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直哥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在一篇深度报道中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情况:在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国会里竟有近百名议员在进行股票证券交易时,出现了疑似利用职权提前获取内幕消息等“利益冲突”的情况。
《纽约时报》发现,这些议员中超半数的人(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所投资的股票证券的领域,不仅与他们在国会里参加的立法或监管委员会的领域高度重合,而且他们做出进行股票证券交易的时间点,还往往与这些委员会在对相关领域和企业进行调查或发布重要信息的时间点重合。
目前,这篇深度报道已经引起了大量美国网民的愤怒,纷纷要求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彻底禁止所有国会议员进行股票证券交易。
根据《纽约时报》的介绍,在股票证券交易上与自己的议员身份和角色存在“利益冲突”情况的美国国会议员,总共多达97人。
该报是通过一个追踪美国国会议员进行股票证券交易的大数据网站,以及一条评估标准,来锁定这些政客的。这个大数据网站是德国的一个金融数据公司根据美国国会公开披露的议员们的交易记录进行整理汇编的。
虽然美国有法律规范国会议员们的股票证券投资行为,在允许他们进行这种投资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在45天内披露自己或直系亲属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交易,且不得进行内幕交易,但《纽约时报》指出不少议员在上报交易信息时是有很大问题的,比如许多议员只会披露自己进行股票证券交易的价值范畴,至于是买入还是卖出、是赔还是赚等更为具体的信息则时常会被省略掉。该报还透露去年有其他美国媒体的调查还发现,不少议员也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交易披露,有70多名国会议员出现过迟报或是干脆漏报股票证券交易的情况。
具体到如今被《纽约时报》曝光的那97名议员中,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只占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总共500多名议员的五分之一不到,但在2019年到2021年间,上报过自己或直系亲属进行的股票证券交易的两院议员总共只有183人,所以如今被曝光的97人,其实已经占了这些人超过一半的数量。
《纽约时报》还通过呈现可视化的数据以及大量的个案介绍,进一步展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个案方面,从该报介绍的十多个个案来看,这些案例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即相关议员进行交易的股票证券的领域,不仅与他们在国会里参加的立法或监管委员会的领域高度重合,而且他们或他们的直系亲属进行相关投资的时间,往往与这些委员会在对相关领域和企业进行调查或发布重要信息的时间点重合。
比如,国会众议院一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籍国会议员,曾在2020年时参加了美国国会一个对美国波音(144.29, -5.49, -3.67%)公司的737 MAX客机进行调查的众议院委员会,当时波音公司的这款客机正因为之前的两起严重的坠机事故而面临全世界的质问。但巧合的是,就在该委员会于2020年3月6日发布对波音不利的调查报告的前一天,这名议员的妻子卖出了波音公司的股票。
国会参议院一名共和党籍的议员,则被发现去年多次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过多笔与牲畜价格有关的合约交易,他所参加的参议院农业委员会甚至还曾讨论过牲畜市场的走向。
这两个分别来自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的案例还说明,这种“利益冲突”的情况并不是仅限于某一个党派的,而是一个美国国会两党共同存在的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没有把美国众议院的议长、同时也是美国国会议员中备受“内幕交易”质疑的南希·佩洛西列入其所披露的97名议员的名单中进行重点曝光,仅在文章的中后部分才提到了公众对于佩洛西的丈夫保罗在股市上取得一系列成功存在大量质疑,认为佩洛西虽然不属于国会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行业或监管委员会,但她身为议长同样能提前接触到很多法案的草案内容,甚至能决定哪些法案草案能在众议院被提出来进行审议。
不过,那97名议员以及佩洛西都否认自己有利用职权获取过内幕消息并以此违规获利的情况。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来看,在给出回应的议员中,他们的说辞大多要么是这些股票交易是通过投资经理人进行的,不是他们自己操作的,甚至股票证券都不是他们直接持有的,他们也没有违规向这些投资经理人透露过任何内幕消息——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名妻子卖出波音股票的议员;要么,他们干脆表示自己没有做违法的事情,交易只是根据市场动向进行的投资行为,问心无愧。比如另一名也在波音被调查期间卖出波音股票的议员就表示,他是因为看到波音的股价跌了,同时考虑到自己也在调查波音的委员会,为了止损和避嫌才出手的。
佩洛西的发言人则表示她并不持有股票,对她丈夫的投资也并没有提前知晓并进行参与。
另外,虽然曝光了这么多议员在股票投资上存在的问题,但《纽约时报》在给他们的行为“定性”时却相当“克制”,并没有咬定这些人的做法就是“内幕交易”,而是一边给出了他们的回应,一边则称这些行为涉嫌“利益冲突”——这或许是因为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做出更为严重的指控。
而这篇文章最终的落点,则打在了美国的法律制度在限制议员进行股票证券交易上还存在缺失这个点上。因为,根据《纽约时报》的说法,美国现在对议员在股票交易上进行限制的法律,不仅比白宫对官员和职员在这方面的限制要弱很多,甚至还比不少美国企业乃至新闻机构的相关限制要弱。
该报还引用了多名认为应该加强法律限制的议员的观点。其中有议员就认为应通过立法要求国会的议员们把他们的股票投资都交给“保密信托”,即委托人把财产投资交给受托人打理,受托人不向包括委托人在内的任何人披露投资的详细情况,且委托人不能影响或参与投资。公开资料显示,这种保密信托服务在西方不少官员那里很流行,因为这种信托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官员在履行公职时出现《纽约时报》如今曝光的这种利益冲突。还有议员提出的法律建议则是禁止议员及其直系亲属对一些特定的企业进行股票和金融上的投资,现有的这种投资则要么必须卖掉,要么投入“保密信托”。
这第二种提议的框架,根据《纽约时报》的介绍,已经得到了包括佩洛西在内的部分议员的支持——尽管佩洛西起初是反对进一步限制议员进行股票证券交易的。至于她为何出现这种转变,《纽约时报》没有交代。
而在社交网络上,不少对《纽约时报》披露的这种“利益冲突”的情况感到气愤的美国网民,则建议干脆禁止议员们进行股票证券交易。《纽约时报》亦提到今年1月美国民调机构“晨间咨询”(Morning Consult)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美国人支持禁止国会议员进行股票交易,而且这种支持是不分党派的。
这说明,不论是进一步限制还是干脆禁止国会议员进行股票交易,通过立法进一步防止当政者出现“利益冲突”乃至“内幕交易”,已经成为了美国全社会的一个共识。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