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之國,隻要需要,美國總統就發動過戰爭,美國外交學會出版的《外交》雜志斷言:中美正在進行一場大國競賽,最激烈的十年已經到來,最危險的時刻是在幾年後,美國著名保守派學者羅伯特.D.卡普蘭認為美國必須做好迎接“即將到來的中華帝國”的準備,2020年11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新書《應許之地》認為,美國用和平競爭是爭不過中國的,現在美國人的共識就是“必須對中國動手瞭”,
一:中美戰爭的可能性
美國一直是沒有名分的帝國,它對世界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今天在美利堅帝國正在衰敗的同時,一個新的強國正在崛起,這是一個在幅員遼闊的地球上建造公路、鐵路、能源管道和港口的國傢,在中國在世界掀起土建高潮時,美國因美元地位一落千丈,債臺高築,橋梁和鐵路網日漸衰敗,根本無力搞什麼土建高潮,當今的世界幾乎是專為中國定做的,這個時代的大國競爭更多地由物理層面轉向文化層面,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中國社會沒有明確的公私界限,仍處於傳統的儒傢價值觀之中,中國人對自己悠久的的歷史引以為豪,使中國人比美國人有著更強的凝聚力,而美國人卻正在國傢自豪感上漸行漸遠,美國人越來越多地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困擾,西進運動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曾被描繪成英雄史詩,但如今成瞭屠殺印地安人的反面教材。
長期以來,美國的對外政策都是傳教士式的道德說教,可今天美國反復無常,不守諾言讓其形象大打折扣,侵略或幹涉瞭一個又一個國傢,卻毫無建樹,軍事實力也早已讓人懷疑,冷戰後的美國幾個總統根本不適合擔任國傢領導人,特別是特朗普和拜登,而中國恰恰不會對其他國傢進行道德說教,中國經濟發達,文化強大,政治制度成熟,擁有在各級崗位得到歷練的優秀官員,在商業、網絡、軍事、政治、技術,教育方面組織順暢,而毫無疑問,中國在經濟、軍事、貿易、科技等領域逐漸超越美國,離奪得全球頭號大國寶座越來越近,美國實力的衰敗,意味著美國將喪失在世界的戰略支配地位,盟友也會離美國而去,到瞭從各種手段都難以保護其全球霸權的程度,美國最簡單的辦法還是發動戰爭。
美國追逐全球霸權的動因是維護金融霸權,發動戰爭對美國精英也是個賺錢生意,2002年12月,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可能會攻打伊拉克時,美國股市頓時止住瞭下跌的勢頭,2003年3月英美聯軍對伊開戰前夕,歐元兌美元由1.1097跌至1.05,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也隨之上漲,開戰第二天,美股指數也隨之攀升近1000點,道瓊斯工業指數飆升超過20%,華爾街一片歡呼,國際資本市場對美國重拾信心,美國股市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但聯軍因伊拉克的抵抗被迫暫停推進時,國際資本開始擔心戰爭久拖不決,美元匯率開始出現波動,道瓊斯指數連續4個交易日下滑,但隨著聯軍占領巴格達,美元匯率又開始上漲,之後,歐元兌美元持續承壓,美元需求增加,美國就可以輕松獲得巨額收益,不過這裡有個前提,就是美國要打勝瞭,打敗瞭就會像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那樣陷入巨額債務之中。
二:美國蘭德公司的報告
2016年,美國蘭德公司發佈瞭一份4.6萬字的報告《與中國開戰-想不敢想之事》,報告的主題是設想各種中美開戰的可能和美國在各種情況下的得失,蘭德認為中美開戰的導火索有5,一:中日爆發沖突,美國以日美防禦條約卷入戰爭,二:中國與南海國傢發生沖突,美國以維護“航行自由”借口介入戰爭,三:朝鮮半島爆發沖突,演變成第二次朝鮮戰爭,四:中美發生對峙事故,中國擊落美國飛機,五:中國統一臺灣,第五個是最有可能,就美國看來,如果中國統一瞭臺灣,美國的聲譽會一落千丈,所有國傢都會認為美國喪失瞭維護盟友的能力,如果美國不介入,就等於告訴日本、韓國甚至澳大利亞,美國保衛盟友安全的承諾存在很大疑問,而中國也會立刻成為超級大國,由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可見,美國介入臺海是有相當大的決心的。
蘭德公司評估,如果中美在2013年開戰,當時中國的GDP是九萬億美元,對美出口440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0%或GDP的5%,美國GDP是17萬億美元,對中出口1220億美元美元,占出口總額的8%或GDP的1%,中國的國際貿易占GDP比重為45%,消費占GDP比重為33%,美國的國際貿易占GDP比重為25%,消費占GDP比重為70%,總體上中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更大,如果中美發生戰爭,中國95%經海上運輸的貿易將被美國海軍中斷,而美國隻損失與中國和東亞國傢的貿易,損失程度小得多,中國GDP可能下降三分之一,而對美國的影響隻相當於一場經濟衰退。蘭德公司設想的中美沖突有4種模式,分為短期低強度、長期低強度、短期高強度及長期高強度,總的看戰爭越久就對美國越有利,但持續一年或以上雙方都會損失巨大。
