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一年的武器采購費就相當中國一年軍費,美國這幾年的對華戰爭準備

前言:美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之國,隻要需要,美國總統就發動過戰爭,美國外交學會出版的《外交》雜志斷言:中美正在進行一場大國競賽,最激烈的十年已經到來,最危險的時刻是在幾年後,美國著名保守派學者羅伯特.D.卡普蘭認為美國必須做好迎接“即將到來的中華帝國”的準備,2020年11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新書《應許之地》認為,美國用和平競爭是爭不過中國的,現在美國人的共識就是“必須對中國動手瞭”,

一:中美戰爭的可能性

美國一直是沒有名分的帝國,它對世界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今天在美利堅帝國正在衰敗的同時,一個新的強國正在崛起,這是一個在幅員遼闊的地球上建造公路、鐵路、能源管道和港口的國傢,在中國在世界掀起土建高潮時,美國因美元地位一落千丈,債臺高築,橋梁和鐵路網日漸衰敗,根本無力搞什麼土建高潮,當今的世界幾乎是專為中國定做的,這個時代的大國競爭更多地由物理層面轉向文化層面,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中國社會沒有明確的公私界限,仍處於傳統的儒傢價值觀之中,中國人對自己悠久的的歷史引以為豪,使中國人比美國人有著更強的凝聚力,而美國人卻正在國傢自豪感上漸行漸遠,美國人越來越多地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困擾,西進運動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曾被描繪成英雄史詩,但如今成瞭屠殺印地安人的反面教材。

長期以來,美國的對外政策都是傳教士式的道德說教,可今天美國反復無常,不守諾言讓其形象大打折扣,侵略或幹涉瞭一個又一個國傢,卻毫無建樹,軍事實力也早已讓人懷疑,冷戰後的美國幾個總統根本不適合擔任國傢領導人,特別是特朗普和拜登,而中國恰恰不會對其他國傢進行道德說教,中國經濟發達,文化強大,政治制度成熟,擁有在各級崗位得到歷練的優秀官員,在商業、網絡、軍事、政治、技術,教育方面組織順暢,而毫無疑問,中國在經濟、軍事、貿易、科技等領域逐漸超越美國,離奪得全球頭號大國寶座越來越近,美國實力的衰敗,意味著美國將喪失在世界的戰略支配地位,盟友也會離美國而去,到瞭從各種手段都難以保護其全球霸權的程度,美國最簡單的辦法還是發動戰爭。

美國追逐全球霸權的動因是維護金融霸權,發動戰爭對美國精英也是個賺錢生意,2002年12月,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可能會攻打伊拉克時,美國股市頓時止住瞭下跌的勢頭,2003年3月英美聯軍對伊開戰前夕,歐元兌美元由1.1097跌至1.05,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也隨之上漲,開戰第二天,美股指數也隨之攀升近1000點,道瓊斯工業指數飆升超過20%,華爾街一片歡呼,國際資本市場對美國重拾信心,美國股市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但聯軍因伊拉克的抵抗被迫暫停推進時,國際資本開始擔心戰爭久拖不決,美元匯率開始出現波動,道瓊斯指數連續4個交易日下滑,但隨著聯軍占領巴格達,美元匯率又開始上漲,之後,歐元兌美元持續承壓,美元需求增加,美國就可以輕松獲得巨額收益,不過這裡有個前提,就是美國要打勝瞭,打敗瞭就會像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那樣陷入巨額債務之中。

二:美國蘭德公司的報告

2016年,美國蘭德公司發佈瞭一份4.6萬字的報告《與中國開戰-想不敢想之事》,報告的主題是設想各種中美開戰的可能和美國在各種情況下的得失,蘭德認為中美開戰的導火索有5,一:中日爆發沖突,美國以日美防禦條約卷入戰爭,二:中國與南海國傢發生沖突,美國以維護“航行自由”借口介入戰爭,三:朝鮮半島爆發沖突,演變成第二次朝鮮戰爭,四:中美發生對峙事故,中國擊落美國飛機,五:中國統一臺灣,第五個是最有可能,就美國看來,如果中國統一瞭臺灣,美國的聲譽會一落千丈,所有國傢都會認為美國喪失瞭維護盟友的能力,如果美國不介入,就等於告訴日本、韓國甚至澳大利亞,美國保衛盟友安全的承諾存在很大疑問,而中國也會立刻成為超級大國,由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可見,美國介入臺海是有相當大的決心的。

