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中國部分工廠拒絕美國的新訂單 美國著急了?三天兩頭給中國問好

近期數據顯示,美國的2021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6.4%,相比於2020去年的-3.5%的增長率,看上去美國這新一屆政府,可謂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經濟翻身仗。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看着國內生產總值是蹭蹭蹭地上漲,而美國卻急了,這段時間,美國的貿易代表、財政部長到國務卿,可謂是三天兩頭給給中國打電話,輪流來跟中國問好。

那麼,為什麼國內生產總值上漲了美國反而急了呢?一向趾高氣昂要跟中國打經濟仗的美國為何又拉下面子三天兩頭來跟中國問好呢?

兩年前,美國政府還趾高氣昂地提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要跟中國打貿易戰,一副與要中國老死不相往來,在經濟上餓死中國的樣子。

然而,兩年後,中國不僅沒有被餓死,反而一直在經濟上穩中前進,反而美國,不是差點被餓死,就是差點被撐死。

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美國差點被餓死,即是說在全球新冠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美國政府由於抗疫失敗而喪失了近60萬民眾的生命,加上國內民族矛盾再次尖銳且兩黨選民的大規模衝突。

 

這一系列天災人禍讓美國社會的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以至於美國在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呈現-3.5%的增長率,創二戰以來的最低記錄。

因此,上一屆美國總統也在一片質疑中下台,而面對挨餓的情況,美國的新屆政府也沒有要腳踏實地謀發展的意思,而是選擇大量印刷美元,試圖將自己的經濟危機轉移到美元貿易區的其他國家。那麼,美國憑什麼這麼做呢?

這還得從二戰說起,由於美國在二戰中,相對於其他的世界大國,所受的影響較小,因而美國不僅不用面臨國家存亡問題,還在戰爭中向二戰的主要參戰國出售了一大批武器,狠狠地發了一波戰爭財。

 

由於戰爭幾乎沒有打到美國本土,因此在戰後,美國也不存在戰後重建的問題。相反,美國還發起馬歇爾計劃在經濟上扶持歐洲,以及後來的日本。

憑着對這些在世界上具有較大話語權的國家的扶持,美國也趁機聯合這些國家,制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這項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除了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等全球性金融機構以外就是將美元與黃金掛鈎、且將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這也是該體系被建設的根本目的。

為什麼要將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呢?因為在當時,各國貨幣匯率紊亂,只有黃金的價值是穩定的,因此各國貨幣在相互交易時,都以黃金的價值為標杆。

而現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將黃金與美元掛鈎,也即是說,各國的貨幣交易都必須以美元為標杆,而以美元為標杆,換句話說,就是為了進行最有效率的交易,各國都只能以美元來相互交易。

而這第二條,將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直接掛鈎,也即是說各國貨幣能兌換成美元,這一條也可謂是讓世界各國用美元進行相互交易的「配套措施」。

然而,黃金的總量總是有限的,這也就限制了美元的發行量,因此,後來美國政府將美元「與黃金掛鈎」修改為「與石油掛鈎」。

 

石油是什麼?是各個國家軍事建設和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資源。因此,將美元與石油掛鈎,也即是說各個國家進行石油貿易,都必須用美元進行交易。

而各個國家要發展,誰都離不開石油,也就誰都離不開美元。

這個時候你可能要問憑什麼美國說美元跟什麼掛鈎,就能跟什麼掛鈎呢?

說到底,還是基於二戰後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強大的綜合國力,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則成為了世界上各方面都一騎絕塵的超級大國。

歐洲各國及日韓新等全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大國和經濟強國也幾乎都歸於美國麾下。

因此,各國想要擁有穩定的發展環境和經濟利益,都不得不討好美國,也就不得不屈服於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

而美元能與石油掛鈎,也主要基於美國對石油的主要產出國——中東各國的控制力。

而各個國家都不得不用美元進行交易,不僅讓美國能隨時掌握各國的戰略資源儲備情況,還讓美國具有掌握世界經濟命脈的資本。

 

畢竟,各國不得不用美元交易,也就不得不將美元作為外匯儲備,而這一儲備,也讓美國具有了對各國「割韭菜」的能力。

「割韭菜」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問題我們放到待會來講。

就這樣,美國通過將美元與石油掛鈎,徹底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金融體系。

逐漸膨脹的美國也在近幾十年中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自認為將全世界的經濟命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國也逐漸將整個世界都當成了為提供原材料以及別的低端製造業的工廠。