美國曾經認為總體上有能力快速擊潰中國海空軍力量,但隨著中國的反介入能力不斷提升,開始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美國也會付出沉重的代價,雙方最終不得不滑入長期戰爭,歷史上,美國有別人打不到的地理優勢,無論美國和誰打仗,都是在別國的領土打仗,國內不會受到任何攻擊,打敗瞭退兵過一段時間就緩過氣瞭,戰爭成本較低,但中國技術的進步使得美國本土變得脆弱,如果美國本土受到攻擊,會極大地沖擊美國的經濟,嚴重打擊美國的國內政治,一場長期戰爭可能使美國變得動蕩,美國有個“三年法則\”,無論戰爭開始之初的支持率有多麼高,超過三年美國民眾已是一片反戰呼聲,美國最好的方式還是指望以短期戰爭來獲取優勢,蘭德公司最後認為,中美戰爭雙方損失巨大,最好別打,以免重蹈世界大戰的覆轍,但應該做好與中國進行一場長期而激烈的戰爭的周全準備。
三:武器與彈藥準備
美國的戰爭公式很簡單,就是燒錢,2019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瞭美國近代最大的一次軍事投資,2019財年給予軍隊1440.5億美元的采購預算,在這筆龐大的采購預算裡,陸軍分到272.8億美元,空軍分到494.4億美元,海軍分到598.2億美元,其他部門分到75.1億美元,除瞭采購預算,陸軍、空軍、海軍和其他部門各分到106億美元,411.86億美元、185.5億美元、228.4億美元,共931.76 億美元的武器研發費用,軍費中與武器裝備相關的費用高達2372.26億美元,占7170億美元軍費的33.09%,比中國2022年一年的軍費(2295億美元)還多,美軍將用這筆錢采購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研發新技術。
陸軍的采購清單包括60架AH-64武裝直升機、68架UH–60通用直升機,8架CH-47運輸直升機,24輛HIMARS火箭炮,以及升級135輛M1A1主戰坦克,36輛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61輛M2步兵戰車,這些戰車寶貴的摩托小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消耗得差不多,不過陸軍的重要性在西太平洋戰場遠不如海空軍,采購處於邊緣化狀況。2018年,美軍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重建瞭第二艦隊,特朗普提出2036至2037年將海軍艦艇增至355艘,為此,福特級航母建造速度從五年一艘調整為十年三艘,
海軍采購清單包括一艘福特級航母、兩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三艘伯克川型導彈驅連艦、三艘瀕海戰鬥艦、一艘遠征基地船、兩艘油船、一艘拖船,兩艘LCU-1700型登陸艇、一艘LCAC氣墊登陸艇,八艘艦岸連接器,24架F/A-18E/F戰鬥攻擊機、九架F-35C戰鬥機、20架F-35B戰鬥機,10架P-8A反潛巡邏機,四架E-2D艦載預警機、兩架C-40A運輸機、三架MQ-4C無人機,八架CH-53K重型直升機、七架MV-22傾轉旋翼飛機,25架UH-IY通用直升機,兩架KC-130J加油機、六架VH-92A總統專用直升機,30輛兩棲戰鬥車。
美海軍1999年計劃建造66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如果保持每年兩艘的建造速度,建成還需25年左右,伯克型驅逐艦每年建造三艘,是未來十年不會改變的計劃。355艘的艦船計劃不是很容易完成,海軍2019財年訂購的13艘艦船花瞭150.6億美元,占瞭采購預算近三分之一,第一艘“福特”福特級航母造價為129億美元,第4艘福特級航母造價將超過150億美元,如果這種高選價繼續,2036至2037年將海軍艦艇增至355艘的目標非常困難,為瞭“湊數\”,美海軍招標低成本的FFG(X)護衛艦,不過國會曾批評海軍連這種護衛艦到底用來要幹什麼也沒太搞清楚就急匆匆要招標,很可能會重蹈瀕海戰鬥艦的覆轍,
美空軍最燒錢的項目是F-35A戰鬥機,本來美空軍隻申購48架,國會又增加瞭16架,洛馬公司2018年已交付瞭300架F-35戰鬥機,培訓瞭620名飛行員和5600名維修人員,到2020年8月,連美國在內的9個國傢共交付555架,共培訓瞭1115名飛行員和9400名勤務人員,部署於20個為陸上基地.和4個為海上平臺上,美空預算購買15架KC-46空中加油機,但被砍掉瞭兩架,美空軍預算采購29架MQ-9A無人機,國會隻批準采購22架,空軍還會采購兩架HC-130]、六架MC-130J運輸機,10架戰鬥救授直升機,48架戰術無人機、一架RQ-4無人機,總數大約150架,美空軍很多老舊飛機都編列瞭升級預算,包括A-10攻擊機更換機翼,B-2轟炸機升級“極高頻衛星通信”,F-15E戰鬥機升級被動主動警告生存能力系統。
