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北溪海底输气管道遭到破坏,瑞典已经发现第四处泄漏点,欧洲面临更严重的能源危机。美俄互相指责对方可能破坏北溪管道。
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一场关于飓风“伊恩”的简报会上遭到记者追问。
记者问道:“你认为俄罗斯是否应该为北溪管道泄漏负责任?”
拜登对北溪管道泄露一事避而不谈,称:“我们继续刚刚的话题好吗?”
记者称:“这是一个重要国际问题,我们……”
拜登打断了记者讲话,一边敲着桌子一边回怼记者:“我们有很多重要国际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在这里是为了讨论美国,好吗?谢谢。”
拜登说完扭头就走,无视工作人员的引导,没想到走错了方向,身旁两位工作人员一脸诧异,但又不得不跟上总统的脚步。
美政府焦头烂额之际,前总统特朗普却在看热闹,顺便批评一下拜登。特朗普转发了拜登此前警告“若俄方出兵乌克兰,北溪2号将不复存在”的视频,并配文称:“哇哦,多XX的言论,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这些言论被认为是在抨击拜登,暗示其与北溪管道泄露有关。
他还将北溪管道泄漏事件与俄乌冲突联系起来,称“北溪管道遭到蓄意破坏,美国应该保持冷静,如果我是总统,俄乌肯定不会打起来,美国应该致力于推动双方和谈,我可以带队促成这件事。
特朗普转发的这段视频近日也曾被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转发,她要求美方对拜登的言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称:“拜登必须回答,美方是否将对北溪管道的威胁付诸实践,任何人都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欧洲要知道真相。”
扎哈罗娃还表示,北溪管道泄漏的地方刚好位于美情报机构控制的区域。北约也曾于今年7月在事故现场附近演习,并使用了深海设备。此外,如果北溪管道无法启用,美国销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一定会增加。
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辩称,虽然拜登说要北溪2号不复存在,但他的意思其实是让德国政府出面冻结这个项目,通过美德合作让北溪2号不被启用,而德国今年2月确实冻结过北溪2号。让-皮埃尔强调,美国不应该为管道泄漏的事情负责,美方支持欧洲朋友调查此事,并与盟友保持联系,但抓住幕后真凶还需要一些时间,美方将保持警惕,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会做出反应。
五角大楼方面表示,虽然欧洲认为北溪管道是被人蓄意破坏的,但美方认为不能过早下定论,而且这件事绝对不是美方做的。关于所谓美国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说法十分荒谬,一定是俄罗斯在传播“虚假消息”。
与此同时,美媒正在炒作俄罗斯潜艇曾出现在事发地附近,对此,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迅速回击,称俄军潜艇在波罗的海活动,北约在当地的驻军、飞机、船只比俄方多得多,美媒怀疑俄罗斯的说法既愚蠢又有偏见。
2025年5月,那会儿印巴在边境又干了一仗,规模不大,但动静不小。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都搬着小板凳在前排看戏,结果呢?巴基斯坦手里咱们中国产的家伙,结结实实地给印度上了一课。 空中的歼-10CE“猛龙”战斗机,挂着霹雳-15中远程空空导弹,愣是把印度那号称“万国牌”的空军打得没脾气。地面上,红旗-9BE和红旗-16防空系统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印度的飞机刚一冒头就被锁定,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仗,打出了“中国制造”的威风,也打醒了周边的邻居。 这其中,看得最眼馋的,就是孟加拉国。 “这炮,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孟加拉国的陆军高层,看完巴基斯坦的战报,估计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他们东边跟印度也接着壤,那边印度部署了大量的坦克和重炮,孟加拉的压力山大。他们手里那些老式的牵引炮,笨重、射得慢、打不准,真要动起手来,基本上就是活靶子。 怎么办?学巴基斯坦啊! 说干就干。就在2025年7月,孟加拉国第七步兵师的指挥官,穆阿泽姆侯赛因少将,亲自带着七个高级军官,直飞中国,目的地——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他们来看啥?就看一样东西:SH-15轮式自行榴弹炮。