於是,美國將大量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代表的低端產業逐漸提出國門,轉移到別的國家,例如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這樣,既能以低廉的成本來獲得這些低端產品,也能讓更多的高貴勞動力——美國人來發展更加精尖的高科技產業,意圖將全世界範圍內的所有高精尖技術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為在美國看來,這些高精尖產業,在這個新的時代,不僅是生產力、戰鬥力,還是對其他各國的絕對的壓制力。誰掌握了這些高精尖技術,誰就能握得這個時代的絕對的霸權。

 

 

那麼,或許你会说,这些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人才也是要乾飯的,如果你連最基本的供應生存的柴米油鹽都沒有,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證,這些高精尖人才也不好發揮本事啊。

如果你這麼問,美國人就會告訴你,我們掌握着全世界的經濟命脈,沒有人能拒絕美元,只要我們有美元,就能隨意獲得來自全世界的低成本產品。

如果你再問,如果你們沒有美元了呢?美國人或許先露出一副看智障的眼神,然後不屑地說:印就是了,反正沒有人不會臣服於美元。而美國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2020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之後,美國政府採取了狂印美元的補救措施。那你肯定會問,狂印美元?那美國不會擔心通貨膨脹嗎?

答案是:是的,美國人仗着美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從不擔心通貨膨脹。

美國人的信心來自哪裡?首先,由於全世界各國都在使用美國交易、且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因而美元的流動率在全球範圍內非常之大,甚至大過美元在美國本身的使用。

因此,可以說,加入美國多印1美元,導致了這1美元的通貨膨脹,其中可能有7分都會消釋到其他國家的貿易中去了,因而美國本土承擔的膨脹係數就相對較低。

而實際上,所謂通貨膨脹,也就是市場上的貨幣多了,而貨物的供應量未變,因此單位貨幣能購得的貨物就會減少,也就會呈現所謂「錢不值錢」的局面。

然而,雖然美國自己只承擔這多印出來的1美元的3美分的通脹,但是,貪婪如美國卻連這3美分的通脹代價都不想付出。

而它所採用的迴避損失的方法,就是我們所謂的「割韭菜」。「割韭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美國先肆意地印刷美元,再在此基礎上通過加息降息的方式來收割他國財富。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那就是,美國每次加印美元,各國往往也會加印自己貨幣,以保持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因為對美元的增值對於許多國家,尤其是出口型國家來說,可是是個災難。

本國貨幣升值,也就意味着貨物的對外售價也會在實際上隨之變高,這就完全不利於貨品的出口。

狂印美元之後,美國就會以這些錢來夠購買外國的產品,這些美元也就變成了各個國家的外匯儲備。

而由於這些美元並不能在出口國國內流通,因此往往也只能用來買美國國債,這樣,這些錢又回到了美國國內。就這樣,美國實際上除了印錢之外什麼也沒做,卻實際地獲得了他國的貨物。

而等美國經濟恢復之後,它就通過加息的方式,使這些流通到外國的美元再次回到美國,這下市面上流通的美元就會一下子減少。

接下來會出現什麼局面呢?那就是由於各國為了讓自己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保持穩定,而跟着美國大肆印刷本國貨幣,然而,現在市面上的美元減少了,自己的貨幣的流通量卻大幅增加,由此而嚴重貶值。

更糟糕的是,自己國家的貨物卻又被美國人「買」走了。就這樣,這些國家就同時面臨貨幣的購買力大幅貶值,貨物還供不應求的局面,換句話說,就是經濟危機。

而這一切對美國來說,卻沒有任何影響。

然而,這一次,當美國再次瘋狂印鈔的時候,作為出口大國的中國卻沒有跟着美國一起玩。那中國哪來的底氣不跟美國玩呢?

那就是,在這場疫情中,幾乎所有的國家的生產力都遭受了嚴重的影響,尤其專為美國打工的印度。

而中國卻因為高效率抗疫而在這場危及全球的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甚至在全球經濟大衰退的2020年還能實現經濟的正增長。

因此,在全球其他工廠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各國都不得不跟中國做生意。

這樣,即使因為中國不跟隨美元狂印鈔票,導致人民幣的匯率變高,也對中國的出口不會具有太大的影響,因為,美國除了跟中國做生意之外,別無選擇。

那麼,中國不跟隨美國印鈔會給美國帶來的經濟影響呢?首先,在全球疫情爆發的情況下,各國都自身難保,也就不會再去想做生意的事,也就對美元外匯不會有太大的需求量。

因而,美國這一次再狂印美元之後,不僅沒有韭菜可以割了,還由於美元在全球範圍內的流通率大幅降低而足足得自己承擔了這次的通貨膨脹。

前段時間的數據顯示,美國的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指數上漲了3.1%,為1992年以來最高值。然而,由於之前的經濟危機,美國國內在物價上漲的通知,人民的收入還下降了13.1%,這可是個大數字!