2019財年,美陸軍共采購瞭240枚“愛國者\”防空導彈,1046枚聯合空對地導彈,2684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784枚“標槍”反坦克導彈,1472枚“陶”2反坦克導彈,10851枚227毫米制導火箭彈,2214枚227毫米火箭彈,2162枚M982增程炮彈,美空軍采購320枚聯合空對地導彈,12枚LRASM導彈,256枚AIM-9X“響尾蛇”空空導彈,222枚AIM-120空空導彈,4338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6826枚SBD小直徑炸彈,510枚“SBDI”炸彈,3.6萬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過去平均每年的訂單在1萬枚以上,實際使用量隻有幾千枚,2013年底訂單量突然增加,經過多年儲備,美國為中美戰爭儲備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已超過10萬枚,
美海軍共采購198枚戰斧\”巡航導彈,141枚AIM-120C/D空空導彈,251枚AIM-9X“響尾蛇\”空空導彈,125枚“標準\”防空導彈,45枚“改進型海麻雀\”艦空導彈,120枚“拉姆\”近程艦空導彈,50枚MK–48魚雷,35枚遠程反艦導彈,8枚LCS–OTH導彈,75枚聯合空地導彈,31枚防區外精確制導彈藥,23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90枚LCS模塊化武器,750枚SBD小直徑炸彈,7594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聲稱,美國海軍應對嚴重突發事件時面臨彈藥不足的狀況,除瞭先進武器,美軍還升級改造阿裡安特科技公司位於密蘇裡州軍火加工廠,以為美軍制造16億發子彈,以及中口徑機關炮彈藥
根據以上數據向前向後各平均十年,就可以計算出十年後美國為中美戰爭儲備瞭多少武器和彈藥,不過就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使美軍子彈需求量從每年7.3億發增至18億發,中口徑機關炮彈從每年1170萬發增至2200萬發,一段時間出現瞭彈藥短缺的現象,摩蘇爾戰役美軍在兩年內投瞭9.6萬枚精確制導彈藥,襲擊敘利亞霍姆斯市沙伊拉特空軍基地一次用瞭60枚“戰斧\”巡航導彈的各種彈藥用量上看,美軍十年采購的彈藥也隻能支撐幾個月的高強度戰爭,
從2018年開始,美國每年的軍費都有增長,武器彈藥采購費基本維持在相當於軍費三分之一的水平,盡管美國一年的武器彈藥采購費就相當中國一年的全部軍費,但美軍的武器采購數量明顯不如中國,中國海軍每年下水的艦艇是美國海軍的幾倍,按現在的速度持續下去,到瞭2030年,中國海軍的艦艇是美國海軍的兩倍,而且平均艦齡遠遠新於美國海軍,空軍也一樣,中國空軍的戰鬥機產量是美國空軍的2倍,而美國空軍戰機退役速度是新增戰機的一倍,彈藥就不用比瞭,中國的重工業,鋼產量遠遠高於美國。
四:美國戰前準備
美國發動戰爭前,一般都會四處尋找小夥伴,一來進行輿論造勢助威,二來分攤戰爭開支,近年來,美軍重點放在亞太地區,分別在向日本部署瞭24架MV-22型旋轉翼飛機、6架P-8A巡邏機和兩套“ANTPY–2\”x波段相控陣雷達,在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部署瞭60架F-22戰鬥機,還重點建設關島,耗資8800萬美元年翻修船舶修理設施和碼頭,資7000萬美元擴建場地,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的工作核心就是到處說服盟友加入反華戰線,英國是絕對的仆從國,無論美國發動什麼戰爭,英國都毫不猶豫地出兵,伊拉克戰爭美國隻要求英國出兵2.5萬,英國居然派出瞭4.5萬人,這是因為不斷式微的大英帝國隻有抱住美國大腿才能在歐洲立足,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基本和英國一樣,法國一向孤做獨行,經常不聽美國招呼,日本一直處於美國的控制下,無論美國有什麼決策都會支持,但日本受和平憲法約束,隻是以人道主義名義出兵。
德國則三心二意得多,21世紀初德國緊緊追隨美國,阿富汗戰爭也派出3900餘名士兵參戰,但此後美國與德國在中東和平政策、導彈防禦系統構建方面不斷發生碰撞,德國對美國的開始轉向,伊拉克戰爭德國公開反對,理由是德國公司在伊拉克有巨額的商業利益,開戰將化為烏有,另外一些盟友和美國往往同床異夢,印度和越南與中國有爭端,但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選邊站,越南擔心與美國密切會被認為是與中國為敵,並沒有向美國提供金蘭灣基地,印度也不希望被視為美國遏制中國的一部分,更不希望美國海軍控制印度洋,美國海軍是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常客,美軍曾想把第一艦隊部署於在新加坡,但新加坡不願趟渾水,東南亞國傢基本上都不大可能選邊站隊,畢竟中國都太近瞭,總的來說,如果中美開戰,英國加拿大必定追隨,日韓歐洲聲援,其他國傢觀望。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先後發動瞭5場大規模戰爭和40餘次各種借口出兵,但美國並不是想打誰就打誰,美國三權分立,國會享有宣戰權,總統要對外正式宣戰必須向國會提交書面請求,闡明原因,不過美國200多年間隻對外宣戰11次,二戰後美國會在對外用兵上尊重總統的決策,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越戰失敗後,1973年,美國國會通過瞭《戰爭授權法》,限制總統的戰爭權,總統隻有在國會已經宣或得到瞭授權,不過歷屆美國總統並不買賬,從尼克松到奧巴馬,一旦動武時機成熟,無論有無國會授權都會毫不遲疑地發動戰爭,不過為瞭獲得國會的支付,美國在動武之前,會有許多“預備”動作,首先是給對方羅列罪名,給對手貼上“獨裁暴政\”或“支持恐怖主義\”的標簽,這樣美國就可以師出有名。