蘭德公司評估,如果中美在2013年開戰,當時中國的GDP是九萬億美元,對美出口440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0%或GDP的5%,美國GDP是17萬億美元,對中出口1220億美元美元,占出口總額的8%或GDP的1%,中國的國際貿易占GDP比重為45%,消費占GDP比重為33%,美國的國際貿易占GDP比重為25%,消費占GDP比重為70%,總體上中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更大,如果中美發生戰爭,中國95%經海上運輸的貿易將被美國海軍中斷,而美國隻損失與中國和東亞國傢的貿易,損失程度小得多,中國GDP可能下降三分之一,而對美國的影響隻相當於一場經濟衰退。蘭德公司設想的中美沖突有4種模式,分為短期低強度、長期低強度、短期高強度及長期高強度,總的看戰爭越久就對美國越有利,但持續一年或以上雙方都會損失巨大。

美國曾經認為總體上有能力快速擊潰中國海空軍力量,但隨著中國的反介入能力不斷提升,開始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美國也會付出沉重的代價,雙方最終不得不滑入長期戰爭,歷史上,美國有別人打不到的地理優勢,無論美國和誰打仗,都是在別國的領土打仗,國內不會受到任何攻擊,打敗瞭退兵過一段時間就緩過氣瞭,戰爭成本較低,但中國技術的進步使得美國本土變得脆弱,如果美國本土受到攻擊,會極大地沖擊美國的經濟,嚴重打擊美國的國內政治,一場長期戰爭可能使美國變得動蕩,美國有個“三年法則\”,無論戰爭開始之初的支持率有多麼高,超過三年美國民眾已是一片反戰呼聲,美國最好的方式還是指望以短期戰爭來獲取優勢,蘭德公司最後認為,中美戰爭雙方損失巨大,最好別打,以免重蹈世界大戰的覆轍,但應該做好與中國進行一場長期而激烈的戰爭的周全準備。

三:武器與彈藥準備

美國的戰爭公式很簡單,就是燒錢,2019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瞭美國近代最大的一次軍事投資,2019財年給予軍隊1440.5億美元的采購預算,在這筆龐大的采購預算裡,陸軍分到272.8億美元,空軍分到494.4億美元,海軍分到598.2億美元,其他部門分到75.1億美元,除瞭采購預算,陸軍、空軍、海軍和其他部門各分到106億美元,411.86億美元、185.5億美元、228.4億美元,共931.76 億美元的武器研發費用,軍費中與武器裝備相關的費用高達2372.26億美元,占7170億美元軍費的33.09%,比中國2022年一年的軍費(2295億美元)還多,美軍將用這筆錢采購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研發新技術。

陸軍的采購清單包括60架AH-64武裝直升機、68架UH–60通用直升機,8架CH-47運輸直升機,24輛HIMARS火箭炮,以及升級135輛M1A1主戰坦克,36輛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61輛M2步兵戰車,這些戰車寶貴的摩托小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消耗得差不多,不過陸軍的重要性在西太平洋戰場遠不如海空軍,采購處於邊緣化狀況。2018年,美軍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重建瞭第二艦隊,特朗普提出2036至2037年將海軍艦艇增至355艘,為此,福特級航母建造速度從五年一艘調整為十年三艘,

海軍采購清單包括一艘福特級航母、兩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三艘伯克川型導彈驅連艦、三艘瀕海戰鬥艦、一艘遠征基地船、兩艘油船、一艘拖船,兩艘LCU-1700型登陸艇、一艘LCAC氣墊登陸艇,八艘艦岸連接器,24架F/A-18E/F戰鬥攻擊機、九架F-35C戰鬥機、20架F-35B戰鬥機,10架P-8A反潛巡邏機,四架E-2D艦載預警機、兩架C-40A運輸機、三架MQ-4C無人機,八架CH-53K重型直升機、七架MV-22傾轉旋翼飛機,25架UH-IY通用直升機,兩架KC-130J加油機、六架VH-92A總統專用直升機,30輛兩棲戰鬥車。