不僅收入降低,還由於通脹,美元的購買率還下降了1.1%。

因此,可以說,現在的美國,無論是國內經濟情況,還是國民的生活質量,都急劇下降。而美國那6.4%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實際上都是由於狂印美元還印出來的「水」。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才不得不天天跟中國經貿部問好,希望能夠跟中國做生意。

這不僅因為現在的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上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更因為在全世界其他國家都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也只有中國能夠擔任美國經濟的救星。

然而,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割韭菜」的手段,土耳其的被「割」到鮮血淋漓的樣子還歷歷在目。

而現在美國竟然還想再割中國,自然是痴人說夢。中國毅然拒絕了美國的要求,不僅政府拒絕借錢給美國,民間的工廠也拒絕了美國的經濟訂單。

失去了中國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後,美國終於還是引火燒身。

這不僅讓人想起前段時間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一句話:「美國正以自信且堅定的步伐,走在蘇聯的老路上。」

「帝國的問題是,他們認為自己如此強大,能夠承受小的失誤和錯誤」,「帝國統治者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恐嚇、說服、收買不同國家或團體,他們認為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但問題越來越多,總有一天他們將無法應對」。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54比45未通過,特朗普也有今天,美國欠30億,想厚臉皮留住聯合國

54比45,共和党也拿不到关键60票,联邦政府继续关停,不知这次关停会持续多久。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联邦政府不是第一次关停了。美国还欠了联合国30亿,又想继续留在联合国? 自当地时间10月1日起,联邦政府因为预算资金分配无法达成一致已经关停,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二周。而现在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为了推动联邦政府运作而提出的法案全都未能通过。 此前特朗普对政府关停表现得非常淡漠,他第一任期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原因也比较类似。在特朗普手中,联邦政府关停是他对民主党施压的筹码。别看他现在是美国总统,掌管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对美国联邦政府关门负责,但特朗普会把一切的锅甩给国会和民主党。 在特朗普构建的一套叙事下,他的支持者们只会认为,联邦政府关停全都怪民主党不识抬举,都是民主党故意阻挠的结果。不过这不代表特朗普就安全了,随着政府关停,美国大使馆也停止工作、护照申请和更新都要受阻、机场出现延误,连国税局都已经无薪休假。 时间一长,美国社会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受影响。即便特朗普构造了一个民主党破坏一切的叙事,最后那些选民因为生活受影响,也会对特朗普不满。特别是金融市场和股市出现波动后,特朗普的金主们可不会手下留情。 所以共和党也在努力推动政府重新运作,他们一边阻止民主党法案,一边推行自己的法案,到头来就两边都过不了。共和党想把政府拨款法案延续到11月中下旬,还提出了短期拨款法案,但均被民主党否决,核心矛盾出在医保和税收补贴。如果两党不能联合解决,最后特朗普将不得不承担后果。 美国对自己家的财政资金如何分配都有如此大的分歧,对联合国就更加厚脸皮了。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常规预算会费约15亿美元,这部分是美国历年积欠的常规运营费用。另外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和今年都冻结过多个对联合国的专项拨款,与以上的金额加起来,将近30亿美元。 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这样拖欠巨额资金,导致联合国面临资金短缺,未来将裁减四分之一的维和人员,同时可能裁撤文职人员。联合国有官员说,美国打算先支付6.8亿,但此事尚未得到证实。 现在美国两党连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法达成一致,这6.8亿什么时候到位,就不知道了。不过就算美国对联合国有诸多不满,右派共和党也不想对外援助,特朗普还批评过联合国效率低,没什么用也希望美国继续保留联合国总部。 他表示,希望联合国总部继续留在纽约,并强调联合国“具有巨大潜力,如果管理得当的话”,这样联合国能更好地服务全球。这与他强调“美国优先”不冲突,特朗普只是批评联合国没效率,但不想让联合国搬迁。 在全世界,也就联合国的影响力能覆盖全球了。美国还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自然更愿意保留联合国总部。美国可以依靠在联合国的地位,与盟友国家联手,左右联合国的决策,让它更符合美国利益。 所以,即便欠联合国高额会费,自己的财政预算都没解决,他也要尽力保留联合国总部,绝口不提搬迁。不过美国把控联合国一事,其他国家也早就不满,各国纷纷在建立区域性,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的国际组织。特朗普这么干只会让其他国家继续另寻他法,这样美国的算盘也就敲不响了。

10 hours ago

對華關稅飆至130%,特朗普不許中國反制,美國要打,中方奉陪到底!