美國每次開啟戰爭機器時,還要做足情報偵察、物資籌備、兵力配置乃至本土防禦等準備,戰爭爆發前,美國國傢偵察局會調整部分衛星的軌道和位置,變軌機動至目標上空詳細偵察,導彈預警衛星也變軌機動至目標上空完成組網,還會根據情況需求應急發射偵察衛星,除衛星偵察外,美軍諜報人員也展開秘密行動,專門培訓移民間諜潛入母國開展情報工作。
最後是在各戰區均設立後勤指揮機構,負責組織的生產、采購、儲存和供應後勤物資,為美軍作戰行動提供堅實的基礎,海上預置力量是美軍應付突發事件的最有效措施,美軍事海運司令部有四個中隊40餘艘預置艦,一個海上預置艦中隊擁有六艘預置艦,艦上裝有58輛主戰坦克,134輛裝甲戰車,394臺中型卡車,109臺重型卡車,390.8萬加侖燃料,39.8萬加侖的飲用水和供1.5萬人海軍陸戰隊作戰的彈藥,戰前美軍還會本土緊急籌措各類補給品,增大倉庫的庫存量,並隨時向前進基地轉運。
五:結語
近年來,中國海空軍、戰略導彈部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大量新一代主戰裝備紛紛入役,中美之間已經沒什麼技術代溝,甚至中國在戰鬥機、無人機、驅逐艦、高超音速導彈,彈道導彈上領先於美國,美國的優勢隻有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和航母,以及遍佈各地的基地,不過也不用多久這些優勢會慢慢抹平,根據美軍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軍隊戰鬥機、水面艦艇數量將是美軍兩倍,海軍能出動4-5艘航母,新一代核潛艇和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也裝備瞭足夠數量,訓練、指揮體系,全軍C4ISR,綜合數據鏈系統等建設完畢,具體瞭打擊美國本土的力量,這時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就達到頂峰,美軍再想發動戰爭就是必敗無疑的瞭,未來幾年,也許是美國攤牌的最後機會瞭,不過從美國的戰爭準備來看,這段時間並不足以支撐一場大戰,除非狗急跳墻瞭。
据美媒报道,在中美结束第四轮贸易谈判后,川普要求其团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访华之旅上来。而之所以川普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急迫,原因之一是五角大楼又向他报告了一个噩耗:F-35战机升级到Block 4最新改进型的努力被迫“全面延迟”,何时能完成则未定。美媒航空航天杂志称,F-35制造商洛马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因为“遭受东大关键矿物管制”。 五角大楼向白宫报称,生产一架最新的F-35 Block 4型战机需要约900磅(超408公斤)关键矿物,其中主要是稀土,而洛马公司的库存已无法供应大规模生产。鉴于经过此前几轮贸易谈判结束后,东大恢复的是民用稀土对美审批出口,五角大楼“强烈建议”川普亲自和东大方面谈妥恢复军用级别稀土供应的问题。 有美媒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防务新闻就发文称,洛马公司的F-35 Block 4升级计划核心之一是换装AN/APG-85氮化镓雷达,恰恰是这方面会受制于稀土材料短缺问题,导致雷达元件生产停滞。五角大楼原计划通过雷达升级促进F-35战机航电系统的全面升级,以保持对歼-20、歼-35战机的(技术优势),但现在“最关键的一环”被东大卡住了。 此外,F-35 Block 4还将升级电子战系统和无人僚机指挥控制系统,这方面倒是主要基于软件升级来达成,不受稀土供应问题的限制。但是接受美媒采访的专家均强调,机载雷达是战斗机的大脑,如果不能完成升级,其他子系统的升级则无从谈起。 分析还指出,实际上经过对九三阅兵的分析评估,五角大楼认为美军现役主力战机在“相当部分的领域”已不再领先,甚至少数领域处于落后之中。因此让美国唯一在产的五代机F-35尽快、全面达到Block 4水平,成为保持美军在全球空中优势的重中之重。当然,川普能否尽快实现访华,又能否在与东大的会谈中解决军用稀土供应问题,就不是五角大楼能够左右的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欧洲大陆正在走向全面失控! 这并非是耸人听闻,因为欧洲三大主要强国英法德最近都出现了剧烈动荡,欧洲局势愈发紧张。 