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美媒:中美關系還沒有惡化到必須一戰!但美國已落入“中國陷阱”

9月8日,美媒《外交政策》刊登了白洁曦教授的一篇文章,文章称中美关系还没有恶化到必须一战的地步,但是美国确实已经落入了“中国陷阱”。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几乎“逢中必反”,对中国在国际上各种行为的回应缺乏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也无视了有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最后反而将自己置于了不义之地。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美国在与中国互动的时候需要更加务实和更有远见,不可为了反对中国而反对中国,走上极端的道路。

所谓的“中国陷阱”,其实指的就是美国因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对自身的削弱。这种削弱并非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而是因为美国自身所选的应对手段过于偏颇。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根本就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每次回应都针对的是单独事件,长此以往只会导致美国在外交上的左支右绌,进退失据。另外,美国对中国的防备已经导致美国社会包容性的缺乏,许多本来能够为美国所用的亚裔反而变成了被排挤的对象,这实际上是变相削弱了美国。

对于“中国陷阱”,白洁曦教授认为深陷其中的美国国力会被削弱,价值观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模糊,而美国维持世界领导地位的基础就是这两件事物。因此,既然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角色,而中美的对抗的结果又是美国难以承受的,那么还不如打造一个由美国领导但是容纳中国的国际体系。在她看来,美国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击败中国”,而是确保美国对国际秩序的领导权。想要做到这一点,美国需要做的就是增强实力,明确价值观。

其实这名学者所设想的国际秩序仍然与公平二字沾不上什么边,因为按照她的设想和预期,美国仍然是那个居高临下的美国,与中国的对话和沟通也只是为了避免无意义的冲突,避免对美国利益的损害。不过她的部分观点在对策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例如管控中美之间的竞争,避免零和博弈。只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激化矛盾的是美国,发起零和博弈的也是美国,呼吁管控冲突的反而是中国。在嘴上天天喊着要为两国“设护栏”,实际上却在不停掏空中美关系的也是美国。

或许对于拜登总统来说,当下的局面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但是没能实现对美国国会蠢蠢欲动试图涉足外交事务野心的反制也算是他的失职和无能。因为按照美国宪法惯例和政治传统,在通常情况下,美国总统对外交事务是具有主导权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则是美国国会已经在绕开外交部门擅自进行外事活动,并且开始影响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这就是总统必须要打起精神认真对待的问题了。现在美国内部政治秩序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碎片化趋势,白宫的政令也不够通畅,还想要指望现在的美国明确价值观和构建所谓新秩序恐怕不大现实。

事实上,随着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斗争的进一步加剧,美国社会割裂程度正在进一步升级,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正在积累。如果不能解决或者缓解这些矛盾,美国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场新的内战。很可惜,现在的美国并没有一位能够软绳捆硬柴游刃有余解决相关问题的政治领袖,因此美国内部强势的鹰派们对于转移矛盾嫁祸于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缓解美国内耗,管控中美之间的冲突将变得非常困难。

无论是想要通过加强对话管控中美之间的竞争,还是强化美国硬实力,明确美国的价值观,在美国内部都充满矛盾的时候都是很难实现的。现在美国更需要的可能不是对重塑国际秩序指手画脚,而是应该练内功整肃内部,不然不管想干什么都需要面临克服内部的各种阻力与不合带来的无力感和衰退感。

可能在白洁曦教授看来,中国已经改变了美国在战后塑造的世界秩序,因此才有了另起炉灶的想法,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是承认和尊重美国在二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中的重大历史贡献的,而且也在享受稳定的国际秩序给本国发展提供的机会和条件,并未对其作出怎样的改变,更不愿意挑战美国所看重的全球事务领导者地位。事实上,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都是中国在为世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罢了,中国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全力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反倒是美国,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而带来的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而更加的不安和暴躁,随着霸权主义的衰落而忧心忡忡焦虑恐惧进一步加深,反而越发认为现行国际秩序限制了自己肆意妄为的行动,开始主动地退群让解构主义大行其道,甚至疯狂地破坏既有的国际秩序。

