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对不断扩张的无眼联盟感到不安。这本应该是一个情报框架,它不应该成为就他国政治等问题展开联合行动的第一停靠港。”
2022年4月,新西兰外长马胡塔就“五眼联盟”插手中国香港问题发出质疑。
这位身材壮硕的女外长身着劲装,目光如炬,下巴上刺着夺人眼球的刺青,面对着一众媒体的长枪短炮毫无畏惧之色,公然叫板美国。
“新西兰并不喜欢被捆绑,新西兰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属于自己。”
国际关系观察员朱辉闻后啧啧称奇,表示:
新西兰国家虽小,但骨头很硬,在五眼联盟中排行“老五”的新西兰并不甘于只当“老五”,任由他国摆弄,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外交政策。
那么,新西兰的女外长是如何叫板美国的,又是支持中国的呢?马胡塔能代表整个新西兰的态度吗?
(马胡塔)
新西兰地处南太平洋的偏远之地,距离澳大利亚大陆的直线距离也超过了1500公里。
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国家实力上来说,新西兰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边缘人”。即使是荒无人烟的南太平洋地区,新西兰也坐不牢“头把交椅”。
一直以来,新西兰对外关系依赖严重,曾经属于英联邦殖民地的它和澳大利亚关系紧密。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插手各大洲事务之后,新西兰又转而依附于美国。
1948年,秉持着“如果对外政策是共和国的盾,那么战略情报就是使盾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它也可以引导长剑出鞘”的原则,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共同组建了情报组织——“五眼联盟”。
在冷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国家同盟,在铁幕降临之后,迅速演变成为情报联盟,而敌人却从二战时期的轴心国集团,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苏联。
(五眼联盟)
跟在澳大利亚、美国身后亦步亦趋的新西兰,成为了五眼联盟中的最不起眼的“老五”。
然而,正是这个看起来实力微弱的新西兰,竟然敢于不断地叫板美国,令人啧啧称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西兰就在反核问题上与美国摩擦龃龉不断,关闭新西兰港口以拒绝美国军舰访问,勃然大怒的美国直接剥夺了新西兰盟友的身份。
2020年,马胡塔继任新西兰外长。上任伊始,马胡塔就对“五眼联盟”对长臂管辖加以抨击,怒怼美国。
马胡塔在新西兰奥克兰发表演讲时表示:
“五眼联盟本是一个情报交换组织,它不应该掺杂他国内政,更不应该成为各国开展联合行动的‘航空母舰’。”
马胡塔口中的“联合行动”,指的就是美国联合各国盟友,禁用中国华为产品一事。
自2012年起,美国就开始渲染中国电信公司对其带来的威胁,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曾发布一份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可能利用电信公司实现恶意目的,并建议对中国电信产品采取限制准入的政策。
(马胡塔)
特朗普上台后,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针对中国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崛起,以“中美贸易战”为契机,利用网络威胁问题加紧对中国信息科技产业的施压。
此后,先后有美国国防部、澳大利亚、英国BT公司等宣布禁用华为设备。
从2019年1月开始,美国政府以华为5G产品存在安全风险、与中国情报部门存在关联为由,在国际上劝说其同盟国家采取措施限制华为公司参与5G网络建设。
对此呼吁,“五眼”国家积极响应,相关官员在多种新闻媒体和会议场合公开表示:拒绝在其敏感网络中采用华为的5G产品。
而马胡塔上台后,不仅公开支持中国华为产品,还对其他“四眼”的真实意图发出质疑。
2021年4月,马胡塔再度发声:
“新西兰对‘五眼联盟’的扩张感到不安,它已经超脱了应该属于的情报框架,它已经成为就政治行为而展开联合行动的‘第一停靠港’。”
事实上,马胡塔并非仅是嘴上说说而已,她同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五眼联盟”失望透顶。
在五眼情报联盟中,新西兰处于最边缘的位置,其国家实力也相对较弱,即使积极表现也不得重用。
马胡塔上任后,新西兰决定“为自己而活”,逐渐地将自身剥离出“五眼联盟”。
2021年,马胡塔制定了一份为期4年的网络发展战略,与其他四国相比,新西兰的网络发展战略“温和而不激进”,“毫无攻击性”。
(马胡塔)
马胡塔在众议院表示:
“新西兰更强调发展,而非安全,我们期待与像中国这样的朋友合作,参与更多的国际伙伴关系,争取到更多的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然而,这已经不是马胡塔第一次向中国示好了。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腾云驾雾,为沿线各国带去无尽的发展机遇。
翌年11月,中国表示,南太平洋地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南太平洋地区共有16个独立国家以及8个现存领地,其中澳大利亚作为该地区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是推进“一带一路”南太支线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伙伴。
然而,在美国人的煽风点火下,南太平洋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保持怀疑的态度,甚至部分政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建立全球霸权的举措。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杰夫·拉比曾表示,澳大利亚国防界认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是以牺牲美国利益为代价的,扩大中国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澳大利亚政府坚持“一带一路”代表着中国在外交和经济上要同美国争夺权力,是为中国霸权战略所服务的。
阿博特执政时期,在访问德国时说,“恐惧”和“贪婪”是澳大利亚同中国开展合作的驱动因素。
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中澳两国就“一带一路”合作的谈判进展的异常波折和缓慢。
在2016年,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授权澳大利亚情报组织,秘密调查中国干涉澳大利亚内政的证据,借此以推动国会尽快通过反外国干涉法,这为中澳双方合作蒙上一层阴影。
最终,在美国的干涉下,中澳两国“一带一路”合作谈判宣告破产。
但是,在反对“一带一路”倡议上,南太平洋地区并不是铁板一块。
马胡塔上任之后,不顾美国的阻挠,和中国外长举行视频会晤,就“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大抒己见。
在2021年4月21日,美国以“不符合新西兰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为由,逼迫马胡塔撕毁新西兰同中国所签订的“一带一路”协议。
然而,马胡塔则是强硬地表示:
“宁愿暂停新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下的一切活动,也要避免与中国陷入‘政冷经冷’的局面。”
在马胡塔看来,南太平洋岛国极为分散,不便的交通导致对外经贸发展迟缓,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停滞不前,而中国的帮助无疑是解了南太平洋各岛国的燃眉之急。
(特恩布尔)
然而,与美国狼狈为奸的澳大利亚又一次跳了出来,这个把南太平洋地区视作自家“后花园”美国傀儡公开叫嚣道: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帮助南太平洋岛国发展经济,而是带有浓烈的政治意味和军事色彩。”
“中国所有援建的公路和港口以及机场都有军事用途。中国在新西兰所设立的卫星监测站,不仅是为了协助监控航天探测器,更是为了监控美国导弹防御。”
看着朝着中国狂泼脏水的澳大利亚,马胡塔忍不住了,公开表示:
“中国通过资金援建新西兰,却被诬蔑为债务陷阱;甚至新西兰的高层领导还被污蔑为拿取回扣,这无疑是荒唐至极的言论!”
马胡塔坚决贯彻在2008年签署的《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称“两国贸易的合作与协商必不可少,降低贸易壁垒的措施必不可少”。
在协定签署之初,两国就取消了部分关税壁垒,马胡塔更是决定在2022年逐步取消大部分关税,加强两国贸易合作,力求两国在贸易发展上迈向新的台阶。
自马胡塔上任以来,中新双边贸易额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贸易总量上,2021年中新贸易额首次突破两百四十亿美元大关,这是中新贸易额历史性的增长,贸易的增长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显著;
在贸易增长量上,马胡塔上任后,两国贸易额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亿美元,其贸易增长额,比2004年的中新全年贸易增长额都高。
谁也不曾料想,这个下巴上纹着刺青的女外交部长,竟然能在将新西兰带到如此的高度!