美海軍1999年計劃建造66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如果保持每年兩艘的建造速度,建成還需25年左右,伯克型驅逐艦每年建造三艘,是未來十年不會改變的計劃。355艘的艦船計劃不是很容易完成,海軍2019財年訂購的13艘艦船花瞭150.6億美元,占瞭采購預算近三分之一,第一艘“福特”福特級航母造價為129億美元,第4艘福特級航母造價將超過150億美元,如果這種高選價繼續,2036至2037年將海軍艦艇增至355艘的目標非常困難,為瞭“湊數\”,美海軍招標低成本的FFG(X)護衛艦,不過國會曾批評海軍連這種護衛艦到底用來要幹什麼也沒太搞清楚就急匆匆要招標,很可能會重蹈瀕海戰鬥艦的覆轍,

美空軍最燒錢的項目是F-35A戰鬥機,本來美空軍隻申購48架,國會又增加瞭16架,洛馬公司2018年已交付瞭300架F-35戰鬥機,培訓瞭620名飛行員和5600名維修人員,到2020年8月,連美國在內的9個國傢共交付555架,共培訓瞭1115名飛行員和9400名勤務人員,部署於20個為陸上基地.和4個為海上平臺上,美空預算購買15架KC-46空中加油機,但被砍掉瞭兩架,美空軍預算采購29架MQ-9A無人機,國會隻批準采購22架,空軍還會采購兩架HC-130]、六架MC-130J運輸機,10架戰鬥救授直升機,48架戰術無人機、一架RQ-4無人機,總數大約150架,美空軍很多老舊飛機都編列瞭升級預算,包括A-10攻擊機更換機翼,B-2轟炸機升級“極高頻衛星通信”,F-15E戰鬥機升級被動主動警告生存能力系統。

2019財年,美陸軍共采購瞭240枚“愛國者\”防空導彈,1046枚聯合空對地導彈,2684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784枚“標槍”反坦克導彈,1472枚“陶”2反坦克導彈,10851枚227毫米制導火箭彈,2214枚227毫米火箭彈,2162枚M982增程炮彈,美空軍采購320枚聯合空對地導彈,12枚LRASM導彈,256枚AIM-9X“響尾蛇”空空導彈,222枚AIM-120空空導彈,4338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6826枚SBD小直徑炸彈,510枚“SBDI”炸彈,3.6萬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過去平均每年的訂單在1萬枚以上,實際使用量隻有幾千枚,2013年底訂單量突然增加,經過多年儲備,美國為中美戰爭儲備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已超過10萬枚,

美海軍共采購198枚戰斧\”巡航導彈,141枚AIM-120C/D空空導彈,251枚AIM-9X“響尾蛇\”空空導彈,125枚“標準\”防空導彈,45枚“改進型海麻雀\”艦空導彈,120枚“拉姆\”近程艦空導彈,50枚MK–48魚雷,35枚遠程反艦導彈,8枚LCS–OTH導彈,75枚聯合空地導彈,31枚防區外精確制導彈藥,23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90枚LCS模塊化武器,750枚SBD小直徑炸彈,7594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聲稱,美國海軍應對嚴重突發事件時面臨彈藥不足的狀況,除瞭先進武器,美軍還升級改造阿裡安特科技公司位於密蘇裡州軍火加工廠,以為美軍制造16億發子彈,以及中口徑機關炮彈藥

根據以上數據向前向後各平均十年,就可以計算出十年後美國為中美戰爭儲備瞭多少武器和彈藥,不過就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使美軍子彈需求量從每年7.3億發增至18億發,中口徑機關炮彈從每年1170萬發增至2200萬發,一段時間出現瞭彈藥短缺的現象,摩蘇爾戰役美軍在兩年內投瞭9.6萬枚精確制導彈藥,襲擊敘利亞霍姆斯市沙伊拉特空軍基地一次用瞭60枚“戰斧\”巡航導彈的各種彈藥用量上看,美軍十年采購的彈藥也隻能支撐幾個月的高強度戰爭,

從2018年開始,美國每年的軍費都有增長,武器彈藥采購費基本維持在相當於軍費三分之一的水平,盡管美國一年的武器彈藥采購費就相當中國一年的全部軍費,但美軍的武器采購數量明顯不如中國,中國海軍每年下水的艦艇是美國海軍的幾倍,按現在的速度持續下去,到瞭2030年,中國海軍的艦艇是美國海軍的兩倍,而且平均艦齡遠遠新於美國海軍,空軍也一樣,中國空軍的戰鬥機產量是美國空軍的2倍,而美國空軍戰機退役速度是新增戰機的一倍,彈藥就不用比瞭,中國的重工業,鋼產量遠遠高於美國。

