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北溪管道被炸後, 詭異的一幕出現了

资料图

北溪管道被炸后,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还记得当时哪条信息传播最广吗?

没错,就是波兰前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很简单的一条推特,配了一张气体泄露的海面图,上面是一句话:谢谢你,美国(Thank you, USA)。

够有内涵吧。

他可能觉得还不过瘾。后来又解释说:20年来,乌克兰和所有波罗的海国家都反对建设北溪管道,现在,价值200亿美元的废铁躺在了海底,这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罪恶决定的又一代价。

为表达心中的欢快,他专门发了一条波兰语的推文,然后用英文解释说:这是一件小事,但波兰人却充满了欢乐。

反正,“谢谢你,美国”这条推文,刷屏了。全世界都看得目瞪口呆:北溪管道被炸,波兰前外长感谢美国,这不是昭然若揭吗?

以至于不少西方人痛骂:西科尔斯基,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些人则在嘲讽:

西科尔斯基:谢谢你,美国。

俄罗斯:谢谢你,西科尔斯基。

最新的结果,西科尔斯基悄悄删除了上述推文。

为什么要删?

西科尔斯基没有解释,只是发了这样一条推特:我很高兴,波兰所有政府斗争了20年的北溪管道陷入了瘫痪,但这对波兰有好处。希望丹麦调查找到真凶,我自然而然地作出谁有动机和能力干这件事,这仅仅是我自己的假设。

大概率吧,波兰前外长受到了波兰和美国方面的巨大压力。有些话,你怎么能说出来呢,你这不是明显的高级黑嘛?

最后,堂堂波兰前外长,也不得不删帖。

删了,就算完了?看到有些人分析,这样一删了之,不是更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很诡异的,还不仅仅是波兰前外长删帖。

别忘了,北溪管道被炸后,拜登有一段与记者对话的视频刷屏了。

拜登:如果俄罗斯发动入侵,那就不会有“北溪-2”,我们将终止它。

记者:但是,这个项目在德国控制之下,你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拜登沉思了一下:我向你保证,我们将能够做到这一点……

俄罗斯方面立刻不依不饶,很有个性的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强烈要求美方给出解释:说,拜登的威胁,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美国总统拜登有义务回答这个问题……人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就算他所说的话难以理解,也不能免除这项责任。欧洲必须知道真相!”

拜登怎么回应呢?

白宫女发言人让-皮埃尔开始打太极拳:拜登所说的“终结”手段,其实是指推动德国政府冻结“北溪-2”项目,美国不应为“北溪”管道遭破坏的事件负责,美国支持欧洲进行调查……

真的就是这样吗?

扎哈罗娃嘲讽,白宫的解释是“可悲的”,“我听说白宫新闻秘书昨晚试图解释自己,除了怜悯之外,她无法唤起任何东西,甚至笑声——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毕竟,按照德国明镜周刊的说法,对深海海底的北溪管道进行破坏,这不是简单的破坏,很可能是“潜水员或小型潜艇”在管道上安装了爆炸装置,只有“国家行为体”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该周刊还透露,早在几周前,德国政府就收到了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警告,称位于波罗的海的“北溪”管道可能会遭到袭击。

那到底哪个国家干的呢?

反正是罗生门。

很有意思的是:俄罗斯怀疑是美国,波兰前外长也感谢美国,很多西方人也吐槽可能是美国,但在西方主流媒体上,清一色是怀疑俄罗斯。

你没看错,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推测中,俄罗斯才最有嫌疑。

就以CNN为代表吧。

CNN的报道就引述西方情报官员话说,在管道被破坏前,在周边海域看到了俄罗斯的军舰,而俄罗斯是该地区“唯一被认为有能力和动机故意破坏管道的国家”。

因此,这些“目击事件”引起了美国和欧洲官员的关注。一名美国高级官员和一名美国军方官员表示,他们将俄罗斯视为“北溪”管道事故的“主要嫌疑人”。

言下之意,破坏行动,就是你俄罗斯干的。

气得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破口大骂,认为一些国家指责俄罗斯是幕后黑手,完全是愚蠢,充满了偏见,很简单的道理,管道这样被破坏,对俄罗斯没任何好处,反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俄罗斯媒体则披露,在管道遭到破坏前,发现多架美国军机曾在事故海域周围徘徊。