先说德国,自从今年大选结束之后,德国就陷入了混乱的局面,选择党异军突起支持率遥遥领先,可老牌政党也不甘落后,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按照计划,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9月14日进行地方选举,而选择党的7名候选人呼声很高,如果不出意外,这次基本就是选择党胜券在握了。 然而,就在临近选举的前几天,这7名候选人竟然全部离世了。 警方调查给出的结论是5人病逝、1人自然死亡,还有1人是自杀。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公示了这5名候选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可问题是即便这5人真的是病逝的,那另外1个自杀的又该如何解释呢? 警方没有给出答案。 这下,不仅是选择党高层坐不住了,就连德国普通民众都议论纷纷,不少德国媒体更是指向了阴谋论。 因为随着这7名候选人的死亡,北威州的选举选择党顿时没了优势,而这对左翼政党来说显然是一大利好。 为此,德国多地爆发抗议游行,纷纷要求警方给出真相。 紧接着,英国也乱了,就在9月13日,英国伦敦爆发了规模超10万人的游行示威活动,而且还不止一个群体。 其中,人数占主要的群体是来反对移民的,他们呼吁更换政府、解散议会,必须确保英国本土民众的权利,此前,不少移民被英国政府安置在了酒店里,并且免费提供生活所需。 要知道不少英国普通民众的工资也就堪堪够吃饭的,现在纳的税还要帮忙养着这些移民,英国民众的怒火可想而知。 而另一波则是反对种族主义的,要求政府严惩种族歧视,必须给黑人和穆斯林民众应有的权利。…
2025年9月18日,一封信把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这封信来自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他在信中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航班动手,说得直白点,就是——不给稀土,就不让你们的飞机落地美国。 这不是一个普通议员的“牢骚”,而是一个在国会有实际影响力的政客,发出的正式建议。他甚至还提出了三条具体操作方式,从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权,到审查飞机出口政策,再到联手盟友封锁中国航空投资,手段一个比一个狠。 穆勒纳尔为什么突然“发难”?美国又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非要拿稀土这张牌来威胁中国?难道美国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中国又是否会因此让步? 我们先从稀土说起。稀土不是稀有,而是难提纯、难加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加工环节的控制能力更是高达92%。换句话说,全球每10吨稀土产品中,有9吨是中国加工出来的。 美国自己不是没有稀土资源,但他们早就把开采环境成本外包出去了,只负责买成品。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被“卡脖子”了,才慌了神。 2023年年中,中国宣布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和审查制度,尤其是针对关键金属的出口申请,需要经过更严格的审批。这相当于在美国脖子上绕了一圈绳子,随时可以收紧。 于是美国开始“发飙”了。他们一边高喊要搞“非中国供应链”,一边又盯上了中国航班这根“软肋”。穆勒纳尔的那封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他希望白宫通过限制中国飞机落地,来逼迫中国继续稳定地提供稀土。 说到底,美国不是不想买,而是想以最低成本买,最好还能掌握定价权。但问题是,这世界哪有那么多“又要马儿跑,又不给草吃”的好事? 穆勒纳尔的信中提到了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看似强硬,实则幼稚。比如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权,这一招不仅违反国际规则,还会让美国自己空运、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遭受重创。中美之间的航线,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施舍”,而是市场双向的需求。 早在2023年,美国交通部还批准了中美之间的航班增班计划。到了2024年,两国航线已逐步恢复至每周近百个航班。这些航班上坐的,有做生意的,有探亲的,有留学的,还有旅游的。 如果美国单方面切断这条空中走廊,最先受到冲击的不是中国,而是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这些城市的机场、酒店、商圈。航班一少,旅客不来,机场起降费没了,酒店空房率高了,旅游经济萎缩了。美国人打的是自己的脸。 更讽刺的是,就连美国自己的航空公司也会叫苦不迭。中美航线一直是利润较高的国际线路。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等公司,靠着这条线路养活了不少员工。