,有些事不能談,美國為了逼中國回過頭去主動找美國談判,不斷在涉及到中國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問題上挑戰我們的底線,這一點中國是沒辦法容忍的。
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拜登、布林肯、沙利文還是舍曼、奧斯汀,多次與中國溝通的結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因為中國根本沒有辦法答應美國太過分的要求。近日,彭博社又傳出下半年,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要訪華的消息,這一方面表明美國國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必須要找中國解決問題了,另一方面,由彭博社發出這樣一則消息,實際上也是美方在試探中國的態度,企圖找到中國的底線,並在談判中占據優勢。
對此,中國必須要高度重視和警惕,時間是站在我們一方的,現在不是我們國內出現了問題,是美國出現了問題,因此,着急的是美國,不是我們。而且,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中國必須要讓美國認清現實,懂得尊重和平等對待中國,否則這次再對美國忍讓的話,以後,中國的崛起之路必定會更加艱難。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
美國現在國內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全面下滑,政治和社會極不穩定,黨派鬥爭日益嚴重,國家運轉都受到了影響,總的來說就是形勢非常的不樂觀。特別是美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其霸權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基礎上的,尤其是經濟方面,一旦經濟出現了重大問題,甚至是崩盤,其他領域也必將受到牽連。
首先,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很嚴重。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使得美國本就非常脆弱的實體經濟受到致命打擊,很多企業紛紛停工倒閉,大批民眾下崗,甚至出現了很多民眾無家可歸的情況。因此,美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選擇了加印美元,並將其中一部分美元直接發放到民眾手中,政府希望他們能夠將這筆錢用來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復甦。
然而,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貿然地超發美元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是美國政府沒有考慮到的。以往,由於美元的全球流動特性,超發的美元大部分都以貿易的方式轉嫁到別國身上,而美國自己受到的影響較小。然而這一次,各國企業都停工停產了,沒有足夠的商品出口到美國,充盈美國的消費市場,平抑通脹壓力。
此外,因為超發美元使得大宗商品價格一路飆升,很多企業的原材料漲價,因此,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紛紛漲價,而且漲價的幅度大於原材料漲價的幅度,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元貶值了,其他國家貨幣相對升值,這本身就存在着價格差,另外,美國無差別的進行貿易戰,增高的關稅成本也被加入到商品的最終定價上來,所以,美國遭遇了罕見的「反向輸入型通貨膨脹」。這就是美國現在面臨的一大難題。
其次,美國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問題。以往,如果美國沒有錢進行再生產了,就可以通過發行美國國債來向全世界各國借錢,不過這一次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其一,美國肆意退群、超發美元、在國際熱點問題上始終站在錯誤的一面,導致自己失信,各國選擇不再相信美國;其二,新冠疫情衝擊,使得各國政府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沒有那麼多錢來購買美債;其三,美國高科技企業創新能力下降,沒有能力再生產出具有剩餘價值的商品,因此在客觀的市場規律方面,美債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手裡沒有錢,又借不到錢,眼看着大量的債務就要到期了,一旦美國出現債務違約,將刷新美國的歷史,從此以後,美國的國家信用將會全面崩潰,美元也不會再堅挺,那種鋌而走險的做法恐怕行不通了。
最後,美元的核心地位開始動搖。除了上述兩個問題之外,近年來美元的國際地位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由於美國自身經濟實力下降,國家信用受損,各國紛紛開啟了去美元化的進程。固然由於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各國都接受的新的國際秩序,去美元化進程很緩慢,但是,這種趨勢不可改變。