换句话说,这里靠近西方国家,是你们的地盘,你们才最有嫌疑。

波兰前外长无奈删帖,拜登辩护我不是那意思,西方媒体暗示俄罗斯才是幕后黑手,俄罗斯媒体反击当地有美国军机……真是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谁干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后果肯定是严重的,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损失。几个层次吧。

1,管道被炸,大量气体泄露,对俄罗斯来说,这是最直接的重大经济损失。我们还不提对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巨大破坏。

2,维修需要等气体排空后,但海水会迅速腐蚀破损的管道,如果维修不及时,那几百亿美元的管道,真可能会成为一堆废铁。

3,对德国等国来说,意味着最后念想的破灭。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以前占到了欧洲天然气供应的40%多。现在,凛冬将至,短期内不可能从俄罗斯得到天然气了。

4,这是对欧洲重大基础设施发动攻击啊!按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说法,欧盟将作出“最强有力反应”。也就是说,欧盟这次不会息事宁人,对这种军事攻击,肯定要猛烈报复,甚至不排除启动北约第五条,即“各方同意,在欧洲或北美对其中一个或多个国家进行武装攻击应被视为对它们所有人的攻击……”

5,那问题来了,如果真是俄罗斯(姑且我们不放弃任何假设)干的,那北约真对俄罗斯动手?如果真这样以牙还牙,那意味着,一场乌克兰危机,将演变成一场新的世界大战。

6,如果是美国、英国或波兰干的,那可都是北约国家,德国和欧盟怎么报复?跟美英断交?北约对自己开干?

7,最可怕的,是底线没有了。这一次,不再是恐怖组织,而是国家直接发动攻击。如果这样没有节制,那世界上所有超级工程,都不会再有安全感。今天可以攻击北溪管道,那英法隧道呢?那各种大桥呢?那核电站呢?

人类一旦失去了敬畏,这个世界,哪一个地方能有安全感?哪一项超级工程不得不做最坏的考虑?

 

我们唯一庆幸的,就是这里远离中国,所有恩恩怨怨,都与中国没一毛钱关系。不然,你看吧,说不准一些人的帽子,马上扣到中国头上,甚至不排除有西方情报官员称:那里,发现有中国军舰出没过……

但我也真别说早了。网络上一个段子就这样说:

北溪管道谁炸的?

俄罗斯?阀门就在自己手里,用得着炸管子吗?

德国?就等这些管子送气过冬呢,绝无可能。

确实,谁受益最大,谁嫌疑最大

……

没错,正是在下,

义乌电热毯批发商。

这肯定是段子,那千万也别传太广了。不然,说不准有些西方政客可真信了:好家伙,西科尔斯基,你真是污蔑美国,我说就是他们中国人干的吧……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不聲不響,中印關系加速回暖,邊境士兵互換糖果,美國幫了大忙

10月21日,印度迎来了排灯节,中印边境士兵也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了交换糖果,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时的剑拔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肯定,印度媒体的积极报道,都为这一事件赋予了超越象征意义的实质内涵。 而在这背后,一个关键的外部因素正在悄然推动着中印关系的转圜。 边境线上的糖果交换,从来不是简单的礼节性往来。 在2020年边境冲突后,这一传统的中断与恢复,恰如中印关系的晴雨表。 今年的排灯节互动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其发生的广度与深度均超越了以往。 与去年仅在两个“摩擦点”的有限交流不同,今年实控线沿线多个边境点的同步互动,显示双方在建立更高层次的互信机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基层互动得到了双方外交层面的及时背书。 就在糖果交换事件前后,中印双方在多个层面展现出了默契的配合。 比如中印之间开始恢复航班,印度不再死命盯着中国,这种微妙变化,往往预示着政策层面的实质性调整。 当中印关系出现转机时,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双边层面。 近期美国对印度政策的重大调整,成为推动中印关系回暖的关键催化剂。 今年8月,美国政府对印度商品加征的50%关税,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对新德里对美关系的幻想。 这一惩罚性关税不仅打击了印度的出口产业,更向印度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美国的战略棋局中,印度终究只是一枚棋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中印士兵交换糖果的同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对印贸易评估报告,坚持要求印度在农产品采购、数字贸易等领域作出更大让步。…