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一门155毫米的重炮架在一辆高机动卡车上。巴基斯坦在这次冲突里就用了,效果拔群。孟加拉的将军们在靶场亲眼看了实弹射击,眼睛都直了。一炮干出去53公里,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你的炮弹能打到敌人,敌人的炮弹摸不着你。再加上咱们的北斗导航和数字化火控系统,能打激光制导和GPS制导的“聪明”炮弹,指哪打哪。 最关键的是,这炮跑得快。打了就跑,前后用不了几分钟,敌人的反炮兵雷达刚反应过来,你已经溜到几十公里外了。总重才22吨,运输机都能直接空投。性能这么顶,价格只有西方同类产品的一半。兄弟们,换你你动心不? 孟加拉的将军们当场就拍了板。这趟考察回去后,双方很快就开始谈合同细节了。据说,年底前第一批18门的订单就得敲定。这买的还不光是炮,是一整套系统,包括人员培训、后期维护,中国企业NORINCO打包票,保证教会、保证好用。这一下,孟加拉陆军的火力水平,直接从“小米加步枪”跳到了“精确制导”时代。 印度媒体那边立马就炸了锅,说这是“反印举动”,是“破坏地区稳定”。孟加拉官方的回应很淡定:我们这是为了自卫,纯属内政。 抄作业,我们是认真的 其实啊,买SH-15只是孟加拉“抄作业”战略的最新一步。你要是翻翻他们这十几年的军购清单,会发现一个铁律:巴基斯坦用着说好的中国货,孟加拉铁定会跟单。这简直是把巴基斯坦当成了免费的“武器测评师”。 咱们从陆军说起。十几年前,巴基斯坦引进了咱们的VT-1A主战坦克(也就是“哈立德”坦克的升级版),用了几年,觉得皮实耐操,火力猛。好,孟加拉2013年立马下单,买了44辆,往边境上一摆,腰杆子立刻就硬了。 空军更是“像素级”复制。巴基斯坦2001年就买了咱们的K-8教练机,用来培养飞行员。孟加拉一看,这飞机好,性价比高,2013年也跟着买了16架。现在,重头戏来了。前面说了,巴基斯坦的J-10CE在5月份的冲突里大放异彩,成了空中明星。这下可把孟加拉空军给急坏了,他们现在的主力还是老掉牙的歼-7。就在这个月,2025年10月7日,孟加拉空军正式批准了一笔22亿美元的大单,从中国购买20架J-10CE多用途战斗机。这批飞机一来,孟加拉的领空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守护神。…
1 美航母在南海中邪了? 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刚进入南海,就中邪了!有报道称,在大约30分钟时间,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先是坠毁了1架第22战斗机中队F/A - 18F超级大黄蜂战机。 紧接着,1架执行搜救任务的美军第73战猫直升机中队MH-60R海鹰直升机,也在南海海域坠毁。这么短的时间,美军航母连续在南海坠毁2架军机,确实是一个非常诡异的事情。 美军战机坠毁可能性,机械故障,系统故障,训练问题,空间定向障碍。以及南海气象复杂,遇到湍流、低云或海面大雾导致坠毁可能性都存在。 还有可能就是,美军战机起飞以后。在南海海域遭到电磁干扰,导致导航,通信和其他关键系统出现暂时失灵,最后出现坠机。 电磁压制作战可以干扰敌人通信,信号,情报系统。甚至,还可以干扰雷达,导航系统。先说说,近些年的非常成功的几次电子干扰作战。 在今年5.7空战当中,歼10CE战机电子战吊舱发生宽频带干扰信号,整个覆盖了印度阵风战机雷达工作频段。 歼10电子战吊舱严重干扰了X波段,导致印度阵风战机雷达接收器,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天空盲飞。 歼10还切断阵风战机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直接导致阵风战机丧失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而就是这个时候,歼10战机发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大开杀戒! 阵风战机频谱电子战系统可是大名鼎鼎,已经吹了很多年。而且,在北约军演当中表现也不错。甚至可以伪装信号,达到隐身效果。结果遇到歼10战机根本就不够看。 在2019年,美军F-35A隐身战机进入叙利亚侦察俄罗斯军队情报。俄军出动部署在拉塔基亚空军基地的克拉苏哈-4大型陆基电子战系统,直接烧穿了F-35A隐身滞纳金的雷达罩,干扰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 但是,F-35A隐身战机在最后时刻,利用被动式探测系统精确捕获和定位了俄军电子辐射信号。但是,这还是俄军一次成功的压制行动。…