如今穆勒纳尔这一招,等于是砸了自家人的饭碗。 再说航空制造业。美国有波音,中国有中航工业,两国在航空零部件、维修服务上也有不少合作。一旦中美航线冻结,这些合作很可能被中断。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完全可以反制——限制对美出口关键零部件,推迟订单交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近就因为F-35战机升级进度严重滞后,被美国空军拒收了上百架战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软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降,零部件供应链混乱。 可笑的是,美国自己也承认,Block…
在刚刚结束对中东六国的军事打击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把矛头转向了中国。日前,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面时,内塔尼亚胡居然公开指责中国与卡塔尔,称二者“花费巨资制造反以色列的宣传”,甚至声称这是对以色列发动的“信息战”。这种话语,既是诬蔑,也是推卸责任。要知道,国际社会都看得清清楚楚:是谁在中东不断挑起冲突,又是谁在伤害无辜平民。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指控,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坚决的驳斥。 然而,就在内塔尼亚胡忙着给中国泼脏水之际,一则重磅消息从中东传来,直接击中了他的软肋。沙特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条约。消息一经公布,中东局势立即变得复杂而微妙。 沙巴防御协议的分量 这份沙巴协议的内容并不含糊:一旦沙特或巴基斯坦遭遇外部侵略,另一方将被视为同样受到攻击。换句话说,这是一份明确的共同防御承诺。与美国和沙特之间模棱两可的安全关系不同,这份协议更直接、更紧密,几乎可以看作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同盟”。 巴基斯坦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拥核国家,它在中东本就有着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沙特一直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可靠的“核保护伞”。但是沙特很清楚,如果直接去寻求中、美、俄等大国的庇护,反而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巨大震动。相比之下,找巴基斯坦则既合理又低调。 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这份协议同样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一个经济压力巨大的国家,巴基斯坦近年来不断寻求资金和国际合作机会。而军事合作本就是巴基斯坦的“传统出口”,通过与沙特签署这样的协议,不仅能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也能提升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地位。 以色列的三重困境 沙巴防御条约的签署,对内塔尼亚胡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因为就在此之前,以色列已经面临三大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一重压力:中东国家的团结。 以军对卡塔尔的入侵,彻底打破了中东国家之间原本微妙的平衡。过去,阿拉伯国家之间虽然在利益上有分歧,但大多数时候各自为政。可当卡塔尔遭到攻击时,他们突然意识到,下一个被盯上的可能就是自己。这种危机感让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空前团结。许多产油大国不再轻易相信以色列,甚至对美国也心生疑虑。大家都明白,没有美国的点头,以色列根本不可能胆敢冒然出手。 第二重压力:国际社会的孤立。 侵略卡塔尔之后,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声誉急转直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公开讨论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更有甚者,欧盟内部已有人呼吁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一旦这些制裁成真,以色列的经济将立刻感受到沉重的打击。要知道,以色列的科技与军工固然发达,但它的经济体系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若被孤立,将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 第三重压力:国内的不满。 当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内部矛盾也随之加剧。内塔尼亚胡政府本就饱受争议,他本人更是长期被指责滥用权力。如今,面对经济下滑、国际孤立,大规模的反政府游行此起彼伏。街头的愤怒声浪,不仅冲击着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地位,也让他的执政合法性遭受质疑。 巴基斯坦的入局与中国的角色…