19 minutes ago

剛拿下稀土大單,特朗普又要開第二槍,全球收到通告,中國被做局

在成功斩获稀土领域的重大订单后,特朗普政府随即针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意图?特朗普试图在稀土这一关键议题上寻求突破,他的这一策略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呢? 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会晤,并签署了一项关键矿产协议。当天,特朗普对记者表示,“再过一年,我们将拥有如此多的关键矿产和稀土,你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不仅如此,在刚刚斩获稀土大单之后,特朗普政府又将矛头指向中国,意图发起新一轮攻势。据彭博社22日消息,为与中国企业展开竞争,美国特朗普政府正采取“非传统”手段介入谈判,力促一家美国企业获得哈萨克斯坦境内那座全球最大且尚未开发的钨矿开采权。须知,钨乃是制造弹药、炮弹以及其他各类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金属。 据彭博社消息,白宫参与相关谈判,此举被视为美国为拓宽关键矿产供应渠道、逐步降低对中国依赖所采取的策略之一。当前,中美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角力,已然成为全球两大经济体贸易摩擦中的关键议题。近期,美国接连对中国采取两项动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国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局中,美国此举意在向全球宣告,在稀土这一关键问题上,白宫即将打破现有格局。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在稀土产业,尤其是重稀土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这固然得益于自身丰富的关键矿产储量,但更关键的是掌握了核心提炼技术。美陆军副参谋长直言不讳:“连稀土都无法自产,何谈战略地位?”他指出,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链。尽管美国有稀土矿,但产业链仍被中国主导。从战机磁性材料、传感系统到各类精密装备,美军现代化武器均依赖稀土。若关键资源受制于人,尤其是中国,美国战略自主将无从谈起。最新消息,F-35战机因稀土短缺再度延迟交付,每架需约400公斤稀土材料。 若如特朗普所言,拿到稀土矿大单就能解决美国军工业的稀土需求,那么美国也不必在中国出台稀土新规后反应激烈、无端指责了。 其次,如今美国能否从无到有打造稀土产业链存疑。 特朗普积极推动和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这些矿产出口大国合作,无非是觉得这些国家有现成的矿业生产线,美国可以直接拿来就用。但问题是,这些国家有矿业生产线不假,可它们都不是关键矿产的成品生产线。要知道,澳大利亚开采的稀土矿,有超过90%需要送往中国进行精炼处理,然后再从中国进口成品。说得直白一点,如今美国的海外关键矿产投资,其实就是个悖论。美国满世界寻求中国以外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够在稀土领域建设一条“去中国化”的新产业链。但问题在于,如果美国具备这种能力的话,也就不至于到处寻找合作伙伴。 美国多数关键矿产项目短期内难以投产,这将在其国家安全上留下重大隐患,毕竟这些矿产对商用和军用产品生产意义重大。未来十年,锂、铜及武器制造所需的镝、铽等稀土矿物需求将持续走高。 美澳在国防领域的合作前景究竟如何?从拜登政府主导下推进的美英澳“AUKUS”合作框架中,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曾有意向澳大利亚出售“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此举意在巩固与澳大利亚的盟友关系,并加强美国在第二岛链地区的军事部署。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共和党议员的反对,导致“AUKUS”框架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而今,随着美澳稀土合作协议的正式落地,民主党方面或许正寻求借此契机展开反击。 特朗普清楚刚才所谈的问题。若他真有信心在一年内重建稀土产业链,就不会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多次妥协,以至于被嘲讽为“TACO”。但对他这种靠煽动民粹情绪掌权的人而言,“赢”才是头等大事。如今,他在对华贸易战中屡遭挫败,“赢”的机遇愈发渺茫,便只能靠谎言来拖延时间。因此,美澳稀土合作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美国能否独自构建稀土产业链,这些并非特朗普真正关心的。他只需在白宫主页上营造出“赢”的假象。现实中,他仍会向中国低头,请求恢复稀土出口和对美大豆贸易。