四:美國戰前準備

美國發動戰爭前,一般都會四處尋找小夥伴,一來進行輿論造勢助威,二來分攤戰爭開支,近年來,美軍重點放在亞太地區,分別在向日本部署瞭24架MV-22型旋轉翼飛機、6架P-8A巡邏機和兩套“ANTPY–2\”x波段相控陣雷達,在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部署瞭60架F-22戰鬥機,還重點建設關島,耗資8800萬美元年翻修船舶修理設施和碼頭,資7000萬美元擴建場地,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的工作核心就是到處說服盟友加入反華戰線,英國是絕對的仆從國,無論美國發動什麼戰爭,英國都毫不猶豫地出兵,伊拉克戰爭美國隻要求英國出兵2.5萬,英國居然派出瞭4.5萬人,這是因為不斷式微的大英帝國隻有抱住美國大腿才能在歐洲立足,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基本和英國一樣,法國一向孤做獨行,經常不聽美國招呼,日本一直處於美國的控制下,無論美國有什麼決策都會支持,但日本受和平憲法約束,隻是以人道主義名義出兵。

德國則三心二意得多,21世紀初德國緊緊追隨美國,阿富汗戰爭也派出3900餘名士兵參戰,但此後美國與德國在中東和平政策、導彈防禦系統構建方面不斷發生碰撞,德國對美國的開始轉向,伊拉克戰爭德國公開反對,理由是德國公司在伊拉克有巨額的商業利益,開戰將化為烏有,另外一些盟友和美國往往同床異夢,印度和越南與中國有爭端,但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選邊站,越南擔心與美國密切會被認為是與中國為敵,並沒有向美國提供金蘭灣基地,印度也不希望被視為美國遏制中國的一部分,更不希望美國海軍控制印度洋,美國海軍是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常客,美軍曾想把第一艦隊部署於在新加坡,但新加坡不願趟渾水,東南亞國傢基本上都不大可能選邊站隊,畢竟中國都太近瞭,總的來說,如果中美開戰,英國加拿大必定追隨,日韓歐洲聲援,其他國傢觀望。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先後發動瞭5場大規模戰爭和40餘次各種借口出兵,但美國並不是想打誰就打誰,美國三權分立,國會享有宣戰權,總統要對外正式宣戰必須向國會提交書面請求,闡明原因,不過美國200多年間隻對外宣戰11次,二戰後美國會在對外用兵上尊重總統的決策,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越戰失敗後,1973年,美國國會通過瞭《戰爭授權法》,限制總統的戰爭權,總統隻有在國會已經宣或得到瞭授權,不過歷屆美國總統並不買賬,從尼克松到奧巴馬,一旦動武時機成熟,無論有無國會授權都會毫不遲疑地發動戰爭,不過為瞭獲得國會的支付,美國在動武之前,會有許多“預備”動作,首先是給對方羅列罪名,給對手貼上“獨裁暴政\”或“支持恐怖主義\”的標簽,這樣美國就可以師出有名。

美國每次開啟戰爭機器時,還要做足情報偵察、物資籌備、兵力配置乃至本土防禦等準備,戰爭爆發前,美國國傢偵察局會調整部分衛星的軌道和位置,變軌機動至目標上空詳細偵察,導彈預警衛星也變軌機動至目標上空完成組網,還會根據情況需求應急發射偵察衛星,除衛星偵察外,美軍諜報人員也展開秘密行動,專門培訓移民間諜潛入母國開展情報工作。

最後是在各戰區均設立後勤指揮機構,負責組織的生產、采購、儲存和供應後勤物資,為美軍作戰行動提供堅實的基礎,海上預置力量是美軍應付突發事件的最有效措施,美軍事海運司令部有四個中隊40餘艘預置艦,一個海上預置艦中隊擁有六艘預置艦,艦上裝有58輛主戰坦克,134輛裝甲戰車,394臺中型卡車,109臺重型卡車,390.8萬加侖燃料,39.8萬加侖的飲用水和供1.5萬人海軍陸戰隊作戰的彈藥,戰前美軍還會本土緊急籌措各類補給品,增大倉庫的庫存量,並隨時向前進基地轉運。