如果美国对于自己主导塑造的国际秩序都主动放弃破坏,那还有何资格去塑造催生出能被广泛接受的新秩序呢?即便美国方面暂时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但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一向是很擅长苦练内功反求诸己的国家,可能在若干年后美国又发现自己领导下的国际秩序又成为了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助力和条件,又要主动对其进行解构和破坏,如此这般的反复操作下去,未来的美国不就彻头彻尾地沦为世界的笑话了吗?如果做不到打铁自身硬,那么美国在所谓新的国际秩序中可能也只会自我放逐最终边缘化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在塑造新国际秩序时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自身号召力的下降。虽然在表面上美国的各个盟友都与其保持的立场一致,但是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阳奉阴违的国家有之,出工不出力的国家有之。对于前者,意大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美国一直试图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着干,而意大利却义无反顾地直接加入了这一项目,只是在表面上碍于北约成员和七国集团成员的身份而迎合一下美国。

而对于后者,新西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2020年中美、中澳贸易都横生波折的时候,新西兰与中国却签订了进一步的自贸协议,对于美国呼吁号召的针对中国的各种行动大多也就意思一下,然后继续闷声发大财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其实对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和知识精英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洞悉这个乱象丛生的世界幕后的基本规律,把握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论是从国际层面还是从一些重要国家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来看,预计中国的GDP在10年之内将完成对美国的超越,这几乎已经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共识,美国在硬实力上的优势今后只会越来越有限,即便美国能够按照自己的如意算盘和战略设计重新完成对世界秩序的塑造,并且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领导权,但是,这样的世界秩序能够长久吗?能够有效运行吗?能够让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无动于衷甚至束手就擒地接受吗?

天道轮回,潮涨潮落。历史就是这样,已是沧海桑田,却又风轻云淡,从来暗流涌动,却又峰回路转。这个世界已经走到了一个即将迎来历史巨变的临界点,希望美国华盛顿的政客们能够头脑清醒地看一看世界大势,切勿野心膨胀执迷不悟到头来却落得个满盘皆输。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英國學者感嘆:我們已非超級大國,得像二流國家那樣與中國相處

(原标题:英国学者感叹:我们已非超级大国,得像二流国家那样与中国相处) 文 观察者网 柳白   “英国最好记住自己对华影响力的真正所在。”10月30日,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和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卫报》发表评论文章,批评英国政府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的姿态,认为美国已难再主导全球,而中国的崛起正改变全球权力格局。 图为西蒙·詹金斯所发文章截图   他强调,英国已不再是过去的超级大国,必须像所有二流国家那样与超级大国中国打交道。他呼吁英国重审对外政策,包括与中国友好相处,而非将其炒作成敌人。 詹金斯在文中提到,美国已在对中国的关税战中妥协,尽管这场冲突是由特朗普自己挑起的,且似乎只是一场作秀,但这场作秀已然落幕。特朗普玩起了他最爱的“交易撮合”游戏,却让数百万人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英国仍无法确定中国是不是自己的“敌人”。2008年,英国官员拜访北京奥组委,商议2012年伦敦奥运会相关事宜,英国政府要求官员们加塞“人权”话题。据称,中方对英国人谈及此事时的尴尬表示理解,随后双方便着手处理正事。不久后,中国成了英国的朋友,至少在前首相卡梅伦和前财相奥斯本看来是如此。 图为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资料图) 但今时不同往昔。 詹金斯提到,中国如今已成为实力大幅提升的世界强国,在一些人眼中,更成了英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近期关于两名英国政客是否为“中国间谍”的争议,荒谬地聚焦于炒作“中国威胁”对英国政党的影响。…