27 minutes ago

中美兩年暗戰曝光!美國網攻瞄向北京時間,東風-61想打準都靠它

国家安全部门公布了一起持续两年多的网络入侵案,美国国家安全局从2022年春天就开始动手,针对咱们国家负责时间基准的那个机构下手。这事曝光后,很多人觉得新鲜,因为平时大家想到网络攻击,总联想到银行或者电网啥的,这次瞄准的却是管“北京时间”的地方。北京时间不是手机上随便看的那种简单东西,它是整个国家运转的底子,从军队到老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它。要是真被搞乱,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国家授时中心在陕西西安蒲城那边,专门管全国标准时间的生成和传播。里面有高精度地基设备,不是随便报个时那么简单,而是给国防、金融、电力、交通这些领域提供精确到纳秒级的同步服务。纳秒啥概念?一秒钟分成十亿份,那就是一纳秒,光在这点时间里只能跑30厘米远。你想想,现代社会啥都靠这个精度运转,没它,很多事就乱套了。 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什么盯上这儿?因为授时系统是国家命脉的一部分。军事上尤其关键,就拿东风-61导弹来说,这玩意儿今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上第一次亮相,射程能到1.2万到2万公里,固体燃料推进,用16轮车拉着机动发射,能带多个独立弹头。它的打击准头全靠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实时校准,而导航的核心就是授时。 时间偏差哪怕0.3秒,导弹就偏2.6公里远,对追求米级命中的战略武器来说,这等于废了。北斗系统给的20纳秒精度,地基增强后能到1纳秒,确保东风-61在远距离上还能精准分离弹头,避开敌方拦截。反舰导弹东风-21D也一样,10米内锁住航母,全靠这个同步支持。要是授时被扰,导弹协同、舰载机调度这些军事行动就没法玩了。 民用方面也离不开。5G基站用TDD模式,得严格对齐时间,不然信号就乱。金融交易一延迟,股市转账就出问题。电力调度要是不同步,电网可能崩。航空航天、交通控制啥的,全指着这个。授时中心还给国际标准时间提供数据,一旦出事,不光中国,全世界时间基准都可能晃荡。国家安全部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攻击就是想窃取数据,顺带预置破坏能力,搞不好就瘫痪整个系统。 攻击怎么干的?从2022年3月25日开始,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某个国外手机品牌的短信服务漏洞,偷偷控制了授时中心10多名员工的手机。手机里通讯录、位置、记录啥的全被扒拉走,尤其是网络管理员的设备,直接给了他们办公电脑的登录权限。这步是外围突破,典型的全链路渗透,从个人终端入手。2023年4月18日以后,他们用这些凭证,多次在咱们的深夜到凌晨时段,通过美国本土、欧洲、亚洲的服务器当跳板,登录那些电脑,扫描内部网络布局。攻击源头藏得深,用伪造证书绕过杀毒软件,还加密擦除痕迹。 2023年8月,一直持续到2024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升级了,专门为这个目标部署新平台,用了42款特种武器。这些武器包括隧道工具、窃取模块啥的,形成多层加密通道。从管理员电脑跳到内网,试着碰认证服务器和防火墙,直奔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去。每次动手前,还远程关掉主机防护,干完事删日志。国家安全部和互联网应急中心溯源分析,确认这些工具跟美国已知的“怒火喷射”平台类似,代码好多是2016到2018年写的,说明他们技术迭代没跟上,但隐蔽性强。 为什么说这是两年暗战?因为这不是一次性的事,而是分阶段推进。先监控手机,偷数据;再探网络,找弱点;最后植入武器,预备破坏。整个过程跨了拜登和特朗普两届政府,显示美国对这个领域的重视。只有中美有能力独立研发国家标准时间设备,上世纪90年代咱们还依赖西方数据,航天发射时吃过亏。现在实现自主,建了短波、长波、北斗卫星多方式互补的网络,加上光纤技术抗干扰强。单一通道出问题,不影响整体。敦煌授时台2023年9月开工,就是高精度系统的扩展部分,美国国家安全局刺探的焦点可能就在这儿。 案子怎么破的?国家安全机关联合应急中心,及时固定证据,指导授时中心断开链路,升级防护,清除隐患。没造成数据外泄或服务中断,系统照常跑。曝光后,美国大使馆没直接回应,就说中国是网络威胁啥的,典型的推卸。西方媒体报道时,也提到中美互相指责,但中国强调有铁证。全球网络安全圈子震动,因为这暴露了基础设施成新战场。关键岗位用境外设备隐患大,这次手机漏洞就是突破口,推动大家用国产东西。这两年暗战曝光,提醒大家网络安全人人有责,别小看时间基准,它连着国家命脉。

20 hours ago

武統、和統都沒希望?寶島一專家:大陸已走上“第三條路”!

