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2年“辽宁舰”下水后,我国在航母研制的路上突飞猛进,就在半个月前,我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它的下水让我国海军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已经计划建造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一梦想直到近些年才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到“墨尔本号”对我国航母研制进程的影响。
1984年,我国花费3000万美金从澳大利亚手中买下了“墨尔本号”,当时的“墨尔本号”已经只剩下一个外壳。
当西方国家得知后,纷纷嘲笑我国花天价买了一堆废铁,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堆废铁,对我国航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墨尔本号”原本就是一艘航空母舰,它虽然隶属于澳大利亚海军,但事实上,这艘航母是澳大利亚从英国手中买来的。
在被英国给澳大利亚前,“墨尔本号”的名字原本是“庄严号”,它建造于1943年4月份,于1945年2月份下水。
英国建造这艘航母的目的,原本是计划用于二战,但当它完工下水时,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庄严号”也没能在战场上一展雄姿。
作为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当时的海军力量十分强大,光是航母就有五十余艘,二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英国政府不得不暂停“庄严号”的后续完善工作。
为了甩掉这个包袱,1949年,英国政府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它卖给了澳大利亚,不过也制定了一个前提条件:这艘航母后续所装备的武器,必须从英国购买,并在安装完毕后再交付。
六年后的1955年,“庄严号”被改造完,装备了新式武器装备,澳大利亚军方将其更名为“墨尔本号”并装备在海军中,舷号“R-21”,成为了澳大利亚海军的又一艘航空母舰。
1956年5月,当“墨尔本号”抵达悉尼港时,澳大利亚国民一片欢腾,为它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但在日后,这艘“墨尔本号”却成为了他们的“灾星”,航母自身也命途多舛。
在抵达澳大利亚一年半后,“墨尔本号”正式开始了它的“闯祸之旅”。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墨尔本号”驶出阿德莱德港,不知是驾驶人员操作不当,还是航母突发故障,它与港内的另一艘战舰“蓝卡号”发生了碰撞。
幸运的是,这次碰撞并没有引发重大灾难,也没有船员因此伤亡。
军方对此进行调查后,并未发现“墨尔本号”存在故障,船员也没有违规行为,遂将这起碰撞事故归为“偶然事故”。
虽然人们认为这是偶然事故,可“墨尔本号”却不这么认为,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它将用自己的“战绩”来表明,撞船是自己的“拿手好戏”。
第一次碰撞后,“墨尔本号”消停了一段时间,直到1964年的2月10日,它再一次与其他舰艇发生了碰撞,而且这一次的后果极为严重。
事发当日,“墨尔本号”航母编队正在海上行驶,突然它侧面一艘驱逐舰的航向发生了偏离,与正常行驶的“墨尔本号”发生了碰撞。
在与“墨尔本号”上万吨体量发生碰撞后,“航海者”驱逐舰被当场拦腰切断,分成了两个部分,撞击也引发了火灾,驱逐舰上的船员因此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避难。
由于事发突然,驱逐舰上的船员来不及准备,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应急措施,但最终还是有超过80名船员因此罹难,“航海者”驱逐舰也因此彻底报废。
澳大利亚军方得知消息后,在为罹难船员悲哀的同时,第一时间对事件起因进行调查。
根据军方发布的调查报告,这起相撞事故,是由于“航海者”的舰长严重失职,造成驱逐舰偏航而引起的。
“墨尔本号”也在这起事故中受损严重,前舷和右舷都被撞击出深洞,电缆舱也受到重创,预计维修费用高达上亿元。
不过相比起两艘舰艇的受损,更让人感到惋惜的,是那80余名不幸罹难的船员。
第二次撞击事故发生后,澳大利亚军方对“墨尔本号”进行了全面整顿,包括重新培训船员、调整编队构成、定期检查故障等,在全面的整顿下,“墨尔本号”又安静了下来。
不过“墨尔本号”似乎有着优秀的“撞船传统”,它“不老实”的性格决定了它注定不会安分守己,在与“航海者”发生碰撞的五年后,“墨尔本号”再一次“犯案”。
1969年6月,澳大利亚参加了美军举行的军事演习,“墨尔本号”受命参加,在这场演习中,“墨尔本号”成功地向美国海军展示了它优秀的“传统”。
演习过程中,“墨尔本号”与美军的“伊文思”号驱逐舰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和“航海者”一样,“伊文思”也被当场撞成两半,随后便沉入大海。
这起事件导致了“伊文思号”上的73名船员罹难,事后美国海军也迅速取消了后续的演习计划,澳大利亚军方也不得不再次对“墨尔本号”进行维修整顿。
没想到就在短短7天后,“墨尔本号”在维修期间又与一艘船只相撞,这次就算澳大利亚人不信邪也不行了,有人开始称“墨尔本号”为“好撞之舰”。
事实证明,“墨尔本号”的“好撞之舰”头衔恰如其分,就在它被维修完毕的几个月后,它在港口内再次与一艘渡轮相撞,不过好在碰撞较为轻微,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屡屡“作案”后,澳大利亚军方对如何处理“墨尔本号”也犯了难,就在人们为此头疼期间,“墨尔本号”再度“作案”了。
首先是“墨尔本号”突然燃起大火,造成船上部分设备受损,然后是锅炉爆炸导致船员伤亡、再度与客轮相撞、与日本货轮相撞……
澳大利亚海军对“墨尔本号”彻底感到了绝望,似乎这艘航母被施加了“诅咒”一般,只要它出航就准没好事。
时间来到1982年,澳大利亚军方终于决定要将“墨尔本号”退役,防止它再作案,但在如何处理“墨尔本号”上,着实让政府和海军都头疼了好久。
经过多方讨论,1984年,澳大利亚最终决定将“墨尔本号”上的武器装备拆除后再出售,但谁会购买这样的一副空壳?