1 minute ago

特朗普失算!中國狂買美豆背後,藏著一盤大棋,美國財政先亮紅燈

最近,中美贸易谈判的细节公布后,不少人的目光聚焦在了“大豆”上。一边是有人不解为何中国还要从美国进口大豆,另一边是谈判桌上暗流涌动的博弈。 其实,这背后不只是一笔生意,更是一场涉及战略布局、资源平衡与全球贸易格局的较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安全期”里,中美双方究竟在赌什么,而中国的每一步又藏着怎样的深意。 说白了,中国狂买美豆从来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算准了美国财政软肋的一盘大棋,特朗普政府自以为掌握了谈判主动权,却没料到自家的钱袋子先扛不住了。 先看最现实的经济账,中国选择美国大豆真不是没得选,而是务实到骨子里的考量。 根据海关总署11月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巴西大豆到岸价已飙升至每吨6200元,而美国大豆因密西西比河航运恢复、出口补贴到位,到岸价仅为每吨6080元,每吨价差达120元。对于每月需进口800万吨大豆的中国市场而言,仅这两个月的紧急采购就能节省近14.4亿元成本。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韧性,2025年三季度巴西遭遇罕见干旱,大豆减产预期强烈,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显示其大豆库存同比增加18%,这种"东缺西补"的格局让美国大豆成为现阶段的最优解。 但中国的务实选择绝非被动接受,协议中明确要求美方将对华加征关税的暂免期限延长至2026年11月10日,相当于用大豆采购换来了一整年的贸易政策稳定期。 且根据2025年11月光明网报道,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中国的总价值已经超过125亿美元,占其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还多。 对于每年需要进口近1亿吨大豆的中国来说,这笔账不算明白可不行。而且美国大豆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 美国大豆协会2025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市场占美国豆农收入的40%,要是失去这个买家,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们恐怕得集体上街抗议。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大豆成了中方手里一张沉甸甸的筹码。 但光算经济账还不够,这背后更藏着中国农业布局的时间差。谈判中中方在扩大农产品贸易的同时,明确要求美方暂停301调查一年,同步暂缓反制措施。 这一年的"安全期"可不是用来歇着的,而是给国内农业结构调整留出的缓冲空间。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推进大豆振兴计划,2025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同比增长8%,但从品种改良到规模化种植需要时间。 现在多进口点美国大豆,既能平抑国内豆价,又能给本土大豆产业争取成长时间,等过个三五年国产大豆产能上来了,谈判桌上的筹码只会更硬。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思路,可比盯着眼前这点进口量要深远得多。…

10 minutes ago

美國大量撤防陸軍,航母都跑路了, 歐洲國家陷入恐慌

最近国际军事圈可真是好戏连台。美国突然开始从欧洲抽身撤退,这操作简直像极了渣男分手时的经典台词:"你是个好盟友,但我得先顾自己。"先是驻扎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旅级部队接到打包回家的通知,接着连在地中海晃悠的"福特号"航母也收到调令,要跑去加勒比海搞什么"禁毒行动"。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欧洲大陆周边居然连一艘美国航母都不剩了,这可是冷战结束以来头一遭!最精彩的莫过于看欧洲政客们的反应。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一边强装镇定说"千名美军留守足够",一边又悄悄透露已经收到了美国送的防空系统当"分手费"。这种故作淡定的姿态,活像被分手后还在朋友圈晒"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场面话。倒是意大利国防部长说了句大实话:"美国关注与中国的竞争,欧洲必须保障自身防务。" 说起来真是讽刺,欧洲这些国家跟着美国混了这么多年,结果特朗普总统一上台,说撤就撤。波兰人可能还在偷着乐。毕竟他们军费支出占到GDP的4.7%,深得特朗普欢心,暂时没收到撤军通知。但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待遇,反而更凸显出欧洲战略自主性的缺失。 美军这次调整部署堪称"教科书式的打脸"。要知道,就在去年北约还在东翼大搞"坚定飞镖"军演,上万部队秀肌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结果现在说撤就撤,连美国国会里的共和党大佬们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发声明谴责五角大楼"与总统战略背道而驰"。这种内部打架的戏码,简直比《纸牌屋》还精彩。 最惨的可能要数乌克兰了。泽连斯基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初可是把全部家当都押在美国身上,结果特朗普一边说着要调停俄乌冲突,一边把欧洲的防御力量抽走。这就好比你在战场上正和对手打得难解难分,回头发现给你递弹药的队友正在收拾行李准备撤了。难怪欧洲外交官们私下抱怨:"美军要走可以,但好歹留点像样的防空系统再走啊!"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这波操作倒也符合特朗普的"生意人逻辑"。在他眼里,欧洲盟国就像租客。住着我的军事基地,却不肯多交"物业费"。现在房东要把资源调到更值钱的"太平洋商圈",自然就要从"欧洲片区"抽人手。你看他把航母派到委内瑞拉附近"禁毒",表面上是打击毒品,实则是给西半球竞争对手下马威。 值得玩味的是,北约官方对此事的回应异常淡定,说什么"部队调整实属寻常"。但这种官方辞令根本掩盖不了东欧国家的焦虑。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前线国家,可是真金白银扩建军事基地来迎接美军,现在说撤就撤,简直像极了爱情里的单向付出。倒是法国人可能暗爽:早就说过要搞"欧洲军",现在机会不是来了嘛! 从战略层面看,这场撤军风波暴露了欧洲安全体系的脆弱性。那些曾经指望美国保护伞的国家突然发现,这把伞不仅会漏雨,还可能随时被收走。更魔幻的是,就在美军撤离的同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攻势正猛。欧洲政客们一边喊着"要加强自主防御",一边又眼巴巴望着大西洋对岸,期待特朗普能回心转意。而现实是,美国连航母都调走了。 欧洲国家抱美国大腿这么多年,现在突然要被"放养",这种不适应感完全可以理解。但往好了想,这或许是个契机。就像被迫断奶的幼崽,终究要学会自己食。只是不知道在欧洲真正学会"独立行走"之前,东翼的防线还能不能撑得住就是了。