1970年的时候,新西兰的土著部落毛利族迎来了一个小姑娘,她就是如今举世闻名的纳纳亚•马胡塔。
马胡塔是当之无愧的皇亲国戚,她的父亲是毛利族国王的儿子,她的姑姑更是曾经当过毛利族的女王。
(毛利族)
如此显赫的家世,并没有造就一个骄横的纨绔子弟,而是塑造出了一个通民情、知民心的新西兰外交部部长。
同时,毛利人历来有刺青的风俗,因此,马胡塔的脸上同样有着刺青。
1769年,首次描绘出新西兰轮廓图的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带领众人抵达了新西兰的北部海域,第一次遇到了毛利人。
高高梳起的发髻上插着梳子,身上穿着粗糙而厚重的服饰,神情威严而庄重。不过,最让库克船长印象深刻之处,就是毛利人的刺青。
在毛利人族中,刺青代表着地位与权势,每一个人的刺青图案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刺青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记录着拥有者的地位、家庭、经历。
一个毛利人脸上的花纹越是繁杂,那么他所拥有的功绩,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远高于其他人,他的地位自然非凡。
(毛利人)
在马胡塔年幼的时候,毛利人的部落大都分布在新西兰南部的农村地区,偏远而荒凉,他们以原始的方式生活,自给自足,有的甚至连银行账户都没有,更不用说法律身份。
此外,大部分毛利人贫穷且未受过教育,生活得十分凄惨。
而在家族的影响下,马胡塔从小就对政治深感兴趣,她很想靠自己的努力将毛利人带入正轨。
刻苦勤奋的马胡塔顺利考上了新西兰最好的大学——奥克兰大学,硕士毕业后,能力出众的她顺利步入政坛,开始了从政生涯。
(新闻报道马胡塔就任新西兰首位女外长)
她的上司曾经评价说:
“马胡塔具有尖锐的敏感性,在繁冗错杂的抉择面前,马胡塔总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2017年,平步青云的马胡塔就任毛利发展部部长,仕途一片大好,最终在2020年担任新西兰外交部部长。
上任以来,马胡塔不仅怒怼美国,还频频向中国示好,是一个十足的“亲中派”。
但是,新西兰高层并非是铁板一块,马胡塔的示好并不能被当做新西兰的普遍现象,许多人还有着“抱美国大腿”的愿望。
在上世纪80年代,新西兰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破裂,双方的关系一直不温不火,在国际事务中,新西兰也大多处于中立地位。
不过,在2010年和2012年,新西兰发表了两份有关两国关系定位的联合宣言。
其中,《惠灵顿宣言》定义了美新两国“新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而2012年美国国防部与新西兰国防部、新西兰国防军签订的《华盛顿宣言》则为双方的军事合作提供了保障。
2021年11月,在新西兰移民部长麦卡利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会面中,双方重申了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
麦卡利直言:
“两国都是太平洋国家,在维护太平洋地区和平稳定、促进贸易自由开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自由、和平方面共有深远而持久的利益。”
此外,两国将会深化合作以应对诸如气候变化、核武器扩散以及极端主义等挑战。
其实,新西兰高层意见分裂、新美两国关系再度走向密切并非偶然——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以及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日益重视,都为新美防务与政治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
冷战后初期的南太平洋地区一度因为地缘重要性低、地区内国家人口稀少,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较弱而被美国忽视,地区安全秩序的主要贡献者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
(拜登)
然而,随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力日益显现、域外国家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增强,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价值。
2021年2月,拜登表露了对太平洋地区的重视,直言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并表示美国会加强对亚洲事务的参与。
翌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外交政策》杂志上重申了美国的“转向亚太”战略:
“在未来十年,美国将会持续对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持续的外交、经济、战略等方面的投资…美国将会致力于帮助建立亚太地区更为成熟的安全和经济体系以维持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亚洲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数十年来我们与盟国一道为地区安全提供了保障。”
而美国如果要加大对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投入,必然要为该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这对于在国防领域依赖于他国军事协议的新西兰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新西兰军事部部长表示:
“虽然新西兰本土直面军事威胁的可能性仍然较低,但在海洋安全以及非法移民等方面新西兰将面临更多挑战。因此,新西兰应当支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存在,因为美国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区域安全做出了贡献。”
可见,新西兰国内一些政要对美国的出现仍是大力欢迎。
(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
2021年新西兰政府发布的《防务白皮书》中称中国为“新西兰重要的战略伙伴”、“太平洋地区重要的贡献者”;
而同年的《战略防务声明》则认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得“日益自信”,表现出对中国有可能挑战“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的担忧。
该文件认为中国虽已经融入了国际秩序,但却没有采取西方国家奉行的治理模式和价值观。
由此观之,尽管马胡塔对中国频频示好、支持颇多,但是新西兰却不一定真的会和中国走到一起,美国的干预、新西兰高层的政见不一都是阻碍中新关系友好发展的拦路虎。
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所述:
“新西兰虽然一直有意保持着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但其本质上是一个西方国家。中国在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实力上升暂未波及到新西兰切身利益时,该国能够保持一定的克制和隐忍,但新西兰无法接受中国对国际体系的领导。”
其实,摇摆不定的新西兰正是彰显着小国的谋生之道,对于国家利益有着清醒和谨慎的考量,绝不会轻易选边站队。
(马胡塔)
“国家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家的政治行为。国家处在地理和其他各种环境之中。如果说国家的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的产物,那么领导人的任务便是在该环境规定的范围内做出选择。”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大多都是放在周边地区。
新西兰的国家实力便决定了其海外利益有限,所以新西兰无法像大国那样发展全面均衡的对外关系,而是立足于南太平洋地区,把重点放在其周边区域。
不过,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则是长臂管辖,将手伸进了南太平洋——历史文化渊源、西方身份认同和政治制度的相似都有助于美新两国走向合作。
纵然有着马胡塔这样的“亲中派”,也难以抵挡国内声势浩大的“亲美派”。
事实上,夹在大国中间的场景,已经不是新西兰第一次经历了——冷战期间,坚持无核化的新西兰就曾激怒过美国,两国的同盟关系也因之破碎。