五:結語

近年來,中國海空軍、戰略導彈部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大量新一代主戰裝備紛紛入役,中美之間已經沒什麼技術代溝,甚至中國在戰鬥機、無人機、驅逐艦、高超音速導彈,彈道導彈上領先於美國,美國的優勢隻有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和航母,以及遍佈各地的基地,不過也不用多久這些優勢會慢慢抹平,根據美軍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軍隊戰鬥機、水面艦艇數量將是美軍兩倍,海軍能出動4-5艘航母,新一代核潛艇和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也裝備瞭足夠數量,訓練、指揮體系,全軍C4ISR,綜合數據鏈系統等建設完畢,具體瞭打擊美國本土的力量,這時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就達到頂峰,美軍再想發動戰爭就是必敗無疑的瞭,未來幾年,也許是美國攤牌的最後機會瞭,不過從美國的戰爭準備來看,這段時間並不足以支撐一場大戰,除非狗急跳墻瞭。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印度人提問:為什麽中國如此害怕印度,更怕印度軍隊。遭外國嘲笑

近几年印度人的“神奇”在网上鼎鼎有名,关键印度人还为此洋洋自得。 在美版知乎上,印度网友便提过一个“自信满满”的问题: 为何中国会害怕印度? 结果这个提问一出现,就惨遭国外其他网友的嘲笑。 为何印度人会这般“自信满满”呢? 一、“自信满满”却被嘲笑 印度网友“为什么中国会如此害怕印度”的提问刚发出没多久,有一个印度网友在下面宣称,中国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印度研发武器的能力高。 除了这一个“自信满满”的提问和自圆其说的回答外,还有印度网友发出了提出,想知道中国为什么害怕印度海军,特别是害怕印度航母。 这不是印度人第一次拿自己的国家和中国作对比,甚至吹嘘印度比中国厉害,每次被打脸,引来旁观者的嘲笑都不见改过,依旧我行我素。不止是印度普通民众,连印度官员同样如此。 2024年10月时,辛格就发表声明称,印度空军的训练实力已经领先于中国,只不过技术不太好罢了。 辛格再说这话时,俨然忘记了印度的武器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也忘记了之前陆续发生的飞机坠毁事件。 印度空军把飞机的坠毁理由称之为是技术原因,可网友们却不这么认为。 飞行员训练不到位也会导致飞机发生事故,不能光从技术方面找原因。 不过这一系列的“神奇”操作,十分符合人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 当“自信满满”的提问出现后,再加上自圆其说的回答,让国外其他网友直接坐不住,决定让自信的印度人清醒一下。…

1 week ago

不聽中國的勸,在南部戰區司令致電後,法國航母堅持演練封鎖南海

最近,那个没有人能够在自己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法国,派出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编队,在接到中国南部战区司令的电话之后,依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东亚,并在1月23日开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海军,在南海周边举行三场重要的海上演习。 显然,对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在电话里告知他们的注意事项,法国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听进去。 中国的电话是打给法国太平洋海区司令的,双方谈了什么并没有公布,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涉及亚太的安全和中国在南海的切身利益,让法国人悠着点。 因为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目的地是亚太,还要在南海周边举行各种海上演习,我们对戴高乐号在南海的动向表示关切,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管是哪个国家,一旦有外来军事势力到自己的家门口晃悠,肯定都不会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 要知道,这次来西太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实力还是不小的。编队除了戴高乐号航母外,还有一艘福尔班号驱逐舰,两艘护卫舰普罗旺斯号和阿尔萨斯号,还有一艘补给船雅克舍瓦利埃号,在水下,还有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阵容是相当的强大。 对于这样一支不容忽视的外来军事力量,我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和法国相关的人员通电话了解情况,告知我们的担忧和关切,劝法国人不要侵害我们的切身利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法国人如何对待我们的关切,听不听我们的劝,那就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从法国人达到西太之后的各种动作,显然,他们并没有打算听劝。 按照法国人公布的计划,他们将和另外几个国家的海军,分别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举行三场海上演习,法国人宣称其目的是加强和这些伙伴国之间的协作,确保演习区域的海上安全。 话说,法国人远在欧洲,这里的安全,恐怕轮不到你们操心吧? 再看看和法国人一起参演的都是哪些国家。 在马六甲海峡的演习,除了法国航母战斗群,自然也少不了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海军。 在巽他海峡的演习,和法国人一起演习的,是印度尼西亚海军。…