同年,我国在听闻“墨尔本号”出售的消息后,当即便与澳大利亚方面取得联系,并提出对购买“墨尔本号”很感兴趣。
随后,我国派出了一只多名专家构成的队伍,前往澳大利亚对“墨尔本号”进行考察。
考察队登上“墨尔本号”后,发现它已经被拆除得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设施都毫无踪影。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空壳,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西方不少国家在得知我国即将买下“墨尔本号”后,也纷纷嘲笑我国买了一堆废铁。
但我国专家在“墨尔本号”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却让这艘仅剩空壳的“墨尔本号”再度有了价值。
在与澳大利亚进行磋商后,1984年年底,我国最终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墨尔本号”,半年后,它离开了驻守近三十年的悉尼港,朝着中国的方向驶去。
1985年5月份,“墨尔本号”抵达了广州黄埔船厂,我国有关部门对它进行了拆解和再利用。
其实,早些年在刘华清上将的推动下,隶属于海军的上海研究所启动了航母建造的研究项目。
而“墨尔本号”的到来,为我军在研究航母上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首先,在对“墨尔本号”进行拆解的过程中,我国的工程师和设计师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航母的构造。
其次,利用这些信息,工程师们可以对建造航母模型进行试验,加以改进,逐步探索出自行研制航母的道路。
此外,虽然“墨尔本号”上的武器装备设施被拆除,但它的飞行甲板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经过我国工程师的拆解,在“墨尔本号”上发现了蒸汽弹射装置和航母阻拦索设备,要知道在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几乎处于空白。
这两个发现,为我国研究航母弹射和阻拦索装置提供了实例,其价值不言而喻。
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下,西方国家对此类技术严格管控,我国根本接触不到,而“墨尔本号”上的弹射和阻拦索装置,在这种背景下就显得意义非凡。
弹射器和阻拦索对于一艘航母来说不可或缺,弹射器可以保证舰载机在各种天气情况下,都能够顺利起飞,具备全天候起飞条件,而且有了弹射器,战机在起飞时也不用刻意减轻起飞重量,可以尽可能多的搭载弹药进行作战。
阻拦索顾名思义,就是起到阻拦舰载机的作用。
与陆地上的战机降落不同,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是必须加速着陆的,这是为了防止一旦阻拦索未能成功拦截,战机能有足够的速度进行拉升逃逸。
但航母上的甲板长度有限,这就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战机稳稳地停在甲板上,阻拦索就是这样的装备,它能够在战机降落到甲板后,勾住舰载机的尾钩,使战机的速度迅速降低,最后安稳地停在甲板上。
当我国将在“墨尔本号”上的发现公布后,西方国家和澳大利亚这才发现,他们当初的嘲笑如今看来,不过是“小丑竟是我自己”。
各国纷纷向澳大利亚发出质问,为什么要将如此重要的装置留在航母上,对此,澳大利亚也只能含糊其辞,声称未能拆除弹射器和阻拦索装置是疏忽所致。
但交易已经达成,岂有后悔的道理?就这样,“墨尔本号”在我国工程师的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价值。
有专家指出,对“墨尔本号”的研究,使得我国在航母研制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在阻拦索和弹射器的技术上,至少前进了十年。
所以,我国花费3000万美元购买“墨尔本号”,绝对是稳赚不赔的,这有些类似于每年高考后,总会有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去买学霸的笔记,这些笔记在学霸的眼里可能已经失去了价值,但对于那些较为落后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珍品。
自从购入“墨尔本号”后,我国在航母研制的道路上逐步探索着,在此之后,我国又陆续从前苏联购入了三艘航母,它们分别是“基辅号”、“明克斯号”、“瓦良格号”。
这四艘航母为我国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在对这四艘航母进行彻底研究后,它们也被物尽其用:“墨尔本号”被拆除用以研究构造;“明斯克号”在研究后被改造成了航母主题公园;“基辅号”被改造为商业设施;至于“瓦良格号”就人尽皆知了,它正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前身。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我国终于在2012年9月25日,迎来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舷号“16”,它标志着我国海军正式拉开了新的帷幕。
不到五年后的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正式下水,舷号“17”,并与2019年12月17日正式交付海军,进一步提高了海军力量。
就在不久前的6月17日,“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舷号“18”,代表着我国海军即将进入三航母时代。
在为我国海军力量增强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被誉为“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
1980年,64岁的刘将军访美时,踮起脚尖、前倾着上身看着美军航母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此后他将心血都用在了我国航母建设上,他说:“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
遗憾的是,就在“辽宁舰”下水前的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将军在北京去世,没能看到辽宁舰的下水。
不过在拥有三艘航母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对着刘将军的在天之灵说:将军,您不用踮起脚看别人的航母了!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