28 minutes ago

最後2天,全世界都在等待這場判決,特朗普突然打起“退堂鼓”?

此前,美国法院已经作出了裁决,认定特朗普无权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征收关税。 而特朗普政府自然“不服”该判决,已将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相关听证会定于11月5日召开。 连英国广播公司(BBC)都直说是 “里程碑式的判决”,毕竟这事不光关系到特朗普本人,更牵扯到美国总统一句话能不能随便拿紧急权力征税,往大了说,还影响全球贸易的规矩,所以不管是美国国内的企业、民众,还是其他国家,都等着看结果。 之前特朗普那股子高调劲儿大家都熟悉,10 月中旬的时候,他还明明白白说 “我想我会去最高法院旁听”,那意思就是要亲自坐镇,给这场听证会再加点 “戏”—— 毕竟他一贯爱搞大场面,也擅长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对事儿的重视,给外界一种 “我胸有成竹” 的感觉。当时不少人都琢磨,开庭那天肯定热闹,媒体镜头得围着他转,他说不定还会在法院门口说几句硬气话,再把这案子和 “美国利益” 绑在一起,赚一波支持率。 可谁能想到,离开庭就剩最后 2…

34 minutes ago

澳大利亞再撞槍口上!澳軍機入侵西沙,遭中國戰機投擲熱焰彈後逃竄

前言 南海这摊水,不是谁说了算就算了。澳大利亚一架军机闯进西沙空域,被中方战机果断驱离,这事儿里头的意思可不少。 挑衅?还是刻意测底线 据媒体披露,事情发生在10月19日。一架来自澳大利亚的P-8A反潜巡逻机,从菲律宾方向飞来,径直靠近中国实际控制的西沙群岛空域。该机挂的是军用编号,配备的是侦察设备,任务目的十分明确。按照国际通用准则,外国军机若要进入他国领空或敏感区域,得事前通报、获许可。可这一次,澳方显然没有走这个流程。 雷达上那颗目标越来越靠近,中方南部战区迅速反应。出动空中力量,派出战机升空跟踪。此时,澳机并未做出规避动作,反而持续推进,最终已经属于实实在在“越界”进入西沙岛礁控制区的范畴。 这不是偶然。2022年5月,同型号澳机就曾逼近西沙,被中方战机用释放热焰弹的方式驱离。2025年2月,又一架同系列机重演旧剧。三年三次,说明这绝不是误会,而是刻意操作,试图在敏感区域做“靠近侦察”。因此,这次中方应对,既是必然也是注定。 亮剑:不是吓唬,是红线必须守 当口头警告不起作用,侦察机继续推进,就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中方战机出手释放热焰弹,这不是动武打击,而是强烈警告:你踏红线了,必须立刻退出来。热焰弹爆炸会产生强烈红外信号、高温气流,可以干扰对方导弹制导、影响机组人员视线、让飞行状态瞬间变得不稳定。虽然热焰弹本身不会把飞机打下来,但它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 澳防部随后发表声明,称中方行为“不安全、不专业”。澳方强调机组面临“严重风险”。可问题是,他们忽略了自己先闯入的事实。不经允许就冲进别人家院子,之后被喊出来还反过来抱怨主人“太激烈”?这逻辑硬是令人翻白眼。 从中方角度看,这一回合不是示弱,而是亮剑。前期无线电喊话、近距监控、有效警告,这些都在规则框架内。使用热焰弹,是因为别的方式没效果。换言之:不是想儿戏,而是想让入侵者明确知道——越线就要付代价。对方逃得快,从数千公里一路飞回大陆,也暴露了他们的心理不是平静的。这不是科技恐惧,而是对被反制的经验记忆。 公开:不是偶发,而是常态化化斗争 相比以往连声悼念、低调处理的做法,这一次中方通报迅速、细节公开并带有强烈信号。中方国防部称,澳军机“非法侵入”我国空域,并向澳方提出严正交涉。这说明两点:一,中方在主权争议中不再只做被动防守;二,在话语权争夺中,中方希望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澳方坚持其“在国际空域执行常规任务”,将中方行动批为“不安全、不专业”。两方话语在交锋,不只是空中一架飞机的问题,而是规则、主权、话语权的角力。在这种背景下,澳机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侦察,而是“主动卷入战略棋盘”。中方的应对也不仅仅是技战术,而是战略态度的体现:南海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后院。试探、侵犯都必须承担后果。 警醒:谁以为后院没人管?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并非孤军行动。它正卷入由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多国舰机频繁出现在南海及其周边。澳方之所以频繁出动,是希望在联盟中展现价值,同时也在试探中国在该地区的反应。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真正估计到,中国在这一片海域的意志与能力?…

38 minutes ago

中美剛談完,特朗普就在台灣問題上變臉了