1 week ago

中國發出警告:90天內不支付358億賠償金,18艘軍艦就別想要了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一直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典范。然而,近期爆发的一起合作纠纷事件却让这一关系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声称因“财力不足”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马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铁路和造船行业尤为重要。 在铁路项目方面,中马两国签订了“东海海峡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造船业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了18艘大中型舰船,这些舰船主要用于维护和保护两国间的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军事关系的紧密,也为中国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就在中马合作项目蓬勃发展之时,马来西亚却以“财力不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中国官方震惊与愤慨,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马来西亚公信力的质疑。在国际合作中,违约行为不仅侵害了相关方的权益,更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面对马来西亚的背约之举,中国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回应。有关部门高层领导严正声明,若马来西亚执意违约,必须在90天内支付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否则,中国将暂停为马来西亚建造的18艘军舰项目,并将其作为抵押处置。这一强硬立场显示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协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担心其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诚信和道德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此次纠纷中展现了冷静理智和法律至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绝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马来西亚的警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反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波动剧烈。新任政权虽然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困局。短视与投机心理成为其决策的重大羁绊,导致原本的互惠互利前景化为泡影。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马来西亚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明智选择,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为解决当前的困境,马来西亚可以考虑与中国展开重新谈判,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内经济改革,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和公信力。此外,马来西亚还需加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中马合作纠纷事件不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诚信与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在面对合作纠纷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原则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未来,中马两国如何化解此次纠纷,将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双方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1 week ago

翻臉真快!收了中國的好處,每次都倒向美國!俄羅斯表態:絕不會輕饒!

国际在线消息,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日前刊载文章,转述了菲律宾地缘政治学者马里奥·费迪南德·帕西翁在不久前一次学术论坛上的讲话。该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与策略,对其中体现出的精妙平衡和远见卓识予以称赞,还提出中国的外交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以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表明,菲律宾在这届进博会上收获了16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这充分彰显出两国稳固贸易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三位海外专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已被证明相当有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以及改革的成效。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加拉格尔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决策者驾驭风险的能力。 然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31%。此数据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恶化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世界银行在其最新报告中作出预测:“菲律宾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降至4.2%,这一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4.8%。”东盟秘书长于雅加达发表讲话时表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新加坡李光耀政策研究院(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者李光耀)的高级研究员王在浦指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危机或许会致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道,菲律宾军方宣称,菲方正在考虑从美国购买“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此,发言人毛宁指出,中方已经多次表明坚决反对的严正立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方面尽快纠正错误行径,依据其此前的公开承诺,尽早撤走“堤丰”中导系统。就在同一天,菲律宾陆军总长加利多在记者会上宣称,军方已经认识到“堤丰”导弹系统在实现群岛防御概念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可行性。而关于采购多少套中导系统的问题,加利多表示这要取决于经济能力。 菲防长特奥多罗针对中方作出回应并发出叫嚣。他称中方的批评属于挑衅行为,强调菲律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非处于任何国家的家门口,菲律宾有权力准许美军部署中导, 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国的否决。此外,他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停止炫耀武力”,并且照搬美国的论调,攻击“中方不断扩充核武库以及弹道导弹能力”,还拿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可谓是多管闲事。对于这种情况,我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批评菲防长的发言既越界又荒谬,谴责其公然宣称在涉海分歧方面对话和协商是最无意义的做法,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又在为谁发声,实在是令人费解。 菲律宾军方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一贯持亲美立场。然而,像特奥多罗这样激进地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并不常见。从中菲两国的军力对比而言,仅仅几套噱头大于实际作用的中导系统,是根本无法缩小中菲两军实力差距的,这些系统甚至对我国构不成威胁。我国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高度关注,并非源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看透了美菲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扰乱整个区域的阴谋。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着手部署中短程导弹一事予以特别关注。普京表示:“我方曾多次表明,《中导条约》的破裂会给全球安全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要强调,在美国于任何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之前,我们不会部署这类武器。俄罗斯实际上在单方面承担这些义务,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若美国开始部署此类系统,那么我方将解除所有的自愿性限制。”他着重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应对中程导弹这类威胁。同时,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于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此类导弹的发射并对其进行拦截。” 日前,“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当日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同日,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南部战区派遣海空力量旨在防范其他国家的舰机进入我国黄岩岛领海和领空。 回首过去一年,中菲之间虽产生了若干摩擦,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然而南海局势总体处于可控状态,这其中中国在南海控局能力的提升是一重要因素。