前言 这几年,关于两岸统一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人喊“武统”,有人盼“和统”,可不管哪种方式,似乎都走得艰难。大陆不想轻易动武,但台湾方面也迟迟不松口。 就在大家以为局势陷入僵局的时候,2023年,台湾军事专家谢寒冰抛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观点——大陆其实在走第三条路:“逼统”。 所谓“逼统”,就是不打仗、不谈判,而是通过持续施压,让台湾“自己”觉得不统一就活不下去,从而主动寻求统一。听起来狠,但谢寒冰认为,这或许是目前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 那到底什么是“逼统”?大陆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条路上的? 两岸七十年拉锯:和统太慢,武统太险 要理解“逼统”,得先明白前两条路为啥都行不通。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民党退守台湾。两岸从那时起就一直分治。几十年来,大陆一直希望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问题。 1979年,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希望台湾能以类似香港、澳门的模式回归。 八十年代的时候,大陆还非常“客气”。那时候的领导人为了展示诚意,提出了著名的“叶九条”——甚至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行政系统,条件相当优厚。可几十年过去了,台湾始终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反而在美国的支持下,越走越远。 到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出现过一点松动,比如“老兵回乡探亲”、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1992年的“九二共识”等等。这些都算是“和统”的基础。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随着岛内“台独”势力壮大、民进党上台,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几乎被消耗殆尽。 至于“武统”,虽然大陆军事实力越来越强,但问题是——战争的代价太大。解放军若真跨海登陆,即使能打赢,也可能造成严重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国军事介入,局势会变得极其复杂。 所以,“和统”太慢,“武统”太险,这就让谢寒冰提出的第三种方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不打仗,用压力逼台湾自己回归…

20 hours ago

美航母剛進南海,澳P8A就來挑釁,中國戰機釋放幹擾彈,戰艦開火!

P8A反潜巡逻机来南海挑衅,目的很明确。美国航母打击群刚从中东进入南海。 美航母刚进入南海,澳大利亚的P8A反潜巡逻机就敢来西沙挑衅,中国战机果断释放干扰弹驱离,与此同时,战舰也在南海开火,舰艇编队对模拟“敌舰”实施精准打击,这一连串事件的背后,是美国战略重心正在转移。 10月19日,澳大利亚一架P-8A反潜巡逻机未经批准闯入中国西沙领空,中国战机立即升空拦截并释放干扰弹,现场画面被外媒形容为“惊险至极”。南部战区空军发言人李健健大校公开声明称,澳方军机的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极易引发海空意外事件,中方依法依规进行了有力反制、警告驱离。措辞罕见的“有力反制”四个字,显示出这次事件的严重性。 公开报道显示,这已是澳大利亚军机近年来至少第三次类似的行动,2022年5月,澳军机曾逼近西沙领空;今年2月,类似事件再度上演。那为何澳大利亚敢一再挑战中国主权? 从时间上来看,澳大利亚此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协助美国对中国海域进行监视,干扰中国正常军事活动。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铁杆盟友,其行动往往与美国战略部署紧密联动。此次P-8A的挑衅时机,恰逢美国航母编队进入南海,两者显然存在协同性。 更深层的原因是澳大利亚对美国的依赖性,自2021年加入AUKUS联盟后,澳大利亚的战略定位从“南太平洋守门人”变成“印太前沿哨兵”。它不仅获得了核潜艇技术的支持,还被要求在南海和东南亚方向上分担军事压力。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把澳大利亚变成了对华军事行动的延伸。 而澳大利亚政府内部早已形成一种“展示忠诚”的政治逻辑,每当美军在西太行动,澳方就要以军事侦察、联合巡逻或舆论表态的方式配合。派P-8A飞临西沙,就是典型的配合动作,既给华盛顿一个交代,又在地区事务中刷存在感。 同时,澳军选择P-8A“海神”型巡逻机,不是偶然。这种飞机具备强大的水下声呐侦测、电子信号监听和远程反潜能力,飞到中国岛礁附近,目的不在“演练”,而在探测。其任务核心是搜集中国舰艇、潜艇以及防空雷达的实时数据,为美国情报体系提供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这次释放干扰弹,是标准的战术警告动作,它既不是实弹攻击,也不是危险操作,而是一种精确的信号传递。第一层含义,是警示澳军机立即退出中国领空;第二层含义,是表明中国空军已进入实战状态,任何再度靠近都将被视为敌对行为;第三层含义,是告诉美国,中国的底线不容试探。 南部战区使用“有力反制”的说法极为罕见,这意味着解放军的行动已经从“防御性应对”转入“主动威慑”阶段。对澳军的应对不再是例行驱离,而是针对性压制。尤其是在美航母刚刚进入南海的背景下,这个动作显然带有战略层面的宣示意味。