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新西兰似乎会面对更大的压力。
马胡塔在2022年4月中旬表示:
“新西兰只会根据新西兰的价值观和新西兰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独立的决定。”
马胡塔的谨慎,似乎是未来新西兰发展的常态。
正如《南华早报》所言:
“新西兰在对待中国和五眼联盟的态度上,更多的是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量。未来如何,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汪诗明著.1951 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吴心伯著.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汪诗明.“澳新美同盟”的名称由来及其属性刍议[J].学术界,2017,07:228-235.
汪诗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澳新美同盟——兼论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发展历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6:34-44.
肖欢.浅析美国与新西兰军事关系的新动向及影响[J].国际论坛,2012,14(5):26-29.
赵青海.浅析新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1,04:45-49.
程晓勇.小国外交的区域性基石:解析新西兰的周边对外政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2:136-140.
刘若楠.次地区安全秩序与小国的追随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11:65-88.
“五眼联盟”之新西兰:为何只想对中国沉默低调? 观察者网
近几年印度人的“神奇”在网上鼎鼎有名,关键印度人还为此洋洋自得。 在美版知乎上,印度网友便提过一个“自信满满”的问题: 为何中国会害怕印度? 结果这个提问一出现,就惨遭国外其他网友的嘲笑。 为何印度人会这般“自信满满”呢? 一、“自信满满”却被嘲笑 印度网友“为什么中国会如此害怕印度”的提问刚发出没多久,有一个印度网友在下面宣称,中国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印度研发武器的能力高。 除了这一个“自信满满”的提问和自圆其说的回答外,还有印度网友发出了提出,想知道中国为什么害怕印度海军,特别是害怕印度航母。 这不是印度人第一次拿自己的国家和中国作对比,甚至吹嘘印度比中国厉害,每次被打脸,引来旁观者的嘲笑都不见改过,依旧我行我素。不止是印度普通民众,连印度官员同样如此。 2024年10月时,辛格就发表声明称,印度空军的训练实力已经领先于中国,只不过技术不太好罢了。 辛格再说这话时,俨然忘记了印度的武器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也忘记了之前陆续发生的飞机坠毁事件。 印度空军把飞机的坠毁理由称之为是技术原因,可网友们却不这么认为。 飞行员训练不到位也会导致飞机发生事故,不能光从技术方面找原因。 不过这一系列的“神奇”操作,十分符合人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 当“自信满满”的提问出现后,再加上自圆其说的回答,让国外其他网友直接坐不住,决定让自信的印度人清醒一下。…
最近,那个没有人能够在自己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法国,派出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编队,在接到中国南部战区司令的电话之后,依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东亚,并在1月23日开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海军,在南海周边举行三场重要的海上演习。 显然,对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在电话里告知他们的注意事项,法国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听进去。 中国的电话是打给法国太平洋海区司令的,双方谈了什么并没有公布,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涉及亚太的安全和中国在南海的切身利益,让法国人悠着点。 因为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目的地是亚太,还要在南海周边举行各种海上演习,我们对戴高乐号在南海的动向表示关切,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管是哪个国家,一旦有外来军事势力到自己的家门口晃悠,肯定都不会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 要知道,这次来西太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实力还是不小的。编队除了戴高乐号航母外,还有一艘福尔班号驱逐舰,两艘护卫舰普罗旺斯号和阿尔萨斯号,还有一艘补给船雅克舍瓦利埃号,在水下,还有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阵容是相当的强大。 对于这样一支不容忽视的外来军事力量,我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和法国相关的人员通电话了解情况,告知我们的担忧和关切,劝法国人不要侵害我们的切身利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法国人如何对待我们的关切,听不听我们的劝,那就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从法国人达到西太之后的各种动作,显然,他们并没有打算听劝。 按照法国人公布的计划,他们将和另外几个国家的海军,分别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举行三场海上演习,法国人宣称其目的是加强和这些伙伴国之间的协作,确保演习区域的海上安全。 话说,法国人远在欧洲,这里的安全,恐怕轮不到你们操心吧? 再看看和法国人一起参演的都是哪些国家。 在马六甲海峡的演习,除了法国航母战斗群,自然也少不了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海军。 在巽他海峡的演习,和法国人一起演习的,是印度尼西亚海军。…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一直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典范。然而,近期爆发的一起合作纠纷事件却让这一关系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声称因“财力不足”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马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铁路和造船行业尤为重要。 在铁路项目方面,中马两国签订了“东海海峡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造船业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了18艘大中型舰船,这些舰船主要用于维护和保护两国间的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军事关系的紧密,也为中国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就在中马合作项目蓬勃发展之时,马来西亚却以“财力不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中国官方震惊与愤慨,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马来西亚公信力的质疑。在国际合作中,违约行为不仅侵害了相关方的权益,更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面对马来西亚的背约之举,中国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回应。有关部门高层领导严正声明,若马来西亚执意违约,必须在90天内支付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否则,中国将暂停为马来西亚建造的18艘军舰项目,并将其作为抵押处置。