美国再次掀起对华关税风暴。近日,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综合税率飙升至130%,这也意味着对华关税税率将重回三位数。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中国实施所谓“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并放话称“3亿美国人都要做好准备”,摆出一副全民备战的姿态。消息一出,全球市场一片震动,美股率先崩盘,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集体暴跌。 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其实早有铺垫,特朗普在连番对外政策受挫、国内政府停摆、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用关税战重新塑造“强硬总统”的形象。这场加税行动表面上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报复,但背后的逻辑更像是一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操作。 就在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前一天,中国商务部连发六份公告,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原辅料以及五种中重稀土、锂电池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措施是依法行使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意在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稀土是战略性资源,其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国家,有权根据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进行适度管理。 但这让特朗普极度不满,手里缺乏筹码的他,只能老调重弹,再度祭出“关税大棒”。他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囤积稀土”“胁持世界”,甚至放话称“若中国再采取反制行动,美国将提前增税。”换句话说,他就是不让中方反制,但这种典型的特朗普式逻辑早已被外界看穿:用威胁换筹码、用高调掩盖被动。只不过,这次他把赌注压得更大,也更冒险。 要知道,贸易战不是游戏。2018年那场关税战至今仍是前车之鉴。当时,美国农业出口受损严重,制造业投资骤减,物价上涨波及中下层群体。如今,特朗普要重演同样的剧本,美国经济能否承受,是个巨大的问号。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洛夫利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失去了实质效用,只会导致“双输”局面。关税的负担最终还是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问题”。它关乎两国如何定义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也关乎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加快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对美方关键技术的依赖。而美国在“去风险化”的口号下,也在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种“脱钩”并不现实。美国的芯片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中国的制造也仍需部分美方设备,全球化早已将两国的经济命运紧密捆绑。特朗普的极端政策或许能制造一时的政治噱头,但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市场用脚投票,美股暴跌、企业抗议、盟友观望,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这场“百倍关税战”损人不利己。连美国国内媒体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无能狂怒”。 而中国的应对方式,显得冷静而有条理。无论是出口管制、港务费反制,还是对外发声,中方始终坚持法律框架与多边规则,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商务部的回应几乎句句有理有据,强调出口管制是依法实施,并非“封锁”;同时也明确表示,中方愿与各国保持对话,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这种稳健的姿态,与特朗普的情绪化喊话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是美国的主导攻势,那么2025年的这场较量,已经演变成中国的战略反击。中方不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设定议题、掌握节奏。稀土牌、无人机牌、港务牌,每一张都带着针对性和战略意图。特朗普或许以为自己还能用关税压人,但这一次,中国显然已经学会怎么玩这套“游戏”:不盲目回应、不陷入节奏,而是用系统性反制让对方陷入困局。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回到理性轨道。特朗普政府如果继续以极限施压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只会加速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如今,连美国盟友都对“100%关税”心生警惕,担心全球供应链再次被撕裂。欧洲媒体评论说:“华盛顿似乎忘记了,贸易战没有赢家。” 总的来看,这场“加税风暴”不过是中美博弈长期化的一幕。特朗普想靠制造冲突来获得政治资本,但中方的冷静回应让他难以如愿。随着中国在关键领域不断突破,美国的施压空间越来越小。关税可以一时提升声势,却无法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绝不退缩。面对不公平的打压,中方的态度已经说得足够清楚:该反制就反制,该斗争就斗争。所谓“美国要打,中国奉陪到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战略自信与综合实力基础上的现实判断。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与美国较劲,而是保持自身节奏,继续在风浪中走稳步子,做自己的事。风暴再大,也吹不走一个坚定前行的中国。

10 hours ago

如果不動用核武器,能打敗日本的國家有哪些?一國上榜令人意外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21 hours ago

西方衛星在中印邊境,拍到多架隱形無人機,美媒:美軍已落後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21 hours ago

首個被踢出北約的國家出現?特朗普發了最後通牒,將盟友推向中國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21 hours ago

美國教授警告印度:華盛頓憎恨中國,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21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