就在近日,英国又横加指责我国对其安全构成了威胁,还凭空污蔑我们向其派出了间谍。这件事看起来很突兀,但其实是有连贯性的,那就是自始至终,面对中国一步一步的崛起,西方尤其是英国等国的忧虑越来越大。 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现在和美国的博弈越来越激烈,但在深层次层面,更加忧虑的其实是英国这样的欧洲国家。因为西方人从始至终都相信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自始至终都相信零和博弈,不会像东方文明那样讲究协同共存。 英国人究竟在害怕什么? 西方担心中国的崛起,近年来,每当西方人谈论起这个话题,总是会说到中国威胁。哪怕过去多年,我们从来没有发起过任何一场海外战争,没有卷入过任何的军事冲突,但是西方仍然认为我们是威胁。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我们一直说要走和平主义的发展道路,哪怕我们一直强调这一点,西方人也不会相信仍旧会把我们放到对立面,尤其是英国,他们的担心更大。 英国人最担心的恐怕是我国真正崛起之后,自身会受到系统性的影响,不但英语文化在全世界会遭到削弱,就连自己早年从中国抢走的那些东西,有可能还得一件一件的还回去。 就比方说,在大英博物馆里,至今仍然有2.3万件中国的各类文物,而这一些珍贵的文物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从我国掳掠走的。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英国人最害怕的其实是被清算,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随着中国一步一步的崛起和强大,英语文明有可能会逐步退出历史主要舞台。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的殖民地虽然一个接着一个的独立建国了,但是英国此前的殖民活动却在世界各地播撒下了英语文明的种子。 时至今日,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世界上说英语的总人口超过了说汉语的人口。这是一种相当典型的而且具有宏大规模的软实力体现。因为无论是在表面还是在深层次层面,英语文明主导着当今世界的诸多规则。 只要这一点不会改变,那么英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不会落后。可问题就在于,东方文明是和英语文明完全不同的东西,中国崛起势必会带来东方文明在世界上的扩散和扎根,这边会对原来的英语文明形成强烈冲击。 所以说,英国人真正担心的是自己的优势不在自己,重新沦为这颗星球上的边缘国家。肯定有人会说,英国早就不是原来的日不落帝国了,英国人没有必要担心自己会被边缘化,真正应该担心被边缘化的是美国。表面看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层因素。 美国只是英国的发扬光大,不是仇敌 美国和英国虽然是两个国家,但是他们同属于一个文明,一旦触及到文明冲突的本质,那么相同的两个文明,即便之前存在着矛盾或者是分歧,也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站在英美两国的角度看,他们有着共同的对手,自然就是我国。 从文明延续的角度来看,20世纪以后的美国实际上只是英国的延伸,或者说是英语文明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因为两个国家的文明底色相同,所以即便美国取代了英国原来的世界霸主地位,后者也没有十分特别的不情愿。 但是如果是其他文明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英国人就会相当的不乐意。比如在20世纪之前,英国和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殖民地的争夺都曾经爆发过一系列战争。像那样的战争,双方一定要分出胜负,而绝对不会给对方留喘息的机会。…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开启的首次访华行程在启程前一刻突然宣布推迟,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德方对外解释称,行程延期的原因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并表示对此感到遗憾。这一看似程序性的外交安排变动,其背后实则折射出中德两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相互尊重与平等对话原则的深刻认知差异。 瓦德富尔动身前那两句表态,把路先堵住了,嘴上说德国坚持一个中国,说法怎么落地由德方自己定,还加一句不支持用武力改台海现状,这种把原则拆开来摆的说法,踩到中方关切,中方回应很快,24日郭嘉昆把话摆清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中原则只有这一条,没有什么自定义的余地,还把关键点抠出来,只谈维持现状不明说反对台独,等于给分裂活动留空间,关于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儿,不能拿来做条件,不往后退,不绕圈子,不搞模糊表述,这个基调就立住了。 往前翻,八月他去了日本,也提过一套说辞,说台海东海南海的所谓强硬动作已经外溢到欧洲,还鼓动搞一个对着中国的新“八国合作框架”,他在亚洲行程里反复释放这种信号,跟外界期望的那种坐下来做事的路子不对味,零和那套摆在桌面上,德方在启程前制造议题,想多拿谈判空间,话题多了,互信就稀了,想把建设性对话往前推,手上可用的抓手就变少了。 