这一强硬立场显示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协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担心其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诚信和道德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此次纠纷中展现了冷静理智和法律至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绝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马来西亚的警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反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波动剧烈。新任政权虽然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困局。短视与投机心理成为其决策的重大羁绊,导致原本的互惠互利前景化为泡影。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马来西亚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明智选择,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为解决当前的困境,马来西亚可以考虑与中国展开重新谈判,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内经济改革,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和公信力。此外,马来西亚还需加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中马合作纠纷事件不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诚信与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在面对合作纠纷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原则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未来,中马两国如何化解此次纠纷,将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双方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国际在线消息,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日前刊载文章,转述了菲律宾地缘政治学者马里奥·费迪南德·帕西翁在不久前一次学术论坛上的讲话。该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与策略,对其中体现出的精妙平衡和远见卓识予以称赞,还提出中国的外交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以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表明,菲律宾在这届进博会上收获了16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这充分彰显出两国稳固贸易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三位海外专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已被证明相当有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以及改革的成效。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加拉格尔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决策者驾驭风险的能力。 然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31%。此数据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恶化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世界银行在其最新报告中作出预测:“菲律宾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降至4.2%,这一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4.8%。”东盟秘书长于雅加达发表讲话时表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新加坡李光耀政策研究院(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者李光耀)的高级研究员王在浦指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危机或许会致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道,菲律宾军方宣称,菲方正在考虑从美国购买“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此,发言人毛宁指出,中方已经多次表明坚决反对的严正立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方面尽快纠正错误行径,依据其此前的公开承诺,尽早撤走“堤丰”中导系统。就在同一天,菲律宾陆军总长加利多在记者会上宣称,军方已经认识到“堤丰”导弹系统在实现群岛防御概念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可行性。而关于采购多少套中导系统的问题,加利多表示这要取决于经济能力。 菲防长特奥多罗针对中方作出回应并发出叫嚣。他称中方的批评属于挑衅行为,强调菲律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非处于任何国家的家门口,菲律宾有权力准许美军部署中导, 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国的否决。此外,他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停止炫耀武力”,并且照搬美国的论调,攻击“中方不断扩充核武库以及弹道导弹能力”,还拿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可谓是多管闲事。对于这种情况,我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批评菲防长的发言既越界又荒谬,谴责其公然宣称在涉海分歧方面对话和协商是最无意义的做法,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又在为谁发声,实在是令人费解。 菲律宾军方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一贯持亲美立场。然而,像特奥多罗这样激进地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并不常见。从中菲两国的军力对比而言,仅仅几套噱头大于实际作用的中导系统,是根本无法缩小中菲两军实力差距的,这些系统甚至对我国构不成威胁。我国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高度关注,并非源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看透了美菲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扰乱整个区域的阴谋。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着手部署中短程导弹一事予以特别关注。普京表示:“我方曾多次表明,《中导条约》的破裂会给全球安全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要强调,在美国于任何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之前,我们不会部署这类武器。俄罗斯实际上在单方面承担这些义务,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若美国开始部署此类系统,那么我方将解除所有的自愿性限制。”他着重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应对中程导弹这类威胁。同时,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于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此类导弹的发射并对其进行拦截。” 日前,“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当日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同日,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南部战区派遣海空力量旨在防范其他国家的舰机进入我国黄岩岛领海和领空。 回首过去一年,中菲之间虽产生了若干摩擦,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然而南海局势总体处于可控状态,这其中中国在南海控局能力的提升是一重要因素。
