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火炮发射速度很难超过2千米/秒,电磁炮的弹丸速度范围可以轻易达到3~4千米/秒甚至更高,美军这样来形容电磁炮,从华盛顿特区开一炮,可以在90秒内准确命中费城的目标,两者之间距离为200千米,而据美军估计,一次这样的打击成本大约为2.5万美元~5万美元之间。本文接上篇:三种电磁炮原理详解
就目前而言,想要在200千米外投送弹药有几个方式,一个是空中打击,也就是用战斗机投送,比如凌空轰炸或者俯冲轰炸,另一个则是防区外滑翔弹药,还有则用战术导弹,无论是哪种,一次成本至少也要超过数十万美元,电磁炮的成本是传统打击方式的1/10,显然这个效率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兴趣。
中国电磁炮发展:或已全球第一
中国电磁炮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负责研发的是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206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7研究所),展开的是电磁轨道炮研究,1988年,303EMG型电磁炮第一次发射,当时的“炮弹”质量只有30克(百度百科资料)。
2001年5月,位于北京的有色金属研究院担负起高温超导薄膜研发工作,中国电磁炮研究开始加速。在2006年5月德国第13届国际电磁发射学术大会上,中国出了52篇论文,仅次于美国的72篇论文。
ThePrint在2019年2月6日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电磁炮进展的新闻,对中国电磁炮进展做了个简单的回顾(声明:本文均引用公开报道,请读者不要误以为笔者泄密):
2011年,中国在内蒙古白城火炮试验基地进行了国产电磁炮试射,其电磁炮长度达到了33.5米,靶标为12块60度倾角的混凝土、多层均质钢板靶标、不同厚度的单块混凝土靶标,据报道,10米混凝土靶和均质钢板靶均被击穿。
靶场环境
之后在国内关于电磁炮进展的新闻寥寥,基本都是随着全电推进的055大驱一起,因为像电磁炮这种耗能大户以及超大的体积,也只有大型驱逐舰才能装得下,因此关于055的全电推进和能量武器(激光)以及电磁武器(电磁炮)的说法那是满天飞。
现场混凝土靶标被摧毁
2018年2月份,网上突然爆出了一张072 II型“海洋山”登陆舰的照片,在这艘登陆舰的船艏位置有一门体型相当大的巨炮,炮管用迷彩条包裹,分成大小两节,炮塔与我国传统的舰炮有些类似,在大炮的面是三个不明用途的集装箱,显然这是一门电磁炮,而且看起来还是一门成熟度非常高的电磁炮。
国外媒体上也出现了这艘船的卫星照片,并且有专业人士已经测量出了这门大炮的尺寸,总长度为18.5米,比2011年在内蒙古白城火炮实验基地的电磁炮33.5米缩短了15米,电磁炮后的支援模块(电源以及控制系统)3个的数量也比美军的6个要少一半。
国外军事专家猜测,之所以选择072 II型“海洋山”登陆舰是因为登陆舰甲板下方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携带额外的燃油和电池以支持电磁炮测试。据报道,这次的电磁炮测试已经可以将一枚25千克的炮弹加速到7.3马赫(2.48千米/秒,另一说是2575米/秒),击中了250千米外的一个目标。
2018年4月27日,国外多个网站出现了内蒙古白城火炮实验基地的卫星照片,据军事专家的判读,在射击场上出现了6辆坦克、5辆步兵战车和3辆配备了不同口径的自行火炮,外网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在加快在地面平台上安装轨道炮的计划。
这表示中国在电磁炮领域已经小型化成功,不仅已经装舰测试,而且还在发展地面移动平台,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2018年6月21日,CNBC报道称中国在电磁炮领域的突破超出了美军情报部门的估计,表示以此进度中国将在2025年之前电磁炮就将正式服役。
中国电磁炮即将服役:美国却已于2021年下马
就在中国电磁炮如火如荼的发展之际,美国海军在2021年5月28日发布的一份2022财年预算中关于电磁炮的研究却没有获得任何资金,据Interesting Engineering的说法,雄心勃勃的“Railgun”项目已经被取消,将集中力量研发高超音速武器,15年的研发、5亿美元的投入付诸东流!咨询公司Avascent Group的国防分析师马修·卡里斯 (Matthew Caris) 表示:“目前轨道炮已经死了。”
美军的电磁炮研发史:从出生到死亡
美军的电磁炮研究同样可以追溯至1980年代,美国陆军实验室就开展了轨道炮的理论研究计划,1990年,美国陆军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合作建立了先进技术研究所 (IAT),该研究所专注于涉及固体和混合电枢、轨道-电枢相互作用和电磁发射器材料的研究。