20 hours ago

美發現不得了的事:3顆衛星壓制航母打擊群,中國還藏有更大底牌

2024年初,香港《南华早报》扔出一篇报道,直戳美国海军的软肋:中国一个电子战实验室搞了个模拟,证明只需三颗低轨卫星,就能让一支美军航母打击群的雷达彻底失灵,然后高超音速导弹趁机直捣黄龙。 五角大楼那边估计得连夜开会,琢磨怎么补窟窿。 中国电子战装备实验室的团队,用电脑模型重现了东海一带的美军编队: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在中枢,四周护着宙斯盾驱逐舰,雷达天线一刻不停地扫荡海面。 卫星入场后,事情就变味了。这些低轨家伙,高度才几百公里,响应速度快得像街边外卖小哥。它们先捕捉SPY-1D相控阵雷达的脉冲信号,那雷达是美舰的眼睛,能探测上百公里外的目标。 可卫星一放高功率电磁波,干扰比轻松破10分贝,雷达屏上顿时雪花点点,分不清导弹轨迹还是背景噪音。实验室数据清楚显示,两三颗卫星就够瘫痪整个群的探测链,导弹突防窗口拉大到50公里内,美舰的SM-6拦截导弹再牛,也来不及反应。 中国在卫星稳定上走在前头,2019年底发射的天琴一号,就用无拖曳控制系统,抵消大气阻力、太阳压力啥的,轨道偏差小到纳米级。全球就中美俩国家玩得转这手,俄罗斯的芍药卫星虽也搞电子战,但精度差一截。 2024年7月,又有报道说中国海军科学家用免费低分辨率卫星图像,就能全球追踪美舰,算法一优化,模糊照片变清晰目标。 搁在信息战时代,这叫降维打击。美军航母群再壮,雷达链一断,就等于戴着眼罩打拳。2025年4月,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直言,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能在开战头几分钟内干掉所有航母。 数据摆在那:鹰击-21导弹,平均6马赫,末端10马赫,射程1500公里,从陆基或舰载发射,助推阶段就钻云霄,滑翔体机动闪避,像猎狗追兔子。2022年4月渤海湾试射,显示它精准命中海上靶船,水柱冲天。结合卫星掩护,拦截难度翻倍,美智库CSIS评估,突防率高达95%。 当然,这套组合拳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中国导弹路子走得稳,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东风-21起步。DF-21D是全球首款反舰弹道导弹,1991年服役,射程1500公里,路基机动,末段再入大气层时速度8-15马赫,能变轨躲拦截。 美海军早年测试过,太平洋演习里SM-3导弹追不上,碎片散海面。到了DF-26,射程拉到4000公里,2024年4月CSIS报告说,它的DF-26B变体带主动终端导引头,专盯移动目标,像航母这种大家伙,跑不掉。 珠海航展上YJ-21实打实露面,模型转着圈儿,参观者围一堆。规格上,它外形像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末速4-6马赫,但中国版加了高超音速滑翔头,机动路径复杂,宙斯盾系统难缠。 全球时报9月报道,DF-17、DF-26D这些高超音速家伙,全天候作战,精度内5米。美方2025年5月国会报告直指,中国海军到2025年底舰艇总数超美,395艘对美海军的290艘,反舰导弹全覆盖,从岸基到舰载,一网打尽。 更大底牌呢?不止这些。 国防新闻分析,中国军方瞄准美水下传感器网,潜艇战略里,这网是最大绊脚石。中国反潜能力虽在追,但结合卫星,未来链条更全。…

20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