取消这次访问,表面是日程的变动,落到德国国内是实打实的事,随行里本来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人,也有做稀土进口的企业,说明他们原本就打算把关键矿产供应讲开,稀土这一块中国是主要供应方,对德国高端制造的链条是关键环节,这么一来,政治层面的选择,代价落在经济界,沟通的口子关了一段时间,《焦点》周刊早前的评论提过,他在对华议题上沿用前任那种说教的方式,更稳当的做法是多学、多看,比起动不动抬出惩戒的姿态更能办成事,这话现在看着更贴近实际。 这事还把后面的安排带上了阴影,他这趟原本有为默茨年底访华探路的意思,行程停了,后续更高层的互动预案就多了几道不确定,中方的态度一贯摆在那儿,国家对国家打交道,尊重彼此,讲平等,讲互利,门是开着的,坐下来说要有基本盘,国际交往的规矩要守,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要放在心上,德国要把双边关系拉回到正向的轨道,拿出更足的诚意,把务实的步骤走稳,外界才能看得到效果。 外长访华临时取消这件事,成了观察当下大国关系的一面镜子,给出一个很直白的提醒,稳定的双边关系靠堆压力堆不出来,靠姿态也立不起来,把相互尊重放在前面,具体问题一条条摊开,才可能出现有效的沟通,做成的事才会落到民众和产业的实际利益上,对更大的区域安全和发展也是加分的路径。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
10月25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开启,中方代表从容不迫,面带微笑走出会场;美方代表贝森特则绕开媒体、神情紧张,匆匆离场。就在谈判结束的当天,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对外放话,他坚称,美国绝不会因为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而放弃对台湾的支持。 紧接着,特朗普也在专机上接受采访时称,此次亚洲行的目的之一,是与亚洲盟友签署关键矿产协议,以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这番场外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中美谈判到底谈了什么?鲁比奥的“挺台”言论又是否意味着美方在谈判中失去了主动? 10月25日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中方副总理何立峰亲自率队,进场时神情自若,出场时还主动向媒体挥手致意,气场十足。而美方代表贝森特从一落地新加坡时就满脸愁容,到了吉隆坡更是全程低调,甚至在记者提问时只说了句“富有建设性”,便匆匆离开。 这场谈判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是因为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持续多年,更是因为这次谈判前,美国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向。9月底,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主导出台了一个极具争议的“50%规则”,将所有中资控股超过一半的境外企业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且立即生效,没有任何过渡期。 这一政策在美国内部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特朗普很快撤换了卢特尼克,改派贝森特出席谈判,意图拉回谈判节奏。可惜的是,贝森特缺乏足够的谈判经验,面对中方的从容和强势,他明显准备不足。 中方早已做好准备。在谈判前几个月,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稀土出口管控措施,并推动人民币在铁矿石、稀土等关键资源领域的结算机制。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中方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谈判中的筹码。 美方其实早已意识到自己的劣势。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大,政府多次面临停摆风险,美股大幅波动,社会抗议此起彼伏,而在关键矿产方面对中国又高度依赖。特朗普在亚洲行出发前就急于与亚洲盟友签矿产协议,就是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可惜,现实并不如他所愿。美方想借绕开中国的方式建立稀土供应链,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即便现在全力推进,美国建立独立稀土产业链也至少需要10年时间,且要面对高昂成本和技术瓶颈。 面对这种局面,美方只能靠“嘴上硬”。