看起来进展不错,但美军一直有个导轨烧蚀的问题无法解决,据美媒透露的消息,烧蚀问题在严重时只能发射几发就要更换导轨,即使在改进后仍然不理想,这一点在美国海军预算以及上舰试验的计划上表露无遗:
海军在2018财年预算中,原本独立预算内的EMRG(电磁炮)被包含在了RDT&E(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资金项目中,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原本在大量发射后应该会上舰测试,但美军迟迟都没有宣布上舰试验的计划,却迎来了中国海军的上舰试验,全球媒体为之哗然,不嫌事大的纷纷以中国海军电磁炮全球领先的标题戳了美军的肺管子,但电磁炮这种技术是硬碰硬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技术上有问题就是达不到上舰要求。
2022年财年的预算中,EMRG的资金已经消失不见,这表示美国海军的电磁炮项目正式寿终正寝,当然这并不表示美军未来就不再研究电磁炮项目,只要美军电磁炮技术上实现突破,那么美军的电磁炮项目一定会再次复活。
美日合作:日本电磁炮,搞了个大玩具
2022年1月5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将开发轨道炮以应对邻国日益发展的高超音速武器,在政府的2022财年初步预算提案中,有65亿日元(约5600万美元)被分配给轨道炮项目,防卫省在2016财年的补充预算中为该技术拨款10亿日元(约合864万美元),并建造了一个原型,该原型能以2,297 m/s的速度发射一枚直径16毫米的弹丸,这个尺寸的电磁炮差不多就是个大玩具。
不过这次日本的轨道炮将会和美国展开合作,双方利用对方的优势项目开发电磁炮,日方称美军电磁炮的电源技术领先日本,不过日本也有专家表示:
“We can’t rely on the U.S., which has turned to regular warheads. Japan will be at the forefront of development.”
我们不能依赖美国,他们已经转向常规武器研发,而日本将走向开发前沿
不是种花家取笑日本,按目前的进展来看,美国还是遥遥领先于日本的,只是在轨道烧蚀技术上一直无法突破,而日本居然口出狂言,实在可笑至极!当然对于日本这个有着侵略原罪的国家,任何动向我们都不能忽略。
英国也很早就涉入了美军的电磁炮研究,不过随着美国海军的电磁炮项目下马,其前景也是十分暗淡;俄罗斯同样在电磁炮领域有所研究,不过在2016年7月出现的原型电磁炮,还只能将一个15克重的塑料弹丸加速到了3千米/秒,这个技术水平和日本差不多,印度也投入巨资研究电磁炮,但是三哥嘛,大家都懂得。
2016年7月,俄罗斯科学家团队成功测试了该国第一台轨道炮(图片来源:TASS)
中国公开测试的消防电磁炮是206所(上文最早开始电磁炮研究的其中一家单位)研发的,其目的是森林灭火,选择电磁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与传统发射系统相比,发射时无火炬、无烟、无强噪声,无烟火,在使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无特殊要求。
而且该系统的优点包括灭火弹的初始发射速度高、飞行过程中速度可调可控,以及发射精度高;这是中国电磁炮技术成熟后的外溢作用,未来或者普及到消防领域,此时回过头看看当年同时起步研究的美国,却已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天!
2019年1月13日,商业内幕网站刊发了一篇相当反智的文章,标题就能看出来:
It looks like China will beat the US Navy in the railgun race — here’s why it may not actually matter
看起来中国将在轨道炮竞赛中击败美国海军:这就是看起来它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中国电磁炮领先了,所以电磁炮也不是那么重要啦!不知道这是安慰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不妨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轨道炮对中国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成功,但在军事上微不足道,因为它无法在高端冲突中发挥作用;国防专家、前美国海军军官布莱恩·克拉克表示,美军在轨道炮研发上遭遇了一些问题,这使得这些武器变成了麻烦而不是资产,不如把钱花在更重要的导弹和垂发系统上!