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雙雙失效,美元又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想要扭轉美國國內的經濟下行趨勢,或者說至少減緩這種趨勢,必須要求助於其他經濟實力很強的國家。中國,是現在唯一一個有能力幫助美國的國家。所以,美國開始打中國的主意,希望故伎重演,然後繼續套路中國。
故伎重演,套路中國
我們都知道,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迅速席捲全球,在看衰美國聲浪高漲的時候,美國找到中國,希望中國一方面加大對美商品的出口量,平抑美國的通脹壓力,另一方面,拿出大筆的錢來購買美國的國債,借錢給美國,讓其度過難關。
實際上,中國當時出於維護中美關係,維護世界的經濟問題,確實幫助了美國。但是,我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就是國內通脹壓力增大,你會明顯感覺到,熱錢湧入到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及股市中,使得樓價大幅上漲,股市一片翻紅。
不過,待到熱錢被市場消化之後,房地產行業價格虛高,股市大幅下跌,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硬着陸的風險。幸虧中央及時出手,進行房價調控,並將熱錢引導至我們國家建設切實需要的領域,還將剩餘的錢轉投到其他國家,這樣才穩定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現在,美國又要搞這一套,派各路官員到中國來遊說我們,美國怕中國不同意,還在用強硬手段威脅中國,希望軟硬兼施,逼中國聽從美國的安排。實際上,中國早就看透了美國的套路。
一方面,美國希望中國在維持原有價格的基礎上,加大對美出口商品的數量。美國政府利用超發的美元,大量購買中國出口企業的商品,必將導致中方企業手中獲得巨額的美元。這些企業一定會將美元在國內兌換成人民幣進行再投資。為了應對匯兌業務,中國也必須要加印人民幣,而且為了穩定人民幣的匯率,中國也需要加印人民幣,在這種雙重因素的影響下,大量人民幣湧入中國市場。
而人民幣本身並不像美國那樣,具備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強大流動性,所以,大部分人民幣會滯留在國內市場,從而推高物價,導致中國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而美國用一堆廢紙,換來了中國實實在在的商品,充盈了市場,平抑了通脹壓力,穩定了物價,一箭雙鵰。
另一方面,美國希望中國不要減持美債,反而要大量購買美債。中國現在手裡有錢,美國希望中國用這些錢投資到美債上面,購入大量的美債一邊可以幫助美國獲得實實在在的資金,用於投入到國內市場中,進行再生產,另一邊,可以變相利用人民幣幫助美元提高信用。
由於人民幣目前在國際市場中具有一定的信任度,因此,有人民幣為美元的信用背鍋,就會有更多的國家選擇相信美元,相信美國,相信美債,然後就會出現購入美債的高峰,從而讓美國獲得更多的錢。
等到需要還錢的時候,美聯儲可以認為操縱美元的匯率,使得美元貶值,從而讓中國等擁有美債的國家資產縮水。這是多麼卑鄙的手段啊。
當然,美國也希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要太快,給美元一定的調整時間,讓美元重新穩定下來,萬事俱備後,再與人民幣一決高下。如果中國不聽從美國的要求,美國就很可能繼續並進一步提高金融戰的烈度,這就是美國的「胡蘿蔔+大棒」的外交方式。
對此,中國堅決不會同意的,我們先不說耶倫的訪華最終是否真的能夠成型,就算是真的,最後也一定會鎩羽而歸。因為,中國現在自身的實力強大,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加之我們現在搞內循環,把發展的動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國的那些小把戲對我們來說不會起到顛覆性作用,我們根本就不怕美國。
所以,只要一天美國不按照中國提出的要求進行態度上的改變,不付出實際行動,中國就一天不回應美國的要求。反正我們並不着急,最後看看誰能耗得過誰。美國之所以一邊有求於中國,另一邊還不肯放棄打壓中國的行動,原因就是它的思想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怕這怕那,美國思想出了問題
美國打壓中國原因是害怕,怕什麼呢?怕中國實力超過美國,怕中國的道路成為第二條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從而打破西方一元論,怕中國的成功促使更多的國家效仿並追隨中國,對現有的國際秩序和規則進行大範圍的改革和調整,怕黃種人成功,打破西方白人至上的觀念,怕中國的價值觀影響西方的整體團結,怕東方文明優於西方文明。
為什麼會怕這些呢?因為美國一直秉持着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思想,認為中美一定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美國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合作共贏,只有你死我活。那麼,進一步問,美國為什麼會有這樣過時的錯誤的頑固的思想呢?