1 week ago

特朗普:若加拿大成美國第51個州 將對加公民大幅減稅

财联社1月25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将大幅减免加拿大的税收。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北卡罗来纳州视察飓风“海伦妮”带来的影响,并接受记者采访 特朗普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向记者称:“我将很高兴看到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如果可以实现,加拿大公民将享受大幅税收减免,因为他们目前课税很重。大家将不必担心军事问题等其他问题。大家将获得更好的、好得多的医疗服务。” 此前报道 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终于决定强硬一回 “加拿大是美国大约35个州最大的出口伙伴,任何导致进出口贸易困难的举措,最终都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就业。” 据中新网援引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执意在北美挑起贸易战,加拿大已经准备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而这终将伤害到美国人民。 据报道,加拿大政府内部的一份反制计划草案显示,报复措施将涉及从美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包括钢铁产品、陶瓷制品以及佛罗里达生产的橙汁等。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似乎终于要强硬一回了。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也不是第一次开打贸易战了。2018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加拿大曾对美国制造的家用电器、波旁威士忌和船舶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多次重申加拿大可以成为美国的“第51州”(资料图)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首次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关税警告时曾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采取更多措施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越过美加边境,就会一直征收25%的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多次认真地重申加拿大可以作为美国的“第51州”。 这就涉及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的关税警告是否会真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拟定的关税反制清单是否只是一种博弈姿态?如果美加贸易战不可避免,谁更能扛,又如何收场? 对加拿大以及其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美国盟友来说,这场博弈也可能为看清特朗普2.0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加拿大手里有反制牌 毫无疑问,美加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博弈对手。2023年加拿大经济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8%,经济规模还比不上美国正遭受山火侵蚀而束手无策的加利福尼亚州。…

1 week ago

外媒:找不到證據告中國 歐盟想到新招數

去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按照WTO的规定,若12个月内不重启诉讼,此案将自动失效。 如今一年之限将至,早前有消息称,由于证据不足,欧盟正考虑是否放弃继续申诉,以免最终败诉。不过,彭博社1月24日披露,受到来自立陶宛和美国压力,欧盟似乎打算在期限前先重启案件,再重新“冻结”诉讼程序,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欧盟料将在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诉讼中采取拖字诀。”彭博社2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案暂停一年之后,欧盟很可能在本周申请恢复审理,但作为“程序性举措”,欧盟可能最早在下周重新暂停诉讼程序,收集证据。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最终决定仍可能有变。对于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拒绝置评。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声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WTO提起诉讼。 但这项指控当时并无任何公开资料佐证,也没有官方部门或商会代表背书。2021年12月3日,“澎湃明查”引述一名“相关消息人士”说,“系统里现在还是有(立陶宛)的”。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后来也很快表示,中国海关报关系统中存在“立陶宛”选项。 2021年12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询表示,个别媒体炒作中方将立陶宛从报关系统中清除、暂停立自华进口贸易许可、施压跨国企业不得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部件等消息均不属实。如果个别产品输华遇到技术问题,企业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中方主管部门反映。 2024年1月26日,WTO向成员国发出一份照会,称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照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照会文件 WTO网站 彭博社说,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是欧盟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继续上诉所需的证据已不复存在,继续申诉很可能会败诉,使欧盟显得软弱。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此外,有知情人士说,欧盟官员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甚至对是否应该恢复该案也存在分歧。一些声音认为,输掉案件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本月22日报道,布鲁塞尔也未能说服第三国的企业出面作证,证明它们被鼓励在向中国出口时不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 这也让欧盟面临着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据悉,欧盟在“冻结”上诉程序时并未事先通知立陶宛方面,这让立陶宛感到不满。美国拜登政府也曾敦促欧盟恢复诉讼程序,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团队更是早就批评过欧盟对华软弱。有知情人士担心,欧盟若放任此案失效,恐“激怒”特朗普政府。…

1 week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