以色列一个弹丸小国,凭什么能在中东横行霸道?今天打黎巴嫩,明天轰加沙,后天没事打个叙利亚。 反正是它到哪儿,哪儿就不安生,并且还动不动就扯着美国袖子往前冲,颇有一番不要命的势头。 敢这样在中东张狂,以色列到底凭什么?其实,绕来绕去绕不过三个字:底、气、足。 何为底气?那就是手里有压箱底的王牌,跟谁打照面都不怵,到底是什么样的王牌能让以色列如此有恃无恐?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 这张牌是最显眼的,也是最热的。 这么长时间以来,美国对自己这位“亲儿子”的援助,可谓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无论是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民生上,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无论以色列闹出了多大的事,美国都能帮他把烂摊子收拾的干干净净。 当然了,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全球各处建基地,拉小弟,它所谓的“小老弟”、“干儿子”也到处都是,可为什么只有以色列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呢? 这就要讲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色列“独受恩宠”,打个小比喻,美国就像皇帝,那些攀附于他的各个小国家,就像后宫里的莺莺燕燕,虽然都能受点恩露,但加起来都比不上以色列一人。 天天没事就赏以色列个金银珠宝,还隔三差五就翻它牌子,这份恩宠,不用说放眼中东了,就是放眼世界,谁能比得上? 一说到这,问题又来了——美国真就愿意一直这样恩宠以色列吗? 我看不一定。 美国国内现在比起前几年,可以说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了,尤其是川普上台后,各种闹心事儿就没消停过,财政赤字、非法移民、两党互掐等问题,已经够美国政府喝一壶的了,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对以色列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我看可能不大现实。 所以别看现在以色列独受恩宠,跳的可欢,以后还真说不准。 第二张牌,就是以色列那堪称闪电般的军事动员速度。 这就要讲到以色列的军事体制,他有点像韩国的服兵役制度,全国上下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必须服兵役,想跑都跑不掉。…
塞尔维亚这次阅兵,直接让欧美坐不住了! 9月20日,一场名为“团结的力量”的大阅兵即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而就在前几天彩排中,中国制造的红旗-22防空导弹公开亮相,西方媒体瞬间炸锅:塞尔维亚一跃成为巴尔干地区防空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一场秀,毕竟,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巴尔干一直都是地缘的火药桶。 如果说欧亚大陆是个棋盘,那巴尔干就是那个关键点位之一。它是连接欧亚陆运的核心通道,也是海权国家几百年来最忌惮的陆权支点。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引爆点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但实际还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二战之后,统一的南斯拉夫成为巴尔干地区最强的国家,一度被称为巴尔干之虎,西方非常忌惮。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也不遗余力地拆解这个联邦,即使这个国家后来就剩南联盟,最后还是被拆成了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国际社会不承认)。 如今的塞尔维亚也不过成了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但是,美欧还是不放过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