中美高层刚结束会谈,王毅外长与美方的对话刚刚为两国关系定下基调,特朗普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在台湾问题上“变脸”,五角大楼直接施压日澳,要求它们在中美台海冲突中明确角色。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更让日本和澳大利亚陷入两难——是追随美国卷入战争,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立? 美国五角大楼“逼宫”日澳,台湾问题成“试金石”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愈发激进。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在过去几个月里频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防官员会谈,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美因台湾爆发冲突,日澳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美国在试探盟友的底线——是否愿意在中美对抗中充当“马前卒”,甚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日澳的反应却让美国失望了。据《金融时报》披露,日澳国防官员对美国的提问感到“沮丧和震惊”,因为美国自己都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却要求盟友提前“选边站”。更关键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 日澳为何拒绝“站队”?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是关键 面对美国的施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为美国的霸权买单。 首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支持对台湾采取“任何单边行动”,并强调“不希望现状发生任何改变”。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美国的施压,表明澳方不愿卷入台海冲突。此外,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凸显中澳经贸合作的紧密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农产品等关键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湾问题与中国交恶,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日本的态度同样谨慎。日本外相岩屋毅此前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时重申,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没有改变。更关键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日本依赖美国而被迫服从”的逻辑不可接受。此外,日本被曝因“黑金事件”政治丑闻受美国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美国操控的不信任。 日本外相岩屋毅(资料图) 美国的真实意图:逼盟友“消耗”,自己坐收渔利? 美国为何突然在台湾问题上施压日澳?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让日澳充当“炮灰”,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局势。 1.科尔比的“战争经济学”:据《金融时报》报道,科尔比主张“花小钱办大事”,认为美国没必要在台海投入过多资源,甚至提出“若台湾保不住,可提前炸毁其高新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一无所获”。这种极端言论表明,美国已将台湾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而非真正需要捍卫的核心利益。 2.特朗普的“交易思维”: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关税战、国防开支等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逼迫日澳“出血”——日本被要求提高国防开支至GDP的3.5%,澳大利亚则面临“奥库斯”协议审查和额外关税威胁。若日澳拒绝,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甚至取消安全承诺。 3.评估战争可能性:美国突然要求盟友明确台海立场,实则是在测试“中美开战时,哪些国家会真正站队美国”。但日澳的拒绝表明,美国无法确保盟友会为其火中取栗,这让其“战争冒险”计划面临失败风险。…

49 minutes ago