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 (CSBA)的国防专家克拉克告诉 BI,“美国在轨道炮上看到的工程挑战是这项技术的基础。” “任何轨道炮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这些轨道炮发射的炮弹,尽管比5英寸的炮弹更大,但它却比不上导弹的威力,因此其在打击任务中效率低下,而且导弹还能跟踪目标的直至击中为止。
美军难得有这种阿Q精神!笔者只设想一种场景,假如一枚50千克的炮弹,以10马赫的速度攻击300千米外的军舰,其飞行时间大约为2分钟左右,如果突破了电磁炮弹的弹道修正与制导技术,那么这枚50千克的炮弹就会成为一枚高超音速导弹,以无法拦截的速度撞击在军舰某个位置,就算不爆炸,仅仅是动能就能重创甚至击沉该军舰。
它的成本可能只有5万美元!如果未来能发射300千克级别的高超音速滑翔武器,那对方舰队的末日就到了;而在高超音速拦截上,假如多门电磁炮形成阵列,以3~4千米/秒(小质量更容易达到高速)的速度发射100~200克弹丸,对来袭的高超音速武器发起拦截,其命中率是相当高的,那么未来可能就没有美军什么事了。
美媒这种尬吹开始和湾湾的专家靠拢了,看看笑笑就算了,千万别当真!
54比45,共和党也拿不到关键60票,联邦政府继续关停,不知这次关停会持续多久。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联邦政府不是第一次关停了。美国还欠了联合国30亿,又想继续留在联合国? 自当地时间10月1日起,联邦政府因为预算资金分配无法达成一致已经关停,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二周。而现在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为了推动联邦政府运作而提出的法案全都未能通过。 此前特朗普对政府关停表现得非常淡漠,他第一任期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原因也比较类似。在特朗普手中,联邦政府关停是他对民主党施压的筹码。别看他现在是美国总统,掌管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对美国联邦政府关门负责,但特朗普会把一切的锅甩给国会和民主党。 在特朗普构建的一套叙事下,他的支持者们只会认为,联邦政府关停全都怪民主党不识抬举,都是民主党故意阻挠的结果。不过这不代表特朗普就安全了,随着政府关停,美国大使馆也停止工作、护照申请和更新都要受阻、机场出现延误,连国税局都已经无薪休假。 时间一长,美国社会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受影响。即便特朗普构造了一个民主党破坏一切的叙事,最后那些选民因为生活受影响,也会对特朗普不满。特别是金融市场和股市出现波动后,特朗普的金主们可不会手下留情。 所以共和党也在努力推动政府重新运作,他们一边阻止民主党法案,一边推行自己的法案,到头来就两边都过不了。共和党想把政府拨款法案延续到11月中下旬,还提出了短期拨款法案,但均被民主党否决,核心矛盾出在医保和税收补贴。如果两党不能联合解决,最后特朗普将不得不承担后果。 美国对自己家的财政资金如何分配都有如此大的分歧,对联合国就更加厚脸皮了。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常规预算会费约15亿美元,这部分是美国历年积欠的常规运营费用。另外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和今年都冻结过多个对联合国的专项拨款,与以上的金额加起来,将近30亿美元。 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这样拖欠巨额资金,导致联合国面临资金短缺,未来将裁减四分之一的维和人员,同时可能裁撤文职人员。联合国有官员说,美国打算先支付6.8亿,但此事尚未得到证实。 现在美国两党连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法达成一致,这6.8亿什么时候到位,就不知道了。不过就算美国对联合国有诸多不满,右派共和党也不想对外援助,特朗普还批评过联合国效率低,没什么用也希望美国继续保留联合国总部。 他表示,希望联合国总部继续留在纽约,并强调联合国“具有巨大潜力,如果管理得当的话”,这样联合国能更好地服务全球。这与他强调“美国优先”不冲突,特朗普只是批评联合国没效率,但不想让联合国搬迁。 在全世界,也就联合国的影响力能覆盖全球了。美国还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自然更愿意保留联合国总部。美国可以依靠在联合国的地位,与盟友国家联手,左右联合国的决策,让它更符合美国利益。 所以,即便欠联合国高额会费,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解决,他也要尽力保留联合国总部,绝口不提搬迁。不过美国把控联合国一事,其他国家也早就不满,各国纷纷在建立区域性,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的国际组织。特朗普这么干只会让其他国家继续另寻他法,这样美国的算盘也就敲不响了。
美国再次掀起对华关税风暴。近日,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综合税率飙升至130%,这也意味着对华关税税率将重回三位数。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中国实施所谓“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并放话称“3亿美国人都要做好准备”,摆出一副全民备战的姿态。消息一出,全球市场一片震动,美股率先崩盘,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集体暴跌。 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其实早有铺垫,特朗普在连番对外政策受挫、国内政府停摆、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用关税战重新塑造“强硬总统”的形象。