10月25日当天,鲁比奥在前往东亚的途中对媒体表示,美方不会把台湾问题作为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筹码。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对中方谈判态度的回应。 中方早已表明态度——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已明确指出,任何国家若想与中国稳定发展经贸关系,必须在台湾问题上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不能搞“台独”擦边球。 事实上,美方“挺台”的套路早被中方识破。今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豪猪法”,向台湾提供5亿美元“防御性”军售。中方不仅马上做出强烈回应,而且在外交场合持续规范涉台表述,比如德国外长在错误表述后,其访华行程被直接取消,直到纠正态度才重新安排。 台湾社会对美方的“友好”行为也越来越警觉。多项民调显示,超过60%的台湾民众担心美国会在关键时刻“出卖台湾”,40%以上对美国持负面看法。台当局为了平息民怨,不得不加强与美国保守派的沟通,还寄望于MAGA阵营的支持。 鲁比奥的“嘴硬”其实更像是一种政治演出。他作为极端鹰派,言辞激进早已不是新闻。中方对此早有预期,也不会因此在谈判中让步。正因如此,鲁比奥的话也许只能安抚一下国内选民,并不能对谈判结果产生实质影响。 从细节来看,吉隆坡的谈判比以往更显得“静悄悄”,但背后的博弈却更为激烈。中方不仅在稀土、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拥有实际优势,还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体系形成有力突破。 美方却在矿产、技术和制度上都缺乏有效回应。特朗普虽然嘴上喊要组建新联盟,签署新协议,但现实中能真正“替代中国”的国家寥寥无几。他甚至连在加拿大征收10%报复性关税这种小动作都搬出来了,可见局势之紧迫。…
«——【·前言·】——» 前段时间,荷兰强占中企安世半导体的事儿闹得满城风雨,中国也针对性地做了应对,而中方这一出手,直接让欧洲汽车行业亏了不少钱。 可就算到这地步,欧洲人还是挺自信,甚至有欧洲人这么说这事:“我觉得中国不会为了安世的事跟我们闹大,毕竟中国人丢不起这脸。” 荷兰强制接管半导体公司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荷兰政府在今年9月底突然决定对本国的半导体企业安世进行强制接管,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护经济安全”,接管后,中方的管理层包括CEO,都被强行替换。 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了后续连锁反应,危机最先蔓延到德国,中国方面的反制措施迅速而精准,安世在东莞的工厂开始限制对欧洲的芯片供应。 这些芯片看着小,却是德国大众集团生产汽车的核心零件,少了根本不行,之前在欧洲市场很畅销的大众高尔夫车型,如今正面临随时停产的巨大危机。 这一系列事件看似一场商业摩擦,但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此,问题的核心在于,欧洲内部的战略误判正日益加剧,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或商业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战略裂痕。 最讽刺的是,荷兰的行为实际上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做出决定时的逻辑完全基于一种恐惧:如果有一天,安世中国主动停止向欧洲供应芯片怎么办?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典型的恐惧投射,他们害怕未来可能的风险,于是选择采取“预防性干预”,而这种做法无异于把一个假设性问题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粗暴行动给了中方完美的反击理由和时机。 结果荷兰的强制接管让他们担心的“万一”变成了眼前的“现在”,德国大众集团的生产线开始面临严重的供应链问题,数千名德国工人不得不面对工时减少、甚至失业的威胁。 荷兰当初想要预防的供应链风险,正是他们的行为引发的,这一战略上的短视与非理性,暴露了决策者的盲目和急功近利,原本的“预防性措施”,最终成了产业工人需要为其承担代价的失败干预。 荷兰网民的观点 这场危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是认知上的误区,就在事件发酵期间,一位荷兰网民在红迪网上发表了一个看似无害的观点:“中国不会把事情闹大,因为他们‘怕丢脸’。” 这个观点虽然看似只是一句随口之言,却揭示了当代欧洲对中国认知的严重偏差,它反映了基于陈旧文化滤镜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