财联社1月25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将大幅减免加拿大的税收。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北卡罗来纳州视察飓风“海伦妮”带来的影响,并接受记者采访 特朗普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向记者称:“我将很高兴看到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如果可以实现,加拿大公民将享受大幅税收减免,因为他们目前课税很重。大家将不必担心军事问题等其他问题。大家将获得更好的、好得多的医疗服务。” 此前报道 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终于决定强硬一回 “加拿大是美国大约35个州最大的出口伙伴,任何导致进出口贸易困难的举措,最终都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就业。” 据中新网援引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执意在北美挑起贸易战,加拿大已经准备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而这终将伤害到美国人民。 据报道,加拿大政府内部的一份反制计划草案显示,报复措施将涉及从美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包括钢铁产品、陶瓷制品以及佛罗里达生产的橙汁等。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似乎终于要强硬一回了。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也不是第一次开打贸易战了。2018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加拿大曾对美国制造的家用电器、波旁威士忌和船舶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多次重申加拿大可以成为美国的“第51州”(资料图)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首次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关税警告时曾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采取更多措施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越过美加边境,就会一直征收25%的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多次认真地重申加拿大可以作为美国的“第51州”。 这就涉及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的关税警告是否会真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拟定的关税反制清单是否只是一种博弈姿态?如果美加贸易战不可避免,谁更能扛,又如何收场? 对加拿大以及其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美国盟友来说,这场博弈也可能为看清特朗普2.0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加拿大手里有反制牌 毫无疑问,美加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博弈对手。2023年加拿大经济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8%,经济规模还比不上美国正遭受山火侵蚀而束手无策的加利福尼亚州。…
去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按照WTO的规定,若12个月内不重启诉讼,此案将自动失效。 如今一年之限将至,早前有消息称,由于证据不足,欧盟正考虑是否放弃继续申诉,以免最终败诉。不过,彭博社1月24日披露,受到来自立陶宛和美国压力,欧盟似乎打算在期限前先重启案件,再重新“冻结”诉讼程序,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欧盟料将在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诉讼中采取拖字诀。”彭博社2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案暂停一年之后,欧盟很可能在本周申请恢复审理,但作为“程序性举措”,欧盟可能最早在下周重新暂停诉讼程序,收集证据。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最终决定仍可能有变。对于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拒绝置评。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声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WTO提起诉讼。 但这项指控当时并无任何公开资料佐证,也没有官方部门或商会代表背书。2021年12月3日,“澎湃明查”引述一名“相关消息人士”说,“系统里现在还是有(立陶宛)的”。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后来也很快表示,中国海关报关系统中存在“立陶宛”选项。 2021年12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询表示,个别媒体炒作中方将立陶宛从报关系统中清除、暂停立自华进口贸易许可、施压跨国企业不得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部件等消息均不属实。如果个别产品输华遇到技术问题,企业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中方主管部门反映。 2024年1月26日,WTO向成员国发出一份照会,称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照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照会文件 WTO网站 彭博社说,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是欧盟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继续上诉所需的证据已不复存在,继续申诉很可能会败诉,使欧盟显得软弱。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此外,有知情人士说,欧盟官员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甚至对是否应该恢复该案也存在分歧。一些声音认为,输掉案件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本月22日报道,布鲁塞尔也未能说服第三国的企业出面作证,证明它们被鼓励在向中国出口时不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 这也让欧盟面临着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据悉,欧盟在“冻结”上诉程序时并未事先通知立陶宛方面,这让立陶宛感到不满。美国拜登政府也曾敦促欧盟恢复诉讼程序,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团队更是早就批评过欧盟对华软弱。有知情人士担心,欧盟若放任此案失效,恐“激怒”特朗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