这场加税行动表面上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报复,但背后的逻辑更像是一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操作。 就在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前一天,中国商务部连发六份公告,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原辅料以及五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措施是依法行使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意在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稀土是战略性资源,其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国家,有权根据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进行适度管理。 但这让特朗普极度不满,手里缺乏筹码的他,只能老调重弹,再度祭出“关税大棒”。他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囤积稀土”“胁持世界”,甚至放话称“若中国再采取反制行动,美国将提前增税。”换句话说,他就是不让中方反制,但这种典型的特朗普式逻辑早已被外界看穿:用威胁换筹码、用高调掩盖被动。只不过,这次他把赌注压得更大,也更冒险。 要知道,贸易战不是游戏。2018年那场关税战至今仍是前车之鉴。当时,美国农业出口受损严重,制造业投资骤减,物价上涨波及中下层群体。如今,特朗普要重演同样的剧本,美国经济能否承受,是个巨大的问号。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洛夫利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失去了实质效用,只会导致“双输”局面。关税的负担最终还是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问题”。它关乎两国如何定义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也关乎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加快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对美方关键技术的依赖。而美国在“去风险化”的口号下,也在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种“脱钩”并不现实。美国的芯片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中国的制造也仍需部分美方设备,全球化早已将两国的经济命运紧密捆绑。特朗普的极端政策或许能制造一时的政治噱头,但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市场用脚投票,美股暴跌、企业抗议、盟友观望,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这场“百倍关税战”损人不利己。连美国国内媒体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无能狂怒”。 而中国的应对方式,显得冷静而有条理。无论是出口管制、港务费反制,还是对外发声,中方始终坚持法律框架与多边规则,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商务部的回应几乎句句有理有据,强调出口管制是依法实施,并非“封锁”;同时也明确表示,中方愿与各国保持对话,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这种稳健的姿态,与特朗普的情绪化喊话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是美国的主导攻势,那么2025年的这场较量,已经演变成中国的战略反击。中方不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设定议题、掌握节奏。稀土牌、无人机牌、港务牌,每一张都带着针对性和战略意图。特朗普或许以为自己还能用关税压人,但这一次,中国显然已经学会怎么玩这套“游戏”:不盲目回应、不陷入节奏,而是用系统性反制让对方陷入困局。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回到理性轨道。特朗普政府如果继续以极限施压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只会加速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如今,连美国盟友都对“100%关税”心生警惕,担心全球供应链再次被撕裂。欧洲媒体评论说:“华盛顿似乎忘记了,贸易战没有赢家。” 总的来看,这场“加税风暴”不过是中美博弈长期化的一幕。特朗普想靠制造冲突来获得政治资本,但中方的冷静回应让他难以如愿。随着中国在关键领域不断突破,美国的施压空间越来越小。关税可以一时提升声势,却无法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绝不退缩。面对不公平的打压,中方的态度已经说得足够清楚:该反制就反制,该斗争就斗争。所谓“美国要打,中国奉陪到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战略自信与综合实力基础上的现实判断。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与美国较劲,而是保持自身节奏,继续在风浪中走稳步子,做自己的事。风暴再大,也吹不走一个坚定前行的中国。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