原因就是美國的歷史太短暫了,240多年的歷史對於一個一般的國家來說也許有着足夠的治國實踐經驗,但是美國不同,美國是世界警察,自詡為世界秩序的主導者和維護者,想要管理好世界,240多年的歷史未必也太短暫一些。此外,在這240多年歷史中,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就幾十年歷史,再加上美國沒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還是一個移民國家,所以在美國人眼中只有利益,沒有戰略。
美國的戰略根本稱不上為真正的戰略,也許50年對於美國來說已經足夠長了,他們的布局也就只能到這裡了。所以,美國是一個沒有任何城府的國家,我們看到,只要美國足夠強大,就會表現出自信、幽默的一面,只要被別人追趕過緊,馬上就表現出緊張、敏感、易怒的一面。
所以,我們說,美國是紙老虎,只能值得我們在戰術上重視一下,戰略上藐視是應該的,因為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美國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兩國在戰略判斷能力、戰略執行能力方面有着天壤之別。
歷史總是會向前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確實表現出了一定的優勢,甚至由於技術革命的加持,讓美國這樣沒有能力的國家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但是,美國的能力是經不起時間的長久考驗的——肚子裡沒有東西,遲早會鬧出笑話,這就是美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趨勢。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中美之间再度泛起新的波澜。 此次率先按捺不住的,是特朗普。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火力猛攻,洋洋洒洒发布数百字长文,直指中国“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痛批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构成威胁”。 他在文中言辞激烈,一套套狠话接连抛出,甚至还亮出了“百倍关税”以及“软件封锁”这两张他惯用的“王牌”。 然而,剧情很快出现转折。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着重强调“不会取消与中方会晤的可能性”。 这出“先兵后礼、打打谈谈”的戏码,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初次见识。 但此次他如此急切,究竟是被何种因素触动了敏感神经呢? 触及经济要害,他暴跳如雷特朗普此次大发雷霆,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稀土政策心怀不满,实则是中国的举措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他在文中使用了诸多刺耳的词汇,指责中国“操控全球科技链”“充满敌意”,甚至将其上升到“道德耻辱”的高度。 不过,对于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来说,都清楚这种夸张的表述,往往是他情绪失控的外在表现。 中国此次的应对策略确实精准有力。 稀土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但它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以及军工系统中的地位,堪称“无可替代”。 反观美国,几十年来在稀土战略储备方面严重缺失,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 此次中国不仅没有丝毫手软,还顺势推出“全链条监管”“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特别港务费”等一系列组合举措,将整个供应链紧紧掌控。…
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战略变局。一场代号"蓝剑-2025"的演习,恰似一记惊雷,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天空中炸响。 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这场演习将在10月中下旬举行,由中国和沙特联合举行。结合近期的中东局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将与沙特举行联合演习】 沙特,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国家,几乎一直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在军事实力的天平上,利雅得把信任押在了华盛顿身上。但现在的美国却不那么靠得上了,面对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特朗普选择袖手旁观。这让海湾诸国不得不开始反思:今天是卡塔尔的遭遇,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开始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凭借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蓝剑-2025”似乎就是这段关系的生动注脚。 中国和沙特的联训,不只是为了提升彼此的海军战术技能,而是一种政治宣言:沙特正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希望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一道,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和自主的安全体系。 【中国舰队将“出征”阿拉伯半岛】 为什么会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其在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从那一刻开始,任何想要对沙特动手的力量,都不得不掂量一下巴基斯坦手中的核武器。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持续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沙军演这个平台,沙特可以直接向中国传达其战略需求。一旦双方达成共识,沙特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巴基斯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地区冲突,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沙特出钱、中国出技术、巴基斯坦出人力"的合作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重磅军事协议】 当中沙"蓝剑"军演的舰艇编队在波斯湾破浪前行时,这场演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它标志着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地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十余年的护航行动,是对中国远海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余批护航编队,为近7000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航。这种持续存在的海上力量展示,向地区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维护地区稳定的意愿,更具备相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